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堤防建设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长江流域的精华地带,沿江经济的发展对长江河道的依赖愈来愈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长江堤防建设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长江堤防建设研究论文 篇1:

新形势下长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思考

摘要:蓄滞洪区是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资金、政策等方面原因,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中最突出的“短板”。随着长江上中游控制性水库的建设,一方面拦蓄洪水能力增强,另一方面水库拦沙作用导致中游江湖冲淤和蓄泄能力发生变化。此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给蓄滞洪区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长江蓄滞洪区建设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基础上,从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安排、布局调整、管理措施、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等方面提出建议,为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蓄滞洪区;建设管理

中图法分类号:TV87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19.0215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是我国洪灾的多发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不仅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影响,也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中游洪水峰高量大、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在发挥流域上中游控制性水库拦蓄洪水能力后,仍有大量洪水超过中游干流河道的安全泄量,在只能采取分蓄洪措施,以保证重点区和重要城市的安全,尽量减少淹没损失,因此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长流规》)及《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长江中下游共安排了42处蓄滞洪区,有效蓄洪容积590亿m3,以保障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

然而,长江中下游的蓄滞洪区大多设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蓄滞洪区所处的低洼地区尚以农业生产为主,蓄洪垦殖实现了小水年保生产、大水年分洪保安全的目标,是一项人水和谐措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蓄滞洪区内人口的聚集和财富不断积累,给蓄滞洪区建设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蓄滞洪区建设管理已成为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中最突出的“短板”。

为了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开展蓄滞洪区建設管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关于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研究T作[l-15],从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及补偿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治理思路。然而,随着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防洪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给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本次在研究长江流域防洪形势变化基础上,结合蓄滞洪区建设管理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新形势下蓄滞洪区建设管理建议。

1洪水与洪灾

长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一般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一般年份长江流域上下游、干支流洪峰相互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干支流洪水,不致形成较大洪水。遇气候异常,上游洪水提前,或中下游洪水延后,长江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遭遇,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白1 153年以来宜昌年最大洪峰流量超过80 000 m3/S的有8年,超过70 000 m3/s的有24年。

按暴雨地区分布和覆盖范围大小,通常将长江大洪水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域性大洪水,历史上的1860年、1870年及1935年、1981年、1991年、2016年、2017年洪水即为此类;另一类为流域性大洪水,1931年、1954年、1998年和历史上的1788年、1849年洪水即属此类。特别是流域性大洪水,由于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洪灾损失巨大。如1954年洪水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流域最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共淹农田4 755万亩,死亡3万余人,京广铁路不能正常通车达100天。1998年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受灾范围遍及334个县(市、区)的5 271个乡镇,倒塌房屋212.85万间,死亡人口1562人。随着流域防洪体系的不断完善,洪灾造成的损害呈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加重的趋势,洪水泛滥造成的生态环境灾难和对正常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依然很大,需要高度重视。

2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分析

国务院以国发[2012] 220号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规定:“根据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及19、20世纪曾经出现过的洪水及洪灾情况,长江中下游总体防洪标准为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即1954年洪水,在发生类似1954年洪水时,保证重点保护地区的防洪安全。根据荆江河段的重要性及洪灾严重程度,确定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即以防御枝城1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目标,同时对遭遇类似1870年洪水应有可靠的措施保证荆江两岸干堤不发生自然漫溃,防止发生毁灭性灾害。”

长江中游洪水峰高量大与河道宣泄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超过中游干流河道的安全泄量这部分洪水量称为超额洪量,超额洪量一直是制定长江流域防洪布局的基础。长江中游超额洪量主要受长江上中游控制性水库群的洪水调控能力、中下游江湖蓄泄能力两大因素影响。

目前,长江上中游已建成的具有较大防洪作用的控制性水库有33座,总防洪库容560.16亿m3,到2030年可建成投运的防洪控制性水库有37座,总防洪库容686.19亿m3,随着防洪控制性水库的建成,流域洪水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受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作用,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长距离、大幅度冲刷,2002年10月至2017年11月,宜昌至湖口河段(城陵矶至湖口河段为2001年10月至2017年11月)平滩河槽总冲刷量为21.24亿m3,年均冲刷量1.38亿m3,但冲刷主要集中在枯水河槽,占总冲刷量的92%。从高洪水位流量关系来看,长江中游控制站高水泄流能力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水年份综合线相比并无趋势变化;中游河段槽蓄量有所增大,但槽蓄量增加值主要集中在枯水河槽。

受此影响,长江上中游控制性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超额洪水总量减少,但受江湖蓄泄能力变化影响,超额洪量时空分布将发生变化。

本次研究利用“大湖模型”进行超额洪量计算,该模型为考虑河段下游支流洪水顶托、河段出口断面水位及涨落率为参数的出流与槽蓄关系法水文学模型,已成功应用于历次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方案如《防洪规划》、2012年版《长流规》的分析和比较,并在“十一五”“十二五”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17-18]。

荆江河段防御标准洪水为100年一遇洪水,长江上中游控制性水库建成后,荆江河段遇100年一遇及以下洪水无超额洪量;遇类似1870年洪水,考虑目前已建成的三峡等防洪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按现状江湖蓄泄能力,超额洪量约50亿m3。

城陵矶及以下河段遇长江中下游总体防御对象1954年洪水,按现状已建成的三峡等防洪控制性水库、江湖蓄泄能力,超额洪水总量由三峡单库时期的约400亿m3减少为约330亿m3,到2030年,考虑届时可建成投运的防洪控制性水库、以及江湖蓄泄能力进一步变化,超额洪水总量将进一步减少。 上述超额洪量是基于计划调度及分洪条件的计算成果。各河段所需安排的超额洪量还应充分考虑长江洪水来源及地区组成、干支流水库拦蓄洪水能力、长江中下游江湖蓄泄能力以及分洪控制水位及其控制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3蓄滞洪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的防洪减灾工作,制定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总体布局。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防洪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长江中下游宜昌至长江口3 900余km长江干流堤防全线达到规划标准,并经受了2016年、2017年较高洪水位的考验,长江上游已建成三峡、溪洛渡、向家坝等防洪控制性水库,在近年发生的大洪水中发挥了显著的拦洪削峰作用,大大减轻了中下游防洪压力。

然而,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遇防御对象1954年洪水仍有大量超额洪量需要通过蓄滞洪区妥善安排,长江中下游规划的42处蓄洪容积约590亿m3的蓄滞洪区中,目前仅荆江分洪区、杜家台、围堤湖垸、澧南垸和西官垸等5处蓄滞洪区已建分洪闸进行控制;荆江分洪区、西官垸、澧南垸、围堤湖垸等4处蓄滞洪区基本完成了安全建设;钱粮湖、大通湖东、共双茶、杜家台、康山等5处蓄滞洪区开展了部分安全设施建设。总体来看,蓄滞洪区建设进展缓慢。

一是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目前仅有荆江分洪区、围堤湖垸、澧南垸、西官垸4处蓄滞洪区(总蓄洪容积约63亿m3)完成安全建设。现状仍有约400万人需通过安全区(台)就近后靠永久安置,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洪水风险程度高。

