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erp现状及分析

2022-09-24

第一篇:我国erp现状及分析

ERP企业在我国发展现状及措施分析

ERP是管理者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一种工具。中国的ERP市场呈现出寡头垄断、中外领导厂商合力主导,存在较高行业壁垒,领导厂商拥有定价的主动权,强者捡回一直强的特点。本文基于对国内外ERP产品性能、产品定位、产品营销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和中国ERP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对中国ERP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ERP是一款针对物流、人流、财流和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11公司预测在未来的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发生变革,从而提出了ERP这个概念。ERP是管理者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一种工具,但是它不可以取代管理,解决企业的问题也不能依靠ERP,只能依靠管理者自己。

1 中国ERP市场的特征

1.1 市场结构体现寡头特征

2003~2008年,在中国,用友、金蝶、SAP、浪潮四家ERP龙头企业的销售额总和占到整个ERP行业的一半左右。并且随着ERP市场容量的迅速增长,ERP市场的几家领导厂商的阵营却长期保持着稳定。综上分析可见,中国ERP软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直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呈现出近似寡头垄断的格局。

1.2 中外领导厂商合力主导中国市场

主导我国ERP市场的厂商前面分析到,既有国内品牌用友和金蝶,也有国际品牌SAP等。长期以来,用友和金蝶—直在国内品牌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SAP等国际品牌也处于我国ERP市场的领先位置。

1.3 ERP市场存在行业壁垒

企业并购和品牌影响力是ERP行业壁垒的形成的重要因素。ERP巨头们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通过企业并购实现自身的规模升级,从而形成较高的市场壁垒。在ERP市场,并购已经成为提高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以及加快企业实现产业转型、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市场上的中小企业,面对行业巨头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研发实力,很难与之进行竞争,面临着生存的难题。所以,ERP市场上通过企业并购形成的大巨头直接提高了ERP行业的进入门槛。2009年是ERP本土厂商与国际品牌竞争十分激烈的一年,这一年国内ERP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并购风潮,用友、金蝶等大企业不断加速对ERP行业的中小软件企业进行并购,至今,我国ERP市场上已经完成了多次企业并购。

其次,ERP行业长期积累的品牌美誉度、客户、专业经验也成为市场进入壁垒。高品牌美誉度让很多中小企业很难进入ERP市场,从而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1.4 领导厂商拥有定价主动权

ERP领导企业通过加速并购实现了对行业的垄断,从而对价格进行垄断,ERP市场上的领导厂商因此拥有主动定价权,所以ERP领导企业能长期将自身的经营维持在较高的利润水平。由于企业客户对ERP市场的领导企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对ERP行业垄断只能适

从。SAP公司预计在2014年前,公司的软件及相关营业收入将实现翻倍,营运利润率也将至少达到35%。

1.5 强者将会一直强

在未来,ERP市场上的优势企业和劣势企业的分化将会进一步加剧,产业集中度会进一步得到提高。随着国际ERP巨头在中国本土化发展速度加快,本土领导厂商的表现也日益卓越,扩张速度不断加快。在中国,未来的ERP市场将会表现出强者恒强的格局,激烈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一线厂商,二三线的厂商都将会面临生存的难题。

2 国内外ERP企业产品对比

2.1 产品性能方面

与国内产品相比,国外领先厂商的产品功能更加齐全、性能更加优越。SAP的生产制造模块功能十分强大,而且拥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和现金业务管理的方法。但是国内品牌的产品更加适合中国企业的业务模式,中国企业在业务模式上的销售返还等业务环节不同于国外企业,在产品性能上,虽然国外产品功能齐全,性能优越,但是国内产品更加能满足企业本土化需求。

2.2 产品定位方面

产品定位方面,国外ERP厂商毫无疑问地占据高端,国内企业把握低端。SAP、ORACLE在中国高端ERP市场占尽了优势,其客户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的大型企业。然而,用友、金蝶等国内知名厂商的产品定位主要在中小企业的ERP市场。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ERP市场的竞争加剧,国外ERP厂商已经开始向低端ERP市场拓展业务,国内的用友等品牌也逐渐在向高端市场扩展。

