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2022-08-21

第一篇: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157王雪娇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我也不例外。在每个假期里,我都不愿从那温暖而又舒适的被窝里爬出。想在被窝里多待一分钟,半分钟,甚至一秒钟。同学们一定在猜想我是睡眠不足吧,想多睡一会儿。恭喜你回答错误。嘻嘻,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每天早上起来,都要被我的顶头上司兼指挥官的老妈折腾一天,一天全都听她说,听得我的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一天忙下来累的我腰酸背痛,想乘机歇一会儿都不行。心里好不是滋味呀!我总觉得我做的那些事都是父母不想做,才让我去做。当我学习了《桃花心木》这一课,才明白了父母这么做是在锻炼我们。是在让我们炼造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摆脱依赖性啊!

此后,从前一个懒惰的我变得勤快起来,而且还时不时的招来邻居们的夸赞,每当这时我心里美滋滋的。同时我也想起了马克吐温的一句话:“每天去做一点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行为的黄金定律。”

第二篇:自己觉得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

自己觉得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不是发说说炫耀,不是找小姑娘调情,更不是聊天浪费时间。其实自己明明是有爱好的。现在,我就想自己闷得时候写写东西,吹吹口琴。写作才是我的爱好,不是电影,更不是聊天。我不想浪费时间。人只有在犯怵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才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最需要什么,也最应该干些什么。我知道作为学生我应该老老实实学习,可是,我做不到,我就是想写东西。也许是手痒痒。但不管怎样总要有个爱好,总要有个理想。这样生活才不会空洞,才不会堕落。

无聊的时候,我常常回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这让我忍不住想要写些东西。小时候的事情毕竟都是最单纯的,小时候的人也毕竟都是友爱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一群小伙伴,也不管是男的或是女的,都能玩到一起。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当然她也是个女生。对于她,我自己觉得自己对她的了解还是蛮多的,可是她的心却比我成熟了很大一节。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是很好的朋友,每次上学回家我们几乎都会天天一起的,这其中也有其他人。每次放学的时候不管是谁先出门都会在桥上用脚撑着车子等另一个人。这件事让我后来想起来觉得很友爱,又有些好笑。友爱是因为我们小小年纪的友情就已经这般情真意切。好笑是因为我们的行为。也许是后来是长大了,想法也跟着变了,不管看以前的什么多少都会有些不习惯了。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以后的感情。

再深得河水也会有干涸的时候,再好的朋友也会有吵架的那一天。记得我跟她小的时候是很少吵架的。我自己现在想来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因为我们彼此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友情就变得很单纯。第二我自认为我跟她的价值观很像,都会是那种节俭的人。但不失体面,也不落大方。可是后来我们还是吵了一架。这一架我们吵的很凶,凶到我们要再也不跟彼此说话。也许她已经不记得了吧。这一吵还差点闹到老师那。不过因为什么原因吵的架我却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吵完架她自己一个人躲在学校小树林的画面。那时候她个子就很高,再加上人很胖,零星的几颗树也藏不住她。其实当时在教室的窗户我就看见她一个人拉着小板凳藏在那了。让我觉得可爱的是,她当时竟然也知道自己的身板坐个凳子根本就藏不住,于是把凳子搁在一边,自己蹲在草丛里。当时的操场还有一道很低的围墙,大概半米左右高吧。不过那堵墙对于她来说根本不管用。别人还是能够轻而易举的发现她,可是却没有人轻而易举的去安慰她。除了我之外。后来经历这件事之后,我们的友情好像镀了一层金子,比以前更加结实了,也更加美丽了。后来,我们都顺利毕业了,和她在一起的这几年里,我没有觉得有半点遗憾,唯一留下遗憾的是,当初毕业的时候一起照的毕业照我们没有挨在一起。而且当初的毕业照也已经找不到了。后来才渐渐的发现,我们都在长大,我们的友情就像是失去的毕业照一样,再也找不到了。

