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院教育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儿童福利院教育范文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寒假里学习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范范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点,将近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成人的一面,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8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儿童的成长需要成人的帮助。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言辞、崇拜的的话语。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习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第二篇: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

田阳县那坡镇百峰中心小学 黄云飞

当前,一些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较为严重。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等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道德理念严重缺失呢?我认为家庭、社会和学校责无旁贷。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代管,这些人缺乏科学育子经验,留守儿童中或多或少存在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等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加之小学生正是生性好动的时期,自控能力差,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不少学生责任意识淡漠,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弱点非常明显。为此作为一个班主任的我更感到了对做好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我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懂得付出,学会感谢父母、知道尊敬老师、懂得热爱社会。 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我探索出了以下几点教育方法:让他们在知恩中改变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通过正面引导,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监护人的精心呵护,以写作文和给外地父母写一封信的形式,让他们感受思念亲人之情,呼唤爱,从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使他们对家庭、学校和亲人充满归属感,依赖感;并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理解父爱母爱的伟大,同学朋友间的真挚友情等。

二“感恩,做有情有意的孩子

我们向留守儿童施恩,让他们知恩,目的就在于感恩。首先要帮助孩子们在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其次是让他们学会“感恩”,让他们了解到心中不仅要有自己,还要有他人,让他们心中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他人,善待生活;

教会学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

二、感谢父母、感谢“监护人”和感谢同学。

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作爱心卡片等)、 “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父母过节并建立老师与家长及代理家长定期交流制度,时时关注孩子在家的表现,查缺补漏,对症下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责任使学生感悟到:父母给予我生命,让我健康长成,让我放飞理想,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爷爷奶奶在父母外出打工时,担起了家中的所有重担,每日为我们洗衣、做饭,教育我们好好学习,不断成长,我们应该感谢爷爷奶奶;同学和朋友给了我友爱,让我在这尘世间不再孤单,让我在孤寂无助时倾诉、依赖,看到希望和阳光让我体会到友谊的芬芳,我们应该感谢同学和朋友 。为此,每学期我都会召开“感恩的心”为主题‘家’会,并把暑假的第一天定为“南窑留守儿童之家”的感恩节,这一天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感恩,并让学

生畅所欲言,明白父母、监护人和同学,并发誓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回报关心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

(3)感谢生活。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很强,但是他们也经常看到丧失劳动力的,或是那些本身残疾的,还有在街上乞讨的人,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对自己的生活体会更深。我经常教育他们勤俭节约,不要乱花钱,珍惜老人的劳动成果,每学期孩子们都要出版一期“节约手抄报”,我适时结合语文课本来让他们感受生活,如《倔强的小红军》、《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等,忆苦思甜,这些故事给孩子的启迪是刻骨铭心的,在孩子们晶莹的泪光中,在孩子们的叹息之中,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知道感恩已经在他们心中扎根!

(4)感恩从一点一滴做起。我教孩子们从学会说一声“谢谢”开始。 从小事做起,小到给“监护人”端一杯水,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 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要从诸如教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教师有礼貌,尊重老师;关爱理解父母,理解监护人,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永不忘记他人的帮助之恩。

三、“感党恩”

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唱红色歌曲谢党恩;请镇关工委的老同志做报告,忆苦思甜;组织留守儿童到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参观;到抚顺雷锋纪念馆参观;请老人讲革命故事等,让留守儿童感悟革命者崇高的奉献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每学期我都要领孩子们到敬老院去献爱心,并从中让他们感受现在的老人多么幸福,他们的幸福是党给予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更加懂得了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源于党的正确领导,源于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激发爱党爱国热情。

四、“感政府恩”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关心帮助的结果,是 “爱心”工程。“金英留守儿童之家”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怀。省市县妇联、市人大、市县总工会、市县团委、市县教育局、市县宣传部等多家单位常来看望孩子们,并为孩子们送来了大量图书,体育用品、油、米、面等,团市委为孩子们买书包和学习用品,并为每个留守儿童每人做一套新衣服,让孩子们感觉到他们的成长时刻在有人关注,牵动着更多人的心。

五、“感师恩”

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只有多付出一份关爱,少一份指责,留守的童年就会多一份快乐,就会心存一份感激,要让他们懂得:“老师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带我寻找生命中最真最纯的意义,让我抛却愚昧,懂得思考,应该感谢老师,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呵护”。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给予留守儿童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孩子们一点一点懂事了,我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我打开了孩子们那颗陈封己久的 ‘善良的心’。