2.3 产品营销方面

国外ERP厂商的营销策略是凭借在ERP市场的专业优势,锁定重要客户资源。国内ERP厂商的营销策略则是利用自身广泛的用户基础和营销渠道,努力加大用户覆盖面。 3 中国ERP市场发展的现状

3.1 中国ERP企业的竞争领域集中在成长型企业

成长型企业在这里是指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有管理转型或者业务集团化需求的企业,成长型企业的差异性很大,对ERP系统的二次开发要求比较高。之所以中国ERP企业的竞争领域集中在成长型企业,是因为本土ERP企业具有以下两方面优势。第一是售后服务的支持和网络比国外的企业更有竞争力,供需更适合中国成长型企业客户,于是中国ERP企业在成长型企业客户的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第二是中国本土的ERP企业拥有本土资源的积累优势、沟通优势以及技术开发的后发优势。

3.2 ERP的实施率低

国外厂商提供的ERP实施价格很贵,对中小企业的需求没有足够针对性和售后支持,实施成功率较低。由于本土ERP供应商在用户需求上等各方面更加了解本土国内客户企业,所以本土ERP供应商的成功实施案例比较多,售后服务和产品培训也比较容易实现。

3.3 应用ERP系统的需求逐渐增大

中国ERP实施的成功率较低,但是中小企业经历了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对市场应变的需求会大幅增加,出口型企业与上游的供货商和下游的销售商都相互制约,产品的品质、规格、交货时间上都有要严格的限制。所以,应用ERP系统来协调和计划的资源也变得更加重要。

3.4 制造业是应用ERP的主要行业

在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在全部ERP市场中占的比例超过50%,据调查,2008年中国生产制造郎心市场规模37.8亿元。在中国生产制造ERP市场中,电子和机械占据最大的比重,分别为23%和17%。

3.5 用户企业满意度不高

虽然产品的成熟度与用户满意度都在提高,但是总体的实施能力在满足客户要求方面仍有欠缺。本土ERP企业的实施也在某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满意度。

4 中国ERP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4.1 着力打造行业影响力,开发更灵活的软件

本土的中小型ERP企业,只有保证自身在ERP市场上的行业影响力才能保证其即使在被大型ERP企业并购的情况下仍有充分的议价能力。同时,小型ERP厂商应该充分领跑新技术领域,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更加灵活的企业管理软件。

4.2 发挥本土化优势,提升企业管理咨询能力

尽管国外ERP厂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更具优势,但是中国本土的ERP企业在对中国的本土文化的把握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我国本土的ERP企业只要发挥其本土的优势,致力于某些行业,就会实现很大的作为。技术力量是ERP企业进行竞争的最基本能力,随着ERP在我国发展的逐渐成熟,针对ERP实施的管理咨询能力则体现了ERP厂商的竞争能力。

4.3 提高实施成功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本土ERP企业在ERP市场竞争中存在一个不可忽略的劣势,就是中国本土ERP企业发展历史短,缺乏企业经营、组织、管理、流程等方面的积累,在高端市场竞争力相当有限。

4.4 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

神州数码系统突出强调了缩短制造周期、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快速建立有效地生产模式,加上其咨询顾问团队有着较好的口碑,在本土品牌中享有突出的用户满意度。

4.5 做好系统维护与升级

企业在ERP系统的实施完成后应该尽力保留团队的主要人员,做好系统维护和升级工作。ERP系统实施完成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一般来说,ERP企业在未来还要依靠实施ERP系统的工程师改进系统以适应社会的进步。总而言之,在提升管理水平上,ERP企业应该做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

第二篇:企业ERP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企业ERP系统的成功实施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其实施的成功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都能左右和制约ERP项目实施成败,应引起重视。本文分析了ERP系统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对企业实施ERP系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ERP系统;实施;问题;建议

一、ERP系统简介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企业管理思想,为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和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服务的管理平台。ERP的应用,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组合,将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人、财、物的办法所有资源恰当的组合在一起,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ERP的上马实施很可能对企业目前的管理流程和作业习惯进行全部或部分改变。因此ERP系统的成功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ERP系统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很多企业对ERP的认识存在误区,在ERP的运用和实施上存在盲目性。ERP系统不止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实施问题,它是一场涉及企业重组和创新的活动,很多企业在实施前缺乏对企业现状和经营管理问题的足够正确和深入的认识,对ERP系统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而对其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

