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6环境保护

2022-10-02

第一篇:人教版选修6环境保护

地理《环境保护》学案:3.1《环境污染》(鲁教版选修6)_20120301091316281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3.1环境污染 学案 导学

[教学目标]1.明确环境污染的概念,知道环境污染的分类方法和主要类型。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3.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增强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参考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案1:可以利用单元导语和本节开篇的情境导入。

方案2:可借助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对环境污染的描写导入。 方案3:朗诵节选自《地球,您好!》的歌词导入。

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当江河不再由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当空气不再是清新,花朵也失去芬芳;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黯淡无光;当冰山逐渐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当城市的车川流不息,从此没有一点安详。

对环境污染概念的讲解可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从原理上解释,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必要求学生机械背诵。

引导学生读环境污染景观图,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污染。

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环境污染的分类方法。然后教师可举例,如局部污染,表现为点源污染,如某个工厂的噪音污染、热污染等,区域性污染属于面源污染,如造纸厂、印染厂、电镀厂等废水对河流的污染,巨型油轮沉没造成的石油污染,而大气污染往往具有全球性。

先让学生读水污染的主要类型及主要污染物图,说出水污染物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教师课进一步说明水污染各类物质的危害,如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并影响渔业。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生物所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热污染可能引起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等现象,从而危及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

然后再让学生课下仿照水污染的主要类型及污染物图,查阅有关资料,说说大气污染物质的主要类型和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质的来源比较容易理解,教师课作如下解释:四类污染源可概括为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两个大的方面,其中交通运输既具有生产性由具有生活性,但以生产为主。

因为教材位专门讲述交通运输带来的污染,教师可作简要介绍。

对于人类环境中的污染物来源示意图可作如下说明:

某种污染物可来自不同的污染源,如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都可产生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都造成水污染,工业生产和生活都可产生大量的垃圾。

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教师进行点拨。首先要强调,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终危害的是人类的生存。然后,说明环境污染与疾病的关系,其危害的大小由多种因素所

- 1

第二篇:人教版地理选修3《第四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word教案

第四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

第一节

旅游规划

一、 旅游规划的内容:

1、 对旅游资源的分析:

核心:旅游资源本身的吸引力及旅游活动——游、购、娱等对游客的吸引程度——客源市场范围、质量。 保障:交通通达程度、服务设施(食、宿)游览区安全保障设施、导游道德文化素质等。

其他:旅游区当地自然、文化、风俗习惯及社会经济条件对游客的影响。

2、 旅游区规划:

景区开发:――要有特色。有美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值得一看的秀美风光。

不能有河就漂流、有山就建庙、有棵歪脖树就编个神话。 旅游活动设计:旅游线路、景点;文化娱乐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凡进山就拜佛;到水边就划船、钓鱼; 阳朔搞了个“印象刘三姐”,不少景点一拥而上“印象×××”,雷同、粗糙。

景区接待能力规划:涉及酒店、交通工具、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安全设施。

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游客数量的控制。人工景区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景区的远景规划:发展规模。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一、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环境污染:垃圾、污水、汽车尾气、噪声;

(2)危害野生生物:捕猎、采集、在一些特殊区域会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扰乱、阻断生物迁徒路线等。 (3)建设人工旅游设施破坏地表环境、生态系统; (4)破坏原始的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

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1)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引发的某些传统文化商业化、表演化,严重缺乏传统文化的历史韵味。

(2)对历史文物古迹的破坏:“××至此一游”;过量的游客对某些特殊历史古迹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等。 (3)旅游景区过度城市化问题。 阅读案例3

3、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生态容量、旅游承载能力。指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环境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

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应当是由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地组成,且后者包含前者。

旅游环境容量又分为旅游极限容量和旅游合理容量。 阅读案例4

二、旅游环境保护 措施:

1、立法:

2、建立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中开发旅游景区,可以适度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但不允许开发旅游资源。如吉林长白山、福建武夷山、贵州梵净山等。

3、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4、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施工过程中严格禁止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物的破坏。

5、提倡“绿色旅游”。

对景区而言——在安排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环节中以减少污染、降低垃圾排放量、旅游线路尽可能不破坏生物种群;

对游客而言——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提倡垃圾回收、降低污染排放、不破坏生态环境等等。如学校在组织春游时要求回收垃圾;旅行社在组织去某些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旅游出发前要求游客进山后不得随便采集花草等。

介绍:旅游的行前准备:

1、了解要去的旅游区的自然情况:地理位置(远 近)、地貌特征(山区、平原、河流)、气候特征(气温、

降水、光照、风力等)以做行前备品准备(服装、鞋帽、雨具、太阳镜、药品、摄像、照明设备、通讯器材、地图等。

2、了解要去的旅游区的社会情况:如服务设施(酒店情况、食物特征、商业网点密度)、风俗习惯等。

3、了解要去的旅游区的安全保障情况。去一些名山大川旅游不要去未开发的景区;遇到危险要及时报警等。

第三篇:高中地理 3.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

植林和毁林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太阳能有哪些优缺点?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复习提问: 世界淡水紧缺原因?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解决对策 (1)开源

