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有影响的土壤

2022-08-06

第一篇:对工程有影响的土壤

探讨煤炭开采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探讨煤炭开采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

探讨煤炭开采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在煤炭开采对土壤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煤炭开采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煤炭开采;土壤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随着煤炭开采行业的发展,煤矸石的产生量与日俱增.据统计,我国煤矸石的产生量约为原煤总产量的15%~20%,已经积存70亿吨,占地面积约70km2,而且排放量正以1.5亿吨/年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尚不到煤矸石排放量的15%,大部分未被利用的煤矸石采用沟谷倾倒式自然松散的堆放在矿井四周,不仅侵占大量土地,而且还会产生自燃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另外,由于露天堆放的矸石较松散,渗透系数大,产生的淋溶水对周围水体及土壤环境可能产生极大污染。因此,解决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土壤环境影响已迫在眉睫。

我国很多煤矿地区的土壤己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官方网站资料显示,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己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肋。据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矿山固体废物在其堆积和填埋过程中,长期处于与地下环境相异的地表环境,将受到水、生物、温度、压力、人类活动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尾矿渣通过矿物风化溶解其所含的重金属从岩石圈进入水圈,从而在整个圈层中以多种途径循环。因此,煤矸石环境效应的系统调查研究,对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全球煤炭开采的国家和地区,矿业活动己产生大量的矿业固体废物,其长期堆积产生的重金属污染受到重视,国外如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针对煤矿区环境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展了大量研究工作。Teixeira E.对巴西Baixo Jacui,R. S.地区的煤矿区中河流底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受到了煤矿开采所引起的Cu, Fe, Ni, Pb, Zn污染;Szcaepanska等对波兰Smolnica煤矿的煤矸石进行研究,表明煤矸石对周围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是显而易见的;Panov B.S.等对俄罗斯著名大煤田(顿巴斯)重金属环境化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该地区的许多土壤样品中Hg, As, Pb, Zn, Cd含量超标。

然而在对煤矸石山堆积对土壤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仅局限于重金属、pH、水溶性盐总量的方面。在估计土壤整体功能及其变化时,指标的选择对量化土壤质量十分重要。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土壤表现出一系列相互协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和特性。但我们不可能考虑到所有这些性质,必须有选择性地挑选。一般土壤物理和化学指标(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pH值、导电性、渗透性、土壤有机质代谢率、速效氮、速效磷和土壤团聚性等)在指示土壤质量变化中的意义有限,因为它们只有当土壤遭受剧烈变化后才能表现出来。而生物和生物化学指标能够灵敏地响应土壤质量,由于它们遭受任何退化因素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土壤活性直接影响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产力,所以它们有可能成为系统稳定性的早期预警和敏感指标。因而,在估计自然土壤整体功能及其变化时,任何关键指标必须涉及生物和生物化学指标。它们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从而延伸到氮的矿化、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生物功能种群。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煤炭年产量居世界第一。煤矿环境也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煤炭开发活动排放煤矸石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经风化、淋溶后,煤矸石中有害重金属和可溶性盐活性增强,部分被溶解并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或地下水进入水体、土壤,对所在矿区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余运波等观测到煤矸石堆放区水体的pH为4.43 -7.93,总硬度和SO42-浓度高,微量有毒有害组分(Be, V, Mn, Sr, Mo, Ni, F等)存在超标或浓度过高现象。不仅煤矸石堆周边土壤中S,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F,H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且煤矸石风化形成的土壤中,重金属Zn, Pb, Cu, Cd也有明显积累,并己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郭慧霞等以焦作矿区煤矸石和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模拟淋溶试验,发现煤矸石淋出液呈中性偏弱碱性,SO42-、总硬度、Zn, Mn等组分己经出现超标,Cr, Pb, Cu, Cd则未检出;再淋滤试验前期,风化煤矸石淋出液中的污染组分含量要高于新鲜煤矸石淋出液中的含量,土壤对污染物组分有很大的吸附能力,约50%的污染组分被吸附;随着淋滤的进行,煤矸石中污染组分随水淋出的含量迅速下降并逐渐稳定下来,此时由于低浓度淋滤液进入土壤,使土壤中发生了污染组分的解吸,导致淋滤液中污染组分含量升高;土壤对污染组分的吸附解析与pH值、土壤组成类型、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土壤的吸附容量、煤矸石淋出液中污染物浓度等有关。杨建、陈家军等对焦作演马矿煤矸石堆周围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发现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的含量在平面上与煤矸石堆的距离成负相关,在剖面上与深度关系不明显;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与地势高低、风向和土壤性质有关。

关于煤矸石山周边土壤中微生物量的研究基本是找不到的。只有相关的pH变化和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有关报道。张彦等研究表明,沈阳张士灌区长期污水灌溉造成的原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尹军霞等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重金属Cd对油菜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发现,Cd浓度的不同真菌和细菌分别表现不影响、刺激和抑制。

3煤炭开采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

煤矸石经雨水淋溶进入水域或渗入土壤,会影响水体和土壤,并被植物根部所吸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业减产和产品污染。大气和水携带的矸石风化物细粒可漂撒在周围土地上,污染土壤,矸石山的淋溶水进入潜流和水系,也可影响土壤。因此,煤矸石经过淋溶会严重影响土壤环境。我国煤矸石大多采用露天堆放,其自身理化性质决定了煤矸石山堆放场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环境胁迫因子有:(1)物理结构不良,持水保肥能力差;{2)极端贫瘠,N, P, K及有机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含量极低,或是养分不平衡;(3)重金属含量过高,影响植物各种代谢途径,抑制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及根系的生长;(4)极端pH,煤矸石硫化物氧化产生硫酸,严重时pH接近2,酸性条件又进一步加剧重金属的溶出和毒害,并会导致养分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单独或集中同时出现,导致矸石山堆放场废弃地大多为不毛之地。

