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关系与企业管理

2022-09-04

第一篇:员工关系与企业管理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原创]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作者:快意苦笔作于:2007-4-27 14:28:36访问:2999评论:1(查看评论)放大字体缩小字体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鲜丰泡绵制品有限公司员工素质教育讲稿

人力资源部•徐玉涛

我们进入了鲜丰公司的大门,鲜丰公司聘用了我们,于是我们和鲜丰公司走到了一起。于是,公司和我们的关系问题便成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没有考虑过,也许你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考虑,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否定这个问题的存在,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不是你愿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而是你和企业都必须正确对待的事情。因为它时刻在左右着企业在制度建设、人事管理、经营理念上的行政决策,左右着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精神面貌,左右着员工收获的一段生活的质量。

在这里,我将根据相关的资料和个人对企业与员工关系的理解,并结合鲜丰公司的有关用工理念和实际做法,以及我的个人感受,来向大家论述:企业与员工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企业和员工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个问题的明了,将有助于企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力战略,有助于员工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有许多观点仅限于个人,讲完后可以争鸣和探讨。

一、企业与员工关系史

从建国到现在,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大约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员工是企业的主人阶段。这种情况出现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国营企业(随着民族工业改造的完成,国营企业成了中国当时唯一的所有制形式)。大家都知道,那时中国处在一个物质生活及其匮乏的时期,但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充实,精神世界单纯而平静。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来比对的话,建国初期的社会简直可以算是乌托邦了。如果现在用一种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那时的人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归宿感”,由于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所有生活保障,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义务,尽管不是很丰富的完成,但却是很平均的完成。这种社会归宿感造成的安全感,是所有社会成员幸福的最根本来源。这一点年龄大一点员工都有深刻的体会。

2、员工是企业的工具阶段。这个时期发生在中国经济转型阶段,特别是国营大企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的初衷是改变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的经营管理模式,把企业从繁杂的社会功能中解放出来,从事单纯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个改革理念是先进的,但是问题是我们让企业把原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办社会)还给了社会以后,社会却并没有把这一块责任承担起来,社会不但通过它的政府功能一而再地推卸自己的责任,同时通过它的权利体系变成了各个职能部门通过改革进行敛财的手段。在一个全民进行异常变态的经济经营的状态下,员工就进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界:被企业推向了社会,而又没有被社会所接纳。这是员工的不幸,虽然这不是员工造成的,但是员工却成为了不幸的承受者。而更为不幸的是,改革使得企业的社会的功能(最终为员工谋福利的功能)完全丧失,成了单纯的追求利益的工具,由于企业价值观的堕落,导致了员工地位的堕落——员工成了企业追求利益的工具。这是我们目前社会不安定的主要起因。在这个阶段里,员工与企业之间是纯粹的金钱雇用关系,人的价值都可以等价成金钱。

在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里,有许多员工是从国营企业、甚至是事业单位里辞职而来的,为什么从国家的温暖怀抱里逃出来,“弃明投暗”进入资本主义企业?待遇低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原因。我们的国营企业,在改革名义下进行的“后改革”——企业改制,使得企业几乎都变成了“权势集团”的企业,权势集团在国家名义下进行财富掠夺时,抛弃了

企业最基本的价值,连同他的员工都成了工具,许多人就是不甘心做“工具”才离“家”出走的。我过去所在的国营企业(潍坊第四棉纺织厂),企业改制时,一开始限制普通职工入股,后来强迫入股的职工退股,整个企业最后成了厂长和厂长们的“私人”企业。我爱人就是反抗压迫才辞职的。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千万不要忘记了过去的反抗,因为这会时刻提醒一个人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不会在职业生涯里迷失自己。

3、员工是企业的主体阶段。企业在单纯利益的驱动下,走过了一段虚假发展和繁荣的阶段,随着外来管理理念的冲击,国内的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开始思考自己的员工价值观,并最终确立了“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地位。这是“后工业时期”企业的认识觉醒。

在现代企业中,人是企业的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人不但本身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驾驭者。企业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人上,员工离不开企业,企业离不开员工,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共赢的合作关系。

这种认识看似简单,但是在企业的发展史上却是经过了长久的淘汰才选择出来的。所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地去思考一番。

二、认识自己与公司关系。

从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发展史上,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发展趋势:人在企业中的定位越来越合理。我们国家经过了把员工的地位吹上天的神化阶段(尽管只是在舆论层面上),又矫枉过正的把员工摔进了沦为工具的地狱阶段(尽管都是打着改革的名义进行的),在经过了两极分化的对待以后,才回归到一个比较合理和公允的定位,这让人真正的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人的本位价值。那么,现代企业里,员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呢?员工如何认识自己,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如果避开企业对员工的责任,而单向度的强调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将会出现新的强权意识形态,一切又会退化到了空谈的状态。

1、你很重要。对于企业来说,你很重要,在任何一家企业,你不是偶然的,你是必然的。这种认识可以增加你生活的厚重感,你不能妄自菲薄。如果没有你,企业就没有办法经营。同样的,鲜丰公司如果没有你,鲜丰公司就要关门大吉。作为泡绵产业的一员,如果没有你,世界泡绵产业将不复存在,鲜丰公司将不复存在。没有你的工作,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就要坐硬木座椅,就要睡光板床,全世界的妇女就会没有高档、舒适、张现个性的内衣。可以看得出,你的价值特别是社会价值是多么重要。当然要强调一点,这里所说的你,是一个广义的你,不是具体的特指某一个你。

2、其次,企业很重要。企业是员工展示自我的舞台,是员工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根本,没有企业,也就没有员工的概念。同样的,这里所说的是一个广义的企业概念。

3、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好像没有我说的那么严重,员工和企业不是唯一的。员工可以辞去一家公司选择另一家企业,企业可以辞退一些员工选择另一些员工。毋庸置疑,这是事实,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市场经济进步的证明。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是最基本的概念。在市场规则的统一规范下,企业与员工之间进行自由选择,不受人为外来因素的强迫。市场有市场的游戏规则。

