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2022-07-30

第一篇: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价值中国推荐 2008-04-21 14:32:00 《求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所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入手,遵循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规律,建立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一、正确认识“党员主体地位”的含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党员主体地位”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阐明了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党员主体地位是相对于整个党的事业而言的。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进程中,党员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主体,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能动实践者。围绕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开展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党员主体的实践活动。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整个党的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阐释了党员在党内关系中的正确定位。党员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在党内的地位一律平等,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二是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权力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党内权力运行必须接受党员主体的监督。

揭示了党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构建和运行的内在依据。从党内政治制度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制度形式。从党的组织制度看,党的组织结构是党员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载体,党的组织体系是否按照党内民主制度组织起来,是否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运行,是判断党员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重要尺度。从党内运行机制看,健全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机制,是构建科学的党内政治制度的基础,也是保证党的组织体系有效运转的根本所在。

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党员在党的事业中当家作主的地位,尊重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思想的提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们党对党员地位作用认识的深化, 1

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先进性建设才有不竭的源泉。党的先进性是由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出来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行为主体,只有细胞健康,党的整个肌体才会健康,党的事业才会富有生机和活力;先进性建设是党员主体的实践活动,只有使党员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党的事业的主人,才能真正关心党的前途命运,真心维护党的威信和形象,自觉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实践证明,抓住了党员主体这个根本,促使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有了强大而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民主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核心和精髓,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夯实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民主是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以党内民主制度作保障。从当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要求看,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把基点放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充分保障党员的主体权利上。实践证明,抓住党员主体这个根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民主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全面推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党员主体”的思想,尊重党员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的经验,作为推动党的各方面建设改革创新的源泉。实践证明,抓住党员主体这个根本,在党内形成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生动活泼、开拓创新、和谐融洽、团结奋进的局面,就能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党员主体地位要在党内民主制度中体现,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实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健全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完善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体系。科学民主的党内制度体系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保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抓住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这个关键环节。要完善党员主体参与机制,通过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党内事务中来;完善

党员主体授权机制,通过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理顺党内权力授受关系,使党内权力真正来自于党员的委托并接受党员的监督;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从党的根本制度上保证党员主体地位的落实。

健全权利保障制度,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和主体素质。党员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放在突出位置。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明确规定了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涉及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这为党员权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各项措施,增强制度体系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使各项权利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到位。要把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同加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党员主体素质和参与能力,激发党员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到党内生活、党的建设和各项事务的管理中来。

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途径是党内基层民主实践。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把重心放在基层,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形式。要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在党内营造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敢讲真话、敢讲心里话的氛围;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创设基层党员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的载体,完善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搭建平台;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广大党员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积极探索扩大基层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把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基层党的工作、党的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员的主体地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切实得到尊重和落实。

(执笔:唐晓清)

第二篇:为何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尊敬的党支部:

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体现和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所谓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指广大党员通过行使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履行党员应尽的各种义务,在党内生活中能够以自己的意愿作出判断,并按照这一意见作出自己的选择。

承认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前提。民主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内民主也就意味着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使党员能够对党内事务作主。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

从现实看,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发展还不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党员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还不够。随着党员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提供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要不断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的上传下达,保障党员的知情权。要完善党员意见表达机制,让普通党员有说话的机会和渠道,保障党员的表达权。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党员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集中广大党员的智慧,在民主讨论中达成共识。要创新党内监督机制,保障党员的监督权。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三日

第三篇:谈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与培养党员民主意识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唐龙文

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建理论的重要创新

“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党员的主体地位,实际表现在党内生活和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之中。而党员发挥主体作用,自觉地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取决于党组织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党员自觉地履行义务和正确地行使权利;取决于党员增强主体意识,确保党组织团结一致,提高整体战斗力。因此,培育党员的主体意识,就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基点。

