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SITC分类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利用TSI和TC指数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贸易结构优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贸易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篇1:

供给侧改革下的贸易结构优化的研究

摘要:供给侧改革的任务是利用我国的供给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而后解决当前的经济发展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淘汰无效、多余和落后的供给,一方面需要加入新的、有效、先进、科学的供给。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需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把资源引向效率比较高的部门,这样可以提升整体体系的效率和质量。文章分析了供给侧改革的优化途径,并且探讨了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进出口贸易下降的问题,同时存在传统要素价格优势降低、消费品进口比例降低、出口商品附加值降低、国内供需结构不匹配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了解决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问题,需要实施供给侧改革,可以从生产端和要素端调整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这样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升级、转型和调整提供全新的方向。贸易结构优化和供给侧改革属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内容,贸易结构优化属于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体现和落脚点,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一、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关键策略,也是社会探讨的重点。“三去一降一补”就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三去”指的是国内杠杆率高、库存堆积和产能过剩相关的改革任务,需要去杠杆、去库存以及去产能。“一降”指的是降低生产方面的成本。“一补”指的是补充国内相关部门的短板,这样可以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加入有效、高段的供给方式,降低低端供给,这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并且改善经济结构,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供给侧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谓供给侧指的是相对于需求的一侧,利用对制度和供给端的改善,提升供给侧要素的产出水平和效率。其中,创新、资本和从劳动属于关键要素。结构性指的是整体、宏观调整,利用对结构的优化,促进对资源要素的重新分配,这样可以实现经济飞跃发展。所谓改革,指的是调整旧制度,构建新制度,这样可以提供生产力发展动力。

(二)贸易结构优化

贸易结构优化的概念并不明确,主要指的是合理、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国际贸易总量。同时,需要促进商品的高级化。利用相同的资源,获得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具体来说,在商品贸易层面,提升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在贸易形式方面,降低低附加值的产品比例。同时,对于贸易结构的优化,还需要考虑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的经济需求。具体来说,就是确保产品和对象符合国内发展需求,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局势。在贸易市场中,需要实现贸易对象的多元化,尽可能面向更多的地区和国家,这样可以显著降低贸易的相关风险。针对贸易主体,需要提升私营企业的具体比例,这样可以提升贸易企业的普及度。同时,贸易结构优化指的是商品的高级化,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和国内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供给侧改革下的贸易结构优化的策略

(一)贸易商品结构优化角度的策略

对于贸易商品来说,存在一定的结构问题。第一、商品结构不合理。进口商品中零部件、原料和能源比较多,消费品比较少。进口类的零部件、原料和能源都是在加工贸易中使用,这些贸易商品有着较低的附加值和较高的能耗,所以无法为国内带来较多的福利,属于那种出力不讨好的商品。进口的消费品属于高档产品,可以为小部分消费者使用,大部分消费者没有消费这些产品的能力。这些刚断进口消费品和国内的商品没有较大的替代性,所以难以解放我国劳动力压制的制造业。第二、技术商品比较依赖进口。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使用了进口替代的策略。首先引入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和先进技术,而后促进国内产品创新和发展。最后实现技术升级,这样的策略在比较落后的中国效果显著,但是当前的发展流程中,如果使用这种策略,就会让我国制造业处于技术链及产品链的底端,仅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无法获得较高的利润。我国难以进入附加值比较高的环节。利用其它国家的技术产品促进国内的产业升级,这样可以获得一定效果,但是我国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落后于其它国家的技术水平,需要解决这方面问题。

我国在商品方面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一些产业的供给显著大于需求,出现了国内供给消耗不全而且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进口车市场的供给量就显著高于需求量,在实施供给侧改革之后,可以有效优化进口贸易结构。首先,可以组织进口博览会,展出相关进口产品,提升这些产品的认知度,进而提升进口贸易额。同时,可以为我国相关制造产业提供有效方向和思路。在实施供给侧改革之后,优化贸易结构主要体现在稳定出口市场方面,引导相关企业根据实际实际需求来进口相关商品,这样可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二)贸易方式结构优化角度的策略

