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管理论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特许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商业特许经营活动,促进商业特许经营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一篇:特许经营管理论文

解读《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编者按《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理》在全国特许经营从业者的一片千呼万唤声中终于出台了。条例乍一出台,便立刻吸引了业界各方人士的眼球,赢来一片喝彩声。至于如何认识条例,条例与过去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相比有什么不同,还存在着哪些尚待改进的地方,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解读。

特许经营的新繁荣

周 勇

2004年12月31日,商务部第25号文件《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发布,这个《办法》出台以后受到业界的很大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信息披露”、“特许人与被特许人条件”两个方面。认为有些信息的披露可能涉及商业秘密,主要是财务数据以及法人代表和主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至于特许人与被特许人都不可以是自然人,必须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业内人士也觉得这一条“太过严苛”

2007年2月15日国务院485号令颁发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条例》与2005年发布的《办法》相比,条理更清晰、内容更简化、条件也有所放宽。特许人与被特许人都必须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规定改变为“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对被特许人的条件则未作规定。这符合特许经营活动参与者的广泛性原则,大量的被特许人不可能是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他们的主流是个人。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解除合同。”这一条款虽然对特许人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对被特许人十分有利。如果特许人真正具有品牌、技术与管理的力量,被特许人是不愿意轻易提出解除合同的。这一条款的设定不仅有利于保护被特许人的利益,更有利于特许人自身的规范发展。《办法》中增加了“法律责任”以及相应的处罚条款,减少了“外商投资企业的特别规定”。这就使该《条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合理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但是,该《条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第七条第二款中关于“一年两店”的规定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国际上有些公司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发展特许经营,更何况“一年经历与2个直营店”并不能说明什么。

(二)第三条第二款关于“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规定,并不符合特许经营的国际发展趋势,而且与我国现有的产业发展政策也不尽一致。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四种法人组织,即企业法人、党政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法人的登记归工商局管辖,社会团体法人、基金会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归民政局管辖。学校就是非企业单位,国家鼓励举办“民办学校”,但它不是企业,按照《条例》规定就不能发展特许经营。而学校发展特许经营在国际上十分普遍。另外,社会福利型的养老院与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教育型的幼儿园与非学历教育机构、医疗健身型的医院与保健中心、科技咨询型的研究所与评估中心、司法审计型的律师事物所、会计事务所与审计事物所等社会组织,都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这些社会组织的社会活动,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大做好做强做快自己的事业,采取特许经营的发展模式,是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我们现在用《条例》来规定“只有企业才可以从事特许经营活动”,与改革开放初期把“长途贩运”与“贱买贵卖”认定为“投机倒把”十分相似。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许经营模式也必然会渗透到各种各样的现代服务产业与服务事业中。而这些组织按照我国目前的社会组织划分与界定,很多都不是以企业形式存在的,因此将被《条例》排斥在发展特许经营的范围之外,这是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三)《条例》用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九条这四个条款来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或报告”。这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并存在隐患。近年来,特许经营的欺诈案例不断出现,引起了行业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大概是基于这个原因才提出了加强监督管理的要求。这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国外对特许人的监管力度也非常大,像纽约州曾经规定特许经营公司的广告必须在送交审核后7天内播出或刊登,并限制电视广告不得超过30秒,报纸和杂志广告必须附注“在此的广告诉求必须经由特许经营公司的说明书达成协议”(This Offering is made by Pro-spectus Only)。但是,随着特许经营的良性发展,很多国家现在已经逐渐取消或正在减少此类经营性的限制条款。1997年出台的《办法(试行)》所实施的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备案制”,实际上是“自愿备案”;2004年出台的《办法》改为“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备案+逐级上报”,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痕迹。今年出台的《条例》虽然取消了“逐级上报”的要求,但仍然要求“强制备案”,而且备案以后还要特许人“等待”接受商务主管部门的“通知”,这个“通知”很有可能演变成为“批文”。违背这一条款的处罚与信息披露不实的处罚是同等的。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做的事情比较多,而特许经营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十分迅猛。这一规定有可能对特许经营的正常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实际上,政府备案也好,政府审批也罢,并不能避免或减少特许经营的欺诈行为,反而会给政府带来很多“麻烦”。投资人一旦受到欺骗或损害,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因为政府备案了、通知了、网上也公布了,有些甚至被政府命名为“4050就业实事工程”。但就是这些工程,照样出问题,结果,投资人就找政府。关键是政府要规定特许人:你必须向投资人提供信息披露,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一旦不真实,政府就要处罚特许人,如果给投资人造成损失的则强制特许人赔偿。比较适当的办法还可以是:政府授权连锁协会实施“强制备案”,凡是要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企业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要求首先向连锁经营协会提供信息披露,并办理备案手续。

(四)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没有充分体现特许经营立法的根本宗旨。《条例》中的第四章二十四条到二十八条用五个条款分别对以下7种行为做了罚款规定:(1)不符合“两店一年”规定,最高罚款50万;(2)“企业”以外的单位从事特许经营活动,最高罚款50万;(3)未按规定备案,最高罚款10万;(4)未按规定向被特许人说明费用使用情况,最高罚款5万;(5)未向商务主管部门报告上一年特许经营合同订立情况,最高罚款5万;(6)虚假推广活动,最高罚款30万;(7)信息披露失实,最高罚款10万。这7种情况,(1)与(2)都是最严厉的罚款,但这两条并不一定直接影响投资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信息披露不实则会直接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但正是这个最要命的情况,即使发生了最高罚