煤矸石是伴随着煤层的形成而产生的,因此矸石中微量元素的来源与煤相似,在煤矸石中,微量有毒元素都有无机态或有机态的可能性,只是结合的程度不同。有毒微量元素若以有机态存在为主时,即微量有毒元素以碳氢键与有机物大分子相结合,一般不易淋溶出来;若以无机态或吸附态形式存在为主时,即微量有毒元素以盐类或其它化合物结合时,在淋溶作用下,有毒微量元素易分解出来。另外,煤矸石中有毒微量元素的状态同时受煤矸石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制约及其它化合物种类的影响,不同状态的有毒微量元素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有毒微量元素在煤矸石中的贮存状态就成为有毒微量元素化学活性大小的关键所在。

煤矸石经雨水淋溶进入水域或渗入土壤,会影响水体和土壤,并被植物根部所吸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业减产和产品污染。大气和水携带的矸石风化物细粒可漂撒在周围土地上,污染土壤,矸石山的淋溶水进入潜流和水系,也可影响土壤。煤矸石中有毒微量重金属元素随之迁移至土壤中,对土壤造成污染。

煤矸石中微量元素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含微量有毒元素的矸石粉尘直接降落于土壤;二是矸石淋溶液进入土壤。淋溶液中元素浓度较低,矸石以粉尘形式进入土壤的微量有毒元素甚少,说明不同微量有毒元素在土壤中的累积性不同,且矸石中微量有毒元素对土壤的污染是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4防治措施

针对煤炭开采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提出以下三点防治措施:

(1)硬化煤矸石临时堆场的地表面,煤矸石及时外卖给砖厂制砖或者进行合理的综合利用,避免长久堆放。

(2)在煤矸石临时堆场周围设置环形截水沟,工业广场内设置排水沟渠,下游设置初期雨水收集池。煤矸石淋溶水和工业广场内的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冲刷雨水经排水沟渠引至初期雨水收集池内,再经过中和池、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厂区内洒水降尘。

(3)由于矿区煤矸石山堆积对周边土壤环境己经造成污染,在改善煤矸石山环境中,植物修复技术被普遍认为具有费用低廉、不破坏场地结构、不造成地下水的二次污染、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易于为社会所接受等优点。植物修复能够彻底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并可以通过处理植物体而回收其中的重金属,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由于研究区主要污染物为镉、铅、铬、锌,所以建议矿区种植能够相应吸收或累积重金属的植物,从而净化矿区土壤环境,同时还有美化矿区景观环境的作用。

目前己发现有400多种植物可以超积累各种重金属,如印度芥菜和向日葵可大量积聚Pb,As,Hg,Cr,Ce,Zn等重金属;香蒲植物、绿肥植物天叶紫花菩子对Pb具有超耐性,羊齿类铁角蕨属植物对Cd有超耐性。

羽叶鬼针草和酸模能够富集重金属铅,对铅有很好的耐性,能把绝大部分的铅迁移到茎叶,可以作为先锋植物去修复被铅污染的土壤。堇菜的主要作用是除铅、镉,而且这种植物非常赖活,南方北方都能生长。也可依据本地自然选择的结果,大量种植蓖麻和蒲公英,进行植被修复。

参考文献:

[1]刘玉荣.煤矸石风化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效应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22(1)

[2]杨建.煤矸石堆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及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报, 2008,27(3)

[3]刘志斌.煤矸石淋溶水环境影响的分析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2)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

作者:马玉霞

来源:《环境与发展》2014年第03期

摘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掌握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别从土地利用及其管理方式变化的角度,综合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温室效应

中图分类号 X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0370(2014)03-0064-04 Abstract: Studying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dynamic change rules,help to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land use change. By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summarizes major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C,explaining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SOC change induced by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l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Land use;Soil organic carbon;Greenhouse effect 土壤碳库是大气碳库的3.3倍,生物碳库的4.5倍,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1- 2],也是最活跃的碳库之一。土壤碳可分为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无机碳相对稳定,而有机碳则与大气频繁地进行着二氧化碳交换,与大气进行活性交换的SOC约占陆地生态系统碳的2/3[3],所以SOC的变化将会影响大气CO2浓度,进而改变全球碳循环[4]。SOC是直接影响土壤性质和植物营养系统的土壤重要属性之一,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重要释放源,也是吸收汇 [5]。在人类活动扰动下,自然土壤原有的结构状态被破坏,改变了土壤碳库的正常代谢,从而影响大气中CO2浓度[6],增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

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反射率和糙度[7],通过改变植被和土壤碳库的方式[8],影响地表的热量平衡、大气温室气体浓度[9- 10]。自然生态系统转换到农业生态系统,其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使SOC库在温带地区降低60%热带地区降低75%以上[1]。严重的SOC库缩减将使土壤质量、生物产量和水资源质量下降,也可能使预期的全球变暖现象恶化[1,11]。所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SOC的影响对认识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总有机碳(TOC)与溶解性有机碳(DOC)、有机质(OM)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SOC的研究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方法,主要以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有机质(OM)为研究对象。有机碳与有机质是土壤中有机物质的不同表示方式,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部分,表示土壤肥沃程度的指标。TOC是通过将有机物全部高

