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创新评价

2022-07-11

第一篇:农业产业创新评价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

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近年来,莱西市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以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建设标准化基地为依托,以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保障,抓好筑龙头、建基地、拓市场、构载体、保安全、育品牌等环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8.8亿元,同比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8867元,增长8.8%。

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主导,引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活流通等功能,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们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着力扶持壮大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的“昂起”带动产业的“崛起”。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72户,其中168户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万福、九联、东生、海升四个集团公司发展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加工农产品120万吨,占全市农产品总量一半以上。

(一)壮大龙头企业。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按照引进“洋”龙头、培育“新”龙头、膨胀“原”龙头、挂靠“强”龙头的思路,打造一批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成长性、具有较强 1

的带动能力的行业排头兵。全市形成了以雀巢为代表的牛奶加工骨干企业,以九联为代表的鸡肉加工骨干企业,以万福为代表的猪肉加工骨干企业,以清水林为代表的蔬菜加工骨干企业,以海升为代表的果品加工骨干企业,以东生为代表的花生加工骨干企业。通过推动龙头企业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建立起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

(二)推进精深加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持续增上新项目和技改项目,依托项目膨胀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层次。万福集团引进英国康贝尔种猪1050头,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祖代种猪场,带动全市4000多农户从事生猪规模养殖,2009年出栏生猪90万头,屠宰生猪120万头,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海升国业有限公司投资2.75亿元,建成年生产4万吨浓缩果汁和1000吨天然香精的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出口2000万美元,带动9万户农民发展酸苹果25万亩,年产量22.3万吨。

(三)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名牌产品、优质产品申报认证工作,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和涉农企业知名度。九联集团生产的“速冻调理禽肉熟食品”和万福集团生产的“万福分割猪肉”被评为“中国名牌”,东生、佳乐集团公司的花生制品获得“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有4种农产品获得“青岛市名牌农产品称号”;丰水梨、香菜、香芋等7种农产品先后获全国优质农产品称号。

二、以建设标准化基地为载体,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按照“品种优良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

市场国际化”的目标,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依托“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衔接,以产业化推进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产业化。

(一)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现行的国家、地区、行业农业标准进行收集整理,重点配套我市名、特、优、新农产品,制订农业标准规范共145项。其中国家标准4项,省级农业地方系列标准77项,地市级农业地方系列标准18项,县市级农业地方系列标准46项,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骨干,以行业标准为主体,以企业标准为补充的标准体系。

(二)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以各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环蔬菜(果品)批发市场规模种植区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为重点,建立区域特色鲜明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目前,在全市规划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8处、46.13万亩,已通过认定的基地26处、37.95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24.9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2.75万亩。

(三)狠抓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以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保证食品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大对农资市场整治力度,严禁销售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和“三致”农药,推广高效、低毒、无害、安全投入品。四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方位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全市共有51项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9个,绿色食品18

个,有机食品24个。

三、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为纽带,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通过建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将农业产、加、销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户与市场、龙头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发展四种模式的农民合作组织:

(一)能人领办型。重点发挥两类“能人”的作用:一是发挥农村中有影响力的经济能人作用,引导他们围绕生资供应、科技服务、产品销售兴办农村经济类民间组织。二是充分发挥农业部门技术能人作用,引导农业部门下岗或分流人员,用掌握的技术和资金兴办科研机构,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和科技农业。

(二)龙头企业带动型。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并将为其供应原料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科研机构负责为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和培训,合作组织按企业的订单安排生产;企业为农户统一提供种子、物资、技术,并按统一订价收购农户的产品。

(三)涉农部门牵头型。引导涉农部门充分发挥技术、信息、服务上的优势,牵头创建农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市农业局下设的农技站牵头兴办的市花生产业协会,及时分析研究花生市场低迷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并通过新闻媒体和下乡讲座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新树立了群众搞好花生生产的信心。近年来,我市花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0万亩以上,年出口量10多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1/5以上。

(四)村“两委”兴办型。发挥村“两委”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领导和服务作用,引导村级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链条、以合作组织为载体,搞好生产服务,使产前信息灵通、产中科技精通、产后销售畅通。通过村“两委”抓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带农户,推动全村乃至一个镇的农业实现产业化。

四、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健全完善各类服务体系,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落实扶持政策。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做到了三个优先。一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去年以来,共投入5.8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灌溉面积达到8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1%,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二是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优先扶持。从税收、信贷、土地、用电、用水、用工等方面予以扶持,推动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改造提升加工技术水平。三是对种养大户优先扶持。通过提供担保、加强协调等措施,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问题,培育出一批种养大户。

