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规范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术道德规范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和学术规范建设,可以提高研究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科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从制度建设、考核指标和制度实施保障两个方面,探讨如何从制度层面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第一篇:学术道德规范论文

学术自由学术规范与学术秩序治理

摘要:学术繁荣,离不开学术自由。学术的健康发展,叉离不开学术规范。学术自由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针对性。当学术自由成为一种权利时,需要获得法律保护。学术自由既是一种学术理念,也是一种学术管理范式。作为学术管理范式,既要求学术自治和学术秩序,也要求法律和制度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才能使学术自由在一定秩序中获得充分的实现。针对当前存在的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学术行政化倾向突出、以刊物等级论学问质量成风以及学术失范现象频发等问题,应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建设,提高学术自律意识与能力;健全领导和管理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改革现行学术评价机制;加强学术行为的社会监督;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等措施进行治理。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术自由;学术规范;学术不端;学术秩序

学术繁荣离不开学术自由。但是,学术的健康发展,却又离不开学术规范。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是近年来受到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对学术自由的呼声日渐高涨,要求通过提供宽松的学术环境来保障学术自由;另一方面,面对层出不穷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事件,对如何加强学术行为规范、治理学术秩序也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提倡学术自由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知识或学问,是以学科化形式对各种事物及其存在发展规律的研究论证。学术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程度。学术自由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术自由的内涵

“学术自由”源于德语的akademische freheit,英语译为academic freedom。akademische源于柏拉图的学园(akademy),兼有大学的、学院的、学术的等多种含义。学术自由是举办大学的核心理念,是所有一流大学孜孜以求并赖以立足的最为宝贵的根基。因此,学术自由也是一个广泛引起学界关注的问题。

从《牛津法律大辞典》(1988)、《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大美百科全书》(Eneyelopedia Americana)、《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学术自由原则》等较为权威的词典和著名的教育学著作文献对学术自由所作的解释来看,学术自由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师生自由地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教学和学习,不受宗教、政治等因素的不合理干扰。对学术自由的这种理解应当与其发端于学者和学生为争取在高等学校进行自由地研究和学习有关。

笔者认为,学术自由是做学问的自由,是探究客观事物、发现真理的自由,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中能够以科学方法自主地进行创新,不受干扰地进行思想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路径、方法及其成果。

学术自由的本质是思想及其表达的自由。因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内涵也是发展变化的。早期的学术自由主要是讨论宗教教义的自由,尔后发展为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自由;学术自由为学校师生能够无拘束地开展研究和学习而提出,尔后发展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学术自由的诉求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针对性。学术自由是由于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专制、宗教对科学的压制而提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抵制教育领导权国家化过程中政权对学术的干预而获得发展;到现代社会,由于学术秩序、学术责任等概念的提出,丰富了学术自由的内涵。

学术自由既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通过弘扬学术自由精神,可以促进人们崇尚学术,尊重他人学术成果。从我国当前来说,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加大对学术自由的保障力度。

(二)学术自由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条件

学术自由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的。

1.高等学校的兴起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11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兴办高等学校,教会参与了高等学校的举办和管理,有些大学就是由教皇颁布的“训令”批准设立的。高等学校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学术的发展,这与高等教育的使命密切相关。

早期高等学校的课程主要有神学、宗教法、民法和有关医学的科目。教会举办高等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提升对教义的研究。尽管当时的高等学校以学习研讨神学为主,但在高等学校教授神学的神学家们不再仅仅是传授经文,而是以哲学术语通过辩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将学习从本质上和方法上转变成为一种学术研讨,由此促成了“经院哲学”的产生。等学校与学术发展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也正因为如此,对学术自由的要求,在高等学校表现得更为旗帜鲜明,也更为迫切和强烈。

2.学术自由要求民主政治的社会治理秩序

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度对学术自由的范围及其程度具有深刻的影响。在现实中,学术研究可能会因为其新异性而挑战其时代的权力体系,因此,统治势力往往会有遏制学术自由的倾向。在战争、经济不景气、政治不稳定等非常时期,学术自由通常会受到较多约束。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学术实行了严格管制,要求所有教师都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协会,“按照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对全体教师实行思想上和政治上的一体化”,对于大学教师的任职资格要经过极为严格的审查。审查方式是凡申请到大学任教者,必须到一种特别设置的“观察营”里呆6个星期,由纳粹专家对他们的学术见解和性格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报告给教育部,教育部再根据申请者的政治“可靠性”发给任教凭证。此外,还将所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打上种族主义的烙印。德国曾经是对学术自由最宽容的国家,据称学术自由的确立是在19世纪的柏林大学,而在纳粹时期,学术自由则受到了最严重的践踏。

3.学术自由要求宽松的学术环境

除了政治上的民主氣氛外,学术界本身要具有宽容精神,摒弃学霸作风,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犯错误,允许失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主张,对于不同学术观点,要“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总之,学术自由要求对“百家”之言能够兼容并蓄,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时,要鼓励探索、挑战权威。只有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学术才能繁荣发展。

4.树立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

学术作为一种思想,是求真的思想,学术的发展过程是寻求真理的过程。因此,无论是研究者、学习者还是管理者,都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

美国芝加哥大学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学教授爱德华·希尔斯,在其所著的《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一书中认为:“无论是学术还是非学术人员,有独创思想的人为数不多。尽管独创性

非常值得向往,不能期望大多数学者会有独创性。但是,他们能够而且必须做到诚实,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在教学中追求并说出真理,并且在他们的研究中试图发现真理。学术自由应该保护学者们在他们的教学和研究中做到诚实努力。这就是它的理由。”

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说,首要的道德信条是要做到学术诚信,而实事求是实现诚信的基本要求。日本的“家永三郎教科书裁判案”表明,并非其教科书审核制度不合理,而是审查的指导思想仅仅是以“国家利益”为幌子,试图掩盖历史真相,侵犯了家永三郎作为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表述历史的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家永三郎教授正是以其实事求是的凛然正气获得广泛的国际支持,最终在其教科书诉讼案中获得胜诉。

(三)学术自由的法律依据

当学术自由成为一种权利时,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才能获得法律保护。世界上直接规定公民或教育者享有学术自由权利的国家不多,美国、日本等国家基本上都是以宪法所规定的言论自由权利作为公民或教育者享有学术自由权利的依据。如美国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通常认定教师的学术自由权利属于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派生权利,即宪法并未直接规定教师学术自由权利,但教师是否具有学术自由权利,适用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规定。又如,日本家永三郎教科书裁判案,在诉讼中争议的焦点也是在于日本文部省对历史教科书的审定超过裁量权的范围,构成滥用的情形,侵犯了该国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利以及其《教育基本法》规定的教育自由的权利。

在我国,学术自由权利是由国家制定的成文法来明确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的自由。”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以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1条第2款规定: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通过确立高校专业自主设置权(第33条)、教学活动组织权(第34条)、自主研究开发和社会服

