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风控分析

2022-07-31

第一篇:p2p网贷风控分析

P2P网贷风控管理

谈谈P2P网贷推广渠道和营销获客手段

1、平台的风控能力是平台做强的根本保证,而投融资两端用户的获取则是平台做大的关键。个人比较认可模式还是O2O的模式即理财用户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获取,借款人可以是线下也可以是线上获取,但是线上获取的借款用户必须要放在线下审核。因为验证借款用户的资料的真实性线下比较靠谱。对于无抵押信用贷款征信系统和贷前管理是重点,考验的是平台的的风控模型、平台对借款人借款信息和借款资料的真实有效性的把控,因为如果对借款人的资料的真实性都不能保证的话再好的风控模型再好的风险管理体系都是无用的;而对于抵押贷款更考验平台的是代后的管理能力,金融没有100%的安全,金融的风险都具有滞后性。所以质押权非常重要,对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是必要的。

2、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其他事情目标定位至关重要,在做推广和营销之前首先要深入了解市场,对用户群进行细分然后再做市场定位。我们把有的人分为p2p投资人,知道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的投资人,有理财需求的人;像知道余额宝的这部分用户已经被余额宝教育的相对成熟了,转化起来相对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理财的简单,而且余额宝用户有一个亿的用户体量很大,他们对余额宝的收益不是很满意,如果能把这部分用户切换过来也是了不起的。

3、P2P获客渠道,大类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下比如线下活动、公交地铁广告、会议、社区、会展、讲座等,其优点是更容易建立信任、投资会员的转化率高、转化时间短,缺点是会员数量增长慢、人力成本高、受区域限制;线上主要有微博、微信、EDM邮件营销、SEO、SEM、网络广告、视频、线上活动、软文等,优势是传播快、全国覆盖会员数量增长快、人力成本低,劣势是投资会员的转化率低,转化时间长。

4、目前,各大平台获取用户的行销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平台发展前期通过口碑传播,种子用户的培养,种子用户可以是公司的员工也可以是行业的意见领袖,种子用户在平台运营过程中非常关键,积累了一批忠诚度较高的种子用户之后他们会自动将平台迅速的传播给身边的每个人,而这种传播的效果要比通过广告投放或搞活动获取来的用户质量好很多,个人比较倾向于此种方法,小米正是通过此渠道迅速积累了一大批粉丝才发展起来的.粉丝营销的核心,除了优秀的产品之外,粉丝文化(粉丝氛围)的培养及打造是重中之重,通过让用户参与到内容或活动中,促使他们感到存在感,并通过指向性强且层次分明的内容栏目唤起他们的共鸣。再通过对UGC等行为的鼓励让他们感到平台及其他会员对他们尊重及认可,逐渐形成归属感。而对于那些积极的有贡献的会员,在获得的奖励(物质,积分,精神,排名等)以及其他权益(限量活动名额,如贵宾)后将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成就感优越感),粉丝不断聚集,将逐渐形成粉丝围墙的效应——围墙内,对其他新客做积极的引导及帮助,围墙外,对负面的声音做先行的隔绝及反击;二是通过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就像所有快消品所采用的方式一样——集中式的重复轰炸,如地铁、电视等受众集中度极高的地方;二是通过精准营销手段直达用户,如百度关键词购买、注册即送现金券等方式。

5、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愿意把钱放到互联网平台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理财人群来源大致分为几种类型:朋友介绍、在网站和论坛上看到、百度关键词搜索、线下活动引流到网络平台。这些渠道引导用户注册后,只有一部分人转化为真正的投资人,而通过种子用户介绍的高净值用户是平台重点服务的对象。

6、对于最大的引流渠道百度,以往通过搜索引擎导入其他行业网站的一个注册成本通常为20-30元不等,而P2P平台的注册成本已经高达60-200元不等。从P2P运营成本来看,市场费用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日益高增的关键词搜索上。通常通过关键词热词搜索到达一家P2P平台的,该平台要每次为网民的点击付费成本约在2.5元,更为核心且热门的关键词,其成本约为4元左右。一个平台需做规模越大,他付出的成本越多。

