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学习心得

2022-07-10

第一篇:毛泽东传学习心得

《毛泽东传》有感

对少年毛泽东与中国当代青年学生的思考

——《毛泽东传》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时间是会过的很快。每次拿起《毛泽东传》,总会感觉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每次翻开这本书,心神就会不由自主的沉浸于其中,思绪总会越过时间的长河,徜徉于伟人纵横捭阖的那个时代,激情满腔,汪洋恣意。现在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依然思绪飞扬,整个心灵彷佛经历了一场洗涤,想到了很多很多。

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因此我们都知道,伟人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伟人的,世界上这么多人,伟人就那么几个,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自己,最后才一步步成为伟人的。他们成长的过程,经历的风雨,远远多过普通人。这本书便告诉了我们伟人是怎样炼成的。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能从伟人的经历中学到点什么呢?

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十七岁的毛泽东走出韶关的时候,心中是抱着何其坚定的决心啊。从那一刻起,他立下了第一个志向,并且用自己的一生为了这个志向不断的努力,这便是“学”。后来随着他眼界的开阔思想的进步,最后形成了自己人生的志向,就是为了中国人民的翻身做主而努力。

那个时候的毛泽东还没有我们现在的年纪大,他立志于学后便一直努力着,反观我们呢?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过很多苦学的故事,孙敬头悬梁 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光,孙康映雪读,我们也曾努力的去学习,可是现在呢?到大学了,还有几个人能有高中时候的那股冲劲呢?二十多岁时候的毛泽东在挑灯夜读,图书阅览室的钥匙握在手中。现在的我们每天也是过了半夜睡觉,只是我们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在学习,而是电影,游戏,聊天,当我们静下心来,是不是该想点什么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二十岁的年纪,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虚度了,真的不会后悔么?当我们玩了一天之后,我们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刚进大学时候对未来的憧憬?当五年十年二十年过去,我们是否会想,如果当年,我努力了,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

一九一九年的夏天,那个时候的青年学生正在为了中国的命运奔走呼号于街头,三四十年代,一批批青年学生放下书本穿上军装奔赴了前线,五十年代,一批批的青年学生激情满怀的奋斗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的先辈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当我们想起前辈的热血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为自己虚度年华而感到羞愧,应该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悲哀。现在是我们打基础的时期,现在不努力,那么所谓的理想,也只是空想而已了。

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年的夏天,毛泽东与萧瑜步行游湖南,走了五个多县城。游学历经六个星期,步行近千华丽里,他更真实的了解了湖南,这是在第一师范的课堂中永远学不到的。这次实践也为他后来写关于湖南的农民报告奠定了基础。而我们的学习,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不能局限于书本。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容易接触到先进东西的群体,我们就该走出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现在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的接触社会前沿的优秀的知识,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的完善自己。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我们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很多道理也都基本懂了,无论做什么事,须知知易行难。伟人跟普通人的一个重

要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始终如一的去努力,而大多数人是做不到这点的。行动,远比空想来的实在。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有了好的想法,不去做,结果等于零,空想最终只是浪费时间的无用功;而只会做不会想,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不动脑筋只会傻乎乎出笨力气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有了好的想法,去做了,因为遇到困难而退缩了,结果跟只想不做也差不多,我们应该想办法去解决它,困难就像纸老虎,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毛泽东是个善于总结的人,更是个善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我们青年人需要向他学习,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贯彻到生活中去,并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思考人生真正的开始,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真理,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谁的思想观念是一下就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需要时间跟学识的积累的,关键的是开拓自己的眼界,在接触到新的东西的时候学会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正确的观念。

毛主席一开始是赞同维新思想赞同君主立宪的,后来他接触到了更先进的东西,清醒的认识到维新并不能真正的拯救中国,于是他的思想转向了革命。而对于革命,他开始时是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的,在这段时期里,他也遇到过困惑。那是个动荡的年代,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决定了革命的不彻底性,那个时候的毛泽东苦苦的思索着为什么,该怎么办,直到他接触了社会主义理论,才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断的结合中国的现实进行思考与实践,最终才形成了正确的毛泽东思想。

我们所处的时代更是加快发展的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思想观点层出不穷,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我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呢?答案是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遇到事情多想想为什么,应该怎么办,想想怎样做才能更正确。一个不会思考不会分析,只会照本宣科的人是很难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的。