款也只有10万元。这样的规定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但不管怎么说,出台《条例》是一件好事情,有利于形成我国特许经营事业的新繁荣。

条例的创新与完善

朱明侠 张 亮

一、新的特许经营定义更加强化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条例》中第三条规定:“商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比较2004年的《方法》中关于特许经营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新《条例》中更加强调了“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突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特许人资格的界定与被特许人权利界定的变化

《条例》明确规定“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这与我们关于“特许人”传统的定义是有所区别的。我们以往的笼统地认为“赋予他人权利的个人或企业都称为特许人”。但是此次新规定将“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排除在特许人之外。一方面这种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假借特许经营名义的非法传销活动,便于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它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使我国的特许经营有关的法规更加规范。

对被特许人的权利规定更加完善,更注重保护被特许人的合法利益,使被特许人在合同中的地位和主动权大为上升。例如,第十二条规定:“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解除合同”;第十三条规定:“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特许经营期限应当不少于3年。但是,被特许人同意的除外”。再如,第十六条“特许人要求被特许人在订立特许经营合同前支付费用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被特许人说明该部分费用的用途以及退还的条件、方式。”和第十七条“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收取的推广、宣传费用,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推广、宣传费用的使用情况应当及时向被特许人披露”,都使被特许人的保证金的用途、退还,广告费的推广、使用更加透明,便于监督。而以上这些条文在旧的《方法》中或模糊不清或从未提及,可见新《条例》的创新之处。

三、监管制度和备案制度的确立

在旧《方法》中,监管制度相对简略,对分级管理体制一带而过。而新《条例》则颇费笔墨,不仅有对分级管理更加详细的规定,除第五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外,还具体对特许经营的各当事人赋予了监督权力。是更加严格的对特许人订立的经营合同进行监督。第三十条规定是对行政部门的自律。

同时,备案制度更加强化了监督力度。《条例》第八条、第九条以及第十条都对备案制度的具体实施、备案期限、所需备案的文件资料以及商务主管部门的备案流程做出了新的规定。相比之下,旧《方法》中第三十一条“在开展特许经营活动之前,特许人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办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备案事宜。”的寥寥几句显得相形见绌。我们应特别注意的是《条例》附则中第三十三条“本条例施行前已经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特许人,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年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逾期不备案的,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处罚。”对备案的期限有了硬性的规定,以前没有备案的企业要在规定时间里及时向商务主管部门汇报,以免遭受处罚。

四、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以防止特许经营欺诈

旧《方法》条款相对比较笼统,不能对特许经营的所有行为进行有效地规范和管理。在众多的特许经营纠纷和欺诈的案例中,有许多是因为无法可依或法律条款不完备而造成的。而在新《条例》的第十七条、第十八条都做出了相关针对特许诈骗的规定。“特许人在推广、宣传活动中,不得有欺骗、误导的行为,其发布的广告中不得含有宣传被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收益的内容。”、“被特许人不得向他人泄露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特许人的商业秘密。”都是从法律层面规范特许经营市场。

由于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潜藏着巨大风险,真实及时地披露信息是避免特许欺诈的有效手段。《条例》在信息披露方面,借鉴了特许经营业最发达的美国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对特许人和被特许人披露信息的时间、内容、格式等做出严格规定,改变了特许人与被特许人在信息获得上的不平衡现状,减少欺诈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还鼓励特许人与被特许人加强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巩固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积极促成“双赢”局面。

综上所述,通过这四方面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新《条例》的创新与完善之处,也可以看出此次立法工作的侧重点。

条例是加盟商的福音

肖朝阳

在2007年春节来临之际,国务院公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这是商业特许经营领域的第一部行政法规,这是投资人(加盟商)的福音。

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由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具有“行政法规”的强制性法律效力,是人民法院及仲裁机构应当依照执行的法律规范;而由商务部公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其性质是“部门规章”,并无行政法规的强制力,人民法院及仲裁机构只是参照执行。因此,《条例》的公布与实施,为解决商业特许经营领域的纠纷、保护投资人(加盟商)的权益提供了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依据。今后,当投资人(加盟商)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将“有法可依”。

就内容而言,不难发现,《条例》所规定的一系列制度,仍然以维护投资人(加盟商)的权益为核心,这些制度主要包括: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具备“两店一年”的条件;特许人应当真实、完整、准确地向被特许人进行信息披露;特许人应当向商务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并予以公示;特许经营期限应当不少于3年及被特许人可以单方解除特许经营合同,等等。其中,由商务主管部门对特许人的备案进行审查并予以公示,是《条例》规定的一项新制度,这有助于投资人(加盟商)了解特许人,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同时有利于对特许人的监督,使未能通过备案审查并获得公示的企业昭示于众,预防扰乱商业特许经营市场秩序及特许经营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毫无疑问,《条例》的实施,将是千千万万投资人(加盟商)的福音,加盟投资的成功率即投资效益将得到提升,投资失败及欺诈现象将受

到遏制。

与此相对,《条例》在保护特许人权益及如何适用法律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从法律角度来看,商业特许经营其实就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的知识产权的许可,是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应用,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作为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涉及并解决商业特许经营所面临的一系列的复杂的法律应用问题。

当然,对于特许人来说,《条例》的意义显然也是积极的。它的意义主要在于为特许人开展特许经营提供了更明确的准入标准,在于帮助特许人充分认识到作为强势的市场主体,对加盟商负有的更多是义务与责任。同时,通过《条例》的实施,逐步规范商业特许经营市场,将不符合开展商业特许经营的企业排斥于市场之外,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特许经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商业特许经营的健康、有序发展,打造更多更好的商业特许经营品牌。