二是围堤建设未完全实施。已完成围堤加固达标建设的仅有33处,占42处蓄滞洪区的个数比例为78.6%;围堤长度达标率约83%,尚有规划新建隔堤总长75.85km、规划加固堤长406.51km未实施。

三是蓄滞洪区管理不到位。蓄滞洪区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由于移民补偿标准低、群众搬迁意愿不强等问题,蓄滞洪区人口和经济发展控制难度大,难以达到“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的要求,一旦分洪运用损失巨大,需要分洪时运用困难。

四是蓄滞洪区建设的制约因素增多。由于耕地保护导致取土料场调整、土料运距增加;土地政策调整使得办理用地预审时的可研报告内容发生较大调整。

五是蓄滞洪区与地区发展矛盾突出,区内城镇无序发展、违规建设等问题较多,人水争地现象严重。武汉、岳阳等地的城市总体规划、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对城市周边的武湖、涨渡湖、君山垸等蓄滞洪区提出了大量的建设用地需求。东西湖蓄滞洪区作为全国首个以“临空港经济”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发展迅速,2014年末常驻人口50.8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亿元,位列武汉市行政区第一,一旦分洪经济损失巨大。

六是蓄滞洪区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脱贫致富需求难以满足。目前,蓄滞洪区已与三峡库区及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起,成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重点区域[16],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较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蓄滞洪区内群众脱贫致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需要。

4新形势下蓄滞洪区建设管理思考

4.1蓄滞洪区建设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治水兴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提出要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的新要求。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沿江城镇化格局不断优化,人口数量和社会财富显著增加使得洪灾风险加大,对防洪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需要长期保留,蓄滞洪区既要保证在需要分洪时能适时、适量的调度运用,也需要考虑区内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适度发展要求,需要根据防洪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蓄滞洪区布局,对确需保留的蓄滞洪区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建设和管理思路。

二是防洪减灾需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改变了中下游的水沙条件,导致中下游河道河势、江湖关系、水资源情势和水生态环境等发生新的变化。水库调度中既要考虑防洪需要,又要考虑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需要,加强开展生态调度。历史上开展蓄洪垦殖工程建设,在提高沿岸土地开发潜力、消除血吸虫病危害的同时,导致江湖连通被阻断,从解放初期至今,大通以上通江湖泊面积由1.72万km2减小到了0.65万km2,需要结合支流和部分蓄滞洪区的建设,加强江湖连通和区域河湖连通,修复湿地生态。在防洪工程建设中也要融人生态文明的理念,尽可能地保留河流湖泊的自然形态和水生生物生存空间,采取生态护坡、护岸等工程结构形式,保持河流水生生物柄息地功能和白然景觀,保护和合理有序利用河湖岸线资源。

4.2新形势下蓄滞洪区建设管理建议

一是加快重要蓄滞洪区建设,为城陵矶及以下河段增加一批可适时适量运用的蓄滞洪区创造条件。城陵矶河段抓紧实施分蓄100亿m3超额洪量的蓄滞洪区建设,加快洞庭湖区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三垸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以及洪湖东分块蓄滞洪区围堤工程、进退洪闸工程和安全建设;武汉河段加快杜家台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和安全建设,尽快启动武湖、涨渡湖等蓄滞洪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建设;湖口河段加快康山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开展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逐步开展民主垸、城西垸等重要蓄滞洪区建设,适时启动武湖、涨渡湖等一般蓄滞洪区建设。加强蓄滞洪区人口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是适时开展蓄滞洪区布局调整。随着三峡等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建成投运,调蓄洪水能力增强,应逐步减少蓄滞洪区运用数量和机会。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变化情况、长江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对蓄滞洪区布局进一步调整,开展调整后仍需保留的蓄滞洪区加强建设,完成蓄滞洪区内的人口安置。由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与流域防洪体系建设情况及长江中下游蓄泄能力变化情况息息相关,蓄滞洪区布局调整也不应“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应根据流域防洪形势变化逐步实施。

三是加强蓄滞洪区管理。蓄洪工程属国家公益性、公共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永久用地数量大,蓄滞洪区居民迁入安全区后原住宅复耕周期长,建议考虑其重要性和特点,沟通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特殊的土地政策;探索通过提高搬迁标准,同时结合移民建镇、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完善安全区内水电路和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等,积极引导蓄滞洪区居民迁入安全区;开展工程建设方案与建筑材料优化研究,减少料场、用地问题对蓄滞洪区建设的影响;加强蓄滞洪区人口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适时启动部分蓄滞洪区的人口安置;做好蓄滞洪区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程;开展蓄滞洪区河湖洪水资源利用和湿地生态保护建设,加强蓄滞洪区河湖与外部水系的连通建设,恢复蓄滞洪区生态。

四是协调蓄滞洪区与经济发展关系。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适当扩大安全区面积,通过落实安全建设、分洪控制工程建设以及蓄洪区域人口搬迁,以质量换数量,提高蓄滞洪区的可靠性、灵活性。同时探索蓄滞洪区生态补偿、分洪补偿和地区横向补偿等补偿机制,加强蓄滞洪区内产业布局引导,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蓄滞洪区建设提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张晓红.三峡工程投运后长江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建议[J].人民长江,2010 (1).

[2]徐国新,余启辉.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初步研究[J]人民长江,2006 (9).

[3]宋豫秦,张晓蕾.中国蓄滞洪区洪水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水科学进展,2014 (6).

[4]余启辉等.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分类调整研究[J].人民长江,2013 (10).

[5]廖小红,卢翔垌庭湖区蓄滞洪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湖南水利水电,2005 (6).

[6]王国栋,许秀贞.洞庭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人民长江,2009 (3).

[7]王娜,施国庆.蓄滞洪区居民搬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城西湖蓄洪区为例[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8 (3).

[8]屈伟.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存在问题及建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8 (1).

[9]王再明等.蓄滞洪区居民临时安置与供给保障机制探讨[J]水利经济,2016 (5).

[10]孙建辉.蓄滞洪区规划建设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6 (8).

[11]李金涛.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 (8).

[12]耶劢贤等.蓄滞洪区管理立法总体思路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 (32).

[13]王翔等.妥善处理蓄滞洪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蓄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扶持政策调研报告[J]中国水利,2015 (1).

[14]屈伟,李迎春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 (14).

[15]段志华等.天津市蓄滞洪区保险机制建设探索[J].水利经济,2008 (5).

[16]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18 (6).

[17]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12.12.

[18]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防洪技术研究[R].武汉:长江勘测规劃设计研究院,2010.6.