务权(第35条)等相关规定确立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并要求高等学校为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第51条)。

此外,由于“著作”(即学术成果)是表达学术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通过保障著作权实现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学术自由权利。该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其立法宗旨:第一,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第二,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第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第10条则明确规定了学术成果表达形式及其权利的性质和范围。

以上法律规定表明,学术自由以公民的言论自由、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等宪法权利为基础,结合教育职业和学科特点而形成。学术自由具体可以区分为教学研究和学科研究两个方面。

二、学术自由是一种学术管理范式

如前所述,学术自由是西方社会伴随着大学建立的产物。早在中世纪时代,西方教会和皇室就特准大学可以制定不违背教会和皇家的法律精神的内部规章,进行自主管理。大学依法可以自行聘用教师、招收学生、制定学生毕业标准,并为毕业生授予从事教育或其他职业(神学、法律、医学、文学等)许可证的权利,由此奠定了学术自由的管理体制基础。当时,皇室认同学术自由提倡者的主张,认为教育活动可以促进知识的进步,进而增进人类的福祉;而促进知识进步的最佳途径就是保障教育活动者的自由。因此,追求知识的活动必须远离政府、宗教或其他机关、利益团体的不当束缚。

但到18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和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对教会和政权产生了威胁。18世纪中期,天主教与新教徒相继介入大学事务,随后,一些取得资产阶级统治权的国家也对大学自主权进行干预。因此,18-19世纪,大学运作受到政府严密的管理,大学教师仅能教授政府所允许的内容。但是学术自由之呼声并未因此完全灭绝。德国的哥丁根大学(The University 0f Gottingen)因充分获得政府当局的授权,成为18世纪维系学术自由的灯塔。随后,在19世纪初创设的柏林大学,标榜“教学自由”(free-dora to teach)与“学习自由”(freedom to learn),初步确立了学术自由的重要内涵,并迅速传播到欧美地区各个大学。

可见,学术自由既是一种学术理念,也是一种学术管理范式。对这一学术管理范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学术自由要求学术自治

学术发展有其独特的知识或学问发展规律要求,这使学术自由必须以学术自治为基础。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权被看作是“学术权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高等学校要实行“教授治学”。其中的“学”包括学者、学术、学风、学科和学生等5方面内容。以学术自由为灵魂的学术自治是实现“教授治学”的保障。

学术自治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学术活动不受其他外在力量的不当干预,二是学术界的自律。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通过厘清学术界与外在各因素的关系,界定学术自治的范围,避免不必要的干涉;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合理的学术制度以及完善的学术批评和学术竞争制度,促进学术界的自律行为。

(二)学术自由要求学术秩序

學术自由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每个人学术自由的保障,它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并要求形成一定的秩序来维护个人对学术自由的平等享有,这使学术自由不是学术“自由化”,也不是绝对自由,换言之,这种自由具有一定的限制。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和基本准则,即学术自由不能违宪,否则就不属于“学术自由”范畴。

2.学术讨论或研究出版也不得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与本身的专业伦理。正如美国学者希尔斯所指出的:“学术自由不能扩展到违背公认的道德规范的活动”。

3.学术研究及教学内容不得超出学科研究领域或偏离学科职责。希尔斯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自由,不是学者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说任何想说的话的自由,而是做学术之事的自由,即通过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发现是真理的思想,并与同事们自由地讨论这些思想,将那些经过系统方法研究和缜密分析得出的真理付之出版。而这种“学术之事”,

必须是学者所研究的学科职责范围内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只在本身的学术领域享有学术自由的保障,而在其他领域的自由则相对减少。可见,学术自由所保障的是学术活动本身的无障碍化,不能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做学术之外的事,说学术之外的话。

4.学术研究内容须有主创性。即学术研究的主要观点和论证的数据是研究者自己独创的,如果论证的数据是剽窃他人的,就不会受到“学术自由”保护。

可见,“学术自由”是一定学术秩序中的自由,“是一种受到责任和条件限制的权利”。学术自由保护的是老老实实做学问的自由,并不包容学术不端行为,对抄袭、剽窃、捏造数据等学术造假行为,甚至利用学术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零容忍”的。

(三)学术自由要求法律和制度保障

如果“自律”是“内在”保障的话,法律和制度则是学术自由的外在保障。学术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内在”保障固然是首要的,但是外在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司法判例对宪法保障人民言论、出版及集会自由做出解释,其意在重申保障学术自由的立场,捍卫学术殿堂,使其不受外来的不当干预。此外,在教师任用制度上,实施教师终身聘用制(ten—ure),以确保教师工作的稳定性,让教师得以独立从事学术活动。对学术不端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对剽窃、抄袭等行为,应要求相关主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法律和制度的“外在”保障作用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确立规范的学术活动秩序,保护正当的学术活动;二是打击学术不端行为,追究学术不端行为者的法律责任。因而,法律在保护每个人发表意见自由的同时,也限制了个人利用这个自由去损害国家利益或者侵犯他人的自由。

三、学术规范是学术自由的保障形式

学术自由必然是在一定学术规范下的自由。只有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才能使学术自由在一定秩序中获得充分的实现。学术规范是保障人人享有正当学术自由的准则,它涉及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和学术活动的各方面。学术规范通过明确开展学术活动的具体规则,对学术行为进行约束,促进学术活动秩序的良性运行。

学术规范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后,进一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甚至引起了政界的高度注意。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并成立了相关学术管理组织,加大了学术规范建设的力度。

2002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2004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发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06年,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部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2009年3月15日,教育部召开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周济部长作了《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讲话;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其中对哪些行为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2010年3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2010年3月30日,召开了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总装备部、國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的负责同志和部分专家学者代表参加的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刘延东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标本兼治的学术秩序治理策略。这一系列的动作表明党中央和国家十分重视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建设。而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建设必须以完善的学术规范为保障。

完善的学术规范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学术行为规则系统,它以不同类别的形式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学术行为加以规范。因此,对学术规范可以从不同学术研究角度做出不同分类。

从形式来源角度,学术规范可以区分为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分别从主体的内部、外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学术道德规范主要通过学术研究者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反省发挥作用;学术法律范则是一个外在的监督机制,它是学术道德的底线,能使学术失范行为受到应有的制裁。学术道德规范与学术法律规范在约束研究者的学术行为过程中具有互补的作用。学术道德规范主要引导研究者学术自律,甚至引导其自觉遵守学术法律规范;学术法律规范则在国家机器的支持下对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我国过去主要从道德角度对学术行为进行管理,至今人们仍然认为学术不端主要是道德问题。虽然学术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学者的自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在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泛滥甚至严重侵权的状况下,仅用学术道德规范约束就显得十分软弱无力。