进行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完善我国的供给结构,实现与需求结构上的匹配,所以在不消减无效供给的基础上来延伸供给范围,促进我国供给需求的发展。有效的供给主要是保证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上的协议性。进口贸易作为我国供给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就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与发展。对于进口贸易的方式来说,主要包含了一般与加工贸易两种,从贸易进口额比上来说则能够反映出为我国消费者所提供的福利。在2016年我国颁布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在实现消费升级的基础上来讲优质的消费品纳入到减税中去,这一措施的落实不仅延伸了降税的范围,同时也满足了发展的要求。所以说供给侧改革能够延伸消费品的进口额,促进一般贸易的发展。对于现阶段的我国来说,进口贸易方式结构的优化促进了一般贸易的比重。就现阶段的中国发展来说,对外贸易的方式结构优化主要是从提升一般贸易比重来说的,与其他贸易方式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一般贸易能够有效提升综合效益。首先,一般贸易在我国有的产业链是相对较长的,不论是从原材料上来说,还是从最终的产品,其过程都是在国内来完成的,能够促进不同环节的发展。其次,一般贸易的附加值往往高于其他贸易方式,且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一般贸易在风险抵抗上相对较强,且在市场机制下,通过对市场的变动进行调整,能够获取到更多的主动权与选择机会。最后,从出口贸易上来说,借助一般贸易能够丰富消费者的选择。随着一般贸易比重的不断提升,能夠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贸易的比重,同时也可以借助降低进口与出口关税来实现。所以说层供给侧的角度上来说,想要提高其比重,就要从优化产品供给结构上来进行,确保其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发展需求,避免出现落后或是无效供给的出现。通过保证国产品的细分化与精致化,能够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上的优化目标。

(三)贸易主体结构优化角度的策略

首先,能够促进企业改制,提高私营企业在,贸易中的比重。对于中国贸易主体结构来说,存在着的首要问题就是国有企业占据比重较高,而私营企业占据较低的现象,这样也就影响到了贸易市场的发展。所以通过对贸易主体进行优化,在促进国有企业改制的同时来提升私营企业的比重。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能够提升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同时也可以保证资源流向的合理性,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促进国有资产证券化,能够借助股权投资的方式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开展,同时也可以借助有效的选人与用人机制来提升企业人员的流动性,提升企业的活力与创新力。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借助优化能够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社会资源向着高效部门方向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福利,通过增加私营企业在贸易中的比重,能够消减企业进出口关税,同时也可以降低过关成本,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通过建立创新平台,能够实现各个方面的创新,同时也可以在提升产品效率的同时来满足私营企业的发展。其次,提升品牌国际化。虽然中国制造已经享誉内外,但是中国品牌却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除了个别品牌,许多的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知名度并不高,所以企业想要提升自身在行业市场中的地位,就要从提升质量、品牌以及技术等方面入手。第一、要树立起品牌意识。品牌并不单纯是文字或是图案,而是要深入到生产与销售中,只有提高对品牌的认同度,才能实现国际化的发展。第二、做好技术上的创新。国际市场中的成功品牌有着一定的优势,且这一优势也就需要借助技术创新来实现。所以想要促进我国品牌的发展,就要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来找出自身的优势,在消化与吸收的基础上综合自身的特点,实现自主创新。可以说这种建立品牌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研发成本的投入,同时也可以满足后续的发展要求,所以也就值得我国企业所借鉴。

三、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如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复苏的速度比较慢。但是我国还是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对于世界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稳定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可以说是吸引力强大的商品市场,我国一直是一个较大的潜在市场。在经济的发展增速过程中,成为活力四射的现实市场。中国产品持续走向其它国家,外国的产品也开始大量进入我国。我国的出口商品有着物美价廉的特点,让许多消费者看到了好处。在中国进行采购,可以降低自身生产成本,可以显著提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众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完善了资源在整体世界范围中的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