(二)ERP系统选型不合理。ERP系统实施成功的前提就是选择合适的系统,一个合适的ERP系统不能保证一定会实施成功,但是,如果选型失败,所选ERP系统的功能与企业生产管理实际不匹配,或者,选择了一个综合性能差的ERP系统,那么,ERP系统实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三)企业管理基础薄弱。ERP系统的成功还依赖于企业良好的经营管理基础。如果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就会为ERP系统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阻碍。如果企业不重视基础数据的管理,忽视基础数据的积累维护,那么会导致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比较差,会为ERP系统的实施带来额外的分析和评估。

三、ERP实施方法各阶段的主要步骤

在基于中小企业自身的ERP实施方法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一些指导性的步骤,企业按这些步骤,一步步的走下去结合实施阶段中需要注意的管理思想就可以完成ERP系统的成功实施。在每个步骤都应该产生相应的文档来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录。以下对EIMEC实施方法各阶段的实施步骤进行分析,企业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所取舍。

(一)前期规划阶段

很多的ERP项目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前期规划做的不好,或是在不恰当的时

期进行了实施,或是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背。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个详细的IT规划对企业的战略来讲十分必要。

此阶段包括:

1、成立领导小组:由高阶决策者和各部门决策者组成,成员需对ERP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还需了解管理变革、流程重新设计过程、系统整合可能的结果等。主要任务在于规划和设定改变的范围,以及支持、领导项目进行,并随时听取项目进度报告。

2、企业现状分析:对自身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自己的竞争优势、劣势、财务状况等进行分析,寻找一个实施ERP系统的最佳时机。

3、企业发展战略审核:领导小组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若是以前没有这次就重新制订,如果是和目前企业的状况相差较大就做出适当的调整。

4、结合企业战略制定总体IT规划:检查项目是否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确认企业的愿景、IT规划和当前实施ERP系统的目的

5、拟定实施进度和目标:制订现阶段企业的信息化进度和实施目标

6、成立项目实施小组:聘请有经验的项目经理,主要由项目经理确定小组成员,需要包括有经验的IT技术人员、主要使用者、熟悉各部门业务的人员组成项目实施小组,负责项目的执行。需要控制项目实施小组成员的流动率,尤其是主要成员,以避免知识掌握的不连续而造成实施延误。

(二)业务蓝图

此部分工作主要是在领导小组授权指导下,由项目小组来具体完成,对企业内部的所有流程进行重新的审视,找出核心业务流程,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必须改进的业务流程,由项目经理负责进度,向领导小组汇报。

(1)准备调研问卷:将指导性的调研问卷发给各个业务部门填写,以对部门的业务状况做整体了解,为下一步调研工作做好准备。

(2)当前业务调研:针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现状和需求结合前期的调研问卷做面对面的调研,对企业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需要改进的流程、以及特殊的业务流程。

(3)业务需求分析:结合调研情况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此步工作相当重要,是企业真正提升竞争力的阶段。

(4)特殊业务流程处理:对特殊的业务流程用特别的手段加以处理。

(5)基础资料的准备:对企业内部的物料编码,部门、供应商、客户,仓库等基础资料做详细的讨论并确定。

(三)蓝图实现

此部分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上个阶段所调研的内容结合企业的战略规划与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出优化后的方案。

1、业务流程方案初步确定:将业务调研的流程整理并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

2、小范围业务流程测试;将项目小组的成员召集在一起,通过若干张模拟订单演示初步确定的业务流程是否能满足企业各业务部门的需求。

3、进一步讨论确认最终方案:小组成员针对演示的业务流程提出问题并讨论,以最终确认业务流程方案。

(四)上线准备

这个阶段企业所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顾问方进行系统的实施,需要全程参与,做好知识的转移工作,使最后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系统,而是一套流程和方法。为日后的自[转贴于:论文大行维护做好准备。

1、差异分析:进一步分析ERP厂商的软件流程与企业的业务流程间的差异。标明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是否为主要业务流程。

