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区建筑安全质量论文

2022-04-23

地震专家相信,智利的这次地震不是一个孤立事件。2月27日发生在智利的8.8级地震,是多个世纪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之一。这次地震和1906年袭击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的8.8级地震并列第五,自1900年以来,只有4场地震比它们更大。但截至3月2日,公布的死亡人数不足千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地震地区建筑安全质量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地区建筑安全质量论文 篇1: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探析

摘 要:为了保证高层的实际建造质量,应认识到高层在建造方面的特点,并能结合现有高层建造技术以及建造需要,制定相应的高层建造方案,推动高层建造质量的提升。本文就高层建造阶段中施工技术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层;施工;技术要点

现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数量增多,这些高层在提升城市现代气息、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率的同时给施工单位带来了施工难点。高层建筑和一般建筑的差别不仅体现在建筑高度差距上,同时也在施工工艺、使用材料特点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建造单位能掌握其中的要点。

1高层建造施工特点

1.1建筑高度的影响

建筑高度的改变对建筑建造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迫使相应的建造工艺、施工工艺发生改变。首先,在建筑物高度增加之后,在将建造材料运送到相应建造楼层的时候就需要做更多的功、耗费更大的成本,也限制了项目的建造,一旦在该层垂直类型材料运输方面出现了设备不足或者运力不足的情况就会导致项目施工速度降低。其次,在施工阶段建筑高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建筑人员所面对的危险系数也在不断升高,需要更全面、更高质的安全防护措施,否则一旦发生高空坠楼事故那么工人的生命安全将难以保证。

1.2抗震要求提升

在建筑物实际高度改变之后,地震对建筑安全性的影响被扩大化,一旦建筑的抗震能力不足,那么建筑就可能会在地震中被损毁。为了强化高层对地震灾害的抵抗能力,高层施工会从两个方面入手实行建筑安全质量的提升。一面要更为严格的规定高层建造中使用的材料,不同于一般多层建筑采用的砖混建筑结构,高层的主体结构会选择钢混类型建筑材料,以期实现建筑材料综合性能的提升,在地震灾害来袭的时候也能有良好的安全质量。

其次,高层对其建筑地基的质量也较高的要求,如果地基的质量较为软弱,那么高层建成后的稳定性也就难以保证,一旦发生地震,那么软弱类型地基所能提供的稳定支撑力也较为有限,不能完全保证项目的安全。

1.3建造周期较长

由于项目的工程总量偏大、需要管理的人员数量众多,并且在项目建造中可能还需要攻克大量的技术难题、克服众多环境不利因素,因此项目建造中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度也会较长。

1.4建造环境复杂

高层一般都是出现在城市当中,但城市中可供项目建造所用的土地资源面积有限,使得较多的高层需要在建筑密集地区破土动工,这样建造环境对工程的影响也就更为突出,高层建造也就增加了较多的施工限制条件。除了要考虑到具体的项目施工方案之外还要能考虑到建筑材料堆放的问题,充分的利用项目建造现场的场地环境,使项目建造既能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又能确保项目建造的顺利进行。

2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2.1逆向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中,因为其施工一般都是在城市进行,都是在建筑密集的地方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合理的运用逆向施工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现场的材料和设备的数量不要过多,并且还可以做好对周围建筑物的保护。逆向施工即包括浇筑中间的支撑杆向上逐层建设地上结构、修筑地下连续墙等等都是逆向施工的范畴。这种施工技术可以使逐层浇筑的地下室结构的内部支撑的刚度远远大于临时支撑的刚度,这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基坑变形以及沉降影响等问题的发生同时,逆向施工技术能够实现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同步施工,以最大限度地缩短高层地下室建筑的总工期,提高施工效率。总而言之,新时期加强高层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我们要想将该项工程做好,首先必须正确的认识到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较一般的多层建筑而言具有哪些特点,其次,要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有一个科学地分析。