7、真正能降低获客成本的方式有两种:a、载体选择,降低获客成本的载体就是移动端,移动互联网金融一定会瓜分互联网金融的获客份额,据陆金所统计2015年理财端移动端过来的流量能占据整体的50%预计明年会达到70%。另外,目前移动端的流量增长持续攀高,而P2P行业的广告主投放偏少,加强移动端的流量争夺,会是不错的选择,移动广告的单价相较于PC端而言也更低;b、多元化资源集聚将成为未来整合营销的主流。”

8、什么是多元化的整合营销:首先做好金融端产品的风控、信息披露、产品结构等,增强用户体验,做口碑营销;其次呼吁监管政策出台,迫使部分不规范平台放弃不良竞争带来的额外成本;另外,加强对于用户画像的精准描述,增强增加精准广告的投放;最后,开辟新渠道的同时,让专业人员来精细化管理账户。

9、用户信任在做互联网金融是非常重要,所以平台运营的核心工作就是围绕建立用户的信任来进行;p2p的非标产品认知门槛高产品存续感高等属性相对于电商的运营要难得多,单个金融用户价值的深挖,核心是提高用户黏性,避免用户流失,其最大障碍就是P2P投资者对市场了解的不成熟,投资人惧怕风险,不敢在P2P平台上进行尝试。虽然目前很多平台都宣称自身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用户量,但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P2P真正活跃的投资人数量仅为160万,未来市场的培育是网贷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步骤。

10、P2P平台的运营和推广,应该是现阶段的痛点。从长远来看,未来的瓶颈在于优质资产的争夺,如何获取优质的投资人,也即资金端的问题。

11、获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存量,用户对网贷就有一定的理解,这部分用户可能忠实层度比较低,因为他什么平台都投,而且倾向于那种高利息的民营平台,这类用户量是不多的。包括鼎鼎大名的平台,像人人贷、宜信这类用户的存量都非常小,P2P还是一片蓝海;二是存量之外的增量,增量更在于挖掘投资率,以及活跃用户的维护。以上两部分也是对于获取投资人(客户)两个问题的思考:a、到达;b、如何留住这些客户。

12、如何留住和唤醒:客户关系管理、精准广告投放、重定向营销、增加透明度。信任的建立需要屁平台运营人员态度诚恳、开放、专业、注重沟通,注重在行业中露出的机会,先让用户认识,才有兴趣了解。

第二篇:P2P网贷的风控手段

手段一:设立风险保证金。

目前很多平台均设立了风险保证金,比例一般为贷款金额的1%,一旦投资人无法收回投资,由风险保证金提供先行赔付。这一制度看上去有点类似银行,按贷款余额的1%计提风险准备金。但是,这个1%真的与银行一样吗?

我们先普及一个常识,专业人士可以选择跳过。

1、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8%,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超过558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大部分介于2-3%之间(不含上半年核销的709.93亿元不良贷款)。P2P投放的贷款由于利率水平远远高于金融机构,其客户质量及保证措施不大可能优于金融机构,P2P如何能够用1%的准备金来覆盖?

2、2014年上半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51%,环比下降13%。拨备覆盖率(也称为“拨备充足率”)是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100%。举例来讲,某银行贷款余额100亿,其中正常类90亿,关注类2亿,次级类5亿,可疑类2亿,损失类1亿,则其不良贷款率为(5+2+1)/100=8%。

假设不计提特种准备,按照现行规定,首先计提贷款一般损失准备金=100*1%=1亿,然后按比例计提专项贷款损失准备:2*2%+5*25%+2*50%+1*100%=3.29亿。加上一般准备,准备金总额应当达到4.29亿元。

目前,对于一些银行,中国银监会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150%,是比拨备充足(100%)更审慎的要求。这些拨备资金来源均是银行的税前或税后利润。

以上说明,P2P的1%计提不同于金融机构的1%,金融机构是用自身利润来计提的,而P2P大都是将1%成本加到借款人或出借人身上的,这势必带来了更高的融资成本,从本质上加大了贷款的风险。金融机构是多重拨备,且远远超过贷款余额的1%,而P2P的准备金如何持续与积累?另外P2P宣称的准备金是否真实到位?有无挪用?如何监管?