2、用户培训:培训的工作应该是贯彻始终的,包括各个层次的培训,尤其是在顾问方仍在企业内工作的时候。

3、初始数据准备:数据整理的过程也是对企业自身一个盘点的过程,“三分软件,七分实施,十二分数据”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数据准备工作是关系的实施效果以及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十分重视。

4、系统测试;包括软件原型测试,关键用户的测试,最终使用者的测试。而且在实施配置的过程中需要让对背景了解不多的最终使用者参与测试,这样可以及早发现问题。

(五)运行维护

1、系统模拟运行:系统需要配置开发的工作做好之后需要进行一段模拟运行,这个期间要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包括手工备份,以防万一出现意外造成比较大的损失。另外就是在模拟运行中需要多进行意外测试,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2、成立内部支持小组:主要由参与系统实施的人员组成,来进行企业内部培训以及解决突发的问题。需要规划支援小组的主要任务、人员配置、支持方式等

3、正式上线运行: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正式切换到新的系统中,享受信息化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四、结束语

企业ERP系统实施成功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它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ERP系统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的全体参与,也离不开平台的架构、合适的ERP系统的选择、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必要的资金落实、正确的实施方法、必要的培训和实施后的维护等工作,这些也都是左右和制约ERP系统实施成败的因素。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如果能够按照上述内容进行,将会很大程度的提高成功实施的可能性

第三篇:针对中小企业ERP应用现状与趋势的分析及发展建议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国际经济的竞争,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本土市场的国际化,也导致中国企业不得不主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进行国际化运作的管理。当今,企业信息化大行其道,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占国内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想展开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以即使在目前中国企业实施ERP成功率并不高的前提下,实施ERP仍然是大势所趋。

随着国际经济前景不容乐观的今天,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借贷融资困难、大企业或许能顺利度过难关,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90%的中小型企业如何实施ERP项目,为企业发展,完成企业管理革命的转变?

就在目前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实施ERP, ERP应用的合理利用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怎么样的利益。一些上ERP项目失败的企业在思考、ERP厂商在思考,我也思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ERP应用、经济环境、趋势分析、发展

一.中小企业现状与启示

自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减缓、人民币升值、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导致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如订单减少,销售收入锐减,库存产品积压,成本大幅增加,利润快速下降。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必然导致融资困难,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停产、歇业、关闭的企业占了很大一部份。行业内,制造业受影响尤甚;而以自主品牌为主、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注重开拓国内市场的情况明显要好。

自2009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企业订单逐渐增多,形势开始趋好。通过这次金融危机,企业在如下几方面得到启示:必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商务模式的创新,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市场竞争中走差异化路线;必须从为别人代工发展到做自己品牌,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必须在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更注重开拓国内市场;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和供应链整合降低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必须采用信息化技术重塑企业,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之路。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ERP应用现状

按照国家经贸委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将职工人数在300~2000人,销售额在3000万~3亿,资产总额在4000万~4亿的企业,称为中小型工业企业(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三项指标的下限,其余为小型企业)。

按照这一标准,中小型工业企业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即销售额在500万以下(几十人~100人)的企业,或称为初创型企业。

这类企业还未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市场尚不稳定,生产经营流程也不规范,管理粗放,基本处于人治阶段,信息化意识薄弱,尚无信息化应用或仅有少数企业拥有单元应用(如工资管理、库存管理等)。

第二层次:即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到几千万(100人~200人)的企业,或称为成长型企业。这类企业已基本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市场亟须扩大,产品亟须改进升级,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正由人治过渡到法治(部门职能逐渐清晰,岗位职责走向明确),管理亟须规范;信息化普遍涉足单元应用,但缺乏人才、技术、资金,不愿意投资十几~几十万建立独立的ERP系统,但信息化意识普遍比初创型企业强。

2011年随机挑选了62家销售额在500万~1亿的企业进行调研,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使用情况

已经使用的和正在实施管理信息化的36家,占调研企业总数的56.4% 未使用的27家,占调研企业总数的43.6%

——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内容的需求

希望使用采购、销售、库存(进销存)软件的42家,占调研企业总数的67.7% 希望使用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8家,占调研企业总数的12.9%

