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2022-09-03

第一篇: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

众所周知,民族民间舞分很多舞种,今天为大家讲的就是民族舞里面的藏族舞蹈,在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跳好藏族舞蹈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即:肢体的训练、舞蹈风格的把握、动作节奏的处理。

总之,学民族民间舞一定要先了解你要学习的舞蹈风格和文化,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让藏族舞蹈更有神韵!

第二篇: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喜欢伙伴;但同时由于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正确的交往,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冲突,具体的原因如下:

第一、大班的幼儿已有想与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同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是“自我为中心”,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两者互相冲突的矛盾结果,就是攻击或争吵的现象。

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他们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长,成人总是习惯顺从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欲望。当同龄人之间进行活动时,都想得到最好的。

第三、现在的家庭住宅都是单门独户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也限制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再加上电视、VCD、电脑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机会,使幼儿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爱惜,当孩子要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或委屈,就限制或减少孩子的交往。

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形成期,其同伴交往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大班幼儿已具有稳定的同伴关系,他们主要在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中进行交往,交往对象比较稳定,对同伴的喜恶也趋于稳定。因此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较中班幼儿小,互选小群体的幼儿人数最多,占到了班级人数的一半左右,一般型的幼儿人数最多。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稳定的互选朋友关系,同时开始出现了自发的小群体。大班幼儿选择朋友的标准与中班幼儿一致。喜欢同伴的理由也是因为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略微不同的是,大班幼儿更多提到的是“我们是一个小组的”“我们是一个小队的”。大班幼儿在选择不喜欢的同伴时往往凭借以往形成的固定印象,而不是同伴在当前交往中的表现。大班幼儿的冲突多发生在小群体中,大多是由缺乏合作技巧导致的,但是在来自小群体内同伴的压力下,他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

根据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我们确定了大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能认识到群体的力量,认识到友好合作对于群体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性;在情感方面,能够体会到群体活动的愉悦感,体验并享受群体活动带来的荣誉感,体验群体合作中冲突解决后的满足感:在行为方面,能够在群体中采取积极的交往行为,避免消极的交往行为,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合作。

第三篇: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强调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是教学理论界的一致看法。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的设计也把发挥幼儿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教学中强调培养幼儿自信、自立、自知、自制、自尊等良好品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观察、思考、想像、创造等能力。如“感知—体验式”教学模式就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主动体验,积极思维,相互交流,达到理解,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情感陶冶”及“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则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的表演及讨论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它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交互作用,亲自去发现、探索新学的知识和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可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是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的共同特征。

(二)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及合作性学习

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及合作性学习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及合作性学习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及合作性学习 现代教学论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不再单纯是“教为主体”或“学为主体”,而是强调了两者的统一,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合作。幼儿园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出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能够自由探索、轻松安全的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相互作用。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了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并鼓励和允许幼儿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以获得新的知识或概念。“创作—表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教师与同伴认可的愉悦心理体验,使幼儿有信心,感到学习是快乐的。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过程模式”,如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教学也强调了师生间的互动合作,它特别强调教学过程可以在幼儿之间发生,也出现在师生之间。教师把未知视为自己继续学习的条件或动力,乐于把它们作为一个“课题”平等地与孩子一起去研究,去求索,确信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够通过提供主意、建议、难点、问题、线索和路径等方式给自己、给教学以启发、支持和帮助。儿童所提供的一切,会同教师的经验、智慧和思考共同形成一份“相当骄人的资源、财富”。

(三)重视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重视情感与认知的统一重视情感与认知的统一重视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教学中,情感与认知是紧密联系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情感依赖认知的发展,并作用于人的认知。它既能推动也可以阻碍人的认知的发展。能否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况且,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的发展也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当代幼儿园许多教学模式都十分强调教学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以充分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例如,在“艺术感染”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给幼儿欣赏艺术作品,激发幼儿良好的情感,并使幼儿理解和掌握蕴涵在作品中的道德知识,明辨是非,指导其行为。在“讲解—演示”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强调了情感在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动力。“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则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学生观察、操作体验,深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进行学习,发现新知。所有这些,无不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将情感作为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使两者相互作用。

