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础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以三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基础”为例,从课程的授课背景、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具体介绍,并以“玻璃瓶彩绘”为例,探索课程具体教学实施,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使学生学有所得。

第一篇: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中职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摘 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美术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是中职美术类专业教学中的基础艺术科目,本文探讨了美术基础课的现状和提高中职美术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给我国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学校教育受传统思想的长期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改革中职美术基础课教学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职 美术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学校课程设计必须以培养出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种人才为原则,从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中职美术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但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逐步被边缘化,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提高美术基础课教学质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 中职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改革意识淡薄,缺乏创新与动力

因为缺乏教学科学研究方面的压力,许多教师对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与课程改革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一部分美术教师即使有想法,却因为缺乏能力、氛围和指导,所以不知如何具体实践,从而导致教师难以用科学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开发思维与创新学习方式。

2.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由于教材选择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或学生不重视等因素,课堂上,学生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这时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不考虑具体情况,一直向学生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更觉得课程单调乏味。教师这种“老调重弹”的方式,使学生难以感受到课堂的新鲜感。所以,我们要顺应形势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适时改变教学方式,改变过于偏重理论的做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

3.课时不足、教材缺陷

较多中职学校为了顺应时代趋势,对电脑设计课程提高了要求,从而减少了美术设计基础课的课时量,加上教学中采用普通高等院校的统一美术教材,其理论难度比较大,导致学生的美术基础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学生毕业工作后由于基础知识薄弱,甚至无法胜任工作,这引发我们对这一个问题的思考。

4.教学条件严重制约了课程开发与改革

教学条件是制约改革的重要因素。教学条件包括物质方面和时空方面。具体问题体现为科研经费的缺乏,家庭拿不出或不愿拿出部分资金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课时量的紧缩。此外,即使教师愿意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践研究活动,学校大多以安全方面考虑加以拒绝。

二 完善中职美术基础教学的对策建议

1.学生的思想认识是重要前提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第一位,优秀设计师的必备条件就是具备对美的鉴赏力。正确的审美意识能够培养并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每个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美术基础教育正好能为学生纯洁的心灵提供养分,培养学生分辨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有效地实施美术基础教学,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作为中职美术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正确的思想认识,并且能意识到除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启发和增强学生多元化的美术设计思维。

2.建立激励机制

学生激励方面:(1)激励学生参观多种美术展览,让学生从好的美术作品中获取营养和动力。(2)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作大赛,让获奖的学生得到奖励,学生既能竞赛中得到锻炼并增强自信心,也能让有美术特长的学生找到自己发展方向。(3)为参加艺术节等活动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加分,以此鼓励。

教师激励方面:(1)引进专业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2)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如提高待遇、提供多种深造和晋升机会。(3)定期开展教学成果展览,在教学方面有顯著贡献的给予奖励,让教师把上好美术基础课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以此促进教学的长远发展。

3.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探究能力。(2)教师要提高对课堂操控能力。好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学双方的互动下进行的,在一种开放、自由的课堂上,一名美术教师如果能掌控课堂互动教学,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倍增。(3)教师自身的教学观。正确的教学观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美术教学规律、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还要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组织性地传授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实操技能、发展学生潜在智力、培养学生自身能力、陶冶学生优良品德。

4.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明确,要让学生具有较高的实操能力,实操能力不仅包括学好软件、设计等,更重要的是一种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是美术基础的应用,包括素描、速写、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所以,结构、空间、比例、对比、均衡、疏密、节奏、色彩冷暖对比、大小色块比重、明暗强弱对比、轻重色量、软硬粗细、尖锐方正等这些基本规律与美学元素必定是中职基础教学需要把握的基础。

总之,中职美术基础课程教学要适应时代需求,学校要有效整合美术课程资源,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有效地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为中职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寻找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陆机彬.探讨中职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投资,2012(21)

[2]金君.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13

[3]杨茜.中职美术中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12(12)

[4]余劲松.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探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4)

[5]葛英颖.运用信息技术改革高校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4)

[6]张春梅.浅谈高职建筑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7]邢伟.Wiki平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8]朱岸静.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4)

[9]王群.美术基础课程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角色转换和设定[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0(2)

〔责任编辑:范可〕

作者:邢炜妃

第二篇:“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 本文以三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基础”为例,从课程的授课背景、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具体介绍,并以“玻璃瓶彩绘”为例,探索课程具体教学实施,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使学生学有所得。

关键词: 设计基础;教学实施;教学内容

在艺术设计类学科中,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领域都能观察到三大构成所起的内在作用。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对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尝试。

一、课程背景

以所授的“设计基础”课程为例,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課程授课时间为一年级下学期。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后续课程有“家居空间装饰设计”“景观设计”“软装设计”等,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两大类,立体构成内容另外设有课程。课程内容由基础到实践,由简单主题训练到综合材料训练递进。培养学生的平面造型设计创意与色彩感知搭配能力,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法进行综合材料的艺术作品创作,增强实践训练。

以我校该阶段学生特点为例,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能力有一定差异,动手能力整体优于理论学习能力。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与艺术鉴赏能力,乐于进行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