龙源期刊网 http:// 温燃烧成CO2,通过非分散红线外吸收法(NDIR)测定其浓度。有机质是使用重铬酸钾氧化,硫酸亚铁滴定测定有机碳含量,再乘以转换系数1.724换算成有机质含量。因此有机质是能被重铬酸钾氧化的物质的总合,即包括有机物,也包括还原性的无机物。对不同的实际样品,燃烧氧化与重铬酸钾氧化其氧化效率有所不同,因此测得有机质与有机碳比值有很大差异[12]。

SOC可分为溶解性有机碳和非溶解性有机碳。国内外有关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术语很多,如有效碳、易氧化碳、可矿化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虽然溶解性有机碳只占SOC很小一部分,但参与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是土壤微生物可直接利用的有机碳源[13],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全球SOC的平衡。 2土地管理方式对SOC的影响

SOC的储量是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量和分解损失量二者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如自然植被的清除、轮垦、耕地、施肥、作物残余物还田、土地撂荒、有机土壤的农业利用等[14]。土地利用变化既可以通过影响地表净初级生产量和死有机物质的滞留直接影响SOC的储量输入,也可以通过潜在改变土壤的生物、化学与物理过程而间接影响SOC的储量输出[15],因此,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SOC动态平衡的最主要人为因素。 2.1农田的变化对其SOC的影响

影响农田中SOC的主要管理类型可分为:残余物管理类型、耕作管理、肥料管理、作物的选择和耕作系统的强度、灌溉管理,以及轮作等。由耕作引起的土壤有机碳的损失涉及3个过程。[16]:(1)由于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所引起的氧化和矿化过程;(2)可溶性有机碳或颗粒有机碳的淋溶和迁移过程;(3)加速的土壤侵蚀过程。传统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温度、湿度发生变化,加快氧化和矿化过程,并提高可溶性有机碳或颗粒有机碳的淋溶和迁移,加速土壤侵蚀,一般会引起SOC的损失。秸秆燃烧、湿地排水、翻耕以及类似的措施,去除作物残留物、夏闲和无覆盖播种,以及过度使用杀虫剂等均可使土壤碳库迅速下降。保护性耕作(少耕或免耕)、合理施用肥料、覆盖作物、应用深根且富含木质素的作物等[16]措施,增加了地表归还生物量,减弱了表土扰动和土壤有机质的氧化与矿化,使得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增加,团聚体中的碳含量也相应增加,从而提高了SOC[15]。实施秸秆还田与免耕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增加[17],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增加量显著高于传统翻耕.秸秆还田处理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深松>旋耕>免耕>耙耕>传统翻耕,说明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提高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18]。科学的农业措施包括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覆盖作物、合理施肥、应用深根且富含木质素的作物等,会使碳损失量的60%-70%被重新被固定,SOC会得到较大提高[19-21]。

以有机肥或以化肥形式配合施用,不但可以极大提高土壤生产力,而且有益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作用显著高于化肥[22]。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土壤无机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化肥、有机肥长期配

龙源期刊网 http:// 合施用和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在0~30cm土层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23,24]。将保护性耕作与合理配置施肥结合可显著提升SOC。因此,在我国现在措施下,减少化肥的同时增加秸秆还田比例和增施有机肥是既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又减少化肥污染的双赢措施[25]。化肥处理中不同氮肥施用量有利于耕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积累,配施秸秆还田效果更佳[26]。

灌溉被认为是最具固碳潜力的管理措施,灌溉能够改变土壤C输入、输出以及土壤C储量[27]。长期使用污染的渭水灌溉,使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加。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其增加幅度会显著降低[28]。渭河水中富含的有机污染物提升了灌溉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29]。干旱区荒漠土壤开垦为灌溉农田后,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还田、种植多年生苜蓿或苜蓿插入轮作体系是快速提升SOC水平[30]。 2.2林地的变化对其SOC的影响

不同的森林管理活动,如轮伐期的长度、树种的选择、排水、采伐做法(全树或锯材原木、更新、部分采伐或疏伐)、整地活动(计划火烧、松土)以及施肥等,均会影响SOC库[31],其中采伐和火烧是造成林地SOC减少的主要的原因。森林采伐后,地表生物量大量减少,地表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加快,土壤微生物分解活动增强,加上表土扰动可能带来侵蚀,SOC 将会减少,但适度采伐的林地既能保持系统的平衡,又能调节林内环境因子,有利于系统内的元素转化利用。

不同强度火干扰对林地SOC 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低强度火干扰长时间内不会导致SOC 减少,而高强度火干扰则会使SOC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5]。重度火烧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极显著的即时下降,主导因素是表层有机碳燃烧损失和高温挥发损失,以及后期的侵蚀损失等所致[32]。高强度林火有使土壤有机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低值趋同”趋势[33]。合理的林地管理措施可以增加林地SOC,如增加林地储量、水土保持、减少风和火的干扰、林间道与沟渠灌排网络的设计、采用间伐减少森林砍伐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短期木材林与能源作物轮作、肥料施用等[15],这些措施不仅可以维持或增加现有土壤碳库,还可以预防或减缓森林砍伐、限制森林退化,从而加强林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林地转为农田或草地都会使SOC降低,因为植被净生产力降低减少了SOC输入量,覆被类型改变使地表温度升高而加快了SOC分解。实施退耕还林以后,土壤有机碳会有明显增加, 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24.4%,退耕还林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34]。 2.3草地的变化对其SOC的影响