作者:要威

长江堤防建设研究论文 篇2: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回顾与展望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长江流域的精华地带,沿江经济的发展对长江河道的依赖愈来愈强。在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历程及成效的基础上,从完善防洪体系、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等方面分析了河道治理面临的新需求及新形势,并对今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进行了展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 a的河道治理工程起到了稳定与控制河势的作用,有效支撑了沿江经济的稳步健康快速发展,为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支撑与保障。建议今后在河势控制的基础上,将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景观建设、文化传承充分融入到河道治理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治理。

关键词:河道治理; 治理历程; 治理成效; 长江中下游

中图法分类号: TV85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2.02.002

0引 言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上起宜昌,下迄长江河口,长约1 893 km。沿岸工农业发达,是航运的“黄金水道”,优良港址众多,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地区(见图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防洪、航运、岸线利用等综合开发治理的需要,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取护岸、裁弯、堵汊、疏挖、岸线调整等综合治理措施,稳定江岸、扩大泄洪能力、控制和改善河势,为保障沿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新的沿江发展战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长江下游,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引领发展示范区;在长江中游,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沿江经济的发展、国家各项设施的建设,对长江的依赖愈来愈大。新的经济格局对河道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历程及成效,探索了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思路与趋势,为实现河道整治目标提供参考。

1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历程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治理存在防护范围小、维护工作差的问题,工程多已塌毁,仅留存上荆江部分石矶、武昌残余驳岸、澄通河段少量丁坝与河口地区很单薄的海塘工程。长江河道基本处于自然演变状态,主流摆动、岸线崩塌、堤防溃口,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1]。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又遭受了1949年和1954年的洪水。因此,对河道进行整治、保护江岸、巩固堤防、控制河势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不间断地开展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工作,按时间顺序治理总体可分为5个阶段。

(1)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局部抢险治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建设着重于“防洪、排水、灌溉、放淤”等工作、“長江要求保证遇1949年同样洪水不发生溃口”等。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会同地方水利部门,对长江干流重点防洪河段实施护岸工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荆江大堤险工进行抛石加固,对铜陵河段无为大堤安定街、南京下关浦口、长江口北支青龙港实施了沉排护岸工程;对江苏澄通河段南通、长江口北支的海门与启东兴建了丁坝群,对上海市海塘进行了修复和加固。这些治理工程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受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初期多为局部抢险性质的治理[1]。

(2) 第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的护岸与河势控制。

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步治理,沿江各地区要求护岸以保护人民和农田的愿望更为迫切。1960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规划要点报告》(以下简称规划),其内容包括崩岸治理、弯道与汊道整治、航道整治与港埠维护等整治方案和工程措施。

在规划的指导下,1967~1969年实施了下荆江中洲子、上车湾人工裁弯,1972年沙滩子发生自然裁弯。3处裁弯经过护岸工程治理后,河势得到控制,降低了上荆江水位、扩大了下荆江泄量,缩短航程78 km,为河道整治积累了经验。

20世纪70年代是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大发展的时期,沿江普遍开展护岸工程建设。在护岸形式选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传统的抛石最为广泛,沉排、沉枕、沉树,软体排和塑料编织物土枕等都得到了应用。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护岸与河势控制相结合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了护岸工程的作用。如下荆江裁弯后,在新河凹岸及上下游的进出口段实施护岸,控制了裁弯后的河势;安庆河段西江鹅头型支汊封堵、太子矶河段支汊的封堵控制了主流的摆动,稳定了河势;在芜湖河段对进口段左岸长达10 km的剧烈崩塌段进行护岸,在保护无为大堤的同时,也维护了右岸芜湖市的深水岸线。

(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重点河段的系统治理。

1978年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快了沿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以下简称《长流规》)修订中,对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提出了以防洪、航运与岸线利用为重点的河道治理方案。

这个时期着重对重点河段进行治理:上荆江仍以加固沙市、郝穴2个弯道的护岸工程为重点,确保荆江大堤安全;下荆江对裁弯后的河段继续通过护岸工程开展河势控制;同期开展了界牌、铜陵、马鞍山、南京、镇扬等河段的系统治理[1-2]。

新中国成立后至1992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工作已累计完成护岸长度1 249 km,人工裁弯2处,堵塞支汊5处,建丁坝685座,完成工程量石方约6 880万m3,各种结构材料的沉排408.9万m2[1]。

(4) 第四阶段1998年大水后的系统治理。

1998年大洪水后,中央政府针对1998年洪水中暴露的问题,及时作出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重大决策,投巨资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在全面加高加固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的同时,根据1998年水利部批复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对直接危及重要堤防安全的崩岸段和局部河势变化剧烈的河段进行了治理。

长江委于1999~2003年组织实施了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建设,对湖北、湖南、安徽三省实施了包括荆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洪湖监利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铜陵河段崩岸整治工程等25项。完成护岸长度423 km,完成抛石约2 460万m3[3-4]。

江西省1998~2002年组织实施江西省境内长江干流江岸与堤防加固工程,完成护岸总长度91.83 km[5]。

江苏省在国家安排国债的支持下,组织实施了南京河段二期河道整治工程建设、镇扬河段二期整治工程和扬中一期、澄通一期整治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大水后,经过4 a的建设,长江中下游实施护岸约750 km,完成抛石约4 360万m3,各类沉排约110万m2。

(5) 第五阶段三峡工程蓄水后的治理。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针对“清水”下泄对中下游河势岸坡稳定的影响,长江委及地方水利部门再次组织实施了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截至到2020年,完成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约25.7 km;列入《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的宜昌至湖口段河势及岸坡影响处理26项建设任务,已完成治理长度约350 km;列入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湖口以下的11项长江干流河道整治项目已完成8项,完成治理长度约280 km。

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实施了徐六泾节点及白茆沙河段整治工程、南北港分流口整治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部分岸线调整及滩涂圈围工程。工程的实施对稳定长江口“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总体河势格局起到重要作用。

2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部分分汊河段治理、岸线调整工程,总计完成护岸约1 600 km,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岸线与河势日趋稳定,防洪能力得到增强,航道条件得到改善。

从河道治理工程成效看,护岸工程起到了稳定与控制河势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重要堤防、城市和工矿企业;裁弯工程调整并改善了下荆江蜿蜒型河段的河势,扩大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堵汊工程减少了分汊型河段主流的摆动,增强了河道的稳定性;岸线调整工程平顺了河势,提供了新的深水岸线。这些河道整治工程不仅成为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扼制了河道的大幅度摆动,有利于航运与岸线利用,有效支撑了沿江经济的稳步健康快速发展,为中下游干流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支撑与保障[6-7]。

3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需求

(1) 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对中下游河道治理提出了新需求。

经过多年治理建设,长江流域已基本形成以堤防为基礎、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洪工程体系。近期长江上游来沙显著减少,中下游干流河道长期处于冲刷态势,崩岸依旧是防洪的薄弱环节与短板,是“安澜长江”建设中需要着重解决的突出问题。据长江委及沿江各省开展崩岸巡查的不完全资料统计,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2003~2020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共发生崩岸1 010处,累计总崩岸长度约729.5 km,如2016年7月22日发生的黄冈长江干堤茅山堤团林崩岸,2017年4月19日洪湖长江干堤发生的虾子沟崩岸,2017年11月8日江苏扬中堤防发生崩塌440 m,对长江中下游局部的防洪安全构成威胁。

(2)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河势稳定、河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对长江的依赖愈来愈强,对沿江岸线等资源的利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2003~2015年,长江中下游行政许可的涉河建设项目如码头、桥梁、取水口、岸线调整工程超过1 000项。这些工程与设施的建设及正常运行依赖于长江河势的稳定。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长期受“清水”下泄的影响,局部河势的调整加剧、崩岸险情依然存在,不仅威胁长江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供水安全、通航安全,也给沿江基础设施布局、产业承接转移、岸线的保护和利用带来影响。

