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林业增收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的惠农强农政策及其它政策法规,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注重细节、创造机遇,依托小城镇建设和资源区位优势,推动山区农民快速、有效、持续增收,为实现“调结构、抓创新、保发展”目标多做贡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林业增收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民林业增收管理论文 篇1:

宁夏农民职业教育浅析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要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就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使农民增收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农业,最基础的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农民的职业教育问题应得到各级部门的广泛重视和大力支持。

一、宁夏农民教育的现状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截止到2009年底,宁夏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分布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十年间,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但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还在相对减少,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幅也很小。这个现象说明,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成为新型的、年轻一代的农民后,就很少接受系统的、专业化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就是要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的农业需要大批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教育的、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的现代职业农民。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和社会发展对农民的需要形成了不相适应的矛盾,如何解决矛盾,就成为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各类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所要思考的问题。

二、宁夏职业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的部门多、联合教育少

近些年,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工作,一方面从资金上逐年加大了职业农民教育的力度,另一方面从范围上扩大了职业农民教育的规模,各级团委、妇联、扶贫、水利、林业等部门都在参与职业农民教育工作。然而,从过去的经验看,各部门都在单打独斗,很少有部门从资金、人员到基础设施上联合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单打独斗的结果就是使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二)条件建设缺位,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政府对农民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但与农民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相比,还是不足。大部分县市农民教育基础设施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没有专门的场所、没有桌椅,有的县甚至没有一块像样的黑板,用于教学的机房、用于实训的基地更是无从谈起。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职业农民教育的发展。例如农广校开设的实操性很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农民实用的角度出发,把重点放在农产品信息的发布,网上寻求实用技术帮助等内容上,农民的计算机知识本来就贫乏,加上没有机房,教师讲得很卖力,农民听得很费劲。

(三)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

对农民进行教育同样是一种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是培养职业农民的教育。对农民教育的教师而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等重要,农民教育需要的是“上台能讲课、下地能种田”的“双师型”教师。但是从农广校农民教育的实践结果看,既能讲课又能种田的优秀教师严重不足。

三、如何解决职业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物的问题

充分发挥当地已有农民教育资源,坚持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的原则,调动一切有效资源为职业农民教育工作服务。首先是整合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资源,建立集教育、推广、服务、科普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组织平台;其次是改善办学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经费充裕的情况下,积极建设办学场所、实习试验场所和微机室,购置桌凳、教学仪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送教下乡专用车等。随着办学条件和农村教育装备的逐步改善,农民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学习有场所、教学有设备、送教有工具、实习有基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解决人的问题

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分层次、分步骤对辅导教师实施轮训,着力打造一支熟悉职业农民教育规律和远程教育特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选聘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和农村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推行导师制度,建立教师与学员稳固、长久的教学服务关系,使教师成为学员生产实践的师傅,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展教学能手评选和优秀课件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努力钻研业务,强化能力建设。

四、如何培养职业农民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一个亦步亦趋仿效其父辈种田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劳动何等艰苦,只能取得微薄的收获。但一个懂得如何科学地利用土壤、植物、动物与机器的农民即使在不毛之地上却可能产生出丰硕的食物,且他无需干得太长、太辛苦。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后者具备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让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紧密结合并产生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当前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职业院校以及农业推广部门,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职业农民要多措并举,走联合培养的路子。

(一)结合农民培训项目,培养职业农民

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将职业农民教育列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把职业农民教育作为发毕业证书的长期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坚持送教下乡,把学历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具体做法是把新型农民培训指标按机构、按任务进行分解,然后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根据中标单位的办学能力将任务分解,并由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第三方监管,使国家有限的培训资金和培训内容落到实处。在培训的过程中与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把培训对象固定下来,并且三年不变。培训开始,把受训农民注册为农广校的成人中专生,在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实施完成农广校中专教学计划的内容,经过三年不间断的培训,使农民接受培训后,在成为合格职业农民的同时,成为合格的中专毕业生。

(二)结合农民田间学校,培养职业农民

近年来,农业部大力探索与推广农民田间学校模式,成立了全国农民田间学校专家指导组,举办了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规范农民田间学校开办流程,并在全国建设了一批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在农业部大力推动下,目前,全国各地的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实践证明,农民田间学校这种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在调动农民参与农技推广、引导科技要素向农村集聚、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深受农民的欢迎。结合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将农民田间学校的学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对象,使职业农民教育继续化、终身化。