(四)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浩瀚无边,更新加快。教师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是知识总量中的极少一部分,教学应使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这对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受用终身。因此,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也力求体现这一重要的思想观念。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幼儿主动探索,强调让幼儿学会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更好地使用和转换信息,从而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有些模式的基本目标就是教给幼儿调查、分析、解释某种现象,以帮助幼儿有效获得新知识,发展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幼儿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

(五)重视教学中的评价

重视教学中的评价重视教学中的评价重视教学中的评价 现代教学论非常重视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学习的评价或是学生间学习的互评及自评。因为教学评价有其独到的效用:①诊断问题;②及时反馈信息;③改进或调整;④激励作用。因此,当代幼儿园很多教学模式都把评价作为其教学程序的重要一环。如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中,幼儿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或探索中的疑问进行探讨,不断改进自己的设想,丰富其知识经验,最后掌握知识或概念。“示范—模仿”模式则强调教师要对幼儿每次练习提供信息反馈,给予及时强化,让幼儿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使幼儿始终处于学习的中心,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行动。因此,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都极力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效应性作用。

二、幼儿园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化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综观整个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教学模式的形成阶段,夸美纽斯第一个提出了以“观察———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的教学模式。尔后,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当然,这两个时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系统讲授书本知识,学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教学目标单一,虽然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到了20世纪初,社会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使传统教学模式的弱点和不足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观点出发,强调教学要以

儿童为中心,要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应让儿童在“做中学”,提出了活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活动和兴趣,虽然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但片面强调直接经验而忽视了系统知识的教学。总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学模式呈现单一化局面。此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因此,教学目标也呈现多元化,这就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如: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的一般模式已从原来的“示范—模仿”式发展到“感知—体验”式、“探索—发现”式、“创作—表现”式等。而且,各学科也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对一般模式加以演变,产生了许多更为具体的教学模式。如科学领域中的“观察—讨论”式、“操作—实践”式等,社会领域中的“情感陶冶”式、“角色扮演”式、“艺术感染”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之间互相借鉴、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逐步走向“以教为主”的模式和“以学为主”模式的统一

传统的教学理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而不顾及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幼儿是消极的、被动的。以这种教学理论为基础所建立的教学模式当然是强调了“以教为主”。此后,随着人们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及学习规律的深入研究,教学转而强调了幼儿在活动中的绝对中心,教师只是辅助者,教学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这种教学理论为基础所设计的教学模式当然是强调了“以学为主”。这两种绝对的观点,应该说是时代的产物,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现代教学论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深入研究,更多地把教学中的教和学作为一种统一的认识活动,提出了“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思想观念。随着这些理论的逐渐完善,与此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必将逐步走向“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模式的统一。

(三)“自由开放”的模式日益得到重视

教学活动具有目的性,没有目标指引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一般来讲,我们在开展每次教学活动前都会事先提出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来组织教学过程,活动结束后,评价是否实现了目标。教学过分强调幼儿的学习结果和目标实现。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确立和发展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强调的是幼儿的行为结果。它通过事先确定的明确、细致、可操作的行为目标来要求幼儿开展各种活动,并实施评价。这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尤其盛行,我们经常是以目标来选择内容、组织活动、实施教育评价的。教学活动以固定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可称为“封闭”的模式。20世纪70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一种以“生成性”目标为取向的过程模式。他认为幼儿的行为结果是无法预料的,教学不应注重幼儿的行为结果,而应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的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其能力的形成及个性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幼儿去探索知识。这种模式有代表性的包括意大利瑞吉欧的生成课程模式,美国的“自然发生”课程及英国的开放课程等。如瑞吉欧教育就认为,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教师事先明确幼儿学习的终点,这只能是对幼儿学习潜力的一种束缚和阻碍,因此,教学不事先确定活动的具体目标,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作多种可能性的“假设”。这可称为“自由开放”的模式。与在教学活动之前规定具体、细致的目标的“封闭”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对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及对幼儿的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培养更有优势,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受到重视,势必被推广。