(一)主体意识是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

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指党员作为党组织的构成要素和开展活动的行为主体,在党内生活和党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居于重要地位。在党内生活中,党员的主体地位表现为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和党的活动,认真履行党员的各项义务,充分行使党员的各项权利。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要真正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的各项决策和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反映广大党员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广大党员要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素质和能力,正确处理义务和权利的关系,做党的纲领和路线的忠实践行者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可靠推动者。在党的社会实践中,党员的主体地位表现为拥护党的纲领,贯彻党的意图、执行党的决议,代表本党组织维系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对于执政的共产党员来说,其主体地位表现为执政为民。党员的主体意识,是党员基于党组织一员的理性思考、以党的事业为己任的自觉意识,是对党的事业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自主意识。党员是党的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党的决议的最终执行者。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和实现。而党员发挥先进性,归根结底要受到其主体意识的支配——如何发挥主体作用和主体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培育党员的主体意识,就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地夺取全国政权。党也由无产阶级的在野党转变成为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执政党。在革命时期,复杂的斗争要求党组织特别强调服从、纪律和义务,不能过分突出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在执政时期,尤其是经过长期执政,党的各级领导者就要改变革命时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坚持用执政党的理念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在党内生活中,充分发扬民主,培育党员的民主意识,尊重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把他们看成“驯服工具”。在党的社会实践中,立足于长期肩负执政重任,强化党员的执政为民意识,为党员提供服务社会和参与政治的舞台,把党员发挥作用与自身成长、价值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带领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创造辉煌历史。

(二)执政意识是党员应具有的主体意识

执政党是代表统治阶级组织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执掌国家权力,治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政党。执政意识,就是党员主体意识在政党执政条件下的强化和升华,是把党员个人的言行与党的执政使命联系起来的一种理性态度和自觉意识,是政党执政的党员思想基础。强化党员的执政意识,是改进党的领导、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有效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前提。执政能力反映执政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主持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各项事业,有效地治党治军治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员是政党执政的基本资源,是执政党生存、发展的主要力量。党的创造力体现在

党的领袖人物和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和作为上,但更主要地体现在全体党员开展创造性工作的理念、态度、智慧和行动上。在执政条件下,具备执政意识的党员发挥主体积极性,坚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做到一切工作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就是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骨干作用和纽带作用。这样,执政党才有生命活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执政意识是执政能力的“总开关”。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教训说明: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广大党员的执政意识淡薄,执政思想僵化,执政宗旨蜕变,执政方式落后,就不可能与时俱进,代表国民公民的意愿和利益,或早或晚丧失执政地位。对此,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的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自觉地做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

(三)民主意识是党内生活中的党员主体意识

在党内生活中,党员平等地享有党章规定的、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党内事务的权利。这就是党内民主的要义。党内民主的核心问题是确立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此来巩固党的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生命力和创造活力的重要保证。政党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建立健全能够调动党员积极参与党内事务的良好机制。参与党内事务是党员在党组织内部是否具有主体地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而这方面的主观态度和自觉程度,即是党员的民主意识。它影响和决定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发挥主体作用。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党内现实生活中,形成方针政策、制订重要制度、选拔领导干部等这类本应有党员参与甚至决定的事情,却往往被当作党的领导机关或少数领导人的“专利”。问题与制度有关,而从党员个人来看,许多人缺乏主人翁思想,存在政治冷淡主义倾向。他们轻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对不良问题麻木不仁,不会甚至不敢行使监督权利。缺失民主意识的普遍表现和被动状态,造成了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应有的表达和尊重,严重地影响了党员发挥积极性和党提高执政能力。党员民主意识的强弱是衡量党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由现代化的执政党来正确领导。先进性和创新活力是现代化执政党的最基本内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创新活力,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党员是党的事业的主体。党员通过党内生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党组织对其价值的认可与对其人格的尊重。党员经常实现自身价值,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肌体也就会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执政党党员的民主意识是党保持先进性、增强创新活力的根本性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持党员主体地位与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增强党内民主意识、发挥党的创新活力联系起来,意义特别深刻。客观上讲,党内民主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民主化水平。有的党员认识不到或者估计不足缺失民主意识的危害,以及党内民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意义,这对于党巩固执政地位是极其不利的。