在这个前提认识下,我们必须重视一点,那就是对于某一家公司来说,你应聘成为它的员工,说明企业在自由的条件下选择了你,你在自由的条件下选择了公司,在一定的时间内,公司要对你负责,你也必须要对公司负责。这是市场规则,公司和你必须严格遵守。这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是市场经济规则的硬性要求。

三、我们与鲜丰公司的关系。

鲜丰公司与员工的关系现状是什么样子呢?鲜丰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经营,追求SUPEX。以人为本是鲜丰公司和员工关系的概括。

1、鲜丰公司尊重人的价值。在鲜丰公司里,每一个员工都是公司血液里的一分子,公司向

来把每一个员工看作体现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支撑点。尊重每一个员工,重视每一个员工是鲜丰公司历来的关怀方向。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公司日常事务中的方方面面,公司每年都组织部分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拓展旅游,比如去年的黄山拓展旅游,韩国总部学习旅游,今年的九寨沟拓展旅游,由于公司条件所限,有些活动只能局限于部分员工,但是公司会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把这种人文关怀辐射到整个公司,去年的潮汕拓展旅游普及的面就比较大,年终的集体会餐Can Meeting就是集体参与的活动。还有,在夜班人数较多的时候开设宵夜,在夏季组织业余游泳队等,都是关心员工在工作和业余时间的身心健康而采取的措施。

鲜丰公司不但重视员工的思想健康,而且尊重员工的意见,重视员工参与公司的管理。每一次全体职工大会上,董事长都在全体职工面前详细介绍公司的规划,并报告规划在不同阶段的实现情况,体现最为明显的是开设了董事长信箱,员工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直接和公司的最高领导人——董事长进行沟通,这等于在员工和董事长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桥梁,员工的意见、建议和思想动向,通过董事长信箱,得到了重视。

这些方面,充分体现了鲜丰公司对员工的态度。

2、鲜丰公司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鲜丰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恐怕不是能用一句话两句话道的清的,我的理解是:工作上追求严谨勤奋,团队上追求团结合作,精神上讲求阳光健康。用毛泽东在抗战时期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制定的校训来概括鲜丰公司的企业文化,那就是:建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企业文化。当然了,这是我的一家理解。在此基础上,鲜丰公司整改了一些与公司文化相悖的现象: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主义,这与团结相悖;工作作风涣散、消极懈怠,这与紧张相悖;拖沓懒散、做事浮皮潦草、对下撂挑子、对上敷衍塞责,这与严肃相悖;精神状态萎靡、缺乏激情和创造力、被工作拖着走,这与活泼相悖。具有这些缺点的员工和员工们都被逐渐的清理出了公司,从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法则上说,这不是公司抛弃了他,而是他抛弃了公司。

在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公司注重员工个体价值的实现。尊重员工的健康个性,尊重员工的积极追求。经过多年的摸索,鲜丰公司建立起了自己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通过自下而上的有效途径,全面公正的考评员工在一段时间内的思想和工作。鲜丰公司的绩效考评一年两次,其结果作为工资调整、职务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给所有有所追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并为之奋斗的员工提供了一个平台。现在的质检课副课长于丽华,是从操作工开始做起的,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于课长都认真负责的做好,把岗位上平凡的工作,看作是自己不平凡的起点,大家请看于课长的岗位变迁轨迹:操作工 → CNC技术员 → 业务员 → 质检员 → 质检课副课长,相信在这条轨迹上的任何一个点,都能够给于课长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在鲜丰公司,只要你有自己的追求,并不懈的奋斗,公司都将充分肯定并给予尊重。鲜丰公司是韩国第三大企业集团SK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公司,SK在大陆共投资三家公司,而鲜丰公司是业绩最突出的一家,在2008年和2012年,总部还要在大陆投资两家公司,鲜丰公司的员工,特别是优秀的员工,届时将是SK的中国公司的技术骨干,也就是说,鲜丰公司的精英们,将来的空间是整个中国大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关键是你有没有自己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是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不是为将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四、在当前情况下,员工应该怎样与公司相处呢?

以上所说的这些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概念中,有一个概念大家必须清楚,就是员工的概念,在鲜丰公司,员工的概念是十分丰满的,他不是简单的指进入鲜丰公司的一个人,而是在鲜丰公司工作、认同鲜丰公司的文化、接受鲜丰公司管理理念并为之奋斗的职工。对于这样的员工,鲜丰公司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伦理上,作为员工应该怎样做呢?

1、忠诚于公司。无论从个人利益出发还是从社会道德要求,作为员工必须要忠诚于公司。首先,在一家公司长久做下去,比频频跳槽收益要多,因为跳一次槽你就要打一次基础,你的工资待遇都是和你打下的基础挂钩的。其次,在职务方面要比频频跳槽提升的快,任何一

家公司都不敢信任朝三暮四的职员,某些职员也许会在某一家公司得到短时间的重用,在这段时间内,或许这个职员还能产生一种他把公司给利用了的快感,可是,如果知道了你是一个没有诚心的人,那么在重用你的背后,同样上演着公司对你的利用。在一个利用和被利用,在一个看似很聪明的骗局连环计中,请问,员工的价值在哪里?