从学术行为角度,按照学术研究的过程,学术规范可区分为学术研究规范、学术引用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管理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是学术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规则,约束范围包括选题、文献搜集与综述、数据采集及其方法选择、成果表达等方面。学术引用规范是引述他人成果及其注释方面的规则。学术评价可以是正面评价,也可以是反面评价,因此,学术评价规范可以包括学术肯定规则和学术批评规则。学术管理规范是对国家或学校管理部门对学术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规则,包括评审、鉴定学术成果、学术资源的调配、对学术研究活动的服务等方面。我国《教师法》第9条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这一规定明确了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管理部门的学术服务职能。

四、学术秩序的治理

学术秩序是学术研究的环境和氛围。建立新的学术秩序或对已有的学术秩序进行治理,就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展开的环境。正如丘成桐先生所言,学术自由如果成了保护不学无术的自由,创造性不去见鬼才怪。

(一)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观我国学界当前实际,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倾向严重

现实中所发生的一些学术事件表明,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从教师个人层面,学术的功利化已经达到极致。写学术论文的目的是:学校为了排名,教师为了升职、多拿报酬等等,最低也要为保住饭碗。因而,商业利益淹没了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少数人和机构为了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中取得和占有更多的个人财富,不惜成为商业和实业的“合伙人”,以学术谋财贪利。

2.学术行政化倾向突出

“学术行政化”倾向将会对学术发展造成灾难

性影响。有网友认为:“学术原本是孤寂、信奉的事业,创造源于至诚。而现行的各种指标、排名、数量要求、等级规定、审批程序,和为实施这种管理模式而建立的庞大机构:科研处、校级院级学术和学位委员会、各学科组、职称评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等内部机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办公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各部科研司局、省级相关机构,显得过度组织化,学术不能承受如此组织程度之重。”

学术行政化的典型表现之一是高校“官本位”膨胀。很多教育界人士认为,“官本位”是中国高校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障碍。这不但导致高校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偏离,更严重的是使学人浮躁和学术异化,冲击高校独立的学术精神,这已成为高校改革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官本位”不仅导致成果分配不公,激化了高校内部矛盾,还导致学术精神的沦丧,并滋生了各类腐败,比如,滥评职称、滥发文凭乃至卖文凭、送文凭,教学科研质量评估中大规模造假,金钱打点、疏通关系之类“学术外功夫”在课题申请、硕士博士授予权等纯学术事务上大显身手。至于与“权钱交易”雷同的“学术交易”更是屡禁不止。

学术行政化的典型表现之二是评审制度行政化。现行“行政化”评审制度存在不利于学术健康发展的弊端,主要表现一是非专家参加评审,其效度与信度不高。即行政官员组成评审“专家组”,“外行”评审往往使评审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帮助。二是评审过程实际上成为“运作”过程,甚至成为“权钱交易”的过程。

学术行政化的典型表现之三是数字出“政绩”,对学术成果实行“量化管理”。这虽然部分是受到“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的影响,根本上却是管理无能的表现。这也是导致学术研究功利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以刊物等级论学问质量成风

我国学界及高校当前存在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种学术评价方式,是以刊物的等级来评价学术论文的等级。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继而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现在又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被学术界、期刊界和管理部门作为评价他人及自我的学术质量的指标体系。有人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当前学术界自主性评价地位不强、评价制度不完善,使得各科研和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简单地把来源期刊与优秀期刊划了等号,把期刊评价等同于论文评价,把引文数据、来源期刊作为论文评价、期刊评价、作者评价、学术机构评价的最重要甚至惟一的标准,使“以刊评文”愈演愈烈。不仅如此,甚至由此滋生了一个庞大的论文发表产业链,一些论文发表掮客按照“刊物等级”论价,不问文章质量,而是按价发文,使学术论文的发表蜕变为“财力大比拼”,办刊物则成为“敛财”的手段,这不仅毒化了学术环境,还产生了大量“学术垃圾”。

4.学术失范现象频发

在上述氛围下,投机、剽窃、抄袭、造假等事件频频发生。其严重程度与范围不断升级,从部分抄袭、剽窃到全文抄袭、剽窃,从数据造假到事实造假;事件主角从学生到教师,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博导乃至院士,等等,不一而足。

(二)治理学术秩序的措施

周济在《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出了3点治理措施: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違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这是我们当前开展学术秩序治理的指导思想,据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建设,提高学术自律的意识与能力

道德是以自我反省来实现对人的行为控制的。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要着重进行学术责任和学术诚信意识的培养,这是实现学术自律的基石。当学术研究不再局限于满足研究者个人的喜好、兴趣,而是可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时,研究者就必须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诚实地进行学术研究。要做到学术诚信,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其次,要有做老实人的信念;再次,要有认真对待学术的态度。

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就是要在学术责任和学术诚信观念指导下,建立一套学术行为规范,并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训练,使未来的研究者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在学术规范的建设上,除了进行系统的实体规范建设,还需完善责任规定和处理程序规定。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建设包括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两个方面。观念层面解决认识问题,行为层面解决操作问题。以认识指导行为,以行为实践操作,共同构成学术自律行为的基础。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即在认识和掌握学术规范基础上形成遵守学术规范的自觉要求。换言之,就是常说的具有“游戏规则”意识。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学术规范意识深入人心,学术自律才有可能。

(2)培养学术积累意识。“少时宜积累,著述须老后。”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学术活动是一种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活动,这种研究活动“如果不充分了解某一专门领域中先前的思想发展路径和研究成果就发表意见,哪怕是认真而诚恳地发表意见,也是不行的”。所以,对以往的研究不屑一顾或视而不见,甚至有意回避的做法都会极大地阻碍学术的发展。这往往也是大量产生重复研究、学术垃圾的原因。在这种状态下,学术并没有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

(3)重建学术责任意识。学术自由是要求包括教学和研究在内的学术活动本身不受外界的干扰,而学术责任则要求学术活动要考虑其对社会的影响。学术责任的提出,是人们日益认识到学术活动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结果。

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使人们广泛地认识到学术成果的恰当利用可以造福人类,而其不当利用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使学术活动的目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从主要是为了学者自身的探究兴趣,转变为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各种现实和实用目的;从更多的是学者一种自身精神上的满足,转变为更注重学术的改造世界的工具价值,并因此提出了学术责任问题。

如果说学术自由更多地强调研究者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那么学术责任则要求学术活动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即考虑社会赋予学者和大学的使命。应当说,这也是教育回归社会生活、回归生产劳动的必然趋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当科学技术开始广泛地渗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或者说学术研究已经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开始息息相关时,学术领域就不再是世外桃源,学术研究也不再仅仅是研究者的个人兴趣,学者必须具有其研究可能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的责任意识。

虽然我国的学术传统非常重视学术的社会责任,但当前学术失范现象和学术质量危机却使学术的社会责任正在丧失。因此,重建学术责任意识十

分紧迫。

(4)树立学术创新意识。学术创新是指进行学术研究要力图求新、求异。创新可以是实质(或内容)创新,也可以是形式(表达形式)创新,还可以是研究方法创新。丘成桐先生认为,“学术自由是创新的自由”,因此它是一种有限的自由,只应该给予具有学术创造性的人以学术自由。但是,创新也要做到科学创新,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乱贴标签,这既不严肃,也并没有使学术获得真正的发展,反而会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混乱。