二、培养党员民主意识是实现其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

培育党员主体意识,应着眼于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思考。实现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遵守党的纪律,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培育党员主体意识的前提和宗旨。增强党员主体意识,目的是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先进性,不是动摇或者分裂党的领导。党员首先要摆正位置,明确自己是执政党的一员。自身的言行要维护党的形象与信誉,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个人或团体的意见与上级党组织的意见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必须首先执行党的政策,维护上级党组织的

权威,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可以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并且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正当程序予以反映,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前提是全党同志必须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办事,自觉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党的代表大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一)党员的民主素养与党员主体要求仍具有差距

从目前情况来看,党员的民主素养是影响党内民主实现和发展的基础因素,从目前党内民主的政治实践来看,党员的民主素养与推进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党员的主体意识仍需增强,二是正确的民主观念有待形成。三是党员的参与能力需要提高。这些应在党内广泛开展民主教育,通过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民主实践,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促进党员民主素养的提高。党员的民主素养不仅包括在党内民主生活中,党员对自身民主权利、义务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情感、民主心理和自觉平等参与党内事务的意愿,而且包括党员通过民主的程序、形式有效参与党内事务、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的能力和水平。换言之,党员的民主素养是党员的民主意识和通过民主程序、形式参与党内事务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决定党内民主实现和发展的基础因素。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党员民主素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提高党员民主素养的基本路径

党员的民主素养是发展党内民主的软环境,鉴于党员的民主素养与推进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使党内民主能够健康有序地逐步推进。

一是在党内广泛开展民主教育。加强民主教育是提高党员民主素养的重要途径。要把民主教育作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法规制度,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使广大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运用更加自觉。要在党员领导干部中,重点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重点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忽视党员民主权利的问题。要努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发展党内民主的能力。

二是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民主实践。党员民主素养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要靠党内民主的实践获得。要进一步改善党内民主生活氛围,鼓励广大党员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积极发表不同意见,坚持用民主的方式处理党内思想理论上的分歧,努力营造敢说真话、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扩大党内事务的透明度,做到重要情况党内先通报,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需要决策的重要问题党内先讨论,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动员。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改革相关程序,通过具体制度和程序的建立为党员主体权利的发挥提供多维化的信息平台和参与渠道。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活动载体,积极探索畅通表达意愿的渠道。通过落实党内信访工作责任制,设置意见箱、电子信箱,开通热线电话、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系统、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方便党员反映情况、表达意见。

三是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规范、完备的党内民主制度是提高党员民主素养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们党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党内民主的规章制度,必须认真抓好落实。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既要明确党员享有哪些民主权利,也要明确规定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程序和方式,以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具体措施,使党员各项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行使。根据党内民主的实践和发展,改

革完善党代会制度、党委会制度、党内决策制度、党内选举和党内监督制度、党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增强制度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以培育党员主体意识为基点加强党的建设

我们党具有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的雄厚基础。面对几十年的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党内目前存在着主体意识淡薄、权力权利错位的问题:党员队伍和党员干部队伍逐渐滋长着麻痹懈怠、贪图安逸的心理,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党员的权力意识强而权利意识相对弱,简单地认为执政就是掌握权力中的强制性力量,由党来发号施令,甚至认为执政就是不受限制地为所欲为,缺乏长期执政的责任意识;党内还设有足够清醒地认识到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及党员不负责任地议论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与党同舟共济的政治意识等。这些问题影响部分党员,不仅不能发挥先进性作用,而且变成消耗党员队伍整体力量和破坏党的领导权威的消极因素。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意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四篇: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重党员主体地位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方式,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在党的各项工作和自身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村、村两个村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强化了对村两委班子的监督。