“感恩教育”活动成效明显,留守儿童成长了不少,更得到了留守儿童家长和代理家长的肯定。如‘彤彤’小朋友,父母离异,父亲远走韩国,母亲改嫁他人,由奶奶抚养,家庭非常困难,她性格腼腆,寡言少语,每次去她妈妈家回来后,就很不听奶奶的话,还顶嘴,我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后,她懂事了很多,能主动帮助奶奶做家务活,洗衣服,打扫卫生,知道孝顺了,她奶奶跟我说现在俺孙女可懂事了,得感谢你呀!。‘雯雯’的奶奶感慨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她说“没想到,我的孙子在短时间里长大了不少,以前叠被、洗衣、扫地等事都不会去做的,现在可好了,我们忙着田里的事,小孩帮我们打打下手,烧饭洗碗、打扫卫生,还帮忙除草,我们轻松了不少,这得益于“感恩教育”,让孩子们懂得了知恩、感

恩、报恩,学会了做人。”

通过“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促进了孩子知恩、感恩、报恩美好心灵的形成,帮助他们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付出、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培养了留守儿童感恩的心,唤醒了留守儿童的良知,锻造了留守儿童的品性,使留守儿童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使留守儿童明白了:学会感恩,就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学会感恩,就能带着欣喜与热爱进行生命的远航;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境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拥有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切实开展好感恩实践活动。 由于亲情的缺失,很多留守儿童的孝敬意识越来越淡薄,感激别人的情感越来越麻木,只知索取,不愿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和贪婪。因此,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重灌输,轻实践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开展好感恩实践活动。

1、开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日常爱心活动

知恩,感恩还表现在承担责任 。不自私,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会才会知恩图报。让学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感恩的表现。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父母茹苦含辛养育他们,就是希望他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感谢师恩就是要好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老师偱循善诱就是为让学生健康的成长,做一个思想健康的人,将来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承担责任也得从基础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因此我要求学生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爱心活动中,把爱心落到实处。每天起床要做好个人内务,棉被叠得像豆腐块,鞋子、牙膏、牙刷······统一摆放整齐,力争不被扣一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为同学,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留心身边的同学,该做的事情做好了吗?没有做好的就伸出友谊之手,帮一下忙。已经做好的,对同学说一句赞美的话。同学生病了要积极主动的帮助,协助老师送去医院,为同学打饭,端水,安慰同学让同学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2、利用特殊日子,开展感恩活动

懂得“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生命,享受幸福生活。鼓励学生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与感激,从而健康快乐地生活。

特殊的日子是感恩的最好时机,如班级纪念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可以给爷爷、奶奶盛上一晚热汤;可以给远在他乡打工的爸爸、妈妈打一个问候的电话;可以在同学、朋友生日的时候送上一张贺卡,一朵鲜花,一封感恩的信或一条信息,哪怕一句温馨又真诚的祝福也可以。只要能送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就是感恩最好的表现。

5、感恩“留守磨练”。法国历史年鉴学派学者安德烈·比尔基埃等在论及西方现代化初期西方家庭对青少年的安排时也曾认为:“强迫孩子离开家庭环境,对孩子便是适应性的考验,同时也是剥夺情感的考验,这些考验能把孩子武装起来面对人生„„”留守儿童也应该辩证地看待留守生活。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也许父母外出客观上给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带来了机会,他们必须学会独立才能够更好的生活,这种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和养成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能在这种独立的过程体味生活的艰辛,也许他们会更好地理解父母,从父母的生活经历中体验更加宝贵的精神力量。因此,这种留守生活对于孩子自身的磨练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益的。留守儿童应用开放的心态感谢这种“留守磨练”

有位学者说:“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学习中知恩,在实践中感恩,给了学生展示爱的平台,让留守儿童在感恩的盛宴中吸取营养,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生活的磨练中,学会适应,学会改变,学着以自己的力量振奋自己的精神,增强自己的斗志,活出一个感恩的、自豪的、快乐的自我!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天使,学会感恩他们才能更茁壮的成长。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通过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孩子们谈话中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被父母留在了家乡,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表现出被遗弃感,也没有表现出对父母的抱怨和不满,相反,他们对父母的留守决策持积极肯定、理解和支持态度。我们认为,这种对父母留守决策的积极认同变成了他们“孤留”家乡的精神支柱和生活、学习的巨大动力,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 感恩从一点一滴做起。我教孩子们从学会说一声“谢谢”开始。从小事做起,小到给“监护人”端一杯水,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要从诸如教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教师有礼貌,尊重老师;关爱理解父母,理解监护人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永不忘记他人的帮助之恩。