2、努力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员工也应该抓住机会,不但回报公司,也是对自己负责。

这是我对企业与员工关系的理解,企业与员工之间就像找对象,一开始恋爱,互相试探,试探过后开始谈婚论嫁,一些婚后的重大问题将在这个阶段得到确定,比如婚后谁管钱的问题,比如每个月给女方家中上贡多一点还是给男方家中上贡多一点的问题,这个阶段相当于试用期;接着是新婚蜜月阶段,恩恩爱爱,美美满满,一切看上去很美,幸福象花儿一样开放,这个阶段相当于合同初期;后来夫妻开始为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磕磕绊绊,发现了婚姻中太多的不如意,关系出现危机,婚姻的七年之痒出现了,这个阶段相当于工作中的瓶颈期,这个时期或许是一个员工在工作中最困难的时期;最后轰轰烈烈的激情燃烧熄灭,发现生活原来没有那么复杂,互相多一些宽容,多一份理解,其实生活很美好,平平淡淡才是真,在生活中代之而来的已经不是艺术特色的爱情,而是现实特色的责任,这个时期相当于合同后期。如婚姻生活一样,最后一个阶段才是工作的本来的面貌。在这个阶段,成熟和稳定是员工的最大特点,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回归。

认识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看清了鲜丰公司与我们的关系,有利于大家解除阴暗思想,用一种阳光心态投入工作,投入生活,这样,对公司有利,对我们个人有利。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公司里收获到一段美好的生活。

八斗文学(http://)

第二篇: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企业与员工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交换关系,企业靠员工提供的结果生存。 这就是赤裸裸的商业关系,商业关系的本质就是一种结果,或者叫利益交换关系,或者叫买卖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买卖关系,企业付你工资或薪酬,你提供相应的结果.

企业是一个商业组织,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个商业交换关系。什么叫商业关系呢?举个例子,你要快递公司送一封信,大致是10元钱,无论刮风下雨,都是10元,甚至是下大雪,交通极其困难,也是10元钱。

如果是送信的员工碰到天气很差,信没有送到,你会不会给快递公司付钱?不会,为什么?因为10元钱交换的是你把信送到的结果,价格是你自己定的,所以信送到,就付钱,信送不到,无论你的员工有多少苦劳,我们都不会付钱!

一、企业利益大于员工利益,员工利益必须服从企业利益。

所以说想要平衡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你只能从培养懂得给你结果的员工获得,要他们明白:只有创造了8000块的利益,企业才能提供给他4000块的薪水。员工是社会的一份子,并且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在这个组织里代表了企业。企业是靠员工创造出成绩来的,很明显离开了员工就不存在企业了。从企业的受益主体来看,在广大的员工是企业的主要受益者。企业成了员工的衣食父母,这里可以看出企业利益明显大于员工利益,员工利益必须服从企业利益。没有企业利益造成社会上共同所有变成共同没有,当家作主形成无家可归的现象并不少。所以在优秀企业里企业利益是至高无尚的,是一切行为准则。在优秀企业里的员工,在价值观上有一种为企业而贡献,为自己而工作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愿意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这剩余价值恰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自生利益的保证。他们心中一定清楚,没有员工剩余价值的企业一定属于破产企业。

二、员工创造了企业,并在企业中得到回报,因此,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分配、利益共享的机制,才能激励员工。并且一切资源增值的活动都是靠员工来掌握的。

在国外优秀企业里,针对员工的人文管理作为管理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我们则往往把硬件管理放在前面,忽视了员工作为人的基本特征。人有思想、有情感、有物质需求等特征。只有在价值观念上的沟通,基本条件的满足,共同利益上的

分享,员工才能有最大的凝聚力,暴发出最大的创造力。创造出的是和、还是积、还是几何数字、还是天文数字,都靠我们用好人。

另外,人的基本特征中也有本性的一面,就是人的本性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任何人都有好与坏的二个方面。企业文化、德制系统就是要弘扬员工善与好的一面,为企业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用自律的方式而积极工作。企业制度则来控制人的恶和坏一面,让他们在制度面前做到他律,从而保证企业利益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利益。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企业经营的二大系统,即德制系统和制度系统。这二大系统都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当然除此外企业员工为研发、质量、成本、管理等一切为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展开的各项活动都和价值观有关。另外,企业管理中必须尊重人性特性,尊重员工的人权、生理、个性、特性、素质经验和能力等等。有的放矢的做好员工的工作,既是以人为本的切入点,又是提高企业效益和发展的增长点。例如,批评过多会使员工损失天分、自尊和自信,激励、表扬、文化、魅力和环境氛围能提高员工激情,可以加倍提高效率和积极性,这也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的利益。

综上所述,企业与员工的价值关系已比较明确,并且相互关系在社会中是交叉的,员工是社会的一份子,部分高级管理人员代表了企业,任何一个人又是各种共同体中的顾客,企业又是供应方,又是销售商,企业与社会、员工、供应方和销售方组成价值关系的利益共同体。每个企业、每个员工都在共同利益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员工在社会是公民,在吃饭、穿衣等等消费活动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共同利益体的顾客,任何企业和员工损害经济利益,就是损害到价值链上的所有成员,最终也必定伤害到自己。五方共赢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全社会有数不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一般在运转中的共同体起到了轴心作用。

企业与员工联结的是价值链,也就是利益关系,顾客是上帝,因为顾客给企业提供利润。销售方和顾客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企业也不可能把销售方和顾客视为上帝。供应方维持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了企业的利益,所以企业需将它视为第二顾客,员工是企业生产资源中唯一掌握其他资源的,并且在企业资源中唯一具有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生产要素,所以我们要善待员工,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企业利益和共同利益。另外企业不是在真空中生存,需要天时、地利、

人和的环境,环境保护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处理好企业和政府、社会的关系,是企业应有的责任。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政府和社会保证企业和其他几方的利益。企业与四方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利益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是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离开赢利则会损害四方利益并危及社会,并且企业只要与任何一方中断关系,企业就无法运营。企业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才能在经济利益共同体中起到平衡、协调、稳健地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弄清企业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即能“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2010

年10月13日 杜雯

第三篇:员工素质与企业的关系

在全球市场化、知识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时代,作为市场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有效调动人力资源的潜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为企业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成为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企业必将作为市场的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员工素质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成败,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了,企业综合效益才能提升。因此,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是企业发展源泉

