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资源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培育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而关于文化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品牌的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论述了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转化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总结了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随后在对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转化的途径。

第一篇:文化资源论文范文

利用区域文化资源 构建校园文化主题

莆仙历史文化悠久,区域文化资源丰厚。基于这一优势,近年来,我校构建具有本区域本校特色的“求美、向善、创新”的文化主题,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一、“美”的环境建设:让硬件赋上文化色彩

1. 大门寓意美。我们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把校门设计为“十册书卷”外形图案。书卷代表着学校所拥有的书卷之气、浩然之气,又象征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所具有的“世味无所嗜,唯嗜读书”的学风。“十册书卷”寓意“十全十美”,蕴含“把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完美”的理念,同时也含有“为学为师,求实求新”校训的内涵。

2. 围墙主题美。新校区900多米长的“墙壁文化”,巧妙地将共性文化有机融入区域特色的文化之中,成为独树一帜的校园个性文化。一是“梦”文化主题。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以“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为主题的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为了“梦”文化主题活动丰富深入地开展,我校又开展了九鲤湖祈梦文化活动,先后举办“梦游九鲤”摄影作品展、《九鲤湖百梦》美术作品展、“九鲤飞瀑”美景图片展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还在欣赏美景过程中培养审美观。二是“戏”文化主题。我校作为莆田市“莆仙戏曲进校园”16所试点校之一,努力把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引进校园,形成校园文化特色的一个有力抓手。学校先后举办“莆仙戏知识手抄报比赛”“莆仙戏脸谱绘画比赛”及莆仙戏名剧图片展览。同时将莆仙戏表演元素融入“国学经典文化”和“廉洁文化”之中,通过莆仙小戏的表演形式,让经典文化、廉洁文化重现风采,再展魅力。

3. 绿化诗意美。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新校区占地面积约55亩,留下宽阔的绿化空间。我们聘请城市园林规划专家进行绿化规划设计,在校园四个角落分别种植莆田四大名果树木,并配有古诗名句,使现实的实物与古代的文化相得益彰。校园东南区种植荔枝树,树下荔枝红的石头,雕刻1962年郭沫若先生来莆时题写“荔城无处不荔枝”的赞句;东北区种植枇杷树,树下枇杷黄的石头,雕刻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田舍》中的诗句“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西北区种植龙眼树,树下金黄色的圆石,雕刻着明朝诗人宋钰赞美龙眼的诗句:“外衮黄金色,中怀白玉肤。臂破皆走盘,颗颗夜光珠。”西南区种植文旦柚树,树下文旦柚形状的石头,雕刻着唐代诗人张彤咏柚的诗句:“树树笼烟疑带水,山山照日似悬金。”这些规划设计,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种下一种树木,收获一种品格”。

二、“善”的制度建设:让规章化为文化执行

1. 适时完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平时学校管理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据“规范”说话,按照“制度”办事,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信条。我校通过教代会完善《华二小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方案(试行)》《华二小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华二小首轮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等考核细则,并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坚持民主管理,量化考核。

2. 改变常规做法。一是关注弱势学生群体。改变过去只强调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评选优秀学生的做法,一切为了学生,懂得欣赏、尊重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采取“特殊政策”予以照顾,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二是关注教师主人翁地位。在制度建设方面,改变过去“学校负责制定,教师遵照实施”的老模式,而是征求教师意见,让教师参与修改,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努力做到内容人文,过程参与,结果公开。

3. 关注人文管理。在长期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校长平时在关注教师婚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同时,更应对家庭困难、因病住院的师生予以更多的关怀,及时给予慰问或捐助。通过制度加人文的管理,将硬性制度管理可能带来的弊端——化解,使制度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器和加油站,以精神的提升和价值的引领来管理师生,达到“无为而治”。

三、“新”的课程建设:让教学传递文化精神

1. 构建“新”的校本德育体系。2013年2月,苏树林省长生动诠释了莆商的“精”“勤”“俭”“孝”品格,莆商的这些品格特点,就是莆田精神,甚至是福建精神的凝结和集中体现。目前,学校有机地把“莆田精神”融进“一训三风”,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莆田精神”为主的校本德育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把礼仪教育改编成“莆田民间童谣”,谱成“文明礼仪之歌”,开展“精”“勤”“俭”“孝”的感恩教育、养成教育,让学校德育工作在继承莆仙区域文化传统基础上得到创新。