2.健全领导和管理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领导和组织机构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内部管理部门。我国目前在形式上存在中央、地方和高校三级领导管理体制。2006年,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部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是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风气建设的指导机构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学风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拟定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细则和文件;总结和推广学风建设的典型经验,指导和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针对高等学校学术失范的事例进行调研,制定举行听证会及相关处理程序的规则,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各高校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所属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工作的领导,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高校(含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负有指导和协调的职责。高等学校内部要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教授治校”的作用,加强惩处权限的权威性、科学性。可以依托现有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建立学校内部的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机构,负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调查评判学术不端行为并提出处理建议等工作。

我国上述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及其职责定位目前仍停留于政策层面,其执行效率十分有限。因此,要完善这一管理制度,还需以法律形式授权并规范其管理权限行使的范围和程序等。

3.改革现行学术评价机制

学术评价体制对学术行为具有导向作用。2009年2月2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主办的“改进学术评价机制专题研讨会”上,参会学者普遍呼吁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认为学术评价要尊重学术发展的规律,要以学术为本位。对这一问题,章开沅先生提出:“必须要改革刚性的学术评价机制”,因为很多不合理的制度在逼迫我们的教师、学生造假。杨圣玉认为,就学术评价的制度环境而言,应坚决排除学术评价中的非学术因素,特别是人际关系、长官意志等因素。就学术评价的程序要素而言,应大力改变“以刊评文”的时弊。就学术评价的导向功用而言,应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量化举措。就对学人评价而言,应改变目前愈演愈烈的行政化取向。就学术评价的保障机制而言,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学术管理与服务机制。学术评价的主体应是同行专家,实行公开评审原则。学术评价应以学术眼光、学术标准来评价学术本身。最后,应有对学术史负责的学术立场。这些意见为改革现行学术评价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学术评价必须要能鼓励创造,有利于学术的发展,而不是相反。要改变“以刊评文”和“量化管理”倾向,抑制学术垃圾,应当建立以论文质量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机制,尤其要重视学术团体的评价作用。

4.加强学术行为的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舆论的监督。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广泛而高度的关注,已经成为学术信誉及其存亡攸关的大事。

正如周济所指出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此,必须推进学术信息的“阳光工程”,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著作出版、論文发表、成果奖励等过程中,实行信息公开,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和学术团体的监督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使大家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清楚,旗帜鲜明;在舆论氛围上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违规者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使更多的人引以为戒、自尊自律。此外,还可发挥学术团体的监督作用。各学术团体通过建立适合本领域特点的科研诚信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展开监督,引导学者严格自律。

5.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惩处,应当从法律角度建立相应机制。

首先,要加大科研诚信立法的步伐,要把科研诚信立法纳入教育、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充实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举报、调查核实、监督监察、公开公示和惩戒处置等,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育部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伪造注释;(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这为判定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依据。

其次,要明确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主体。根据现行政策,高等学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要求高等学校要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再次,要明确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手段与程序。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高等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要根据其性质和情节轻重,依照党纪和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学术不端行为者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等行政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其所从事的学术工作,可采取暂停、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项目经费、取消其获得的学术奖励和学术荣誉,以及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其申请科研项目和学术奖励资格等处理措施。查处结果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高等学校在调查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要查清事实,掌握证据,明辨是非,规范程序,正确把握政策界限。对举报人要提供必要的保护,对被调查人要维护其人格尊严和正当合法权益,对举报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澄清并予以保护。

上述虽然较为明确地提出了高等学校自身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权限、责任、手段和程序要求,但还有待于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层面自上而下地予以具体落实可操作性的措施。

总而言之,学术自由是一种学术理念,是学术管理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学术规范则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最终都要服从于一个目的,就是通过维护一定的学术秩序,达到保护和促进学术创造、知识创新,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作者:李晓燕

第二篇: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工作的制度建设和措施

摘要: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和学术规范建设,可以提高研究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科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从制度建设、考核指标和制度实施保障两个方面,探讨如何从制度层面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关键词:高等学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规范

由于学术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根源,因而,加强学术制度的供给,进行社会制度的创新,是我们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的主要策略;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考核标准是衡量研究生学术道德的重要指标;有了相应的学术制度和考核标准的同时,制度的实施情况和违反制度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是保证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举措。下面从制度建设、考核标准和制度实施保障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从制度层面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一、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实施细则的建设

学位授予工作中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工作体现在研究生培養的各个环节。以塑造优良学风、加强学术建设为主旨,从制度建设出发,积极探索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和体系,通过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课程管理、严格考试管理、控制培养环节、严格要求学位论文等方面的工作,使研究生在接受学术研究规范性教育的同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

1.优化培养方案,积极倡导学术规范类和研究方法类课程。把学术规范作为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高度重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和论文写作的教育和指导,倡导不同学科的资深教授和热心学术道德教育的教师主持本学科的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类课程,既管又教,把学术规范教育落到实处,优化培养方案,开设《科研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包括学术研究要求的基本素质、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写作技巧、研究生学习和写论文中常见问题、如何从小处着手利用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等内容,既重视理论引导,又注重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开展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2.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建设优秀研究生课程,制定《优秀研究生课程评选、建设与管理办法》,重点建设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类课程,鼓励教师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方法,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旨在通过建设一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富有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3.加强课程管理,严肃考试纪律。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课程教学秩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制定《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从课程组织与管理、任课教师资格到授课过程等方面对课程管理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另外,还制定《研究生考试管理规定》,规范研究生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4.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重视学位论文答辩,严肃学位授予工作。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分为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中期检测和学位论文撰写三个阶段,针对这三个阶段的特点,为了确保学位论文工作顺利开展,针对各阶段不同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学位论文答辩是对论文的最终检验,是考核论文是否达要求以及能否授予学位的程序之一。对各个种类的研究生分别制定相应的《学位授予细则》,对答辩委员会委员组成、答辩流程和学位授予条件进行了详细规定。鼓励学院统一组织学位论文答辩,改变以往全部由导师组织答辩的形式,提高学位论文答辩的质量。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博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直接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这种形式确保了学位授予审查的严格性。同时,《学位授予细则》明确规定下列情况不授予学位:①在学位论文中严重弄虚作假的;②有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者;③其他经审查认为不宜授予学位者。

5.制定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在尊重科学研究规律的基础上,融合科学研究范式、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研究生违纪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引导学生自觉遵循本学科学术研究规范,鼓励长期的学术积累、厚积薄发和精益求精。制定《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对全体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作了规定。

二、学术规范考核标准

对研究生进行考核评价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能够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术研究热忱和兴趣,引导研究生走正确的学术道路。鉴于目前研究生学术诚信危机的现状,多方面共同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因此,必须改革过于量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在改革学术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如下工作:

1.树立质量为主、数量为辅的学术评价观。科学合理的学术考核评价观,直接影响着学术考核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考核结果。因此,在考核和评价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时,确立“质量为主,数量为辅,质量与数量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首先对学术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价,质量过关,数量越多越好,同时综合考虑学术成果的社会效益进行评判。

2.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生素质、不同学科特点和专业方向发展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有区分度和可行性高的考核评价标准,为研究生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提供正面激励和适度压力。就学术成果的形式而言,除学术论文以外,将科研项目、发明、专利等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也纳入考核范围。

3.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情况,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学术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并将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公之于众,接受大家监督,增加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三、制度实施保障

有了相应的学术制度和考核标准的同时,制度的实施情况和违反制度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是保证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举措。

1.加强对研究生和导师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每年召开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工作会议,对学校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工作进行了宣传和部署。對学位申请者和指导教师进行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强化学术诚信,鼓励学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制定《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承诺书》,要求研究生在提交开题报告的同时向学校作出学术道德承诺,承诺恪守科学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树立良好学风,维护研究生的良好形象,以此促进学校科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

2.通过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和学位论文盲审工作严格把关,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使用专业的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对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学位论文抄袭等不良行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被检测论文的整体文字复制百分比<25%视为通过检测,检测通过的论文方可进行论文评阅;被检测论文的整体文字复制百分比≥25%视为未通过检测。检测未通过的论文必须进行修改并列入盲审名单。论文整体文字复制百分比≥25%且<45%的论文的修改时间不少于1个月。论文整体的文字复制百分比≥45%的论文,或主要章节的单章文字复制百分比≥35%的论文,其修改时间不少于3个月,并将学生姓名、导师姓名书面通报到相关学院,学院应采取措施,督促学生修改和完善论文。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较为有效地排除了评审中非学术因素的干扰。通过论文相似性检测和学位论文盲审,使得这些学术失范问题从论文评审的阶段就严格把关,早日发现,进行严肃处理,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3.对于学术失范行为坚决严肃处理。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主要跟论文写作相关,跟学位的授予挂钩。建立和完善学位授予工作中舞弊作假行为的惩处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惩治舞弊作假行为,促进学术自律。

总之,通过制度建设、考核标准和制度实施保障三个方面的严格把关,能有效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的学科整体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霁,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白君贵,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学理论,2012,(9).

[3]朱华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4]张英丽,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2).

作者:孔媛媛 王昆 徐小龙

第三篇:论学术抄袭的两面性:以学术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分为视角

摘要:抄袭作为一种典型的学术腐败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同时还违反了著作权法,并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但是学术抄袭的认定标准与著作权侵权的认定标准不一致,国内学术界需要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与学术抄袭审查机制。学术抄袭的治理则需要司法机关、学术界与行政机构的共同参与。

关键词:学术抄袭;学术规范;著作权侵权

抄袭,又称为剽窃,其英文“plagiarism”一词来自于拉丁文“plagiarius”与“plagium”,其本意为“绑架、诱拐”。西方人认为,当你在抄袭他人作品的时候,即“绑架”或者“诱拐”走了原本属于他人的智力成果。俗语称“天下文章一大抄”,足见其现象之泛滥,其程度之严重。时至今日,中国国内学术界的抄袭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尤其今年以来,学术界连续出现“汪晖事件”、“朱学勤事件”等重大学术抄袭风波,一部分知名学者甚至是学界领袖皆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了“涉嫌抄袭”的阴影。然而,无论是司法界还是学术界均缺乏对学术抄袭的认定标准。笔者尝试从学术规范与法律规范这2个角度考察抄袭及其相关问题。

一、学术抄袭的概念

国内理论界就抄袭的概念在表述上基本大同小异,即认为“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作自己的(行为)“为抄袭”。在立法上,中国《著作权法》未使用抄袭概念,其第46条使用了“剽窃”一词,但没有对此概念进行界定。1999年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关于如何认定抄袭行为给青岛市版权局的回复》第1条指出:“著作权法所称抄袭、剽窃,是同一概念(为简略起见,以下统称抄袭),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已有。抄袭侵权与其他侵权行为一样,需具备4个要件:第一,行为具有违法性;第二,有损害的客观事实存在;第三,和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第四,行为人有过错。由于抄袭物需发表才产生侵权后果,即有损害的客观事实,所以通常在认定抄袭时都指经发表的抄袭物。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应是,抄袭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发表。”由此可见,国内对抄袭的认定基本上限于“作品或作品片段”。而国外在对抄袭的界定上,都涵盖了“作品与作品的思想”。英国的《牛津英语词典》将抄袭定义为“不当引用或者窃取他人的思想或思想的表达(包括文字、音乐、技术等),并当作自己的作品进行发表的行为”。美国的《韦氏第3版新国际英语足本词典》将抄袭定义为“将他人的思想或表述当作自己的”,而波斯纳则将抄袭视为是“知识欺诈的一种类型”。

与国外的定义相比,笔者认为国内关于抄袭的概念似乎稍显模糊而略欠周延:第一,其将抄袭的客体概括成“他人作品与作品的片段(语句)”,这在著作权执法领域中是没有问题的。众所周知,无论是作品还是作品的片段,都是作者思想的外在表达。而著作权法中保护表达而不保护思想的核心原则是目前国内外知识产权学界的共识,因此,著作权法中的抄袭应该限于作品或者作品的本身而不应涉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在学术领域,对他人作品窃为己有固然是抄袭,但是将他人作品中的核心思想窃为己有是否属于抄袭的范畴?笔者认为,学术抄袭显然包括二个层次:其一是表达抄袭,即逐字逐句地剽窃他人的语言表述,此是最为明显的抄袭;其二是思想抄袭,即将他人的核心思想经过改头换面后替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虽然在言语表达上与他人作品存在明显的不同,但是其本质上仍然是对他人智力成果的一种剽窃。因此,学术抄袭既包括将他人的作品窃为己有,也包括将他人作品中的思想窃为己有。需值得注意的是,表述抄袭本身就包含了思想抄袭。第二,其将抄袭的表现概括为“窃为己有”,笔者认为用窃为己有4个字来概括抄袭并不周延,抄袭中的窃为已有是指将他人的思想或表述当作自己的思想或表述进行发表或者以其他形式公之于众。倘若在自己作品中大量引用他人的作品,并且在引用的过程中严格注明了作者出处,但是引用他人作品明显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例如一篇文章90%的内容都是引用他人的作品,此种不合理引用的行为虽然没有将他人作品窃为己有,而且还“很显赫”地注明了所引作品的出处,其行为究竟是构成学术抄袭,还是因为缺乏“窃为己有”的要件而不构成学术抄袭?答案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从学术规范的角度看,学术抄袭是指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他人的思想或表述但没有恰当地注明出处或者虽注明出处但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根据上述定义,一方面,学术抄袭既包括表达抄袭,也包括思想抄袭;另一方面,学术抄袭不仅包括未注明出处的使用,也包括虽注明出处但超出学术道德规范的使用。

