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2023-01-16

第一篇:历史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如何构建高三历史教学有效课堂

如何构建

高三历史教学有效课堂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学生个体智力活动与教师课堂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途径,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是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共同追求。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是教育队伍的主体,我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高素质的教师首先体现在具有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能灵活的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就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要平时多读书,在读书中积累。长期积淀一种文化底蕴,在教师具备了这种文化底蕴后,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就能彰显个人的人格魅力。读书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想做好教师,做好自己,唯有不断读书,每天坚持读书,才能有自己的智力背景,在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深得学生的喜爱。历史教师需要有历史的专业知识、需要有唯物史观的观点、需要有能用现代语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方面的取得需要教师平时的阅读和积累,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只有平时的积累积淀才能让课堂上的自己做到游刃有余,彰显个人教学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使教者乐道。

其次,高素质的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高尚的人格。爱岗敬业,有极强的责任心、爱心。一个教师要把教书育人视为己任,把自己的工作当事业去追求,不仅仅看成养家糊口的职业。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二、选择好恰当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证

一堂课仅有四十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使他们的历史素养得到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得到提高,思想上得到净化,这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现实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在我校的教研活动中与教师们交流这一问题,收到很好的效果。发现有两种表现。一是唯教材是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不能整合、拓展,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课堂上,照本宣科,机械地被动地完成教材内容的传授,单相情愿的预设,不顾学情;二是完全抛开教材,置教材于不顾,教学内容东拼西凑,质量低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的最重要的凭借。教学前要下大气研究教材,明了其知识结构、编辑意图、前后关系,然后根据学情慎重处理选择,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每一板块的知识框架结构,准确抓住主要线索,特征再对应基础史实,然后把一个个重要知识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网络知识体系。这样就可以由大及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突出重点带动整体。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时就要确定: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这教材教什么?首先确定了内容,解决一个讲什么的问题,再去研究怎么讲,而有些老师轻内容重方法,其不知,内容有偏差,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创造不出有效课堂。恰当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智慧、学识,它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有学法指导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体现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最高境界呢?我想:课堂教学一定得有学法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而且会学了,这就应该是高效课堂。在高三多次测试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对材料题能理解,看的懂,但得分却丢了将近一半的分,甚至不得分。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应从答题方法上进行突破。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针对性,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难题,提高高考质量。于是,我搜集了近几年的高考题,筛选出经常考的几种类型,然后配上训练题课堂交流说自己的得失分情况。这一过程,有的是自批,有的是互批,是自主合作的过程。我并没有就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把平时没有关注的问题,如不按步骤答题,思路不清,丢失分点,马虎大意,主客观的问题找了很多,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分是怎么丢的,问题找到了,该如何解决呢?典型例题解析,规律方法总结:拿出几个典型题,大家共同作答案,然后借鉴正确答案,归纳总结出答题的思路、步骤,最后,简化为答题模式,就是做这类题的方法。这一过程学生亲自动手,探讨规律总结方法是他们亲自实践得到的。俗话说,知错必改,有的同学不知自己错在哪里,让他们亲自去做,比较之下,才发现自己的答案有那么多不足之处,离标准答案差远了。亲自尝试才能记忆深刻。知道错在哪里,一定迫切寻求正确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进入第二环节:寻找规律方法,找到了,好不好用,实践中才知道,于是,做题、巩固、运用,这一过程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程序的设计必须引起重视。

四、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课堂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要考好高考历史,只需要下大功夫,上课认真听和记笔记,课后去死记硬背就行了。我根据对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发现高考考察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局限与教材,在考察的角度上更加广阔,呈现出诸如在内容上,材料广泛,多样,新颖,社会生活史,地方史比例加重,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考察目标上,除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外,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也日益增多。如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爱国主义、世界意识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革新,改变以往只会照读课本,课堂枯燥无味,内容很少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或上课只叫学生画重点记录要点等。同样也要避免一味提倡探究性学习,完全排斥接受式学习。把探究性学习视为课堂结束时的一个探究题目,或者合作学习就等于简单的分组学习,而对于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一般是由学习者——学生提出,但教师在教案中竟然预知学生提出某某问题。可以说这些教学形式不得要领,无法真正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更不可能真正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念,在注重“双基”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深入到历史场景中去对一些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知识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统一体,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五、及时的反思,使有效课堂持续有效 教师每节课后都要进行有效地教学反思。一个专家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二十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二十次重复。”要做一名好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必须要不断的进行反思,从不断的反思中取得经验,丰富自己。