2. 开发“新”的校本课程体系。我校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托“莆仙戏曲进校园”试点学校的优势,在市教育局组织编写《莆仙戏剧本曲谱选编》的基础上,我校又整理编写一套比较简单适合小学生演唱的校本教材。去年初,我们以“廉洁文化进校园”宣传教育为契机,聘请民间老艺人和组织教师创作并编排了三个新的剧目,它们分别是莆仙方言说唱《八项规定说作风》,三句半《廉政建设正党风》以及莆仙小戏《新春草闯堂·罢宴》选段。这三个新剧目的成功创作和编排,不只是数量的增加,更反映出我校莆仙戏曲校本教材编写更具多样化、趣味性和时代感。

3. 开展“新”的主题实践活动。

(1)建设书香校园。一是学校在图书室专门开设了教师阅览室,向教师推荐了莆仙籍古今文化名人的书籍。如南宋史学家郑樵历史巨著《通志》,北宋名臣蔡襄著作《荔枝谱》《茶录》,现代儿童文学家郭风作品《叶笛》等。每年向教师赠阅《湄洲日报》等报纸杂志,让教师了解莆田时事政治,风土人情,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二是开展中华古诗文、莆仙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要求教师将阅读纳入课程计划,使活动具有实用性、长效性。

(2)开展实践活动。一是“讲”。学校在不同时期举行不同主题的演讲、诵读、讲故事等比赛。二是“看”。组织师生参观莆田文化古迹,如古谯楼、广化寺、妈祖阁等,不仅让师生领略家乡古建筑之美,还接受莆仙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三是“演”。“六一”节期间,学校多次成功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其中“十音八乐”演奏兴趣小组和莆仙小戏《新春草闯堂·罢宴》选段等剧目,分别参加省、市、区级比赛或文艺汇演,得到社会各界和师生的好评。

总之,学校文化主题已经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外显走向内涵,从而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第二中心小学)

作者:蔡国柱

第二篇: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转化

【摘 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培育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而关于文化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品牌的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论述了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转化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总结了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随后在对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转化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资源 文化品牌 转化 途径

一 引言

1.研究背景

积极开发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合理构建文化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并壮大。“十六大”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该环境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口号。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时指出,通过文化创新来增加文化发展的活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来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来繁荣文化市场,增加国际竞争力。

2.研究意义

我国的文化资源众多、丰富,但要将其品牌化却是一个复杂、繁琐的工程,需要对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正确评估,同时必须正视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大创造性的开发,才能促进我国的文化资源品牌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迅猛,但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还相对不足,表现为发展程度低、开发利用不充分、开发方法和体制不健全。文化品牌的发展高潮和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之间存在落差。十七大后,我国的文化发展被提上重要议程,将成为文化品牌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文化品牌化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文化品牌的发展,不是空谈,需要具有能促进其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3.研究现状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而文化产业能激发城市(区域)的创造性,是其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由于通过城市来发展文化品牌、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有关城市的文化发展的研究较多。陈运庆阐述了文化力的特征和内涵,肯定了文化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认为城市应该准确定位,强调文化立市,打造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产业,并提高市民的素质,以此来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陈太政、余方镇认为城市的文化形象外在的表征了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因此城市文化的外在展现需要更注重;孙艳、孔路元以成都市为例分析了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转化的途径,认为应该经历定位、策划、营销、宣传、维护、延伸等过程。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资源概念界定

资源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是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在当今时代,文化作为资源被开发、经营和培育,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学术界对文化资源的定义尚未统一,概括起来,文化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具体层面上,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可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是进行文化生产和活动过程中被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称。而关于文化资源的分类目前也没有统一的结果。在形式上,文化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其中有形资源包括特色民居建筑、历史遗存遗址、特色服饰等,而无形资源则包括语言文字、绘画美术、神话传说等;在内容上,文化资源可分为历史资源、宗教资源、地域资源等;或者从发展角度分为可开发和不可开发的资源等。

2.文化品牌概念界定

品牌的定义也是较为宽泛的,也是随着人类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起初,品牌只是一个名词、名称或者符号,被用来区分所销售的产品和劳务,例如商标、商品的牌子。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发展,给品牌的内涵带来了丰富的含义,人们开始关注除了识别功能以外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落脚点是认可,评价主体是大众,评价对象是组织或者产品。根据这个定义,笔者将文化品牌定义为公众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文化表征的认可。

三 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转化的机制

文化资源是文化品牌的基础,但如何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转化,却是一个复杂的内容。笔者从自我审视、规划打造、宣传营销、改革保护、创新延伸五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1.自我审视,推进各省市文化资源资本化