影响草地SOC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开垦、放牧、火烧、肥料管理、石灰施用、灌溉等。草原开垦会使草原SOC大量释放,开垦活动减少了碳素向土壤输入,增强了有机质分解和土壤侵蚀活动,破坏了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农地转为草地一般会使SOC提高,这是由于林、草地凋落物量和质量均较高且易分解,土壤有机质稳定性增强,而且随着林、草地郁

龙源期刊网 http:// 闭度的提高,地表温度降低,土壤湿度和水分得以保持,从而降低了SOC的分解速率,促进了SOC的积累[15]。

只以打草场作为利用方式的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高,常年放牧场的总有机碳水平较低[12],过度放牧可使草原固碳能力下降,减少了其向土壤中的碳输入,因此使得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其平均水平。一般情况下,不同强度的放牧都会造成草地表层(0-30cm) SOC的下降,且表现为过牧>重牧>轻牧>中牧,而补播、围封和禁牧将使SOC增加[35]。过度放牧,由于牲畜采食减少了植物向土壤的碳素归还量,加上过度放牧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干扰,加速了土壤的呼吸作用,造成SOC的损失。重建或修复开垦牧场可大幅增加SOC,在自然保护区和高草草原地区尤为明显。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SOC含量具有明显影响,放牧导致SOC显著下降,而施肥和封育可以提高SOC[36]。 3结语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不仅影响土壤有机物的输入,也可通过对土壤条件的改变来影响SOC的分解速率,从而改变其含量。如林地、草地的退化,及其向耕地的转化都将使SOC净固存率降低,反之,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将增加SOC的净固存,提高土壤中有机碳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Lal R.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mpact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Science,2004,304(5677):1623-1672. [2] Murty D, Kirschbaum M U F, Mcmurtrie R E, et al. Does conversion of forest to agricultural land change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Global Change Biology,2002,8(2):105-123. [3] Post W M,Emanuel W R,Zinke P J, et al. Soil carbon pools and world life zones.Nature,1982,298(5870) : 156- 159. [4] Yang Y S,Xie J S,Sheng H, et al.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over change on storage and qua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midsubtropical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19(1) : 49- 57. [5] A. Etana, I. Hakansson, E.Zagal, et al. Effects of tillage depth on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in five Swedish soils[J].Soil & Tillage Research,1999,52:129-139. [6] Smith, P. Land use change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J].Nutr. Cycl. Agroecosys,2008,81:169-178.

龙源期刊网 http:// [7] Brovkin V,Claussen M,Driesschaert E,Fichefet T,Kicklighter D,Loutre M F,Matthews H D,Ramankutty N,Schaeffer M,Sokolov A.Biogeophysical effects of historical land cover changes simulated by six Earth system models of intermediate complexity. Climate Dynamics,2006,26(6) : 587- 600. [8] Houghton R A,Goodale C L.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the carbon bal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De Fries R,Asner G,Houghton R,eds.Ecosystems and Land Use Chang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2004,153: 85- 98. [9] Foley J A,Costa M H,Delire C,Ramankutty N,Snyder P. Green surprise? How terrestrial ecosystems could affect earth s climate. Frontiers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3,1(1) : 38- 44. [10] Smith P. Land use change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Nutrient Cycling Agroecosystems,2008,81(2) : 169- 178. [11] Smith P,Powlson D S. Sustainability of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a global perspective Abbott L K,Murphy D V,eds. Soil Biological Fertility-A Key to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Agriculture. Dordrecht,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241- 254. [12]周海军,孙静萍,崔敏等.呼伦贝尔地区草原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与有机质初探. 中国环境监测,2013, 29(5). [13]万忠梅,郭岳,郭跃东.土地利用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3):567-570. [14] Li K R.Land Use Change,Net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the Carbon Cycl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2,152- 152. [15]陈朝,吕昌河,范兰等.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1,31(18):5359. [16]朱咏莉,韩建刚,吴金水.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土壤通报,2004,35(5):648-649. [17]邓祥征,韩健智,王小彬等.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6):22. [18]田慎重,宁堂原,王瑜等.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10, 21(2):373.

龙源期刊网 http:// [19]朱咏莉,韩建刚,吴金水.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土壤通报,2004,35(5):648-651. [20]陈尚洪,朱钟麟,刘定辉.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4): 806- 809. [21]胡诚,乔艳,李双来,陈云峰,刘国际.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及碳储量.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 (4):689- 692. [22]孟磊,丁维新,蔡祖聪等.长期定量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呼吸影响.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6):687. [23]董博,张东伟,郭天文等.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土壤通报,2012,43(6):1467. [24]曾骏,郭天文,包兴国等.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2):11. [25]王立刚,李虎, 邱建军等.田间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模拟研究.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 (6):29. [26]艾孜古丽·木拉提,同延安,杨宪龙等.不同施肥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土壤通报,2012,43(6):1465. [27]李发东,赵广帅,李运生等.灌溉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影响研究进展.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11): 1906. [28]赵加瑞,王益权,刘军等.灌溉水质与土壤有机质累积的关系.生态环境 2008, 17(3): 1242. [29]李霄云,王益权,石宗琳等.有机污染水灌溉对土壤有机碳状况的影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2):21. [30]苏永中,杨荣,杨晓等.农业管理措施对新垦荒漠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2012,45(14):2867. [31] Liski J,Pussinen A,Pingoud K,et al.. Which rotation length is favourable to carbon sequestr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1,31(11): 2004- 2013. [32]崔晓阳,郝敬梅,赵山山等.大兴安岭北部试验林火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水土保持学报.2012,26(5):195.