手段二:小额分散,将一笔资金分散到若干个借款标的。

众多P2P平台将小额分散作为降低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实际上,此种分散在降低单一客户的本金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收益率。这种信贷投放越分散,单一客户承担的风险越接近行业平均不良率。

就如一个赌徒,将100美金的注分成1注下还是100注下,带来的结果是1注有可能全赢、全输,100注各有输赢,后者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单注全赢的可能,越分散下注,其赔率越接近赌博项目的平均赔率,众所周知,赌场赢的就是那个1%的赔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赌客将自已的筹码无限分散,那得到的结果肯定必输无疑。

P2P与之不一样的地方是,不存在赌场必胜的1%。但最终投资者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的收益,只能是行业平均毛收益率减去行业平均损失率的最后差额。这种方法在分散单一投资人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单一投资人的收益,此差额有可能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也可能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当平台平均不良率超过一定比例的情况下,投资人扣除承担的平均风险损失,综合回报率甚至有可能低于存款利率。

上述通过小额分散来解决风险的做法,其实本身并不是风散了投资风险的绝对值,而是将损失平摊到每一个投资人身上,它仅仅能减少一个投资人血本无归的机会以及延伸带来的对P2P平台的压力,在宏观层面上并没有改变风险本身。

另外,上述的P2P行业平均损失率还不仅仅是贷款不良率造成的损失,还有平台操作与道德风险产生的损失,这一点,P2P与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不可比的。一些国资或银行背景的P2P当属另类,但是这类平台的投资回报率也比一般P2P平台要低的多,这其中应理解为官方背书的成本吧。

手段三:由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三方提供担保,由担保公司及小贷公司承担尽职调查成本及代偿风险。

大家看一组数据,基本可以判别这种方式的可靠程度了。截止2013年末,全国融资担保公司法人机构总计818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不良贷款余额348亿,比年初增加160亿元,增长84.5%。融资性担保贷款不良率为2.24%,比年初增加0.95个百分点(中国担保协会统计数据)。

事实上,由于协会统计数据均来自各家担保公司自报,其真实度无可考量,至于消失与死亡的担保公司也就更不在其中了。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真正的担保贷款不良率基本不可能低于10%,这还不包括这些融资担保公司银行合作外的担保及违规集资的数据。看看全国担保行业在2013至2014出现的大洗牌现象就应该有更直接的理解。

今年以来,四川省有12家担保公司因不合格被注销,23家公司需整改;广东已有30多家担保公司退出了融资性担保市场;此外,浙江、江苏、河南、湖北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大部分担保公司或被移交,或重组,或变更,或注销,担保业倒闭潮已呈现全国蔓延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通过主管部门年检的担保公司约为2013年末的半数,目前仍能够正常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公司不超过总数的20%。

另外,相当一部分P2P平台合作的担保公司根本没有主管部门授予的融资担保资质,仅是名称上有个担保字样而已,或者直接就是P2P平台关联人成立的皮包公司。

至于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因没有统一的不良贷款数据来源,只能根据多方情况进行概括。笔者由于是行业中人,接触到全国众多省份的监管机构及小贷同行,因此对全国情况相对了解。全国的小贷公司良莠不齐,差距极大,如果希望得出一个统一的数据基本不可能,但据笔者接触到的全国十余个小贷行业发展较好的省份情况反映,当前小贷公司的贷款平均不良率也不可能低于10%。

综合上述情况,如果仅仅是依靠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来鉴别项目并提供保证,其可靠度可想而知。

手段四:由P2P平台运营方提供代偿保证。

这一点更不靠谱。试看当下P2P平台,除几家银行国资系及拿了VC、PE钱的公司实收资本略大一点外,又有几家公司资本金经得住赔付?绝大部分P2P平台实收资本与P2P贷款余额比例低于1%,有的甚至早已亏损为负数,根本无法承担代偿责任。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如果说三两家平台依靠资源、技术或运气可能会成为另类的风险控制佼佼者还有可能,那么整个行业是无法打破这个规律的。 红岭创投,一个项目损失一个亿,而它的注册资金只有5000万元,加上利润、资本公积金也就9000万元,它也就只能拿“疯投”的钱赔了。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相信P2P公司能够代偿?