(三)结合涉农专业全日制中专生减免学费资金补助政策,培养职业农民

为了增强农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后备人才,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涉农专业减免学费资助政策。一是扩大减免学费享受补助资金的范围,将涉农专业农村户口扩大到只要是涉农专业的中职生,无论是农村户口还是城市户口,一律减免学费享受补助资金,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涉农专业中职以上教育。二是将涉农专业减免学费补助资金政策的组织部门由教育部门转变为农业部门,至少也要由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共同制定实施惠民政策,给农业部门更多的决策权,使减免学费政策落到实处。三是降低享受政策学生的年龄要求,由现行的19岁以下提高到35岁甚至40岁以下。尤其对于宁夏移民新村的农民,政府应特事特办,将减免补助政策不受年龄限制,覆盖所有劳动力,使真正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全面的农业职业教育。这部分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再对他们施以系统的农业知识教育,使之从理论到实践成为合格的职业农民。

(四)结合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培养职业农民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职业农民,就是要建立职业农民技能鉴定、登记、注册制度,职业农民的技能鉴定管理由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工作由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职业学校完成。一般先对农民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然后对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并由相关部门登记注册,同时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通过鉴定的农民由省级农业部门颁发职业农民证书,同时颁发技能证书。把职业技能鉴定当作是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评估、考核、评判的手段,把职业技能鉴定结果作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效果的标准。职业证书是对农民知识水平的认定,技能证书是对农民实操技能的认定,通过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结合,逐步实现农民教育的“双证制度”,为职业农民教育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五)结合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培养职业农民

具体做法是由农业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深入细致的技能培训工作,让培训者至少掌握一门从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使之成为高技能的职业农民。对于高技能的职业农民,国家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技术服务、金融支持和加工营销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宁夏职业农民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扩大范围,扎实深入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作者:田野

农民林业增收管理论文 篇2:

拓宽富民路径 促进农民增收

摘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的惠农强农政策及其它政策法规,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注重细节、创造机遇,依托小城镇建设和资源区位优势,推动山区农民快速、有效、持续增收,为实现“调结构、抓创新、保发展”目标多做贡献。

关键词:区域优势;土地流转;技能培训;拓富路;促增收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依托本地区域资源、区位、交通、旅游等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农民增收长效工作机制,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和渠道,深挖农民增收途径和潜力,全面提升农民增收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14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7元,较去年增长13%。

一、依托小城镇建设,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增收

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镇、次中心的目标,以创建国家卫生镇和整治村庄环境为抓手,坚持镇村一体化发展,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大力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着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品位,努力改善全镇人居环境。近年来,先后投入2.6亿元,完成了集镇主干道、污水治理、环卫设施以及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商业住房建设等。依托小城镇建设,促使集镇周边及散居农户逐步向功能齐全的集镇集聚,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提供机会,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增收。

二、依托资源、区位优势,让农民在“山边”旅游业发展中增收

围绕茅山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依托资源、区位、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山边旅游业。山边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文明产业,也是山区的高就业产业。近年来,“农家乐”、生态旅游观光园和采摘园等的兴盛,大幅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家乐”既增加了农户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收入,又实现了较丰厚的服务业收益,也让农户将自己的承包地流转给规模专业户经营特色农业,从土地流转上增加了收益;游玩景点和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加大了对游客的集聚效应,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不愿离家的妇女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依托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让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中增收

党委政府坚持以高效、规模、生态观光农业为发展方向,按照 “打造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农业效益”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着力在“建基地、创特色、树品牌、产业化”上做文章,紧扣优质粮油、林果茶园艺业、畜禽业、高效设施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全镇高效农业发展面积3.1万亩、花卉苗木2.1万亩、茶园4.1万亩、果品1.2万亩;规模畜禽养殖基地21个、养殖大户76户,饲养总量占全市的1/4 ;观光旅游农业9家。全镇高效农业实现总产值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6%,做到了“村村有亮点,片片有特色”,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

四、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壮大,让农民在龙头企业带动中增收

薛埠镇积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突出抓好优质稻、蔬菜、茶叶、水果等农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茶叶、林业、粮食和水果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同时重点扶持发展了五个农业示范园区: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园实行订单生产;镇郊设施农业园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经济林果园全面推进水蜜桃、葡萄、樱桃、梨等生产规模;以西部茅山风景旅游业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山边”旅游优势,打造了一批维护生态平衡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名优茶生产科技园全面提升茶叶品牌。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构成特色农业产业板块,引导并带动农户增收。

五、依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让农民在资源有效利用中增收

近年来,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重点,多途径、大力度招商引资、增资开发,争取到国家、省、市各级项目资金近1亿元,建成高效农业项目30个,其中单笔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有10个,100万元以上的有20个;形成经济林果、有机茶、时令果品、名优花卉、盆景、特种养殖等农业规模生产基地;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高效规模开发项目区和万亩粮田建设示范区。全面提升了项目区的排灌水平、农田生态治理水平和高效农业成果的转化水平,为农民增收增添了后劲。