党员监督权是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的重要保障,两个村都强化了党员对村干部的监督。通过每年两次的民主评议及不定期的党员代表会议,对每名党员特别是村干部进行集中评议,对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及日常行为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及时把评议结果反馈给个人,对存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根本上解决了村两委干部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干部素质。

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了党员参政作用。高庄村遇事与党员及群众代表商量,及时召开党员及群众代表会议,实行民主决策。如村拍卖村原小学院落及储气罐过程中,党员全程进行参与及监督,保证了公平公正性,并且收入所得支配由党员决定。

三、尊重党员主体作用,提高了党员主人翁意识。党员真正发挥了主人翁意识,两个村村里的大事小事都与党员商议,村里的事就是党员的事,不论是新村的规划、老房子的拆迁补偿、村集体承包费的收支还是村财务的开支情况等都有党员的参与,保证了村级工作的规范化。

四、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加强党员主体地位意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村在2007年发展有机蔬菜过程中,群众对此抱有观望态度,党员带头在自己土地上发展了有机蔬菜,打消了群众的顾虑,提高了发展有机蔬菜的积极性。2007年年底村深水井水泵出现故障,群众生活用水受到影响,为此高庄村干部及全体党员不顾严寒,冒雪进行了抢修,保证了群众春节正常用水村在来源肉牛养殖有限公司征地过程中有部分被占地群众对此不理解,对征地工作不配合,并提出不合理要求,见此情况被占地的四名党员主动进行要求进行土地丈量及地上附着物清理,在他们的带动下确保了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

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随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落到实处,党内民主建设必将进入新的发展境界。

第五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改进课堂提问方法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改进课堂提问方法

教师:姚兴文

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先提问,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这固然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是此方法与现在教育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其弊端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果改进课堂提问的方法,打破单一模式,适度地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应该既省事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提问。

课题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题眼‛去发现问题、引起悬念,使学生急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阅读时才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比尾巴》一课时,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知道的,通过学生的提问,得到这样四个问题:⑴谁和谁比本领?⑵为什么要比本领?⑶比什么本领?⑷比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文章中心、结构、内容,按问题去阅读课文、解决问题,那么这篇课文学生也基本上学懂了。

二、从关键词句入手,启发学生提问。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对理解课文中心有很大帮助,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通过这些词句,加强训练,使听、说、读、写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教《两个朋友》一课时,学生按课题提出了:怎样的朋友不是好朋友?通过阅读,学生找出的句子是:在危急的时候,丢下同伴自己逃跑的人,不是好朋友,引导学生联想当时的情景,围绕‚危急‛,学生提出(1)为什么情况才是危急?(2)文中为什么说危急?(3)结果怎样?

三、从课文疑点入手,启发学生提问。

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提问的突破口,是推进教学的突破口。例如,有位教师在教《真正的勇敢》一课时,学生提出疑问:小勇虽然流了泪,可大家都说他勇敢,而小松捅了马蜂窝,可谁也不说他勇敢,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小勇虽然流了泪,但它是为了救兵兵才被马蜂蜇疼而流泪的。为了别人的安全,敢于受伤,所以大家说他勇敢;而小松是为了一时的逞强,毫无意义,闯下了祸,捅了马蜂窝,所以没人说他勇敢。

学生的提问,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从无疑到有疑,从质疑到解疑,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阅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关键处的点拨,这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批评学生要注意场合,讲究方法,尊重人格

教师:柳生强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其中因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混合家庭的孩子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而造成的心理畸形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更大了,教师在教育学生特别是批评学生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努力规范日常教育行为的细节。现谈谈本人在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

