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实习论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相对应的法学教育要转变当下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贯彻实践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要,做好做实专业实习是一条重要途径。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实习作出量化要求,还明确了集体实习模式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第一篇:法学专业实习论文

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创新模式初探

摘要:法学专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法学本科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改革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实习质量,缓解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困境,以满足法学专业多元化就业市场需求。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许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通过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将其打造为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新支撑点。相较于理工科学校的大胆创新,法学专业却很少对此进行尝试。法学专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勇于转变思路,探索在法学专业实习中引入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模式。

一、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的价值定位

实习就业基地较之于传统的实习基地,具有合作内容丰富性、多方共赢性、实习就业一体性等特点。法学专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对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法学毕业生就业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1.满足法学专业多元化就业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法学专业毕业生一直以报考公务员,担任法官、检察官等作为优先的职业选择,但近年来,随着公务员招考名额的缩减以及法学专业的大规模扩招,最后能够进入这些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己经大大减少。与此相反,选择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公司企业就业的法学毕业生则越来越多,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但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授课内容等方面已经落后于社会对法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缓解法学专业结构性就业难题。学校通过与实习就业基地的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适时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使法学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2.有效培养学生法律实践操作能力。法学乃实用之学,旨在运用法学知识和法律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其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性的要求,即着重培养法科学生运用法律规范解决现实纠纷的能力。这同时也是社会对法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无论是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还是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等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无不首先要求其具有高超的法律应用能力。在现行的法科学生教育模式中,参加专业实习是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由于集中实习基地数量限制以及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与实习时间冲突等原因,导致现在很多法科学生的专业实习因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而流于形式,其结果就是法科毕业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普遍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因其性质决定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即可获得就业机会,这可以最大程度解除学生实习影响就业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法科学生的实习质量。

二、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创新模式特色

1.基地的选择范围多元化。实习就业基地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把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在实习就业基地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可通过双向选择,与基地达成就业意向,因此建立基地的范围必须多元化。并且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等司法行政机关,其新近从业人员需要通过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其单位性质和招录方式决定难以在上述机关中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当然,在某些特殊的公务员岗位也可以对此进行有益的尝试。如西南政法大学与司法行政部门联合对其刑事执行专业学生实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即在学生招生、培养、实习和就业等环节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特别是实习环节,该专业全体学生统一到基地进行集中实习,经过系统的狱政管理实践学习,学生毕业时通过公务员考试即可进入狱政系统工作。通过此模式已经为狱政管理系统输送了大批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通晓狱政管理相关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实习就业基地的选择除考虑基地单位性质外,对影响基地功能发挥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意愿等其他因素也应该进行充分考量,这样才能保证实习就业基地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2.基地的实习时间灵活化。在实习就业基地模式之下,实习时间将进行灵活化处理,采取连续计时与累计计时两种方式。根据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专业实习时间与司法考试备考时间存在有明显冲突。如果建立了实习就业基地,实习时间将进行灵活化处理,采取连续计时与累计计时两种方式。连续计时就是传统的实习方式,在固定时间段连续进行实习。累计计时是指学生可以灵活利用寒暑假,到实习就业基地进行实习,每一次实习完毕由基地出具实习时间证明,实习累计时间达到计划要求。通过灵活安排实习时间,避免了实习与司法考试、考研等的冲突,学生更能安心实习,更好地达到专业实习效果。

3.基地的实习管理制度化。在实习就业基地模式之下,不仅能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还能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现在的实习生在毕业之后就可能是该基地单位的正式员工,为达到基地单位降低用人风险和用人成本、提高实习学生就业成功率的目的,必须对实习进行制度化管理。基地应派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实习工作,制定实习生选拔标准、考核标准,对实习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时间进行鉴定,与实习生所在学校学院保持联系。学校则按照基地要求选送实习生,并完成学校层面的实习考核。