六、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让农民在合作经营中增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农村“三大合作”改革的深化,镇党委、政府始终以优势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多主体参与、多渠道发展为主旋律,以政府引导、支持、指导为手段,着力在全镇范围内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农产品档次、品位和市场竞争力。截止目前,全镇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82家,社员26878人;土地股份合作社13家,入股社员17350人,入股面积5011亩。认定的家庭农场74家中经工商登记的农场8家。在加强规范化建设的同时,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申报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8家,成长型示范农场8家,进一步加强了对申报项目单位的指导服务工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方面已初显成效:一是推进了全镇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二是引导带动农民了解市场,学习掌握最新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三是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劳動力和半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合作经营带来的增收成果。

七、依托土地规范流转,让农民在搞活土地经营机制中增收

近年来,中央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在提升农民种地热情的同时,也使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土地流转问题(如土地抛荒、口头流转等)不断显现,一方面对过去土地流转手续中存在的隐患加以梳理和完善,并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充分利用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专门设立的土地流转场所和服务窗口,完善土地流转从洽谈、鉴证、签证的一站式服务。到目前为止全镇累计流转土地面积4.65万亩,规模经营累计面积达9.42万亩。土地规范化流转一方面使农民每年可得到较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还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获取较高的务工收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农民足不离村实现就地打工,在打工中学到新技能,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和致富本领。农民真正从土地规范流转中获益良多。

八、依托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在就业创业中增收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贴近农民、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层次,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一是大力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掌握就业致富技能。近年来,每年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致力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二是针对镇建材、服装加工行业较多的特点,在委托和订单培训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能人帮带、中介推荐,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率。三是利用山边旅游业发展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等三产服务业,加快培育茶都、花卉苗木市场等区域性农产品流通市场,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家庭非农收入。

参考文献:

[1]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吴理财.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其后果[EB/OL].中国会计网,2006-08-28.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薛埠镇经营管理站)

作者:沈华

农民林业增收管理论文 篇3:

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工就业和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河南省1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典型调查,就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以及农发行信贷支持问题提出一些深层思考。

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关联分析

被调查的15家龙头企业,都是以农产品加工为特色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粮食加工企业3家,分别为河南财鑫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和河南新良粮油加工有限公司;棉纺企业5家,分别为河南雪阳棉纺有限公司、河南银河棉业有限公司、河南优标棉纺有限公司、河南中纺棉业有限公司、河南尉氏纺织有限公司;制药企业2家,分别为河南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和河南羚锐制药有限公司;养殖及加工企业5家,分别是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永达食业有限公司、河南源源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雏鹰养殖有限公司、河南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占调查对象的比例分别为20 %、33.3 %、13.34 %和 33.33%,涵盖了食品加工、棉纺、制药、畜牧养殖及加工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见表1)。

1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和2009年产值、利税、农发行贷款以及带动农民增收情况对比如图1、图2所示:

通过对15家龙头企业的主营产品、资产负债、产值、利税、贷款、用工数量,以及带动方式等八个方面调查,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企业经营实力逐渐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愈加明显

2009年,15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19.74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53.04亿元,增长了80%;实现利税9.67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4.93亿元,增长了156%。与此同时,15家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87.6万户,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38.2万户,增长43.4%。其中,以合同、订单形式直接带动农户58.6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额达到37.07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61%,户均增长5723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87%。此外,龙头企业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4.02万人,与2006年相比增长38%。

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都有新突破

15家龙头企业中,都建有专门的质检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90%以上通过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体系认证。15家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3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如宛西制药生产的六味地黄丸、源源乳业生产的蒙牛牛奶、银河棉业生产的香君牌棉纱,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

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提高

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生产合作社、基地等形式扩大生产,壮大实力。如中原棉业、优标纺织等5家棉纺企业建立棉花生产基地94万亩,涉及农户46万户,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到2009年底,15家龙头企业拥有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家。其中,农业部示范点8家,省级示范点7家,比2006年增长76%。拥有社员和会员23万人,农民社(会)员人均纯收入5340元。

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基本方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原来简单的订单关系向合同契约关系、合作制、股份制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演进。概括来讲,它们带动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公司+农户”定单型

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定单合同,形成利益联结体,农户按要求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15家企业中共有3家企业采取这种形式,与7600个农户签订合同,使农户平均增收8300元。如尉氏纺织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与农户合作种植棉花,公司对农户实行“四提供一回收”,即提供种子、农药、化肥、技术服务,回收全部合格棉花,涉及农户3000户,户均增收2000元。新乡新良粮油加工有限公司是以优质小麦精深加工为主,以中高档食品专用面粉为特色的大型制粉企业,该公司与农民签订收购定单面积50万亩,通过“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发展定单农户10万户,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使农民年均增收3000万元,户均增收300元。