征途上的里程碑

孙连会

《条例》的一个特点是“抓住重点”。特许经营关系中的主要角色是谁?是特许人!目前中国特许经营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特许人的欺诈!因此,治理特许经营的关键在于管好特许人。《条例》的重点就在于规制特许人的行为,制裁特许人的违法,这就是《条例》完善特许人的备案和报告制度、加重特许人的法律责任、甚至取消被特许人的条件和信息披露义务规定的原因!这一立法取向也完全与美国等特许经营发达国家的立法取向相一致。

《条例》的另一个特点是“强化责任”,即强化了特许人的责任。《条例》不但扩大了特许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范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特许人承担罚款的最高限额(由《办法》规定的最高3万到《条例》规定的最高50万)。一部法律法规如果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定,就没有威慑力和强制执行力,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条例》关于特许人法律责任的规定虽然仍不尽完善,但仍将是《条例》得以有效执行的有力保证。

《条例》虽然出台了,但为了让特许经营当事人、行政机关以及裁判机构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有关机构有必要对相关条款作进一步的解释,甚至出台必要的实施细则。

实际上,《条例》刚一颁布,争论和误读就已经应声而出了。

1、《条例》第十二条可能是最易被误读的一个条款

该条规定: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解除合同。某位法学教授将该条理解为“被特许人享受违约特权,一旦出现特许经营业绩不良等情况时,则可退出加盟”!

作者认为,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该条果真如此解释的话,那么《条例》所有的正面意义将全部被抹杀,其带给中国特许经营市场的将不是秩序和规范,而是混乱和纠纷。即使单纯从立法的基本价值观来判断,这种解释也是非常荒唐的,因为没有任何国家的任何法律会纵容单方违约行为而不受处罚。

实际上,第十二条是借鉴了国外特许经营立法关于“冷静期”的规定,而采取了中国化的表述而已。比如《澳大利亚特许经营行为准则》第13条规定:被特许人有权在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的7天之内解除合同。这个“7天”的期间就被称为“冷静期”。规定“冷静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被特许人的利益,给予其在对特许人有进一步的了解后进行反悔的权利。在合同法上,这种权利是一种法定解除权,而不是违约特权,更不能解释为被特许人违约后也有权单方解除合同。

《条例》能够规定冷静期条款,已经是一个极具魄力的举动,令人击节赞赏。但是有所不足的是该条并没有明确冷静期的具体期限,也未明确有关的执行细则,难免会让人误读,也给特许经营当事人带来了困惑和操作困难。

2、《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款是另一条容易引起争议的规定

该条规定:特许人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的,被特许人可以解除特许经营合同。对于特许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规定具体的法律责任是必要的,但此条规定过于笼统,且如何与合同法相衔接等等均未明确。

依作者的观点,特许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主要侵害的是加盟者的知情权,加盟者因缺乏真实信息而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后可能发生损失。特许人为此应承担的责任是一种缔约过失责任,应该赔偿加盟者由此发生的损失。对此,合同法规定了受害方有权要求撤销或变更合同。因此,如果《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是此种情况,则加盟商只能要求撤销或变更合同,而不是要求解除合同。当然,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是,该条规定只是对合同法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的一个补充。也就是说,加盟者除了依据合同法追究特许人的缔约过失责任外,还享有本条赋予的法定解除权。如果加盟者未能有效行使其撤销权时,仍然可以依据《条例》解除特许经营合同,并要求特许人给予赔偿。如果是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则《条例》对特许人法律责任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而对加盟商的权益则给予了过于宽泛的保护。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法定解除权必须在有法律明确规定时才能产生,《条例》作为行政规章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如果以上问题不解决,不但会给特许经营当事人造成误导,也会给司法实践带来困惑,法院和仲裁机构如何解决类似纠纷,如何进行裁判就会产生分歧。因此,作者认为,有关机构有必要对此条做出明确的解释,或对条款做出必要的修改。

《条例》对中国特许经营事业的发展是利多还是利空,这是所有业内人士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作者认为,从总体上讲,《条例》对特许经营的发展是短期利空,长期利多。

在短期内,《条例》对特许人资格和条件的规定必将阻止一部分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从而限制了特许人的数量;《条例》对特许人诸多法律责任的规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开展特许经营的热情和冲动。此外,加盟商根据《条例》对特许人提起诉讼或仲裁的案例会逐渐增多,特许经营中的欺诈、违法现象曝光增多,无疑会降低潜在加盟商的投资兴趣。因此,在《条例》实施后的几年内,整个特许经营市场将进入一定的低潮期,特许人、加盟商数量锐减,市场萎缩,特许经营的概念也不再时髦。

而从长期来看,《条例》必将是中国特许经营健康发展的新起点,是特许经营市场做大作强的有力保障。《条例》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和培育真正有实力的特许人,净化特许经营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惩处和淘汰不法特许人。因此,在经历一定的低潮之后,随着有实力的特许企业的增多,市场的规范,特许经营模式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特许经营理念会重新深入人心,特许经营的春天必定会重新来临!

因此,对于《条例》的颁布,除了那些妄图利用特许经营进行欺诈的不法经营者感到沮丧外,所有业内人士、特许人和

投资者都应充满信心,并对特许经营的未来有更高的期待!从此,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始了,而《条例》就是这一征程的新的里程碑!