(3) 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河道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类依水而居、避洪而生。为保证生命安全,筑堤修坝、控制河势、引水灌溉。从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的进程来看,解放初期至20世纪末期,河道治理主要是河势控制,即依据河道演变规律,通过工程措施稳定有利河势、调整改善不利河势,以满足防洪、航运、港口码头安全等的需要。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强调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河道治理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河道治理应从单纯的水工建筑物控导水流改善流态,发展为以改善水环境、水生态,营造水景观、水文化为核心,以堤防护岸及河道整治建筑物为基础,结合生态、景观、文化,发挥河道的多种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4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展望

4.1治理目标与任务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既是行洪的通道、水资源的载体,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各行各业通过科学、适度、有序利用河道,使河道充分发挥行洪、排涝、供水、航运、生态、景观、文化等多重功能,实现多目标的永续利用。

前述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70 a治理实践按照治理目标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洪水整治,即通过实施以防洪保安为目的的护岸工程确保重要堤防的安全;第二阶段是中水整治,即保证长江中下游整个河道的河势控制;第三阶段就是在河势控制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治理[8]。

经过70 a不懈的治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平面形态、岸线、主支汊格局总体基本稳定。进入21世纪,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在继续加强崩岸治理与河势控制的基础上,将重点逐步转移到第三阶段河道的综合治理上,即在河势控制的基础上,将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景观建设、文化传承充分融入到河道治理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治理。

4.2治理原则

(1) 因势利导是河道治理中应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因势利导是河道治理的精髓,即尊重自然,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就是遵循河道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特别是长期“清水”下泄情势下的演变趋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利导”就是通过引导治理,使河势朝有利的方向和目标发展[9]。长江中下游几十年的河道治理实践表明:在遵循河道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通过人工治理如护岸、裁弯、支汊封堵、限流、疏挖、导流堤等工程措施,可将河道治理成能适应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优良河道。

(2)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是综合利用水资源的一项基础工程,堤防体系的稳固、泄洪通道的畅通、航道和港口水域条件的稳定、沿岸取排水口等设施正常运行、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河道治理形成的稳定而优良的河势做基础保障。因此在河道治理中,治导线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防洪、航运、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综合治理。

(3)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在河道治理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坚持保护自然,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治理原则。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相互依赖的纽带,在提供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河道治理中既要保障河道防洪、排涝、供水等传统的功能,也要凸显河道的生态环境功能,通过生态的工程措施营造水生生物适宜的生境。

(4) 弘扬水文化是河道治理的精神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作为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部分,在河道治理中要以河道为载体,保护及传承好长江水文化。如武汉市作为“江城”与百湖之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54抗洪”、“98抗洪”凝聚的伟大抗洪精神等都是长江流域人民在战胜水患中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在河道治理中,要普查沿江水文化遗迹,挖掘精神内涵,不断弘扬长江水文化。

4.3关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认识

(1) 维持现有河势稳定是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长期的任务。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沿江布置了大量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布有宜昌、武汉、黄石、岳阳、九江、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张家港、南通等港口。另外跨江大桥建设速度加快,依据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至2035年长江中下游规划过江通道155座,2025年重点推动实施50座过江通道的建设,沿江还建有许多大中型供水与排水设施。上述港口码头水域的稳定、取水设施的正常运行、过江通道的方案布局、黄金水道的通畅都是与现有河势格局基本相适应的,其正常运行依赖于长江河势的稳定。河势一旦出现大的变动,将会影响这些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因此保障现有河势的总体稳定是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长期的任务[7,10-11]。

(2) 转变观念,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从单纯治理向生态保护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对河流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河流除了行洪、排涝、航运、供水等功能外,河流营造宜人的滨水空间、传承历史文化、生态多样化等方面的功能也逐渐被人们认识。

20世纪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注重满足行洪、排涝、通航等传统功能,从防护材料的选择看,堤防、护坡与护岸工程大多采用混凝土、块石等材料,虽然增强了工程的强度与耐久性,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水体的连通性,破坏了水体与岸坡、水体与河底的有机联系,破坏了部分微生物、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近年来,沿江各省在进行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来加强河道的生态建设,如修建生态河堤、生态护岸,恢复河岸水边植物、更换部分硬质材料。特别是2015年长江岸线清理整顿实施后,长江沿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武汉市稳步推进百里长廊的建设、南京市江北新区岸线提升工程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逐步形成。

今后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传承水文化将成为河道治理的主导理念。与此同时,修订完善现有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增加河流生态建设的内容,在整治建筑物布置、材料选择等方面需充分考虑与河道形态的多样性、透水性以及与依赖河流生存的生物群落的统一协调,实现河道治理与当地人文环境景观的协调一致。

(3) 持续开展河道观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分析掌握河道演变规律是正确制定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方案的基本保障。

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梯级水库群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来沙长期处于一种低含沙水平,河道长期处于一种不饱和挟沙状态。实测资料显示:三峡工程运用后,2002~2020年中下游干流河道累计冲刷47.78亿m3,河床平均冲深1~3 m,在长期的、持续的冲刷作用下,江湖关系的变化、中下游极限冲刷平衡状态、中下游分汊河道主支汊的调整及河型的变化、下荆江调关、城陵矶等急弯段的治理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回顾长江中下游干流70 a的治理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长江委就创建了规模宏大的长江河道观测队伍和科學研究机构,为后来半个多世纪的长江河流泥沙、河床演变和整治工作不断深入创造了条件。梯级水库群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而深远的过程,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全研究透彻,而应随着边界条件的变化、观测资料的积累、演变理论的丰富和研究手段的完善,进行长期跟踪,并在过程中逐步提高认知。

因此,在长江中下游泥沙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继续加强河道水文泥沙监测,动态跟踪掌握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和演变特点,并采用数学模型、河工模型等多种手段协同研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6,10],是新水沙条件下正确制定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方案的重要保障。

(4) 适实修订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从长江中下游治理目标及进程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河道治理从防洪保安、河势控制向综合治理发展。2016年水利部批准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近期水平年是2020年,规划批准的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该规划针对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重点围绕保障防洪安全、河势稳定、航运畅通提出了治理措施,对保障三峡工程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河势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20年《長江保护法》正式出台,建议在《长江保护法》的指导下,对2016年的规划实施进行评估,综合考虑河道行洪、排涝、航运、生态、景观、水文化等功能,做好顶层设计,适时修订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

5结 语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流经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和长三角地区,是沿江赖以生存和国家建设的重要经济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5个阶段的不间断治理,在防洪保安、河势控制、促进沿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长江中下游河道已从单纯治理向生态保护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的综合治理发展。从完善防洪体系、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考虑,今后维持现有河势的稳定依然是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长期的首要任务,持续开展河道观测与科学研究是中下游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做好顶层设计开展规划修订是实现中下游综合治理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长江志·中下游河道整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潘庆燊,胡向阳.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3]蔡其华.健康长江[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6.

[4]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建设管理局.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竣工验收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报告[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建设管理局,2005.

[5]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江西省长江干流江岸堤防加固整治工程竣工验收材料[R].南昌: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2002.

[6]卢金友.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7]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2016年修订)[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17.