龙源期刊网 http:// [33]王海淇,郭爱雪,邸雪颖等.大兴安岭林火点烧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即时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5):72. [34]刘苑秋,王芳,柯国庆等.大兴安岭北部试验林火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4): 885. [35]李春莉, 赵萌莉, 韩国栋等.不同放牧压力下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植被之间关系的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134. [36] 陈芙蓉,程积民,刘伟等.不同干扰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草地学报,2012,20(2):298. 收稿日期:2014-03-03 作者简介:马玉霞(1966-),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更正《环境与发展》1~2期合刊中,作者杨春的论文题目《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更正为《干旱区植被与其地貌过程的相互作用》

第三篇:音乐对人是有影响的

音乐对人是有影响的,它通过音调能影响到人的情绪。不同的音乐类型也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国外有们心理学家曾对三个不同的交响乐队的208名队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以演奏古典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心情都平稳愉快;以演奏现代乐曲子为主的成员中60%以上的人容易急躁,22%以上的人情绪消沉,还有一些人经常失眠、头痛、耳痛。有人对一些音乐爱好者作过调查,发现在经常欣赏古典音乐的家庭里,人与人的关系和睦;经常欣赏浪漫派音乐的人,性格开朗;而热衷于现代派音乐的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不休。 可见音乐的确能够影响到人。但是不是音乐对人的影响程度都一样呢? 答案是否定的。有人曾选用290种名曲,先后测试过两万人,都引起听者情绪的变化。情绪变化大小与被试人的欣赏能力高低成正比,但是,音乐只能引起抽象的情绪,如愤怒,畏惧,

科学来对待。音乐治疗是针对病理的治疗而不是病态的治疗。它注重的是人的整体而不是某一部分。通过对人的整体乃至生活环境的调整,使其取得协调一致,从而消除心理的与身体的病态。音乐对于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声音,而且是一种有一定意义的声音的组合,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工具。因此在音乐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音乐治疗者的努力,而且也要病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双方的合作才能取得治疗效果。所以,“音乐治疗”是很有前途的一种未来医疗手段。 英国一位医生给一个患神经性胃痛的病人开了一张奇怪的处方,就是让病人听德国巴哈的乐曲唱片,每日要听三次,都是在饭后听,病人果然恢复了健康。罗马的一位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除了用麻醉药之外,还加上音乐的催眠,起到良好的镇静作用。在手术室里面添置播放乐曲的设施,是一个很有帮助的办法,妇产科的医生让产妇听一些优美的音乐,以达到镇痛和催产的作用。另外,有些高血压病人烦躁不安时,每天听一听抒情、平静或者是悦耳的音乐,他的血压就会下降而保持稳定了。音乐的感染力确实可以说是很大的,庄严的旋律赋予人们以丰富的想象,悠扬的曲调能够让人愉快的休息,舒缓悦耳的曲子能够使疲劳完全驱散。 当然,音乐也有其不好的一面。 有人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对精神抑郁、急躁易怒、头痛胸闷者,使其听镇静、安神、舒缓的乐曲;对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头晕、多思善感、失眠健忘者使其听欢乐明快的乐曲,病人欣赏之后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而紧张恐怖的乐曲、怪诞的音调、刺耳的和声、疯狂的节奏则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能够破坏心脏血管正常的运动规律,导致情绪不安,烦躁易怒、恶心呕吐、头痛以及血压升高等等,还会诱发心脏血管的疾病。其实有一些西方现代乐曲当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乱曲怪调,那根本不是人们值得欣赏的音乐,而是一种高分贝的噪音,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这些自然是要避免消除的。 所以,可以想像,未来音乐不仅仅可以作为艺术让人欣赏,还可以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甚至延长寿命,改变性格,提高效率等等。现在,让我们来想像吧!

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对人身心健康影响差异 美国加州身心研究所所长、医学博士刘杰绅先生在医学和音乐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不仅是音乐治疗和音乐催眠医师,同时也是治疗音乐作曲专家。80年代中,他以优异成绩被世界卫生组织选派并资助东渡扶桑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90年代初他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及迈阿密大学 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临床实践,之后致力于中医学的经络理论、声波音乐疗法、音乐催眠疗法和心理治疗等。

刘杰绅表示,自小喜欢中国传统音乐,后来在波动能量医学、音乐疗法、催眠、气功等领域接受专业训练,对音乐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功效颇有心得。他说,其实音乐疗法属于波动医学,音乐、意念、语言等都是典型的波动。人的生命是来自宇宙的能量系统,当接受到符合宇宙特性的和谐波动时,就会在身心方面产生共鸣。

刘杰绅用音乐治好了很多病人。他致力于应用中国传统音乐阴阳五行的治疗原理藉以现代电子音乐的立体空间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中放射出奇光异彩。他说:“我的临床实践提供无数例证表明,传统音乐对通畅经络、开阔心胸、增长智慧具有神奇的功效。美好的音乐可以将天地人融为一体,净化人的精神境界,身体就自然健康了。其实人的身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医身必先调心。心与人的大脑、情志紧密相联。