二、学术抄袭与著作权侵权

(一)学术抄袭与著作权侵权的联系

学术抄袭与著作权侵权是二个紧密相关却又各自独立的概念。在某些情形下,学术抄袭不仅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同时还违反了著作权法,并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在此情形中,学术抄袭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腐败行为,同时还构成了著作权侵权。换句话说,根据抄袭者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权,学术抄袭还可以表现为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抄袭与未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抄袭。前者是指抄袭者在抄袭他人的过程中同时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中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了4项著作人身权与12项著作财产权。从人身权的角度上讲,抄袭主要是窃取他人智力成果,因此抄袭者主要是侵犯了著作权人的署名权。如果被抄袭的作品尚未发表,抄袭者还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发表权;从财产权的角度讲,抄袭者主要是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复制权。因为复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复制(reproduction)是指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成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而广义的复制(copy)还应当包括侵权认定中的抄袭和剽窃。另外,如果是抄袭国外学者的作品,还有可能侵犯著作权人的翻译权;而后者是指抄袭行为本身在著作权法上可能不构成侵权,但是由于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破坏了学术生态,从而学术界将其视为抄袭。例如对他人作品中所蕴含学术思想的抄袭,其在表述方式上可能与原作者截然不同,在学术信息量上并没有实质的增加,如果仅仅由于没有符合著作权侵权的要件而容忍这种思想抄袭,长此以往将会助长不劳而获的学术投机心理,扼杀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学术研究的停滞。因此,在学术领域需要对此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

(二)学术抄袭与著作权侵权的区别

如前所述,学术抄袭与著作权侵权在概念的外延上存在着交集的部分,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互相隶属的关系。学术抄袭有可能构成著作权侵权,而著作权侵权也不仅仅局限于抄袭行为。然而,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没有认识到两者的区别而经常将两者相提并论,甚至不少学者往往一提及抄袭言必

称著作权法。事实上,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学术抄袭与著作权侵权在各自领域内通常泾渭分明,其对两者的划分一直恪守学术抄袭与法律侵权的两分法(Plagiarism-Copyright Infringement dichotomy):学术抄袭涉及的一般是学术道德问题,学术抄袭问题通常由学术机构进行自查自律。由学术机构制定抄袭的认定标准并负责抄袭的审查;至于著作权侵权则是法律问题,其侵权要件与法律责任由国家立法规定,只有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学术抄袭才由法院管辖。笔者认为,西方人之所以将学术抄袭与著作权侵权划分得如此清晰是因为两者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学术抄袭的内容包括思想抄袭,即学术抄袭的内容不仅包括表达,还延及思想,而著作权侵权坚持思想表达两分法(idea-expression dichotomy),对思想的抄袭不构成著作权侵权。有学者认为“中国版权法并没有接受所谓思想和表达两分法。无论从法律文意,还是从立法背景去理解中国版权法,都不能发现‘两分法’的存在。因此,个别法院直接依据‘两分法’的理论去断案,实在是非同寻常的做法”。事实上,中国虽然在《著作权法》与《著作权实施条例》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6条规定“本条例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不延及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处理过程、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等”。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对著作权的保护也是以保护表达而不保护思想作为原则的,事实上在司法实践中也是贯彻这一原则的。

其次,学术抄袭的内容包括公知公有领域,即对公知公有的信息进行使用同样构成学术抄袭。但是根据著作权法,对公知公有的信息进行使用并不构成著作权侵权。例如,将牛顿的三大定律当作自己的论文进行发表,从学术上构成抄袭是确信无疑的,但是其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尚应分开讨论:如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j大定律,则其行为虽然是典型的学术抄袭但是却不构成著作权侵权;如果是用牛顿的原文表述牛顿三大定律,则其行为只构成对原作者署名权的侵犯而不涉及包括经济权利在内的其他著作权。

再次,学术抄袭中对他人作品的抄袭不适用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限制,即只要不符合学术道德或者学术规范,行为人即使注明出处也构成学术抄袭,同时,学术抄袭的认定与抄袭的数量无关,通篇抄袭固然是抄,抄一句话同样也是抄,不会因为抄袭数量的多寡而影响对学术抄袭的认定;反观著作权侵权领域,未经许可而使用他人的作品,只要符合《著作权法》第22条的规定,其行为即可通过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这一侵权阻却性事由而得以豁免。

(三)著作权侵权中的高级抄袭与低级抄袭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版权局《关于如何认定抄袭行为给青岛市版权局的回复》在第2条对抄袭的形式作了划分:“从抄袭的形式看,有原封不动或者基本原封不动地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也有经改头换面后将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成份窃为己有的行为,前者在著作权执法领域被称为低级抄袭,后者被称为高级抄袭。低级抄袭的认定比较容易。高级抄袭需经过认真辨别,甚至需经过专家鉴定后方能认定。在著作权执法方面常遇到的高级抄袭有:改变作品的类型将他人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独立创作的作品,例如将小说改成电影;不改变作品的类型,但是利用作品中受著作权保护的成分并改变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将他人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独立创作的作品,例如利用他人创作的电视剧本原创的情节、内容,经过改头换面后当作自己独立创作的电视剧本。”据此可知,国家版权局不但对抄袭进行了定义,并根据抄袭者的技术处理将抄袭分为低级抄袭与高级抄袭两种形式,前者是“原封不动或者基本原封不动地复制他人作品”,后者是“经改头换面后将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成份窃为己有”。笔者认为,国家版权局对抄袭两种形式的区分并无不妥之处,但是无论是高级抄袭还是低级抄袭,其都不包括思想抄袭。因为高级抄袭与低级抄袭是在著作权执法领域中的区分,因此其两者均为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抄袭。高级抄袭仍然是对他人作品表述的抄袭,只不过和低级抄袭相比,高级抄袭的技巧性更强,其往往不是对他人作品原封不动、一层不变的抄袭,而是通过改变他人作品中的断句方式,颠倒词组顺序以及变换文字段落的排列组合等方式进行抄袭。也就是说,高级抄袭的过程中发生了对他人表述的篡改,但是其本质上仍然是通过“复制”他人的表述而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因此,笔者认为版权局举例中将“利用他人创作的电视剧本原创的情节、内容,经过改头换面后当作自己独立创作的电视剧本”这一行为视为著作权执法领域的高级抄袭似有不妥。

