让文化引领我们前行

2022-08-23

第一篇:让文化引领我们前行

让“问题”引领我们一路前行

吕新伟

新沂市第六中学 (江苏

徐州) 221416 【摘 要】:化学学习是一个引出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往复过程,可以说:“问题”贯穿于化学教与学的始终,并向化学课前、课后延伸。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与策略,略述己见。 【关键词】:化学教学 问题意识 途径与策略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变化与性质、用途与制法等。可以说“问题”贯穿于化学学科发展的全过程,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化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既然“问题”与化学具有如此密切的联系,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阶段,在学习初中化学以前,学生以往很少接触“化学”,对化学学科知之甚少,未知的化学“问题”多如牛毛,如何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问题”海洋中挣脱出来,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之门?

作为学生应该适当的诵读化学教材内容,从中提炼出一些“问题”,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做些准备。例如:本节内容主要讲授那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有哪些问题自己已经有所认识?还有哪些问题似懂非懂?对那些问题一无所知?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的适时、适当点拨,让学生学会自学方式与方法,从而自主的发现问题。 2. 从化学的视角审视生产与生活,发现问题

我们生产生活中关于化学的学习素材不胜枚举,吃、穿、住、行多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学习素材。例如:我们一日三餐食物通常有米、面、油、肉、多种蔬菜等,这些物品的主要成分有哪些?为什么这些食物中大多不可以相互替代?又例:生活中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服饰,它们有哪些区别与联系?;房屋上使用的材料通常有玻璃、铝型材、砂石、水泥等,这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是怎么得来的?又各有哪些性质与差异?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审视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不断的发现问题。 3. 精心设计化学教学,让教学内容问题化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的一切预先谋划,创设教学情景,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做好学情分析、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让抽象、繁杂、甚至有些枯燥的化学内容“问题化”。

例如:在讲授“性质活泼的氧气”时,如何引导学生“走近”氧气,为后续学习氧气的制取、性质等打基础?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导入问题:寻找我们周围的氧气?这“一寻”、“一找”将通常看不见、摸不着,大多时候“视而不见”的氧气问题化,引领学生走向关于氧气制取、性质等问题。又例:在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时,引出古诗文“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让学生去分析、解读这句话所包含的寓意,从而,将“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利用文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 4. 温故知新,发现问题

初中化学课每周通常开设4节,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时间都是很有限的。学生应该在课余时间适时、适当抽出时间来“消化”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在复习与巩固中发现新知。例如:在学习了浓氨水中挥发出的氨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打开盛有酒精的瓶子时,会嗅到酒精的气味,这些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固 1 态物质表观上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变化?里面的微粒是否也在运动?是如何运动的?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夯实基础,“减少”问题

化学学习的确离不开“问题”,“问题”伴随着化学教与学的全过程,但是,过的“问题”又会阻碍学生学习化学,应适时、适当地“减少”问题。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夯实基础——减少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答疑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解析,只有具有坚实的基础,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大厦”,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学习上的胜利,正所谓:用“问题”解决“问题”、减少“问题”。 2.同伴互助,不断“消灭”问题

同伴互助——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在互帮互学过程中双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应该大力倡导此种学习方式,减少问题,达到不断“消灭”问题的目的。目前,不少学生的化学学习中缺少相互沟通与协调,有些时候是单兵独行,学习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伴互助。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观察的内容有:物质的色态是否变化?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等。通过观察实验中一些变化情况,引领学生分析、思考产生这些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达到发现新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时,可以引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强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通过回顾“观察到的现象”,思考:既然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那么,变化中产生的光、热等物质怎么来的? 4.巧用网络媒体,提升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络媒体的快捷与高效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学生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媒体查询,从而达到拓展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高锰酸钾或使用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后,有的学生提出:实验室除了这两种获得氧气方法外,还有无其它制取氧气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必马上回答这一问题,应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自行解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做足“功课”——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苦练修行,提升自身的化学教育教学素养。在通往有着“问题”相伴的化学科学知识的道路上携手受教学生们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 郑长龙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3)(148) 2. 王祖浩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119-122)