倡导诚信合法经营

吉浦钧

闻悉《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已经国务院批准通过,深为欣慰。这是中国特许经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应该载入中国连锁经营史册的大事,也是我们企业蓬勃发展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我们康洁洗衣、足来足往(生态健足)和吉事多面捞(餐饮)将积极响应条例的要求,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的各项规范。

我们公司1997年导入特许经营模式,发展至今已经整整10个年头,是中国最早借助特许经营快速发展的企业之一,经历了特许经营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见证了中国特许经营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特许经营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盼望已久。在公司发展初期,由于国人对特许经营认知太少,甚至一度把我们搞特许经营视为“非法传销”,虽然现在看来好像是一个笑话,但是这也说明特许经营在中国发展初期的尴尬处境。即便特许经营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十几年,虽然国人特许经营意识提高了,但我认为大多数人对特许经营的认知还是不够的,所以政府、行业协会、特许企业有责任加大有关特许经营知识的宣传。守法首先要学法、懂法!

著名学者奈斯比特(《大趋势》的作者)曾预言:“特许经营将成为21世纪主流商业模式”。事实证明,很多企业借助特许经营模式实现了低成本的快速扩张,很多加盟商借助于特许经营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建立了稳定的事业平台。但我们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许多正规特许企业的正当利益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比如,由于特许经营还是个新生事物,少部分个人或单位假借特许经营之名进行欺诈,造成一部分人对特许经营模式有偏见,甚至造成对特许经营的误解,这给大多数正规特许人造成了间接的损害。又比如,由于个别加盟商的不良企图,加盟是假,窃取商业秘密是真,给特许人造成直接的损害。打击利用特许经营之名进行商业欺诈就是保护正规的特许经营企业。因此,这一次条例的颁布实施对我们正规特许人来说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现在,政府正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认为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建立和谐的特许经营关系,建立和谐的加盟连锁网络。如何建立“和谐的特许经营关系”?我认为,关键是倡导特许经营双方诚实守信的商业行为。比如,条例对特许人实施的备案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实际上就是要求特许人首先要诚实经营。条例也对被特许人(即加盟商)不得向他人泄露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特许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法律是行为的底线,但我们应该比底线做得更好,不管从意识、观念,还是从企业行为,都应该树立“诚信合法经营”的思想。特许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御敌,也可能刺伤自己,问题不在于剑本身,关键在于持剑的人是否遵守用剑的规则。如果,企业的目标是要做持续经营的“百年老店”,那我们就应该秉承做人做事的准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我看《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刘传涛

我对条例谈三点看法:一是《条例》提高了特许经营的准入门槛,淘汰不合格特许企业,帮助被特许人规避市场风险;二是加强了政府部门对特许企业的监督、指导作用,可以引导特许企业形成良性竞争格局;三是从目前来看,《条例》没有把保护特许人权益放到与保护被特许人权益同样的高度上,略显美中不足。

首先,《条例》中贯穿了保护被特许人利益的理念。目前特许企业良莠不齐,特许经营的准入门槛亟待提高。《条例》规定特许主体必须是企业,而不能是单位或个人,并且规定特许企业必须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经营资源,经营一年以上,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特许经营准入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被特许人的欺诈行为。

其次,《条例》加强了政府对特许企业的监督指导作用,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一个有序竞争的平台。实际上真想做好特许经营,缺少了一定的资质,必然会退化成圈钱的短期行为。《条例》强调了特许人要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并对备案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圈钱的短期行为对市场秩序的扰乱。

如果摸错门只为了圈钱而发展,可以说现在肯定远不止八十多家店。有一次从杭州来了几位意向投资人,说要一下开六个店。在双方进入签约阶段时,我们建议不妨一个店一个店的开,争取开一家成一家。可他们说,没关系,我们是干房地产的,有的是钱!听这么一说,经过内部讨论,我们中止了谈判,因为我们觉得,摸错门需要的是专注的合作伙伴,要让加盟店开一家成一家,这与投资者的全力以赴、精心经营是分不开的。对方固然有资金优势,但是缺少关注自己店面的精力,尤其是运用一种自己并不熟悉的模式同时经营六个店,这很容易导致损失。加盟店的失败就是对品牌的损害,如果贪图一时之利,那既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品牌不负责任。

《条例》的颁布,让我感到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方向是没错的,应该说《条例》对于特许经营企业规范行为、提高素质、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三,《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对于被特许人的责任承担一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双方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有可能引起纠纷,干扰特许经营的市场秩序。

我们在近几年的经营过程中,也因一些被特许人的不规范行为造成了被动。有的加盟商拖延甚至拒绝缴纳权益金,有的在特许经营合同终止后,仍然继续使用我们的商号以及其他标志,或者把与摸错门商标近似的文字申请登记为企业名称中的商号,用与我们酒店相同或近似的装潢继续开展经营活动,更有甚者仿照甚至窃取了我们的核心技术达到盈利的目的。“摸错门”作为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遭到的侵权越来越多,对于我们日常经营活动的干扰是不言而喻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得不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排除这些不应有的干扰。在2004年颁布的《办法》中我们还能找到相应的条款制约这些行为,但是在《条例》中不知何故却没能体现。

在保护被特许人权益的同时,我们呼吁立法部门也能够对特许人的权益引起足够的关注,制定相关条款,使得特许人对于自身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经营模式的保护有明确的依据,在遭到侵权时,能够受到合法的保护。