希望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含工资管理)软件的5家,占调研企业总数的8.1% 希望使用其它管理软件的7家,占调研总数的11.3%

——这一层次的企业中,普遍缺乏覆盖物流、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财务与成本管理的较完整的ERP系统。

第三层次:即销售额在1亿~3亿的企业,即有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

这类企业已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大部分企业已拥有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品牌,市场营销渠道已经建立,生产经营已入轨道,管理已从人治阶段过渡到法治阶段(部门职能清晰、岗位责任明确,ISO标准基本贯彻)、信息化意识较到位。根据珠三角的调研,90%以上的企业建有独立的网站和单元信息化应用。3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ERP系统,这类企业的ERP呈现如下特点:

1.基本采用国产品牌软件。头些年采用定制开发的较多,这几年大多采用成熟软件+适量的个性化开发。国产品牌ERP在这一层次已基本一统天下

2.应用面不平衡。

3.应用效果好的企业,基本都是企业老总重视,把ERP应用作为企业基础建设来抓,做到资金上年年有投入,不仅投入硬件,而且偏重软件;不仅投入产品购买,而且投入应用维护;企业有自己的技术队伍(2-3人),或者选择信誉好、有实力的软硬件服务商采用外包办法签署长期服务合同。企业从信息化产生的效益中尝到了甜头,使信息化真正融合到生产经营管理中,成为企业成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对于仅有单元应用的中型企业,建议从单元应用过渡到较完整的ERP应用。可以先拉通物流(进销存)到生产制造这条线,解决交货期控制,降低库存,减少采购成本,提高质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实施人力资源、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等模块,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集成。

2.对于已建立较完整ERP系统的企业,建议根据企业实际,向信息化应用的深度或广度发展。

3.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于成长型企业(500万~几千万销售额)及初创型(500万销售规模以下)企业,——即通过租赁方式向广大中小型企业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应用。中小企业由传统的向软件商购买软件产品,向咨询服务商购买服务转变

为向软件平台运营商购买产品和应用服务,企业本身不用建立局域网,不用再操心IT技术与人才问题,投资也会大大减少。 4.借助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2010年,软件产业最热门的话题非云计算莫属,ERP产业也不例外。基于云计算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日益凸显,我们预计在云计算的推动下,企业管理形态将日益优化,企业管理者身上的压力也将得以大大减轻。由于ERP是运行在协同和数据完备的基础之上,而云计算能够为其提供较完备的数据,因此,ERP在数据完备的基础上功能会有较大的提升,借助于这种提升会对ERP提出更多的要求。比如,怎样能够在这种新的条件下把过去某些可能想到但是做不到的解决方案加之付出实施成为现实等等。这种运维方式也是对ERP功能的延伸。 5.重视培训,并贯穿始终。培训是一个老话题,可它却是目前ERP实施中最大的难题。ERP项目是一个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或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这不仅仅是因为整个管理系统基于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而是从本质上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先进与落后,以及企业应用ERP与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必然关系。

三、结束语

总之,ERP的应用与企业实际出发。企业应把ERP的应用与企业创新及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ERP应用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努力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创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小企业现状与规模分析中商情报网

2..徐晓飞. 现代企业资源计划与管理(企业现代化新概念新技术及其应用)丛书.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2

3. 刘姣。 浅析ERP在我国的应用[J]. 技术与市场, 2009, (09) 31。

4. 唐艳辉。 ERP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8,(02) 100。

第四篇: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阿里巴巴钢材2012-11-27专题:钢材打印

27日,杉杉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对国内服装行业进行了分析。

(1)服装行业现状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观念正不断成熟,对服装质量、特性、品牌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居民的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舒适化、品牌化和时尚化。服装消费逐渐趋向于中高档化发展,我国服装采用中高档面料的比重在逐年增长。服装行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舒适度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服装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强品牌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正沿着:需求消费→时髦消费→时尚消费→个性消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品牌消费需求轨迹进行着变革。