3.中学化学国家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下)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22)(30)(36)(63)

4.张敏 奚春荣 齐艳娟

《科学教学导论》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29)

第二篇:让雷锋精神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让雷锋精神照亮我们不断前行

——读《学习雷锋好榜样》有感

(陈 端)

雷锋精神激荡中华儿女,公民践行绘彩神州大地。今天,无论是芦山震后,人们伸出的援手,还是成千上万网友参与的“微公益”如火如荼;无论是坚守在岗位国家边境的边防战士,还是公交车上屡屡闪现让座的身影。雷锋,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名字,始终未曾被人遗忘;雷锋精神,这个展现道德正能量的代名词,一直不断被人复制。

时代造就雷锋。

德国哲学家黒格尔曾提出,存在即合理。我们不难看出,现如今人性的冷漠和社会的阴暗,追根溯源,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种冲突之下导致的。

从小悦悦事件,到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危机、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从地沟油映照下道德血液的黑暗,到“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困惑,都在警示我们思想道德滑坡严重的现实风险。而雷锋精神以其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鲜明价值取向,向人们展现了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动人心的永恒魅力。

从接力还薪彰显诚信的孙氏兄弟,到把雷锋精神作为自己人生道路的郭明义;从30年坚守岗位确保零事故的调车长杨华,到坚守爱

心之路的义工丛飞,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行进中,雷锋精神已成为组成中华精神的重要内容。

。雷锋精神,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道德丰碑,以其丰富的内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无私奉献,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始终不断开拓创新。

时代学习雷锋。

当年,毛泽东同志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从那时起,雷锋这个名字就深深刻在亿万人民心中。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却穿越数十年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影响塑造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成为承载一代代人理想信念的精神丰碑。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50年前,雷锋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为年轻共和国提供精神动力,树立了历久弥新的道德标杆。

实际上,人们学习热情从未消减,雷锋的召唤总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回荡。从繁华城市走入大山深处,用知识和智慧点亮孩子们心灵的徐本禹;撑起困境中的家庭,艰难中自强,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烤羊肉串的阿里木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正是他们可敬的坚持和可贵的行动,焕发出照亮心灵的光亮,

在我们的时代奏响雷锋精神的乐章。

学习雷锋仍时尚,雷锋精神不过时。当“雷锋”这个普通的名字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当“学雷锋”这个群众性活动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亿万民众焕发的道德热情,定能绘就我们时代恢弘的精神画卷。

时代践行雷锋。

如今,“雷锋车队”、“雷锋医疗队”、“雷锋先锋岗”、“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活雷锋”„„已遍布全国,雷锋,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追求,一种生命表达。

事实上,雷锋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并不缺乏雷锋式的人物。向小悦悦伸出援助之手的拾荒婆陈贤妹,14年认真践行“用电有困难,请找左光满”的百姓电工左光满,跳进冰窟救人的徐伟,15年如一日资助老人的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从茫茫草原到浩浩椰林,从冰封雪地到黄浦江畔,都能找到雷锋的身影。

践行雷锋精神,不是靠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强势宣传和造势,而是依赖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依赖于个人内心的自觉意识;践行雷锋精神,不是空喊口号,亦不是在学雷锋日扎堆做好事,而是需要我们将互爱互助贯穿于生活点滴之间,更需要将平凡善举汇集成温

暖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践行雷锋精神,不是为了不断放大宣传的正面效果,而是为了推崇道德风尚的提高和延伸,从而唤醒和感染周围更多的人群。

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唤、文明进步的坚实阶梯。

这是一个需要雷锋精神洗礼的时代,洗去“世态炎凉、世风日化”下的冷漠和灰心,重塑道德标杆;这是一个需要雷锋精神引领的时代,引领我们升华爱国情怀,追求高尚人生价值,自觉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建设上来;这是一个需要雷锋精神照亮的时代,照亮我们冲破道德的黑暗,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愿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开始,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的学习雷锋,日复一日的践行雷锋精神,从一个微小的善举开始,合力汇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抑制假丑恶泛起,走向道德的弘扬和践行!