第三篇:学生能做的事情就让学生做

9月29日和30日两天时间是学校的运动会召开时间,但是从最初的筹备、报名,一直到运动会的召开以及最后的总结,是一个非常繁琐又非常费脑筋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一直是班主任一个人去做的话,也能够做好,但是有两点:一是肯定很累;二是难免会有遗漏。所以考虑到这两点后,为了自己这个班主任清闲一些,也为了我班参加运动会比较圆满,我学习了魏书生老师让学生收费这个案例,把这个繁琐又费脑筋的活交给了班里的班长张悦体委白玉辉和团支书郭泽华三个人,让他们全程负责,详细分工并密切合作,有什么疑问再和我进行商量,或是需要的话,我肯定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

在我的指导下,班长张悦在班上先是做起了运动会报名的宣传活动,她说:“马上就要到运动会了,按照运动会报名的要求,咱们班男生和女生都可以报名,我希望咱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落下,每个人至少报两个项目,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报最多的项目和人次,别说你不行。因为老师也说了,考虑咱们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我们的口号就是‘重在参与’,我们的目标就是‘争取拿一个名次’,也为我们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一个更好的放松的机会,希望大家踊跃报名。”一番话下来,学生们立刻就蠢蠢欲动起来,这个问有什么项目,那个问火车赛跑是怎么回事,还有的问老师取得名次有奖励吗„„很快,全班男女生都报了名,除去集体项目每个人至少有两项,然后班长拿着报名表到医务室体检后交到了学校体育组。就这样,运动会的报名问题解决了。

随后就是平时的训练。当然,即使不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每当活动课的时候体委要大家报集体项目的人员去训练磨合时,都能够积极参加,认真练习,这个过程,既有实际的训练效果,又起到了同学间团结的作用。

在运动会的召开这两天,可以说是我最清闲的但负责人是最繁忙的两天,因为几乎所有的工作我都交给了这三个负责人。一会儿有运动员需要点录,他们赶紧招呼学生;一会儿运动员有八百或是一千米的比赛,他们又赶紧找人去接应;一会儿有运动员比赛路过我班观看场地,他们又要组织学生呐喊助威„„总之,在这两天时间里面,每一段时间他们三个忙的晕头转向,而我一直在悠然自得的闲谈、观看,或是到场地中去给我班运动员照相„„

最后在运动会结束后,我又指导这三名学生共同总结本次运动会的得与失,

侧重表彰,侧重鼓励,侧重班级凝聚力。运动会的总结又使得班级的向心力得到增强,班风再次得到改善。

就这样,让班主任头疼的运动会就在班干部学生的组织安排下,有条不紊的结束了。

反思:

这次运动会,我充分的学习了魏书生老师提出的“学生能做的事就让学生做”的教育理念。通过运动会的组织和安排,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班集体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关注细节、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实,我们有很多事情都可以让学生来做,当然让学生做事,教师应承担起一种责任,一种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灵成长提供帮助的责任。让学生做事,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在学生做事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要做的事进行预设,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判,并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在学生做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做事上,通过适时、恰当的指导,增强他们把事做好的信心,让他们敢于面对做事过程中的挫折。在学生做完事情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好总结。

最后教师对学生在整个事情过程中的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这种评价一定要多指导,多表扬,而少批评,让学生增强信心,这样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以及工作中更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同时互相团结协作,共同把事情做好。

第四篇: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呢?

一分钟可以快速阅读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如果是浏览报纸,完全可以浏览一份40多版的日报;一分钟用来打字的话,可以打上百个字。我们部里的文秘平均一分钟可以打150个字;一分钟跑400米没问题,如果用来做仰卧起坐,一分钟可做20多个,让人浑身舒畅。In a minute, you can scan an article with around 500 words. If you scan a newspapers, you can browse a daily newspaper with 40 editions; if you type for a minute, you can type more than 100 words; you can also run 400 meters in a minute,; in a minute, you can do more than 20 situps, which makes you feel comfortable.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给了这么多答案。尽管如此,一分钟做的事情还是极其有限,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分钟过得太快,但是我们珍惜每一个一分钟,学会将其化零为整,那一分钟就能干出很多伟大的事情。能够将简单的道理一次次付诸行动,我们就会不简单。有很多道理是需要我们自己慢慢体会的,哪怕只是一句听起来极其简单的话。What can you do in a minute? There are so many answers. However, what we can do in one minute is limited; we must admit that one minute is too short. But if we cherish every one minute and learn to gather them, we can do great thing in one minute. To do what we committed, we will be great. Many principles need us to learn them out, even a simple sentence.“一分钟能做多少事”蕴含的道理有很多,它包含了生活的真谛———既然一分钟能阅读、写作、推销、运动、休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生活呢?那么,亲爱朋友们,你一分钟能做多少事呢?

