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022-11-01

第一篇: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应有一个文化素质的最底界限,提高每一个劳动者的文化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就业班的语文课不能去掉,而是改革过去的以阅读教学为主、死扣教材一篇篇地学的教学模式,把语文课分成口语课、应用文课和阅读课。结合各专业,补充一些实用文、体现本地区文化底蕴的文章。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基础之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强调基础字词的教学;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结合专业特点,调整应用文教学的内容,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各专业教学服务,为各专业学生就业服务。

一、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应有一个文化素质的最底界限 前些时,上海有过一次英语高级口译考试。许多平时口语流利、擅长书写的大学生却纷纷出现“空白”。他们不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为何意,更有人将“富贵不能淫”译为“要富有,不要性感”;将“人之初,性本善” 译为“开始的时候,性都是很美好的”。再想起“羊倌”歌手不知道五星红旗是中国国旗的事,我感到提高每一个劳动者的文化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虽然说他们将来要到生产一线当“蓝领”,可以不知道拿破仑是谁,可以不知道“若是两情长久时”,但如果不知道鲁迅是谁时,我们就该拷问我们民族是否应有一个文化素质的最底界限,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汉语过级考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应有一个文化素质的最底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我们职业教研室每年举行的文化课统考,而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就担负着提高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责任,因此,就业班的语文课不能去掉,而应该考虑怎么改。

二、改革过去的以阅读教学为主、死扣教材一篇篇地学的教学模式 毋庸质疑,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教材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内容难易程度适中。但也有一些课文不适合中专生作为必讲篇目进行学习,比如《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是文学评论,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另外,没有课外阅读读本,学生很难从有限的几篇 1

课文中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更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我们的教师还是一篇篇地挨着讲,他们上课时怎么会不睡觉呢?因此,改革过去的以阅读教学为主、死扣教材一篇篇地学的教学模式,把语文课分成口语课、应用文写作课和阅读课。目前,我们学校的就业班每小周开设口语课2节、应用文写作课2节、阅读课1节。结合各专业实际,补充了一些实用文和体现当地文化底蕴的文章。如学习叶文玲的《洛阳诗韵》,课外阅读戏剧《朝阳沟》。

三、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我认为应该是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基础之上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强调基础字词的教学。学生在小学时对于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都采用抄写的手段强迫自己掌握,可到初中之后,由于语文老师授课方式的改变,生字词的教学由监督性变为自觉性,许多学生忽略了字词或不屑一顾。许多在表达中常用的生字、生词学生都不懂,或者只会读、会理解大意而不会写、不会用。词汇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在表情达意时只停留于简单的层面中。词汇量的积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石,试想字都不会写、不会读、不会理解怎能谈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呢?因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字词积累量的提高,经常对课文生词进行听写和连接表达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专业教学。中等职业学校的职教特性使得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同专业衔接起来。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共有11个专业,其中大致分为几类:艺术服装类、计算机类、会计类、机电电子类、旅游服务类、商务营销类、养殖类等。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比如艺术服装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幼儿教育等工作,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需要有对设计理念的文字或口头的阐述,因而这类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应侧重于思维想象活跃性的训练和文字描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字词的累积,在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多进行即兴创作思维的训练,拓宽学生

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简洁准确和优美的描述能力,增大此专业学生的业余阅读量,多进行文学作品的熏陶和鉴赏,增强审美感受力等等。我常觉得对于艺术专业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于他们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正确概括,会完整表达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想象空间的灵活性,这样才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口语描述能力的提高。所以课堂中常进行比喻造句比赛,让学生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比喻性的描述,相互评价与比较,从而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3、结合专业特点,调整应用文教学的内容。新教材对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作了较大调整,选编了二十二种常见的应用文,突出了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为我们开展教学提供了主要依据,但教学中不能就此“画地为牢”。在切实加强教材介绍的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同时,还必须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教材以外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介绍写作知识,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我想,各专业一般都应补充合同、调查报告和求职信的写作,此外,很多新专业,还要灵活补充工作中使用频率高的其他应用文。以旅游服务专业为例,还应补充演讲稿、欢迎词和导游词等的写作。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基础之上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强调基础字词的教学;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各专业教学服务,为各专业学生就业服务