一步一个践行的烙印,一步一个坚实的步伐,让雷锋精神照亮我们不断前行!

第三篇:梦想引领我们前行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目标“ 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堪一击的,因为失去梦想就失去了支撑你的力量。

人生的道路上难以一帆风顺,也固然充满荆棘,充满坎坷,那是一条充满困窘、泪水、失望的路。唯有梦想是照亮道路的指明灯。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详子本是一个善良的农村小伙在三买三卖之后变成了一个自私贪婪的人。这也许是社会的罪恶,但也真实的告诉了我们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我们若有坚定的目标,带着梦想出发,即使前方风浪再大,也要执着追求,无怨无悔,相信梦想总会实现。在成长的季节里用微笑带着梦想一同上路。

美国加州年幼的罗伯特·舒尔在日记本上写下“我要建造一座伊甸园”。长大之后的舒尔成为一名博士,他仍然记着自己的梦想,舒尔画出了自己的伊甸园,那是一座美丽的宫殿,但要建成他却要花费700万美元,对于20世纪初年代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舒尔并没有放弃,他四处奔波,在各地做不同的演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他感动,人们纷纷捐款。终于在12年后,一座人间伊甸园终于建成。在收获的季节里带着梦想出发我们会收获奇迹。

2014年2月13日索契冬奥会上27岁的李坚柔在短道500米比赛中摘得中国首金,实现冬奥会还项目的四连贯。两届霸主王蒙无缘索契,范可新,刘秋宏也与决赛失之交臂。独自进入决赛的她也是压力很大。但她并没有受到情绪影响,在赛场上平稳发挥,在对手接连倒地的情况下仍以稳建的身姿冲向终点,夺得金牌。

她得夺金少了运气的成分但是这也绝对少不了她平时的刻苦努力,以及她对梦想的追求和她平稳的心态。27岁的她大器晚成,2008年便进入国家对,也曾经一度被退回省队。但她却不曾放弃,终于又重回国家队,经历坎坷,执着追求,她终于创造奇迹,有梦想的陪伴我相信她能在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梦想不会因荆棘而失色,追求不因应艰难而搁浅,执着努力才是实现梦想的法宝。建立梦想是不可缺少的;实现梦想是艰难困苦的;但达到梦想确是幸福的。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应努力追求梦想,做一个有梦想的青年。

第四篇:《党章,引领我们前行!》学习党章演讲稿

党章即党的章程,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是我们党为实现党的纲领、开展正规活动、规定党内事务所规定的根本法规,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总章程,是每一名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学习党的十八大、学习“新党章”再次掀起了高潮。新党章的修订,反映了我们党与时俱进、永葆先进的优良作风。新党章的修正,也给我们每一位党员,特别是每一名组工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新党章、践行新党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学习党章首先要了解新党章的变化。新党章的变化精髓体现了六个方面:一是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二是充实了党的理论创新。三是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是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过去三十多年的加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持不懈地依靠改革开放。五是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六是充实完善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内容。

学习党章,贵在用党章的理论和精神引领我们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行动、把握我们的方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众所周知,雷锋,短暂的一生也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就连美国西点军校也悬挂着他的巨幅画像,毛主席亲笔为他题词。这说明了什

么?他不是身居要职,但是他的名字却久远流传,就是因为他时刻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心中,立足岗位,踏实工作,把简单的工作做到完美,把平凡的事情做到不平凡,真正展现了一名优秀党员的风采,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虽然做不出什么惊人的壮举和成绩,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勤奋工作,遵守党章,牢记党的宗旨,一样能为人民服务,一样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一样能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不辱使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一名党员,当我们庄严的举起右手时,我们便多了一份责任。为了这份光荣的责任和承诺,让我们立足岗位,真抓实干,创先争优,发扬“铸[zhù]忠诚、崇实干、立公道、用贤能”的广西组工精神,在党章的引领下,为党的事业挥洒我们的青春和热血!