"What can you do in a minute" contains many principles, including essence of life. We can read, write, promote, do some sport and rest in one minute, why just enjoy the life everywhere? My dear friends, what can you do in your one minute?

第五篇: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

喜欢一件事才能做好它,这可不是什么新想法,用4个字概括:"Dowhatyoulove."(“做你喜欢的事”)。然而,知易行难。

小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以为工作和娱乐截然不同。生活分成两部分:有时候大人给点活干;剩下的时间就去玩,随心所欲。偶尔,大人让做的事居然挺有趣,而玩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比如摔倒受伤。但这种情况不多见,通常,干活都没啥意思。

既然上学是为了工作,那它肯定也很枯燥。 生活有工作和娱乐两种状态,相应地,人被分成两种,大人和孩子。大人要辛苦地工作,孩子虽然不用工作,但他们得去学校学做一些简单的事,为将来打基础。就像孩子们不喜欢学校一样,大人们也都不爱工作,这似乎显而易见。

老师尤其相信工作没有乐趣可言,这并不奇怪,因为绝大多数教师没体会过教书的乐趣。就像孩子们不能玩躲球游戏(dodgeball),非要背各个省的省会一样,老师也不得不看着这些孩子,不能躺在海滩。谁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么说并不代表我认为允许孩子自做主张是对的,他们总得学会点什么。但是,如果大人告诉孩子“工作不都是这么枯燥,现在之所以要做些很闷的事,恰恰是为了以后可以选择能带来乐趣的工作”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在我9岁或者10岁的时候,父亲曾告诉我,只要我喜欢,长大了干什么都行。这话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听起来好像有人告诉我水是干的一样怪异。虽然我不敢肯定父亲想告诉我什么,但肯定不是说工作能像娱乐一样带来乐趣。过了好多年,我才弄明白这一点。

工作

很多人读完高中就开始工作了,所以,大人会在孩子读高中的时候向他们讲些工作上的事,也允许孩子跑去看他们工作的样子。那时我总觉得大人都很喜欢各自的工作,现在回头想想,也许只有私人飞行员才真正喜欢,银行经理肯定不喜欢他的那份工作。

有一种说法,中高层人士都喜欢自己的工作。于是,人们都装模作样喜欢自己的工作,仿佛自己是中高层人士中的一员,否则不仅会影响其职业生涯,而且显得没有教养。

本文第一句话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都要装作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只能做好他喜欢的事情,那么,有些人能成功,就是因为喜欢自己的工作。如同在美国,家家户户都有250年前法国国王用椅的不同程度的仿制品一样(尽管主人可能并不太清楚),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无意地模仿成功人士。

假装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做法必定把孩子弄得精神错乱,等他们到了开始思考喜欢什么工作的年龄,绝大多数人已经完全被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观点所误导。一方面,学校教导他们工作是一种责任,但毫无乐趣可言,工作甚至比上学还辛苦。另一方面,身边的大人却口口声声说他们喜欢工作。孩子们会想:“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不是孩子的错。

学校和大人们不一致的说法使孩子们错误地认为:学校里学会做的事情并不是真正的工作;工作不比学习更糟;要么那些说喜欢工作的大人都在说谎。然而,三种说法全是错误的。

最危险的谎言来自孩子的父母。如果某人选择无聊的工作是为了让全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很多人也真的是这么做的――那么他的孩子很可能受其影响,也认为工作挺无聊的。而如果父母能为自己多考虑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尽管以牺牲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译者注),教出来的孩子反而会好一些。热爱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昂贵的房子无法带来的。