[8]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9]林一山.林一山治水文集[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1.

[10]胡春燕,侯卫国.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规划研究[J].人民长江,2013,44(23):11-14.

[11]卢金友,姚仕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C]∥第四届长江论坛论文集,2011:234-245.

(编辑:谢玲娴)

作者:胡春燕 路彩霞 侯卫国

长江堤防建设研究论文 篇3:

亲历九八抗洪

今年是九八抗洪斗争胜利20周年。1998年入夏以来,我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河水暴涨。主汛期内,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引发了仅次于1954年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大洪水。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田受灾面积3.34亿亩,倒塌房屋685万间,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其中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受灾最重。面对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广大军民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斗争,并最终取得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这种精神源于民族血脉、展现鲜明时代特征,它激励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当洪水袭来的时刻

1998年7月2日,长江上游出现第一次洪峰,宜昌洪峰流量53500立方米/秒,武汉流量65400立方米/秒。7月18日,宜昌出现第二次洪峰,流量为55900立方米/秒。这两次洪峰量级虽小于1954年,但由于多年来洲滩民垸处处设防,长江两岸的洞庭湖、鄱阳湖等大小湖泊大面积被围垦,调蓄容积急剧减少,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长江年均移沙量约5.2亿吨),壅塞河湖,致使长江水量并非很大的情况下,水位却不断攀升,给长江堤防造成巨大压力。

7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打电话给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下称国家防总)总指挥温家宝,要求沿长江各省市特别是武汉市做好迎战洪峰的准备,抓紧加固堤防,排除内涝,严防死守,做到三個确保: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武汉等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防总连夜向长江流域六省二市、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下称长江防总)、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立即行动起来,打一场保卫荆江大堤、保卫汉江平原、保卫武汉三镇、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民战争。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沿江各省立即组织数十万群众和武警官兵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日夜巡堤,严防死守。中央组织部向各地发出通知,要求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抗洪抢险斗争和救灾护民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民政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紧急下拨资金,组织抢险物资,派出防汛专家,加强沿江水情水量监测及调度。水利部打破领导分工,实行部领导防洪值班和每日汛情会商制度,集中力量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斗争。

7月24日,长江上游出现第三次洪峰,宜昌洪峰流量51700立方米/秒,沙市(荆州附近)水位43.85米,武汉洪峰流量71200立方米/秒,洪峰水位28.96米。石首、监利、螺山、湖口等水文站水位再创历史新高,湖南安乡县洞庭湖安造垸溃决。

7月25日,我受水利部钮茂生部长委托,赴湖北了解防洪情况,检查防洪工作。到武汉后,我立即赶赴长江抗洪重点险区汉口龙王庙险段,这里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面宽阔,江水湍急,洪流裹挟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树根,咆哮着,冲刷着江堤,翻滚着向下游奔去。1931年、1954年两次长江大洪水,由于龙王庙堤段的溃决,导致武汉三镇被淹。1998年此险段再次出现险情,护卫武汉的长江堤防已出现渗漏,城内管涌的出水点附近房屋正在拆除,人员已撤迁。我在抢险现场看到从上游运石料的大船停靠在堤边,抢险队员正在朝渗漏的部位投抛大石块。抛下的石块击起巨大水柱和砰砰声响,旋即被滚滚江水冲走。岸上的抢险人员正在把块石、混凝土块串联在一起,加大入江石料的重量。附近的江面上,运石船不断等待靠岸。在管涌的出水点,正在打围堰、抛砂砾石、抽水作业,整个抢险工作紧张有序。

第二天清晨,我驱车溯江而上,由于连日降雨,江堤路面松软泥泞,不时得下去推车。站在洪湖监利江堤上,眼望南岸,江面如同大海一样一望无际,水天相连,江水在风力的作用下,如同被激怒的野兽,欲把江堤撕开缺口,江堤在洪浪的冲击下颤动着、挺立着、抗争着。守堤抢险的人们不停地把堤后的泥石装入编织袋,混合着泥水和汗水,沿着陡峻的堤坡把土袋背上堤顶,在堤顶筑起一排一眼望不到头的白色新堤。

下午,天又下起阵雨,路更加难走。等车行到铺着水泥路面的荆江大堤时,天色早已暗下来。作为长江最重要的堤防荆江大堤,由于多年来的整修,堤身厚实,堤顶宽阔,堤坡整齐,防洪物料充盈,作为一级堤防,比起洪湖监利的二级堤防要强很多。随行的同志告诉我,荆江大堤是国家级的,可列入国家项目,安排整修资金,洪湖监利大堤是省级堤防,投资不足,虽然都属长江干堤,但级别不同、待遇不同,其整修的结果自然不同。我似乎听明白了:修堤的关键其实还是钱!

入夜,我在电话中向钮茂生部长汇报抗洪形势。我说,长江堤防正面临着洪水的考验,湖北人民正全力抗洪抢险。与1954年的长江堤防相比:一是长江堤防湖北段并非全线告急,多年的堤防工程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荆江大堤坚固完好;二是长江石首至武汉、武汉至小池口河段已经封航,江面上只有运送抗洪物料的船只,在全国的支持下,编织袋、土工布、砂砾石等防汛物料准备供应充分;三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全省动员,一切为了抗洪、一切服从于抗洪,人力、物力、财力都向抗洪抢险一线集中,湖北、江西于7月26日依据《防洪法》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四是上游各大水库已按照长江防总要求实行统一调度,尽管主动弃守洲滩民垸阻力很大,但是省、市政府正在全力做工作,牺牲局部顺从全局,洲滩民垸的破口行洪,能有效缓解长江堤防的压力。最后我说了自己的看法:“今天的长江堤防不同于1954年的长江堤防,今天的抗洪环境更不同于1954年的抗洪环境,长江堤防虽面临严峻考验,但并非不堪一击。”


长江抗洪斗争的关键时刻

8月1日,湖北省嘉鱼县合镇垸溃决,在抢险中19名解放军官兵牺牲。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在茫茫洪水中,小女孩江珊依靠一棵小树,坚守十几个小时最终被救的画面,震撼着全国人民的心。

8月7日,宜昌出现第四次洪峰,洪峰流量63200立方米/秒。荆州市公安县孟溪垸溃决,淹没耕地18.8万亩,受灾人口14.88万,340平方公里成为一片汪洋。同日,长江大堤九江堤段发生溃决。

8月8日4时,沙市水位达44.95米,超过1954年分洪水位0.28米,荆江分洪区30万人紧急转移。

8月9日,监利县三洲联垸实施破口行洪。

8月12日,长江上游出现第五次洪峰。

8月16日,宜昌出现第六次洪峰,流量63300立方米/秒,为1998年的最大洪峰。洪峰到达宜昌之际,湖北省防汛指挥部下达荆州分洪区人员转移命令,要求在16日21时前全部人员撤离,分洪区内坚决做到不留一人。这次洪峰在向下游推进过程中,与洞庭湖及汉江的洪水遭遇,中游各水文站于8月中旬相继到达最高水位,汉口水文站20日出现了1998年最高水位29.43米,为历史实测记录第二位,比1954年水位低0.30米。