对一个城市来说,应该先转变观念,把文化当成一种产业资源来开发,实现资本化,是文化品牌产业化的第一步。一直以来,因为传统观念的限制影响,各地区的文化资源仅仅具备社会效益上的利用价值,至于经济效益基本不存在。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应积极推行文化品牌战略,迅速转变观念,进行自我审视和定位,抓住机遇,培育一批体现各省市资源特色的文化名牌,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2.规划打造,加强文化品牌的策划,提升文化品牌的价值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借助创新来加强品牌的策划,以此提升品牌的价值。以四川省为例,就不乏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但其中一些没有得到有效的策划整合,难以成为品牌产业。如大熊猫,称得上历史留给我国具有国际性、重要的文化资源,由于文化注入不够,大熊猫曾一度没有品牌概念。我国以往关于“大熊猫”的文化产品利用开发也相对粗浅,精品较少,经济效益有限,而2010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在全球获得了3亿美元的高票房。那么,作为四川省来说,应充分发掘大熊猫在文化上的价值,在大熊猫受到良好保护作为前提条件,以熊猫文化为基础,对大熊猫相关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塑造特有的大熊猫品牌,展示本省的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最后达到提升区域形象的目的。

3.宣传营销,加大宣传力度,展开文化品牌营销

文化品牌创立后需要进行宣传,才能被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所知晓。只有通过现代化的各种传媒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实施文化品牌的营销策略,扩大本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产业政策,实施“走出去”的影响战略,才能真正意义的实现成功的品牌营销,利用各方资金、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不断增强本土的文化品牌的竞争力,最后拓展到省外甚至国外市场,将文化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创造经济效益。

4.维持保护,切实保护创立的文化品牌

对于文化资源和创立的文化品牌,首先,应做好保护,切实协调和统筹好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障整个文化市场的有序、健全发展。其次,应该对体制保障进行改革,以此服务文化品牌的建设:对于文化企业,改革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培育机制,改革文化单位的体制,给有优势的文化企业提供发展环境,保障整个文化市场的要素能够自由流通;对于文化项目,改革整个文化产业的融资机制,加强金融政策的完善进度,建立文化产业的融资平台,多方面拓展其融资的渠道,以便文化项目的资金筹措及时;同时,也应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5.创新延伸,打造产业链,实现集团化

规模效益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分散的资源通过整合,文化品牌的价值才能得到提升。目前,我国大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小、管理理念落后。政策应积极引导,促进地区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合作、服务、交通、信息的一体化,形成有效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实现文化产业集团化、连锁化、专业化。

四 结束语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基础。通过深入分析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的内涵,研究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品牌的具体机制,希望给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健全、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拓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言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张廷兴、艾思同.山东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3]彭立勋.文化立市与国际化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肖薇〕

作者:张昕

第三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资源的转化

摘要:在接触到民族民间刺绣服饰后,那华丽秀美的刺绣纹样与展演现场精彩的视觉展现不禁引人深思。其实在我国许多地区不乏都有类似的民族民间服饰展演,但在民族聚居地区诸多精妙刺绣纹样与手工织造工艺的服饰背后的真正内涵,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文化,对于当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有何意义?

民族民间刺绣服饰工艺带来的思考

通俗而言,服装服饰设计的展演过程充实且充满乐趣,不似一般视觉艺术展览的“平铺直叙”,动态的视觉效果却也十分华丽,而面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一席理论更是让我们大梦方醒:“传统工艺就应该躺在‘传统’里吗”。其实在许多类似的服饰设计展演、展览中,无论是常见的彝族、苗族、白族,还是哈尼族、基诺族、亻革族;无论是叠绣还是挽绣、锁绣、双针绣,这些精美服饰上承载着精湛的刺绣图样手法与较成熟的纯手工染整工艺,都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当下的一种宝贵文化资源。

民族服饰上颜色亮丽的图案,坚毅立体的造型,取材广泛,内涵丰富,形象饱满,用色大胆,与我们当下所穿着的服饰服装大相径庭,现在我们是以观赏艺术品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服饰,但除却艺术元素,单从服饰本身的基本价值而言,可能这些服饰服装远不如现代服饰的质地多样、功能性强;而工业大机械化生产和手工织造、染整、刺绣的巨大差距,也使得工业生产现代化服饰更加被人们多接受。总的来看,这些都是一些民族传统服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淡忘,甚至逐渐退出历史文化舞台的原因之一。