(四)教学模式日趋科学化、现代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思想和理论是教学模式形成的基础。如: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是以实用主义哲学观为基础;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是以维果斯基的学习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是以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认为理智和情感,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交织在一起的,暗示是环境和个人之间一个不断相互作用的因素)为理论基础的;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人经验及情感体验、学习与认知活动的结合)为基础的;泰勒确立和发展的目标模式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我国幼儿园教学模式的设计也是以这些理论、模式为基础的。可以看出,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再单纯依据教育学及哲学了,随着各门类学科的发展,人们设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已扩展到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等,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日益成熟、丰富,特别是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能更加清晰地剖析人类的学习机制,使教学模式的设计更加科学。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及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必将促使教学模式更加现代化。如我国幼儿园的“探索—发现”的教学一般模式,是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原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等理论设计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强调幼儿直接与材料交互作用,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讨论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现象或得出概念,最后能迁移应用。这一模式的各教学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遵循了幼儿的认识发展规律,强调了幼儿的主体性。在教学策略上,要求教师要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强调注重幼儿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活动结果,强调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反映了现代的教学观念。

第四篇: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语言的发展

1、词汇:

(1)3000—4000个,词类范围扩大,对词义理解加深,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此时的幼儿能用清楚的、连贯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和别人交谈时,用词较恰当,能够完整地复述较长的故事,能看图编故事,还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故事。

(2)能掌握一些更高级、抽象、概括的词,如:动物、植物、家禽、野兽等。

2、语音:能够做到发音正确,咬字清楚,而且能分出四声,能按语句内容调节自己的音调。

3、语法结构:不仅能熟练运用简单句,而且还会使用各种复合句,突出表现在讲述活动中,能够用一些“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一类的连接词,连贯有条理地独立讲述。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4、内部言语产生:由出声的自言语逐渐过渡形成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无声音,又无字形作为物质外壳,不具有实际功能,只为自己所有,与个人的思维活动直接的联系。

二、抽象思维能力萌发

1、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

2、能够掌握“左右”这样较抽象的概念,而不需要以具体事物作为左右的标志,并且此时幼儿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3、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也会自动地把事物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在进行有意记忆时,幼儿也会用多种方法,如:在“跟读数字“的测验中,幼儿一边听任务,一边默默地跟着念;在实际图片时,暗暗地手势帮助活动;在识记字形或其它不熟悉的形状时,会自行作出各种联想,使无意义的形状带有一定意义以帮助记忆。

三、开始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幼儿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并且出现了有意地抑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1、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如:在观察图片时,大班幼儿不再是胡乱地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方向或路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扫视;

2、在注意活动中,大班幼儿能够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如:自觉地把盯着需注意之物,把双手放在身旁或两手掩着耳朵防止杂音干扰等;

3、用思维解决问题,大班幼儿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

4、大班幼儿不仅在认知过程中能够采取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

四、情绪情感的发展

大班幼儿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多,幼儿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

1、高级道德情感明显发展;

大班时期,成人体验到的情感,也大多为他们所体验到。并且此时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的需要有较多的联系,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情。高级情感特别是道德感明显发展。幼儿已能把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规划相比较,产生强烈的道德体验,是非感、集体感、友谊感,爱周围人的情感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时期理智感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突出得表现为好奇好问,对一些智力活动、智力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情绪、情感仍有外露性,但不象以前那么容易变化,不愉快的情绪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3、思想情绪感已不那么外向,渐有了内隐性;

大班幼儿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虽已逐步加强,但是情绪仍有不稳定性和易冲动性,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五、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了对自我的某种看法,能够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因此,逐渐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等性情特征。

2、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儿交往中,游戏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增强,同伴交往中,幼儿的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发展。规则意识不断提高,并且比较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与维持同伴关系,幼儿交往的主动性、目的性也有明显变化。他们更喜欢集体活动,喜欢与周围人交往,并能按自己的兴趣独立地选择玩伴和活动内容。

3、游戏的发展

(1)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能事先计算自己的游戏,商量分配游戏的角色,而且也能更多地理解和坚持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如果发生争执,一般能用游戏规则来解决问题,而且对参加游戏的成员提出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要求;