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 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③废水处理再利用 ④海水淡化 ⑤人工降雨等 案3例 海水淡化

通过案例阅读能够分析、归纳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局限性。 1.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用各种能源将海水蒸发,冷凝后取得淡水留下盐分。

反渗析法:在一定压力下使海水通过半透膜,淡水可以通过而盐分被留下。

2.海水淡化的现状:中东一些产油国家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我国天津等地区。

1 3.局限性:由于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运用的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成本将有望降低。 ⑵节流

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 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复习提问

中国北方缺水的原因 水 南多北少 地 南少北多 →加剧缺水 1.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l 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形势更趋严峻。

2.已做工作: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已经从1980年的3158立方米,减至2002年的537立方米;从1998年起,已对20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 3.措施: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

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阅读我国《水法》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规定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1.解决水资源问题,既要有技术措施、科学管理,还要有法律约束等。

2.理解关于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和实行供用水合同制的节约用水原则。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保护水资源综台措施的规定。 活动世界水日活动

活动提示本活动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学校日常用水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节约用水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等。 活动建议

1.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活动的目的及评价指标,为学生进行有效活动指明方向;

2.据学校用水状况,设计学校用水现状调查表,调查的时间一般选3—5天比较合适; 3.调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但小组内需有明确分工与合作; 4.调查结果以小论文或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等形式进行;

5.对学校可行的节水途径和节水方案的提出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等。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复习提问: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2 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⑶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建议:在讲述本部分时,应结合当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讲解,以增强理解的直观性。) 阅读怎样衡量土地的质量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学会分析土地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具体分析。(对于本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当地实例进行) 1.从农业利用的角度分析:

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壤层的厚度、土壤肥力水平、距水源远近、潜水的深度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 2.从工矿和城乡建设用地的角度分析:

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受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等)和气象灾害(暴雨、大风等)威胁的程度。

此外,在衡量土地质量时,还应注意土地的通达性,包括土地离现有居民点的远近、交通情况等,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劳动力与机械到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 (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2.表现:

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 提问: 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 土壤侵蚀定义: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当前世界土壤侵蚀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6。耕地的土壤侵蚀现象更为严重,受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1/4以上。

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案④例土壤侵蚀导致石漠化(石漠化是与我国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并列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上,属于南方地区的山区); 2.回顾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特点;

3.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木,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最终导致石漠化。 阅读土地退化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危害

提示通过阅读了解土地退化对各地造成的危害巨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⑵具体措施。 ①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②工程措施

包括水利工程和水上保持工程。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 ③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例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等,同时,发展合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板书设计

§3.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2.科学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必要性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原因: 2.对策

(1)开源

⑵节流 (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⑶提高耕地质量

(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2.表现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

⑵具体措施 ①生物措施 ②工程措施

③农牧业措施

第四篇: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案

绪言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书的基本学习内容——研究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反应速率、方向、限度);初步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过程与方法:自学与讲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的精髓是化学反应规律,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可更好的获取物质为人类服务 重点:概念模型法的理解

难点: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概念模型建立

导入:学习化学的目的——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研究问题的核心——本书的作用

一、本书研究的内容

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反应的速率、方向、限度 章节简介

二、学习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物质相互作用导入 概念模型

1、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有效碰撞: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之间的碰撞

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能量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

化学反应过程的简化模型:普通分子——活化分子——有效

活化能

合理取向

碰撞——新物质、能量变化

3、催化剂

在反应中的作用与意义: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加快反应的速率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化学热力学)

焓变、反应热1课时;热化学方程式1课时;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1课时;习题2课时 燃烧热 能源

1课时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盖斯定律1课时;反应热的计算1课时;习题2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 1课时;章末检测2课时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了解学习本章的主要目的——解决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定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讲授、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对人类的重要性 重点: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与形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的概念理解,焓变的正负意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课时

导入:必须2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回忆——定量研究

一、焓变 反应热

焓(H):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焓变(∆H):H生成物 - H反应物

单位:KJ/mol 反应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分析:化学能是物质内能的一种,化学能的变化也是物质内能的变化。物质内能的变化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U=W+Q 。化学反应一般在敞开容器中进行,反应体系压力与大气压相等,W=0,∆U变化只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恒压下的物质内能变化叫焓变,焓变即可表示反应热。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原因(转化为热能):旧键断裂吸热,新键形成放热,两者具有能量差

反应热与环境的关系

资料:体系与环境

体系向环境放热

∆H为-或∆H小于0,为放热反应 体系从环境吸热

∆H为+或∆H大于0,为吸热反应

第二课时

二、热化学方程式

导入:以前学过的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不足之处——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例一方程说明:(1)T、P(影响物质内能)

(2)状态(物质不同状态,内能不同——气>液 >固)

