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时代下职业素养论文

2022-07-03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农业高职院校按照农科人才的岗位特点、岗位素质和岗位技能进行人才培养,体现和反映了农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和特征。本文拟从设置专业、打造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和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对这个问题做简单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新时代下职业素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时代下职业素养论文 篇1:

青年数学教师职业核心素养探析及培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中,需要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在历史视域下来考察这一概念,则需要围绕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来理解。通过对职业核心素养进行分层化探析,对青年数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可围绕着分层制订青年数学教师培养计划、形成两层次耦合互动的共促机制、发挥主体性建立自组织管理系统等三个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青年数学教师;探析;培养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8.057

小学数学教改的方向仍以素质教育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基础运算能力。这就要求青年数学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基础运算能力上下功夫。所以,在培养青年数学教师职业核心素养时,需要落地于教学意识和教学技术这两个方面。这也就是说,需要对青年数学教师职业核心素养进行分层理解,其包含了“思想上层建筑和教学实践”两个层次。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学数学教改对青年教师教学意识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且会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改路径进行调适。从分层的视角来理解职业核心素养,处于思想上层建筑层次的职业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教改之间保持着适应与能动的关系,即青年数学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需要适应教改的要求,同时,青年教师在职业核心素养的驱动下推动着教改的进程。

(二)青年教师教学意识塑造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处于“形而下”层次的职业核心素养便以教学实践的目的、手段和结果呈现出来。教学技术,如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数学日记积累法的应用等,都成为该层次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件。需要从青年数学教师的主体性上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即教学意识的塑造将助推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实践所获得的体验又能升华青年数学教师的教学意识。这就表明,职业核心素养在分层化结构下,纵向之间形成了一种耦合联动关系。

二、对青年数学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探析

(一)教学意识层次下职业核心素养探析

作为青年数学教师思想上层建筑的教学意识,其作为职业核心素养的一个层次,主要包含了这样几个构成要件:(1)职业信仰;(2)教学反思;(3)教学愿景等。在前面已经提到了职业信仰问题,对职业信仰的塑造将能增强青年数学教师的岗位忠诚度,进而为他们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愿景塑造提供稳固的思想环境。

(二)教学实践层次下职业核心素养探析

我认为,该层次下的职业核心素养构成要件主要包括:(1)教学环境的适应能力;(2)教改成果的实践能力;(3)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应能力”体现为,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实践能力”则反映在,能对教改成果作校本化再造与应用;“应用能力”便指向了课堂教学的教法与组织。

三、青年数学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

根据以上所述,青年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分层制订青年数学教师培养计划

在对青年数学教师实施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前,需要详尽地制订培养计划。以促进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和助力教改工作开展为培养目标,需要分层开展计划制订工作。我建议,可以将计划分为教学意识培养和教学实践培养两大板块,并针对这两个板块不同的职业核心素养特性制订出有区别的实施方案。在计划制订中需要突出条款的清晰度,所以无须过于关注两大层次之间的关联性要求。随着计划的制订,则需要在“传帮带”机制下与青年教师达成共识。

(二)形成两层次耦合互动的共促机制

在培养计划的实施阶段,则需要形成两个层次之间的耦合互动的共促机制。我建议,在教学意识培养下,针对职业信仰、教学反思、教学愿景,可以在“传帮带”机制下通过标杆树立、仪式性活动、与老教師座谈等为主体来进行塑造。其中,需要提升青年数学教师的教学愿景。随着教学愿景的塑造,则可以通过相互听课、课后教研、写教学日记等方式,来促进青年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职业核心素养。

(三)发挥主体性建立自组织管理系统

我认为,青年数学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依赖学校管理层的指导,更依赖他们自身的努力。随着青年数学教师教学意识的巩固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则需要为他们搭建起自组织学习系统,使他们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困惑,自主完成教学探究活动。为此,学校需要为青年数学教师的职业成长设立奖励基金,并在制度保障和学习氛围营造下,鼓励他们自主、自觉提升职业核心素质。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起两大层次耦合互动的培养模式,才能切实促进青年数学教师的职业成长。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中,需要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通过对职业核心素养进行分层,即分为教学意识和教学实践两个层次。在分别对其进行了探析的基础上,关于青年数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可围绕着分层制订青年数学教师培养计划、形成两层次耦合互动的共促机制、发挥主体性建立自组织管理系统等三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王续斌.青年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提升策略[J].创新时代,2018(1).