第五篇:用文化引领前行

——中山市华侨中学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印象与启思

本刊记者潘孟良

(题记:2011年12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中山市华侨中学采访林加良校长。在古朴典雅的校长办公室里,广东省名校长、林加良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林加良介绍了华侨中学的学校文化与工作室基本情况。记者发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与工作室运作这两者之间,学校文化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范畴与背景。只有依从华侨中学学校文化的发展脉络,把握学校文化的实质,才能准确认识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培训模式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于是,“学校文化”成了本篇报道的主题。)

学校文化的积淀

中山市是著名侨乡,又是伟人孙中山的故乡,文化风气昌盛。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民族与世界文化交集、思想开放之地,有一所学校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山教育的杰出代表。这就是中山市华侨中学。

中山市华侨中学有近9000名师生员工,分初高中两个校区,是中山市办学规模最大的重型航母式学校。学校由省教育厅与省侨务办公室联合授名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三次获得省侨资办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顾名思义,“华侨”二字就是这所学校的能量内核与生命根源。华侨中学始创于1954年,由檀香山归侨陈茂垣先生捐资创建。1979年,香港实业家蔡继有先生鼎力复校。在58年的办学历史当中,华侨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的创建、复兴与发展,每一个重要关节与重大事件背后均有华侨力量的推动与演绎。

学校有一个由海外乡亲、港澳侨胞组成的一流的校董会。校董会现任董事长蔡冠深先生是香港新华集团总裁、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蔡冠深先生出巨资创立了中山市华侨中学对外交流基金会,实现了学校走出中山、走向世界的梦想。在对外交流基金的支助下,华侨中学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名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办学模式,影响重塑学校的教育格局。现在,办国际化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新的方向与抱负。

对外交流基金会,只是华侨中学侨资助学的一个典型。其实自学校创办以来,广大华侨与港澳台侨胞一直为华侨中学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与携扶之力,他们一方面出资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参与学校建设;另一方面出资成立了多项奖教奖学基金,支持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如从2005年起,华侨出资每年奖励高考优秀学子,考入北大、清华奖励10万元;考入排在世界前50名大学,奖励10万港币;考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奖励5万元港币,为优秀学子入学深造提供了经费保障。

华侨捐资助学这一优良传统影响深远,表现之一就是激发了华侨中学历届校友回馈母校、报答师恩的捐资热情。校友基金成为校董基金之外,推动华侨中学不断发展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2005年至今华侨中学校友会筹资超过600万,一方面,用于资助教师专业发展,如学校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由校友基金奖励;另一方面,用于奖励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在华侨中学,“办校友满意的教育”,“校友的成功也是学校的成功”,既成为经营学校的重要观念,又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准。

华侨捐资助学这一优良传统影响深远的表现之二是2008年学校成立了侨生班(招生海

外学生与港澳台学生)。与其他学校不同,华侨中学港澳台侨学生实施独立编班,配备专门教师,按照国家港澳台侨考生高考联合招生考试大纲和考试科目要求,开设基本课程,增设国际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对具有中山市学籍的港澳台侨和外籍学生“正取生”免交择校费。近年侨中侨生班有多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大学等国内与世界名牌大学。办侨生班,一方面是为华侨培育后代,以实际行动报答华侨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也是更好的让华侨的后代学习与延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父辈对故土的感情与责任。侨生班丰富了学校教育的类型、扩大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侨,基于报答故乡的朴素情感,倾力解囊,鼎力助学,不仅改善了华侨中学的办学条件,为华侨中学办现代化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格局,在各种基金促学、创办侨生班的重大事件背后,是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型、教育视野的开阔、教育类型的丰富与教育标准的多元。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促进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华侨特色与独特的华侨文化,也促使学校深层思考构建“侨资•侨色•侨味”这一华侨文化体系,全力打造侨校品牌:

“侨资”——中山市是著名的侨乡,可深挖的华侨资源非常丰富,华侨中学的发展不光要唱好“国歌”,还要唱好“国际歌”。“侨资”的引进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能够以此为纽带,团结广大港澳台侨爱国乡亲。学校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学校融资投资体制,进一步拓宽侨资办学渠道。