(3)计量数(不是个数,是粒子的集合体,可以是小数、分数) (4)∆H单位中的每mol(每mol化学反应)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

步骤:

1、写:书写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2、标:标明物质状态

3、算:计算反应热

第三课时

实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知识与技能:定量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热一般通过实验测定 中和反应: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实验目的: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实验用品: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 量筒(50ml)2个 泡沫塑料或纸条 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 环形玻璃搅拌棒

50ml 0.50mol/L盐酸

50ml 0.55mol/L 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1、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的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目的。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2、 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录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 用另一个量筒50ml 0.05mol/L 氢氧化钠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记录下表。

4、 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

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一次性倒入小烧杯,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的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示数先升后降,注意观察),记为终止温度,记录下表。 重复实验步骤2-4三 次。

实验数据处理

1、 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2、 计算反应热

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的认为实验所用酸、碱的密度和比热容与水相同,并忽略实验装置的比热容,则: (1)50ml 0.50mol/L盐酸 质量m1=50g …………

起始温度/℃

计算例题:

HCl

NaOH

终止温度/℃ 1

20.9

21.1

24.4 2

20.9

20.9

24.3 3

21.0

21.2

24.5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1mol液态水时释放的热量 ,单位:kJ/mol

燃烧热 能源

知识与技能:热的定义及应用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 自学 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燃烧热应用的重要性,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导入:反应热的类型——燃烧热

一、燃烧热

定义:101KP,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单位:KJ/mol 例:25℃ 101kp 1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890.31KJ的热量

此条件下,1mol CH4 的燃烧热为-890.31KJ/mol

∆H =-890.31KJ/mol 定义几点说明:(1)反应条件:101KP (2)燃烧物的量:1mol (3)反应的程度: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化学稳定性) (4)温度改变,燃烧热改变

书写甲烷此条件下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表1-1 介绍(反应热计算数据库)

二、能源 自学与提问

问题:(1)能源的种类、现在使用的主要能源及带来的问题

(2)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3)我国能源状况(总量、人均量、利用率)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知识与技能:盖斯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利用热力学概念(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学计算反应热 过程与方程:讲授加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热计算对化工生产很重要 导入:反应热计算的意义(燃料的充分燃烧、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工设备的设计)

知识基础:热力学概念(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学(m、n、V)

一、盖斯定律

问题情境:C的不完全燃烧反应热数据需要

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与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归纳总结:A——B——C——D A——D ∆H

1 ∆H

2∆H

3∆H ∆H=∆H1

+ ∆H2 + ∆H3

几点说明:盖斯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表现;能量变化以物质变化为基础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及能量变化可以直接相加减

二、反应热的计算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速率:(1)研究方法、表示及测量方法 1课时、习

题1课时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与压强 1课时;温度与催化剂 1课时 习题2课时

化学平衡:(1)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建立 1课时;平衡状态的判断1课时、习题1课时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浓度及压强 1课时;温度及勒夏特列原理 1课时;习题2课时 (3)化学平衡常数及习题 2课时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图像专题 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 1课时;复习题 4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定量表示化学反应快慢对生产、生活、科研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测量方法的选取 导入:本章内容地位——必修2知识回忆 化学反应速率

1、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V=∆C/∆T 单位:mol/(L·min) 或 mol/(L·s) mA(g) + nB(g)= pC(g)+ qD(g) V(A) V(B) V(C) V(D)表达式及关系

V(A):V(B): V(C): V(D) =∆C(A):∆C(B):∆C(C):∆C(D)=m:n:p:q

2、测定方法

实验测定——反应中任何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或质量)变化相关的性质(气体体积、浓度、质量的减少、颜色的变化等)

3、化学反应速率计算

一个公式、一个关系、一个模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事实记忆与理论解释) 过程与方法:讲授与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工业生产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论解释与外因的扩展

第一课时

导入:必修2知识回忆、课本第一自然段——本节目的(新的任务——理论解释)

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2 教学视频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小。

理论解释:反应物浓度增大——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控制反应速率最重要的因素

二、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气体反应,T、M一定的气体 (1)只改变容器体积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气体体积缩小——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数增多——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2)充入气态物质

恒容:充入气体反应物——反应速率增大;充入非反应气体——反应速率不变

恒压:充入气体反应物——反应速率视情况而定;充入非反应气体——反应速率减小 控制反应速率最贵的因素

例:反应C(S)+H2O(g)=C0(g)+H2(g),在温度一定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A、保持压强不变,充入1mol水蒸汽 B、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一半

C、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压强增大 D、保持容器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体积增大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导入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

理论解释: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较高能量分子间碰撞频率提高——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控制反应速率最方便因素 科学探究——设计实验

四、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理论解释:催化剂(正)——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反应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科学探究——催化剂的设计与选择 控制反应速率最理想的因素

其他因素:光照、磁场等

总之:所有能向反应体系输入能量,都有可能提高反应速率 思考:

1、生活中有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事实

2、从化学键角度思考反应物分子中的键能的高低对反应的活化能及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平衡

知识与技能:建立化学平衡(动态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化学平衡常数;勒夏特列原理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自学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限度对实际生产非常重要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动态平衡)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判断 导入:必修2知识回忆+本质内容简介

一、可逆反应

T一定,固体的溶解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可逆过程用“⇋”表示(由左向右为正,由右向左为逆) 化学反应可逆性

可逆反应:同一条件,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过程的可逆性决定过程有限度;可逆性的大小决定过程的限度大小

二、化学平衡状态

溶解平衡状态: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液中形成饱和溶液时的状态

特点:正、逆过程同时存在且速率相等;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浓度)不变;动态平衡(速率不为零)

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保持恒定的状态

特征:V正=V逆;各组分含量不变;动态平衡

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平衡

出发点——(1)速率角度:V正=V逆,一正一逆且相等(任何一种可以表示反应速率的方式)——平衡 (2)物质的含量角度 单个成分含量不变—平衡

总组分含量不变——不一定平衡(视反应特点而定) mA(g) + nB(g)= pC(g)+ qD(g) m+n=p+q m+n≠p+q (3)能量角度:温度不变——平衡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压强变化(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分析、归纳与总结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浓度 实验2-5 2-6 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分析:浓度变化——速率变化——平衡移动 建立速率随浓度变化的时间图像 例:实验2-

5、6 实际指导意义:增大廉价反应物的浓度,使价格高的原料利用率提高,降低生产成本

例:合成氨中提高氮气的浓度;生产硫酸提高氧气浓度

2、压强

浓度影响推及压强对平衡影响

结论:对于气体反应,一定温度和质量的气体,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增大压强——容器体积缩小——气体浓度增大(体积大的增大幅度大)——正速率大于逆速率——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建立速率随压强变化的时间图像

例:在一定温度和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1monN2 、3molH2 容积由V-2V、 V-1/2V

第三课时

知识与技能: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理论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交流讨论 重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难点:实际生产综合因素的分析

3、温度 实验2-7 结论: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吸热反应方向速率增大幅度大)——吸热反应速率大于放热反应速率——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建立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时间图像

4、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浓度、温度、压强——气体),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5、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理论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 有利反应:加快反应速率,提高转化率

有害(副)反应:减缓反应速率,降低转化率 例:合成氨的条件选择

第四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平衡常数 过程与方法:讲授与训练 导入:溶解平衡常数——溶解度

三、化学平衡常数

1、表达式 mA +nB =pC + qD 在一定温度下,K=C(C)▪ C(D)/ C(A)▪ C(B) 理解常数存在的必然性:(1)化学平衡状态各组分保持浓度不变

2、意义

定量表示化学反应的限度

3、影响因素

只受温度影响(与浓度变化和变化途径无关)

4、应用

(1)判断反应的限度(K值越大,反应转化率越高) (2)计算反应物转化率

(3)判断反应是否平衡及反应进行的方向 方法:QC(浓度商)与K大下比较

(4)用于温度升降、反应热(∆H)正负、K值大小变化的

p

q

m

n

互判

注:K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系

第五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过程与方法:阅读与讲解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

条件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化学平衡建立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直观的反映在坐标系中,就形成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

一、条件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条件改变种类,反应的特点(焓变、气体体积反应前后变化)

二、图像类型及特点

变化条件个数分:单一函数图或复合函数图 横坐标含义分类:时间类、压强或温度类

三、分析方法

看图像(点、线、面意义及变化趋势)、想规律、做判断 思考原则:(1)定一议二原则(横坐标、纵坐标、曲线)

(2)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温度大、压强大)

第六课时

知识与技能:等效平衡 过程与方法:讨论

等效平衡

1、内容: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以不同投料方式(从正反应、逆反应或从中间状态开始)进行反应,建立起的平衡状态都是相同的。

2、说明:(1)在“等效平衡”状态,相同组分在各混合物中的百分数相等

(2)等效平衡分为完全等效(含量也相等)和不完全等效 (3)等效平衡表明,化学平衡的建立,仅仅与反应条件有关,而与化学平衡建立的途径无关

3、分类

等效类型 I II III 条件 恒温恒容 恒温恒容 恒温恒压 起始投料 量相同 量符合同一比例 量符合同一比例 (转化为同一边物质)

对应要求 任何可逆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 任何可逆

反应

质量分数 相同 相同 相同 浓度 相同 成比例 相同 物质的量 相同 成比例 成比例 等效情况 完全等效 不完全等效 不完全等效

例1:恒温恒容——任何可逆反应

2SO2(g) + O2(g) ⇋ 2SO3(g) 物质的量

起始1 2a a 0 起始2 0 0 2a 起始3 a 1/2a 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浓度、物质的量均相等

2、恒温恒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

H2(g) + I2(g) ⇋ 2HI(g) 物质的量

起始1 a a 0 起始2 0 0 2a 起始3 0 0 1.5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相等,浓度、物质的量成比例