读大学时,我才明白养家糊口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选择什么工作要比赚多少钱重要。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工作就是为了生存,但也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故事(比如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上班)说明,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如今,工作的目的是为世界做出贡献,同时也要能够生存。可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无法改变自己的错误想法,认为工作中令人痛苦的事情很多。工作中仍然需要不断钻研,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所以,人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做这些工作。

如果认为工作注定是件痛苦的事,当工作中出现错误就觉察不出来。这就是我在研究生院学习期间的思考所得。

界限

一个人能够喜欢工作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停止寻找。另外,如果他像其他人那样,低估了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又会过早地停止寻找。他或者会听从父母的安排,或者去追名逐利,又或者什么也不做。

一方面,“做你喜欢做的事”不意味着做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事,即便是爱因斯坦也会有想喝咖啡的时候,但他会告诫自己先完成手头的工作。

我总是无法理解有些人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其它的事都不想做,因为我从来没有如此喜欢过一份工作。如果我可以选择(a)花一小时做点什么,或者(b)瞬间转移(teleport)到罗马,然后在那里闲逛一小时。我会更喜欢哪一个呢?说实话,都不喜欢。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几乎每个人都会倾向去Carribbean飘流、做爱、或者享用美食,而不是去解决难题。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有时间范围的。不能是只在某一刻特别想做的事,必须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比如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

没有成果的快乐是无法持续的,如果厌倦了躺在沙滩上,而又想保持快乐,就得做点事情出来。

另一方面,必须得喜欢工作多一点,喜欢享受少一点,要有不做点事就闲得难受的劲头。当然也不能没日没夜地工作,可以坚持工作直到疲劳为止,然后可能想做点别的,甚至只是发呆。但不要把这种时刻当成一种奖励,或者辛苦工作的补偿。

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如果一个人在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强迫自己工作不可能比别人做得好。

要想工作得快乐,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是令人佩服的事,是那种做完可以说“哇,太酷了”的工作。不一定非得制造点什么出来,学会开滑翔机,说一口流利的外语,都足以让人感觉很酷,至少是那一刻。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试自己。

我认为读书就不符合这一标准。除了某些数学书或者实用科学书籍,很难准确说读完一本书后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读书和工作不太一样。只有在实践中运用了读到的知识,才会感觉有收获。

GinoLee告诉过我一个好方法――做一件能让你的朋友说“哇”的事情。但这可能不适用于22岁以下的人,因为他们认识的人太少,碰不到真正的朋友。

诱惑

我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在乎别人的看法,除非是他的朋友。不要想着出名,不必太在意众人的意见。能够得到尊敬的人的意见就够了,何必在乎那些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出名极具诱惑力,甚至可以让人放弃其所爱,转而去做一些他渴望喜欢的事情。

比如,有些人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他们喜欢读小说,而且发现写小说可以得诺贝尔奖,于是乎他们会想,难道还会有什么工作比成为一名作家更好吗?但是,渴望成为一名作家还不够,还要喜欢写作,喜欢编故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能赢得声望。然而,做某些工作会带来声望是后来才有的,爵士乐就是一个例子,其它成熟的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所以,尽管去做喜欢的事吧,声望自会随之而来。

声望对于雄心勃勃的人来说是最危险的诱惑,想让这种人办事,只需向其保证一定的声望即可,比如让其做演讲、作序、服务于某个委员会、以及做个部门头头,等等。所以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做这类工作,如果它有趣的话,人们就无需使其听上去很美了。

同理,如果同样喜欢两种工作,其中一种会带来更大的声望,那么就选择另外一个。声望会一点点地改变人们的爱好,所以如果自己无法区分的话,那么很可能真正喜欢的是不引人注目的那个。

金钱同样使人堕落。钱本身并不危险,有些工作虽然可以挣很多钱,却被人瞧不起,比如电话推销、卖淫、或者人身伤害诉讼。做这种工作的人最终会是那些“只求生存”的人(建议:如果某个行业的从业者这么说,不要做这个行当),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其诱惑。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名利双收的职业,例如从事企业法律或者医学工作。一份既有保障又有前途的工作,再加上一点可以不劳而获的声望,才是对青年人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还没开始思考什么是他们真正喜欢的。

要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喜欢他正在做的事,就看他会不会无偿地工作,即使不得不做另一份工作以求生存。究竟有多少企业律师愿意在非工作时间免费做他们正在做的工作,而以日常工作糊口呢?

