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社会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本身就体现出辩证属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思维、发展观点和矛盾分析法,以辩证思维深入分析社会管理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等,认识并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规律,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建设社会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建设社会管理论文 篇1: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如何推动创新社会管理,因社会管理的多层面、多层次、多因素而呈多路径选择,从社会道德建设切入就是其中之一。

一、道德建设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道德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道德建设是社会生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既为社会管理提供坚实的文化、价值基础,又是社会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1、道德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向社会提供了一套善恶价值标准系统,能够对社会运行方向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加强道德建设,使人们获得丰富的道德知识,树立科学的道德价值观,营造社会管理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2、道德建设具有激励作用

对物质利益的需求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首要条件。但绝不能因此就忽视精神的激励功能,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激励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业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潜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3、道德建设具有调节功能

当前随着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出现了浮躁、喧嚣、暴戾、冷漠等不良社会心态,虽然并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消除,就有可能使人产生过激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这就要求我们综合运用政策、 法律、 经济、 行政和道德等手段妥善处理。其中, 道德建设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它有助于作出道德评价和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选择,有助于人们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使之由不适应、不平衡向适应平衡转化,从而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4、道德建设具有控制功能

强有力的道德建设,可以在主体思想意识和外部行为的状态发生以前,对主体进行有效控制,未雨绸缪,把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消除在发生之前;可以增强道德主体的自觉意识,提高全社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防范危机成本,减少社会震荡。

二、当前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1、公民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化

由于公民生活实践、受教育程度等不同,价值取向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虽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但也必须看到价值多元化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和由此带来的问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人们自然会首先关注那些能够带来显性功效的生活价值,如金钱价值等,并相应地弱化对精神价值、信仰价值等的追求,制约了精神生活的发展;又由于现阶段人们的价值选择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易受社会潮流和时尚的左右,多数人往往用经济活动的价值观来衡量生活价值和道德价值,有人甚至把金钱和财富价值作为评价生活意义的最重要参数,严重影响了公民道德建设。

2、理想与信仰的价值缺乏重视和引导

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物的依赖性在不断膨胀,欲望也在不断地强化,现代人功利性的逐利心态几乎弥漫整个社会,社会成员潜意识地变得实际、功利,过分的物欲追求必然导致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忽略,淡化或放弃对理想和信仰价值的追求,对理想的理解趋于务实和功利,理想对个人生活的激励作用被庸俗地实用化,一些人没有任何信仰,与此相关体现理想和信仰价值的道德对一般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呈弱化趋势,政府、主流媒体对理想与价值的重视与引导程度远远不够,虽然现实中宣传了大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典型,但英雄和模范人物的事迹和品德对人们的激励和教育作用却不明显。

3、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难以落到实处

虽然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又提出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可是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过程中,贯彻得总是不尽如人意,更多关注的是经济的发展、 财政的增收、基础设施等能体现形象和政绩的建设,而对于公民道德建设往往只仅仅强调而已。

4、公民对现代道德观缺乏主动自觉的认同感

目前现代公民道德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并未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带有被动服从的色彩,不能自觉地把自身融于公民道德建设之中,不能主动地关心公民道德事务,因而,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承认的协调公民道德关系的伦理共识尚未形成。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綜合运用各种手段,按照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进行,切忌一阵风走过场。

1、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主要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 塑造理想人格, 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因此通过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揭露和批判有损社会伦理道德的现象和行为,使抽象的道德理论渗透到人的内心,让枯燥的信条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激发公民的道德情感。

2、知行合一, 激发道德建设内生动力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价值理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道德伦理的重构不只是靠读经和灌输所能奏效的,而必须通过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通过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优秀的实践成果。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使人们的自觉行动起来,引导人们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

3、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创新

个体的道德行为毕竟对社会产生不了多大的作用,充其量是独善其身的手段而已,除非是公众人物或具有引领作用的官德的缺失;而道德制度的不科学、不合理所造成的精神损失却是面状形的。因此制度、机制建设至关重要。一是推进机制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育等各种措施,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制度约束,提倡和奖励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二是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手段创新,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和渠道,传播先进思想文化,通过生动、形象的道德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公民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公民实际的道德行为,提升群众道德素养,化解潜在社会矛盾。