上完一节课,要问自己: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课堂教学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怎样。适当布置作业,查看完成情况,以检验学生课堂中的收获,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再思考一下,是否有比这节课更有效地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质疑自己,要对每一个教学细节进行研究,要敢于否定自我。但是由于学情及高考成绩等各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离有效课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断地反思,使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不断的改进,使我不断成长,使我的课堂教学逐步走向完善。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的内容,或教的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得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学的不好,即使老师教的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和谐、融合的高中历史课堂,让教师教得放心,让学生学得开心。如果说我们每节课都是有效教学,目前我们还没能做到,但有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要发展,科教要兴国,都要求我们的教学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让我们向着这一目标努力吧。

第二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

回民学校 石惠霞

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它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传统的历史课导入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这种复习导入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但往往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因课而导,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历史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导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悬念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程度大,变化性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秦的统一》这一章时,笔者先问学生:“大家知道秦始皇吗?”学生几乎是齐声回到:“知道。”又问:“大家知道秦始皇手下有一员大将叫蒙恬的吗?”看过电视的同学马上回答“秦朝的开国神箭手”,“勇猛过人”,“智慧过人”。再问:“他驻守什么地方,你们知道吗?”同学们大都不发言了。笔者马上拿出准备好的地图,对同学们说:“看,他曾驻守在我们黄河对面的陶乐一带,当时称河套地区,还在黄河上搭过浮桥,军队可以从桥上直接开往黄河对面。到过地处陶乐的兵沟旅游胜地吗?那儿就有关于大将蒙恬戍守河套地区的记载”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就越想知道更多有关秦朝和秦始皇的故事。这样,课堂教学就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像地图导入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的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教师可以利用电化教学的手段,把书本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的“导入”变得生动有趣。如在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笔者把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照片呈现出来,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喊出来,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国家最早的历史吗?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吗?”大家有回答“日本的”, 有回答“印度的”,也有回答“中国的”。笔者指着画面和地图说:“日本的历史源于1世纪太晚了,我们国家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都比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晚。运用历史图片、地图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爱国家的情感。

三、歌曲导入法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往往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是最迅速而又最快地打动人心的艺术。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大都喜爱唱歌,所以用歌曲导入新课,既新颖又最容易赢得学生的共鸣。如在讲抗日战争有关内容时,笔者播放音乐《保卫黄河》。这首激昂的歌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手段,以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在抗战日益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以不屈的斗志,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坚持抗战,最终取得的抗战的伟大胜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这种昂扬的激情,一下子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一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四、诗词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尤其受到初中学生的喜爱。利用集中反映历史事件发生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诗词导入新课,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元朝的统治》一节时,课堂伊始,笔者就用配乐诗朗诵起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文天祥为抗击

元军而率南宋军民英勇奋斗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文天祥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又使孩子们为之钦佩。特别是当学生听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一起跟着朗诵起来。在这种崇高的人格感召下,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大家迫切地想在新课中了解文天祥所处的时代背景。

五、故事导入法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疯狂侵华史、罪恶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和前赴后继的奋斗史。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奋发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为“卧薪尝胆”的勾践、“东山再起”的谢安、“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生发各种感情,在接受心灵洗礼的同时产生各种积极的体验。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这样就会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境地。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历史课堂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历史课文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最佳的方法导入新课,从而使新课导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八大有效策略

泉州市教科所:陈木兴

一、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检测,并当堂反馈。

二、依据课程标准,突出重点,有效化解难点,学习方法(包括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读图方法、运用方法等)指导到位。