“侨色”——依据“中华气派、岭南特色、中山元素”的城市建设定位,华侨中学在师生着装、校园景观、建筑风格、室内装饰等方面,凸显华侨文化,统一采用“蓝绿色”(大海和天空的自然颜色)为学校标准色,充分彰显侨乡特色与华侨风情。

“侨味”——加强对“校董、校友、校史”的“三校”研究,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爱校”的“三爱”教育,让广大学生知“三情”:乡情、侨情、校情。文化浸润,内外兼修,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爱乡、崇德行善、刚健进取、国际视野、世界胸怀”的思想素质,充分体现华侨精神与华侨风范。

学校文化的阐述

教育界流行一个说法: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暗含的逻辑是,校长决定学校。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校长与学校的关系远不止如此,有时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也会反过来对校长的治校思想产生决定性作用。像中山市华侨中学,这类华侨侨资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了学校办学格局与走势的特殊学校,它所积淀的文化、形成的传统,会促进与决定校长现代治校理念的形成。在这样的校长身上,会发现一种对学校现状与传统的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对教育本质及教育变革的独特见解,对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全局领悟,看到一种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体系。 林加良——中山市华侨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名校长、省首批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市名校长、市首批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市“十杰”市民,中山市拔尖人才、优秀专家。2005年9月开始,主持中山市华侨中学全面工作。

林加良校长将他所有的办学经验与办学体会归总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对“学校文化”的内涵与本质进行了长久而缜密的思考。

学校的发展在其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文化特征是学校的最本质特征。

学校文化就是所在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就是全校师生表现出来的整体气质。学校的“文化变革”就是要改变和转换师生已经习惯的生存方式,用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来凝心聚力,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气质和办学特色。

林加良校长认为学校文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学校个性不是这所学校出色的学科竞赛成

绩,不是这所学校优异的高考成绩,也不是这所学校提出的办学口号,而是与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以及精神积淀紧密相关。学校文化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以学校过去的重大事件及其现在流行的故事为核心内容。

中山市华侨中学是一所侨校,其创办、复办、发展一直得到广大海外乡亲和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加上地处侨乡,位居伟人孙中山先生故乡,因此,对侨中而言,“侨牌”是学校的最大特色品牌,华侨文化是学校与生俱来的、天然而成的最核心的学校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亚文化体系,华侨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同时又充分吸取了异国异域的文化精华,始终代表了文化的先进性和世界性,在推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变革的前沿,起着先导和催化作用。

在林加良校长所阐述的学校文化总纲当中,既有对学校文化抽象本质的认识,也有对学校文化具体形式的梳理。在文化本质上,他看重共同价值观对学校的引领作用,注重师生共同信念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凝聚力。在文化形式上,他鲜明地确立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愿景、发展战略、发展路径:

办学宗旨——以和谐发展为方向,以学生自主为原则,以华侨文化为核心,培养具有“爱国爱乡、崇德行善、刚健进取、国际视野、世界胸怀”的高素质人才。

办学愿景——办全国一流的、国际知名的华侨中学;

发展战略——侨校+名校;

发展路径——现代化+多样化+国际化。

这些由华侨文化发展而来、衍生而成的“理念文化”,正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华侨中学的“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当中,实现了文化育德、文化育心、文化育智,培育了学校全省、全市知名的品牌项目。

这里介绍三例:

学生德育品牌:女生教育

华侨中学实施“女生教育优先”的德育品牌战略,“以一个女生带动十个男生”,把女生教育当成一项“民族的希望工程”来抓。以“刚健、关爱、优雅”作为女生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因性施教,“抓女生,促男生”,开展了一系列育人活动:成立女生工作领导小组,增设女生部和女生委员,设立女生成长导师,开通女生心理热线,开发校本教材《美丽青春我做主——女生生活指导手册》,评选“十佳女生”,举办“女生节”„ „这些育人活动以女生为主体,带动学生群体发展,整体促进学校“三风”建设,成效显著。