我国属于各个国家青睐的世界投资场所。在经济不景气的阶段,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过剩的资金和生产能力。我国经济增长快速,有着日益改善及庞大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在中国落户,并且享受到了我国高速发展的成果。我国的企业也开始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地办厂和投资,虽然数量并不多,但是促进了地区的发展。

中国逐渐成为促进东亚经济复苏以及亚洲经济合作的关键力量。在亚洲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负责任的行动和立场,促进了地区和东亚国家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摆脱困境。我国提供了较大的出口市场,同时也是地区贸易和东亚国家的重点贸易顺差来源,属于许多国家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同时,我国采取了扩大内需的行动,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对应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和贡献比较有限,还需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勇往直前。

四、结论

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可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有利于贸易结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从多个的方面提出了优化思路,并且给出了相关的贸易结构优化建议。因为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时间还比较短,相关措施还并不健全,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深度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由.发展需求与政府供给——兼论供给侧改革[J].人民论坛,2015(35).

[2]任保平,张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变[J].学习与探索,2013(05).

[3]常修泽.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新方略——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J].改革与战略,2016(03).

[4]贺铿.由需求管理转到供给管理[J].经济研究参考,2012(37).

[5]杨沐,黄一乂.需求管理應与供给管理相结合——兼谈必须尽快研究和制订产业政策[J].经济研究,1986(03).

[6]高新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抉择[J].甘肃金融,2013(07).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作者:刘晨光

贸易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篇2: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摘  要:在SITC分类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利用TSI和TC指数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净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日益凸显,资源密集型产品基本处于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资本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培育新竞争力以及提升农业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三条优化路径,以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

关键词:新常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力密集型产品

一、引言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外贸发展既面临重要机遇期,也面临严峻挑战,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传统竞争优势明显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占比偏低,同质化竞争较为普遍,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出口总额由2492.03亿美元增长到22090.04亿美元,增长了7.86倍,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位,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出口商品结构却并不合理,低端产品占比过高。2013年,美国主要出口商品总值15700万亿美元,其中机电、运输设备、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位列出口前三位,三项产品占总出口产品的50.6%,诸如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只有1%左右。反观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前三项分别为机电产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纺织品及原料,三项占比为69.7%,仅家具、玩具、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高达24.8%;虽然机电出口比重已经达到近45%,但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51.1%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中国虽然进出口规模已经雄踞世界货物贸易大国首位,但是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与其他贸易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表明中国企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中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强国。通过对我国近14年来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克服外贸依赖和提升出口竞争力。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商品根据其附加值高低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分为5类:SITC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1饮料及烟类,SITC2非食用原料,SITC3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及蜡;工业制成品也分为5类: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6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SITC7 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SITC9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其中SITC0~SITC4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6、SITC8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5、SITC7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2000-2013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最初的89.77%上升到95.14%,同期初级产品占比由2000年的10.22%下降到2013年的4.85%,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贸易格局中已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从SITC分类来看,2013年机电、运输设备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占比达到47.01%,其次是杂项制品、轻纺类产品和化学品,占比分别是26.31%、16.32%、5.42%,这4类产品出口明显高于其他大类。从14年的变化趋势看,SITC7即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增长幅度明显,约提高14%,而出口规模较大的杂项制品、轻纺类产品和化学品的占比分别下降8%、0.73%、0.6%。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又在工业制成品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二)初级产品出口结构相对稳定

2000-2013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SITC0,即食品及供食用的活动物,其次是SITC3,即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两大类商品的出口额占初级产品的比值在14年间均保持在80%以上,SITC2即非食品原料占初级产品的比值除了2009、2013年分别为12%、13%以外,其余年份均在15%上下徘徊,SITC1饮料及烟类的比值每年均在2%~3%之间波动,SITC4动、植物油脂及蜡的比值除去2006年和2008年为0.7%,其余年份均在0.5%上下

浮动。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初级产品出口结构变化不大,各类商品占初级产品的比值比较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占主导