小时候的毛泽东喜欢读书,尤其是旧小说,像《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等,读多了,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他就会想这是为什么,后来他想到了,因为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想到了这一点,他觉得对农民来说不公平,所以他觉得《水浒传》里那些聚在梁山造反的人是英雄,而这个想法,对他后来领导革命也起了很大的影响。这说明,哪怕是一件小事,只要你认真思考了,也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实跟理想的冲突,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各种挫折与困难,周围各色各样的人的影响,等等。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要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想想这些问题到底对不对,算不算问题,想想我们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自己想不明白了,可以请教下师长,交流完后再自己思考下,不要人云亦云,不偏听偏信。对于那些不好的东西,坚决的摒弃,对于好的观念,批判的对待。当我们形成了正确的思考方法,我们也就慢慢的成熟了。

个性查宁说过,每个人都希望有他自己的个性,希望成为别人成不了的人,希望干出别人干不了的事。

毛泽东能逐步成长为一个伟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鲜明的个性和他独有的个人魅力。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表现出了他的叛逆,与父亲抗争,坚持自己的想

法,并获得成功,以致使叛逆成为一种习惯。当然,此时的叛逆已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学生时代的他锋芒毕露,秉承他的豪言壮志“自信人生二百年”。在第一师范的几年生活里,他始终是一名学生组织者,俨然一位青涩却出色的活动家。他敢于对错的东西说不,博学多识,成为学校里当时先进,更准确的说是激进分子的偶像,而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他一样使他人都心服口服,稳重、果断的他具备着少有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毛泽东的求知欲更不能翁小觑,这也是他独特个性的一部分。他把大多数的时间交给了图书阅览室,把大多数的钱也用在了买书上。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读后感,或赞同,或批判。在闹市上读书,纯粹的磨练自己的注意力。对报纸上的所有地名人名都细细考究。而现在的我们呢,作为学生的我们与书那么近,可又那么远。图书馆中好书如云,我们又读过几本呢?

布尔曼说:“每个人都是自己个性的工程师。”有个性,不是让我们奇装异服标新立异,而是有自己的决断力和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独特的想法与做法。不要做普通人,就不要做中庸事。大胆一些,热情一些,激昂一些,书写辉煌与精彩。

……

《毛泽东传》读完了,而意韵犹存。我思考着,记录着,写下了自己的感想。也许有些想法过于片面或者偏激,可是我想说,这是我对中国当代青年学生的思考,也是对自己的呼唤。一本好书,不是好在它本身,而是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是的,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真正顶起这份责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定要高深呼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二篇:读毛泽东传有感