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如此定义,将“非遗”划分为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媒介的语言;各群体、团体、个人的表演、表现艺术;社会风俗、习惯,各类传统礼仪、庆典;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传说、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和作品。[1]而我们所谈及的民族服饰、苗绣等等,正是“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和作品”,所以理所当然的被纳入非遗行列中。同时,我们通常所说的非遗,严格来讲并不属于世界遗产,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是因为字面意思相近所以常被混淆。这里所说的“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用以妥善保护对全人类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文化或自然场所。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三方面,而民族服饰及其工艺技术并不在世界遗产的范围内。将世界遗产与文化遗产的边界理清,也有助于我们在文化意识层面对现有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做到活态传承,先保护后开发,合理转化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2]

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

有关于民族民间手工艺、民族服饰与文化此类的展演与展览,在我国广袤的文化土壤中数不胜数,但大多还是千篇一律,如果我们仅仅把民族特色服饰、民族手工工艺当做展览品来收藏陈列、高高挂起,单夸赞其纺织、染整、绣饰等工序的工艺奇妙、图案秀美,或是走马观花式的观摩观赏,鼓掌称奇,囫囵吞枣,让艺术消费停留于看个热闹的层面,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不应该一直躺在传统里,文化遗产更不能一直挂着遗产的招牌。[3]随着传统小农经济的消亡,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生产已经被工业大机械化生产所代替,繁复的刺绣纹样也逐渐在日常服饰中失去了原有的内涵与光芒。金光教授曾在《艺术与管理》书中提到:“真正的艺术,在文化组成中一定占有重要地位。这也说明,有时候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在科技与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怎样珍视、保护这些服饰与工艺手法可以视作艺术与文化层面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着力创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体系和保护机制,也正是为了挽救全球范围内这类历经岁月变迁,逐渐远离现代文明,始终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节奏,濒临绝境的传统文化。以文化创意重塑传统文化与文化资源,活化保护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当下需要关注的。

文化创意产业下的思考

其实,怎样做到动态传承、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了我们的首要课题。曾经优秀的古老民族文化,未必都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不是所有民族的文化,都能自动转换成现代文化资源。[4]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文化元素宛如汪洋大海,诸如《花木兰》、《功夫熊猫》、《末代皇帝》等知名影视作品,都是借以中国元素、中国标志,甚至将传统题材再创作,科学性保护并开发文化遗产元素,并合理转化文化资源,最终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化模式获取相当的文化与经济效益。当然,从根源上来看,这些影视作品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附加值而诞生的影视产业衍生物,所以在这里可视作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文创产品,这也突破了国内通常认知中以“小商品”为主的文创产品概念,其实文化与品牌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的专业方向出发展开研究,我們常常以创意为楔子——在专业书籍《艺术与社会》中,金光教授给我们以如此启示:“文化是资源,创意是关键,产业是保障。”在面对民族服饰、工艺作品、工艺手法时,如何将其活态传承,在保护的基础上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效益充分发挥,实现其自身价值,或是分析并探究其经济价值与产业效益,都需要将我们在意识里深植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事物,融入创新与创意,将这些文化内涵的衍生物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并使其具备一定的产业化集聚与规模,将产业带来的收益反哺于文化,用于针对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保护,保障后续的传承与发展。比起单纯的保护、供奉,依靠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以文化创意融入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正是在当下社会,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路径,要将新的活力注入传统文化,将创意与传统相互勾连,使民族文化恢复生机,并以产业作为经济效益保障,这样才能使之获得持续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立足于文化创意,所需要关注的、研究的现实方向。

歌德在《浮士德》中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无论是保护文化遗产还是转换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力量,都需要将晦涩厚重的艺术理论落到实地上,接触世界的新鲜空气,赋予理论以人性的体温,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糅合艺术本体,才能使之焕发生机。在我们学习艺术理论的道路上亦然如此,唯有如此,艺术理论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实践指导意义,指引文化与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莉莉.非遗活态传承:重链手工艺和现代生活需求——章莉莉谈设计与扶贫[J].设计,2020,33(18):70-74.

[2] 廖璇. 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D].西南民族大学,2020.DOI:10.27417/d.cnki.gxnmc.2020.000028.

[3] 张荣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02):64-67.

作者:臧和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化资源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文化论文范文05-08

微文化论文范文05-08

狼文化论文范文05-08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05-08

盐文化论文范文05-08

齐文化论文范文05-08

大众文化论文范文05-08

禅文化论文范文05-08

玉文化论文范文05-08

花文化论文范文05-08

上一篇:气象信息论文范文下一篇:纳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