3、恒温恒压——任何可逆反应

2SO2(g) + O2(g) ⇋ 2SO3(g) 物质的量

起始1 a a 0 起始2 0 a 2a 起始3 0.5a 1.75a 2.5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浓度相等,物质的量成比例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判断依据(焓判据、熵判据) 过程与方法:自学与讨论 重难点:复合判据的应用 导入:本章的内容

自然观察——自发过程的通性(体系能量趋向越低、分子趋向越混乱)

化学反应进行的判断依据

1、能量判据:自发过程的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 ∆H<0

2、熵判据:自发过程趋向于由有序变为无序 ∆S>0

同种物质熵的大小:气>液>固

3、复合判据:自由能 ∆G=∆H-T∆S <0 注:

1、非自发过程通过外界干扰可以发生

2、过程的自发性只能判断过程进行方向的趋势,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发生和发生的速率

教学计划: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1课时;电力平衡、电离常数1课时;习题1课时)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课时;溶液PH的计算1课时;PH的应用、酸碱中和滴定1课时;习题2课时)

盐类的水解(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呈现的原因1课时;水解平衡、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1课时;盐类水解的应用、水解常数1课时;习题2课时)

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应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2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银离子与氯离子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溶解平衡的建立1课时;沉淀反应的应用、溶度积常数1课时;习题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1课时;综合练习6课时

弱电解质的电离

知识与技能:离子反应的重要性认识;知道电解质有强弱之分;知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分析、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自然的形成与离子反应密不可分 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第一课时

导入:本章地位、内容简介、学习方法介绍(概念模型)

一、强弱电解质

学与问、生活经验、实验3-1 强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完全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部分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 (弱酸、弱碱、少数盐)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

例:少量冰醋酸溶于水形成0.1mol/L 的醋酸溶液 结合思考与交流、图3-3 及化学平衡理论建立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CH3COOH⇋CH3COO+H

电离平衡: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各种离子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总结: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具有平衡的基本特征。

三、电离平衡移动 影响因素:浓度、温度

例: 少量冰醋酸溶于水形成0.1mol/L 的醋酸溶液

-+

讨论:关于上述电离平衡,哪些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1)加入少量冰醋酸(2)加水稀释CH3COOH+H2O⇋CH3COO+H3O(越稀越电离)

(3)加少量NaOH(4)加金属锌(5)加醋酸铵 * 电离常数

1、表达式:

注:各离子浓度为电离平衡时的浓度

2、影响电离常数大小的因素

物质本身性质——同一温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不同 温度—同一电解质,K值只收温度影响

3、电离常数大小与弱电解质相对强弱之间的关系 同一温度,不同的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

注:电离常数大,只说明电离程度大,离子浓度不一定大,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强

四、多元弱酸和弱碱的分步电离

课外拓展:电解质的是非强弱(概念、物质类别分析)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及PH;酸碱中和滴定

-+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自学、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认识离子的代表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第一课时

导入:水溶液中的一类重要反应(离子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的确定——水的分析

一、水的电离

水的性质——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水的离子积常数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

2、水的离子积常数:C(H)▪C(OH)=K电离▪C(H2O)

二、溶液的酸碱性及PH

1、稀溶液水的离子积液适用

2、溶液酸碱性取决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对大小

3、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PH或POH

4、PH的测定:PH试纸(分类及使用方法)、PH计

第二课时

溶液PH的计算

1、强酸、强碱的稀释(弱酸与弱碱的稀释) 计算过程及规律 教参63

2、强酸与强碱的混合

3、稀电解质水溶液的PH相关计算—水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计算过程:将所有物质确定出来再写出电离形式,综合分析

+

-

判断 例„.

4、三个规律在PH计算中的应用

(1)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与PH的关系

(2)两种强酸或强碱等体积混合后PH或POH经验公式 (3)酸、碱溶液PH与酸中H、碱中OH浓度相对大小的规律 酸pH=a 碱PH=b

第三课时

三、PH的应用

1、工农业生产、科研、日常健康与医疗PH的调控

2、溶液酸碱度变化定量分析——酸碱中和滴定

第四、五课时

实验:测定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药品选择、滴定操作步骤、误差分析 指示剂的选择:强酸滴碱甲基橙、强碱滴酸用酚酞 实验操作步骤:一查、二润、三调零;一滴二看三读数 查漏方法:将活塞关闭,在滴定管内注入一定量的水,记录读数,静置约2min,并观察液面是否下降,活塞周围及尖嘴处是否漏液,然后将活塞转动180度,再检查一次

+

--

误差分析结合实验数据步骤及仪器分析 实验拓展:氧化还原滴定 草酸滴定高锰酸钾

学生实验:实验器材准备,学生预习提醒,实验内容板书,实验报告的书写

盐类的水解

知识与技能:盐类的水解本质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重点:盐类的水解本质及应用

难点: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及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课时