时势与英雄

读《毛泽东传》有感

16231172 秦钰森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昔日庞大辉煌的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偌大一个封建社会从顶层到基层,都已陷入了无法拯救无法挽回的腐败与堕落。庞大帝国空朽的内部中,被压迫到几乎无法呼吸的人民沉沦在吃人与被吃的悲惨轮回,帝国的上层不知进取,沉醉于昔日的荣光,贪欢现世的繁荣与奢华。在外部,西方强大新兴的帝国对已得的利益与资源并不满足,贪婪地想要向东方这片肥沃的净土发起掠夺与侵略。更甚者,临近初升的帝国也对自己名义上的宗主国虎视眈眈。垂老的巨人在黑夜来临之刻,仍麻木不仁地呼呼大睡。茫茫大地上,比最漆黑的夜还要漆黑,整个帝国看不到任何希望。就在如此深沉而无望的境地中,湖南湘西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不起眼的婴孩降生了,这时候没人知道,不久后的华夏的 大地,将以他为中心,掀起一次次波澜。 毛泽东生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罗斯·利特尔在文中这样描述到,“泽东是无忧无虑地成长起来的。与他同龄的其他孩子享受不到这种优厚的生活。他没挨过饿,衣服不多但从不破破烂烂。他母亲持家井井有条。令他头疼的是父亲。他的渴求在精神方面。”较为优渥的家境为年幼毛泽东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与空闲,让他能够在一个较为早的年纪,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高度,能对自由,精神与灵魂进行思考,独立与反叛的意志开始伴随着思考在其心中满满萌芽。与此同时,其父亲对其施行的压迫与控制,对他的期望以及渴求在其身上获得利益回报等等种种欲望与专制的爆发,也让年幼的毛泽东透过其父亲慢慢看清社会的压迫者的真面目,“老头儿是中国自救之路上的一只拦路虎,”他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 与父亲的全面冲突的爆发激起了幼年毛泽东深深的思索,“父亲所代表的权威是可恶的,且正在走向没落。如果中国的家庭和村庄都像这个样子,中国如何才能得救?如果韶山的这种父权家长制是中国的正统规范,那么,妇女又将有什么样的命运呢?”此刻,过去仅仅是作为一个个人,局限于家庭的反叛者毛泽东才真正和社会、和民族的反叛联系在一起,毛泽东作为反叛者的“个人性格”迎合了当时反抗浪潮在整个国家兴起的“时代特征” [1]。社会的大势此刻已初刻显现,孙中山,蔡元培等先进人士已经开始在暗中活动,一场民主复兴的浪潮与狂欢正积蓄着力量。 待到毛泽东正式脱离他的父亲,来到了更广阔天地,这位令中国改天换地的伟人才算第一次真正紧贴时代的脉搏,进入到了时代的先潮。青年毛泽东具有普通人不具备的激情与骄傲,能非常迅速的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时仍能维持一颗透彻明亮的初心不变——学习知识。东山和长沙的时期是毛泽东的积蓄时期,他吸收理解了许多舶来的包括共产主义在内的知识,并且期间爆发终结了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也让其振奋无比。他开始在各个地方流浪,与此同时,他的生活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能进行独立的思考,亦代表能进行清晰的判断。 毛泽东开始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开始领导一些造反势力来反对当时军阀的统治。不久之后,毛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其一生中所接触最重要的思想。1921年,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之一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创建中国共产党。也是从此刻开始,他与共产主义,与党紧密的联系联系在了一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也是从此刻开始,学生毛泽东、教师毛泽东开始向领袖毛泽东和将军毛泽东转变。 不过这一切并不顺利,毛泽东在党内地位并不高,他的思想与行动也未得到党内高层人士的认可与支持。闷闷不乐的他从上海回到了农村。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从土地上走出终究回到土地。曾经的他作为反叛者离开了农 村,在城市浮沉十有余年后,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他明白了真正的反叛不是受伤的灵魂拒绝服从,而是汇聚更多灵魂与力量,一同寻求治愈与新生;反叛不是为了暴力与破坏,而是为全体人民寻找新的未来。在农村当中,他深入农民群众,与这片大地上最广泛也是最为困苦的人民相连,并且在农村传播共产主义,让乡村第一次发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呐喊。也这就是此刻,他认识到了“他们需要一场革命,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农民。”在不久后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上,毛泽东这样写道,“然若无农民从农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这是一个惊人的结论,“只有农民才能使旧中国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厦倾塌,即使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也要完全依靠他们。”这显然走出了一条与莫斯科截然不同的道路,恰如原书所形容的那一样,“随着这篇文章的出现,卡尔·马克思降至亚洲的稻田。” 随着蒋介石的翻脸,南昌起义的爆发,国共两党暧昧不再,局势再次变得风起云涌。认识到中央实行的是“忽视军事而又希望群众性的武装起义的矛盾政策”,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因为缺乏外界的响应以及其及其混乱的内部,再加上毛泽东的军队只是乌合之众,长沙久攻不下,共产党总部也是混乱不断,毛泽东第一次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悲剧。别无他法,毛只好败走井冈山。 井冈山是绝望的选择,同样也是希望莅临之地。青年毛泽东最显著的一个风格便是身处困境仍胆识过人。他意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意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此地,他建立一支新式军队,他创作性的把三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枪,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他认识到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切都是为了取得人民的支持。也正是在井冈山,他提出那个著名的比喻,“军队是‘鱼’,而老百姓是‘水’。战争总有前因后果,总是具有决定的意义。如果持枪的人不是献身于高尚的事业,那么枪杆子就没有什么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可以说才算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果。而这一切的发生无不得益于毛泽东在混乱局势下仍充盈的胆识与智慧。不过这一切并没有在党内为毛赢取地位与话语权,甚至迫于极左构成的党中央种种无理的要求而使革命力量受损。不过这也是黎明到来前的些许黑暗而已。 在此之后一直到建国之前,期间的无伦是日本侵略还是蒋介石国民党,都不过是毛泽东运用自己已有的思想与经验所跨过的一些小坎,虽然过程惊心动魄,一波三折,但他没有犯没有决定性的错误,那么胜利的到来不过是时间问题。青年毛泽东运用了其远超时代眼光和意识,在一片漆黑的中国大陆上找到了希望与方向,并带领着人们向这希望的方向行去。 新中国建立后,可谓政通人和,百废待兴。毛泽东以及他的同志们在战争与斗争上可谓一把好手,但在如何建设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方面上,也是毫无经验一筹莫展。唯一可以借鉴的也只有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而事实上苏联工业化的路已经在当时显现出其已有的弊端,并且与中国的国情——具有一个庞大的农民阶级而不是工人阶级相抵触,毛泽东必须带领共产党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道路。除了国内问题繁多,外交上一些历史遗留也需要加以处理,新中国崛起的路还很漫长。 创造历史的旅途中必然荆棘遍布,而新中国在这样完全没有前人做参考的未知领域上的跋涉更是困难无比。身后有四万万人的翘首以盼,更需要背负整个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毛泽东身为执政党党的领导人,承担的责任,是华夏过去没有一个领袖经历过的重担。 毫无疑问,毛泽东也会犯错。接下来无伦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失利,还是大跃进的失败,都证明了毛泽东的答案并非万能。此时的毛泽东已不再年轻,他已无力再如青年时期那样富有活力地寻访、探查、领导这庞大的帝国。他不在具有清醒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老年毛泽东不能像过去那样以敏锐的直觉站在时代浪潮之巅,相反,他被周围复杂的人物所诱导欺骗,不能透过种种迷雾看清事件的真相与发展的脉络。但是,他仍以一种恰如过去般的英雄主义行事,无比笃信自己曾经所信仰的道德意志,他以一己之力,行使着英雄甚至神明似的权力,发起文化大革命,动摇他曾经所支撑的大厦——党,为了像一个英雄一样完成自己拯救人民的目标。他在时代的漩涡中挣扎,而幻想自己仍如过去一般,似弄潮儿涛头立。 这位伟人、英雄,时代簇生的骄阳,终究还是迎来其迟暮之刻。而也正如所有英雄那样,毛泽东到了暮年之刻,仍胸怀天下与黎民。在看到世界并未走上正轨,也挺身而出,想要赐予救赎。但英雄终极也难敌岁月,错误难免。 毛泽东,随时代的潮流而起,随时代的潮流而落。他毁灭了旧世界,又创造