“公司+基地+农户”联结型

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取得农民土地直接开办种养基地或示范基地,或者与农户签订回收合同,带动农户建立种植基地。如宛西制药与农户签订30年不变的合作合同,药农在公司的指导和监控下,培育优良品种,合理施肥、用药、灌溉、采收、加工。公司以高于市场价10%~30%回收,带动农民建立山茱萸、地黄、山药、泽泻种植基地98个,年产山茱萸1200吨、地黄2000吨、山药1000吨、泽泻600吨,基地产量能够足量保证5000万瓶六味地黄丸的原材料需求。目前,当地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民达到20万人,年收入2~6万元,同时为当地带来3000多个季节性工作岗位,农闲时当地农民在基地打零工,每年也有5000~6000元的收入。

“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带动型

龙头企业通过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将农户与自己紧密联结起来。如河南财鑫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生产高麦芽糖、淀粉、结晶葡萄糖为主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该企业与郸城、淮阳等周边四个县签订定单种植玉米100万亩,涉及农户15万户,农民年均增收5000多万元。

“公司+养殖小区”辐射型

河南华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永达食业有限公司等畜产品养殖加工企业,目前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建立了若干养殖小区,采取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收购等方式,直接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政策性银行支持农民增收的深层思考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是新形势下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依据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2010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要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0%,带动农户人均增收860元;到2020年,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70%以上,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300元,农业产业化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25%以上。这充分表明,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从战略上讲,就是有效支持农民增收。

加对龙头企业的大支持力度,使其做优做强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以河南省为例,目前农发行已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6家,贷款余额达271.5亿元。支持范围涵盖粮油加工、畜牧养殖及加工、制药、纺织、园艺、水果、林业、茶类、麻类等20多个领域,且在多个领域中,农发行已支持的企业产值占整个行业总产值50%以上。其中:粮食加工占规模以上产能的70%以上;纺织行业占全省纱锭规模的60%以上。但是,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支持龙头企业健康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首先,对已支持的成长性强、带动面广、信用度高的黄金客户和优质客户,根据企业综合授信情况和资金需求,保证其正常的流动资金需要。同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通过发放中长期技改贷款等形式,择优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设备改造或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延伸加工链条,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其次,对基本面好、信用记录无劣迹、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因金融危机等原因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要重点搞好客户维护,主动帮助企业摆脱困境,渡过难关,可视情况给予贷款展期、降低利率、追加贷款等,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再次,对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辐射带动能力强、有发展潜力但尚未纳入农发行支持的骨干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要积极进行营销与培育,加强贷款项目库建设,分行业、分种类、分地区建立省市县贷款项目储备库,有计划地进行支持。

将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与做好主体信贷业务有机结合

一是继续做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中央和地方粮棉油肉糖增储、粮棉临时收储、信贷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保证企业收购资金需要。2006~2009年,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累计投放粮食收购贷款2213.69亿元,年均投放553.42亿元,年均收购粮食455.7亿斤,贷款投放和收购量分别占全国同期总量的57.4%和59%。仅此一项,使全省农民增加收入50多亿元,企业增效60多亿元。

二是根据龙头企业季节性资金需求,积极支持资信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开展季节性原料收购,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为带动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积极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培育有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专业市场;积极推行现代物流方式,发展期货交易和电子商务等,对“千村百乡”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等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以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业。

创新金融产品,加强服务功能

一是进一步拓宽支持范围。通过向链条前端延伸,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系纽带包括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生产基地建设、定单农业等环节的资金需求,在龙头企业或专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前提下直接贷款或通过批发转贷方式给予积极支持;对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辐射的专业种植大户开展土地兼并及土地流转等业务也要视情况给予一定支持。

二是创新担保方式,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依据《物权法》,对以流动资产、山林使用权、经济作物和动产作为抵押、仓单质押,以及以大型超市进场权、网络无形资产等新的物权质押方式,应进行积极探索。

三是完善金融服务手段。进一步优化办理贷款流程,提高办理贷款效率;坚持信贷投入与智能投入并重,积极为企业献计献策,并提供信息咨询、政策指导、行业分析等服务;改进结算手段,在龙头企业客户群体中积极推行网银业务,扩大信用卡使用范围,根据需要适时为企业提供保函、信用证、离柜交易等服务。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建议政府设立“农业风险损失补偿基金”,按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一定比例进行筹措,主要用于补偿龙头企业因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形成的贷款损失,以及对龙头企业进行财政贴息和为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提供补贴等。

二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同时,放宽因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形成不良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

三是完善各级担保体系。整顿规范目前的担保市场,有效提高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以降低和分散银行风险。

四是加快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建设步伐。鉴于农业高风险、低收益特点,应抓紧建立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和再保险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快各类涉农商业性保险机构建设,以转嫁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上的经营风险。

五是实行差别监管。目前,银监部门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没有体现出差别监管政策,没有体现出涉农贷款的特殊性要求,不利于政策性银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建议结合实际,制订单独的监管办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作者:田马爽

上一篇:农业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通信电缆技术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