作者:迟兴爽 张振江

道德建设社会管理论文 篇2:

辩证思维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摘 要: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本身就体现出辩证属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思维、发展观点和矛盾分析法,以辩证思维深入分析社会管理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等,认识并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规律,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辩证思维;社会管理;科学化

辩证思维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在现代哲学中才达到”的“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的高级思维方式,[1]辩证思维打破逻辑思维的“非此即彼”模式,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及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辩证思维视角看,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本身就具有辩证属性,如何以辩证思维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社会管理的辩证属性

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涉及到社会管理的目标任务、理念思路、内容要求、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构成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社会管理系统,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充分体现出辩证属性。

从当前社会管理的形势看,既有喜又有忧。一方面,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形势总体是好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管理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又存在不少的问题。

从社会管理的目的看,既要稳又要活。一方面,社会管理要强化社会监管和控制,确保社会正常运转,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又不能把社会管死管僵,而是要维持社会有机体健康、有序和良性运行,保持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3]

从社会管理的任务看,既有正也有反。一方面,社会管理要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从反向上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又要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正,维持社会和谐,从正向上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管理有防有建,有堵有疏。

从社会管理的要求看,既有近又有远。一方面,在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继续推进,各种社会矛盾可能集中凸显,各种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也急剧增加,当前社会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又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社会管理既要增强紧迫感,近期重点谋划重点推进,又要树立战略眼光,做好长远打算付出长期努力。

从社会管理的对象看,既有人又有事。社会管理要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需要落实。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3]事必然涉及到人,人又有事需要解决,如何把管事和管人有机结合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社会管理的内容看,既有点、线又有面。社会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又有社区管理和服务,还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既有现实社会的管理,又有虚拟社会的管理;既有社会管理格局的完善,又有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建立健全,还有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既有物质基础、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又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管理点多、线长、面广,体现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社会管理的地位看,既要统又要分。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看,要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能顾此失彼。但从当前社会矛盾的发展看,又要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高水平的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管理的措施看,既有源又有流。推进社会管理需要一系列措施保障,特别是要分清措施中的源和流,抓住根本措施。“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3]只有加强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管理才能标本兼治。

从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看,既有一又有多。社会管理要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按照一般的原则和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又不平衡的国家,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仅内容有差别,而且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而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就有所区别。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既有一般也有特殊,既有一也有多。

可见,社会管理各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都内在地包含对立统一的属性,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及根本规律——矛盾规律,社会管理具有辩证性。

二、以辩证思维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社会管理本身就具有辩证属性,因此,必须以辩证思维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要善于联系地看问题,以系统思维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系统是由各个要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统一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等特征。社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点多面广的复杂系统,既有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又有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既有社会问题的解决,又有社会事业的建设;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协调,又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解决;既要关注特殊群体和重点领域,又要覆盖社会各个方面。从更大的范围看,社会管理又属于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管理系统从属于社会建设大系统,社会管理同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结构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社会建设系统。从更高的层面看,社会建设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子系统,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以,社会管理本身自成系统,又是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子系统,社会管理的各个要素之间、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及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间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以辩证思维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首先,要从社会管理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中统筹谋划,不能孤立地看待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比如,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往往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可能一个问题的解决要牵涉到很多问题,甚至会引发新的问题,需要从社会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系统思考统筹解决。再如社会关系涉及到地区、人群、阶层等之间深层而复杂的利益关系,要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才能协调好。其次,要把社会管理放在社会建设大系统中统筹谋划。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完善社会管理不能脱离社会建设而孤立地进行,社会建设的其他内容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特别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更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撑。只有加快发展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更好地完善社会管理。再次,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这个更大的系统统筹谋划社会管理。社会管理要加强,但经济中心不能丢,“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4]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不仅经济建设,而且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与社会建设及社会管理处于紧密的联系之中,比如政治体制改革与公民的民主参与、文化发展与公共产品的供给、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矛盾等等,在推进社会管理中都需要统筹解决。