手段五:由房产提供抵押,所有借款人必须提供房产抵押。

应该说,想出这个方法的人肯定是信贷的外行。如果风控就依靠简单的房产抵押能解决的话,那银行完全可以坐在房产登记处放贷款就行了。应该来说,这个措施骗骗老百姓及不懂金融的投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这个房价上天的时代,房子被老百姓当成了一生最大的追求与可靠的依赖,听说有房产抵押,就认为是零风险。不仅是老百姓了,连郞咸平教授在电视上也大为赞赏P2P的房产抵押零风险。

事实上,真正有过信贷工作经验的人都懂得,把房产抵押当作信贷的唯一选择,结果是反而将贷款客户质量向下挤压了一大步,加大了信贷风险。银行做房地产抵押贷款相对可靠,因为它利率低,可以优选客户,拥有房产的优质客户除了银行,也没有其它的选择。

而P2P做房地产抵押贷款,那么高的利率首先就将优质客户全部排除在外,剩下的大都是风险客户,等于捡了一地垃圾。众所周知,当下银行对房产抵押贷款的认可度极高,如果一个企业或一个自然人拿房产去银行抵押都拿不到贷款的话,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借款人的各种风险因素导致的拒贷。这其中包括借款人没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借款人用途有风险或抵押房产存在纠纷等。

千万不要相信那些银行不做小额贷款、银行官僚、银行不专业等妄言,在当下金融机构比厕所还多的年代,在历年信贷膨胀,连应收款帐、仓单质押、类信用保理、无抵押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消费都大规模推广的今天,相对安全的房产抵押项目如果不是借款人存在较大的风险,基本上跑一两家银行完全可以借得到贷款。

可以想象一个思想健全、经营良好的人会放弃银行的8%左右的利率,而去选择18%左右成本的P2P资金吗?愿意拿房产抵押到网上融入资金的个人与企业,有点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其贷款逾期的比例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现实的数据更能证明这个问题,目前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出现不良贷款最多的,恰恰是房产抵押类贷款,它容易让人放松对借款人风险审核的警惕性。 另外,投资人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大家普遍认为,一旦借款人贷款逾期,就可以获得他的房子或将其变现,是零风险的,这种误解在民间信贷机构从业人员中也普遍存在。事实上,在中国当前的司法环境下,一个违约的房产抵押贷款,从起诉到能拿到房产变现的过程,一般没有一至两年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其中产生的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拍卖费众多,最大的减值还是国家计征的各项税费(司法处置房地产视同房地产销售,税费按二手房买卖交易计征)是优先扣除的。

我们简单列举一下处置成本,因部分费率为区别征收且全国还存在一些地区差别,我们只能按50-100万元的案值平均计算一个大概成本(以江苏某地为例)。

司法方面:诉讼费约占1%(阶梯计算)、保全费每件5000元、执行费约1%(阶梯计算)、拍卖费约5%以下、评估费约2.5‰(阶梯计算);

税收方面:企业销售住宅与非住宅,需要承担印花税万分之

五、营业税及附加5.6%、土地增值税约5%(差别征收)、企业所得税25%;个人销售非住宅的,除个人所得税为20%外,其它与企业销售一致。个人销售住宅的税费约6.6%(差别征收)。不良贷款抵押的房产如果不能直接到购买人的名下,为了保全资产防范出现其它风险,一般抵押权会先将房产落户在自已名下,再行处置变现时,又是一轮税收。

综上所述,司法处置抵押的房地产的,总费用约占全部拍卖所得的20%-43%之间,再计算两年的资金成本,其损失可谓极大。这还是能够拿到资产顺利拍卖的。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大约30-40%的抵押贷款诉讼最终因各种原因(如先刑后民、抵押不过租赁、产权纠纷、弱势群体居住、维稳等)最后无法执行。大家可以看到,仅仅依靠房地产抵押就视为零风险的想法是多么可笑。

另外,P2P借贷与一般面对面的借款还不一样,它面临着多个投资人对一个借款人、跨区域、诉讼主体不清晰、中间环节过多、P2P平台倒闭无法举证及执行、诉讼成本过高等诸多难点,远非投资人想的那么简单。