“ 生命本来具有自我康复、自我治愈的能力。然而人在世间为情心生烦恼,为利奔波操劳,为名勾心斗角,导致心有郁结,经络阻滞,精气失散,神不守舍,从而先天之自我修复机制丧失功能。当人静下心来,融入音乐声波的能量场中,人的身心灵多层空间生命与宇宙灵性能量物质相沟通,心结打开了,杂念排除了,经络通畅了,神经系统有序了,心理状态平衡了,内分泌平衡了,免疫功能恢复了,各个器官功能正常了,身体的疾病自然康复了。其实,那些极高层次上的修炼方法,用更高级的净化身心的方法性命双修,从而从根本上达到生命永恒的目的。”

当记者问到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否有差异时,刘杰绅表示,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国际上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显示,摇滚乐、迪斯科舞等现代音乐对人是有害的,经常听这些现代音乐的青少年学习能力、健康水平都很差,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症、多动症、忧郁症等,更容易引发未成年少女怀孕、吸烟、喝酒、吸毒等不良行为的出现。而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则心态平静稳定、注意力集中、行为与道德高雅规范。

刘杰绅表示,生命现象表现为和谐韵律的能量波动。人的呼吸乃生命之本。传统音乐的曲调与韵律来自天之造化,与人的呼吸产生和谐共鸣,从而将宇宙能量注入人的身心,通达经络,滋养精气,故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古典音乐跟呼吸的节律、心脏的跳动有一定相吻合的对应关系,让人感觉舒畅,放松而不懈怠,振作而不紧张。

“而现代音乐如摇滚乐等,节奏杂乱,没有调子,一句歌词反覆唱,没有涵义,嗓子都喊哑了,好像在歇斯底里的发泄。人的精神、情绪都随着音乐晃动,

一、烘托背景氛围

音乐能给影视的部分或者全部创造出某种特殊的氛围基调,进而强化视觉感官功效,强化影视画面之感染力。此种音乐不只是简要反复影视画面的内容,而且全身心地给影视创造某种气氛。此种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对提升影视剧的艺术感染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种音乐的烘托功能,包含有烘托环境氛围、烘托时代气息、烘托地域色彩、烘托民族特征等方面。

(一) 烘托环境氛围

音乐可给整部影视剧烘托某种整体的环境氛围。比如影片《城南旧事》。该影片通过小英子的眼睛见到社会上的一切来展现20世纪20年代京城南部的社会风貌,表现了作者林海音由这些小事的记忆中引发的一种“离我远去”的忧郁情感与思乡之情感。作曲家吕其明按照这部影片的基调,选取20年代风行一时的校园歌曲《送别》给此部电影音乐做主旋律,且运用不常用的配器,仅仅用了弦乐队与抱笙等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用极其简单明了洗练的音乐语言,给整部电影烘托了某种无比惆怅的依依惜别之情感。音乐也能给影视剧的某一部分烘托创造氛围。给一部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创造某种特殊环境的氛围:是热闹或是寂静,是繁荣或是极度萧条,是严肃或是激情四射,等等。

(二) 烘托时代气息

每一时期的音乐,不管是其内容、乐调、表演方式还是风行的乐器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影视音乐可按照影视剧的社会背景,选取当时那个年代的曲子或歌曲当做影视剧的主题音乐。与此同时,也可使用此种音乐为影视剧创造背景氛围,来起到烘托影视剧时代气息的作用。比如,展现中国古代著名水利专家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电影《李冰》,就采用了中国古代名曲《梅花三弄》,很好地表现了一种古时氛围。展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电影,经常应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音乐作主旋律。这些音乐都很好地展现了电影的时代印记。

(三) 烘托地域色彩

影视音乐按照影视剧故事所发生的地方,选取极具地方特色的小曲、地方戏曲和曲艺的音乐,就可给影视剧创作烘托出某种地域色彩。电影《红旗谱》由瞿希贤作曲,说的是上世纪30年代河北省淖沱河流域人们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故事。音乐就采用了河北地方特色的音乐——河北梆子当做创作素材,凸显板胡、唢呐等极具河北特点的民族乐器,极具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音乐特色,也说明故事发生是在河北一带。至于外国的电影,它们音乐的地方性也特别显著。比如人们熟知的印度、俄罗斯等国的电影,其音乐都具有明显的自己国家的地方特点。

(四)烘托民族特征

影视音乐按照影视剧所展现的各个民族,采用各个民族的音乐,也给影视剧烘托了民族特征。彦克作曲的展现藏族地区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电影《农奴》,选取极富藏族民族特征的音乐,由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表演里面的电影主题曲,让电影的藏族地方特征尤为突出。电影中《冰山上的来客》用新疆地区民族歌曲的音乐旋律来创作的主题歌曲,烘托了故事发生地——塔吉克族居住区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音乐能通过特殊的方法来展现人类的丰富繁杂的情感世界。音乐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人内在的心灵体会和丰富多变的情感世界。在一部影视剧之中,有时一个场景展现的是人物角色的某种情感:或是高兴、欢乐,或是苦难、伤感,或是恐惧、害怕,或是放松、欢愉等。影视音乐最拿手的就是展示人物角色的内心情感,表现画面上不能直接表达的人物繁杂的心理活动。影视剧借用音乐的目的,是运用音乐强化影视剧的情感色彩,进而达到整部影视剧和人们情感的融合。要有此种作用的音乐,在影视剧中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或是影视画面中音乐,或是影视画面之外音乐;或是歌曲,或是乐曲。