2.2泵送混凝土技术

泵送混凝土技术目前来说是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最主要施工技术。合理的运用泵送混凝土技术不仅可以解决高层建筑施工中垂直运输的困难,而且可以给高层建筑的施工作业带来了很多方便。在这项技术的推动作用下,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大大的节约了人力资源,从而缩短了施工周期。

2.3预制模板技术

施工的工期可以说是关系到施工成效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对于高层建筑来说也是一样。基于高层建筑的特点和高要求,合理的选择模板进行施工已经逐渐成为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项新的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滑模法与爬模法来有效控制施工周期,并提高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的整体性能。在施工中,若能够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到施工中,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的时效性,增加高层建筑的机械化程度。

2.4抗震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必须通过抗震结构的概念进行设计和施工,使设计者和施工者对结构在地震的承载作用下的变形特点和受力特点达成一个宏观的认识,这样就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地震力对高层建筑结构的破坏形式,从而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有一个较为确切的估计。在大地震来临时,抗震施工技术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对建筑结构本身、人身、财产等方面的损失。同时,结构的刚度变化是影响结构变形和受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结构建筑设计中,结构整体刚度变化处包括结构的底层、转换层、结构构件的截面变化处、加强层、设备层等这些位置。因此在结构的中上部必须约束了剪力墙的弯曲变形,使结构整体位移不致过大。框架对剪力墙位移的约束方案常用的有设密柱、转换层或在结构顶层设柑架梁等,这种抗震施工技术有效的解决了高层建筑中抗震的难题。

2.5控制好施工的进度

现代高层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规模庞大、施工周期长、工程结构复杂和涉及的相关单位多等。为了有效地控制建筑施工进度,需要全面细致的分析预测影响建筑施工进度的因素,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的效果,还可以有效预防不利因素的影响。为了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前制定预防措施,影响发生时采取有效对策,施工后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在高层建筑施工时,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干扰因素等,导致施工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差。为了减小实际进度与计划的偏差,对高层建筑进度进行动态的控制,应对实际情况和原施工计划做一对比,分析偏离计划的原因,再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修改补救,必要时需要对原施工计划进度进行调整。

3结束语

高层和一般建筑的差别不仅仅是视觉能看到的高度差距,高层的特殊性更是表现在建筑内部结构的特点方面。高层建造单位要能在项目建造中做好施工现场管理,使各项施工操作内容要求都能在规范要求内,避免由于施工规范性问题而影响到项目的最终建造质量。现代高层建造中所用的技术以及设备仍在不断变革,需要建造单位能以主流先进技术为标准,不断提升建造单位人员素质以及设备先进性。

参考文献:

[1]王嗣雄,潘宜峰,江会林.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策略探析[J].智能城市,2016(9).

[2]李明福.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探析[J].数字化用户,2017,23(33).

[3]阎泓村.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探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2):00111-00111.

[4]陈凯伟.探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其质量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0).

作者:王洋洋

地震地区建筑安全质量论文 篇2:

地球可能已进入强地震高发期

地震专家相信,智利的这次地震不是一个孤立事件。

2月27日发生在智利的8.8级地震,是多个世纪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之一。这次地震和1906年袭击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的8.8级地震并列第五,自1900年以来,只有4场地震比它们更大。

但截至3月2日,公布的死亡人数不足千人。许多人纳闷:在这样一场大灾难中,遇难人数为何相对较少,与不久前造成20多万人死亡的海地大地震形成鲜明对比。

海地地震只有7.3级。地震级数是按对数计算的,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3倍,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则相当于7级地震的33乘以33倍。以此计算,智利地震释放的能量比海地地震多了500倍。

不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说,地震产生的破坏与震级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20公里,距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也超过115公里,而海地地震震中就位于首都太子港的“脚下”。

孙士鋐还举例说,2001年中国昆仑山口附近发生了一次8.1级地震,震级比汶川地震还要大,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就是因为震中地区人烟稀少”。