要善于发展地看问题,以发展眼光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不断变化,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可能又会出现,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以辩证思维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就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眼光长远谋划不断创新。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种“时空压缩”现象,①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得到解决。其次,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发展才能为社会管理提供厚实的基础,不发展或发展缓慢问题都将更加严峻。再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解决当前突出社会问题的同时从长远谋划,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判断社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最后,要在发展中不断求变不断求新,及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

要善于矛盾地看问题,以矛盾分析法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的内容要求都内在地包含对立统一的属性,是矛盾规律在社会管理领域中的表现和反映,而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以辩证思维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要充分运用矛盾规律和矛盾分析法。

要坚持社会管理的两点论。社会管理的形势有喜有忧,任务有正有反,内容有点有线又有面,地位有总有分。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既要看到成绩又要正视问题,既要求稳又要求活,既要大力加强正向的建设又要加强反向的防范,既要重视点又要兼顾线和面,既要加强社会管理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要坚持社会管理的重点论。矛盾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有主次之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看待社会管理的形势要认识到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支流;社会管理的对象要特别关注特殊人群和重点领域,针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突破;推进社会管理的措施要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抓住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个根本;等等。

要坚持社会管理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既要把社会管理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的一项管理活动,又要看到它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中国所具有的特殊重大意义;既要分析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全社会面临的共同矛盾和问题,又要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各地区各领域的不同表现;既要坚持一般原则和共性的方针,又要探索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三、在辩证分析中把握规律,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另一方面更需要“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只有认识并把握住了规律,才能更好地抓住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从而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而要认识并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规律,就要以辩证思维深入分析社会管理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等。

要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规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各种社会现象不断出现并日趋复杂,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以多种多样的现象甚至以假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及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日益多样化。社会管理首先要善于区分现象和本质,不能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个别现象当作共性的规律性的本质,更不能把假象当作真相或本质。其次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把握其内在的联系,从社会问题的表面深入到实质,从社会关系的表层深入到深层,从而把握其规律。

要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规律。社会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同时又表现为一定的形式,同样的社会问题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社会问题又可以以同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管理既要研究各种内容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同时又要研究各种形式的社会问题所指向的内容;既要分析共同性质的社会问题可能出现的不同表现形式,又要分析以同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的社会问题。同时,社会管理既要在措施上有实质性内容,又要在方式方法上注重多种多样的形式。

要从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规律。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多发、突发、易发,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社会管理要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首先要分析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分析同一原因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和不同原因导致的相同结果;其次要深入挖掘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深层次根源,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再次要善于从社会问题的因果联系中总结共性的东西,更好地把握社会管理的规律。

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规律。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看似是一种偶然,实则背后有其深刻的必然性,它往往是各种社会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社会管理首先要从偶然中分析必然,从特殊中发现一般,从个性中找到共性,从而探索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思路;其次要注重偶发因素的作用,减少偶然性诱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化解社会风险。

要从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规律。只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存在,社会问题就会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反之,只要从根本上消除了不稳定因素,社会矛盾的发生就不会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社会管理首先要区分可能与现实,既不能把可能发生的当作实际发生的,也不能把具有很大现实性的问题只是当作一种可能性来对待;既要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不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又要分析促进社会公正、维持社会和谐的各种有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既要有效防范不利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又要积极促进有利可能性尽快转化为现实性;既要在可能性中发现现实性,又要在现实性中分析和预测可能性。

注 释:

①“时空压缩”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的代表人物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其核心内涵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和跨越式发展,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走过发达国家在很长历史时期里走过的路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似乎时间和空间都被压缩了。改革开放以后,我 国就实现了这种时空压缩式的发展,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时间经历的历程,同时也把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时间中不同阶段产生、不断解决的问题以复合型、压缩型的形式集中到了同一时空当中,使矛盾和问题十分尖锐和严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45.

[2]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2.