服装行业具有周期性,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服装产业发展有所放缓,该板块出口与贸易收入大幅减少,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暖,纺织服装业景气度也逐步回升。2010年,中国服装行业出口和国内零售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为5,874亿元,同比增长24.8%。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065.30亿美元,同比增长23.59%;2011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4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3%。2012年1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额554.2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出口500.2亿美元,增长2.9%,进口54亿美元,增长5%,累计顺差446.2亿美元,增长2.6%。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增加居民收入作为“十二五”发展多项指标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内需将得到增长,居民对纺织服装的需求将日益增加。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上升和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带动了衣着消费的深刻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获得整体提升,年均复合增长10.04%;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674.7元,比2010年提高15.95%,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45%;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比2010年提高29.5%,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17.52%。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预计,2011年至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12.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15%左右。

2007-2011年消费品及衣着消费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2011年从服装制造业生产经营情况来看,在价格上涨和国内外需求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制造业整体运行情况虽好于预期,但仍面临着生产继续趋冷、出口增长乏力、订单萎缩、库存持续走高、亏损企业增亏加重等问题。同时,汇率问题、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用工问题等,都是中国服装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长远看,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且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中高档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增长将显著加快,品牌服装将更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服装产业景气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2)服装行业政策

①出口退税政策

2005年-2007年,为了缓解国际贸易争端压力,以及促进纺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政府多次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2007年7月,服装、鞋帽、箱包等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粘胶纤维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至5%。

2008年下半年,为缓冲国际贸易环境急剧恶化对国内纺织产业的冲击,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分别于8月、11月和2009年2月和4月四次提高出口退税比例。从2009年4月1日起,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较2007年底提高5个百分点。在中国纺织行业景气周期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出口退税比例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纺织企业面临的困难。

②国内其他相关政策

2009年10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品牌建设、研发创新、金融支持以及加强知识产保护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2010年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东部地区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增投资等方式将纺纱、缫丝、织造、制品等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而将自身定位于发展纺织服装高端制造业。2011年1月14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新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2010将于201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纺织行业唯一的一部国家强制性标准法规,该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适用于我国境内市场的所有纺织产品,其目的在于控制纺织品中主要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保障人民的基本安全健康,引导纺织品生产销售企业逐步以产品质量为主,提升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以便从容应对国际贸易保护。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第十四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暨2011休闲服装博览会表示: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中国纺织工业定义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以及“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还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时尚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2012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通过《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整合国内外资源、进一步调整结构,向纺织强国迈进,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比2010年增加2倍以上,出口纺织品服装价值量年均增长7%左右。

③国际相关政策

欧盟发布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REACH)新规定,凡被列入高度关注物质(SVHC)超标的,须在2011年6月1日前向欧盟化学品管理署通报,未进行通报的涉及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该规定在原有的13种与纺织品有关的高度关注物质清单中又新增8种,这将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形成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新规的申报和测试将增加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成本,对中小企业出口造成很大阻力。我国相关企业应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新加坡是我国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贸易量呈现逐年递增的上升趋势,其于2011年4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保护(消费品安全要求)法草案2011》,将管制消费品范围从原有的45种增加到了15,000种。其中,婴儿产品、纺织品服装和服装饰物等都属于受安全管制的消费品。法案要求,商品供应商必须确保其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组织的ASTM标准、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的安全标准。若消费品被认定为不安全,或者不符合国际安全标准,新加坡标准、生产力和创新委员会(SPRING)可对产品进行撤柜或禁止销售的处理,零售商和供应商也将受到罚款或最多两年刑期的处罚。

(3)服装行业竞争态势

目前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纺织服装工业规模趋于萎缩,但由于掌握着品牌和销售渠道,其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目前国内服装市场来看,外国品牌在高端市场具有较大的垄断性,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品牌管理、服装设计、生产工艺等方面;而国内服装企业主要定位于中低档产品生产和服装加工,出口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国内销售网络、人工成本、产品质量以及生产规模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行业在发展中逐渐从规模、产量转变为品牌、品质以及产品个性化方面的竞争,涌现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在业内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率的服装品牌,如杉杉、波司登、红豆、罗蒙、报喜鸟等。

(4)服装行业前景

在经历10年高速发展后,我国服装行业进入了调整期,特别是出口增速有所缓慢,服装行业利润分配格局也将进一步改善。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迅速淘汰了一批资金、技术、管理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国内市场上半年的低迷状态使内销型企业在生产计划和营销目标上都更为理性。从长远看,大批中小企业被淘汰,为我国服装产业奠定大企业为产业核心的新产业格局奠定了基础,服装产业将从规模扩张走上价值扩张道路。