课程从室内设计企业和景观设计企业提炼出共性的知识要求与基本技能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同时考虑学生在此成长阶段的认知能力,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块,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实现以下三大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积极创新创意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勤学苦练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课堂纪律观和公共环境的卫生维护意识;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理念。

2.知识目标:在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构成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及形式美法则;了解平面构成基本要素,认知骨格构成的概念作用和平面构成中的基本构成形式;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体会色彩构成与专业的关系;认知半立体材料的综合运用方法,熟悉综合材料的创意组合手法。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将形式美法则运用于构成设计作品中,运用不同的构成形式和原理表现设计作品;能够运用色彩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作品创作,在设计活动中运用科学的色彩观对色彩现象进行分析;能够运用综合的材料,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物品进行旧物改造、创新创意。

二、教学内容设置

专业课程改革后,课程授课内容依据学习项目分为三个课程单元,其中课程单元一是平面设计基础,共安排20学时;课程单元二是色彩设计基础,共安排24学时;课程单元三为综合训练,共安排20学时。

课程单元一平面设计基础分为两个模块,其中模块一“平面构成的基本知识”上8学时,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为:构成基础与形式美法则(4学时)和平面构成的基本单元形与骨格(4学时),通过学习,学生了解构成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了解平面构成基本要素,掌握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使学生认知和理解骨格构成的概念和作用,基本掌握骨格在构成设计中的表现方法,学会运用基本形的构成方法设计表现。模块二“平面构成基本形式训练”上12学时,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为:重复与近似(4学时)、渐变与发射(4学时)和肌理表现(4学时)。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几种典型的基本构成形式,掌握定义与形式并熟练运用,能够运用基本构成形式和肌理的创作技法进行作品的设计表现创意。

课程单元二色彩设计基础分为三个模块,其中模块一“色彩构成基本训练”上16学时,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为:色彩推移训练(4学时)、色彩对比训练(4学时)、色彩心理训练(4学时)和色彩提取与利用(4学时)。通过学习,学生了解色彩推移的不同方式,掌握色彩对比的表现方法,了解色彩的心理影响与传达效果,了解色彩提取与利用的特征与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使其在设计活动中具有分析色彩现象的能力。模块二“色彩构成综合运用”上8学时,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为:手绘衫、包创意(4学时)和玻璃瓶彩绘设计(4学时)。通过学习,学生学会综合运用色彩构成的基本表现方法,在不同材质的载体上结合色彩构成的表现方法进行创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色彩构成原理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同时加入旧物改造项目,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

课程单元三综合训练分为两个模块,其中模块一“纸构训练”上8学时,具体内容安排为:半立体构成创意画(4学时)和仿生构成创意(4学时)。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半立体的构成形式,掌握半立体构成的表现方法。能够运用纸构—半立体构成的方法进行基本型和仿生纸构的创作。模块二“综合材料创作”上12学时。具体内容安排为:粒体材料创意训练(4学时)和装饰画创作(4学时)。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粒体材料的表现方法,了解综合材料的创意组合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意能力和艺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手能力。

同时,课程加强利用信息化的课程学习资源,努力搭建课程学习网站,建立交互式的网络课程,如利用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内容的网络化展示,以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有效的差异化、个性化学习,方便学生在疫情防控居家上课期间与老师的沟通与交流及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关注与考核。

授课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同时校本教材正在积极筹备中,教材内容将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课程特色与设计思想,结合专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三、课程教学实施

以“玻璃瓶彩绘”内容为例,谈一下具体课程的教学实施。

“玻璃瓶彩绘”是课程单元二“色彩设计基础”之模块二“色彩构成综合运用”其中的一次课程,本课内容以前期对色彩构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前提,锻炼学生对色彩构成的综合表现能力,使学生了解玻璃瓶彩绘的基本技法。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旧饮料瓶、玻璃杯等进行旧物改造、创新创意,并能综合运用色彩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玻璃瓶彩绘的艺术创作。通过旧物改造主题,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理念,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和艺术创新、动手实践的能力。

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玻璃瓶彩绘表现技法与制作过程的学习,教学难点是玻璃瓶彩绘的构思与实践。在教学策略选择上,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从相关模块的工作任务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任务驱动、翻转课堂、操作示范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本次内容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1)教师提前向学生预告下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

(2)把相关学习资料内容放于网络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结合任务进行参考资料的搜集准备工作,对任务进行初步构思。

(4)学生准备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材料工具。

2.课堂实施阶段:本次教学为4课时,共设明确目标、学习技法、优化构思、实践操作、总结评价五个环节。

(1)环节一。明确目标(约15分钟):首先回顾上一阶段学习的色彩构成基本原理,温故知新,为本次课程的学习起铺垫作用。从而导入新课内容,通过生活中的玻璃瓶彩绘范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任务进行进一步解读,让学生明确任务目标。

(2)环节二。学习技法(约3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彩绘玻璃瓶的基本制作过程和可用于玻璃瓶彩绘的若干种表现技法,并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技法在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