手段六:建立风险控制模型,以大数据及网上供应链信息为支撑,来分析借款人信用、控制信贷风险。

现在P2P的大数据分析支持者可能能举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和好贷云风控。

在这里我不想再谈阿里的特殊生态圈及不可复制性(江南兄《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已谈了很多),事实上阿里系的支付宝系统提供的商家应收款变相质押是其风控的核心关键,同时,阿里小贷的线上、线下风控调查手段,与传统银行的小微企业风控调查手段相比大同小异,依靠大数据建立的风控模型在此其中真正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大上。

手段七:银行或国家信用支撑。

这个应该是当前最可靠的P2P投资人风险保证措施了。据不完全统计,由银行发起或有银行背景的P2P平台,全国已经不止八家,虽然管理架构、业务形式均有一些区别,一些平台在法律上讲与母体没有直接关系,也是独立运行的,但事实上仍是用其银行及国家信用做了隐形背书。因为在当前这种政治格局与金融体制下,母体公司肯定会保障平台安全,出现兑付风险及倒闭风险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在我看来,这些机构中的绝大部分,做P2P平台其象征及尝试的意义远远大于给这些机构带来的商业利益,即使这些平台能够安全运行,但并不能弥补当下P2P金融商业模式的缺陷,国家信用背书本身的成本一定要计算在商业模式之中的,零成本的无偿背书及输送信贷项目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其风险成本肯定要由母体机构承担。

银行系P2P无非是一个变相抬高存款利率、信贷资产出表的玩法,在信贷项目风险控制手段严重依赖银行本身的情况下,其创新意义被极大的弱化。通过网上吸收8%以上成本的存款(实质上可以这么理解),用国有信用、垄断金融信用来背书,承担事实上的资金安全保证,再用自已线下的信贷客户来承担这么高额成本的资金,何利可图?

对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P2P如果不能高效率提供给他安全、稳定的信贷客户来源,又不能承担风控成本,仅是能高息吸收存款,根本没有太多意义,当然金融机构对不能预测的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期盼并不在我们讨论之中,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现在的投入是否值得。当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不缺乏(从同业间资金拆借利率越来越低可见一斑),缺乏的不是高息存款,而是更低利率的存款及更安全的信贷客户。

P2P无法提供大中型信贷客户,只能提供杂乱无章、信息复杂、鉴别困难、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备选客群,银行还要使用线下的风控体系及客户资源来消化线上的高息资金,实在不够经济。对银行而言,如果吸收低息存款、收集安全信贷客户这两个最直接的需求均无法满足,银行系P2P只能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尝试。 当然,P2P行业里也不乏一些优秀平台。

手段八:传统的类银行尽职调查,或使用各种专业风控手段(包括间接利用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自建团队等)从线下解决风控问题。

从风控角度讲,现在众多P2P平台也在仿效传统银行对中小企业、自然人借款各种风险甄别手段,包括大量线下的调查工作。部分平台的风控技术及内部控制水平还优于一些区域小银行,相比而言还比较可靠。

但是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那就是风控成本应如何控制?谁来承担?信贷作为一个简单的盈利模式,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含不良拨备及损失)=信贷利润,这一公式非常直观。

P2P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由于规模及初创的原因,如果要达到或接近一般银行的风控水平,其平均每百万元的信贷投放管理成本(含风险识别成本、IT技术支撑及人力资源成本)是肯定要高于当下大部份银行的。

按照一般市场法则,高利率对应高风险(那些认为小微、小额、分散就能做到高利率低风险的幻想者肯定是忽视了这种模式带来的极高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那么我们大概可以将贷款利率与风控成本的差值定为一个相对恒定值,剩下来只要对比P2P与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上的优劣就行。

理论上P2P的优势在于脱媒及互联网效率与成本的优势,但运用线下及传统的风控手段,就完全把自已的优势变为了劣势。我不反对线下调查,甚至极其强调线下调查的重要性,但是P2P在此情况下如何盈利与发展?(如果说P2P平台只需要圈定用户及交易量,然后大把地圈风投的钱也算盈利的话,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