3 感恩从一点一滴做起。我教孩子们从学会说一声“谢谢”开始。从小事做起,小到给“监护人”端一杯水,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要从诸如教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教师有礼貌,尊重老师;关爱理解父母,理解监护人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永不忘记他人的帮助之恩。

尊重的魔力: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平等的主体看待,与他们对话,给他们以尊重,是激发他们自我发展动力的最有效方式。理解的力量:搭建亲子沟通的温馨桥梁

陶营乡的一些老师告诉记者,给学生再多的关爱,教师还是无法替代他们的父母,只有让学生与父母更加融合,搭建起亲子沟通的桥梁, 感恩教育一直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能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

第三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计数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儿童掌握计数活动的过程是掌握最初数概念的过程。儿童学习计数一般经过以下过程:

1)计数内容方面

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

儿童计数活动的发展经历一个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的过程。

2)计数动作方面

计数活动的动作主要有手的动作和语言的动作。计数活动中的这两部分动作的发展过程如下:动作水平上的点数一视觉的或听觉的点数;有声的语言动作一无声的默数

2.讲解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3.数的守恒:

1) 通过操作活动,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数数,能够不受大小、颜色、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 数。

3、)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进一步理解数的概念,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分类:

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把无规律的事物分为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事物更有规律!

5. 感知集合教育

是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使幼儿对什么是集合和元素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学会用对应的办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多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内容与方法中渗透集合、子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集合思想。

二、简答题

1.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要求:

1)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2)遵从小组内共同的目标与约定,提供充裕的小组交流的时空

3)直言无忌与从善如流,组内交流,组际竞争

4)角色的轮换,维护小组平等机制

5)小组评价,增强小组归属感

6)教师平等参与成为组内一员

2.幼儿教学教育总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幼儿教育活动,推动幼儿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适应改革的需要,克服困难,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为社区服务。

工作目标

1)抓队伍建设,促综合素质提高

2)抓特色研究,促办园声誉提高

3)抓班级管理,促保教质量提高

3.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对话:

拿1+1=2例子来说:

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数学,今天老师带了两个苹果,现在被老师吃掉一个了,还剩几个啊?

幼儿:一个。

老师:那如果老师再拿一个苹果出来,那还剩几个啊、?

幼儿:两个。

老师:那么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那么一加一等于多少啊? 幼儿:二!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

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慢慢的去引导幼儿对事物的认真,从而引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4.幼儿教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1)别再忽视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是脑力激荡、智能提升课程!数学好-其他学科自然好!当幼童的数学程度表现优越时,也表示幼童之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能力、变通力、反应力、思考能力、逻辑推理等智能发展也在提升。

2)突破传统与现状

长久以来,错误的认知观念,低估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框限了幼童的数学认知发展;还有错误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学习路途多走了许多冤枉路,白白浪费时光与金钱!现在我们必须终止错误的认知观念与错误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的数学潜能可以得到激发与良好发展!

3)摒除传统偏见

偏见1:以数数来认数,没有以感觉教育为基础;

偏见2:画蛇添足的教学,例铅笔

1、白鹅

2、蝴蝶3……等;

偏见3:以扳手指作计算,缺少具体教具探索建构操作;

偏见4:偏重计算速度与结果,以为计算能力等于数学能力;

偏见5:齐头式的教材与教学,忽视幼童差异发展;

偏见6:低估与否定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

4)快乐的学习

5、幼儿数学教育原

1)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这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数学是一种能力;其次,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能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2)数学学习方式要发生转变

一种是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另一种是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 际意义为主的学习。

3)在生活中学习

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

4)科学和数学融为一体的原则

首先科学探究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在较好的完成了科学探究在这方面的工作,幼儿才能更好的投身到数学教育的活动中去,满足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三、活动设计

比较厚薄

适合4~5岁的幼儿

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厚薄。

2、能将五六个物体按照厚薄的差异进京正排序和逆排序。

活动准备:

1、厚、薄不同的三本书。

2、厚薄不同的饼干片、黄瓜片、积木等。

3、幼儿操作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直接实物比较,初步感受物体的厚薄

1、出示两本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让幼儿通过比较说出哪本书厚,哪本书薄?