教师发展品牌:名教师工作室

远在工作室制度普及之前,华侨中学依据教师职业生涯规律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教育专家工作室、教育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青年骨干教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研究生教师工作室等六个教师工作室。工作室“因材施培”“因材施评”,以大气成大器,明大事成大师,对教师的培养、评价、选拔、任用以及鼓励教师创新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华侨中学被省教育厅评为首批师资建设示范学校。学校有4位老师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两位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位老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有4位老师赴非洲、英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支教援学。学校生物科组被授予“广东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成为中山市名学科建设的表率。林加良校长工作室挂牌之后,华侨中学以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制度为蓝本,在总结工作室前期运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设条件,新推出了12个名教师工作室和1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群,实践与理论结合,研究与反思并行,以研促教,以点带面,已经成为了华侨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学校办学品牌:对外交流

华侨中学和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英国阿奎纳斯学院、新加坡莱佛士书院、新加坡莱

佛士女中、加拿大温哥华西点格雷学校等国际名校进行了广泛合作与交流,实现了“优势高位嫁接,人才高端输出,资源高度共享”,加快了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在“华侨文化”的引领下,华侨中学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07年,学校成为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高考、中考连年丰收,连续六年获得“中山市普通高中高考卓越贡献奖”、“中山市初中教学质量评价先进学校一等奖”。高考“清华北大年年有,世界名校届届出”,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为中山市实现“每年万人上大学”的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学校国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建校55庆典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发来贺信。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华人第一人杨振宁教授莅校参加庆典,并做了题为“我的读书生涯”的精彩演讲。

学校文化的传播

在“华侨文化”这一总纲的引领下,学校的办学品质得到历史性提升,华侨中学成为中山市创办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典型代表。正如中山市教育局局长刘传沛所形容:华侨中学“校长有志气,教师有士气,学生有生气,学校有朝气,社会有人气”。

如果说从文化的高度对学校进行全局考量与谋划,能大力提升学校的层次、丰富教育的内涵,那么这还只是文化效能的一个有限的体现。文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传播。一种先进的文化只有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实现了由源地到他域的扩散,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这种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化的真正价值才能完整体现。

2010年,林加良校长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省一级校长工作室,其肩负的使命总的来说就是传播学校的文化,传播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与成功的办学经验。

校长工作室作为一种新的培训制度,旨在用校长主持人先进的办学思想与成功经验,启发与带动入室校长,提高校长这一群体的治校水平,办出更多的优秀学校,推动教育整体的均衡发展,从而造福社会。在挂牌仪式上,工作室主持人林加良就表示,将以名校长工作室为平台,加强学习研究和对外交流,从更高的层次和目标着眼,突显主题性,强调合作性,倡导研究性,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为广东省、中山市名校长的成长积极发挥指导和榜样作用,不断提升中山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林加良校长工作室为华侨中学学校文化的传播、学校文化价值的完整实现搭建了科学、合理的运行平台。

首先,在工作室组成结构上,形成了“4+1”学习共同体。

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入室成员包括深圳坪山中学、阳东广雅中学、阳春第二中学、茂名电白中学4所学校的校长。包括主持人林加良校长在内,工作室组成人员在性别搭配、区域分布、学校类型等方面颇具特点,如既有男校长也有女校长,既有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也有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既有初中又有完中,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这种组成结构,有利于校长成员之间各取所需,互学互补,有利于成员学校之间高位嫁接,互帮互助。

其次,在工作室研修主题上,着重校长领导力培养与学校文化建设。

着眼优秀校长个人品质,工作室开展了以校长领导力培养为核心的专题研讨,比较中英两国校长对领导力的观点看法,目的是让校长们明德修身,提高综合素质。

着眼卓越学校管理建设,工作室开展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专题研讨,目的是明确树立各自学校的教育哲学,使学校管理从人管人转变为制度管人,最终发展为文化管人。

第三,在工作室运作机制上,形成了文化影响、项目影响与课堂影响模式。

林加良校长率工作室研究团队,采用SWOT分析法,对工作室学员校长所在学校内部存在的优势因素(Strength)、劣势因素(Weakness)和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Opportunity)、威胁因素(Threats)进行了一次“文化会诊”,端出了一道道文化大餐。