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从2000至2013年,SITC7机械、运输设备除了2000年出口占比位居第二之外,其余年份占比均排第一,且所占比值逐年提高,2013年出口比重约为47%,是我国工业制成品第一大出口商品;SITC8杂项制品,除去2000年占工业制成品比值为第一之外,其余年份均排第二,2013年出口比重约为26%,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商品;SITC3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品占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16%~17%之间,趋势稳定,是我国第三大出口商品。从要素密集度来分析,SITC5和SITC7两大类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37.96%上升到2013年的52.43%,SITC6和SITC8两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51.65%下降到2013年的42.63%,SITC0~SITC4五大类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10.19%下降到2013年的4.85%,这种变化趋势说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正在经历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且趋势稳定。

(四)我国净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就贸易差额而言,从商品结构看,2000-2013年我国初级产品连续逆差,而工业制成品一直顺差,且顺差额远远大于逆差额,说明我国贸易整体顺差主要来源于工业制成品。从要素密集度来看,2000-2013年SITC5和SITC7两大类资本密集型产品中SITC5化学品一直处于净进口态势,且呈缓慢扩大趋势;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自2000年至2003年一直逆差,自2004年至2013年连续顺差,且顺差占比越来越大;SITC6和SITC8两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中SITC6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品除2000年有微弱逆差之外,其余年份一直处于顺差态势,且顺差占比越来越大,SITC8杂项一直以来都保持顺差态势,顺差占比较稳定。在SITC0~SITC4五大类资源密集型产品中,SITC2~SITC4持续逆差,且逆差额度占初级产品净进口比值越来越大,SITC0一直处于顺差态势,但顺差优势越来越弱,而SITC1在2000年至2006年为顺差,只是顺差倾向越来越不明显,直到2007年出口与进口相持平,自2008年至2013年,连续处于逆差态势,且呈加剧趋势。以上数据说明,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是对外贸易的传统优势所在,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在逐年减弱,甚至部分资源密集型产品已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优势表现在杂项和机械与运输设备,化学品就处于相对劣势了,虽然劣势在逐年减弱并有向优势好转的倾向。

三、出口商品结构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贸易结构指数(TSI)

贸易结构指数(TSI)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情况,一般称为商品贸易结构,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工业化程度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反映该国对外贸易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式为:

如果一国TSI>1,表明出口工业制成品与出口初级产品的比值大于进口工业制成品与进口初级产品的比值,该国是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国。反之,如果一国TSI<1,则表明出口工业制成品与出口初级产品的比值小于进口工业制成品与进口初级产品的比值,该国是工业制成品的净进口国。[1]一般而言,贸易结构指标数值越高,工业制成品出口在该国占的比重越高。

表2数据显示,我国自2000年至2013年,TSI指数均大于1并不断提高,表明近14年来我国是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国,制成品出口比重持续增加,体现了我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

贸易竞争力指数(TC)即竞争优势指数,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公式为:

其中:为i国j产品的出口,为i国j产品的进口,为i国净出口,为i国j产品的进出口总额。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

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等于1表明该商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竞争力极强;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弱,等于-1表明该商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没有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抵消,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2]

由表3可知,2000-2013年间,SITC0的TC指数由2000年的0.45左右下降到目前的0.14,说明

食品及活动物由较强竞争优势演变为微弱竞争优势;SITC1的TC指数从2000年的0.3逐步下降到2013年的-0.3,说明饮料及烟类由微弱竞争优势蜕变为微弱竞争劣势;而SITC2、SITC4的TC指数一直都在[-1,-0.6]之间,说明非食用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这两类商品的竞争力始终极弱;SITC3的TC指数由2000年的-0.45下降到2013年的-0.81,说明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竞争优势本身就比较微弱,而从目前来看则存在着极大的竞争劣势;总体看来,初级产品的竞争劣势越发明显,资源瓶颈日益突出。SITC5的TC指数在[-0.45,-0.25] 之间,呈上升趋势,表明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从之前的较强竞争劣势演变为微弱竞争劣势;而SITC6的TC指数在2001年由负转正,稳中上升,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说明我国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SITC7的TC指数在[-0.05,0.19]之间,基本呈上升态势,说明机械及运输设备从微弱竞争劣势上升到微弱竞争优势,转变趋势明显;SITC8的TC指数一直在0.6上下波动,表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总体而言,工业制成品的优势较明显,特别是SITC6和SITC8两类劳动密集型产品,表明我国轻纺产品、橡胶制品以及矿冶产品的竞争优势仍然与人力资源禀赋优势紧密相关;SITC5和SITC7两类资本密集型产品即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竞争优势日益凸显,说明工业制成品在不远的将来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增长减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阶段。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的格局已经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化学品和机电、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竞争力由弱变强,趋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凸显,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优势势必会逐渐减弱。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3]