导入:本节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简介

知识基础:前两小节 内容结构:找规律、查原因、谈变化、述应用

学习方法:学做结合,勤于动脑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找规律 生活中常见盐介绍

实验——科学探究——获得规律性认识

结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有关,具有一般规律 强酸强碱盐水溶液中性;强酸弱碱盐水溶液酸性;强碱弱酸盐水溶液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查原因

水溶液中电解质的电离分析、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综合应用 思考与交流——

哲学观点:系统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 结论: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会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话,盐溶液就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

概念化规律——盐类的水解: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从水解过程分析

盐的水解反应为离子反应,且是可逆反应,有限度,存平衡——水解平衡

学与问:

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气体、水、沉淀、弱电解质 与离子反应相关知识点的延伸(离子共存等)

第二、三课时

三、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盐类水解的应用——谈变化、述

+

_

应用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盐类水解反应为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外因(反应条件)

1、内因

盐本身的性质:不弱不水解、有弱就水解,越弱越水解,谁抢显谁性

2、外因 反应条件

科学探究——知识迁移(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实验设计

结论:(1)盐的浓度影响:越稀越水解;(2)酸度的影响:酸度变化,可促进或抑制水解;(3)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促进水解 例题与练习

在一定温度下,NH4Cl溶液中,存在NH4+H2O⇋NH3▪H2O+H水解平衡,改变下列条件,平衡会发生移动的有_______________ 促进该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_,抑制该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____ (1)加入少量氯化铵晶体(2)加水稀释(3)滴加少量氢氧化钠(4)滴加少量盐酸(5)滴加少量盐酸(6)加入少量的锌粒(7)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8)加热

+

+

盐类水解的应用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判断离子的共存、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制备、配制、保存易水解的盐;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化肥的合理使用、水的净化、碱的去污,灭火器的制备原理、胶体的制备、物质的鉴别等) 与资料配套讲解

第四课时

盐类的水解常数及应用

1、盐类的水解常数 水解常数推导: 方法一:教材P58 方法二:NH4Cl溶液中,水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Kh=Kw/Ka 或 Kh=Kw/Kb

Ka 、 Kb 越小,水解常数越大(越弱越水解)

2、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多元弱酸根的分步水解 (1)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既有水解又有电离

例:碳酸氢钠、硫酸氢钠溶液酸碱性分析(数据说明) (2)多元弱酸根的分步水解 例:碳酸钠溶液 类比碳酸的分步电离

水解的分步及强弱(数据说明)

3、弱酸弱碱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

例:25摄氏度,HF K=7.2*10 H2CO3 K1=4.3*10 NH3▪H2O K=1.77*10 CH3COOH K=1.75*10 水解程度:HCO3>NH4=CH3COO> F

NH4F溶液呈酸性;NH4HCO3呈碱性;CH3COO NH4呈中性

第五课时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的比较

知识基础:本章所有知识点及溶液中的守恒思想 题目分析步骤:

1、根据题意分析溶液中物质种类

2、将物质在水中发生的过程表示出来(电离过程、水解过程等),获得离子的种类及变化

3、综合应用知识解题

稀电解质溶液的三大守恒: 例1:0.1mol/L的Na2S溶液

1、质量守恒(原子守恒): 钠原子个数所有的存在等于硫原子所有存在形式的两倍

2、电荷守恒: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与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相等

3、质子守恒: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相等 -+

---

5-5

-

4-7

**例2:一定温度下,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氨水、氯化铵、碳酸氢铵、硫酸氢铵、硫酸铵五种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溶液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知识与技能:建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反应的应用(平衡移动原理) 过程与方法: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原理

第一、二课时

导入:本节内容简介(四大平衡)

银离子与氯离子的沉淀反应进行的程度„

_

一、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补充实验:可溶物的溶解平衡建立——氯化钠溶解过程

思考与交流:资料阅读与查找(溶解度表) ;化学反应简化模型的应用(溶液中粒子的有效碰撞)

结论:

1、物质溶解是绝对性,溶解度是相对的,有大有小

2、氯化银溶液中存在两种粒子之间的作用

力:水分子与其他粒子之间、阴阳离子之间

3、沉淀生成的反应可以转化为沉淀溶解的过程看待

4、银离子与氯离子不能完全进行Ag Cl(S) ⇋ Cl- (aq) + Ag+(aq)

5、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辨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比较

区别:

1、物质角度:前者为弱电解质,后者可强可弱

2、变化过程角度:前者溶液中已溶分子与离子变分子的可逆过程,后者未溶溶质与已溶溶质的可逆过程

难溶物的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得到溶质的饱和溶液

特征:等、动、定、变

二、沉淀反应的应用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移动——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或沉淀转化为离子

1、沉淀的生成

应用领域: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

例:氯化铵溶液中铁离子的去除(加氨水调

2+2+PH值);重金属离子CU、Hg的去除(加硫化钠或通硫化氢)