职业道德是符合本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从业人员在生产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国家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帮助企业进步,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可以给每一位忠诚服务企业的员工带来利益和幸福,受益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会自觉高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忠诚企业,奉献企业,为企业生产经营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职业道德随着职业的出现而出现,其内涵逐步深化,其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发展越快,对于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就越迫切。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长足发展,只有依靠生产经营和优质服务,而员工道德素质是做好这两项工作的前提基础。因此,企业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以不断提高员职业道德水平;要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工作,广泛提倡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良好职业道德;要让员工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的意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工作能力,与企业同呼吸,共患难,同舟共济,生死相依,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员工劳动技能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统筹抓好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动和创业热情,开创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员工是企业的人力之本,企业要发展,既需要运筹帷幄、驾驭市场的领导班子和高效通达的管理层,更需要一支能征善战、高素质的一线员工队伍。近年来,很多企业员工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在对本职岗位上劳动技能素质的掌握上,缺乏应有的积极主动性,岗位技能不活跃,岗位员工不愿动脑筋,操作环节一旦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领导,请示领导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自觉去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是目前员工劳动技能低下的一个突出表现。要想改变这一弊病,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提高员工劳动技能素质,特别是一线员工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企业一线员工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产品质量,关乎着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关系着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信誉度。某种意义上讲,员工劳动技能素质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和战略机遇之际,我们更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劳动技能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技能人才是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可以引进,管理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但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员工却难以大批快速引进,唯有靠我们自己来培养。要想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建立现代新型企业,就必须要把工作重心真正放到提高员工劳动技能上来,必须引导员工立足本职,尽快掌握尽可能多的劳动技能,在实现一专多能上下功夫。随着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必将源源而至,加强对企业员工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提高员工劳动技能素质,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就员工自身而言,要进一步增强忧患和竞争意识,竞争可以增加员工的压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动力可以鞭策员工积极向上,增强学技术的自觉性,企业就拥有了长足发展的巨大潜能。

2、就企业来说,要高度重视员工技能教育培训。企业要为不同岗位的员工积极搭建平台,通过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激励和调动员工立足岗位、钻研劳动技能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帮助员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要切实通过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员工劳动技能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要加强对员工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员工上岗工作以后,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技术观摩、技术交流、技术选拔比赛等各种活动,提高员工实际操作技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企业深化改革后,为寻求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就会注重于科技含量比重的投入,大批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机械设备、仪器,实现企业劳动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型的转变,随着高科技含量投入的加大,企业员工劳动技能素质也就发生了质的飞跃,取而代之的是对员工劳动技能素质更复杂的高要求。因此,企业要把有培养前途的技术工人集中进行技术再教育,形成各专业尖子骨干队伍,使他们掌握更高层次的操作技能,胜任更复杂位劳动技能。

三 、员工文化知识素质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员工文化知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员工文化知识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的强弱。员工文化素质较低,理解、接受能力相应地就差些,在工作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薄弱些。相反,员工的文化知识素质比较高,知识面自然会宽广些,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相应增强,在工作实践中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质量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日新月异,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在工作中更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与工作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企业,顺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要想永久保持活力和凝聚力,员工就须锲而不舍地提高文化素质。

1、要注重吸收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改变员工的知识结构,使企业整体素质有所提升。

2、要对在职员工进行文化培训,使其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处于管理岗位上的员工更要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培训。

3、要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层次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对学习优良者给予表彰,并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营造一种引导成才、激励成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氛围。

4、要给已经有相当学历和相当职称的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更新知识,提高运用现代知识的技能。

四、加大专业技术培训投入力度,实现企业职工双获利

我们一方面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文化和技术水平;一方面从员工中培养一部分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人才。用潺潺之水,润有根之草。我们把加大专业技术培训投入力度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来抓,它一方面连接着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在服务大局上举足轻重;一方面源于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在维护权益中提纲挈领。它是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有益结合,是实现“双赢”的有效渠道。通过 提高员工素质,焕发职工的积极性,激发活力,提高创造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通过企业的发展,从中造就一大批既精通专业技术知识,又懂得现代经济、现代科学管理和经济建设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充实的人力资源。

总之,推进企业文化发展,其着力点就是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引导广大职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坚持用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充实自己,努力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加快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

第四篇:企业管理与离职员工的关系

近年来,人才战愈演愈烈,众多公司开始花大量的时间管理所谓的“人力资产”。它们渐渐意识到,要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是一大利器。但是,即使这些公司对在职员工或即将加盟的雇员加以奖励或表达关爱之情,它们也还是忽略了人力资产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公司的离职员工。

1.惠普:握手话别

美国惠普公司在台湾有一家惠普科技公司,该公司对待跳槽的员工是:不指责、不强留,利索地放人,握手话别。一个离开惠普出去创业的人说:惠普每年至少花1000台币用在人才培训上,有的人来惠普就是为了镀金,学了本事待价而沽。对此,公司的管理层认为,人家愿意来,说明惠普有很大吸引力,人家想走,强留也不会安心。再说,电脑业本来流动率就高,当初选进的人才不见得都符合惠普的要求。退一步说,一些优秀人才到外面去服务,也是惠普对社会的贡献,也符合惠普一贯坚持的“互胜”精神。

2.麦肯锡:校友录

麦肯锡咨询公司有一本着名的“麦肯锡校友录”,即离职员工的花名册。他们将员工离职视为“毕业离校”,离职员工就是他们遍布各处的“校友”,其中不乏CEO、高级管理人员、教授和政治家。麦肯锡的管理者深知随着这些离职咨询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他们将会成为其潜在客户,无疑会形成一大笔资源。麦肯锡一直投巨资用于培育其遍布各行业的“毕业生网络”,事实证明,这一独特的投资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回报。

3.Bain:旧雇员关系管理主管

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Bain公司专门设立了旧雇员关系管理主管,负责跟踪离职员工的职业生涯变化情况。为记录这些变化情况,公司还建有一个前雇员关系数据库。在这个前雇员关系数据库存有北美地区2000多名前雇员资料,不但包括他们职业生涯的变化信息,甚至还包括结婚生子之类的细节。Bain公司定期向那些曾在公司效力的前雇员发送内部通讯,邀请他们参加公司的聚会活动。如此感情投资,也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有效利用这些“跑”了的人力资源。