(3)环节三。优化构思(约30分钟):结合学生课前的相关准备,筛选与确定设计主题。由组队合作的学生对草图进行设计完善,讨论方案实施的具体表现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协调的作用,必要时适当提出一些建议并答疑,以便辅助同学们更好地优化方案。

(4)环节四。实践操作(约75分钟):“旧物改造、变废为宝”,学生组队合作进行玻璃瓶彩绘,教师在此过程中结合每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導。

(5)环节五。总结评价(约30分钟):合作学生派代表对作品进行展示和介绍,分析设计预期与最终效果的区别,总结技法运用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与教训。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亮点挖掘式分析,学生间互评,给出完善作品的建议。

3.课后拓展阶段:组织校内课程作品展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作品的学生互评与投票、参与社会公益互动,如“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废旧物重生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受自己设计创意的价值,激励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

从课程教学实施中得到一些经验,同时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

1.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任务发布和资料学习,让学生课前提前了解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内容,预先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设计准备,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体会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

2.课程任务结合生活中的可回收利用物品进行再次创作,更能激发学生创意的兴趣与动手的热情。但作品的成果水平参差不齐,在作品制作的引导上,除现场的演示与指导外,更要拓宽学生的眼界。除了课堂老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主动从网络获取全球设计界的前沿资源。同时,加强分组协作,让学生尝试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

3.尊重学生的设计热情,艺术作品没有标准答案,不以教师个人喜好打压学生的创作想法,鼓励学生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设计创意,激励学生在专业道路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

以上是我对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和具体教学实施的一些探索心得,希望与广大同行分享与探讨,以求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使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张新词.构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7.

[2]魏鸿浩.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探讨[J].才智,2018(18).

[3]张越.平面构成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6(5).

作者:许莘

第三篇: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会计学的基本方法,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学会运用会计知识去处理企业中的实际业务,对企业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编制报表。该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学好这门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教学中的情况提出《会计基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存在教学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教学效果的建议,希望对教学改革有益。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探讨

一、《会计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会计基础》教学中有很多专业概念和科目名称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一入学学习的专业课就是《会计基础》,该门课程涉及到很多专业概念,很多学生的反映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比较抽象。甚至存在个别学生听不懂而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的现象。至于科目名称,很多学生存在概念不清,容易混淆的情况。比如“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很多同学往往区分不了它们的不同点。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会计科目的名称,并不能透彻地理解和运用,练习题稍微变了形式,换一种形式考查,就往往用错了会计科目。

(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

《会计基础》教材上讲的都是一些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介绍会计的基本知识体系,也讲述了运用会计知识去处理企业中的业务问题。但是这些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会计的实践教学才可以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学以致用才可以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師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觉得实践教学费时费力,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对实践教学有抵触。

(三)部分教师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会计基础》这门课理论内容比较多,如果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化立体教学,采取项目教学和翻转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易懂,直观明了。然而部分教师存在讲述方法单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上课缺乏和学生有效互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普遍反映,教师上课沉闷,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对学习兴趣不高。

二、《会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不利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该门课程涉及到很多专业概念,很多学生的反映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比较抽象。由于《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了解会计学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后续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专业课打下基础。如果学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对概念没有透彻理解,对会计原理和会计科目混淆不清,对账务处理不熟悉,将不利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二)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知识没有感性认识

《会计基础》教材上讲的都是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介绍会计的知识体系,也讲述了运用会计知识去处理企业中的账务问题。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手工做账,模拟真账练习等实践教学方式才可以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会导致学生缺乏实战能力,对具体的账务处理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由于部分教师存在讲述方法单调,上课缺乏和学生有效互动,导致学生参与课程程度不高,上课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居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形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高职人才的培养。

三、改善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措施

针对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教师应认真备课,熟读课本内容,精讲课本理论知识

第一,由于《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所以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述,把基本概念讲清讲透,给学生打好基础。因此要求每个上课教师要认真备课,熟读课本内容,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把理论讲透。

第二,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原则,把课本重点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对于初学者理解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这要求教师授课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多举生活中的例子,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进行精确的讲授。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也不能轻视实践教学,只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锻炼职业能力,对以后就业有帮助。笔者所在的学校会给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课程《会计综合实操》,这门课程是《会计基础》实践教学的配套课程。《会计综合实训》就是让学生在实训室里面采取真账实操的形式进行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通过这个实践教学的配套课程,让学生增强了实操能力,也加深了对《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的立体教学,采取项目教学和翻转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将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教师在制作演示文稿的时候应尽量使得课件生动,图文并茂,多用图表法,对于一些类似的知识点进行对比,最好附上与课程有关的小视频,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第二,教师上课时要改变讲述方法单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上课要和学生有效互动,不照本宣科,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互动加强了,学生学习效果也大大加强,这样他们才可以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周成银.《会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3(17).

[2]吕中芬.《会计基础》教学问题研讨[J].财会月刊.2013(18).

作者简介:陈汉成(1986-),广东信宜人,管理学学士,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学。

作者:陈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