平衡建立过程符号表征„„

思考与交流:

结论:利用生成沉淀分离或去除某种离子,一要所加试剂与该离子会发生沉淀反应,二要沉淀的溶解度小。

离子沉淀“完全”的标准:残留在溶液中的

-5离子溶度小于1*10mol/L

2、沉淀的溶解

应用领域:金属矿物资源的利用等 例:碳酸钙溶于盐酸的过程;强酸溶解FeS、Al(OH)

3、CU(0H)2等 平衡移动过程符号表征 难溶金属化合物溶解方法:加强酸(最常用)、碱、盐

实验3-3 思考与交流

结论:沉淀溶解的过程是溶解平衡向溶解方

向移动的过程,加入的试剂与离子生成弱电解质,弱电解质越弱,越有利沉淀溶解

3、沉淀的转化

应用:难溶物的去除(很难溶解的沉淀转化成可以溶解的沉淀)

实验3-

4、3-

5、思考与交流

资料:溶解度: 氯化银>碘化银>硫化银;氢氧化镁>氢氧化铁 平衡移动符号表征

结论:利用溶解平衡移动,将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第三课时

知识与技能:溶度积常数的理解与应用 课本练习:

相关数据(25℃下):

饱和Na2S溶液物质的量浓度2.56mol/L 饱和Na2SO4溶液物质的量浓度0.20mol/L

1、解:第一问:建立氯化银溶解平衡方程,根据溶度积计算溶液残余银离子溶度;建立硫化银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 ,与其溶度积比较

第二问:(1)建立硫酸银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与其溶度积比较

第三问:建立硫化银溶解平衡方程,根据其溶度积计算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建立氯化银的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再与溶度积比较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教学计划

原电池化学原理及构造1课时,习题1课时 化学电源、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2课时,习题1课时

电解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1课时,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1课时,电镀电冶金1课时)习题2课时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金属的腐蚀1课时,电化学保护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检测3课时

第一节 原电池

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常见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池正负极的判

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阅读与讲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电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重点:原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原电池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电化学简介——本节课模块(旧知识回忆、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原电池有无盐桥装置的对比)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构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合适的电解质溶液;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系统

工作原理:活泼的金属做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较活泼的金属做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导电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导电

有盐桥的原电池:电流稳定,持续时间长,电池效率高

第二课时 化学电源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两大理论三大守恒 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理论;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书写步骤:先写氧化还原反应,再写离子反应,然后合并

题型:根据总反应写分反应;根据分反应写总反应

电解池

知识与技能:电解原理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电解原理在生产、生活、国防中的运用 重点:电解原理及应用 难点:电解原理及应用

第一课时

重点:电解原理

电解原理:在电流作用下,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放电,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外电路(电子导电)——电子由负极流向阴极,再由阳极流回正极;内电路(离子导电)——阴离子流向阳极,阳离子流向阴极

补充材料:

1、阴阳离子放电顺序:

(1)在阳极,几种阴离子的放电顺序可依据常例:卤素离子优先于氢氧根,氢氧根优先于含氧酸根;若是金属单质做电极,则除了Pt At Ni等少数金属之外,其他金属单质优先于阴离子在阳极放电

(2)在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一般按金属活动顺序,越不活泼金属,阳离子越容易放电(注:铝以前的金属在水溶液中不可以放电)

例题图介绍

2、电离与电解的比较

第二课时

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饱和食盐水

材料:带Na+交换膜的电解示意图 (1)通电前,饱和食盐水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么样?

(2)在电解装置中,可否用铜作阴阳电极的电极材料,为什么?

(3)通电后,溶液中的离子运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4)溶液中的钠离子是否可能放电? (5)电解后,在阴极区和阳极区分别得到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阳极、阴极、总反应式

2、电镀

材料:电镀铜和精炼铜的示意图 电镀铜与电解氯化铜溶液的比较 能量转变、阴阳极材料、阴阳极电极反应式、电解质溶液及其变化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3、电冶金

知识拓展:电解法测相对原子质量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知识与技能: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过程与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防腐对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流程:金属腐蚀的危害——金属腐蚀的类型——金属的防护

金属腐蚀的危害——图文并茂 金属腐蚀的类型: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对比——条件、现象、本质、相互关系) 钢铁腐蚀的类型:析氢腐蚀、吸氧腐蚀(对比——条件、电极反应式)

金属防腐:从腐蚀过程条件考虑(与腐蚀物质直接隔离、改变金属组成、电化学防护——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目录

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 圆的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必修3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第二章 统计

2.1 随机抽样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必修4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 .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1.3 实习作业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 等差数列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 等比数列

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4 基本不等式

数学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数学 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第四章 框图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

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曲线与方程 2.2 椭圆 2.3 双曲线 2.4 抛物线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选修 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 变化率与导数 1.2 导数的计算