3.摩托罗拉:Rehire制度

摩托罗拉公司在利用“离职”员工这一资源时,更多地是吸引“好马吃回头草”。鉴于前雇员已经熟悉企业文化、公司业务,较之新进员工能降低招聘和培养成本,摩托罗拉非常重视“好马”的回头,为此有一套非常科学完备的“回聘”制度。首先“回聘”目的是为了提供拥有公司需要的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前任员工工作机会,它的适用范围是所有那些主动提出辞职的前任公司常规雇员。

第五篇:浅谈企业口碑与员工关系管理

前言

员工关系管理(Employee Relations Management,ERM)从广义上讲,员工关系管理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调节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并确保为员工、社会增值。从狭义上讲,员工关系管理就是企业和员工的沟通管理,这种沟通更多采用柔性的、激励性的、非强制的手段,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支持组织其他管理目标的实现。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引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要素:

现代的、积极的员工关系管理主要包含:劳动关系管理(指传统的签合同、解决劳动纠纷等内容)、法律问题及投诉。

员工的活动和协调、心理咨询服务、员工的冲突管理、员工的内部沟通管理、工作丰富化、晋升、员工的信息管理、员工的奖惩管理、员工的纪律管理、辞退、裁员及临时解聘、合并及收购、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等。

其中“劳动关系管理”就是指传统的签合同、解决劳动纠纷等内容;而“心理咨询服务”是现在企业中最时髦、最流行的一种福利,这项福利的产生来源于日益强烈的竞争压力;“员工的信息管理”对那些相对比较大,如几千人的公司非常重要;另外“辞退、裁员及临时解聘、合并及收购”则是稍微消极一点的员工关系管理,是用来处理员工的。

概述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是口的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企业生存发展,不仅仅是自我广告的宣传,更加重要的是企业自己散发出来的气质,也就是企业的“口碑”。“口碑”如何而来?

现代汉语辞典对成语“口碑载道”的解释是:形容群众到处都在称赞。原始出处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口碑载道在后来逐渐被百姓口语化为“口碑相传”,“口碑相传”不是成语,在老百姓心里却有很高的“认同感”。

在企业内部就是员工,对一个企业高度的“认同感”。

企业所谓的“口碑”不仅仅是合作伙伴,消费者的反馈。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管理”所建立起来的流动在企业内部的血液所产生的巨大“口碑”。企业“口碑”大道无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实际就是员工关系管理的精髓!

企业员工按状态可分为三种情况:

1、“新入职员工”;

2、“老员工”。

3、“离职员工”。这三种员工组成了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好这三种员工,企业将赢得好的“口碑”,那么在企业内部流动的将是健康的血液!我们就从这三种员工管理来谈谈如何赢得“口碑”,做好员工关系管理。

第一章新入职员工 对于“新入职员工”管理:

1、入司前沟通:

(1)沟通目的:重点对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企业经营理念、所竞聘岗位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加盟公司后可能遇到的工作困难等情况进行客观如实介绍,达到“以企业理念凝聚人、以事业机会吸引人、以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选拔人”之目的。

(2)沟通时机:招聘选拔面试时进行。招聘主管负责对企业拟引进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进行企业基本情况介绍等初步沟通,对拟引进的一般职位负责完成“入司前沟通”;对拟引进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公司主管领导完成“入司前沟通”。

2、岗前培训沟通:

对员工上岗前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进行沟通培训,以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提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全面了解企业管理制度、知晓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知晓自己本职工作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考核标准、掌握本职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以帮助员工比较顺利的开展工作,尽快融入企业,度过“磨合适应期”。

3、试用期间沟通:

(1)沟通目的:帮助新员工更加快速的融入企业团队,度过“磨合适应期”,尽量给新员工创造一个合适、愉快的工作环境,即使新员工最终被试用淘汰应该是经过了企业努力属于员工自身的责任。 (2)沟通责任者:人力资源部、新员工所属直接和间接上级。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对科室管理人员进行试用期间的沟通;科室管理人员以外的新员工沟通、引导原则上由其所属上级负责。 (3)沟通频次要求: A、人力资源部:

新员工试用第一个月:至少面谈2次(第一周结束时和第一个月结束时); 新员工试用第

二、三个月(入司后第

二、三个月):每月至少面谈1次,电话沟通1次。

B、新员工所属直接上级:可以参照人力资源部的沟通频次要求进行。 (4)沟通形式:面谈、电话等方式外,人力资源部还应不定期组织新员工座谈会进行沟通,可与新员工岗前集中培训结合进行。

4、转正沟通:

(1)沟通目的:根据新员工试用期的表现,作出是否转正的建议意见。建议同意转正的,应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今后的改进建议和希望;系不同意转正辞退或延长试用期的,应中肯的分析原因和提出今后改进建议。 (2)沟通时机:

A、新员工所属直接上级:进行新员工转正评价时,并形成部室意见。 B、人力资源部:在审核科室员工转正时,并形成职能部门意见。

5、工作异动沟通:

(1)沟通目的:使员工明确工作异动的原因和目的、新岗位的工作内容、责任、挑战及希望,以使员工比较顺利的融入到新岗位中去,同时以期达到员工到新岗位后更加愉快、敬业的工作之目的。 (2)沟通时机:

A、人力资源部:在决定形成后正式通知员工本人前。

B、异动员工原部门直接上级:在接到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异动决定通知后立即进行。 C、异动员工新到部门直接上级:在异动员工报到上岗之日,相当于新员工的入职引导和岗前培训沟通。

6、定期考核沟通:

企业可以结合员工绩效管理进行。

第二章老员工 对于“老员工”管理:

员工进入企业、正式成为组织的成员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三个方面影响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的之间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就是工作设计、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员工激励。工作设计是指根据企业目标和业务特点,确定每个工作职位工作内容和所应承担的职责,彼此之间的工作联系、管理关系和方式,以及承担这些工作对员工的要求。工作设计明确了员工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才能达到要求。员工异动,是指员工从进入企业到离开企业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员工为实现本人的职业发展计划和企业为保证业务运转的整个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以及满足企业和员工本人对工作能力要求而进行的绩效评估、能力转化和提升过程。员工激励,指的是如何通过内外部激励手段,不断促进企业目标实现和员工个人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内外部的激励手段,既包含报酬体系、福利体系,也包含其他满足员工心理需求的措施。

从影响员工关系管理的三个方面,我们不难得出员工关系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员工满意,而应该是使每一位“权力人”满意的结论。“权力人”应该包括顾客、员工、出资人、社会与环境,甚至包括供应商和竞争对手在内。从目前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分析中看,他们都非常重视对企业各种“权力人”权力的尊重。惠普的企业文化明确提出:“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公司的每一个权力人”的思想,这与IBM公司的“让公司的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权力都得到尊重,为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最上乘的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带“老员工”,企业一定不能走入员工关系管理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包论”

包论就是只要是员工的事,就什么都管。上管祖宗,下管子孙,外管世界观,内抓潜意识。从员工进入企业到离开企业,不仅管结果,更是管过程。特别是烟草行业作为一个垄断性的行业,计划经济的痕迹更为明显,把企业看成社会的观念更为顽固。很多人认为企业就应当对员工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都管起来,就应当大包大揽。结果不仅分解精力,效果也未必理想,人际关系也是越来越复杂,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企业的管理者对此也是十分的困惑。不管不行,不管就意味着不关心群众生活,没有以人为本,没有建设企业文化生活的积极心态。而管也未必行。管分明就是企业办社会,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而且严重分散企业的资源配置,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管理遥遥无穷期,犹如雪球,越管越多,越管越大,越管越杂,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攀比,不仅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埋下不安定的隐患,给经营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误区之二——“均论”

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中国特色。在企业管理中,大数定律表明,20%的人做了80%的工作,但是如果是20%的人拿了80%的报酬,员工则不能平衡,企业管理者也难以取舍。因为尽管这是对贡献的肯定,但绝对是对现有分配机制和分配思想的挑战。

正因为如此,以稳定、安定为前提,对绩效的认可还是停留在平均的基础上,肯定了20%的人而得罪80%的人成为管理的一个雷池,不敢轻易逾越。20%的人事做的多,工作中与人接触磨擦也就相应增多,群众关系本来就有些微妙,如果最后还拿得多,无异于火中浇油,陷自己于不仁不义之中。因此,激励一旦陷入平均主义的人际旋涡,不仅难以挣脱,而且还会形成一种后挫力,加速这一旋涡的发展。

误区之三——“文凭论”

通过员工关系管理,大力提高员工素质,成为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共同目标。怎么提高员工的素质,误区更多。很多人认为,提高员工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提高员工文化素质的手段,就是提高员工的文凭级别,初中成为高中,高中成为大专,大专成为本科,本科成为研究生,如此类推。似乎文凭一高,素质就完全提高了。只要有文凭,就会有水平。与此同时,把学历结构作为衡量员工素质的标准全面流行。

实行员工关系管理本身就是打造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基础上,更易于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通过员工个体的自我超越,改善企业内部合作的简单模式,以目标的统一来形成团队的合作,以此来系统整合企业的资源配置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历教育是只是员工素质提高的手段之一,本质在于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提高员工个人的素质潜能,如果这些个体不能形成团队合作,那么企业的目标就如一辆不同方向受力的车,个体的力量越大,对企业的损害越大,最终除了车身撕破以外,很难想象还有其他的结果。 不同老员工不同管理方法:

1、对孤僻员工进行引导

首先,拒绝冷落,施以温暖。管理这类员工最有效的策略是给其人世间的温暖和体贴。可以在学习、工作、生活的细节上多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尤其是在他们遇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流露出对他们的表现漠不关心的态度,要像对待其他的员工一样来对待他们。这里就需要领导者的宽宏大度了。

其次,性格孤僻员工一般不爱讲话。对此,关键是选好话题主动交谈。一般而言,只要谈话有内容触到了他们的兴奋点,他们是会开口的。但也得注意,性格孤僻的人喜欢抓住谈话中的细枝末节胡乱猜疑,一句非常普通的话有时也会使其恼怒,并久久铭刻在心以致产生深深的心理隔阂。因此,谈话时要特别留神,措词、造句都要仔细斟酌。

再次,从这类员工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希望被别人打扰。如果为了能和他们接触,而整日耐着性子,装出一副热情有加的样子和他们称兄道弟,保证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尤其是当他们感觉到上级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想和他们“套近乎”时,他们一定会从心里认为上级是个十分虚伪的人。其实,只要和他们保持一般的工作上的接触就可以了。真正需要对他们进行帮助应该是在他们遇到了某种困难的时候。

另外,保持耐心很重要。对性格孤僻的人进行管理,有时很容易遭到对方的冷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有耐心。“日久知人心”,“事实胜于雄辩”,只有到了他们能够完全信任领导者的时候,你说的话才会有分量,管理行为也就具备了威信。

最后,要投其所好,直攻其心。这类寂寞的人群总有他们独特的方式来享受这独处的时光。仔细观察了解,看看脾气古怪的员工是以什么方式打发时间的,以此作为突破口,打开彼此间的僵局。