4.基地与学校的合作多样化。在实习就业基地模式之下,学校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与基地开展实习之外的合作,多方共赢。①学校“走出去”,与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合作,学校可选派专家教授担任基地“咨询专家”,对实习基地相关人员开展培训,起到充电、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选派教师深入到基地相关部门进行调研,确保每一位法学专业教师能够肩负起法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司法实践技能培训的双重职责。②学校“请进来”,与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合作,学校可聘请基地司法实务界精英走进课堂,开展法律实务教师与理论教师双师授课,开办“律师讲堂”“法官讲堂”“检察官讲堂”等系列讲座,聘请法律实务界骨干讲述司法实践办案经验。

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对于法学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可以全面推动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规范基地管理工作,必将有效地促进社会和学生之间的现实选择,形成实习与就业的良性过渡,从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基地与学校、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何勤华.大众化与精英化:法学教育难解之结[N].法制日报,2009-5-7(3).

[2]张育.基地教学: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方合作共赢的法学专业实习模式[J].法制与经济,2007,(7).

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1ZD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平(1967-),男,重庆市巫溪县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应用法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商法、法学教育;吴志伟(1980-),男,黑龙江省讷河市人,西南政法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作者:张平,吴志伟

第二篇:法学专业集中实习的探索

摘要: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相对应的法学教育要转变当下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贯彻实践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需要,做好做实专业实习是一条重要途径。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实习作出量化要求,还明确了集体实习模式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集体实习模式确实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实习效果,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有不少的弊端。针对集体实习模式实习分配僵化、实习任务空洞进行了优化,附条件的分散实习、任务制实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施法学集体实习模式时遇到的困局。

关键字:法学专业实习;集体实习模式;优化;任务制实习;诊所式实习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本科教育也应当是素质教育 。法学教育要如何贯彻实践教育,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高层次的、复合型的法律专业人才,是近年来国内众多法学教育家和法学院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传统项目,专业实习再次进入研究视野。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质量标准》),对专业实习作出量化要求,不仅规定了专业实习时长的下限,还明确要求各高校须“保障学生集体实习比例达到50%以上”。

而在实际中,法学专业实习的时间与其他事项冲突、重理论轻技能的意识等原因,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再加上实习管理的缺位,法学实习,尤其是由学生的分散实习,被人诟病“水分多”、“走过场”。在《质量标准》长达数年的研制中,集体实习模式被作为“标准”提出,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信号。

一、集体实习模式

法学专业实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集中实习由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集中安排实习时间,并统一组织派往相对固定的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实习任务由实习单位统一安排。相对应的是分散实习,它是指经学校同意, 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实习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进行专业实习的一种方式。

(二)集体实习模式

相对“放羊式”的分散实习模式,集体实习模式是应对当下提升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专业实习是社会实践的重要表现方式,同样也是属于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其时间计划安排理应与课堂理论教学得到同等的对待。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实习,可以帮助学校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的教学资源调配,避免由于部分或个别实习生在实习时间、空间上的分散安排打乱学校既定的整体教学节奏,从而保证学生實习工作和课堂教学的合理衔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集中实习有利于学校对实习生的统一管理。从实习前的基地建设、人员分配、时间安排、动员培训,到工作启动以后的跟踪指导、实习管理、生活服务,再到实习结束后的经验交流、信息反馈和总结评价,这一系列工作环节都在学校(院)统一的制度安排之中,实习工作统一开始、同步结束,相关人员各司其职,相关信息及时流动,有效保障了实习工作规范有序,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各种意外发生。

集中实习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实习效果。理论上,大学生实习成效既取决于其主观能动性,又受制于外部实习环境。针对当前大学生实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够的特点,集中实习能起到引导、督促和管理的作用,从学生自主管理和学校外部督促两方面同时发力,增强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采取集体实习模式的实习过程扎实,质量较高。它贯彻一流学科建设培养融通性人才的要求,实现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有效途径。因此即使管理成本急剧增加,集中实习模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法律院校青睐,也无怪乎《质量标准》将集体实习模式被作为法学实践教育的标准之一了。