瑕不掩玉,只要《条例》的执行能够落到实处,可以很好地限制那些只为了圈钱的投机企业。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商业特许经营活动,促进商业特许经营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

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第四条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商务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章 特许经营活动

第七条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拥有成熟的经营模式,并具备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等服务的能力。

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拥有至少2个直营店,并且经营时间超过1年。

第八条特许人应当自首次订立特许经营合同之日起15日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应当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特许人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营业执照复印件或者企业登记(注册)证书复印件;

(二)特许经营合同样本;

(三)特许经营操作手册;

(四)市场计划书;

(五)表明其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书面承诺及相关证明材料;

(六)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特许经营的产品或者服务,依法应当经批准方可经营的,特许人还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第九条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特许人提交的符合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文件、资料之日起10日内予以备案,并通知特许人。特许人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完备的,商务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其在7日内补充提交文件、资料。

第十条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备案的特许人名单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并及时更新。

第十一条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特许经营合同。

特许经营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特许人、被特许人的基本情况;

(二)特许经营的内容、期限;

(三)特许经营费用的种类、金额及其支付方式;

(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以及业务培训等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提供方式;

(五)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标准要求和保证措施;

(六)产品或者服务的促销与广告宣传;

(七)特许经营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赔偿责任的承担;

(八)特许经营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九)违约责任;

(十)争议的解决方式;

(十一)特许人与被特许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解除合同。

第十三条 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特许经营期限应当不少于3年。但是,被特许人同意的除外。

特许人和被特许人续签特许经营合同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四条 特许人应当向被特许人提供特许经营操作手册,并按照约定的内容和方式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业务培训等服务。

第十五条 特许经营的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标准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十六条 特许人要求被特许人在订立特许经营合同前支付费用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被特许人说明该部分费用的用途以及退还的条件、方式。

第十七条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收取的推广、宣传费用,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推广、宣传费用的使用情况应当及时向被特许人披露。

特许人在推广、宣传活动中,不得有欺骗、误导的行为,其发布的广告中不得含有宣传被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收益的内容。

第十八条 未经特许人同意,被特许人不得向他人转让特许经营权。

被特许人不得向他人泄露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特许人的商业秘密。

第十九条 特许人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将其上一年度订立特许经营合同的情况向商务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章 信息披露

第二十条 特许人应当依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并实行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十一条 特许人应当在订立特许经营合同之日前至少30日,以书面形式向被特许人提供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信息,并提供特许经营合同文本。

第二十二条 特许人应当向被特许人提供以下信息:

(一)特许人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额、经营范围以及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

(二)特许人的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和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

(三)特许经营费用的种类、金额和支付方式(包括是否收取保证金以及保证金的返还条件和返还方式);

(四)向被特许人提供产品、服务、设备的价格和条件;

(五)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业务培训等服务的具体内容、提供方式和实施计划;

(六)对被特许人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监督的具体办法;

(七)特许经营网点投资预算;

(八)在中国境内现有的被特许人的数量、分布地域以及经营状况评估;

(九)最近2年的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摘要和审计报告摘要;

(十)最近5年内与特许经营相关的诉讼和仲裁情况;

(十一)特许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是否有重大违法经营记录;

(十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

第二十三条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提供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提供的信息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及时通知被特许人。

特许人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的,被特许人可以解除特许经营合同。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特许人不具备本条例第

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条件,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特许人未依照本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备案,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仍不备案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六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特许人利用广告实施欺骗、误导行为的,依照广告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规定,被特许人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并经查实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九条 以特许经营名义骗取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以特许经营名义从事传销行为的,依照《禁止传销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商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特许经营活动中涉及商标许可、专利许可的,依照有关商标、专利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二条有关协会组织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指导下,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特许经营活动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为特许经营活动当事人提供相关服务。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特许人,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年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逾期不备案的,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前款规定的特许人,不适用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特许经营活动,促进商业特许经营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

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第四条 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商务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章 特许经营活动

第七条 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拥有成熟的经营模式,并具备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等服务的能力。

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拥有至少2个直营店,并且经营时间超过1年。

第八条 特许人应当自首次订立特许经营合同之日起15日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应当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特许人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营业执照复印件或者企业登记(注册)证书复印件;

(二)特许经营合同样本;

(三)特许经营操作手册;

(四)市场计划书;

(五)表明其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书面承诺及相关证明材料;

(六)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特许经营的产品或者服务,依法应当经批准方可经营的,特许人还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第九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特许人提交的符合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文件、资料之日起10日内予以备案,并通知特许人。特许人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完备的,商务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其在7日内补充提交文件、资料。

第十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备案的特许人名单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并及时更新。

第十一条 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特许经营合同。

特许经营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特许人、被特许人的基本情况;

(二)特许经营的内容、期限;

(三)特许经营费用的种类、金额及其支付方式;

(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以及业务培训等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提供方式;

(五)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标准要求和保证措施;

(六)产品或者服务的促销与广告宣传;

(七)特许经营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赔偿责任的承担;

(八)特许经营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九)违约责任;

(十)争议的解决方式;

(十一)特许人与被特许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解除合同。

第十三条 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特许经营期限应当不少于3年。但是,被特许人同意的除外。

特许人和被特许人续签特许经营合同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四条 特许人应当向被特许人提供特许经营操作手册,并按照约定的内容和方式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业务培训等服务。

第十五条 特许经营的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标准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十六条 特许人要求被特许人在订立特许经营合同前支付费用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被特许人说明该部分费用的用途以及退还的条件、方式。