三、善于把课本内容(前言、图表、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等)当作材料,进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包括课本、《学生课业》),课间穿插讲解、练习、评析,重视审题、答题技巧的指导和规范化训练。

五、课间、课后练习要结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老师重点指导审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六、要具体地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做好课堂笔记。

七、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八、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检查和反馈。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提升途径研究

如何迎接高质量教学的挑战,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也有过得失,但也有喜悦。下面把我们的点滴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精研教材、丰富教材,变干枯的历史课为血肉丰满

1、整合课程资源,使教材由“薄”变“厚”。 在教材的编排上,可以说,历史教材越来越“简单化”,课本上只有一些历史事件的基本骨架,或者说一些历史事实的罗列,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精彩细节大多则略而不谈了。这无形中消弱了初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不认真备课,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难有所得。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寻找历史事件中的血与肉,对课本中未涉及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再努力些,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图片、视频、甚或影视剧片断加以补充,真正把历史课上得趣味横生。

例如讲到玄奘西游时,我就增加了许多《西游记》中的内容,采取了歌曲、人物画像、电视剧片断等形式,学生们听得是津津有味,当然,最后我也让同学们发言,区分历史与虚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区分,学生们更加理解了玄奘西游的艰辛与历史意义,相信同学们对这一课一定印象深刻。这也就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又比如我在讲到《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时,向把我这几年来到过北京的趣事将给学生听,又把我拍摄的北京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的图片放给大家看,然后又请到过北京的同学发言,让他们讲述北京印象、北京故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积极把自己的情绪分享给大家,也激起了没有到过北京的同学的认知兴趣,对于我在讲授紫禁城、明长城等知识点时大家的注意力集中的那叫一个好。这样,通过我的努力,使教材从“薄”变“厚”,从“无”变“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而然得到了很大提升。

2、把历史课与时事联系起来

历史学科虽然讲的是过去的事,但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怀旧,学习历史是为了“鉴今”。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历史课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时代。在课堂的讲授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现实观照,主动联系现实生活。这就要求一个一线的历史教师要多关注时事,多关注热点,在备课时,要积极地想办法把历史引入现实。比如,在讲授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我就积极联系现在的两岸形势,课前就搜集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向同学们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三国讲到现在,两岸血浓于水,进而横向联系钓鱼岛、联系南海,让学生自己发表对两岸关系、对钓鱼岛局势、对南海局势的看法,无意识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主主义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初的讲是点,学生的感情激发是面,主动权在无形中就传递到了学生手中,学生无形中也就融入到了知识的海洋之中,既学到了课本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她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时也使增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但这种现实的联系一要把握一个评价侧度,一个要注意时间上的控制,要注意历史课堂的整体性。

3、把地方史引进课堂

除了在历史课堂的讲授中联系现实热点之外,我认为也应该把地方史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去。爱国要先爱家,有国才有家,国离不开家,家组成了国。一个人只有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只有热爱家乡才能扎根家乡、建设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空巢家庭,一方面是生活所迫,另一方面是缺乏一种爱。很多人都羡慕大城市,缺乏对家乡的基本怀念。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我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对家乡基本的爱,这种爱是对家乡的自豪感、对家乡的归属感、对家乡的报恩感等多种情感的融合。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有意地去导入地方史的相关内容。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的时候,除了重点讲教材里的张自忠、吉鸿昌、马汉山、赵一曼等英雄事迹外,我还着重介绍了本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抗英事迹,还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了杨靖宇纪念馆,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甚至触手可及,从而亲近历史,热爱历史。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我还邀请我们黄淮学院、驻马店市委党校的有关老师到学校开设有关讲座,给大家介绍家乡的历史,讲述家乡的英雄、讲述家乡的文化,鼓励学生们寻找身边的历史遗迹,并搜集相关资料,然后思考,进而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有能力的还可以写成历史小论文。通过这些努力,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我的家乡这么美,一定要向家乡的先贤们学习,为建设一个美丽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地方史引入的度,一定要自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和地方史联系上的,不可牵强赴会,过多过滥地引入地方史又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是需要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注意的。