2、出示第三本书,那它呢?比谁厚?比谁薄?(引出比较是具有相对性的)

3、出示厚薄不同的4块饼干片,请幼儿说出哪个最薄?哪个最厚?并请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列。

二、幼儿分组操作

1、幼儿按照厚薄不同,给积木进行从薄到厚或者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列。

2、幼儿按照指令迅速寻找最薄或者最厚的积木。

三、幼儿集体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图标,请幼儿按照要求圈出最厚与最薄的物体。

2、教师讲解与评价。

第四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2、数学知识的本质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其存在三种逻辑关系: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包含关系。一个数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代表,而且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①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② 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

④ 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1、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和要求P25-27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

1、烈乌申娜

理论要点: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

内容: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他应当包括数前的有关集合概念的教学、数概念与计数的教学以及空间与时间概念的教学。

方法和形式:游戏。

原则:1)发展的(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和联系生活的原则、3)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6)个别对待的原则、7)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2、皮亚杰

理论要点:知识的建构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知发展过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主张:数学究其本质来看就是一种关系,关系是超出事物之外的抽象,数理逻辑概念

不可能通过传递的方式复制给儿童,而是需要儿童通过自己与外界环境和材料的作用才能在经验感知的基础上得以建构。

3、凯米

理论要点: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儿童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目标:“自主”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包括认知目标和社会情感目标。

原则:数学的逻辑思考本身比计数来得更重要,可以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来解决数量的比较,鼓励儿童对物体进行分组、归类和排序。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途径:

1、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教师组织或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儿童参加的专项数学活动。

2、教室预定的数学活动(正式的数学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全体儿童,通过儿童自身的参与活动,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儿童思维的一种专项数学活动。

3、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非正式的数学活动:由教师为儿童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玩具,引发儿童自发、自主、自由地进行数学活动。

二)方法:

1、操作法:

注意点:

1、明确操作目的、

2、创设操作条件、

3、交代操作规则、

4、评价操作结果、5体现年龄差异、6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

2、游戏法:种类:

1、操作性数学游戏:儿童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有一定的游戏规则。

2、情节性数学游戏:具有一定的游戏情节、内容和角色,特别适合于年龄小的儿童。

3、竞赛性数学游戏: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培养发展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运动性数学游戏:寓数学概念或知识与体育活动之中的游戏。

5、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强调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强调儿童对数、形知识的充分感知。6数学智力游戏:是运用数学知识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为主的游戏。

3、比较法:按比较的排列形式来分,分成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

对应比较是把两个(组)物体一一对应加以比较。分为三种:重叠式;并放式;连线式

非对应比较:单排比较;双排比较(异数等长,异数异长、同数异长;不同排列形式的比较。

五、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一)集合:集合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概念。定义:在数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

二)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一般说来,两个集合间存在着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便于幼儿理解类包含的观念。

三)感知集合的意义:其重要性不仅因为集合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主要的是因为他符合幼儿掌握初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是幼儿学数前的准备教育,同时也是幼儿正确学习和建立初步数概念及加减运算的感性基础 1.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

四),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3.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4.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五)

1、感知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P101:1.泛华笼统的知觉阶段(3岁前)2.感知有限集合阶段(3岁后)3.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4岁左右)4.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的阶段(5岁以后)

2、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元素同类性的特点2.学前儿童感知等价集合阶段性的特点3.学前儿童感知排成数图的集合的特点(数图:将一定数量的图形以各种排列形式画成的图片)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指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具体涉及的教育内容包括:1.分类2.区别1和许多3.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4.感知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

分类意义:分类活动时儿童对集合及其元素同类性特征感知和理解的一种表现,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同时,分类活动所涉及的思维的分析、比较、观察、判断等基本过程也能够对锻炼和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常见的分类形式: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8.按

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

一一对应比较的教学意义:1.有助于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感知2.有助于掌握计数3.有助于感知理解对应法则

六、数概念

一、基数和序数

二、计数: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数词和要数的单位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结果用数字来表示。计数也被称做为数数。