在连续出现洪峰、长江中游水位较长时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长江两岸堤防险象丛生,大型、特大型管涌不时出现,成为潜在的溃口倒堤的巨大风险。

在洪水面前,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关注汛情发展,高度重视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8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对抗洪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8月8日,朱镕基总理第二次亲临长江视察汛情,指挥九江堵口。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紧急指示》,要求参加抗洪部队确立持久作战、再抗大洪的思想准备,直至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

8月11日,温家宝副总理在湖北荆州主持召开国家防总特别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严防死守长江大堤的意见。

8月13日至14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长江荆江大堤、武汉龙王庙、松花江月亮泡等险段,慰问军民,指挥抢险,发出决战决胜的总动员令。

8月15日,国家防总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抗洪抢险工作的紧急通知》。

8月24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投入抗洪抢险兵力27.6万余人。这是自渡江战役以来,在长江沿线最多的一次兵力集结。

8月25日,江泽民总书记打电话给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就迎战长江第七次洪峰向抗洪抢险部队发出指示。当晚,长江抗洪一线部队17.8万人全部上堤防守。

8月下旬,我再次奔赴湖北省抗洪抢险前线,同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矫勇登上冲锋舟,到嘉鱼县簰洲湾溃口处查看溃口的位置、长度,与躲避洪水住在堤上帐篷中的老乡交谈,了解溃口时的情况和当地的水情,以及灾民的生活和急需,盘算着洪水退去如何复建,灾民又如何安置。

湖北、湖南大多是一个个的围垸,就像北方的庄台一样,小则几十平方公里,大则数百平方公里。人民在圩垸中耕作、生活,一到汛期,村镇地方政府组织干部群众合力保堤护垸,多能保一方平安。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后,尽管省委、省政府一再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识大体、顾大局,牺牲洲滩民垸,保护长江干堤,可实际执行起来难度很大。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家的房屋、田地被淹,一家老小成为灾民,栖息于烈日暴雨之下,蜗居于围堤帐篷之中。于是,抗洪初期干部群众保的都是洲滩民垸,大量的编织袋装成的土袋把一个个民垸加高一层又一层,处处都是白色的长城,拱卫暴雨洪水中暂时平安的家园,同时逼高了长江的水位。但是,随着一次次洪峰的到來,长江水位涨落交替,总体攀高,一般的民垸经不起长期的浸泡,本来就体积小、标准低的民堤开始出现险情,不少民垸只得弃守溃决,也有不少民垸在顾全大局下破口行洪,这为长江干堤内水位的下降起到重要作用。

民垸弃守和破口行洪,让群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公安县孟溪大垸溃决后,农民成了灾民,大多数灾民被就近安置在学校、仓库、体育场馆,离城镇远的只有在未溃口的堤防上临时搭起小帐篷或草棚。地下是多日降雨形成的一踩一个脚窝的烂泥坑,晴天在烈日烘烤下帐篷内似蒸笼,遇到雨日帐篷、草棚内如沐浴。人们蜷缩在小小的容身之地,盼望解放军的冲锋舟或民用小船给他们送来纯净水、面包、方便面,祈盼洪水尽早退去,早日重回家园。“还不知道家里怎么样,房子倒了没有,家什还在不在?养了没几个月的那两头猪,也许早就冲走了。”一位60多岁的大妈指着水中的远方向我诉说,又好像自言自语。

孩子们则全然不顾,他们依然在泥水里奔跑、嬉戏。也许是水边长大的孩子,他们不怕水,有时会在大人不注意时跳到浅水里游泳,在水里打水仗,赤身裸体,黝黑的身体被蚊虫叮咬得到处是红斑、紫块。我问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你的家在哪里?”男孩指着浩渺的水面说:“就在那个方向,在这里看不到我们家。”“你爸爸妈妈呢?是不是和你们都在一起?”男孩说:“爸爸去参加巡堤查险了,不和我们在一起。妈妈就在不远的帐篷里,有时她还偷偷地乘小船回家看看,可是水太深了,只有房顶,什么也看不见。”

根据气象和水情预报,长江第七次洪峰于26日晚或27日凌晨到达荆州沙市。入夜后,我和随行同志驱车去荆江大堤。

荆江大堤上的抗洪大军早已严阵以待,大堤上灯火通明,人们忙着搬运物料、堆积土袋、打桩围堤。堤后一排排的巡堤人手持电筒和木棍,排成一路横队,拨开茂密的青草,仔细且又严谨地检查渗漏、管涌的蛛丝马迹。一排巡堤人走过不久,又一排巡堤人接踵而至。他们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在长江大堤上坚守了50多个日日夜夜。

凌晨一点钟,堤前的水位开始上涨,这预示着洪峰即将到来。除了船上的灯光,江面上漆黑一片,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冒雨打着手电,凝神注视上涨的水位,水位在浪击下一点点上涨,一公分一公分增加,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被淹没……回头看看守堤的人们,如临战的士兵,等待着指挥员出击的号令。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10分钟、20分钟、50分钟、100分钟……荆江大堤又一次经历了洪峰的冲击,安然无恙。我们目送滔滔洪峰顺流东去,祈祷着它平静入海,千万别给沿岸下游增添危险,让历经七次洪峰、已疲惫不堪的抗洪抢险大军,能够得到喘息的时间,恢复透支的体力,舒缓紧绷的神经。
誓与大堤共存亡

在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带领广大群众战斗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把人民群众凝聚成无坚不摧的力量,筑就起严防死守、人在堤在的钢铁长城。

湖北省副省长张洪祥在省政府分管卫生、体育、科技、教育工作。长江出现第一次洪峰后,省政府打破平日的分工,把防汛救灾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张洪祥被安排到防汛任务最重、堤防标准较低的洪湖监利大堤,成了守护这段大堤的前线总指挥。我见到张洪祥时,他已在洪湖监利战斗了20多天,头上的草帽经日晒雨淋,已褪色破损,身上的衣服与泥水、汗水混合,盐渍斑斑,高筒水靴沾满泥。他向水利干部和当地农民学习看水情、听水势、固堤防、查管涌,20多天没有脱衣睡过觉,没有回过一次家,对洪湖监利大堤哪里堤顶最低、哪里质量最差、哪里出现过管涌溃口、哪里需要重点加固和精心严防都了然于胸。在他的陪同和介绍下,我第一次对长期浸泡的洪湖监利长江大堤有了新的认识——这里是湖北长江大堤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急需予以加固的部位。

湖北荆州地处长江要冲,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荆江大堤是江汉平原的门户。九八抗洪期间,荆州成为全国瞩目的地方,中央及地方领导深入荆州,靠前指挥,全国防总特别会议在荆州召开,全军抗洪抢险指挥中心也设在荆州。在整个抗洪斗争中,荆州沙市水文站的水位始终牵扯着全国人民的神经。时任荆州市委书记刘克毅是最忙最累的人。一辆简易型的丰田吉普车是他的指挥车、办公室也是临时宿舍。我几次到长江了解汛情、检查工作,都与他同行。当过水利厅领导的刘克毅,对荆江大堤及他管辖的公安、石首、洪湖、监利各处堤防及水利设施、河道港汊如数家珍,对当时抗洪斗争中的各处险情更是了如指掌。整个抗洪抢险过程中刘克毅的两部手机始终交替作响,一条条汛情向他这里汇集:哪里出了管涌险情,哪里缺少编织袋、砾石料,哪里的房屋倒了砸伤了人,哪里的干部昏倒在大堤上正在抢救……刘克毅指挥调动着人力、物力,就像一名战场的指挥员,指挥着正在进行的激烈战斗。他熟悉情况、决策果断,一条条指令又从这里发出:通知哪位领导同志到什么位置,市防办组织抢险物料派人押送到何处,布置防办通知召开紧急会商会议……