(2)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游戏中可以经常看到反映社会政治事物为主题的游戏。如:“公共食品”、“医院”、“超市”等;

(3)在时间上,幼儿往往能好几天内连续做一种有趣的游戏;

(4)在成员上,多半是集体性游戏,这种游戏能反映较为复杂的合作关系,并且分工明确、目标明确,幼儿都能按自己的角色完成任务,社会性程度明显提高。

第五篇:大班幼儿(5—6岁)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 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语言的发展

1、词汇:

1) 3000—4000个,词类范围扩大,对词义理解加深,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此时的幼儿能用清楚的、连贯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和别人交谈时,用词较恰当,能够完整地复述较长的故事,能看图编故事,还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故事。

2) 能掌握一些更高级、抽象、概括的词,如:动物、植物、家禽、野兽等。

2、语音:能够做到发音正确,咬字清楚,而且能分出四声,能按语句内容调节自己的音调。

3、语法结构:不仅能熟练运用简单句,而且还会使用各种复合句,突出表现在讲述活动中,能够用一些“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一类的连接词,连贯有条理地独立讲述。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4、内部言语产生:由出声的自言语逐渐过渡形成内部语言。

 内部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无声音,又无字形作为物质外壳,不具有实际功能,只为自己所有,与个人的思维活动直接的联系。

二、抽象思维能力萌发

1、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

2、能够掌握“左右”这样较抽象的概念,而不需要以具体事物作为左右的标志,并且此时幼儿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3、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也会自动地把事物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在进行有意记忆时,幼儿也会用多种方法,如:在“跟读数字“的测验中,幼儿一边听任务,一边默默地跟着念;在实际图片时,暗暗地手势帮助活动;在识记字形或其它不熟悉的形状时,会自行作出各种联想,使无意义的形状带有一定意义以帮助记忆。

三、开始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幼儿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并且出现了有意地抑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1、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 如:在观察图片时,大班幼儿不再是胡乱地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方向或路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扫视;

2、在注意活动中,大班幼儿能够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

如:自觉地把盯着需注意之物,把双手放在身旁或两手掩着耳朵防止杂音干扰等;

3、用思维解决问题,大班幼儿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

4、大班幼儿不仅在认知过程中能够采取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

四、情绪情感的发展

大班幼儿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多,幼儿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

1、高级道德情感明显发展;

大班时期,成人体验到的情感,也大多为他们所体验到。并且此时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的需要有较多的联系,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情。高级情感特别是道德感明显发展。幼儿已能把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规划相比较,产生强烈的道德体验,是非感、集体感、友谊感,爱周围人的情感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时期理智感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突出得表现为好奇好问,对一些智力活动、智力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情绪、情感仍有外露性,但不象以前那么容易变化,不愉快的情绪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3、思想情绪感已不那么外向,渐有了内隐性;

大班幼儿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虽已逐步加强,但是情绪仍有不稳定性和易冲动性,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五、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了对自我的某种看法,能够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因此,逐渐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等性情特征。

2、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儿交往中,游戏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增强,同伴交往中,幼儿的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发展。规则意识不断提高,并且比较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与维持同伴关系,幼儿交往的主动性、目的性也有明显变化。他们更喜欢集体活动,喜欢与周围人交往,并能按自己的兴趣独立地选择玩伴和活动内容。

3、游戏的发展

1) 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能事先计算自己的游戏,商量分配游戏的角色,而且也能更多地理解和坚持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如果发生争执,一般能用游戏规则来解决问题,而且对参加游戏的成员提出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要求;

2) 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游戏中可以经常看到反映社会政治事物为主题的游戏。如:“公共食品”、“医院”、“超市”等;

3) 在时间上,幼儿往往能好几天内连续做一种有趣的游戏;

4) 在成员上,多半是集体性游戏,这种游戏能反映较为复杂的合作关系,并且分工明确、目标明确,幼儿都能按自己的角色完成任务,社会性程度明显提高。

上一篇:一定要做兼职的感受下一篇:运动会加油稿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