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指数的结构,包括组成和分解两个过程。数的组合指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数组成的;数的分解指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数。数的组成涉及的是数的分与合,反映了总数和部分数及部分数之间的辩证关系(互补、等量和互换关系P128)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1.内容方面:A口头数数B按物点数C说出总数D按群计数

2、动作方面:A手的动作(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B语言动作(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

数概念的教育:从教学内容来分可以分为数(基数、序数)、计数(按物取数、按数取物、按数群计数)、数字(认读与书写)、数的组成四个部分

六、序数:教儿童学习序数时首先应明确哪是第一,按什么方向数P141

七、从计数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一一点数(小班)、目测数(中班)和按群计数(大班)

八、目测数数:所谓目测数数,即不用一一点数的方式,而是用眼代替,在心中默数并说出总数。

九、计数能力的培养

十、数字的认读(中班)与书写(大班) 进行

十一、“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的重点和要点:1.操作为先,体验为主2.归纳规律,提升概念(互换关系,互补关系)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的一般过程:1.从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 2.从逐一加减---按数群加减

概念水平:指数群概念水平上的加减运算,也可称是抽象水平上的加减,是指幼儿无需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

十四、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1.四岁以前的幼儿基本上不会加减运算

2.四岁以后幼儿能借助于动作将实物合并或取走后进行加减运算3.五岁以后能够利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在运算方法上出现了逐一加减4.五岁半以后.....(看书!!!!)

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包括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学前期的学习主要是用语言来表述的口述应用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应用题的情节为幼儿的表象活动提供了素材,它和纯粹用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加减题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应用题寓加减问题于情境之中。幼儿借助于应用题的情节,引起头脑中对过去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回忆,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来理解应用题中所要求的运算方法。它既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普遍特点,又能引导幼儿较顺利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十六、口述应用题的作用:1 为掌握加减运算奠定基础 2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十

七、口述应用题的特点:1 易受情节干扰 2 对应用题结构的理解能力较差

十八、10以内的加减运算:是中大班年龄段幼儿的教学内容之一,具体可以分为实物加减的教学,口述应用题的教学和列式运算的教学三部分。

实物加减的教育的要点:1 通过演示或操作明确题意和运算方法 2 不出现列式与符号 二

十、“口述应用题”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能有效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幼儿还是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首先表现在编应用题的情节方面。(困难:幼儿被情节所吸引,不会提问题)

二十一、口述应用题的教育:

1 从结构的分析入手:幼儿要解答口述应用题,必须对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了解构成要素,分析其关系,然后才能解答。这样的一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幼儿达到真正理解题意的目的,同时也是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

的发展。

2 从读题的过程入手:在读题过程中,教师除了口齿清楚、语速稍慢外,还要注意通过初读和复读加以区别和强化。

3 从仿编入手

二十二、独立编题的步骤:

1、教师演示教具,让幼儿编题

2、看图编题

3、根据算式编题

4、根据实物和数字编题 5根据两个数字编题 6改编应用题7 让幼儿自由编题

七、空间量

一、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二、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等。

三、基准:即以什么为基准来确定客体的空间位置

四、儿童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 形-----梯形

儿童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四岁左右小班儿童还不能认识其他量的差异,也不会用词语确切的来表示。他们对于高

矮、粗细、长短、宽窄、厚薄等量的差别,往往都笼统的说成“大”、“小”。这种现象反映儿童对物体各种长度认识上的局限性。

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高矮、轻重等(掌握):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

2、运用重叠、并放法比较物体的量 3运用发现法认识物体的量 4 运用寻找法,描述物体的量 5运用游戏法巩固对量的认识

第五篇:智障儿童教育

好的,还有点在找着,有时间帮看看

班主任工作总结

这学期作为培智六年级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

七、八岁的智障孩子。工作更加繁重。本学期,我在班级工作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规范管理制度

要管理好班级,就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我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制定了以下的制度:

1、奖罚制度。每一周的周会,我都对学习有进步、上课认真等学生进行物奖励,奖他们一些小食品,在班级“数星星”加五角星,以此激发学生不断地上进;而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批评与教育,采用借你一棵五角星,下周表现好的措施。

2、班级成员轮值制度。每一天我都安排一个学生值日,管理卫生,纪律,让全体学生在能意识到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对那些能力特别差的学生,在A生辅导下完成。