第十七条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收取的推广、宣传费用,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推广、宣传费用的使用情况应当及时向被特许人披露。

特许人在推广、宣传活动中,不得有欺骗、误导的行为,其发布的广告中不得含有宣传被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收益的内容。

第十八条 未经特许人同意,被特许人不得向他人转让特许经营权。

被特许人不得向他人泄露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特许人的商业秘密。

第十九条 特许人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将其上一年度订立特许经营合同的情况向商务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章 信息披露

第二十条 特许人应当依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并实行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十一条 特许人应当在订立特许经营合同之日前至少30日,以书面形式向被特许人提供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信息,并提供特许经营合同文本。

第二十二条 特许人应当向被特许人提供以下信息:

(一)特许人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额、经营范围以及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

(二)特许人的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和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

(三)特许经营费用的种类、金额和支付方式(包括是否收取保证金以及保证金的返还条件和返还方式);

(四)向被特许人提供产品、服务、设备的价格和条件;

(五)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业务培训等服务的具体内容、提供方式和实施计划;

(六)对被特许人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监督的具体办法;

(七)特许经营网点投资预算;

(八)在中国境内现有的被特许人的数量、分布地域以及经营状况评估;

(九)最近2年的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摘要和审计报告摘要;

(十)最近5年内与特许经营相关的诉讼和仲裁情况;

(十一)特许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是否有重大违法经营记录;

(十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

第二十三条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提供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提供的信息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及时通知被特许人。

特许人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的,被特许人可以解除特许经营合同。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特许人不具备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条件,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特许人未依照本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备案,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仍不备案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六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特许人利用广告实施欺骗、误导行为的,依照广告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规定,被特许人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并经查实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九条 以特许经营名义骗取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以特许经营名义从事传销行为的,依照《禁止传销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 商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特许经营活动中涉及商标许可、专利许可的,依照有关商标、专利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二条 有关协会组织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指导下,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特许经营活动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为特许经营活动当事人提供相关服务。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特许人,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年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逾期不备案的,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前款规定的特许人,不适用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作者:商务部

第三篇:“经营过度,管理不足”VS“管理过度,经营不足”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管理和经营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今天许多企业进一步发展遭遇到的瓶颈,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协调出现问题:

(1)“经营过度,管理不足”

“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从来不缺少对中国市场的把握与感悟,市场意识非常先进,中场感觉非常到位,经营手段也足够的高明,这一点恐怕与国外的企业家难分伯仲。但是企业如果仅仅依此作大作强,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需要整体的和有效的管理体系,我认为‘管理是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没有管理的经营是机会主义的,强势的经营与脆弱的管理并存,必然造成企业经营的成果被管理的黑洞所吞噬。”

(2)“管理过度,经营不足”

“我们企业在过去的20年当中,经营的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创新,基本上都是降价促销、做广告等等。但是管理上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流程再造、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期权激励、企业文化等等,几乎所有管理的方法都涉及到了。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在使用降价这样的经营手段,那它在管理上只需要做成本管理就够了,其他都可以不做的,但是事实上许多企业把以上的管理办法都做全了,最后还造成了企业的亏损。因为管理只是在解决一个效率问题,效率是相对经营来说的,如果和经营不匹配的话,就会出问题的。”

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本刊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联合举办本期月度论坛,一同探讨:哪一个观点更符合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及时地补齐可能出现的管理或者营销方面的短板,不至于因为某一方面的差距巨大而限制企业的成长?

陈锡忠:济南华联商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大多数企业创业初期,或者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者几乎把精力都放在经营上,尽可能调动所有的人力,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来做经营开拓,在经营方面绞尽脑汁搞创新,在管理方面却往往很浮躁,别人的管理体系、经验拿来就用。比如发现市场上有一本《给加细亚的一封信》的书,或同类的管理方面的书籍,我们经常就拿过来照本宣科地学,有什么就学什么。这使得我们没有自己的管理体系,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共有的现状,在管理上不去创造、不下工夫。

以我们华联商厦为例,我们的主营业务是商业零售(超市或大卖场)。初期,我们在经营上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打败对手,增加市场占有率。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想尽一切办法去搞促销,与消费者互动,出现了很多管理规范、管理制度与经营发生冲突的情况,当时肯定是以经营为主,管理无条件让步:无论是资金调度、人员安排,还是物流、商品定价都围绕经营来做,五条件地服从经营需要。1995年华联商厦开业,1998年便有将近价值1000万的问题商品库存,而那个时候我们总共才有两三百万的利润。最终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所在,1998年我们便做了流程再造,从重经营开始走向重管理。

通过这两三年的不断调整,济南华联在区域内取得了比较好的市场份额,每年有几千万的纯利润,但新问题又来了:我们对资金的控制越来越没底,因为我们用的是和厂家联营的形式,主动权掌握在厂家手里,这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定程度上管理的失控.因此提高管理能力依然是我们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总的来说,我对管理的困惑较多,因为经营的问题是具体的,而管理的问题是模糊的。

苟轶群:四川省简阳市海底捞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市场经济正处在转型期,企业也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管理和经营两个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但目前在企业中,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我认为存在更多的问题是“经营过度,管理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以民营企业为例,民营企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都比较小,这时候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怎么让自己生存下去?第一就是要保证现金流,要保证现金流就必须狠抓经营。民营企业起步的时候就注定了要从经营先入手,这是造成经营过度、管理不足的第一个原因。