(一)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资本密集型产品附加值

目前,机电产品是中国出口经济有力支撑,机电、运输设备等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机电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实力,更快地拓展国际市场,应通过加大新品开发力度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锁住高端消费市场,实现向客户转移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将制造业迈向高端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机电企业还可以加大绿色投入,使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要求,生产出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的绿色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

(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培育新竞争力

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一向是我国的出口特色,但在人工成本日益上涨的今天,如何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优势的同时,企业应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更新改造,如可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全面提高产业整体质量。既要从新技术的研发和设计入手,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和管理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的开发体系,又要加强同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技术上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开发方面的经验,提高产品附加值,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此外,要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应从个性化入手,设计生产具有差异化的产品,从而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当今电子商务时代,注重培育新型贸易方式,加強区域开放载体和贸易平台建设,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大力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加強区域开放载体建设。

(三)提升农业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

在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构中,食品及活动物的出口占比一直占主导地位,虽然其优势正逐年下降,我们在巩固其优势地位的同时,应努力发挥其行业特色,继续利用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转农业发展的压力为动力。继续利用市场区位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与范围,推动中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政府应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规范农产品市场的经济秩序,规范进出口管理体制,鼓励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建立和谐的一体化农业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调整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结构,调整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引入企业经营机制,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实施产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建立顺畅的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做好农产品品牌宣传,创建多元化出口市场体系。[4]

参考文献:

[1]吕海霞.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1982-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5(1):85-90.

[2]张丽琼,何婷婷.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8-22.

[3]路红艳.经济“新常态”下流通业转型升级方向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4-6.

[4]张世兵,刘承智.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研究——基于1980—2010年间的相关数据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2014(3):70-76.

(责任编辑    刘  宝)

Study on the Path for Optimizing China’s Export Trade Structure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 of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Data from 2000 to 2013

MIU K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 Nanjing 211170, China

?

    作者:缪琨

    贸易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篇3:

    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提 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互动发展是产业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实证分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两种不同贸易的进出口结构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的协同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外贸易发展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与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也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不断得到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阶段,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外贸易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以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可通过技术外溢、国际产业转移、资本积累、要素流动等角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影响,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得出结论也各有差异。在理论研究上,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学科的长期分离,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框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赤松要的雁型发展模式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成为了解释贸易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影响的主要理论基础。在实证研究上,则主要集中在贸易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程度、因果关系及影响程度等方面。近二十年来,国内学者们分别在不同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划分下,采用不同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蓝庆新、田海峰(2002)实证分析了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影响;李荣林、姜茜(2010)采用多种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范爱军、李菲菲(2011)从贸易方式的视角,对比分析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影响;姜丽(2012)实证分析了貨物和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孙晓华、王昀(2013)分析了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两大类贸易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温焜(2016)利用协整、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广东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陈晋玲(2017)基于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张欣蕾等(2018)结合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检验等实证研究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文献梳理来看,国内学者围绕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实证分析,大部分采用模型论证某种类型的商品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关系,而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视角来研究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却比较缺乏。