众所周知,著作权法保护的是独创性,而非“首创性”。电视剧本中所表现的情节、内容应该不是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因为情节、内容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想,而非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表达。对于同样的情节和内容,不同的编剧完全可以创作出截然不同的表达:剧情的叙述细节,台词的铺成技巧,人物的出场安排,冲突的缓急轻重等,以上各种剧本元素在不同的编剧手中完全有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将情节和内容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独创成分是不符合著作权法的精神与保护原则的。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原告创作了一部名为《Abie's IrishRose》的话剧,其情节是一个爱情故事,男主角是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女主角是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女主角相爱并秘密结婚,后因宗教问题遭双方家长强烈反对,历经磨难后最终双方家庭和好。而被告创作了一部名为《The Cohensand The Kelly》的电影,其剧情也是一个爱情故事:男主角是爱尔兰人,女主角是犹太人,他们两个来自不同的家庭却彼此相邻,爱尔兰男孩和犹太女孩相爱并秘密结婚。后因财产继承问题双方家庭发生冲突,历经磨难之后最终双方家庭和好。审理此案的Hand法官认为:“虽然被告的电影与原告的话剧在剧情上有部分雷同,但是由于剧情本身是原告的思想(8 part of plaintiff's ideas),而版权是不保护作者思想的,因此原告的剧情不具有版权(was not copy-rightable)。”因此,笔者认为,剧情雷同但是表述不一致有可能构成学术抄袭,但是其属于学术抄袭中的思想抄袭,不属于著作权执法领域的高级抄袭。

三、学术抄袭之认定

(一)学术抄袭认定与著作权侵权认定之比较

如前所述,学术抄袭与著作权侵权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因此,学术抄袭的认定标准与著作权侵权的认定标准是不一致的。前者的认定标准要远远严苛于后者的认定标准。我们首先来看著作权侵权的认定标准,需要注意的是,著作权坚持只保护表达而不保护思想的原则,一方面固然由于著作权法认为表达本身也构成创新,而这种基于表达本身的创新也值得保护;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由于法律本身

无法解决思想抄袭的认定问题。因为思想抄袭所涉及内容是高度抽象的思维观念,其不像表达那样可以被明显地量化和具体地分析,因而需要更为专业的学术认定。因此,学界论及著作权侵权的认定标准,通常是指表达抄袭的认定标准。目前,国内实务界对著作权侵权的认定基本遵循“许可+付费+注明出处”原则。即对于判断一项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首先看其是否符合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如果符合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注明出处后即不侵权;其次看其是否符合著作权的法定许可,如果符合著作权的法定许可,向其支付报酬并注明出处后即不侵权;如果既不符合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也不符合著作权的法定许可,看其是否征得著作权人或其代理人的许可,如果未经得权利人许可即使事后向其支付报酬并注明出处也构成著作权侵权。另外,对于判断一项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是否属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适当引用”,实务界采用的标准主要参考于1985年《文化部关于颁发<图书、若干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和<图书约稿合同>、<图书出版合同>的通知》。其第15条第(一)项规定:“‘适当引用’指作者在一部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的片断。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两千五百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如果多次引用同一部长篇非诗词类作品,总字数不得超过一万字;引用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四十行或全诗的四分之一,但古体诗词除外。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但专题评论文章和古体诗词除外。”综上所述,著作权侵权的认定在具体标准上基本采用量化分析。而反观学术抄袭,其认定标准与著作权侵权大相径庭:首先,学术抄袭的认定与是否获得原作者许可无关,擅自使用他人作品属于抄袭,征得原作者许可使用他人作品同样也是抄袭;其次,学术抄袭的认定与是否支付报酬无关,是否向原作者支付报酬不影响是否构成抄袭的认定;再次,学术抄袭的认定与是否注明出处也无关,在很多注明出处的情形下同样构成学术抄袭;另外,相对于著作权侵权中“适当引用”的量化标准,学术抄袭的认定与抄袭数量的多少也没有关系。

(二)学术抄袭的认定标准——学术道德规范

从学术抄袭的性质上讲,学术抄袭是一种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总的来说,学术抄袭的认定与著作权法没有直接的关系。凡是在使用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出现违反现有学术道德规范中的行为即为学术抄袭,而不论其行为人的主观是否存在过错,也不论其行为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权。众所周知,从事学术创作不可能从零开始,任何学术创新都需要借鉴前人的智慧和既有成果。片面地要求每个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都必须坚持“白手起家”的原创性是不切实际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正因为如此,使用他人的作品就需要有严格的学术道德规范加以约束和规制,否则将会导致学术界的“产权不清、责任不明”,从而严重干扰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破坏原有的学术生态系统。其中的学术道德即学者在从事学术创作过程中使用他人作品时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具体而言,创造者在学术创作中应该有起码的学术责任感,既需要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对原作者创作知识保持学术尊重,也需要对将来的读者保持学术尊重。其中的学术规范主要是指使用他人作品时采用的引证与注解的规范。目前,国内对于学术规范标准化的工作正在进行,但是迄今为止尚没有一套较为权威和统一的规范。例如,在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机构规程都有禁止剽窃的规定,然而,却没有一种规范明确地界定了什么是剽窃;每个大学都要学生远离剽窃,却又从来没有清楚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剽窃。这种现象就直接导致了目前中国学术抄袭认定标准的混乱。与国内不同,美国学界对学术规范及其学术抄袭的认定标准基本上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这是由于美国学术自治本身较为完善,不像国内基本由司法机构负责学术抄袭的认定,美国的学术机构通常都有较为完善的自查自律体系。以美国Washington&Lee University大学对抄袭的认定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貌”。Washing-ton&Lee University大学是美国一所极为普通的大学,但是其对学术抄袭的认定基本上属于美国学界的统一认识。

首先,Washington&Lee University大学列举了3个关于抄袭的概念,其中第二个概念规定了学术抄袭的范围。其认为抄袭是将他人作品窃为己有,无论抄袭的内容和形式,下列行为都构成抄袭:(1)抄袭整篇文章;(2)抄袭一个段落;(3)抄袭一句话;(4)抄袭一个特定的短语;(5)抄袭一个专业术语;(6)抄袭一个特定数据;(7)抄袭任何一种图表元素。另外,将他人思想当成自己(思想)的行为也构成抄袭。

由此可见,美国学界对于学术抄袭在认定范围上的规定是相当严苛和严谨的,只要不符合学术规范使用他人的表述,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个特定短语,一个专业术语,一个特定数据,甚至是一个图表元素都有可能构成抄袭。在此情形中,抄袭的内容与程度和抄袭的认定没有任何关系,哪怕是鸿篇巨著,不符合学术规范使用了他人的一句表述,同样可以认定构成抄袭。

其次,Washington&Lee University大学列举了5种学术抄袭的认定情形:第一,当你使用他人作品(包括表达和思想)时,既没有使用引号,也没有注明出处。第二,当你使用他人作品(包括表达和思想)时,虽然注明了出处,但是却没有使用引号而(向读者)暗示这是你自己的表达或思想。第三,当你使用他人作品(包括表达和思想)时,对原文稍加改动,没有注明出处,也没有使用引号并(向读者)暗示这是你自己的表达或思想。第四,当你使用他人作品(包括表达和思想)时,对原文稍加改动,虽然注明了出处,但是却没有使用引号并(向读者)暗示这是你自己的表达或思想。第五,抄袭别人的思想而故意省略出处。