P2P如果要发展,必须从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方面努力挖掘,从产品设计、差异化经营创新上入手,真正找到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P2P这一商业模式不是万能的,谁都能效仿,要想从传统银行信贷市场上分一杯羹,谈何容易?至于颠覆,还是好好想想,找到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再说。

除去银行国资系P2P及极个别优质平台,绝大多数P2P平台的风险控制手段,要么是建立不严谨的信贷产品设计之上,根本经不住推敲;要么还是走的银行老路,甚至依靠不确定的第三方承担风险控制成本,其中介入的担保机构及风控成本的叠加,与金融机构这个所谓的应该被革命的对象成本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P2P平台所谓的脱媒不但没有脱掉,反而增加了更多参与方,导致交易成本更高、操作风险加大,无形中拉低了它的市场价值。P2P集聚的高成本资金又如何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安全边际内的信贷产品去消化?无论从风险准备金制度、人才储备、风控制度设计,还是在尽职调查、贷后管理、不良清收方式等各个方面,P2P机构都没有表现出互联网应该有的特性来。

当下的互联网P2P金融更多只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工具,本质还是资金来源营销手段层面的创新,风控的创新根本无从谈起。如果P2P互联网金融不能在风控层面、优质客户营销方面进行革新,其风控手段及优质借款人的来源必须严重依赖线下,那么P2P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线下金融的线上化,与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多少年的线下积淀相比,想造反成功的可能只能呵呵了。

我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反对者,我只是希望P2P平台的的拥趸、创办者、投资人更冷静地去思考,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特别是产品设计及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让P2P金融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而不是整天召开互联网金融大会用普惠、道德、说叫的语言呼悠政府及投资人。

现在大部分P2P平台的招数基本是花架子,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突破,更谈不上颠覆传统的银行,这些平台只是用擦边球的方式部分突破了金融的严格监管、打破金融业务的垄断而已,而这些,与优秀的、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无关,迟早要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也应该关进制度的笼子。

我一一分析P2P们的风控手段,并用极其大众的语言给大家提示风险(平台本身的道德、操作等各种风险本文并未提及,有空另文再述),是希望投资人清醒地看到,任何投资均是有风险的,长期来说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伊甸园,我不希望那些缺乏金融常识的可怜投资人,被那些不靠谱的P2P平台搞得倾家荡产。

我其实更是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作为一个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金融从业人员,我深刻地感觉到金融官方垄断的劣根性及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信贷盘剥。互联网金融以一种独特的生态去冲击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一种堂吉诃德似的姿态去嘲讽传统中国金融的国有官本位思想,其势可叹,其心可嘉。

为解决P2P等小微金融机构征信与风控之痛,神州融与全球最大征信局Experian、阿里金融云联合发布了专门针对小微金融机构的大数据风控平台,利用流程引擎驱动、以决策引擎代替纯人工作业判断模式,实现快速、高效流转和自动决策的小微金融业务审批处理,并通过一站式整合电商平台和征信机构等3000+维度的信息数据,以及对接多家评分建模机构等,依据不同维度不同种类建立的风险控制模型,这种大数据授信机制的建立为实现精准化和批量化风险定价提供了可能,打破了一直以来单纯依靠线下审核成本过高、时效性差以及客观性不足等问题。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引入,征信行业正在发生快速的变革。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第三篇:风控检验P2P网贷平台经营能力

P2P网贷平台亏损比例高达90%

据统计,自2011年至今已有超过200家P2P网贷平台出现风险,包括经营不善倒闭、跑路、逾期提现、限制提现、内部整改等。P2P倒闭潮背后,是网贷平台亏损的比例居高不下。网贷之家公开透露的数据表明,网贷平台亏损比例高达90%。

P2P网贷平台亏损比例高达90%

在上线不到一个月的众贷网倒闭事件中,其法人代表及股东称,破产的原因是由于“整个管理团队的缺失,造成了公司发生运营风险,开展业务时没有把控好风险这一关”。在网络借贷野蛮生长的今天,如果创业者对行业了解不够就匆匆上马,其面临的结果不难想象。