除了震中位置外,震源深度也对地震的破坏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孙士鋐说,不久前,在中俄边境发生过一次6,5级地震,震源的深度位于地下540公里,“它的能量在地幔内部就释放掉了,所以地表没有感觉,更没有造成任何破坏”。此次智利地震,震源深度大约在地下60公里,明显比海地地震的10公里要深。

另外,智利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对它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迄今有记录的最大地震就出现在该国,震级高达9.5级。

因此,智利对地震始终保持着警惕。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政府一直强制实施严格的建筑安全标准,以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专家们认为,智利在地震应对方面更类似于日本或美国加利福尼亚,而不是海地。

鉴于智利有健康的经济和强有力的政府机构,该国能够以不同于海地等国的方式应对地震灾害。智利位于南美西海岸,南北长达4000多公里,东西平均宽度却只有约200公里,号称拉美“裙边”。智利虽然在国际上较为低调,但1600万智利人享有拉美地区最高的生活水平。

因此,智利也有“南美瑞士”之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建筑质量和防灾救灾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地震遇难人数迄今只有几百人并不十分奇怪。

关注地震连发的可能性

目前,地震专家们认为智利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震中所在的马乌莱地区—直是地震多发区。

智利靠近纳斯卡板块(构成西太平洋海底)与南美板块相撞的地点。厚约100公里的纳斯卡板块大约以每年7.6厘米的速度向东移动,滑向南美板块下部。构造板块的运动导致相邻板块之间产生压力,积聚能量。当这种力量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会造成岩层断裂,引发地震。上一次由此引发的地震是在1835年,震中在康塞普西翁。

地震专家相信,智利的这次地震不是—个孤立事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说,自2004年以来,全球已经在短短几年间连续发生了3次震级超过8.5级的大地震。前两次是2004年和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的8.7级、8.5级地震,第3次就是这次智利8.8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27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自2001年以来,尤其是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地震以来,全球8级以上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偏高。

孙士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的前60年,8.5级以上的地震相對是比较多发的。但1964年阿拉斯加8.5级地震之后的40多年,强地震就几乎没再发生过。现在又接连出现,“我个人认为,地球可能已进入了强地震高发期,应该关注连发的可能性”。

作者:蔡如鹏

地震地区建筑安全质量论文 篇3: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探索

摘要: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交接地带,板块运动相对活跃,加之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球造成了较大程度的破坏,近些年地震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等级都出现了提升的情况,对建筑安全和人员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对房屋设计的要求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对抗震性作出了新的要求,以便当灾难来临时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够得到保障。本文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探索

引言

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因素有很多,因为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包含多个结构,如果建筑的单个结构安全性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体建筑的安全和质量带来威胁。为了保证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环境不存在安全隐患,保障建筑物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不受威胁,就需要提高对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要求,重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确保施工团队可以按照设计图纸顺利完成后续施工。

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1.1适用性原则

“小震不坏,中震能修,大震不倒”是我国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建筑物高度类型等基本要素,在尽量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强化抗震效果。对于板块交接、地震频发的地区,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设置抗震的多道防线。例如,利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地震发生时作为抗震的第一道防线。因为剪力墙的侧向有较强的刚度,能够对建筑起到最大的保护,框架结构在剪力墙的基础上能够削弱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起到“卸力”的效果。在目前应用的建筑工程抗震体系中,核心结构和框架结构应用得较多,针对中大型地震可以降低房屋坍塌的几率,是抗震设计的精髓。

1.2弹性适中原则

建筑弹性适中能够保证建筑的整体质量,若弹性达不到既定的标准,一旦受到外界力量的冲击就容易出现建筑物倒塌的情况。若是弹性过度,那么建筑物在外力的作用下,其内部结构可能会出现细微的倾斜,时间久了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形,最终威胁到建筑的使用安全。建筑弹性对于抗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保证在外力的作用下不会受到致命的坍塌风险,这也是建筑设计者需要严格把控的关键点。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技术优化要点分析