[3]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2-20.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责任编辑:闫生金]

作者:康伟

道德建设社会管理论文 篇3:

新媒体视阈下社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在新媒体视阈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关键要建立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和具有新媒体素养的社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本文在分析新媒体视阈下加强社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快新媒体视阈下的社会管理工作法制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发挥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的作用,提高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危机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媒体视阈下社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

关 键 词:新媒体;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专业人才

收稿日期:2015-07-30

作者简介:李巍(1982—),女,山东蓬莱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项目“新媒体视阈下山东省社会管理科学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RKA06005。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已进入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管理面临着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挑战。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新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此,新媒体视阈下加强社会管理并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一、新媒体以及社会管理

专业人才的内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 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卫星等渠道连接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传递信息和提供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电子信箱、个人主页、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社区网站、网络电视、网络报纸等都属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即时性、虚拟性、开放性、共享性、匿名性、超时空等特征,能够以多种媒体融合的方式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社会管理专业人才是指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为宗旨,通过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管理方法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处理社会矛盾、进行困难救助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近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社会管理人才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服务等领域,通过法律援助、困难帮扶、心理救助、人文关怀等途径,直接向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及时地预防和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提高了社会管理效能。

二、新媒体视阈下加强社会管理专业

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的逐渐增强,其对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诉求也愈发强烈。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通过互联网沟通交流、表达诉求。这也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⒈解决因信息爆炸带来的社会问题的需要。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便捷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发布与传播信息的垄断性、低效性、单一性和贫乏性,使信息在人们之间快速传播,而且信息传播的数量更大、范围更广。新媒体改变了某些阶层和群体垄断知识和文化资源的现实,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受地域、时间限制的状况,使得信息不仅能够及时地得到传播,而且给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乃至人们的思想、行为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覆盖面之广、辐射力之强、渗透性之深,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不仅存在着虚假信息、垃圾信息、不良信息泛滥,许多不负责任的言论和非理智声音肆意传播,网上谣言、人身攻击等现象,而且高科技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如利用网络进行病毒攻击,窃取秘密文件,信息泄露和信息安全等。因此急需加强社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及时处理因信息爆炸引发的社会问题。

⒉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我国当前正处在“黄金发展期” 与“矛盾凸显期”,突发事件往往涉及的都是敏感话题,在互联网上很容易引起舆论声浪。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民可以把成千上万的声音聚集起来,把某个带有局部性和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导致社会矛盾凸显。一些网民利用新媒体恶意炒作过分放大突发事件消极的一面,以此控制舆论导向,掩盖事情真相,造成人们之间的矛盾对立,破坏社会和谐稳定。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民政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迫切需要大量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协助党和政府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⒊消除虚拟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需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些网民沉溺于虚拟世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网络聊天和游戏上,与社会的直接沟通交流大大减少,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疏远、淡漠。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他们沉溺于网络聊天与网络游戏中,不仅耽误了学业,也影响了健康成长。此外,互联网已经成为多元价值观的交汇地和各方利益的博弈场。在互联网上对骂甚至掐架已成为常态,大量不健康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要消除这些负面影响,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⒋政治参与有序化的需要。互联网为人们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激发了人们参政议政的热情,然而,我国目前网民的参政议政水平并不高。突出表现在: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人滥用言论自由权,说话不负责任甚至实行网络暴力,如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进行人格、地域攻击等等。互联网舆论对司法过度干预,使司法公正性受到破坏。互联网上的普通群众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众容易被“意见领袖”所左右,这也对网络政治参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对网民做好引导工作。

三、新媒体视阈下社会管理专业人才

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⒈社会管理专业人才总量不足。据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1-2012)》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进行了5次社会管理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有84126人考试合格成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其中包括19525名社会工作师和64601名助理社会工作师。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0万人,其中通过考试持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超过8万人。然而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还相当低。

⒉社会管理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不高。我国社会管理工作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管理工作专业教育,仅有少部分人接受过有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方式不科学,工作方法落后,难以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专业服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管理工作的成效。近几年来,一些经过大专院校社会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毕业生,却因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社会管理工作岗位待遇低而难以进入社会管理工作领域。也就是说,现有的社会管理工作岗位被大量非专业人员占据,导致了“在岗人员不专业,专业人员不在岗”的尴尬局面。

⒊社会管理工作者职业化程度低。在社会管理工作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工作者与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都具有完整的职业体系,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在我国,由于社会管理工作成为一种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群众对社会管理工作这个职业认识模糊,既有将社会管理工作绝对化的倾向,也有将社会管理工作泛化的倾向。一方面,公办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受现有的人事制度、机构和编制的制约,无法大规模设置专业的社会管理工作岗位,使得实际从事社会管理服务的人员仍然用行政化的工作方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管理工作者主要就业平台的社会组织数量较少,发展水平较低,尚无法提供大量、专业的社会管理工作岗位。此外,我国社会管理工作的职业体系尚未建立,包括社会管理工作的职业资格、伦理守则、岗位标准、认证制度、保护制度等在内的职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四、新媒体视阈下社会管理专业