P2P平台创业者多缺乏行业沉淀

P2P网络借贷行业与其他已经发展成熟的行业不同,没有现成的经营经验可借鉴,没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可遵守,P2P网络借贷行业从出现到现在不到10年的发展史,所有人都处在摸索阶段。如何开展业务,如何控制风险,如何不踩法律红线,都要经营者有扎实的知识结构作支撑。

如果真正想做成一个优质的平台,其实门槛是很高的。因为它需要包括创始人在内的整个团队,要兼具金融、技术背景,以及国际视野、国内经验。金融背景是基础,技术背景也是出于风控要求。只有自己拥有强大的技术后盾,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同时更好地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是金融信息安全。

目前P2P行业创业者普遍缺乏行业沉淀,缺乏综合业务能力和风控经验。从股东背景来看,有互联网背景的,有金融行业背景的,有大企业为了盘活自身闲散资金而把P2P平台当副业的,也有对网络技术和金融一窍不通单纯想创业的。这些平台大多既没有民间借贷从业经验,也没有稳定的借款人来源,其经营风险让投资人担忧。

平台经营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将这个平台可持续经营下去,因此投资人最关心的应该是平台的经营风险。平台上线进行商业化运作,直接面临的就是盈利能力考验。如果平台没有自己的风控团队,没有相应的风控审核机制,对平台而言,坏账风险很大。一旦坏账超出一定额度,导致收入不能覆盖成本,网站必定无法经营而倒闭。

传统银行风控与P2P风控的区别:大中型VS小微型 很多P2P的风控团队是以原银行系高管为核心组建,殊不知,传统银行风控与P2P风控有着莫大的区别。

一般银行的小企业贷款被定义为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下、申请贷款金额在1000万元以内的贷款。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的小微贷款只能算是“小小微”。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在客户规模上的选择,实际是两者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反映。传统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通过线下收集客户信息来判断其还款能力与意愿,和线下跟踪借款人的贷后财务信息。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P2P网贷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小客户为主。

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基于借款方的财务数据,但这些信息存在严重的时滞,且缺少一些关键的前瞻性信息。而P2P网贷在操作上刚好能够用较低的成本获取到真实且及时的信息,可以取得借款人最新的交易和部分现金流信息。P2P网贷如完全引入银行的风控模式,可能无法承担大客户违约的风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银行风控与P2P风控有着很大的差异性,P2P平台在风险管理上不能完全照搬银行的操作方式。作为一种既不同于银行间接融资,又不同于股市、企业债券的直接融资,P2P网贷模式要求创业者同时兼具业务经营上的深度与广度。

P2P行业是一个博智的行业,行业创业者需要综合把控能力

对于金融借贷行业,风险掌控能力是生存的根本能力,只有切实降低借款坏账率,才有生存的空间。

“P2P行业是一个博智的行业,P2P网贷平台首先要体现其规范性和专业性,” P2P网贷平台利民网CEO洪建荣表示,“决定P2P网络借贷平台能否发展壮大的因素包括:科学的风控管理体系、流动性管理方法、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等。”洪先生本人在证券、保险、银行、融资担保、小贷等领域均有深厚的经验,对泛金融有着深刻的理解,对P2P行业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把握。

规范专业的P2P网贷平台才值得信任

金融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行业,P2P网贷平台要实现产品的多样性,是否能解决不同情况借款客户的融资需求,是否能够解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理财需求,是否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企业管理咨询、资源对接等等,这些都将考验平台的专业性。只有不断发现需求,不断的进行产品创新,平台才能实现快速稳定发展。

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同时也是服务的行业,P2P网贷平台要体现金融服务的品质性。P2P平台在规避法律风险的前提下,更多的是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应该担负起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社会责任,在服务中实现自身良性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车贷风控流程

(1) 客户来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线上网络申请贷款客户和业务员开发客户。

客户的初步筛选,应符合以下六个条件

1、年满18周岁的本地车牌车主

2、持有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

3、拥有稳定职业,申请人拥有当地抵押车辆的所有权

4、业务开展城市长期居住和工作。

5、机动车登记证、行驶证、购置附加税证(本)、购车发票。

6、保险单、车船税、进口车辆相关税证明业务人员进行客户的开发与营销,与客户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2) 业务部门负责客户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是以下资料。其中必要材料