    二、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的测度

    (一)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的计量模型

    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效率提高的过程,当前国内学者对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常见的衡量方法有: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More值测定法以及Lilien指数法等。这些方法较好地考察了产业演进规律或转型升级速率、方向,但没有将产业转型升级反映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高端化体现出来。付凌晖(2010)提出了采用三次产业比重向量与对应坐标轴的夹角来构建计算产业高级化的方法,该方法较好地计量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变化趋势,其将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公式定义为:首先根据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空间向量的一个分量,从而构成一组3维向量X,即X=(第一产业GDP占比,第二产业GDP占比,第三产业GDP占比),然后分別计算X与产业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排序的向量,X1=(1,0,0),X2=(0,1,0),X3=(0,0,1)的夹角θ1、θ2、θ3,最后将夹角合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W,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由此计算公式可见,当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W值变大,意味着产业结构水平得以提升,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该系数也就可称之为产业转型升级系数。

    (二)产业转型升级系数的计量结果

    本研究将借鉴以上计算方法,以《中国统计年鉴2017》、《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计算中国自1985—2017年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得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变化趋势图如下所示。从这一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从1985年到2017年的三十多年间,尽管部分年份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有一些波动,但我国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总体上还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呈现较平稳的增长态势。这也反映在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中。自2010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更加强调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双轮”驱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三、对外贸易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为了对比分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不同贸易结构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影响的差异,分别选取以上计算得到的产业转型升级系数为被解释变量,以货物贸易出口额EX、货物贸易进口额IM、服务贸易出口额SEX、服务贸易进口额SIM为解释变量。各变量数据的样本区间为1985-2017年,共计33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服务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网站及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考虑受价格因素的影响,用平减指数法将其转换为以1985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的金额。同时,为了消除上述变量的时间序列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进行变换处理。

    (二)实证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发生,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分别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若ADF检验的T统计值的绝对值大于1%、5%、10%某一水平临界值的绝对值,表明该变量序列是平稳的,反之则表明该变量序列是非平稳的。利用EVIEWS6.0软件对以上五个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见表1),检验结果显示五个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均满足I(1)过程,满足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2.协整检验

    为检验各变量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通过计算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来判断协整向量个数(见表2,表3)。从迹统计量来看,在最多存在3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下计算得到的迹统计量值为6.8490,小于5%水平临界值15.4947,且概率值为0.5953,可认为变量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从最大特征值来看,在最多存在3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下,计算得到的最大特征值为6.8077,小于5%水平临界值14.2646且概率值为0.5121,可认为变量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检验结果一致,认为在5%显著水平上变量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

    回归方程表明:货物出口贸易与服务贸易进口两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均通过了T检验,表明了货物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口这两种贸易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产生正向的影响效应;其中,服务贸易进口结构的改善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要稍大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这两种贸易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的协同关系; 进口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两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没有通过T检验,表明对进口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

    四、对策建议

    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协同发展转型。因此,就加快对外贸易发展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改善进口贸易结构

    随着资源的短缺、劳动力红利的不断消失,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低成本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外贸方式不可持续。特别是当前的中美贸易战,再一次证明了知识产权在全球贸易竞争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对企业自主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工作,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扩大出口。同时要重点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进口,以发挥进口对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二)进一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改善服务贸易长期逆差的状况

    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服务贸易大国行列,但长期处于逆差的状况,服务贸易出口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因此,要进一步发挥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优势服务贸易潜力,大力扶持通信、保险、金融、商贸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医疗服务等新型服务出口,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出口创新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做大做强一批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开展服务外包招商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转移。

    [参考文献]

    [1]蓝庆新,田海峰.我国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及现状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2,(3).

    [2]李荣林,姜茜.进出口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基于产品技术附加值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

    [3]姜丽.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4]孙晓华,王昀.对外贸易结构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吗?——基于半对数模型和结构效应的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13,(1).

    [5]温焜.广东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研究[J].岭南学刊,2016,(3).

    [6]晋玲.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动态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SVAR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17,(10).

    [7]张欣蕾,赵娜,李飞.基于VAR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4).

    [8]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8).

    [9]黎秀秀.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責任编辑:朱晨光]

    作者:唐辉亮

    上一篇:证券公司风险探析论文下一篇:人身保险法律效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