在国际市场,中国低档纺织服装品凭借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出口量不断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并形成了以中国香港、日本、欧盟和美国等代表的几大出口区域。但在进出口方面,纺织服装工业面临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问题,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主要是以来样来料加工、OEM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出口产品的档次低,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难以获得高附加值。中国纺织服装业要想进一步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步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产业升级,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并在品牌、质量、特色等方面重力出击。

2009年4月《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无疑是纺织服装行业建设服装强国的重要推进,也成为探索未来服装强国的第一份可行性规划。行业规划更注重发展导向性和目标性,地区规划将把区域优势性、差异性基础上兼顾与其他地区的协调作为重点,企业规划更加注重中长期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由于纺织服装业对劳动力依赖性很大,使得中国的低工资成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份额和成熟的技术配套,未来全球纺织服装业将会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发展,随着海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引入,服装纺织业正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并形成区域性针织基地。总体上来讲服装纺织业的发展前景良好。

第五篇: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2011-07-06 180055)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茶叶出口量、额屡创历史新高,骄人成绩难掩背后隐忧,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棘手瓶颈问题,行业全面转型升级是中国茶引领世界茶叶发展潮流大势所趋。

一、出口概况

自2005年以来,茶叶出口量始终徘徊在28-30万吨,2009年突破30万吨,创历史新高,2010年出口30.24万吨,同比基本持平,出口数量再次超过斯里兰卡位居世界第二。出口金额再创新高,达7.84亿美元,如此令人瞩目成绩是在人民币升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不利因素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

1、绿茶、花茶、普洱茶出口上升,红茶、乌龙茶出口下降

2010年,我国绿茶出口23.42万吨,同比增2.12%,金额5.67亿美元,同比增8.07%,已连续9年量价齐增。绿茶出口是我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动力,事关我茶叶民生经济的持续稳定。

2010年,花茶出口7356吨,同比上升24.4%,出口金额3990万美元,同比上升

34.7%;普洱茶出口4578吨,金额2622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31.3%和34%; 2010年,红茶出口3.66万吨,同比下降7.83%,金额7981万美元,同比上升24%;乌龙茶出口1.97万吨,同比下降18.24%,金额7140万美元,同比上升6.8%。

国际市场以红茶消费为主,特种茶的资源优势一时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未成为国际市场茶叶消费主流产品,市场较为单一。但随着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实力的增强,特种茶将成为拓展国际市场的主打产品,也将成为引领世界茶叶消费潮流的时尚饮品。

2、美、俄出口增长,日、欧恢复性增长,西非等传统市场下降

2010年,对美茶叶出口2.48万吨,同比上升28.4%,金额5563万美元,同比上升38.4%,对俄罗斯出口2.13万吨,同比上升3%,金额4668万美元,同比上升31.4%。近年来,我行业和企业加大对美、俄市场拓展力度,消费者渐进认知我多茶类产品,该市场出口茶叶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美、俄已分别跃居我茶叶出口第

二、第三大市场。

2010年,对日茶叶出口1.95万吨,同比上升2.9%。对欧出口2.1万吨,同比上升15.5%,金额7093万美元,同比上升18.3%。其中,对德出口9057吨,同比大幅上升52.6%,

金额2632万美元,同比上升47.25%;对英国出口4048吨,金额1740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9.3%和25.3%;对法国、荷兰、波兰出口均下降。日本、欧盟是我国茶叶出口主销市场,由于日、欧制定多变的茶叶检测标准及相关保护措施,茶叶出口呈下降态势,日本连续5年出现两位数下降。2010年,我对日欧茶叶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特别是对德国出口增长超过50%,这是近年来我企业加大产业投入和茶园改造的结果。日欧市场购买力强,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2010年,对非洲茶叶出口14.4万吨,同比下降3%,金额3.6亿美元,同比上升2%。其中,对摩洛哥茶叶出口6.1万吨,金额1.57亿美元,同比分别上升4.72%和9.70%;对阿尔及利亚出口1.2万吨,金额3069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6.8%和11.5%;对贝宁、塞内加尔、喀麦隆等国家出口同比均出现下降,有些国家降幅超过40%。因原料供应紧缺、生产成本提高及品质规范等因素,我对传统市场出口有所减少,摩洛哥茶叶进口量直到最后两个月同比才反超。