2.1建筑整体结构设计技术优化

建筑工程整体结构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核心环节,其设计质量和水平将对建筑工程结构的抗侧能力、抗震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消耗程度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实践中应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按照设计规范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优化。目前,在建筑国内工程整体结构设计中大多采用的是框架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以及框剪结构等结构类型,其中框架结构设计需要采用较大截面的墙柱结构,会影响建筑工程内部空间的利用率。而短肢剪力墙结构对建筑材料的消耗相对较少,且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框剪结构则能够广泛适应多种环境条件下的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要求,且其抗侧性能以及抗震性能较为突出。不同的建筑工程结构形式的性能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各项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对建筑工程整体结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优化,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工程造价,使建筑工程项目能够实现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2建筑基础结构设计技术优化

建筑基础结构设计对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以及控制工程造价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对此环节进行技术优化。目前,在建筑工程基础结构设计中,桩基础结构被广泛应用。比较常见的桩基础主要包括预制桩以及灌注桩等类型。其中灌注桩虽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建筑基础结构承载上部荷载、总重控制以及沉降控制要求,但是,其施工工期相对较长。而预制桩由于可以采用工厂化方式进行批量规模生产加工,所以其施工效率较高,能够有效加快施工进度。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工期要求等优化选择相应的桩基结构。同时,为了适应建筑深基坑的要求,合理控制作用于桩身以及桩端部分的地基土压力,设计人员还应优化设计桩身长度,以降低摩擦阻力,提高桩身结构的稳定性。此外,在建筑基础结构的桩位设计中,应尽量即将轴线桩设置于建筑剪力墙结构的下方,以达到控制底板厚度以及减少钢筋等资源的消耗量的目的,从而实现对建筑基础结构的技术优化。

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策略

3.1强化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

建筑工程渗入人们生活各方面,适用范围较广,所以,为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着想,就应该重视建筑结构安全设计。其中,对建筑工程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设计人员,其自身的安全意识关系到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部分,因此,对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强化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的关键。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各个细节要素,运用专业的设计知识和自身经验进行设计,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的控制,能够将现实环境和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经验充分融合到一起,保证设计出的产品满足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需求。

3.2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

我国地域面积宽广,各地区的地质环境大不相同,部分处于地震带的地区频繁发生地震,造成多数建筑物的损坏,所以,为了降低地震损失,保障居住者的人身安全,设计人员就需要强化对建筑抗震性能的设计,要让全体设计人员认识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性,结合各地区的地域环境考虑抗震性的设计,系统地规划建筑的实际设计,精心设计建筑的每个结构,追求最大程度提高建筑的抗震性。此外,还需要不断更新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对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仔细的学习,确保能够设计出的建筑产品质量更高,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

3.3加强现场监督

建筑施工的现场环境十分复杂,不仅需要容纳各种需要使用的建筑材料,还有各类建筑施工所需要使用的施工机械,如果不能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那么就会对建筑施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埋下安全隐患。所以管理人员需要严格监督施工现场,管理现场的各类因素,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争取每一步操作都可以做到安全无误,加强对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的管理,妥善安排各类材料,定期保养维修施工机械,细致把控每个施工环节,确保将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消灭干净,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结构优化设计是在综合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适用、美观、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对结构最优方案进行的探索。结构优化设计具体到实际项目,都有对应的限定条件,如客观的地理环境、原材料供应条件和主观的美学要求和造价控制指标等。结构优化设计就是在这些限定条件下,以满足项目建设需求为目标,同时关注项目的特点,然后采取合适的优化方法得到最优的设计方案。结构优化设计的内驱力是寻求安全、经济和适用三者的最佳结合点,结构优化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专业内部需要概念设计、计算分析和经验判断多方面的设计技术,在专业外部需要其他专业通力配合协作,因此,结构优化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参考文献

[1]林其双.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策略分析[J].散装水泥,2020(02):93-94.

[2]陈亚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住宅与房地产,2020(09):61.

[3]郭永.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几点思考[J].居舍,2020(08):102.

[4]夏敬婵.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探讨[J].科技风,2018(25):236.

[5]吴传乾.浅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J].科技风,2017(22):88.

作者:陈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