作为领导者来说,尊重他们的选择是创造彼此间良好交往氛围的前提条件。对每一个员工,领导者都有义务去关心和爱护他们,不要轻言放弃,用心的努力,就会得到他们的认同。

2、对桀骜不驯的下员工设法掌控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心理,因此,作为领导者来说,不是去压制他们的想法,而应该是巧妙地利用他们各自的不同为工作所用。对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来说,不仅应该细心研究自己及周围人员的性格特点、工作作风以及心理状态,更应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对于那些桀骜不驯、属表现型的人,务必注意在工作的各个细节上都为其制定具体的计划,否则,他们很容易偏离工作目标。要以同情的态度倾听他们的述说,不要急于反驳和争辩,当他们安静下来时,再提出明确的、令人信服的意见和办法。对他们的成绩要及时给予公开表扬,同时也要多提醒他们冷静地思考问题。

管理是一门艺术,科学地采用适合于彼此的工作方法进行管理,处理人事关系,可以避免简单生硬和感情用事,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扬长避短、因势利导,进而赢得同事的支持与配合,造就一个协同作战的班子,并且能更迅速、更顺利地制定和贯彻各种决策,实施更有效的管理[2]。

3、对“老黄牛”式员工要善待 在一个团队中,既需要那些很有创意的人才,同样也需要那些“老黄牛”式的员工,所有人的配合才能共同把工作做好。所谓“老黄牛”式的员工,往往是那些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张扬的人。这样的人虽然可能领导者并没有太注意,他们可能也没有太突出的业绩,但团队同样离不开他们。因此,作为领导者不能因为他们的低调,就理所当然地忽略他们的成绩和存在。而应该一视同仁,像对待那些为团队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一样来用心对待他们。

“老黄牛”式的员工虽然平时一声不吭,但他们的心理同样有问题,有对上级不同的看法,有对团队发展的建议等等,平时这些问题不可能充分展开,大多数是上级占尽上风。但领导者非常有必要抽出时间,听听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和心理对心中块垒的宣泄。有时只需带着耳朵,耐心听完他们的叙述,甚至不必做出什么回答,对方的不平心理就已经得到舒展。

相对来说,“老黄牛”式的员工不是没有需求,只是他们很容易得到心理满足而已。因此,作为领导者只需要把“饼”画得清楚就行了。也许并不需要对这类员工进行特别的动员和嘉奖,只需要对团队的未来有一个长远、清晰的规划,就可以拴住他们的心,就可以激励他们为团队继续任劳任怨。

“老黄牛”式的员工即使职务对他们并不合适,他们也会抱着是上级安排的,就应该努力干好的心理,而不会主动向上级提出来。这时就需要领导者用心观察他们的工作情况,如果发现他们目前的职务对他们并不合适,有时不妨直接告诉他们。即使他们以后离去,对团队和个人都是有利的。

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针对“老黄牛”式的员工要区别对待,要用心解读他们的心理,而不仅仅是引导、利用,这样才能抓住他们的心理,从而做到更好地管理他们[2]。

4、对墨守成规员工要多揣摩他们的心理

众所周知,有效的沟通是管理的法宝之一。但是领导者常常会碰到一些“墨守成规”的员工,他们往往是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你客客气气地与他寒暄、打招呼,他也总是爱理不理,不会做出你所期待的反应。为了更好地管理这类员工,你不妨从了解这类员工的性格特点开始。

墨守成规的员工天生缺乏创意,喜欢模仿他人,做人、处世的方法和语言都按照别人的样子,既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现成的规矩,就不知该如何行事。这种人往往没有突破性的发现,对新事物、新观点接受得较慢。这种人因为墨守成规,当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不知道灵活运用,只是搬出老皇历,寻找依据。这种人不知以变应变,因此,他们难以应付新事物、新情况。因此,这种人不宜委以重任。

但他们同样也有优点。比如他们做事认真负责,易于管理,虽没有什么创见,但他们一般不会发生原则性的错误。一般的事情交给他们去办,他们能够按照上级的指示和意图进行处理,往往还能把事情做得令上级十分满意,难以挑剔。

从形式上看,似乎他们怎样对我,我当然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们,但是,这种想法对领导者是不恰当的。这种员工,他们的这种墨守成规并不是由于他们对你有意见而故意这样做。

实际上,这往往是他们本身的性格,尽管你主观上认为他们的做法使你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但这绝非是他们的本意。所以说,你完全没有必要去计较他们。 因此,领导者不仅不能冷淡他们,反而应该多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他们的言行中,寻找他们真正关心的事情。一旦你触及他们所热心的话题,对方很可能马上会一扫往常那种墨守成规的死板态度,而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

要管理好墨守成规的员工,更多的是要有耐心,要循序渐进。如果你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维护其利益,逐渐使对方去接受一些新的事情,从而改变和调整他们的心态,那么,他们可能对你心存感激,这样,不但可以使他们改掉墨守成规的毛病,也为你对他们有效的管理添上了一份力量。

第三章离职员工 对于“离职员工”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调研网曾经做过一项历时3年的关于员工离职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员工离职和钱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大,相反,更多的主要原因是感觉企业没有给他一种归属感,例如和中层领导的不和,其中包括管理者说话技巧不好等因素;员工的工作做好了却没人表扬,没人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从每个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时间比例来看,在工作场所的时间占了一天时间的1/3的,如果加班或者其它原因的话,占的比例更大了,可以说每天在工作场所和同事相处以及进行一些与所在企业有关的活动所化的时间往往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长。因此,在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好的氛围下工作是每个员工所希望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如果既没有吸引力,也没有向心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必然造成员工“身在操营,心在汉”的状态,员工自己不开心,企业也没有发挥到每个员工的积极能动性,更不能达到人尽其材的作用。正如最近在职场上十分流行的一本畅销书《鱼》所说那样,每个人不管你是老板还是一般的职员,凡是工作的人都希望能够在“一个新颖而且有责任感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在那里可以快乐、专注、忘我地工作,唤起心中潜藏的活力、热情、能力和创造力”。虽然现实中并不是每种企业文化都认同和提供这样的一个工作场所给员工,但每个员工都希望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土。

中消研一项历时3年关于员工离职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员工离职的原因跟钱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跟中层领导的不和成为了导致他们离职的第一位原因,其中包括管理者说话技巧不好等因素。造成员工离职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工作做好了也没人表扬、没人关注。