中东伊斯兰国家饮红茶为主,由于受地区消费习惯和局势动荡的影响,我对该地区茶叶出口所占市场份额较小。2010年,对中东出口数量8.6万吨,金额2.1亿美元,同比分别上升5%和6.8%。

3、浙江茶叶出口略有下降,湖南出口大幅增长

2010年,浙江省茶叶出口15.52万吨,同比下降4.36%,金额3.94亿美元,同比上升3.19%。浙江是我茶叶出口第一大省,分别占我茶叶出口量、出口额51.3%和50%。2010年,湖南省茶叶出口3.5万吨,金额6700多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10%和22%,位居全国第二;安徽省茶叶出口2.3万吨,同比有所下降;福建省茶叶出口1.6万吨,同比略有上升。

2010年,全国茶叶出口企业共400余家,出口量在万吨以上企业7家,其中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出口超过1.5万吨。57家企业出口量在千吨以上,200余家企业出口量不足百吨。

二、面临瓶颈

1、主流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结构需调整和优化。我国茶叶出口市场格局,是由历史诸多因素和传统消费习惯逐渐发展起来的,有很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显示出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

2、我国多数茶企从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缺乏真正意义的国际茶叶行业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实力和规模普遍偏小,尚未形成有规模的标准化、规范化茶叶生产链,缺乏国外市场分销渠道,难以凭借自有品牌占领国际市场。

3、出口多为原料性产品,沦为外商的生产车间,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更多的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竞争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

4、新市场拓展不力,各茶类的宣传促销跟不上,缺乏联合互动的对外宣传机制。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消费者以饮红茶为主,我绿茶主要销往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特种茶

类尚未形成国际市场消费热。

5、我国90%以上茶企欠缺自主研发产品能力,贸易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合作,不能根据市场不同偏好生产适销对路商品,新品种研发能力相对不足。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企业十分重视茶叶新产品开发,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

6、没有统一的标准、技术指标来衡量茶产品质量,对企业无资质管理,有产品就可进入国际市场,经营秩序较乱。

7、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人民币预期升值及有关国家、市场农残检测指标多、变化快等因素,给出口企业经营加大风险,导致出口不稳定和不可持续。

三、应对措施和建议

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需政府、行业、企业联手互动,形成合力。

1、开展名茶、名企、名品联合对外宣传,打造中国茶叶国家名片。加强与进口国茶叶商、行业组织交流和合作,在消费国进行有针对性市场宣传推广,使我国具有区域优势产品、风味独特茶产品,在国际市场充分展现,形成新的市场战略格局。

2、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大型茶企成为上市公司,向跨国经营集团迈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构建产业布局,加快推动产业链两端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产、销、学、研互动机制,推进中国茶走向世界。

3、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茶类,依托工艺创新开发出口新产品,走“科技兴茶”之路。要研制适应不同市场的茶产品,以风味茶、功能茶、方便茶、科技茶等拓展国际市场,引领世界茶叶消费潮流。

4、全面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研发替代农药,建立出口茶生产基地,生产无公害茶和有机茶,通过茶厂茶园一体化,推行清洁化、标准化生产茶产品,全面提高茶产品质量。

5、建立国际茶叶市场,升级贸易流通方式,构建国际固定展示平台。搭建现代化交易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茶叶供销不畅通瓶颈,推动我国茶叶贸易方式尽快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地位。2011国际茶业大会暨茶产品交易会将于10月21-23日在杭州召开,此次大会将为全球茶人提供了解产业、市场发展态势,加强国际合作的平台。

虽然我国茶叶出口历史悠久,但我茶叶出口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综合实力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存有较大差距。鉴于茶叶是健康饮品的概念越来越被世人接受以及我国茶叶多品类优势,相信随着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和企业经营实力继续增强,我国茶叶行业国际影响力将逐步提高,预计2012年茶叶出口数量将有所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