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 定积分的概念 1.6 微积分基本定理

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数学 选修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2 排列与组合 1.3 二项式定理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 正态分布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数学 选修3-1 第一讲 早期的算术与几何 一 古埃及的数学 二 两河流域的数学 三 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

第二讲 古希腊数学

一 希腊数学的先行者

二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 欧几里得与《原本》 四 数学之神──阿基米德

第三讲 中国古代数学瑰宝

一 《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

二 《九章算术》 三 大衍求一术 四 中国古代数学家

第四讲 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

一 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 二 笛卡儿坐标系 三 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

四 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讲 微积分的诞生

一 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 三 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第六讲 近代数学两巨星

一 分析的化身──欧拉

二 数学王子──高斯

第七讲 千古谜题

一 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

二 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 三 伽罗瓦与群论

四 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 第八讲 对无穷的深入思考

一 古代的无穷观念

二 无穷集合论的创立

三 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第九讲 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

一 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

二 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 三 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

数学 选修3-3

第一讲 从欧氏几何看球面

一 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

二 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

三 球面的对称性

第二讲 球面上的距离和角

一 球面上的距离

二 球面上的角

第三讲 球面上的基本图形

一 极与赤道

二 球面二角形

三 球面三角形

1.球面三角形

2.三面角

3.对顶三角形

4.球极三角形

第四讲 球面三角形

一 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二、球面“等腰”三角形 三 球面三角形的周长 四 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五讲 球面三角形的全等

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 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第六讲 球面多边形与欧拉

公式

一 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 二 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三 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证明欧拉公式

第七讲 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一 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二 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

1.向量的向量积

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 三 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

四 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

第八讲 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

一 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 二 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

三 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

数学 选修3-4

第一讲 平面图形的对称群

一 平面刚体运动

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

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 二 对称变换

1.对称变换的定义

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

3.对称变换的合成

4.对称变换的性质

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 三 平面图形的对称群

第二讲 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

一 n元对称群Sn

二 多项式的对称变换 三 抽象群的概念

1.群的一般概念

2.直积

第三讲 对称与群的故事

一 带饰和面饰 二 化学分子的对称群 三 晶体的分类

四 伽罗瓦理论

数学 选修4-1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一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二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四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第二讲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 圆周角定理

二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三 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四 弦切角的性质

五 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第三讲 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

一 平行射影

二 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 三 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

数学 选修4-2

第一讲 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

一 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

(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

阶矩阵

1.旋转变换

2.反射变换

3.伸缩变换

4.投影变换

5.切变变换

(二)变换、矩阵的相等

二 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 三 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

(一)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

(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

第二讲 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

一 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 二 矩阵乘法的性质

第三讲 逆变换与逆矩阵

一 逆变换与逆矩阵

1.逆变换与逆矩阵

2.逆矩阵的性质

二 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

三 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

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四讲 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

一 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

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

二 特征向量的应用 1.Anα的简单表示

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数学 选修4-4

第一讲 坐标系

一 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 极坐标系

三 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四 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

第二讲 参数方程

一 曲线的参数方程

二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 直线的参数方程

四 渐开线与摆线

数学 选修4-5

第一讲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一 不等式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基本不等式

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

二 绝对值不等式

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第二讲 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一 比较法 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 三 反证法与放缩法

第三讲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一 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 二 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三 排序不等式

第四讲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一 数学归纳法

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数学 选修4-6

第一讲 整数的整除

一 整除

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

2.带余除法

3.素数及其判别法 二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

1.最大公因数

2.最小公倍数 三 算术基本定理

第二讲 同余与同余方程

一 同余

1.同余的概念

2.同余的性质 二 剩余类及其运算 三 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 四 一次同余方程

五 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 弃九验算法

第三讲 一次不定方程

一 二元一次不定方程 二 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

三 多元一次不定方程 第四讲 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

一 信息的加密与去密 二 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

数学 选修4-7 第一讲 优选法

一 什么叫优选法

二 单峰函数

三 黄金分割法——0.618法

1.黄金分割常数

2.黄金分割法——0.618法 四 分数法

1.分数法

2.分数法的最优性

五 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

1.对分法

2.盲人爬山法

3.分批试验法

4.多峰的情形

六 多因素方法

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

2.平行线法

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

第二讲 试验设计初步

一 正交试验设计法 1.正交表

2.正交试验设计

3.试验结果的分析

4.正交表的特性

二 正交试验的应用

数学 选修4-9

第一讲 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

一 风险与决策的关系

二 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

1.风险(平均损失)

2.平均收益

3.损益矩阵

4.风险型决策

第二讲 决策树方法 第三讲 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

第四讲 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

一 马尔可夫链简介

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

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 二 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 三 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

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

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

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教版选修6环境保护】相关文章:

历史人教版选修6测试04-11

地理人教版选修6教案09-30

人教版选修四教学建议04-09

人教a版选修21教案04-10

人教版6年级语文课件10-02

人教版二上识字6教案10-02

上一篇:师德师风自我评价4篇下一篇:青春无悔演讲稿3分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