(一)用影视画面中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现

电影《甲午风云》里邓世昌用其弹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十面埋伏》来发泄内心的愤慨之情,这是影视音乐这种用声抒发情感的典型例子。这部分慷慨激昂悲壮的琵琶名曲,用影视画面中音乐的表现形式抒发了主人公内心悲壮的情感,展现了邓世昌对国家危亡的担忧以及誓死和入侵者进行战斗的无畏之气概。

(二)用影视画面之外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现

电影《红高粱》里贴窗户花那部分:酿酒坊的当家人、身患麻风的李掌柜死了以后,九儿和伙计们将李大头使用过的东西全部烧掉埋掉,还用高粱酒往地上连续泼了三次,来去火消毒。九儿将她的住所也再次刷新一遍,所盖被褥换新的。这时电影画面上,上身穿红衣服的九儿在新换的窗户上小心地贴着漂亮的窗花,脸上露出从没有过的欢愉,好似这次才做了一回新娘。烘托这个画面的音乐,是一小段温柔、优美动听而又含蓄的唢呐小曲,这部分画外音乐给这个场景烘托了一种欢愉、祥和的氛围。

三、进一步深化影视主题

每部影视剧都有其要展现的主题。比如电影《血战台儿庄》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反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独立的奋勇杀敌之精神;电影《留村察看》展现的却是新社会中国共产党员不计个人得与失,带领穷困地区人们摆脱穷苦的较高思想品位。影视剧中的所有艺术素材,比如导演、表演、摄影、美工等都跟随主题思想在施展各自不一样的作用。影视音乐则运用音乐这一形式为深化影视的主题思想发挥它特有的功能。在很多中国的影视音乐里,很多都采用 “主题歌曲”来总结一部影视剧主题思想。著名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人在30年代就创作了很多电影歌曲,比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电影歌曲,比如《送战友》等,这些歌曲和电影内容密切融合为一体,有凸显电影主题的功效。

影视歌曲不但有能进一步深化影视剧主题的功用,影视乐曲一样能有相同功用,且比采用歌曲的机会多。此种用来表达影视主题、概括影视剧主要情感或描绘主角个性的乐曲,一般叫做主题音乐。主题音乐是影视剧音乐的中心,是整部片子音乐向前发展的根本。在一部影视剧中,常常在最重要的时候,运用主题音乐对故事情节或人物角色作烘托和渲染,进而起到进一步深化影视剧主题的功用。电影《人到中年》的插曲,对进一步深化电影的主题有催化剂之功效。优美动听的电影音乐,形象地描绘了女主角对未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人生的坚毅的信念,凸显了这些知识分子们“地位卑不忘记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魅力。这部电影音乐用弦乐主旋律,它所展现的使人震撼的无穷的艺术魅力,让人们深受感动,因此它也成为我国影视音乐史上的典范之作。与此同时,因为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让整部电影的音乐更趋于统一,并且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四、发挥影视评价的作用

发挥影视音乐的评价作用,比如称颂、同情、痛诉、悼念等作用。在影视中尽管有的时候能运用像戏剧旁白的画面之外的音乐形式作评价,可此种方式若使用不当就会出现生硬之感,然而用音乐来评价则是很好的方法。音乐在时间的行进中对人们的听觉起作用,当人们全神贯注欣赏画面上展现的人和事时,音乐的评价作用也许不会被人们感觉到,可恰好是这没被感知的音乐,增强了画面的感官效果,给人们极强感染力。电影《血战台儿庄》结尾时,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战胜敌人,消灭了大量日本人,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时,有一幕让观众肃然起敬的场景:城墙上都是战死的中国军队的尸体,有的躺着,有的挂在墙上,但被战火烧烂的中国旗帜依然飘扬在城上;在墙下却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衬托这庄严、悲壮的场景,是让人感动且倍感亲切的音乐,声音有点弱的小号多次吹出《义勇军进行曲》的动因:音乐是在赞颂的角度,称颂中国老百姓无畏牺牲,奋勇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勇敢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用他们血肉之躯挡住了日本侵略者,构筑坚固的钢铁长城。看到这种庄严、悲壮的场景,观众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而这时用的音乐却远胜言语。

第四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教师“美语”和“禁语”对学生的影响

柑树垭小学

杨良正

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妈总这么对我说:“老师的话怎么这么听,我叫你做什么都叫不动。”现在我做了老师,也会听到家长如此对我感叹。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教师一个无意间的一个行为和言语,可能就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曾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把妈妈叫到了学校,老师对妈妈说:“你的孩子可能智力有问题,因为你的孩子在班里坐不住,经常不听老师的话。”妈妈听了之后心里很伤心,但她见到孩子之后马上擦干眼泪,对孩子说:“孩子,你老师夸奖你上课挺乖的,你要继续加油哦。”孩子上课之后,果然改正了很多。

到了小学的时候,小学老师也找了孩子的妈妈来,说:“你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而且成绩也不行。”妈妈听了之后,心里依然是难过,但她见到孩子之后,却说:“你老师说你其实是挺聪明的,只是需要用用功夫。”孩子回到学校后,学习更加努力了许多。

到了初中的时候,老师又找来妈妈,妈妈以为老师又要说自己的孩子多么多么笨了,没想到老师却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不努力,考重点中学是没有希望的。”妈妈回到家里之后,孩子问老师说的什么,妈妈说:“你老师说,如果你能够再努力一些,考重点中学是没问题的。”最终,孩子果然考上了重点中学。后来,这个孩子考进了代表中国最高学府的清华大学。