[2]郑会敏.“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发展[J].课程教学研究,2017(5).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谭少容(1969.1— ),女,汉族,广东新会人,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作者:谭少容

创新时代下职业素养论文 篇2: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农业高职院校按照农科人才的岗位特点、岗位素质和岗位技能进行人才培养,体现和反映了农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和特征。本文拟从设置专业、打造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和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对这个问题做简单探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从2004年至2019年连续6年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这个问题为主题,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对的极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地方职业院校灵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一直以来,农业高职院校在培养适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探索如何构建农业高职院校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坚持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原则,根据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特色需要,为社会培养适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企业用得上、毕业生留得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

1.培养目标缺乏“农”定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农”定位比较宽泛和笼统,一是办学理念没有立足农业的基本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需要;二是缺乏人才培养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得不够紧密,未能很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专业建设缺乏“农”指向:一是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对接度不高,满足不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专业群建设不强,没有形成与农业产业结构、技能人才需求结构相对应的专业群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现代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多元化需求;三是专业设置没有紧密贴合现实需求,目前农业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高职院校开设的大部分专业是传统的农业类专业,缺乏现代农业、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新兴专业,导致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需求不匹配,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3.师资队伍缺乏“农”保障:一是大多數教师只会讲授教材上的农业基础知识,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教师较少;二是具备纯熟的农业技术技能的教师不多,在真正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实践操作的教学往往只能点到为止,不能深入,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农业技术水平。

4.课程建设缺乏“农”特色:一是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结合不紧密,缺乏鲜明的地方农业特色;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体系设置不科学。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根据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形式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5.校企合作缺乏“农”平台: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一直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农业高职院校更是如此。当前,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质量不高,缺乏农业特色的信息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农业职教集团不多。

(二)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普遍存在缺少充足而有效的农业农村人才需求信息,对信息掌握的不及时,对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等掌握的不准确,导致专业名称和专业结构安排上存在盲目性、滞后性和不科学性等问题。

2.高职院校教师对支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认识不够,授课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的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3.高职院校对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宽泛和深入,狭隘浅显地认为校企合作仅仅只是为了解决学校的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忽视考察企业是否具备合作意愿、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和农业专业背景,在专业行业领域是否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等,因此很多情况下校企合作都只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开展,在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上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构建农业高职院校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按照农科人才的岗位特点、岗位素质和岗位技能设置专业、打造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开展校企合作,体现和反映了农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和特征,强调根据岗位特点和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实施一体化教学,因岗施教。

(二)农业高职院校 “农学结合”人才培养对策

各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培养具有高级农业技术和农业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农味”人才,服务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1.专业建设:设置 “农味”专业

以提升服务各地农业经济建设能力为重点,抓好专业建设,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鲜明地域特色,逐步扩大学校服务面。

(1)高职院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自然资源,做好当地农业人才需求预测,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科学论证专业设置,努力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专业,更好地扶持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压缩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传统专业,开设新兴专业,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现代高端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下,发展乡村旅游必将成为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农村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将比以往发展得更快,学校可以对应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农业专业和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等专业,推动农村休闲旅游、养老产业、农耕文化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学校可以开设各类技能型专业,如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的全面对接和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针对当地农村文化和经济特色,学校主动对接设置乡风民俗研究、传统手工艺制造等特色专业,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2.师资建设:培养 “农味”教师

(1)教师引进: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提高农业类师资队伍的人员数量,在教学中传授农业技术,并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教师培养:建立专任教师“三下乡”见习制度,提升农业职业能力的教师评聘制度和建立提升农业职业能力的教师激励机制来提升教师的农业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调动广大教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当增加专任教师的农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行业、企业和农村资源锻炼师资队伍,充实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素质,使其在今后的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中能够发挥更多的专业优势,提供更有力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保障;进一步加强教职工服务“三农”工作意识,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和开展更多的科技扶贫以及新农村服务等活动,让更多的教职工认识和积极投身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为“三农”发展建设的浪潮中。

3.课程建设:建构“农味”课程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依据行业标准,引入行业企业的新技能和新知识,深化农业类课程体系改革。

(1)构建以“一般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为核心的农业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采取层次化和模块化设置,一般能力课程注重体现其实用性,同时加大农业类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等课程的开发力度。

(2)在原有专业基础上适当增設农业类特色课程。例如经贸类专业,可增设农产品营销课程;会计类专业,可增设农村财务会计课程;机械工程类专业,可增设农业机械课程;信息工程类专业,可增设农业信息技术课程。

4.实践教学:开展“农味”校企合作

争取政府支持,继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加大与农业企业合作的紧密度,积极探索基于校企合作新定位的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逐步形成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满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多元化的农村人才需求。

(1)构建学校和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成立由学校、优质农业企业等多方组织参与的专门部门,如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校企合作事宜,制定校企合作工作章程、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运行机制,并聘请农业领域知名企业专家、骨干成员等作为委员会的兼职人员,参与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细节策划、教学内容修订、教学方法改善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校企共建“教师工作流动站”和“技术骨干工作室”,为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向流动搭建有效平台。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走向企业学习农业知识、强化农业技能,企业技术骨干走上讲台、走进教室传播企业文化、传授生产技能;进行顾问式合作,选派优秀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如员工培训、客户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指导等。定期进行企业调研,关注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及就业情况,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举办讲座、论坛、宣讲,宣传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