(二)健全市场体系。一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这个桥梁,实现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国际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在稳步扩大东南亚、欧洲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欧美、西亚、俄罗斯等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市场发展空间。2009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3亿美元。二是抢占大中城市市场。目前全市已发展流通类中介组织78个,农民流通大军9000余人。

2009年全市签订“订单农业”合同7000多份,订单农业面积达到45万亩。在各类运销组织的带动下,我市先后在北京、大连、上海、南京、青岛等十几个大中城市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设立了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区。2009年,我市售往各大城市的果品、蔬菜达到160万吨。三是兴建产地批发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先后投资兴建了以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为代表的14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南菜北果”格局。2009年,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交易量达到12.6亿公斤,交易额13.5亿元。马连庄果蔬批发市场

一、二期工程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规划在2-3年内建成年成交量10亿公斤、成交总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果蔬专业批发市场。

(三)完善服务功能。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次。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强化政府职能,为农民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服务,促进农业发展。

第二篇:强化农村金融工作助推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农村金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决策部署,不断加快金融事业发展,促进金融服务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08年,**县各项存款余额为63.29亿元,较年初增加13.7亿元,增长27.6%,同比多增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1.65亿元,实际较年

初增加2.86亿元,增长14.22%;存贷比为36.37%。今年截止到2月底,全县银行各项存款余额69.0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25亿元,其中4家农村金融机构存款49.09亿元,占71.11%,贷款17.22亿元,占77.39%。同时,我县公开发布了全国首份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报告,荣获首批市级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县。当前,全县农村金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农业发展。积极利用银企政三方座谈会、项目发布对接会、建立信贷项目日常流转机制等方式,切实加大对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近些年来,仙竹米业、丹陵花木、新城牧业、恒源油脂等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菜花坪、大同桥、新市等一批规模农业基地得到了银信支持。2008年,全县累计发放农业贷款8.84亿元,占全县累放额的39.78%。二是缓解了农民需求。推动了小额信用授信贷款,保障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要。2008年对全县12.8万符合授信条件的农户核发了贷款证,占总农户的71.5%,全年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1亿元,占同期贷款总量的52%,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支持了农村建设。为落实国家项目配套,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农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农村路网、水网、电网和信息网等建设,有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近3年来,信贷投入了约为3亿元。如2008年,农发行对县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发放贷款5000万元,对农村数字电视项目发放贷款1000万元。

农村金融问题是农村反映较为强烈、较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农村融资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农村企业融资难。农村企业内部管理欠规范、经营体制风险高、有效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低,贷款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低。据调查,全县目前有80%以上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信贷支持。二是农村金融服务少。农村可用抵押担保物有限,金融服务点全面收缩,金融服务弱化问题明显。如我县设在县城以下的金融机构仅有34个,其中每个金融机构平均服务对象超过两万人,服务半径达50多公里。三是农村信贷成本高。农业贷款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贷款农户多、单个贷款额度小,信贷资金营运成本大;农业生产经营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相应信贷风险较大,这些都增加了对农贷款的成本。四是民间融资规模大。我县民间资金活跃,融资规模估算超过贷款规模。经济处于低潮时,特别是一些企业的民间融资最容易出现资金链条断裂,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改变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不优、质量不高的局面,建立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对此,我们建议加大四个方面的工作力度:一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平衡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始终发挥支持县域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农业银行立足农业,回归城乡;农业发展银行发展农业,建设农村;邮政储蓄银行调整业务范围,反哺城乡。二要鼓励农村金融组织大胆创新。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培育新型金融主体,积极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试点,允许有条件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引导各类民间金融组织依法依规运营,切实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三要破解农村抵质押品缺失难题。创新抵押、质押贷款模式,不断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有序发展动产、不动产抵押贷款,积极发展林权、农户住房、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四要保持农村金融低成本优势。政府建立利率补偿机制,对直接用于支持“三农”的贷款,由财政给予贴息或发放补贴资金,或减免税收,运用财政手段拉动金融信贷资金对“三农”的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有力的金融服务。

第三篇: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近两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汉源”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以高新技术助推产业提质增效,难中求进,跨越赶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为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快创新步伐,本文试图在总结已收获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已收获初步成果。