有什么样的干部就有什么样的队伍,长江流域670余万军民形成严防死守、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钢铁长城,形成了中央统一指挥、地方齐心协力、各行各业倾力支援、干部群众无私奉献的战斗氛围。

一块块刻着名字的生死碑,一张张签了名的责任书,在干部群众中传递;一面面突击队的队旗,在长江沿线飘扬……在火热的党旗下,一批青年火线入党,他们是在抗洪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其中有舍生忘死抢救落水群众的青年团员,有连续作战累倒晕倒在大堤上的解放军战士,有在惊涛拍岸、大堤危在旦夕时跳入洪水筑成人墙、以身护堤的干部和群众,还有没来得及参加入党宣誓的抗洪英烈……抗洪斗争对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严峻的人生理想、信仰考验和人生道路的抉择,能经历过生与死考验的人,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私心杂念不能抛弃呢?

“巡堤靠老乡,抢险靠部队。”沿江各地组成的巡堤查险队,是巡堤的主力,他们大多由长期生活在江边、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组成。他们头顶草帽,臂套袖标,手持电筒木棍,一排排,一行行,认真仔细地寻查堤防后面的每一片草坡、树林、稻田、建筑。白天太阳炙烤,夜晚蚊虫叮咬,有时大雨滂沱,有时饥渴难耐,有人病了晕倒依然坚持,有人摔伤其他人顶上。就是这样一条密如蛛网、上到堤顶、下到离堤脚数百米的千里监测巡视防线,注视着堤防后的每一点细小变化,倾听着一丝一毫渗水的声音。他们像哨兵,更像医生为长江堤防体检把脉,为沿江人民的生命安全站岗放哨。

險情就是命令。集结待命的解放军、武警官兵,会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沿堤飘扬的军旗,既象征着英雄连队的战斗历史、英勇伟绩,又象征着新时期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为民情怀、责任担当。在抢险中,迎水面的战士跳进滔滔洪水中打木桩、架排架、抛石压脚、丢沙袋护坡,水深浸胸,与洪水搏斗;堤后的战士飞快地铲土装袋,运土上堤,战士们跑步攀登湿滑的堤坡,为节省时间滚滑着回到原地;泥水和着汗水,汗水浸透衣衫,不少战士晕倒、扭伤,个别战士就是在这高强度、大负荷透支身体的奔跑中,永远留在了长江大堤上,以年轻生命的光彩又一次染红英雄的战旗。

管涌是溃堤的先兆,也是固堤的重点。有些管涌发现在大堤附近,但也有个别管涌透过漫长的渗泾出现在远离堤防的地方。我在湖北嘉鱼县检查时就看到正在处理的一个在距大堤大约一公里的一片密密的稻田之中隐藏的管涌,这类管涌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九江大堤的溃口就是由于管涌未能及时发现,逐渐扩大造成的。

我曾目睹了一次大管涌的抢险现场,管涌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北嘉鱼县境内与长江连通的支流上,多处渗水点连成一片,若不及时处理,溃决在所难免。我赶到管涌处时,十多个涌水点已被用沙袋围成篮球场大的一片,二米多高、一米多宽的沙袋围成了一个圆形的大水池。抢险队员正忙着铺设土工布、运送砂砾石,沙泥颗粒被滞留在砂砾石及渗漏通道之间,渗漏的洪水由浑变清。此处管涌处理的困难,还不在于它一点多发、范围大,更主要是迎水堤坡陡峻,堤前水深流急,投抛石料多且难以堆积,更无法打桩围堤或设置棚架。抽水泵突突地响起,渗漏形成的水池水位并不见降低,这说明渗漏的水量很大,堤防内外已基本形成水位的平衡。不解决堤前的封堵,管涌难以止住,甚至还会扩大、溃决。时间比什么都重要,必须抓住有效的时间尽快在上游抛石护坡。我一边给指挥抢险的王书记出主意,一边跟着王书记着急。随行的湖北水利厅及湖北防汛指挥部的同志见状立即与上级部门取得联系,尽快派遣人员及装载石料、防洪器材的船只前来支援。经过一场紧张激烈的奋战,嘉鱼的管涌在多方支援、及时处理下被止住了。


“八七会议”

1998年8月6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刚刚发出《关于迎战长江第四次洪峰的紧急通知》。下午4时许,钮茂生部长办公室里的电话骤然响起。随后,钮部长的秘书通知我去他的办公室。一段时期以来,不知是连日的出差会商还是受到风寒,他的腰间盘突出和肩周炎病复发,只有躺在办公室坚持工作。

打电话的是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他通知8月7日在北戴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水利部关于全国抗洪抢险情况的汇报。

8月7日下午,我和朱尔明总工陪同钮茂生部长登上朱镕基总理的专机,钮部长身上缠着厚厚的皮质护腰。一路上,朱镕基总理一言不发,神色凝重。当时我们还不知道长江九江大堤决口及荆州孟安县孟溪大垸溃决。

8月7日晚10点,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北戴河中央办公区会议室召开,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

钮部长腰部不能活动,只能坐在江总书记对面的发言席汇报,由我站在水利部带去的长江防汛形势图前,结合钮部长的汇报,指明出险的位置和水情范围。20多分钟的汇报,从大量的信息中,常委们已经了解了长江及嫩江、松花江的防汛情势。

在钮茂生同志汇报后,常委们进行了讨论,结合全国抗洪抢险形势分别发表意见。在讨论后,江泽民总书记作了总结,指示有关部门汇总常委们的意见,形成对长江防洪抢险的指导意见,下发全国党政军群党委(党组)。

会后,在中央办公厅的主持下,国家防总有关部门连夜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长江抗洪抢险工作的决定》,主要内容是:一、当前长江防汛形势十分严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全力以赴把长江抗洪抢险工作抓好。二、要坚决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大堤的安全。同时积极做好荆江分洪区的分洪准备,有备无患。三、授权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在沙市水位达44.67米(争取45.00米)并继续上涨时,视实时洪水大小开启荆江分洪区分洪闸。四、从现在起,更要加快荆江分洪区内群众转移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分洪区群众生命安全。五、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命令,继续投入抗洪抢险第一线,受国家防总和当地防总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六、要动员组织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洪抢险,国家防总有权征用所需车船和物资。七、防止发生灾后大疫。八、做好抗洪抢险的宣传报导,重大汛情灾情由国家防总统一组织指挥。文件连夜经常委们审核后,第二天凌晨发出。