第二篇:对国家电网改革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金钱观和业绩观,克服懈怠与不作为的心理,提高执行力建设。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各项部署,坚持解放思想、变革创新、科学发展,继续深化“两个转变”,加速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规划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快大规划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级规划信息有机衔接。建设大建设体系,就是要统一电网建设管理流程、技术规范和建设标准,强化建设关键环节管控,加强建设职能、工程项目和建设队伍的专业化管理,提高电网建设安全质量和工艺水平,提升建设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电网建设“国际同行业领先、国内各行业领先”目标。

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遵循电力发展客观规律,围绕“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方向,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深化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做强公司总部、做实省公司、做优地、市公司,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统筹人财物核心资源,优化五大业务模式,压缩管理层级,缩短业务链条,实现协同高效运作,建立电力调控中心和运营监测、控中心,实施电网运行核心业务集约运作,实现公司运营重要指标实时监测,加快建成适应“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进一步深化“三集”管理、全面推进“五大”体系建设要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各项业务的管理运作模式,持续推进和完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建设大规划体系,就是要全面落实“四化”管理要求,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计划管控,建立公司统一规划、各专业相互协调、各类规划计划有机衔接的一体化规划计划管理体系,实施全公司规划、计划集中管理和统一编制,建立包含各专业、贯穿各层级、覆盖各电压等级的统一规划体系。

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五大业务模式,统筹公司内部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总部管控能力,压缩公司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权责清晰、流程顺畅、管理高效的“五大”体系,大幅度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全面推进大规划体系建设,要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规划设计人才队伍;加强规划设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规划设计理念,完善规划设计手段,统一分析模型和计算软件;加强大规划体系标准制度建设,制定和修编规划计划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统一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建立规划滚动调整机制和计划闭环管控机制,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

全面推进大建设体系建设,要根据公司制定的体系框架,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标准,研究制定配电网建设的管理、工作和技术标准,逐步建立统一的制度标准体系;要注重开展全员培训,使基建战线员工掌握建设管理制度、技术规范;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措施,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平稳移交,确保项目管理过渡阶段的安全稳定;要进一步完善建设管理信息化管控平台,强化工程建设关键节点的信息化管控,强化建设管理纵向各层级信息的双向互动以及与其他业务之间的横向共享,切实提升管理效率。

建设大运行体系,就是要整合公司调度运行与设备运行相关业务,调整调度体系功能结构,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各级输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与电网调度业务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调度控制体系,实现国调、分调运行业务一体化运作。

全面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相关的组织措施和工作措施,统筹兼顾大运行体系与其他体系建设的关系,合理把握设备基础条件与运行管理变革的关系;要坚持“不立不破”的原则,保持运行工作平稳有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要适应调度控制业务的新需要,加强各级调度控制中心的内部管理,完善业务流程,推进调度控制专业融合;要依托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加强省调标准化建设、同质化管理,促进地县调专业集约融合,推进调度业务模式转型;要统筹研发、制造力量,协调组织好调度控制技术支撑手段建设和技术支持;要同步完成备用调度体系建设,建立涵盖各层级的备用调度体系。

建设大检修体系,统筹公司人力、技术、装备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施检修专业化和运维一体化,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建立按电压等级运维检修输变电设备的生产体系。全面推进大检修体系建设,要完善制度标准,全面梳理、修订各类生产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业务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要加强培训考核,强化班组人员新岗位、新设备、新业务培训,确保业务平稳过渡;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培养专家型人才队伍;要强化过程管控,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建立健全执行督办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问题,落实保障措施,为新体系业务有效运作创造条件;要完善配套措施,积极稳妥推行运维一体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高效的检测仪器和作业装备,建立现代化电网生产装备体系,提高设备运维检修工作效率。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员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公司党组决策部署上来,积极支持改革,主动参与改革,努力促进改革为“五大”体系顺利推进、规范运转提供支持。每次学习与讨论都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启示电力企业员工需要时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扎实做好工作。 全面推进大营销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指挥协调,细化实施方案,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管理体系转变协调有序、业务交接稳妥高效、人员调整平稳顺利。

建设大营销体系,就是要创新管理模式,变革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实施95598客户服务、计量器具检定配送、营销稽查监控等核心业务省级集约,建立24小时面向客户的统一供电服务体系,形成业务在线监控、服务实时响应的高效运作机制,提高营销经营业绩和客户服务水平。

做好客户感知强烈的业扩报装、故障抢修等业务,建立高效顺畅的跨专业服务协同机制,提升客户满意度;做好技术保障,完善营销业务系统应用和标准化设计,加强与配电、调度等系统信息集成,拓展营销GIS应用、95598互动服务网站、一体化交费平台等高级应用,提高服务支撑能力;要合理安排资金计划,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加强学习培训,确保业务高效开展。