(3)校企共建农村公共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项目,实施“教学工厂、职教集团、农业园区、合作农场”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训教学,增强高职学生服务农业和农村的实践能力,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创建“冠名办学”;校企双方开展深层次的科研项目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速度;校企共同开发农业类核心课程,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实习实训内容,融产、教、学于一体,切实提高学生的农业生产技能。逐步在农业高职院校中形成“校中有企” “ 企中有校” 的育人环境。(作者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乡村工匠培养对策研究》,编号:2019JJ70079,主持人:李怡;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编号:18C1831,主持人:曾新洲;2016 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湖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16C0531。

作者:李怡?曾新洲

创新时代下职业素养论文 篇3:

浅议初中年级主任负责制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关于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教学管理的问题,学界已有很多讨论,但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普通初中的年级管理模式的研究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初中学校的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比较繁重,作为年级主任,需要对年级的教学事务进行必要的管理,构建良好的年级组长责任制,使得其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关键词:初中;年级责任制;教学管理;途径

前言

年级组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任务的基层组织,随着中学规模的扩大,年级组日益呈现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学校办学层次的高低,决定了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作为年级主任,应该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完善年级教学管理的制度,有效地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优化整体的年级管理水平,有效地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提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加强职业素养,提升年级主任管理水平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让有管理才能的主任实施年级管理,提升初中年级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年级主任的职业素养,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从年级计划的制定、实施到年级月考成绩的统计和质量分析,到制定年级管理干部的工作职责,再到年级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年级主任需要对每个步骤的实施和落实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全面地提升年级整体的管理水平。

其次,年级主任需要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优秀的年级干部队伍是学校管理队伍的基石。出类拔萃的干部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整个学校的工作才能有条不紊、有效率地开展,才有可能创造出学生认可、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一流学校。首先,年级主任需要不断地提高团队学习能力,把握整体的管理方向,善于团结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学生队伍。在具体的工作中,坚持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方针,制定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的管理决策,使得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结合团队工作,加强思想指导

学校的年级组负责教师的日常思想工作、教师工作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工作管理、师德教育管理,任务非常繁重,仅仅依靠年级主任一个人是负担不过来的。各年级主任要对年级组的整体工作负责。按照学校的计划和安排,各年级将制定明确、具体的年级工作计划,配合各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配合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年级主任需要有效地发挥协调作用,发挥各方力量的配合作用,包括学校的组织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等,团结各方的 力量,共同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年级主任要定期开展年级会议,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思想指导,加强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团结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除此之外,初中年级主任应该定期校验各年级组的工作,以规范各年级主任支持各年级组的各项活动,检查和交流上个月的情况,协调下个月的工作。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的统一指挥和各年级小组的分工明确,层次分明,分级负责,相互配合。学校一级组织的建立与组建,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更加清晰、协调。初中年级主任需要协调好教学与教务工作,使得管理的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转变管理观念,提升教学成效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源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水平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水平。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思想僵化、落后,固守已有经验,教学方式单一,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不足,预设不足,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这一现象在中老年教师中较为突出,年轻教师大胆尝试、勇于进取,但新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缺乏创新教学的思想观念。

为此,年级组要积极构建平台激励机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重视教师文化素养、素质素养、教育智慧的培养,树立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和政策法规。通过新课程标准,了解教育的新趋势、新理念,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政策、法规、新课程标准,了解教育思想。落实“蓝色工程”,发挥教师骨干力量,组建学科优秀团队,大力开展集体备课、班级管理、个案分析等工作,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使得教师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新课程理念成为教师精神的圣地,推动教师的质变。

四、加强德育管理,建设良好校风

年级主任应该提升教学管理艺术,结合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有效地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活动,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教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平等关系。与学生商议,让班主任充分及时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配合学科教师的学科教学。教师要经常深入各个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各年级主任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结合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共同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行为表现。

年级主任每个学期需要根据本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实际学习情况、年龄特点,进行实事求是的教学管理。大一新生入学后,年级主任每年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环境、实验室、阅览室等,向学生介绍本校的历史,开展爱校教育。二年级根据学生差异的特点,加强学习纪律、规范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外出旅游、组织竞赛和竞赛活动。三年级开展了感恩教育、理想教育等坚强意志教育。年级主任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境界,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总结

总之,初中年级主任在实施年级教学、教务管理的时候,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必要的创新管理模式,结合教师团队、整合家校资源,构建良好的管理团队,为年级管理创建良好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年级主任责任制,使得校园的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君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差异教学背景下的初中年级管理策略研究[J].创新时代,2017(02):72-73.

[2]蔡正鹏. 对一位初中年級主任管理工作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作者:余灵

上一篇: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论文下一篇:工厂自动化工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