《中共中央关于长江抗洪抢险工作的决定》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沿线省委落实《决定》精神,加强领导,组织力量,筹集物资,严防死守,把全省的工作重点落实到三个确保上来(确保大堤安全、确保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很快形成百万大军汇集大堤两岸万众一心抗洪抢险的局面。据统计,全国参加抗洪抢险的干部群众在8月下旬达到高峰,共800多万人,其中长江流域670万人,东北地区110万人;解放军、武警部队投入总兵力达36.24万人,有110多位将军、5000多名师团级干部参加抗洪抢险,动用车辆56.67万台次,舟船3.23万艘次,飞机2241架次。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加大防洪物料的生产调运。有关工厂夜以继日加班生产抗洪抢险需用的编织袋、无纺布、冲锋舟、救生衣等,急需的防汛抢险石料从黄河流域调运,专列组织运输。据统计,国家防总从全国调剂的抢险物资包括:编织袋1亿多条,编织布1400万平方米,无纺布286万平方米,救生衣59.92万件,橡皮船2415只,救生圈7.14万只,冲锋舟760艘,帐篷4650顶,砂石料6.79万立方米,防汛指挥车136台……这些物资都是先提货后结款,在各国各地及铁路、民航、电力、通讯等部门的支持下,一度抗洪物资紧缺的局面得到极大缓解。

《决定》下发的第二天,沙市水位已达44.95米,超出44.67米0.28米,湖北省防指根据中央《决定》和全国防总指示,启动區内30万人紧急转移。

转移的场面悲壮感人。汽车、马车、手推车,男女老幼穿行在乡间小路、拥挤在大道上。穷家难舍啊!老乡们一走一回头,他们心中惦记着祖上留下的房子,辛勤耕种的庄稼,还有无法拿走的、简陋但生活离不开的家什。他们不知道这一走,何时才能回家,回来的家又会是什么样。土坯屋子禁不住水的浸泡会不会倒塌?家里的家什会不会被洪水冲走?地被泥沙淤积后又怎么耕种?他们不知道去哪里、住多久,尽管村干部说已做好安置,让他们放心,可是几十万人啊,在哪里吃,在哪里住,在哪里熬过这段艰难岁月?命是保住了,可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队伍里不时传来村干部的声音,十多天前他们就开始一家一户动员,一个人一个人清理。紧急转移不丢一家、不漏一人,这是死命令,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安全。有些年纪大的老年人舍不得他们祖祖辈辈的家,死磨软泡不肯走,干部们一方面反复说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另一方面主动带头,当人们离开村子的时候,他们还要一遍又一遍去清查有没有遗漏或中途返回的人,要去把电割断,公共财产处置好,并准备了小船及值班护村人员。

年迈的老大娘有的赶着猪,有的牵着羊,有的抱着鸡,队伍行进的速度太慢,让他们丢掉,谁又舍得呢?不得已之下,干部们只有出来做工作,能放在手推车上的尽量放在车上,不能放在车上的放在干部身上。还为年老体衰、行动困难的老人、病人,组织了专门护理服务队。大灾面前,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美德发挥了巨大作用,各级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充分体现。

湖北防洪前线的广大军民顶住了第四次洪峰的冲击,在44.95米的沙市水位下,守住了长江大堤。随着洪水退去,分洪区又重归平静。在平静几天后,紧急转移的干部群众惦记着自己住惯了的老房旧屋,走惯了的乡间小路,看惯了的正在拔节开花的棉桃,纷纷又回到家中。

当8月16日长江上游出现第六次——也是1998年最大的一次洪峰时,湖北省防汛指挥部又一次下达了分洪区人员转移的命令,要求人员在洪峰到达荆州前必须全部撤离,坚决做到不留一人。

有了第一次大撤离的经历,这次的撤离相对要轻松迅捷一些。撤離群众熟门熟路又回到第一次撤离时安置的学校、礼堂及亲友家中。

8月16日20时30分,沙市水位涨至45.00米,达到荆江分洪的上限水位。

8月17日,沙市出现洪峰水位45.22米,超过1954年历史最高水位0.55米,超过中央明确的分洪上限水位0.22米。

在荆江分洪闸口,中央电视台及国家、湖北省多家媒体近200余名记者集中在分洪口和爆破现场。他们拥挤着、焦急等待着闸门开启的瞬间或爆破的一声巨响,抢发这全国关注的头条新闻。然而抗洪军民的大智大勇、连日来在严防死守的原则下尽力加固的长江大堤,避免了分洪放水局面的出现,滔滔洪水咆哮而去。

经过广大军民奋力抗洪抢险,经过四川、重庆、湖北境内有关水库的科学调度,尽全力拦蓄洪水,削减洪峰流量,长江第六次洪峰8月17日通过沙市水位45.22米,避免了运用荆江分洪区带来的损失,取得了最大限度保护人民利益的效果。国家防总在现场召集有关专家分析了当时的抗洪形势:第一,荆江分洪区主要是保护荆江大堤的安全,荆江大堤十多年来已按防御45米的设计水位进行了加固,大堤在设计水位之上还有2米超高,水文部门预报沙市洪峰水位为45.3米,距堤顶还有1.7米超高。荆江大坝经过几十天高水位考验无重大险情,因此对荆江大堤来说,只要加强防守,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安全依然有保障。第二,长江上游和三峡区间降雨已暂时停止。据水文部门观测分析,这次洪水过程需分洪的超额洪量只有2亿立方米,为此启用54亿立方米分洪容积的荆江分洪区损失太大。第三,从当时长江防守最紧张的洪湖监利江段防守情况看,该江段远离荆江分洪区,荆江分洪对这一江段的洪水水位作用不大。根据水文部门预报,第六次洪峰推进到洪湖,其水位还低于前一次洪峰,洪湖地区军民只要团结抗洪,是可以战胜洪水的。根据以上分析,国务院决定不启用荆江分洪区、继续严防死守长江大堤是安全、正确的,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全面权衡基础上的。

在长江发生全流域洪水之际,地处我国东北的松花江、嫩江同时发生了三次大洪水,嫩江干流分别超过历史实测最高水位0.25米、0.69米、1.27米。嫩江堤防六处漫堤决口,齐齐哈尔二桥、大赉站洪峰流量都超过1932年,松花江干流哈尔滨超历史最高水位0.84米,为20世纪第一大洪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受江泽民总书记委托,亲临松花江、嫩江视察,指挥抗洪抢险。东北三省军民在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同样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以保卫齐齐哈尔、保卫大庆油田、保卫历史名城哈尔滨为重点的抗洪斗争,并取得了全面胜利。

经历过九八抗洪、汶川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的人,都会由衷地感叹:我们有一个伟大坚强的党。每每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的党和党的各级干部总是站在最前列,他们心中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大灾大难面前,全国一盘棋,党政军民齐心协力,人财物智多方云集,形成一支守如磐石、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有一个古老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历经磨难,却愈战愈坚,这个民族大家庭的人民淳朴勤劳、智慧勇敢。他们从来不惧困难,不为困难所屈服。我们有一支忠诚人民、听党指挥的军队。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的军队以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勇于献身精神,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护堤抢险、风雨堵口、保卫重要城市和设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编辑 杨琳)

(本文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李树泉编审协助整理,本文图片由洪湖市档案馆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

作者:张基尧

上一篇:网络阵地建设党建论文下一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