由此可见,美国学界对于学术抄袭在认定情形上的规定也是相当严苛和具体的。其5种情形在逻辑体系上滴水不漏,既包含思想抄袭,也包含表达抄袭,既包括改动原文的高级抄袭,也包括原文复制的低级抄袭,其以是否使用引号(quotation marks)、是否注明出处(citing a souFee)作为判定学术抄袭的依据和标准。规定条理清晰,层次明确,值得国内学界学习与借鉴。若以此认定标准来衡量和判断目前国内学界争议较大的学术抄袭事件,即可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1:(a)“梁启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4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

(b)“鲁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术、结构、价值和精神状态完全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载。这种文化引入包括4部分内容:

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

比照上面两段文字,B段文字只把A段文字中的“梁启超”换成了“鲁迅”,其他便几乎是原文照抄。需要指出的是,B段文字在最后注明了出处来源,但是全文并没有使用引号。如果我们从著作权法上进行考察,B段文字明显使用了A段文字的表述,但其由于标注了出处并且符合“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这一条件从而可以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合理使用。因此从著作权的角度看,B段文字的作者不侵犯A段文字作者的著作权。退一步说,即使B段文字并没有注明出处,对于一部30余万字的专著中出现这样一段涉嫌抄袭的文字,估计在实践中很少会有法官直接据此判定构成著作权侵权。但是,如果我们以美国学界的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来考察的话,B段文字构成抄袭是没有疑问的。首先,抄袭的数量不影响抄袭的认定,因此即使抄一段文字也属于抄袭;其次,从学术规范来讲,B段文字虽然注明了出处,但是其存在学术抄袭认定标准中的“暗示(ireplies)”,即构成了认定情形中的第二条:“当你使用他人作品(包括表达和思想)时,虽然注明了出处,但是却没有使用引号而(向读者)暗示这是你自己的表达或思想。”再次,从学术道德上讲,对于一位以研究鲁迅思想为核心成果的学者,其对鲁迅著作的理解居然建立在国外学者对梁启超著作的理解之上,难免有学术态度不严谨之嫌。综上所述,例l所举的两段文字不构成著作权侵权,但是却构成美国学界的学术抄袭。

例2:(a)“这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是划时代的。如此激烈否定传统,追求全盘西化,在近现代世界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运动就其实质说,至少在其发展初期,却又只是上一阶段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的历史工作的继续。谭嗣同对封建纲常的沉痛攻击,严复于中西文化的尖锐对比,梁启超所大力提倡的‘新民’,就都是用‘西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反‘中学’(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启蒙运动。”

(b)“其次,五四反传统主义以‘西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反‘中学’(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在思维内容上直接承续了谭嗣同对封建纲常的沉痛攻击,严复关于中西文化尖锐对比的精辟分析,以及梁启超所大力提倡的‘新民’学说,但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理解的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对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启示。”

比照上面两段文字,可以发现两段文字在基本观点上基本一致,但是在表述上略有出入,属于对原文的稍加改动。需要指出的是,B段文字在文中同样注明了出处来源,写明了参见A段文字的作者与书名,但是全文并没有使用引号。首先,从著作权法来看,基于同样的理由所以很难构成著作权侵权;其次,从目前国内学界的学术习惯来看,对他人的表述进行改写后使用一般是不加引号的,而通常会在注释前加上参见两个字,表示自己的表述是参考了他人的观点,因此,就国内学术界的习惯而言,B段文字是不构成学术抄袭的。但是,如果我们以美国学界更为严苛的抄袭认定标准来衡量的话,B段文字会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定为学术抄袭,因为其符合认定情形中的第四条:“当你使用他人作品(包括表达和思想)时,对原文稍加改动,虽然注明了出处,但是却没有使用引号并(向读者)暗示这是你自己的表达或思想。”

四、学术抄袭的审查与治理

如前所述,美国学界对学术抄袭的认定已经形成固有的一套标准体系。与国内学术界对抄袭行为的认定通常都由司法机关依据著作权法进行审查不同,美国对学术抄袭的认定和审查基本由学术机构自己负责,即使“在涉及抄袭的诉讼中,美国法院的审查的重点通常是程序问题,而不会去审查是否存在抄袭”。因此,笔者认为,国内对于学术抄袭的审查与治理的任务不适合全部由司法机关来承担和处理。司法机关可以负责审查一部分涉及著作权侵权的抄袭,但是大部分的学术抄袭应留给学术机构进行自查自律。这就要求国内学术界建立一套完善和统一的学术道德规范以及学术抄袭的审查和处理程序。

首先,在认定学术抄袭的学术道德规范上可以借鉴美国学界的现有规则,这种对他国学术规范的借鉴即便没有注明出处也不会构成抄袭。当然,很多学者或许认为将美国学界关于学术抄袭的认定标准直接适用于国内学术可能操之过急,甚至可能过于严苛。但是学术道德规范的建立本非一朝一夕,本身就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而且,不管采用何种标准,都需要学术界的共同遵守。只有学术界自身学术道德规范的建立,中国学术界的学术抄袭在认定上才能够“有法可依”,只有通过明确的学术道德规范来抑制学术抄袭现象,才能促进国内学术的健康发展。

其次,在学术抄袭的审查上,国内学术界应该建立自身的学术抄袭的审查机制,特别是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仲裁机构。在美国,“通常情况下,一旦爆出学术剽窃事件,美国大学校方院方迅速遴选中立第三方,组织调查委员会,启动调查程序。在此过程中,给予涉嫌剽窃者陈述、举证和申辩机会。美国校方尊重涉嫌教授的正当程序与隐私权,调查与报告内容不公开,但处理决定必须公开。教授不服可以对簿公堂”。反观国内,当出现抄袭事件时,往往是新闻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学术机构却置身不理,很少出现学术机构主动进行调查和认定学术抄袭事件的情形,这是由于中国学术自律能力的缺乏而导致的。对此,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学术调查机制和学术仲裁机制,通过完善学术抄袭的审查机制,一方面减轻司法机关的审查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当事人得到更有效更专业的裁决。

再次,在学术抄袭的治理上,学术界、司法机关以及行政机构可以多管齐下,在职能上互相补充,各取所长。“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于1992年成立了‘研究诚实办公室’,专门调查和处置那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不诚实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置决定”。其中的学术不诚实行为即包含学术抄袭。由此可见,对于学术抄袭的治理,除了学术界自律,司法机关进行侵权责任约束之外,行政机构也可以参与进来。事实上,行政立法和行政机构是约束包括学术抄袭在内的学术腐败的最佳途径。学术机构虽然专业,但是由于学术机构的自律性质,其并没有类似于行政执法中的强制性;而司法机关的处理,其侵权责任的承担通常只限于民事赔偿,因而对当事人缺乏有效的惩治力度。因此,在国内学术抄袭的治理上,可以借鉴美国成立一个专门的学术治理机构,同时在立法上确立相应的行政职权和行政程序,最终通过行政执法来遏制学术抄袭等学术腐败行为。

作者:齐爱民 周伟萌

上一篇:环境保护主题论文下一篇:中国历史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