一、法学专业集体实习模式的施行

西南大学法学院的采取集体式实习模式,并在2014年最终实现集体实习率100%,这需要硬件建设、经费支持和制度完善的共同支撑,缺一不可。

(一)法学专业集体实习模式的实施与认可

一方面积极开拓实践教育基地,从数量和质量上发展和壮大实习单位。从2012年到2020年,学院发展了以北碚区为中心,辐射重庆主城5区10家包括法院、检察院、律所、司法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在内的实习单位作为实践教育基地,并聘请了两届共44人一线优秀的司法、执法人员作为法学本科实务导师,对专业实习提供指导。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经费来源,保障集中实习后勤,减轻实习生的生活负担。学院每年约花费12万左右安排学生集中在实习单位租房住宿或全额解决从学校到单位的通勤费用;积极与实习单位协商,落实实习生工作餐制度。如此程度的实习后勤保障工作在重庆市乃至于全国都是少见的,切实做到学生安心实习,保证了实习效果。

最重要的是,经过多年摸索,法学院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集体实习管理制度,并对当下法学集体实习的痛点做了针对性改革。首先,在实习时间安排方面,法学院一改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传统,在修订2014级培养方案时就将专业实习时间规划在了第六学期。这时候的法学生没有考研、考公和找工作的压力,且核心课程已经修读完毕,基本具备处理专业事务的能力。再加上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改革 ,三年级的本科生不再需要准备职业考试,课余时间更加宽裕,正是趁热打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好时机。第二,在实习指导方面,法学院切实施行“双导师”制,扭转法学实习中指导、监督空泛甚至缺失的现状。实习中一名导师来自学院,对学生的实习工作随时进行监督指导,帮助学生适应实习生活,是学院与实习单位连接的桥梁;另一位导师来自实习基地。负责下达具体的实习任务,进行专业上的业务指导。其中,有一部分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是签约的实务导师,他们与学院关于实习生管理、学习安排等达成了共识,能够较好地在实践环境下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第三,一改实习评价主体单一、实习成绩趋同的实习评价体系,着力优化实习考核评价方式,调整了实习各环节、各种实习指导人员在实习评价中的影响因子,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

集体式实习的施行得到了实习单位和实习生的良好反馈。从实习单位方面,实习生严明的实习纪律、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服从性和扎实的专业素养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实习单位也对学院的后勤保障工作予以了高度赞扬。另一方面,实习生对集体式实习也评价颇高。在连续两年对总计257名实习生的调研中,学生们对实习准备工作、实习指导工作和实习考核工作做出了超过半数的良好反馈。

然而,集体实习模式并非十全十美。尤其从实习生方面传来的声音,看到了集体实习模式还有不少改进的余地。

(二)不可忽视的法学集体实习的弊端

实习生对于集体式的实习的抱怨主要集中在实习单位分配、实习周期和实习任务上。

1.集体式实习的统一性与实习生需求多样化之间的存在冲突

集体式实习并非意味着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此在学院分配实习单位前,将征集学生的实习意愿。但由于一个实习单位所能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学院并没有太好的办法予以筛选,最后只能靠运气确定实习去向。以2019年,将律师作为未来职业志向的学生为例,实习单位安排与未来职业目标相符的只占48.57%。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对公司法务感兴趣的学生,而学院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类职业规划建设实习基地的计划,也无法满足相应的实习需求。

除此之外,每一年都有少数学生提出申请,想要脱离集体实习,自寻实习单位。经过深入了解,大多数申请分散实习的理由都合理合情。有学生联系到了专业素质高、规模大的大律所,甚至已经达成职业意向的一致,想要通过专业实习来与用人单位相互磨合;有学生来自少数民族,立志报效家乡,想要通过回乡实习铺垫日后的职业规划。这类学生有着内源性的实习动力,仅从实习积极性上看,就要比大多数参加集体实习的学生更强,更不用说有就业规划和报效家乡的深层次需求,这些都是值得重视和尊重的意愿。