一、一般情况下别在教室门口批评学生

平时,我有时看到有教师利用课间在教室门口找学生谈话,情形又是以批评性的居多。教师在教室门口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批评学生,一是干扰了学生固有的学习规律,影响学生继续上课的情绪;二是教师自己心理准备也不充分,其本意大多是想三下五除二地解决问题,但常常事与愿违;三是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批评学生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有时甚至会使之‚破罐破摔‛,在教室门口上演出其不意的口舌之争。结果把教师自己摆在了极为尴尬的境地,欲进不能,欲退不得。

我认为教室门口不是一个批评学生的好地方,它不具备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找学生谈话还是应该选一个宽裕的时间,找一个宽松的环境,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这样才能多一分坦诚的情感沟通,可能会收到几分实际的教育效果。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已方便。‛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也一定会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

二、最好也别在办公室里批评学生

学生站着,老师坐着,我认为这样的批评方法,1.形式上就不平等不和谐。2.学生站在办公室里,‚鹤立师群‛,众目睽睽之下各位老师你一言我一语,心理压力加大,心情骤然紧张,容易激发内在的逆反情绪。3.一人坐着,一个站着的批评方式,拉开了与学生身体的距离,也拉远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不易和学生进行率真的交流。心理实践证明,一个人坐着的时候,心情比较平和,如果遇到外界刺激,头脑相对比较冷静,因此如果在批评学生时让他也坐下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不容易发生‚顶火‛现象,就有利于提高教育成效。

教师在办公室里批评学生时给学生一个座位,也就是给学生一份尊重,学生会领你这份情的。

三、也别在课堂教学中批评学生

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行为,一种情形是看课外读物、思想开小差等,它主要是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另一种情形则是嘈杂喧闹、戏弄同学、顶撞老师等,它会明显地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无精打采,也很影响老师的情绪,但是教师上课时常常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直接转化为积极的行为。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公开批评学生,这并不是说对这些学生听之任之,视若无睹,而是要尽可能采用给一个眼神;走到其跟前背对着学生用手轻轻地摸一下他;或有意提一个稍微难一点的问题等措施,尽可能不中止教学、耗费时间去直接批评个别学生,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或采用隔离体罚等手段来处置。

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度的批评学生,一是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损害了大多数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影响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情绪。教师在情绪激动下批评学生,‚恨铁不成钢‛还容易‚以点带面‛容易使其他学生误认为是在批评自己,如果教师批评学生时出现一些偏激言辞和‚当事‛学生‚接上火‛,又很容易使课堂气氛逆转,不仅有损于教师的‚师道尊严‛,而且也不利于自己以后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我觉得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犯规‛的学生要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尊重,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一些‚旁敲侧击‛不能奏效时,不防来个冷处理。其实‚犯规‛的学生课堂上被教师公开批评后,有的即使看上去好了,又有多少心思在课上呢?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到在大庭广众之下保护犯错误学生的自尊,也一定会赢得学生对你的敬重,如能在课后适当的时候与不守规矩的学生沟通也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四、别在学生犯错后通知家长

本人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体会到学生对教师动辄向家长‚告状‛的行为最反感,尤其是学生一犯错后就请家长来校或去家访,这最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其他负面影响,同时也最容易给学生一个印象――你这个教师无能,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了吧!

有一次我班内有位女生在她犯错误的当天,正好她父亲出差,顺便来学校拜访了我,看望一下女儿。当时我就想到,那位女生一定以为她父亲是我特地‚请‛来的。礼拜回家时,那位女生情绪低落,以为家里迎接她的一定是‚暴风骤雨‛,结果却‚平安无事‛。周一我找她谈了话,明确告诉她:‚你爸是不请自到的,你一定以为我告状了,说真的,这个状我还是要告的,不过不是现在,等你改正了缺点,有了进步,我再‘旧帐’和新表现一起跟你父母讲,我希望时间不太长,你看行不行?‛那位女生非常感激,当即就表了很强的决心,并且很快改正了缺点。

我并不是要否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只是在时间、火候的掌握上很重要,要寻找合适的机会,采用适当的方法,这是不是既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