3、卫生互评制度。我们班的学生不能自觉地打扫卫生,因此,久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让学生对昨天的打扫情况进行评一评,评出一周内哪几个同学打扫的教室最干净,就把“爱卫生小红花”奖给他们。这样可促进学生们相互比赛,从而做到每天都能自觉地把教室打扫得很干净。

二、运用疏导方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摆正老师与学生的位置,特别是学生的位置。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心里特点等都有所差异。但不管那个学生,他来到学校,都希望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对教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只不过因为智力的差异和自制力的不同,导致学生有优生有差生,这时,我们就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年级智障学生年龄小,在严格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但切记不能表扬过了头,一定得注意火候。记得有一个学生许洋爱打闹别人,我批评了好几次都有不管用。我想:这样看来是不行了,干脆给些“表扬”他吧!我就让他帮同学打扫卫生,当他表现好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结于老师的表扬,他很高兴。慢慢地,我发现他没以前那么爱打闹别人了,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三、建立民主关系 新课标提出:师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为此,在对待学生上,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对他们民主一些。有空就多和他们谈谈心,说说话,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以及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就乐于听你的话。这些感情投资总比等到学生犯错误时大骂一顿效果好些。我们班刘畅畅总是上学迟到,我先问清她迟到的原因,然后和她一起分析为什么会迟到,找以后不迟到的方法,这样她迟到的次数明显减少。

四、言传身教,培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是孩子心中的榜样,他们时刻有眼睛盯着你、仿着你。只有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不仅读书写字像你,连说话、动作神态都像。所以,当学生对我喊“老师好”的时候,我总会而带微笑地回一声“你好”。这虽是小事,但却是无声的教育,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而要教育学生不打人,自己首先就不许打学生;要学生安安静静地上课,自己就不能在课堂上敲着桌子大喊、大叫。因为,那样即使你能使学生暂时停止吵闹,也无法平息学生心中的烦燥。

五、取得家长信任,建立服务意识

智障孩子教育题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记得开学初,我们班有3个孩子,家里用的是坐便式马桶,与学校的蹲式不一样,家长们很着急,有的家长甚至买到了痰盂生怕学生不会入厕,每到上课铃响了还迟迟不想离开,遇到这种情况,我想这三个学生并没有肢体上的残疾,首先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放心,然后对这三个孩子利用课间,生活课进行入厕方面的训练,并加强防护,学期末这3个孩子都能自己上厕所,家长们看到他们的进步都非常高兴。

以上是我班主作工作这学期总结,我知道是班主作工作是长期,繁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多积累,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至诚

下午 5:36:30 最低也是800了,另加版面费1008,共1808 阿年

下午 5:36:24 在体育康复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

学生的兴趣和态度

一、体育活动兴趣

体育活动兴趣的概念,体育活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以赴,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在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大致一样的情况下,有体育活动兴趣和较无体育活动兴趣的活动效果更好。人的体育活动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更重要的条件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学校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

培智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怏然,不知疲倦,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内容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变得广泛,但易变化。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分化但是,在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兴趣,而且,从追溯性研究中发现,学生体育兴趣多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奠定,具有连续性特征。可见,小学、初中阶段是体育兴趣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的智障学生就多数就处于这个阶段,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个时候就尤为重要。

二、体育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体育能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分之一。

体育态度属于态度概念之内,所以,它的结构也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能认识体育对强身健康的意义和价值,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要不相之。但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的并不协调一致,例如:能认识体育活动的好处,但就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往往不卖力;而对体育活动好处缺乏认识却对体育锻炼有好感的人往往锻炼会全力以赴。由此可见,情感在态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态度最重要的成分。态度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感情的感染与熏陶。

三、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学生体育兴趣和态度的途径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法

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阐明道理,分析利弊,帮助学生理解困惑,消除压抑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教师还应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用健康、融洽的情感世界来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发生质的转变,真正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课堂情谊氛围——感染法

如何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是压抑和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有序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这样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而投入体育活动中。

3、循循善诱,处处引导——感悟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主动参与的氛围,通过时间和思考去发现探索、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并且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亲和的心态以及宏观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健康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体育课程理念越来越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在教学中“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等表现为主,将着眼点置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上。因此,笔者认为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与态度,确保智障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和态度有着良好的持续稳定性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全面促进智障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智障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每一位教师当前的紧要责任。

上一篇:党支部公开承诺范文下一篇:分包施工协议书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