深圳市坪山中学,创建于1949年,居深圳东部,位于东江纵队司令曾生的故乡,雄踞巍巍马峦山脚下,傍伴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有鉴于此,林加良校长建议坪山中学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彰显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价值功能、文明传承价值功能、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经济开发价值功能,唤醒和重构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用先进文化来培育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的目的。

阳东广雅中学,坐落在阳东县城,是由百年名校广东广雅中学主办的一所完全中学。阳东广雅中学传承百年广雅“和谐”的文化精髓,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校文化。对此,林加良校长建议阳东广雅中学在传承“大雅文化”的同时,应当深刻领会“和谐”的真谛——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务本求实求新,从而实现学校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从规范发展到特色发展的转变。

阳春市第二中学,创办于1981年,所在城市阳春,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之意,地处云雾山脉、天露山脉的中段与河尾山的八甲大山之间,以其独有的风景、奇秀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风被世人称为“美丽的阳春,多情的土地”。山水有清音,山为地之胜。有感于斯,林加良校长建议阳春第二中学以“山水文化”为核心统摄学校文化建设,凸显山的伟岸与水的灵动之特点,清静闭处,养志存神,忘自我,外荣辱,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荡情怀,营造莘莘学子乐山乐水乐学的一方乐土。

电白中学,前身为电白县海滨中学,校园坐落在水东湾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感于此,林加良校长建议电白中学以“海洋文化”为核心,根据海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来建构学校的教育哲学,从而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然,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一个不断提炼、长久培育的过程,当中的核心事件就是要通过研究开发课程来建设传播文化。有核心文化的学校,课程肯定会改变。课程改变了,学校肯定会改变,课堂肯定会改变,学生肯定会改变。因此,林加良校长建议各校因地制宜,紧扣核心文化,研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从而形成特色课程、特色项目,进而发展成为名满一方的特色学校。

“文化经营”“文化管理”的治校理念对4所学校影响颇深。当中影响最大、改变幅度最大的当属深圳坪山中学——该校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初步梳理了学校的整套文化论纲。

除上述“文化影响”外,还有“项目影响”:阳春第二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年级管理、教学“捆绑”做法。茂名电白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德育经验,特别是女生教育的经验,召开全县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议。阳东广雅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对外交流经验,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缔结为友好学校。“课堂影响”:在课堂教学方面,华侨中学的做法是学习生本教育理念,以教师少讲为尺度,以“有激情、讲互动、重迁移”为标准,建立学生自主发展指导机制,追求生本高效课堂。阳春第二中学校长两次带队到华侨中学参加全国生本教育研讨现场会,与高中各年级全方位对接,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阳东广雅中学在华侨中学“生本高效课堂”提法的基础上,提出“生本活力课堂”概念,并先后两次修订该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四,在工作室运行效果上,“华侨文化”的理念与模式深入人心。

4位入室校长是这样评价的:

骆东风(阳东广雅中学校长):进入工作室之后,在林加良校长帮助下,通过校长领导力等专题学习,理论水平有了提高,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思路愈发清晰。林校长有关“精彩在课堂”和“生本高效课堂”的提法颇具启发,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生本活力课堂”、“情感活力课堂”和“校本个性化课程”等概念,力求践行见成效。

林俊红(深圳坪山中学校长):林加良校长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校长。跟岗研修期间,我下到年级,深入课堂, 全方位了解了侨中的各项管理。其中,侨中德育“一高”(指理想前途教育)、“一实”(指习惯养成教育)、“一特”(指华侨文化教育)的思路做法值得借鉴,女生教育非常有特色。

赖培艺(阳春第二中学校长):很荣幸能够进入到工作室向林加良校长学习。林校长有思想,有内涵,待人真诚,毫无保留,办学很大气,班子很和谐。我多次带队到侨中来取经,每次都很受启发。

张超瑜(茂名电白中学校长):我之前参加过很多不同类型的校长培训,但进入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学习之后,觉得收获最大,可以说是“交到了朋友”,“取得了真经”。(《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2期)

上一篇:人事文员工作流程图下一篇:人事文员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