4、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有意识地教授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种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教材中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过于简单。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刻意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8课,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节时,除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介绍外,对郑成功的评价只有简单的一句“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而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没有评价。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就会影响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基于此,我在讲授此课时,就从祖国统一的角度对此历史事件做了这样的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这就使学生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了统一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感知认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单边课堂为双边课堂

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我们常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学好一件东西,首先要对它感兴趣,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它。学习也是如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整合相应的教学知识点,建立积极地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进入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去。至于营造课堂氛围的方法,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歌曲导入,也可以是一个经过细致包装的技巧性课堂提问,还可以是多媒体中的技术展示。比如,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上展示教学图片,通过图片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我在讲授时就利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希特勒闪电般占领欧洲土地的情形,原有的地图是一片黄色,希特勒没占领一国,就用红色覆盖,当一幅幅红色的色彩出现的时候,学生们目瞪口呆,对于所谓的闪电战与扩张都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反思,在这种情形下,我就提问,如果你是英国首相,你是苏联领导人,面对如此的德意扩张,你会怎么办,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结盟。从而自然而然地为下一课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做了很好的导入。

2、增加游戏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接受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思路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上多种多样。在教学实际中,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环节,将课本知识点与游戏相搭配,从而增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游戏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灵感,通过游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可以更加通彻,通过游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悟可以更加深刻。在愉悦中学习,既能够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又可以是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比如,在讲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时,我就使用了成语接龙的游戏,让学生用一个成语来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就。比如,在讲述唐宋文化时,就采用了诗词大赛的形式,在讲宋词的时候,就采用了歌曲联唱的游戏形式,不仅开动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了历史学科的独特情景中去,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了,无形中就提升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课堂上的每一个积极因子 一个班级中,优秀学生不多,极端后进生也很少,这两类学生的把握对于初中历史老师是一个挑战。相当部分的教师容易走极端,对优秀学生照顾过多,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对极端后进生做放弃,让他们自生自灭,那么他们破罐子破摔,不遵守课堂纪律,对教师授课冷嘲热讽,教师头疼不已。我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这两种倾向都不可取。应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初中历史课堂的组织应立足于绝大部分学生,即中等生,这是占比最大的学生阶层,教师的课堂备课主要应以这类学生为假象对象,但对优等生和后进生也不能放弃,对优等生可以课下多加点拨,多加担子,对后进生应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专门留置一些环节进行鼓励安抚。总的来说,就是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课堂上的每一个积极因子。比较好的方法是分成学习小组,在学生自主环节中发挥作用,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在提问时分别提问,各加评价鼓励,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自觉地进行历史学习。

4、利用科学技术,积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单一地板书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遇到情节曲折的章节时,还好一点,遇到一些科技、文化等枯燥章节时往往躺倒一大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热情,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有许多借鉴。我们在上课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准出发,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知识点,利用多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甚或影视剧片断等加以补充,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性的资料联想到相应的历史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课堂所授知识的有效识记。

三、紧扣教学规律,层层加固,以潜在影响征服学生,引导其主动学习。

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们认为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做好“五抓”:

1、抓“读”。这里说的读不仅仅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更是包括课堂前的自我阅读,课堂上的自我阅读和课后的课外阅读。课堂前的自我阅读就是学生在教授讲授新课之前,自己主动地去阅读课本内容,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人物、未知悉的事件进行提前把握,一般来讲,需要学生做出阅读痕迹,比如划出重难点,优等生要有课前疑问、课后习题要有一定的自我解决等,总之,要求学生带着层次听课。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带着层次听课的学生知识接受方面要远好于没有进行课堂前自我阅读的学生。课堂上自我阅读就是教师授课时,为了解决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课堂前自我阅读,为了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尽量提前了解即将进行的授课内容而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另外,目前的历史学科教材补充材料较多,教师不可能一一讲到,这也要求学生需要自己自读这些内容,从而加深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解。在方式上可以有默读思考,可以有朗读讲述,也可以有朗读记忆等。课堂后的课外阅读一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完基本内容后,要求学生补充阅读一些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一般扩散性比较强,与课本知识距离较多,主要是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开拓学生知识视野,也有利于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2、抓“思”。教师的讲授内容需要学生去消化,怎么消化,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不经过思考的知识是不稳固的。这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上多加努力,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依据教参设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层次性的带思考性的问题,诱导学生系统性地思考。比如在讲述法国拿破仑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拿破仑的有关知识,我就把本册书后边世界文化的杰作中著名音乐家一节提前让学生学习,让他们阅读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并问道: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专门给谁谱写的,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这首总谱扉页上的内容作了修改,作了什么样的修改?通过贝多芬的修改内容,同学们知道了在贝多芬心目中,拿破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一个英雄,以贝多芬的评价为前导,再次回到拿破仑这一课,学生就会自己去思考验证,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到底是不是一个英雄。进而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拿破仑是什么时候的人,他做了哪些事,如何来评价他。在老师的有意识诱导下,学生一步步的被启发,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就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从而增进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3、抓“议”。现在每一位老师在课堂授课时都注重了课堂提问,对课堂提问技巧也很注意,但是在学生的回答评价与引导上还不够好。往往呈现出一问一答一赞的模式,一个回合的问答最为常见。真正发挥不了课堂提问的作用,应把课堂提问作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推手来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切忌不能急躁,要缓一缓,不妨换种方式,小组讨论,相互启发,采用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的方式,诱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这方面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善于启发,要善于引导,更要善于总结,要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讨论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也要敢于提出,让学生在议论中得以提高,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也是表演的舞台,能力的提高也就在于此。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当然,议论环节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变被动为主动,增进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分析综合能力。

4、抓“总”。这个“总”指的就是汇总、总结。即教师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像过电影一样把这节课的讲授内容言简意赅地复述一遍。这个环节我们认为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是对老师的挑战性很高,好的老师能够运用得当、锦上添花,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流于形式,令学生索然无味。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言简意赅、切中肯綮,条理清晰,脉络分明,重难点突出。至于形式,可以是教师自述,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是课件显示。比如《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我采取的是罗列要点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讲本课的要点一一有序板书:1775——1783;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一场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巴黎合约》等,在最后五分钟,我以此为点,边说边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标画,既给了学生以直观印象,又理清了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5、抓“练”。45分钟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当节课的结束,需要学生去巩固知识记忆,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练一练。除了课本上的习题之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的练的方式有选择、填空、连线、列举、填图、材料分析、论述等,一般采取的是多种训练方法交互进行,尽量避免单一化,我认为这种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方面很有效果。

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进行适当、必要的点拨。 我们说过,一堂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两个确立,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教师的主导是过程,学生的主体的目标。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作为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时刻思考:如何尽可能地多方式的发挥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简单说来,就是如何让学生独立自主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那么教师要做的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重要的就是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上的适当、必要点拨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我认为在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点拨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会学生读懂每本书的目录及单元框架。每学期伊始,我都会让学生先读课本目录,让学生了解本学期一共有多少单元、多少课,哪些是需重点讲解的,哪些是需学生自己阅读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每单元伊始,我都会让学生小声地念出每节课的题目,以及这几节课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建立简单的知识体系框架。二是让学生学会阅读。这方面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以经济史为例,在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读,告知他们一个大概:社会经济主要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主要有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等内容;手工业方面主要有冶炼、陶瓷、纺织、造纸等内容;商业方面主要有交通、市场、城市等内容,学生根据我的大纲提示有目的地阅读,很快就找到了课本的重要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几个标准步骤: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进一步可以在进行扩充,为什么解决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问题;是什么解决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性质、结果等六要素问题;怎么样说的是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作用等问题。四是要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在前面已经有所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五是要让学生学会读懂历史材料和历史图像,能够根据细节来推断尽量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得出切当的历史结论。