为什么故事中的母亲要借用“老师说”来鼓励自己的孩子?因为对学生而言,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老师。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故事中这些老师跟母亲教育机智的对比。可以这么说,教育的好坏,影响的好坏不在于你有多渊博的知识,不在于你有多少教育理论,也不在于你是什么身份,而在于你是否能够带着智慧去教育。俄国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做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要想更好的去教育影响学生,发挥好教育机智,必须要善于思考,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里面的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应该“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因为你的一个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五篇:二胎政策对人口的影响有哪些

时间:2016-03-25 16:06 编辑: 来源: 点击: 200 次

二胎政策会使中国人口增多,加大人口负担,这是二胎政策对人口最直接的影响,那么除了这些,二胎政策对人口的影响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二胎政策对人口的影响之最直接的影响:导致中国人口变化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育龄妇女数量和生育意愿这两个人口生育基数和乘数关键指标,进而影响新增人口数量;二生育率及新增人口数量的变化最终会对人口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1.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每年预计会给中国带来300-500万新增人口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主要影响的是夫妻双方都为非独生子女的一孩儿家庭。以上海市为例,从1979年开始执行严格的“一孩政策”,“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90%以上的家庭都已经符合生育二胎条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影响面只有10%的家庭。

因此,我们在测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目标人群时,必须先剔除现有符合“单独二胎”的人群。即将现阶段已经有一孩的育龄妇女数量减去可以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数量,得出本次政策放松所能覆盖的育龄妇女人数。据此测算,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到的目标人群在8018万人。

2013年的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从申请二胎的比例来看,不同地区的比率从6-11.5%不等,全国平均水平为8.25%(申请数量除以对应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数量)。从申请数量的变化来看,呈现逐渐衰减的特征。统计数据显示,申请后实际生育比例,约5 %。

根据以上实证数据,我们估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行的第1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大致为500万。此后逐年递减,短期人口增量可能会在未来5年释放,共计1500-2500万。

2.二胎政策燕不能逆转人口老龄化趋势

2010-2015年之前的中国,一直在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诸多实惠。整体而言,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从1950年开始就始终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之中,从1950年最低的3.33亿人增长至最高2014年的10.8亿人,增长224%,而同一时期的少年人口(0-14岁)与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虽然也有所增加,从2.11亿人上升至3.61亿人,但71%的增幅远不及劳动力人口。

然而,随着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一方面,人口生育率持续下滑,少年人口持续下降,从1976年最高的3.65亿人下降至最低2011年的2.32亿,下降36.44%;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从最低1960年的2352万一路上升至2014年的1.26亿人,剧增435%。因而少年人口抚养比持续下滑,从1965年的74.6%下降至最低2010年的23.4%;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从1965年的6.1%增长至2015年的13%。

二. 二胎政策对人口的影响之间接影响:导致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是全球大趋势

二战后,全球进入长时间的整体和平与经济繁荣,人口总数随之从30亿左右缓慢增长至超过70亿,但增速趋于下滑,从前半程(1970年前)的2%左右逐步下降至后半程(1970年后)的1%左右。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成为全球大趋势。

1.二胎政策影响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会带来生育率下降(与人均GDP、教育负相关)

联合国的数据表明,整体上而言,各国人均GDP、女性受教育水平都与总和生育率负相关。即随着人均GDP以及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总和生育率会不断下降。

从1950-2015年中取四个不同时间段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及主要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国、印度、越南、韩国下滑最为明显,2010-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不及最高峰时期的40%

2. 导致世界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

如果说生育率的整体性下滑从增量角度导致人口增速下降;那么全球性的老龄化趋势则从存量的角度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失衡。

战后,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人均寿命也逐步提高。随着1946-1964年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人逐步进入高龄,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15-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8%增长一倍,至16%,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将随之从29.6岁上升至36.1岁。全球及主要代表性的10个国家中,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20%的国家数量也将从目前的2个国家(日本、德国)增至9个国家,只有印度例外

三. 二胎政策对人口的影响之积极影响:二胎政策导致中国生育率进入超低水平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开始快速下降。究其根源,生育水平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的生育政策,二是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和行为。

1. 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情况

从国家生育政策角度看,整体上是一个计划生育制度逐渐趋严到近期逐步放松的演变过程。计划生育政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70年代基本形成并逐步推行,80-90年代走向严格执行且无重大调整,进入21世纪之后,才逐渐在局部有所松动。

由于多民族大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生育政策是多元化的,城镇汉族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农村和少数民族相对宽松,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是失衡日益严峻,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各地区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了一些微调,比如“双独二胎”、“单独二胎”政策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期间,我们人口出生率从1987年的2.33%最低下降至2010年的1.19%,降幅接近一半。新出生人口从1990年的2621万骤减至1999年最低的1150万(见图6)。近年来,在计划生育政策微调及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建国后第三次婴儿潮逐步进入育龄期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及新出生人口都有小幅回升,但依旧低于2%,在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作为两者差值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应呈现长期下滑的趋势,从1987年的1.66%骤减至2010年的0.48%,不及原来的1/3。

持续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使得作为生育基数的育龄妇女数量,在保持长期增长趋势后,自2010年开始出现下降,2015年育龄妇女比2010年骤减1461万,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下降1.78个百分点

2.总和生育率下滑

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人口发展规律相似,在中国,作为生育乘数的总和生育率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自然下降趋势,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严重加剧了其下降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