“三集五大”是一次管理方式的大变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司党组决策部署上来,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促进改革,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化风险防控,确保改革平稳、电网安全、企业和谐。加强公司信息化应用,提升能力素质,深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加快“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推动公司和电网发展取得新成绩、实现新跨越。

发扬“三年再上新台阶”精神,要充分运用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其融入未来的工作,成为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继续坚持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压力和阻力面前,不退缩,不动摇,周密部署、精心策划,积极稳妥的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继续坚持忠诚企业、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在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前,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尽心尽力,埋头苦干。充分理解“五大”体系建设的涵义,是指导未来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创新,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是适应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迫切需要。

三集五大、解放思想、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理论、创造机会,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每个员工都是国家电网大战略目标之下的实践者与参与者,必须要认清形势,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努力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宏伟目标,创新发展之路任重道远。要不断更新知识、观念,时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提升个人素质,才能服务大局。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在国家电网公司不断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实现世界一流电网和国际一流企业的伟大战略目标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也在不断的积淀,是凝聚人心的力量源泉,也是企业不断进步的基础。

面对国家电网公司推动“三集五大”体制变革之际,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学习“三集五大”精神是事关发展的大事。转变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电网发展方式。按照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要求,实施人力资源、财务、大营销体系,实现公司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篇: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198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濒临崩溃边缘,全国人民迫切期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且当时的中国经济、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压力迫使国家领导人做出重大举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物质丰富,综合国力位列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了农民交“皇粮”的时代。这些重大成就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成功,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但是伴随成功的是其不足的一面。在物质及其丰富的同时,附髓而生的是消极腐败,社会风气不正。少数官员经不起改革和执政的考验,由人民公仆蜕变为人民主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曾有人说过,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就目前中国教育普及已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伴随的并没有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要把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口优势,需要教育的跟进。现如今社会上吸毒贩毒,藏污纳垢,给社会风气造成污染。社会的风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教育质量有直接联系。所以改革开放并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经济的提高,精神文明需求的提高也具有其重要性。行程艰难,失误难免。中国的改革就如摸着石头过河,一点失误没有是不可能的。但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同样需要认真研究、妥善应对。而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改革和发展是中国永恒的主题。

第四篇: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

工商(1)班 冯思秋17号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名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中华名族终于踏上了伟大的名族复兴之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于一片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出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崩溃的边缘。从国际形势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科学的分析了国内国际的发展大势,准确的把握时代的主题和人民愿望,作出了把党和国际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政策。

邓小平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名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学习别的国家,别的名族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知识。这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一句真谛,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伟大名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之所以这样说,第一,改革开放的每次抉择必须通过中国共产党大会商议决定。第二,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三年必须要通过实验基地的实验,好的话就全国大力推广,不好的话就放弃停止。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中国在这期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前的中国,国力衰弱,经济落后,科技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不能满足,吃不饱、穿不暖的家庭比比皆是,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但今天的中国,是那时想都不敢想的,这一切都源于改革开放。如今的中华大地生机勃勃,改革开放整整三十年,时代的飞跃在今天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中华民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的团结。

从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过去25年全球脱贫的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97年的香港回归、99年的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罕见洪水,2003年经历让人恐惧的非典,2008年抵御特大雪灾,中华儿女手拉手,心里心都阻击在脚下。改革三十年的航天事业的不断创新,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舟五号”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到2006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航,这三十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航天科技的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名族奔月的梦想。在体育上,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首枚奥运金牌,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一刻每一个中华名族的子孙都感到无比的骄傲。

回眸过去,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是国富民强,我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此刻我是在享受那些前辈所带给我们改革开放后的劳动果实,在这改革开放的而立之年,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展望未来,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会牢记这些曾经的经历,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的强大,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的安康。

第五篇: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及感受

摘要: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

路线

方针

政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正文: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定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 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 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发展成了今天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改善,但是我国的人口多,底子薄,尽管快速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而且我国经济之所以这么多年都能持续快速的发展,很多一部分原因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还有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世界上的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国对我国的阻挠也会越来越强,对我国的事情也会越来越挑剔,我国今后的发展将会面临国内和国际上的重重困难。要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靠科学技术,必须靠人才,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应该更加努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夯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术,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改革开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把祖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上一篇:电力工作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电力公司安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