包括身份证,近六个月之内的银行流水,深圳居住证明,工作证明和收入证明和车辆备用钥匙。其他材料包括社会保险卡,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保险合同,购车发票。补充材料包括电、煤气、水、固定电话、手机的“发票”或“账单”,信用卡的详细“账单”,房屋的租赁合同,房产证,房产共有证明。业务部门完成规定资料收集后,由客服部门进入业务系统录入上传客户资料。

(3) 风控部门进入业务系统开始进行初审。审核应该注意三个方向。首先是借款

人过往的信用记录,以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意识和还款习惯。其次是借款人的综合稳定性,分别是工作收入和家庭生活的稳定性。最后是借款人未来的还款能力,主要关注收入的持续能力和负债的承受能力。另外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就是注意识别待审材料的真实性。在完成待审资料的初步审核后,开始进行电话审核。通过回拨客户预留的亲戚、朋友、同事的电话进行第三方交叉了解借款人提供资料以及信息的真实性。

(4) 综合待审资料审查结果和回访反馈,出具初步审核结果意见,完成初步审核

流程。

(5) 结合实际情况,对于需要实地探访的单位的个人,由业务部门进行实地考察

和客户背景调查,并且按照操作规范拍摄现场照片。然后将考察资料和调查结果交由风控部门进行审核,风控部完成相关资料审核后,二次审核随即完成。

(6) 根据前两次审批的情况和结合相关资料,风控部门内部就能不能放贷,批准

多大的贷款额度展开讨论,并且出具风控部审批结果,交由总经理进行审批。总经理批复过后,终审完成。

(7) 由客服部通知客户审核批准的结果并且核实客户现在是否需要贷款。

(8) 风控部门进行对应出借人信息匹配,并且由业务部门通知客户签约时间。

(9) 风控部门与客服部门核查过客户资料之后,业务部门与客户签订合同。

(10)财务部门放款,贷后管理则由业务部,风控部和客服部共同完成。

第五篇:P2P网贷投资用户分析

一、P2P网贷投资用户分析相比于中国5亿网民,目前P2P网络投资用户数依然可以说少的可怜。最近刚拿到红杉资本投资的所谓最早国内P2P平台拍拍贷,号称注册用户120万。第二多是人人贷,则号称20万。而其他相对较大的平台,诸如贷帮、红岭、安心,基本则是10万左右的宣传数字。当然从研究者角度看,这些数据其实都值得商榷,保守估计国内的P2P网贷用户只可能在50万以下。5亿,50万。一对比可见潜在的市场之大令人咋舌。当然,5亿中要扣去一部分没有投资能力的用户。

一般意义讲,有投资能力的用户大概在30岁以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在41%。也就大概是2亿左右。同时来也来自CNNIC的2011年数据,其中月收入在3000以上的网络用户,也大概占比在41%左右。从两者数据看,也就是说具备一定投资能力的用户大概有2亿。如果再保守的估计,有理财习惯的用户只是其中一半的话,中国具备投资能力的网民大概在1个亿左右。

50万到1亿,这是所有P2P网贷平台的无限憧憬。

目前50万P2P用户,由于没有足够的统计资料,保守估计活跃的估计在20万左右。其中90%属于稳定的客户,比较注意本金安全,主要集中于一些相对较大的平台,比如贷帮、拍拍贷、红岭创投、人人贷、安心贷等,基本上通过他们的年率和投资列表人数可以判断他们的拥有比较庞大的客户群,同时通过alex检测,其日流量相对也是一万以上。这些平台还有一个特点是投资笔数并不大,符合P2P小额投资分散风险的特点。

还有10%(甚至不到)的用户,逐利性就比以上用户强很多。他们的特点是资深,胆子大,时间教多,资金量相对教充沛,投机性较强。支撑这些用户逐利的则是2011年到2012年如雨后春笋中出现的新平台。这些新平台跟2010年初大量出现的团购平台一样,本身也是投机客的代表,想在P2P网贷风潮中分一杯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p2p网贷风控分析】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