2、民营企业刚开始时,很多问题都是依靠创业者自己一个人解决的。此时没有太多的约束,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比较灵活,效率也比较高,这个时候必然不会在管理方面有太多的精力投入。

3、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开始注重管理了。但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企业资金的积累都是几何倍数增加的,今年是两千万,明年可能是四千万或者是六千万;此时企业经营者尽管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管理水平的提高却很难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加,跟不上经营扩张的速度。经营的扩张速度高于管理提高的速度,也是造成经营过度、管理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锦红:上海旧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很多民营企业起家的时候带有机会导向的特征,可能是偶然抓住了一个产品机会,产品赚钱了以后,就会发现要想持续经营下去就必须开始重视品牌。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企业需要进行一场变革,品牌经营比较好的企业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未来可能会做大、做强。所以说讨论经营和管理哪个重要,我认为每一段时间都不一样——在企业以产品经营为主的时候,那一定是经营重要;而在企业创立品牌的时候,当然是管理重要。

一个企业需要打三张牌:市场营销,资金链,内部管理。我把市场营销放在第一位,资金链放在第二位,内部管理放在第三位。为什么呢?因为有市场就能够带来资金的运转,否则便没有了资金链:另外,如果不把资金投入到市场,也不会产生持续的资金链。管理可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但市场却不是想开动就能开动的。

吴少生:深圳市联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公司以前是做国际贸易的,1998年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公司连续进行了几次转型。国家开始西部大开发,我们利用区域、资金优势,在西北地区投资了一个能源项目。从做贸易公司到进行资源开发,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经营转型。但刚开始在管理上就出现了很多薄弱环节,跟不上经营的速度。

后来,香港迪斯尼乐园开放了,我们感觉到机会来了,购买了20辆大巴士,经营深圳到香港的运输业务。这是我们公司第二次转型,我们的市场定位和开发都很到位,但由于管理跟不上运营,结果还是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第三次经营转型时,我们看到了深圳跟东莞两地之间存在空缺的厂房租赁市场,便立即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开发厂房租赁市场。又由于管理跟不上,导致经营出现了很多问题。

经过这几次转型后,我们认识到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不一样,经营和管理的侧重也不一样。企业转型前没有很充分的人才储备,转型后我们又从事不同的行业,所以怎样有效的管理,才能让企业正

常运转,这对我们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市场的占有和经营都是企业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加强管理。

周媛:太原市康友科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经营的过程中,我对“经营过度,管理不足”与“管理过度,经营不足”这两点都有一些感受。尽管我的企业刚刚成立两三年,但在经营中却出现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几次变化:

1、第一年一切都围绕着销售和经营,一年下来企业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需要的人员也在不断的增多,公司内部人员的配合及人员安排上等很多方面都出现了问题。

2、第二年我们对工作重心做了调整,吸取了第一年的教训,我主要把精力放在管理上,在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方面倾注了较多精力。同时还吸纳了多方面的人才。但随着企业发展,企业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管理注重了,反而经营不足。

3、第三年还是回到了经营重心上。总体感觉到管理都是为经营在服务,管理必须以经营为基础,以经营为前提。才能让企业长期发展下去。

马卫军:山西同仁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我们公司,以前我们凭借经验和感觉去做事。近一段时间企业进行了转型,把管理放在了第一位,先思考后做事,省得走一些弯路。还把企业做了三个层面的调整:第一个层面是让了解顾客的人成为决策者,不再像以前只是由董事长、董事作为决策者,比如说做零售的第一线店长,就可能是我们的决策者;第二层面是执行层,即层层进行授权,第三个层面是监督层,想一些考核的办法进行考核。

一般公司都是先有经营后有管理,在确保不走极端的前提下,企业应该偏重于经营。因为利润往往是来自于经营的,而管理是支持经营的。

徐亚亮:中发实业集团董事、总裁助理

如果把经营初期比喻成培育婴儿的话,那么企业必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首先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再有是市场的占有率及现金流。只有像小孩儿一样,吃饱了才能长大。所以我认为经营和管理过度都是不合适的。但是在初期经营上过度是有利而无害的。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组织变得庞大的时候,管理才变成最重要的。

我在公司负责典当业务的运营。典当是一个老行业也是一个新行业,从1986年成立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典当公司到今天为止,全国共有三千余家典当公司,从经营范围来讲主要是提供贷款,利率稍微高一些,有服务费和手续费。

1995年我们在哈尔滨偶然进入了典当行业,当时的中国典当公司不是很多,当地我们算第二家。1995—1998年这四年间,我们的贷款额每年都达到了翻两番以上的速度,发展非常快的。1998年—1999年的时候,典当公司营业额是六千万,实现净利润是一千二百万,而实际上只有九个人在运作。应该说前期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管理,考虑的只是市场占有率,第一年投入了几百万就有很好的回报,然后就考虑到第二年的投入,把资金贷出去,把服务费收回来。公司投入的所有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其他方面的资源,都是围绕着经营,怎么才能快一些做起来,把市场做大,把企业做起来。