参考资料

1. E.Fromm’sEscapefromFreedom 了一个新世界。

第三篇:读《毛泽东传》有感

北京理工大学寒假实践报告

探索之路

——读《毛泽东传》有感 摘要:

一本书,写了一代领袖的探索之路,折射了一个民族的探索之路,这条道路曲折弯曲,却最终通向了新中国。以太平天国为核心的农民斗争,以效仿西方资本主义为核心的系列活动,以辛亥革命为中心的民主革命,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发展。中国在这样四个阶段中逐渐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越走越辉煌;从一个心怀大志,喜爱造反,喜爱武侠小说的孩子到成为“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经历了哪些探索过程,他的探索过程又与新中国成立的探索过程,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什么关系?读了罗斯·特里儿的《毛泽东传》,我试图从毛泽东的逐渐成长过程看中国的成长过程。

关键词: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华民族

正文:

早期萌芽

生长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一个信息稍微闭塞的小城镇,读着传统的私塾。却无法禁锢着毛泽东具有造反这的“个人性格”,“我反对的第一个资产者就是我的父亲”毛泽东曾这样说到。《水浒传》 , 《三国演义》是毛泽东童年最喜欢的书,也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论语》对他的作用也适得其反,他不喜欢尊崇权威,对于私塾先生和父亲这两个约束他的人敌意越来越大。家里的斗争对毛泽东的一生影响在后来慢慢显现出来。

离开了湘乡,走出湖南,来到北京,外界的知识慢慢流入影响着毛泽东,他越来越关心起社会问题,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把个人斗争纳入了更大的社会斗争之中。他开始了他的政治探索。毛泽东第一次发表政见,在文章中建议组织一个半改良半革命的新政府,由孙中山任总统,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他的思想也从哥老会到民族主义运动,完成了这次质的飞跃。杨昌济的个人主义,德国的理想主义,盛行一时的无政府主义等等不断击打着毛泽东的脑子,他认同而又不完全认同的思考着每一种主义。也正是在这时,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读到了马克思和列宁的1