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了自我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就能够进行自主地学习,可以使教师在授课时对重要问题详细讲,非重要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以爱促学,增进学生的认同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中国有句俗话叫“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亲近你。学生亲近了你,才会喜欢你所讲授的学科。因此,我们认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亲近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如何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困难是有的,历史课每周开设节数较少,历史老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相对不多,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挑战性较大,但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尊重学生,尽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初中生与小学生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苏醒,自尊心在逐渐增强。一些很微小的批评对他们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这种心理伤害具有延展性,很容易在初中生的群体中取得共鸣,有多时候批评了一个人,可能就会引起多个人抵触情绪的产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地不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某位同学,如果实在非批评不可则采用一些开玩笑的、幽默性的方式,让他能够接受。比如上课时班上有学生跑神了,在我多次以目示意下都没反应时,我就说“我们班又有人看小月亮了,样子真可爱”,大家一下子都笑了,这样被批评的同学也容易接受。课后,我再找到这位学生,与他们进行沟通,询问跑神的原因,鼓励他们上课遵守纪律。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二是对学生要多赏识,多鼓励。对优等生是如此,对后进生尤其要如此。对于学生,我经常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有时间他们自己都很惊讶,说:老师,你说的这个人是我吗。无形中就使学生和老师亲近了。其实,学生是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的,哪怕他的学习再差,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位老师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三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第一要尽可能地覆盖到每一位同学,第二在问题设计上一定要有区分,不能向后进生提问优等生的问题,这样会让后进生认为老师实在有意刁难,那样就会适得其反。在课后的个别学生沟通方面,也要注意尽可能地覆盖,不是人数的覆盖,而是层次上的全覆盖,不能让学生有被孤立之感。四是教师要增加个人素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个知识面不仅仅是有用的知识,对于老师认为的有关学生的无用的知识,我认为也要涉猎一些,这样就和学生有了共同语言,才能有进一步交流的基础。真正让学生感到这个老师有魅力。五是教师要有爱。要抽出时间多和学生接近,不仅帮助他们解答学习上的困惑,也要帮助他们解答一些生活上的困惑。在交往中也要尊重他们,注意师生之间的小约定,要注意保守一些小秘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使学生相信你所讲授的课堂知识,有意识地去识记它,最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准备

“教”学成功,“备”字先行。教学准备是指在教学工作展开之前,教师和学生在生理、心理、物质和精神等方面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所提供的条件及其对教学的适合性。这里的适合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这些条件要保证教学行为的成功,二是要保证教学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行为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历史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和准绳,能完成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价值追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他们关注的依然还是“知识与能力”,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所以不但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改变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根本保证。所以说,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而不仅仅是重视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的设计应当注意学习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应具体明确,目标层次要清晰,要有针对性。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目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要求的行为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学习要求应当是具体而明确的,层次和梯度是非常清晰的,而且必须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和便于检测的。只有如此,教学目标对学生所应有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等才可能得以发挥。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目前,我们有新标准及依据新标准编写的多种版本的历史教材,这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新教材,不等于有新课程,更不等于有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3、充分了解学生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己有水平和准备情况,其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有效的。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原有准备和实际情况,是指首先要确定学生历史学习的原有基础和历史学习的现实需要,尤其要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有这种动力,才会有学习的冲动,才会有努力的行动。学习最终是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不考虑学生学习需要的备课与教学是盲动的,低效的。只有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备课与教学才可能有针对性,历史教学才可能有实效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历史教师了解初中生的学习需要,可以有多种渠道,如平时观察、作业反馈、访谈交流、调研问卷等。

4、有效培养学生的通史感

在备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横向联系,培养学生历史的通史感。例如在进行新课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必须有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为铺垫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为学生“补课”,即简要补充一些基本史实和基本理论。因为基本史实是学习专题史的基础,离开基本史实去讲授专题,学生的接受与理解可能是要大打折扣的。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节内容,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有一个前提问题,那就是同学们必须基本了解古代中国朝代更替的过程。由于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这一线索,老师就有必要给学生补充有关中国古代王朝更替过程的内容。

上一篇:临时劳动用工合同范本下一篇:老师如何给孩子写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