2.以事务性为主的实习任务与深化专业素质的实习目的之间存在矛盾

司法机关因工作繁忙、人手紧缺,对实习生的需求向来很大。但是相应的,法官的案件多、压力大,学院虽然将实习生的指导责任委托给法官,但最终还是落到书记员或法官助理身上。而作为司法辅助人员所能给与实习生的与其说是指导,不如说是工作指示,往往围绕文件收发、文件装订、档案整理等这类强度大又单调重复的工作。这类事务性工作固然也是司法工作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法律实务工作的感悟,但专业能力却锻炼有限。真正有益于提高实践能力的诸如草拟法律文书、旁听案件讨论等却只占了实习任务的小部分。其余如检察院、其他司法行政机关也广泛地存在类似的现象。这里面固然有事务性工作是法律职业常态的原因,但同样体现了实习任务与实习目的不匹配,实习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二、法学集体实习模式的优化

如前所述,法学专业实习在很长一个时期仍将是法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从目前看来,法学的集体式实习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习模式。当前我国法学专业实习遭遇的困境,已经引起了法律职业人、教育者的关注,并有许多有益的理论梳理和经验总结,例如“诊所式實习”、“计件制实习”、“学徒制实习”等。西南大学根据学校特点、人才地区特点,以及不同的法律职业单位的制度规定,进行了集体实习模式再尝试。

(一)集体式+有条件分散式相结合

学院对实习单位的集中安排确实会妨碍学生的个性追求,从督促、保障学生提高的有益促进变成了锻炼学生的阻碍。因此,一味追求集中模式的数量和占比是不科学的,这里面尚有分散实习存在的合理价值。

分散实习模式具有集体实习所不具有的灵活性和无可替代的对学生个体的适应性,在限制条件下,分散实习意愿强烈,实习单位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学生脱离集体安排自寻实习单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是有益于法学专业实习的模式之一。而执行的前提,就是把握好学生申请分散实习的条件,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人力、精力指导、管理分布在天南地北的实习生。我院在有限制的允许分散实习的情况下也探索了一系列分散实习的管理制度。除了跟踪反馈家长知情保障条件、实习单位接受和岗位派遣情况之外,还安排了指导老师跟踪分散实习生的实习情况。通过布置统一的实习任务,定时开展网上讨论,提交实习周报等内容,实现“单位分散任务集中”的实习模式。

(二)任务制实习模式的试行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法学专业内,高校实习工作得到实习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急需人手分担工作压力是他们的最主要的驱动力。在集体式实习中,对口实习单位难寻,加诸在实习单位的责任重大,再在实习任务方面对实习单位提过多要求是不现实的。因此,从实习单位出发改变实习任务还较为困难。

有鉴于此,法学院开始探索任务制实习模式。除学校规定的实习日之外,学院在实习之初向所有实习生发布了实习周报任务。通过每周提交阅卷报告、旁听庭审报告的强制任务,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档案整理不再是机械的装订材料,而是通过主动阅卷去了解案情、厘清事实、查找法律的依据,熟悉办案流程,获得办案经验;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除了完成书记员交待的任务外,主动向法官靠拢,多参与庭审,多申请代写法律文书,从而提高自己的实务审判技能。

如此一来,在宏观上保障所有的实习生的实习任务都能与专业相关,无论工作繁忙空闲,无论是否在业务岗位,完成学院规定的相应实习任务即视为完成实习。在细节上,通过校内实习指导老师的定期批阅报告、反馈批改意见、梳理学生疑问,循序渐进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交融。

任务制实习模式在律所单位更易获得执行。经过调研和审慎的规划,学院将律师能力和律所任务进行了分解,完成了专属于对律所的实习任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通过专业问题讨论、经验交流等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周报的批阅营造了师生教学相长的环境。甚至,在律所实习中,灵活的任务制已经让实习生从勤杂工作解放了出来,他们只需要对具体工作任务负责,坐班打卡已经没有必要,甚至可以自由安排空余的时间,整体实习生活张弛有度。

三、法学专业实习模式的新探索

在集体式实习模式的探索上还不能就此停滞不前,不仅有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急需解决,还有配合法学教育发展新形势的必要。

法学专业因就业率低,已连续三年成为红牌专业 。短期内,法律职业的市场需求仍然相对有限,促使当代法学生逐步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正尝试其他金融、管理等其他非法律职业的行业。这为专业实习的培养目标提出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曾宪义,张文显.法学本科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关于我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之属性和功能的认识[J].法学家,2003(6)1-7.