著作,也没有一下就占领了他的心。组织五四运动,和一些新的接触革命的机会,毛泽东开始了更成熟的思考,苏俄成为了毛泽东心中的灯塔。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逐步的过程,而布尔什维克的成功立即打动了他的心。新民学会里也出现了各种思潮,也没有了早先的团结,毛泽东极力主张以“变革”为目标而反对“改良”,事实后来证明他是对的。

1921年毛泽东作为湖南的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了他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也没有人重视。

“毛泽东已经从一个小村庄的孤立状态发展到开始信仰一种革命的学说,正是在这一学说的名义下,俄国革命已经震撼了世界。在他寻求改造社会的知识的第一个阶段中,他兴致勃勃地研读西方思想。在1919年,无政府主义曾对他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在那些形成他基本思想的年代里,为了服务于更大范围的社会,他十分强调个人的锻炼。的确,在1917年到1918年那段时间,他常常让人觉得像个自由的无政府主义者。然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这几年间,他逐渐从主张自上而下地由一位强人促成变革,转而主张自上而下地通过革命进行变革”

[摘自特里尔《毛泽东传》人民出版社70页]

在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外国的侵略,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的入侵使中国的爱国人士开始意识到中国旧的东西已经开始有些不适应了。首先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中国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开始,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张勋复辟失败,护法运动开始,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的各个阶级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为后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将在中国的舞台上精彩上演埋下了伏笔。

形成阶段

1921年以后,毛泽东正式组织工作,作为湖南党的领导人,做教育加组织工作,他试图把共产主义这杯新酒倒进湖南经过考验的激进主义的旧瓶里。国共联合后,毛泽东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在国民党里担负了重要责任。在这个阶段,他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跟共产国际的大流思想出现了分歧。1925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等文章,他开始注意到马克思不曾注意到得一个阶级,农民阶级,因为在中国当时的国情下,工业化不发达,工人组织的力量不够

壮大。 然而,在他的思想还未形成之时,面对各种思潮的压迫,他不得不为眼前的道路着急。1927年春夏,国民党突然对共产党翻脸,进行穷追猛打。共产党对此极其震惊和气愤,立刻决定通过充分发动工农群众,在城市实行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毛泽东自动请缨到湖南组织起义。然而,起义没几天,几乎全部失利。毛泽东甚至差点在这次起义中丧失生命。这使他迅速明白了一个问题,国民党已经坐大,整个形势是敌强我弱,眼下不是什么继续暴动,而是如何生存的问题。他比较肯定,必须保存武装,必须先生存下来才能谈到其他。 上山,在当时来说,是惟一正确的选择,但中央则很难理解,乃至非常愤怒。

然而正是井冈山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第一次完美的结合,在这里他不用再受国际共产主义的束缚,他可以更接近人民群众,可以更好的思考和探索出路,不断壮大自己的部队。这里的思想他写成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古田会议之后又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题的书信,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思想,后来成为了引导共产党前行的毛泽东思想。潮流那遥远的尽头已转向对毛泽东有利,长征的过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的领导权力。毛泽东思想也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形成。他开始了他人生最有成就,最辉煌的阶段。他作为领袖,总喜欢感觉自己处于左右不痛政见者的中间位置。他对两种极端意见的诅咒是“投降主义”和“关门主义”。

在这段时间里,国共两党出现分歧,各个的思想也走向不同的方向,中国整个开始走向两个分化的局面。却逐渐形成两个大的方向。国民党的资本主义和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而在共产党内部,也是左倾,右倾,摇摆不定,对于哪种道路才是正确的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渐渐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共产党人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成熟阶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踌躇满志,写下了《雪》这一洋溢着民族主义豪情的词。这个时期,他对中国未来道路的探索日渐成熟,道路逐渐清晰起来。他反复提到他1927年第一次 使用的格言:“枪杆子里出政权”,他相信,一只队伍如果没有工作中心就毫无意义。他对于政权和打仗的看法在成了人们的指导思想。他的《论持久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正是这场战争使毛泽东的探索越来越有意义,成就了毛泽东思想,成就了毛泽东这一时代伟人。

延安时的毛泽东的目光已经从过去的战斗转向未来。他统治着一片领土,已经开始把自己看作是中国的下一代领。他相当自觉地把自己安排在权力的驾驶座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毛泽东召开了一次中共代表大会,新的党章宣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它没有提到斯大林的名字。毛泽东已经战胜了王明,形成了自己的东西,而对于中国,似乎毛泽东的东西更实用。