这种方法对于选择从事哪种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有帮助,因为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大多数优秀的数学家即使当不了数学教授也愿意从事数学研究,另一种情况恰恰相反,有人发表论文,就是想做英语教授,而不是在广告机构工作。即使没有数学系也会有人研究数学,但是如果没有英语专业,以及教学职位的存在,又怎么会有人长篇累牍地发表论文,研究Conrad小说中人物的性别和身分呢?没人会觉得研究这些东西很有趣。

做父母的往往会看重金钱。可以放心地说,孩子想当作家而父母想让其当医生的多,孩子想当医生而父母让其当作家的少。孩子认为父母太“实际”,其实未必。所有的父母对待孩子要比对待自己更慎重,因为作为父母,他们承担风险,却得不到好处。如果八岁的儿子打算爬树,或者10来岁的女儿要和坏男孩约会,父母无法体会孩子的兴奋,但是如果儿子从树上掉下来,或者女儿怀孕了,却要父母出面收场。

慎重

面对如此危险的诱惑,很难找到喜欢的工作就不奇怪了。大多数人从小就相信工作是受罪,不信邪的人也都栽在了名利的诱惑上。那么到底有多少人最终找到了他们所热爱的工作呢?10万,或者10亿。

找到自己爱干的工作是很难的。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肯定很难,所以,不要低估它的难度,同时,也不要因为暂时没有找到而气馁。其实,只要敢于承认自己对工作的不满,就比很多人更可能成功了,那些人还在自欺欺人呢。如果周围的同事都说工作得很开心,而自己却对这份工作一点也看不上眼,那也许是同事在自己骗自己,虽然未必都是,但可能性很大。

做大事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艰苦,因为只有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他们根本不需要勉强自己,但是,寻找爱好的过程却得非常认真。有些人特别幸运,他们12岁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沿着这条路茁壮成长。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更多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其职业生涯就像乒乓球的轨迹,他们在学校里学A,工作后做完全不相关的B,最后成名于C。

有时候,更换工作是精力旺盛的表现,但也可能是因为懒惰。通常,你无法区分自己究竟是掉队了,还是在另辟蹊径,即使许多成就大事的人,在最初寻找人生定位时往往很失望。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保持诚实吗?一种方法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它,即使不喜欢。这样至少知道自己不是在为懒惰找借口。更重要的是,往往会养成把事做好的习惯。

另一种方法是“坚持实践”。例如,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又不想因为日常工作而浪费精力,那么,就要坚持练习写作。尽管写得不好,但还是要坚持写。只要坚持实践,就会知道想成为作家是不是想想而已。如果写的东西实在糟糕,选择这份工作就不现实。

坚持实践是一种启发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找到喜爱的工作,甄别出那些本以为会做好的工作,最终选择真正喜欢的,就好像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可以找到屋顶的漏洞一样。 当然,明白喜欢什么工作并不意味着能够以它为工作,这是两码事。有追求的人更要把两者分清楚,喜欢做什么和能做成什么是不一样的。

这一点看得越清楚,内心就会越痛苦,很多人因此降低标准。例如,如果在街上随便找人问问,他们能否和Leonardo画得一样好,就会发现很多人说他们根本不会画画。这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而不是事实。他实际想说,我不会去干那个。因为如果想方设法让他做画20年,他会为自己获得的成就而吃惊。当然那需要非常刻苦,可能要在头几年每天都得面对失败。所以如果有人说“我不行”,不要相信他。

另一个经常听到的说法是,不能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总得有人做令人讨厌的工作。真的吗?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在美国,唯一强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们已经30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如果仍然有些事没人愿意做,那么人们就不得不自己做,过去发生在家奴身上的事就是这样。家奴的工作是经典的例子,在公元10世纪时,似乎那份工作总得有人来做。然而在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已经没有仆人了,有钱人得自己干活。