一是引进优质科教资源,搭建产学研联盟,助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迈出大步伐,县校(院)合作深入推进并取得实效。已合作开展科研、科技示范、培训项目十余个,各项目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其中的一些项目,由于有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将彻底解决单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2011年12月,县委、政府与四川农科院签订县院合作协议书,展开全面合作,今年启动实施汉源梨果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水稻新品种产量潜力鉴定基地建设,有机优质功能性高档大米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甜樱桃早结、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花椒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技示范项目五个,投资规模达185万元。

2012年6月,县委、政府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卫生局、 。

高山的有机蔬菜基地1000亩,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转换认证”。

当前,县委、政府正在制订《汉源县农村技术能人服务特色产业实施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县范围选取100名“土专家”、“田秀才”服务全县特别是下半县的农业特色产业。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农村技术能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全县特别是下半县产业规模,推动产业总体布局平衡。

三是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围绕汉源特色产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县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向省、市科技部门和科协系统争取项目支持, 2012年共组织完成科研项目申报19个,获批12个,获得各类支持资金131万元;全年科研课题成果达到11项,其中有3项获得了市科技进步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申请并获批专利32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较2011年增长了113%;完成汉源县首例技术交易网上登记。

二、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全县转方式调结构对科技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还不平衡,特色和聚集效应不够突出。县内河谷坝区沿108线及西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好,基本达到了应种尽种,而受地理气候的制约,东南部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有个别高山乡镇基本上就没有特色产业,农民还停留在种玉米、洋玉、红薯等传统作物上,只能维持生计。就是在发展较好的地方,由于种植效益的差异,各产业往往此消彼涨,呈不稳定状态,甚至出现了产业之间争土地的情况(如大樱桃产业和花椒产业争地的情况就比较突出)。

二是产品品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县水果生产进入了四川省二十强县,但以种植于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的金花梨为主的梨产业,由于在大面积栽培中,未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果品品质下降严重,连汉源人都甚少消费,售价从当年每公斤3—4元一路跌到当前的1—1.5元,收益不理想,品质急待提升。

三是产业品牌急需培育。当前,我县虽有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却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各特色产业生产和销售分散性比较大,价格往往操控在收购商手中,农户很难获取品牌效益,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产业的生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

四是龙头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是联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肩负着科技创新、开拓市场、带动农户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任。目前,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经济实力弱,赢利能力差,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不具备核心竟争力,对产业的发展带动能力不强。

五是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创新机制还不健全。本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和在落实国家、省、市鼓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方面措施还不到位,特别是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科技资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方面仍待继续深化。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利用优质科教资源,深化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我县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基础已初步形成,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龙头企业与优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深化产学研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向企业流动,带动企业掌控行业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着重挖掘、认定和培育本地优良品种资源,引进优良新品种,研发新技术,为我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提供依据,还需要根据市场前景的科学评估,帮助中、高海拔区域找准产业发展路子,助推我县产业均衡发展。

二是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在县校(院)合作的基础上,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按1:0.5比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当前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200万元,我县应按50—100万元设立,以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先期培育,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进行扶持;

应设立专利实施资助资金,用于企业专利申请的资助,以及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扶持,资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在我县实施转化,促进我县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商品化及产业化。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培育和维护自主品牌。首先是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问题与制度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问题与制度创新

作者:傅夏仙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5期

[摘 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着签约双方地位的非对等性、契约本身的非完善性以及契约执行过程中的败德问题。将合作制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对分散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并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增加农产在产业化经营中的收益。但同时,合作制的制度缺陷促使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即集合作制与股份制特征于一身的股份合作制的引入,它不仅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促使公司和农户增加资产专用性投资,稳定契约,减少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创新在于通过股份制的利益机制联结农民,通过合作机制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重塑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I321.42

[文献标志码]A

第五篇: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以下简称创新团队建设)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冀财教[2013]29号)有关规定,参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7]41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财政为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设立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专项用于支持创新团队中的技术研发中心(由首席专家和若干岗位专家组成)、综合试验推广站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试验集成和示范推广。

第二章 专项经费管理职责

第三条 省财政厅主要职责:

(一) 组织、指导、审查专项经费预算建议计划和预算草案;

(二) 批复专项经费预算、决算;

(三) 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项目预算变更事项;

(四) 监督检查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

(五) 对专项经费执行情况及使用绩效进行评价。 第四条 省农业厅主要职责:

(一)提出专项经费重点投向和预算建议;

(二)组织项目预算申报,会同有关部门对专项经费预算进行评审(评估);

(三)编制专项经费决算;

(四)提出项目预算变更或细化意见,按《河北省省级预算管理规定》报批;