毛泽东探索多年的思想和他的地位在共产党里,在中国逐渐确立起来。虽然今后还会有各种发展,他还面临各种探索,但是毫无疑问,他之前在中国的探索已经付诸实践了。他已经开始成为一名圣人。

结语

“煮饭做菜真正是一门艺术。书本上的知识呢?如果只是读死书,那么,只要你识得三五千字,学会了翻字典,手中又有一本什么书,公家又给你小米吃,你就可以摇头摆脑地读起来。书是不会走路的,也可以随便把它打开或者关起,这是世界上最容易办的事情,这比大师傅煮饭容易得多,比他杀猪更容易。你要捉猪,猪会跑;杀它,它会叫。一本书摆在桌子上既不会跑,又不会叫,随你怎样摆布都可以。世界上哪有这样容易的事呀!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些。”[摘自特里尔《毛泽东传》214页]

毛泽东打的比方是告诉人们,实际与实践是多么重要。因为他明白,现在的这条道路是他和中国无数革命先驱不断探索出来的。他深深的知道照搬照抄和“教条主义”会给人民和民族带来什么危害。

毛泽东对革命的探索,是中华民族对革命的探索中的一份子,但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份子。而最终是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的探索引领着民族的前进。这两条探索之路一直相互影响,最终合二为一,成就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第四篇:读《毛泽东传》有感

在中国,提起毛泽东可说无人不敬仰;在世界上,他也是一位很受人爱戴的伟人。让我借用江泽民同志的话来说,他是集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词大家于一身的“盖世奇才”。他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起,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革命生涯中,为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全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崛起,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为世界和平、解放、进步事业,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带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开始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毛泽东的父亲就曾经骂他是“懒而无用”,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农民眼中,田地才是最重要的。不过,我也可以从书中感觉到那时的毛泽东是一个极为叛逆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不爱田地,却对知识那么渴望。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这对毛泽东的文化知识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在民间有句话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中国的古语,毛泽东都没有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如果当年老毛同志没有读水浒和三国,那么,他也就不可能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活动中有那么卓越的表现,而中国也不会是今天这么强大的中国了。后来,毛泽东用自己私下的攒钱离开家到外面闯荡。正是他的独自出外闯荡,让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于是让他起了改变人们的生活想法,想拯救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如今的人们已不满足于书中对伟人的歌功颂德、罗列事迹,而兴趣点往往集中在这个人以及他为什么要做他乐而不疲的一切,包括他的成长、心理、性格、脾气、思想、人格魅力等,从而寻觅他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渐进为伟人的轨迹,并以此作为自我塑造人格、国格的借鉴。这也正是我爱读伟人等人物传记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我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而他的思想和行动则决定他的命运。性格涵蕴先天和后天的成分,如果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自我修养和磨砺来不断完善,而后天的自我修养和磨砺的基本点则是思想和行动。多灾多难的毛泽东若不靠他伟大的思想和坚韧不拔的行动,是不可能走出逆境登上辉煌人生的顶峰,从而成为高山仰止的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称在自己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我的理解是既有霸气、高度原则性又有灵活性,高度原则性为主,灵活性为次。这两者的对立统一,则是完美的性格。谁具有这一完美的性格,谁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了,何愁没有灿烂的人生?

毛泽东被西方人称为是东方道德的完人。我们不搞个人崇拜,但我们要向伟大人物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我曾经和一位同志说过,改革、开放、拼经济,解决温饱奔小康,日子越过越舒坦,这是有目共睹的;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表明精神家园的富足。我曾经批驳有人抛出的“毛泽东思想过时论”,而疾呼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决不会过时!而疾呼《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些共产党人的“道德经”决不会

过时!毛泽东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如果每个共产党人心中都装有“道德经”,都是张思德、白求恩、活雷锋,哪还有什么“精神空虚”?哪还有什么“三个代表思想”不落实?哪还有什么社会“和谐”不了?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国家,她是一个被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国度.建国后毛泽东把她打造成一个代表第三世界说话,反对霸权主义,与美,苏三足鼎立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无所有,就像是一张白纸,对于毫无国家管理经验的共产党人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不仅仅是在毛泽东时代,就算是在当今现在,也是一个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没有成功的先例,没有经验可循,第一步怎么走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社会主义国度是一个乌托邦之路,或者是一个桃花源?也许在毛泽东的心里有一个计划,但他却没有时间把这个计划全盘托出.从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到现在中国的领导人在我心中他们都是被尊敬勇士.他们在走一条没有任何人走过的路.因此,我爱戴他们,拥护他们.中国人不怕尝试,不怕失败!革命的精神永远不能丢弃!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因此,这部传记也可以说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第五篇:读《毛泽东传》有感