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

新媒体视阈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要加强社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使他们能够充分运用新媒体来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

⒈制定与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法律法规是调整社会管理专业人才职业活动的专门法律法规,包括社会管理专业人才注册、考核和评价的法律法规,社会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评价的法律法规,社会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法律法规,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法律法规等。同时,应完善社会管理工作组织业务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工作组织的法律法规,包括社会组织管理、志愿者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促进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制化,为社会管理组织开展管理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⒉加强对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其驾驭新媒体的能力。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管理工作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及其服务主体的建构必须把教育和培训作为基本途径,使社会管理工作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这样,社会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教育与培训能够将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和实务技巧传授给受教育者,要求受教育者按照专业的程序和方法来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服务咨询、专业研究等直接或间接的工作方法完成不同领域的社会管理工作。首先,要不断深化高校社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专业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构建应用型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增加新媒体应用方面的课程。其次,积极发展大学教育、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要相互配合、有机衔接,全日制教育和终身教育也要有机结合起来,使现有的实际社会管理工作人员和潜在的社会管理专业服务提供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都能得到提高。再次,要做好现有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入职教育和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如通过自学、短训、进修、函授等形式,提高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要做好专业实习和督导工作,针对新媒体视阈下社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社会管理工作者的教育要讲究实用性,要以解决当前最迫切的社会问题为契机,将专业理论学习、技能提高与专业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打造应用型的专业人才。社会管理工作者要学会运用新媒体,并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到新媒体互动中,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互联网参与者。如能够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收集、编辑和传播,能够使用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能够参与网络论坛的互动和新闻跟帖等等。通过学习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提高自身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⒊发挥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新媒体在舆论传播方面所具有的即时、快速、涉及面大、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使其成为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主阵地,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主渠道。新媒体视阈下舆论关注的热点往往就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社会管理专业人才要特别重视其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注重以新媒体为信息传播载体开展工作,如开通博客、微博、微信等。在社会管理专业中,准确表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了解网民反映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掌握社情民意,追踪网络舆论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在新媒体视阈下,社会管理工作者既要善于对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积极作出回应。还要善于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前瞻性、预测性分析,提高对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能力。此外,针对网络舆论谣言,社会管理工作者应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公布事实真相,为增强正面舆论力量和政府的公信力,掌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发挥应有的作用。新媒体视阈下社会管理专业人才要引导网民用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新闻事件,在新媒体上用理性的声音去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从而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

⒋提高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危机公关能力。当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管理专业人才要学会通过各种新媒体把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发展态势及其发生的背景、原因、解决方案等传达给公众,同时理解公众情绪,尊重网民意见。因为及时公布事实真相,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而如果掩盖的事实真相,一旦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形,就会导致歪曲事实的网络谣言大量传播,激化矛盾,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及时解决。此外,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社会管理专业人才要提高通过策划相关的专题,引导网民正确看待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引导舆论走向的能力,使正面的积极的声音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旋律。同时,社会管理专业人才要提高利用新媒体的广泛性特征,凝聚社会力量,汇集民意、民智,唤起网络正能量,动员广大网民为危机事件的解决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此外,在新媒体视阈下社会管理专业人才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个人的思想认识和个人修养。同时还要积极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网民自觉抵制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和语言,净化新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周进萍.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实践述评[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3,(6).

[2]刘利敏,秦国伟.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3,(02).

[3]陶维兵.近年来新媒体引导与管理研究述评[J].武汉学刊,2013,(04).

[4]陈菁瑶.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J].传媒e时代,2013,(06).

[5]荆培君.山东省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3,(03).

[6]谭婧伶.浅谈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J].学子论文选登,2013,(05).

[7]王承云.关于新媒体视阈下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8]马韶光.新媒体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工作创新[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05).

(责任编辑:牟春野)

作者:李巍

上一篇:配电监控装置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情感幼芽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