[2]2018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改革,报考条件中明确了,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法学本科类毕业生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才可以参加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换句话说,2020年以后的未毕业的法学专业学生将不能报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也不会再出现专业实习要为职业资格考试让路的情况了。

[3]《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法学专业呈现典型的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现象,甚至在2018年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垫底,只有85.1%,已经连续三年获得红牌警示。

作者:傅征宇

第三篇:法学专业业务实习现状分析与途径探索

[摘要]业务实习作为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其重要性无须赘述。它对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学理论的学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业务实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法律实务,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业务实习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文章对法学专业业务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高等院校法学本科教学实际的业务实习的计划、目标以及管理、考核方法,以期加强业务实习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法学 实践教学 业务实习

[作者简介]冷凌(1979- ),女,山东烟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刑法学、诉讼法学。(山东 青岛 266580)

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业务实习是法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必要途径和手段;对学生而言,它可以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参与法律实践工作,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综合性实践过程。在当前法学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法律职业化改革推进的当下,如何避免业务实习形式化和走过场,是教育工作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业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业务实习目的不清。作为法学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业务实习的目的一直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个不同的版本。作为本科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实践环节,业务实习的目的:一是在于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二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而民间版则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口耳相传,更具有实用主义特点的目的:一是体验职场。通过实习来了解法律从业者的真实工作状况,了解更多与法律相关的行业,以及行业从业情况。二是提高就业的胜算。如今的用人单位招聘新任员工多是从其实习表现中择优录用。毕业生会告诉师弟师妹们,公司、事务所会优先考虑业务实习中表现突出的。即便是公检法机关选调生或公务员考试,也会优先考虑在业务实习中表现出色的。三是积攒人脉。通过业务实习,可以拓宽自己的社交圈,为自己迈入职场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业务实习究竟应当完成怎样的目标,直接影响我们的实习活动。

2.业务实习环节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考核。很多学生不了解业务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忽略了它作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而当前的业务实习,多由学校将学生交给实习单位,实习单位指派的指导老师,根据具体工作需要,给实习学生安排些工作,也很少就实习工作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和分析。因此,对于大部分进行业务实习的学生来说,实习的时间是轻松自由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阶段性考核,没有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只要在实习结束时上交一份实习报告即可。而这种实习报告几乎都是从互联网上“借鉴”的,千人一面的收获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业务实习的时间影响实习效果。普通高校法学专业的业务实习通常安排在第6学期结束时的暑假。按照一般高校的教学安排,学生在第6学期结束时,才能完成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的学习任务,才能具备业务实习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按我国目前司法考试制度的相关规定,在校本科生可以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报名参加司法考试。因此第6学期的暑期,高校学生绝大多数都忙于准备司法考试和第二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统一入学考试。这两项考试是目前影响法学专业学生就业、择业、深造最为重要的两项考试,其难度也在国内首屈一指。其准备工作必然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这一时期安排的业务实习,极可能因为目标不清、管理不严而渐渐流于形式。另外,一般普通高校的业务实习的时间通常为4~6周,而从检法等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说,可能并不能够完整地了解一起案件的办理过程。比如反贪机关的一起案件的侦查,动辄需要数月,实习时间并不足以了解案件侦查、移送审查起诉的全部过程。

4.对业务实习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业务实习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是简单地扮演了实习岗位的联系人,缺少具体的管理和要求。很多同学只把业务实习当作是普通教学内容的一项补充,对于业务实习的重要性没有全面的认识。而业务实习的考查明显宽松于平时的教学课程考查,管理也相对宽松,没有任何考核目标,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约束、管理,因而学生容易在这一环节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也是导致业务实习逐渐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真正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业务实习效果的途径

1.明确业务实习的目的。对于业务实习的目的,“官方版”与“民间草根版”的区别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官方版”的业务实习计划,更多的是毕业生包分配时代的,纯粹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的简单显现,其突出的是作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而“民间草根版”的实习目的,更体现了业务实习的现实意义和目标: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现实下,大学生应当通过业务实习,尽力武装自己,提高综合竞争力。因此,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入手,对业务实习提出的要求更为具体、明确、务实。但是务实的实习要求并不能完全取代本科教学计划中,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法学专业是一门需要相当社会生活经验的学科,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进行业务实习是集中系统学习社会生活经验、法学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业务实习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同时又需要满足本科教学统一的计划和目标。