这本由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从很客观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毛泽东的生命历程充满了奋斗、追求、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等等,从儿时与父亲的抗争到17岁“出乡关”,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从万里长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三年解放战争,从建立新中国到大跃进,从庐山会议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到逝世。毛泽东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17岁才“"出乡关”的毛泽东,与早期其他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都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那些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在探索道路上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种思想源头便在中国的发展中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无论什么情况,他总是在不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上结合具体的中国国情审时度势!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这部传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写出了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的独特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写出了毛泽东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写出了毛泽东是怎样思考和处理中国革命过程中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怎样解决一个又一个常人深感棘手的难题,从而引导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也就是说,书中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具体看待毛泽东这个人,没有所谓的个人崇拜,没有所谓的“两个凡是”思想,全书,均以客观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评价。 这本书中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毛泽东对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艰辛努力和历史贡献,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历程。同时,也不讳言他的失误,并对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和他作出决策的思考过程、失误原因,作了客观的叙述。它的出版,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决策的过程,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发展和变化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他在建国后期出现了一些错误,使我国停止了发展甚至出现了倒退,但这些是非功过自有我们后人评说。现在的我们对毛主席的一生自有我们客观的评价,但他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和人格魅力在当时,实实在在的激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人,他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心中的太阳。

毛主席对自己一生的工作,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赶走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评价毛主席的这两项工作,第一点大家都没有疑义。对第二点,用毛主席临终前的话来说: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文化大革命对不对?我们很难去定夺,毕竟我们无法从他们的角度很好地去观察事物,但正如金刚经上讲,“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像,人像,众生相,则非菩萨”。那些革命者,奋不顾身的参加革命,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却有了“我相”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冒出来了。因此,这些人就不是革命者了,而是走到了革命者的反面,由此看来,要想保持无产阶级的本色,真是既困难又容易。说困难,是要人跟自己做斗争。说容易,方法实在简单:无非是把自己的个人利益少考虑,多考虑集体利益。能够做到这一点并终身实践,一以贯之,实在不容易。而这正是毛主席不朽的秘密所在,也正是反动分子想怎么样抹黑也做不到的秘密所在,也是现世对他的评价仍然是功大于过的主要原因。

我看了这部《毛泽东传》以后,不仅能正确认识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最真诚的儿子是如何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不息,同时,这部《毛泽东传》还像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

1、毛泽东虽然出生于农民家庭但这样的出身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志向与追求。少年时,父亲本打算送他去一家米店当学徒,以便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走上父亲所安排的生活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寻找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回头看看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志向又如何,我们有几个会把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时常会抱怨学习的苦闷那全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的志向,为什么读书?所以现在的年轻一代是需要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的,有了奋斗的目的,当然就有奋斗的斗志。

2、为了不断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尤其是在重要历史关头亟需总结经验时,他更始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生活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的我们,读书,难道就不是一种提高自我能力的途径吗?

3、毛主席说过,他只有在游泳的时候才不思考问题,因为在水中如果一思考,就容易沉于水中或者呛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而对水中思索的体会,估计也是吃了很多水的苦头后的经验总结。而所有这一切,也是他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判断的根本,试想,一个整天不思考的人,或者说,不思考正事的人,怎么会对任何问题都有明确的看法呢?也许我们该从中获得些什么,不是么。

黑发下温和的面容,有力的双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没有皱纹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深深地烙上了他的标记。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任何一个真正想寻求民族解放道路的人,都无法回避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几乎总能在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的命运困惑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刻,他如同上帝般的预言准确而清晰的指示着中国革命的方向,振奋着人民的精神。并以他超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党魂、军魂、民族之魂。如果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创下的是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而毛泽东则是让这个自鸦片战争百年来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了世界的民族之林。他的一生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同样,也影响着当代的我们!

上一篇:名誉作文讲评材料下一篇:门诊药房年终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