所以,也许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做,但是谈到具体的某项工作时这么说就不合适了。糟糕的工作可以自动化完成,或者根本就不做,如果没人愿意做的话。

两条路

有一种情况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他喜欢做的工作。人首先要生存,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会很难赚到钱。这时有两条路可以走:

成长渐进法:随着能力的增强、名气的增大,逐渐放弃不喜欢的工作,选择喜欢的工作。

齐头并进法:做不喜欢的工作赚钱,以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成长渐进法更常用,工作做得好的人一般选这种方法。年轻的建筑师开始时不得不什么活都干,等到他做得很好之后就可以挑选项目了。这种方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太慢,而且不确定,即使是终身聘用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 齐头并进法有多种做法,取决于需要用多少时间赚钱。一个极端是白天上班,靠一份工作时间固定的工作赚钱,而在闲暇时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个极端是先拼命赚钱,直到不再为钱发愁。

齐头并进法用的人比较少,因为需要事先做好周全的打算,而且这种方法更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的要求也越高,所以为了赚到足够的钱,可能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工作。更糟的是,人可能会被工作内容改变。如果做无聊的事情太久,脑子可能就锈掉了。钱给的越多的工作越危险,因为需要付出全部的精力。

齐头并进法的好处是可以让人摆脱障碍[7]。职业发展不都是一片坦徒,不同工作之间的差距变化很大。从结构设计工作转行到产品设计工作还有可能,要转向音乐方面就不太可能了。有两份工作的人多一分选择,尽管其中一份只为赚钱。

到底该选哪条路走呢?这取决于你是否明确想做什么,是否擅长分清主次,能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及是否有人愿意为你喜欢做的事情付钱。如果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知道有人愿意为此付钱,那么就选择成长渐进法。如果还不了解自己想干什么,或者不喜欢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那么可以选择齐头并进法,只要你能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不要太早下决定。很小就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的孩子似乎让人印象深刻,就像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善于做数学题目一样。可惜,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错误的。

我有一位非常成功的医生朋友,她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当有人向她咨询申请医学院事宜的时候,她很想握着他们的手说“不要去”(但是她从没这么做过)。她怎么会这样呢?她在高中的时候就想成为医生,而且她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令人遗憾的是,她甚至克服了对这份工作的厌烦。

结果,她现在的生活实际上是一名高中生为她做出的选择。

年轻的时候,我们相信有足够的信息事先做出选择,工作却是个例外。试图做出选择时,手上只有少得可怜的信息。即使上了大学,我们也很少知道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做过几次实习生,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提供实习机会,而那些提供实习的工作,也不会教你太多东西,就好像做球童不可能学会打棒球一样。

人生规划和其它规划一样,多尝试会有更好的结果。所以,除非十分确定,最好还是选择一份可以应用成长渐进法或齐头并进法的工作。这也是我选择计算机行业的部分原因。在这个行当,做教授也行,想赚很多钱也行,也可以向一些相关专业转行。

尽早从事涵盖面较广的工作也是很明智的,这样就可以很快知道各种工作都是做什么的。相反,极端的齐头并进法很危险,因为无法得知自己喜欢什么。如果一个人做了十年的债券交易商,当他攒够了钱决定不再继续而转行写小说时,却发现自己并不是真得喜欢写小说,却已为时已晚。

多数人都会说,这好办,给我一百万,我就能弄明白该做什么。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环境塑造人,离开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多数人都会不知所措,看看那些中了彩票或继承了大笔财产的人就知道了。就像每个人都说他们在意财务安全,然而最快乐人不是那些拥有它的人,而是那些喜欢他们在做的事的人。这么看来,有一份明确的计划未必是件好事情。

选择哪条路,是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的。找到喜欢做的工作很难,大多数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即使能做到,也要等到

三、四十岁。但是,只要有这个愿望,就很可能会实现。如果知道自己会喜欢工作,就胜利在望了,如果知道自己具体爱做什么工作,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上一篇:排查黑校车情况总结下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