关于员工离职情况的调查结果非常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解决方法也绝不是简单的加强经理人员的沟通,尤其是反馈技巧的培训就解决得了的。这实际上一个员工关系管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管理者时常讨论的是如何让员工努力工作,但管理者很少认真研究他们如何实现对员工所承担的义务的承诺。包括工作的引导、资源的支持、服务的提供,更谈不上生活的关心。

对带离职员工一定要做的工作:

1、离职面谈:

(1)沟通目的:本着善待离职者原则,对于主动离职员工,通过离职面谈了解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以便公司改进管理;对于被动离职员工,通过离职面谈提供职业发展建议,不让其带着怨恨走;诚恳的希望离职员工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跟踪管理。 (2)沟通时机:

第一次:得到员工离职信息时或作出辞退员工决定时;

第二次:员工离职手续办清楚准备离开公司的最后一天,一般安排在结帐前。因此时离职员工再无任何顾忌容易讲真话。

(3)离职面谈责任人:原则上由人力资源部和员工所属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 A、第一次离职面谈:对于主动提出辞职员工,员工直接上级或其他人得到信息后应立即向其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人力主管反映(人力资源部落实专人负责员工关系管理),拟辞职员工部门负责人应立即进行离职面谈,了解离职原因,对于欲挽留员工应进行挽留面谈,对于把握不准是否挽留的应先及时反馈人力资源部以便共同研究或汇报,再采取相应措施。对于科长级以上的管理干部主动辞职的,得到信息的人应先将信息第一时间反馈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以便决策。对于企业辞退的员工,科长级以下员工由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人进行第一次离职面谈;科长级以上干部(含科长级)由人力资源部组织进行第一次离职面谈。 B、第二次离职面谈:对于最终决定同意离职的员工,由人力资源部进行第二次离职面谈。主管级以下员工由人力主管进行离职面谈;主管级以上员工(含主管级)由人力资源部经理及以上负责人进行离职面谈,原则上企业谈话人应比离职者的职级略高至少应对等。对于科室员工以外的员工离职,第二次面谈可以采取离职员工填写《离职员工面谈表》的相关内容方式配合完成。第二次面谈应技巧性让离职员工自愿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跟踪管理。

(4)离职原因分析:离职原因分析每月应定期进行1次,由人力主管负责完成,报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分管领导,以便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离职后沟通管理:

(1)管理对象:属于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或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室员工、生产、营销一线骨干岗位员工,并且不是因人品、工作失职等原因主动离职,同时是属于企业希望其“吃回头草”的离职员工。

(2)管理目的:通过诚心、真心的关心,建立友善的终生关系,使其能成为企业外部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更是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正面宣传窗口。 (3)管理方式:

A、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关系管理的人力主管应建立此类员工的离职后续管理档案,档案内容至少应包括离职去向、离职原因、联系方式、后续追踪管理记录等内容。

B、离职时诚恳的要求留下联系方式。

C、一般应在员工离职后1月内、3个月内、半年内、1年内分别电话沟通关心一次。

D、每年给离职员工寄生日卡和新年卡,由副总级以上分管领导亲笔签名。 E、把离职员工列入公司内部刊物邮寄名单(至少3个月1次)。

F、定期(原则上3个月1次)为离职员工寄发有公司近况和经营业务的电子邮件。 第四章结论

其实,不管是“新入职员工”,还是“老员工”,包括“离职员工”,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期融合在一起的“口碑”就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最高境界。

1、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

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是通过企业共同愿景的实现来达成的。因此,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没有共同的愿景,缺乏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利益相关的前提。但凡优秀的企业,都是通过确立共同的愿景,整合各类资源,当然包括人力资源,牵引整个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牵引成员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实现个体的目标。

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因此,可以说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企业成员对事物共同的判定标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是组织规范的基础。有了共同价值观,对某种行为或结果,组织成员都能够站在组织的立场做出一致的评价。这种一致的价值观既是组织特色,也是组织成员相互区分的思想和行为标识。

所以,认同共同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是建设和完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企业有多种利益相关者,但其创立和存在的核心目标在于追求经济价值,而不是为了单纯满足员工个体利益需求。因此,企业组织的目标和其所处的竞争状况,并建立企业与员工同生存、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是处理员工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包括晋升机制等,合理利用利益关系就成了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3、心理契约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心理契约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的工作行为四个方面的循环来构建而成的,并且这四个方面有着理性的决定关系。心理契约给我们员工关系管理带来的思考是:

企业在构建心理契约时,要以自身的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结构为基础,用一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手段来满足、对应和引导员工的心理需求,促动员工以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并根据员工的反应在激励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员工则依据个人期望和企业的愿景目标,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确定自己对企业的关系定位,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因此决定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达成与企业的共识:个人成长必须依附企业平台,离开企业这个平台谈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好比大海与溪水的关系,企业是海,个人是水,离开大海,溪水是会干枯的。这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契约循环过程,也是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4、职能部室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是员工关系管理的首要责任人

在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系统中,职能部室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处于联结企业和员工的中心环节。他们相互支持和配合,通过各种方式,一方面协调企业利益和员工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组织的活力和产出效率;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职能部室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是员工关系管理的关键,是实施员工关系管理的首要责任人,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效果,是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水平和效果的直接体现。 综上所述,员工关系管理的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企业“口碑”的建立,主要看管理者如何把“新入职员工”、“老员工”、“离职员工”关系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所以,管理者,特别是中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员工关系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者应是企业利益的代表者,应是群体最终的责任者,应是下属发展的培养者,应是新观念的开拓者,应是规则执行的督导者。在员工关系管理中,每一位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自身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实现、乃至自我超越,关系到员工关系管理的成败和水平,更关系到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或许,这才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进行员工关系管理时应该深深思索的问题。

上一篇:有关过年的英语文章下一篇:研发机械工程师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