(五)组织项目绩效评价;

(六)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第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对项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负责。

(一)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经费决算报告;

(二)落实项目任务书约定的匹配条件;

(三)按任务书约定执行项目经费预算;

(四)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五)制定、落实项目绩效目标;

(六)建立健全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七)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要求提供有关资料。 项目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按要求审核专项经费预算,监督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章 专项经费开支范围

第六条 专项经费含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

(一)直接经费是指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与创新团队建设直接相关的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等费用,开支范围包括:

1、设备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2、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3、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项目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4、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5、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我省有关规定执行。

6、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培训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我省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7、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8、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9、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及其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二)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消耗,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绩效管理支出等。其中绩效管理支出是指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的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项目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不得在核定的间接费用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项目经费中重复提取、列支相关费用。具体比例如下:

1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

超过100万元至3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 超过3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

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第七条 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它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四章 专项经费预算编制与审批

第八条 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坚持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符合项目研究开发任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一)专项经费预算应当按本办法规定的支出科目编列,并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项目直接费用各项支出不得简单按比例编列。其中,劳务费预算应当结合单位实际和相关人员参与课题的全时工作时间,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编制;专家咨询费预算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的标准据实编制;设备费预算编制中应当注意严格控制设备购置,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确有必要购买的,单位应当对拟购置设备的必要性、现有同样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购置设备的开放共享方案等进行单独说明。

(二)多个单位共同承担的项目,应明确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

(三)编制绩效预算。对项目预期产生的科技成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阐述,可量化的须明确量化绩效目标。

第九条 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申报的项目预算进行审核并按要求报送省农业厅。

第十条 省农业厅建立项目预算评审专家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有重点地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评审(评估)。

第十一条 省农业厅研究提出专项经费预算建议,报省财政厅审定、批复。

第五章 专项经费预算执行

第十二条

专项经费的拨付按财政预算资金拨付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按照项目任务书约定的支出科目、资金额度和项目进度,合理安排支出,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第十四条 专项经费预算要严格按照批复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需调整的,按照以下程序核批:

(一)专项经费预算总额调整、项目承担单位变更等,应当按原程序报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批准。

(二)专项经费预算总额不变,项目合作单位之间调整专项预算,或合作单位发生增减变化需要调整专项经费预算时,需按原程序报省农业厅批准。

(三)专项经费预算总额不变,直接费用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如需调整,由项目组和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项目承担单位审批,省农业厅在中期检查或项目验收时予以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一般不予调增,如需调减可按上述程序调剂用于项目其他方面支出。

第十五条 在研项目结存专项经费,结转下一按规定用途继续使用。项目因故终止和撤销,项目承担单位须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报省农业厅审核,结余专项经费应当按原渠道收回省财政,按照财政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执行。购置的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按照资产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项目任务调整、项目负责人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项目承担单位须及时通过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报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批准。

第十七条 项目预算执行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专项经费决算与验收

第十八条 创新团队建设任务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须及时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财务决算,在规定时间内申请项目验收。

第十九条 项目申请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提交项目经费决算报告。依据项目特点和专项经费支持额度等情况,必要时提交由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第二十条 项目经费决算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并提供项目经费收支决算表;

(二)预算调整及报批情况;

(三)落实项目匹配条件情况;

(四)专项经费购置设备情况;

(五)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十一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项目不得通过验收,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财政资金;

(二)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预算;

(七)虚假承诺、配套条件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结余的专项经费应当按原渠道收回省财政,按照财政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省政府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开发。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企业使用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建立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登记制度,专项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有关规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建立专项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制度。财政、农业和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加强对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经费规范高效使用。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可委托监督评估委员会对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依据项目绩效预算,从科技成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省财政厅根据各创新团队绩效考评结果,相应调整专项经费预算;对考核为不称职或连续两年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的,下不再继续聘任,省财政不再给予经费支持。

第二十六条 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对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推广站长等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建立创新团队建设信誉档案,作为参加创新团队建设申报、评审评估、立项等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积极推进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外,项目经费信息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逐步建立项目绩效情况公示制度;积极推进对违规使用科研经费行为进行公开。项目承担单位应逐步建立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在单位内部对项目组人员构成、项目设备购置、预算调整、外拨经费、间接费用使用情况等进行公开。

第二十八条 建立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联席会议制度。会议成员由部门领导和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沟通交流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情况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通报重大科技项目进展情况,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

第二十九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使用专项经费的单位或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上一篇:年终总结古色古香下一篇:农业银行个人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