2.端正业务实习的态度。长久以来,业务实习逐渐流于形式,不仅是学生对待业务实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即便是专业教师,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环节有督导职责的部门和教师,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业务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机会和途径。小到卷宗装订的顺序,大到一次成功的提审、判决书的起草,业务实习更多地要求学生主动在实践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了解实践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帮助自己尽快熟悉实践工作(包括工作环境),激发自己自主学习,以努力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习目标。另外,在部分实习生中,存在这样一种偏见,以为实践中司法工作者学历不高,甚至没有受过法学专业的系统教育,因而认为没什么可学的。而事实上,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的司法工作人员通常是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法律素养较高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仅在自己工作领域独当一面,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恰恰是学生在实习和将来的工作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实习态度,细观察、勤思考、善积累,增进与司法工作人员的交流,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

3.选择合适的实习时间。前文中论述了目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业务实习时间安排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从业务实习入手,应当综合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安排和部署,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层次、有步骤地安排。比如,在第2学期和第4学期的暑假,安排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或业务实习。在第8学期中,系统安排8周左右的业务实习(或毕业实习)。以前期的实践环节作为铺垫,在大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中安排较长时间的业务实习,以保证学生业务实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另外,第8学期,一般院校不再有必修课程的教学安排,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都可以通过业务实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累职场经验,有助于其在选拔中脱颖而出。

4.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加强实习指导。高校法学专业业务实习的模式一直是由学校固定联系几个距离学校较近的检法机关或律师事务所,作为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统一安排学生到那些单位完成业务实习。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但是可能无法满足某些有确定工作意向的学生,到有用人意向的单位去进行业务实习,以增进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双方了解的要求。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紧密挂钩的现状下,学校应当为这种对毕业生就业率有促进效果的要求提供便利。所以,建议学校以统一安排业务实习为主,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为辅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要求、就业意图联系实习单位。但允许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并不意味着学校和老师淡出了业务实习的指导。相反,为了保证业务实习的效果和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当密切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建立指导教师双轨制。即由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共同担任学生业务实习的指导教师。两位指导教师负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习工作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实习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业务实习的进行。这种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端正实习态度,明确实习目的,加强实习的督促和指导,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学生的业务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

5.严格实习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长期以来,多数学校对于业务实习的考核就是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由实习学生所在的单位出具一份实习表现的鉴定意见,业务实习就算圆满完成。这并不能够有效地检查、考核学生在业务实习中的精力投入和学习收获。要提高业务实习的实际效果,除了加强指导教师的及时指导外,严格业务实习的管理,包括实习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保密纪律等,以有效的方式考核实习效果都是相辅相成的。比如,由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参与业务实习的动员组织活动,在业务实习开始之前,为学生介绍实习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的实习计划和工作安排,并定期对学生实习计划安排进行督促和考核。这种考核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协助完成一次提审,制作一份笔录等。可以考虑实习结束时,以学生实习时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设计题目,进行考试,以考查学生在业务实习阶段,对相关知识和工作流程的了解、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我们应当认识到,法学专业的业务实习既是法学理论教育联系司法实践的必要方式和手段,同时还是提高学生执业能力,熟悉法律执业环境,增强学生择业时的综合竞争力,尽快适应工作需要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对于业务实习的设计、安排和管理,既要从法学本科教学的实际要求出发,又要考虑如何利用业务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尽快在择业和执业中准确定位,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1]陈珺珺.高校法学专业校外实习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12).

[2]高晋康,杨椿禧.法学专业实习之反思与借鉴[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4(2).

[3]郝庆军,王小萍.浅谈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几个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

[4]任江海,苑帅民.高校法学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0(18).

[5]孙振江.法学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不足与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6]张华.法学本科专业实习障碍及释困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4).

作者:冷凌

上一篇:财务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管理方式创新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