1997年的时候,我们对外招兵买马,进行招聘,有一个哈药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到我们这儿来,当时我们考虑,这种大企业管理办公室的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我们主要是想把业务做大。1998年以后,我们集团整体战略向南发展,我们公司也在北京设立了分公司,到现在为止在北京设立了四家独立法人的典当公司。成立四家典当公司后,我们也希望每一家典当公司的业务规模都超过哈尔滨的公司,我们当时认为如果按哈尔滨的经营状况算,几年以后在全国将会有很大的利润额,现在看这是以点代面了。我们当时没有考虑到多家典当公司成立以后,原来的经营方式好不好用?资金投入到典当公司后风险怎么解决?很多家典当公司需要投入,应该怎么办?这在管理上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还有我们的人力资源(如典当公司经理和各级管理人员的任命)和风险防范体系诸多管理问题都暴露出来了。2003年以后,我《逐渐意识到管理的至关重要。典当行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但是目前在国内它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行业,在全国也没有一个很优秀的连锁典当公司可以拿来学习,所以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杨志明:德国柯诺木业集团中国区营销总监

我个人认为在企业在前期成长的过程当中经营重要一些,壮大以后管理成分才会要加重一些。我觉得许多中国企业还是倾向于“管理过度,经营不足”。

我们德国柯诺木业是全球最大的木地板集团,进入中国以后,推出一个品牌叫“克诺森华”,在管理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我们公司后来推出一个品牌叫“莱茵阳光”,前期投入的人员非常少,找到了一些市场机会,在经营上下的功夫要比“克诺森华”多很多。“克诺森华”做了五年,”莱茵阳光”才做了一年多,然而销售额却是“克诺森公地”的三倍多。

还有其它行业,比如说手机行业,无论是TCL还是海尔,他们都是不缺管理的,但为什么还会失败呢?是因为中国的企业经营就喜欢简单模仿,只要出现新产品就进行模仿,然后再广告轰炸。而国外企业不同,他们对消费者需求把握得非常好。例如索爱推出了时尚的音乐手机,摩托罗拉手机也有很多款型,不但漂亮而且科技含量高,而国产手机很明显跟不上国外手机的市场步伐。

管理是一种手段,管理最终的结果是不需要管理。因此我觉得还是经营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市场有很多可待开采的地方,要时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包括新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拿洗衣粉来说,如果超声波洗衣机发明后,不需要洗涤用品就能洗干净衣服,日化行业的企业就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吴春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为技术公司高级管理顾问

经营和管理的区分

“经营过度,管理不足”来源于韦尔奇的一句话,他说“美国企业多是管理多余,领导不足”,我在他的话上延伸出来了“经营过度,管理不足”。探讨这个话题首先需要做四个基础说明:

1、经营和管理是有区别的;

2、经营与管理不是论证而是实证,主要是针对中国企业的现实,提出这个问题;

3、经营与管理的标杆。假设经营和管理比较,就应要有个标杆,过度与不足是和什么相比?这个标杆就是世界领先企业。这样一比较,问题就出来了,目前中国的企业大多数是“经营过度,管理不足”;

4、在正常情况下,提出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相对论。

我们首先要把经营和管理分开,然后来谈经营和管理的问题。关于经营和管理的区分,我想是这样的:

第一个区分是“什么是企业?”企业就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是什么?就是经营行为。

第二个是既然顾客创造出来了,那么就要给顾客东西。因为创造顾客,顾客就有了需求;要满足这个需求,就要拿自己的东西给消费者;或者说采购别人的东西,再给消费者;或者是把别人创造的东西,经过自己的选择后再给顾客。此时产生价值的过程就是管理。

第三个企业是功利的,功和利是区分开的。利就是利润,功就是内部的基本功,功利实际上就是经营管理。收入是来自外部的,即市场,这就是经营行为,然后减掉成本才是利润。那么成本是什么?成本就是管理,因此企业只有通过内部的基本功才能来获取企业的利润。

第四个区别是经营和管理的区别。经营是要效益,管理是要效率。经营就是要赚钱,不赚钱的企业是最丢脸的企业。企业要效益,但是效益和管理产生的效率是相连的,只有管理的高效率才能带来经营的高效益。

中国企业的现实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面临着几个现实性的问题:

1、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是未被完全开发的,新兴市场不断涌现对中国的企业来讲是利好的机会。

2、英国有一个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平均智商达到了104,是全世界最高的.智商最重要的体现在经营上,也就是企业家对市场的把握,对机会的把握。

3、从性格来讲中国人更善于经营,而不善于管理。英雄气是中国人的特性,是能做大事的特性,恰巧也是做好经营的关键因素,如开拓新市场是中国人最开心的事儿。管理主要体现在细节,而细节是我们中国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如默默无闻不断改善,中国人是耐不住这种寂寞的。

4、中国的企业竞争还没有达到白热化。中国企业还处在不断洗牌的阶段,还没有达到充分的竞争,从这个角度讲,这也可算是“经营过度、管理不足”的背景。

我们还可以看另外一个证据,比较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人均效率。在中国,不管是哪个企业都不敢和国外企业比人均效率.华为1999年和微软的人均效率比是1:8.8,到了2001年是1:4.7,现在是1:3.5。“管理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华为提出来的,即“向管理要效率”。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只抓三件事:第一是管方向,第二是管节奏,第三是人均效率。华为去年招了15000人,人均效率没有下降,因为华为将人均效率的提高作为企业管理的首重。

人均效率靠什么来?靠管理来,不是靠经营来,因为人均效率依赖于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如中国的航空业,除了国航以外全部亏损。那么高的票价,垄断经营,老百姓对旅行飞行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都还亏损。那么亏损的原因是什么?当然有燃油涨价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呢?就是人均效率。国外一架飞机配50—100人,而中国民航公司要配备400人左右,利润都被人吃了。

上一篇:对外直接投资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课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