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1942有感

2022-07-31

第一篇:观电影1942有感

观《1942》有感

历史的厚重感在于,你根本没有办法去评判对错。在极端条件下的人性是我们在和平年代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所以评判本身也就毫无意义,唯一能做的便是为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深深的默哀并珍惜自己当下的幸福生活——认真的好好活着!

这部电影无疑是近些年来中国出的电影中最为杰出也最为沉重的一部,沉重的电影并不少,13钗,南京南京,但是这部电影在沉重之余,并没有过多的去渲染悲惨,甚至于你还会在有些地方发笑,但几乎每一个笑点之后,都是深沉的思考。

整部电影中,无论是主线中的老东家一行人,官员,蒋介石,美国记者,中国牧师,这些人物都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和其人物使命,而这些人中,无论后人如何评判他们的做法,至少在这部电影中,你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深深的无奈,在那种情况下,那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在此,我想一一讲述自己的拙见。 中国牧师,一个只在电影前半段出现的人物,每当有人,尤其是财主死去或者遭受灾难之时,他就会出现布道,说其不幸是因为心中无信,若当初信主,便不致如此。当一个财主死在逃荒路上而终不瞑目时,他兴奋的找来 一位叫 瞎鹿 的会拉二胡的人,然后唱了一段与其是给死人听,不如说是批判死人不信主教唆活人要信主的“安魂曲”,奈何唱完之后死者依然不瞑目,几次尝试之后,他只好放弃,让人下葬了。而在之后一次日本对难民的轰炸中,一个找不到妈妈的小女孩在他眼前被单片击中,虽然他极力想阻止其喷涌而出的血液,但最终,无能为力,她死在了他的面前,于是,他走了,离开了难民的潮流,回到了教堂,他质问教主为何上帝见死不救,教主告诉他恶魔当道,他说恶魔总是赢,为何信上帝。我的心中也已住进恶魔。他离开电影前最后的画面是教主带着他在上帝面前祷告。--------在一个活人觉得死了反而解脱的年代,每个人心中的上帝都已死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取而代之的是恶魔。

美国记者,他是一个记录事情经过的人,他和我们一样,是个旁观者,但他似乎比我们高一点点,如果我们是看电影的人,他便是拍电影的人,所以,当他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充满了惊讶,不解。而当他的食物和驴子都被抢走时,他希望要回来的只是相机,因为他没有饿到放弃信仰,而他也不会担心自己会被饿死,所以他才有心思去考虑“为什么”,当他采访一位当地官员时,他问什么造成了这么大的灾情,官员说是旱灾。他又问旱灾怎么可能造成这么大的灾情,官员说,因为蝗虫。当时美国记者就崩溃了。他之所以崩溃,是因为他不知道,在中国,“蝗虫”不一定是一种虫子。同样,一次日本对灾民的轰炸,让他彻底的怒了,日本人怎么能对一群一无所有饱经摧残的人们再来一次血的洗礼呢!他也离开了,但是他没有找上帝去祷告,而是去寻求中国政府的重视,天真如他,真的不知道中国政府心理早就一清二楚了,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最终他选择回国曝光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并最终因此而受到他的政府的责难,作为记者,他是优秀的。他有一颗探寻真相的心,也有将其见闻曝光的勇气。---------真相摆在眼前,若你没有实力改变他,也不要无所作为,至少做一点你力所能及的事吧!

官员,官员分两类,赤裸裸的贪官和想做事但是却不敢做的太多的“好官”,贪官就不说了,无非贪得无厌的嘴脸,与其说他们,不如想想是什么造就

了他们? 李培基是后者的代表,其中他和蒋介石吃早餐的片段尤为经典,这本是告灾救急的好时机,但是蒋介石安排事务官在旁边讲了一通国际事务,李培基觉得和那些事比起来,灾情似乎已经成为一件小事了。一个政府官员,尤其是一个还愿意做事的政府官员有这样的想法,这个政府必然是要垮台的。而好不容易粮食发下来了,又遭受到地方政府的层层盘剥,个个只顾自己,希望多分些好处,一个粮食的分配大会,开的像是黑社会分赃一样。最后当军阀来剥削的时候,一个个又没了声响。而李培基到最后,也被同流合污了。---------用官员的良知对抗制度的缺失,以卵击石。

蒋介石,在民族的大局上,他希望以退为进,拉长战线,加重日本的补给负担,并保留实力,等待机会反扑。于是,半个中国沦陷了,中国的军队却还在,没有人知道,如果中国军队打一开始就和日本人硬碰硬,战争的结局是否会发生逆转。然而,以战争为借口对灾民不管不顾真的对吗??我想,当日本人以6W军队打掉中国40W的集团军时,当蒋介石的精锐被那些只为活下去而战斗的人们打败时,答案几经不言而喻了吧。至少现在我能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出那么多汉奸了,不是所有汉奸都是抱着恃强凌弱,欺压同胞的雄心加入了日本,更多的不过是些想要活下去的人们把。如果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根本不算汉,更称不上奸,一个快要死去的人,还会去思考民族大义吗?------------中国官员口中的“包袱”,却成为敌人手中的利剑。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的潜力,何况是一群将死之人!

日本人,如果说是什么打败了日本人,那一定是那股子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高傲,回顾历史,统治者都是拥有包容之心的名族,而侵略者如果不能平等的对待原住民,无论你多么强大,最终都会被赶出这片土地。栓柱是一个实诚的人,是一个有念想的人,当他的2个孩子(并非他亲生)不见了之后,他跳下了“生”的火车,去寻找两个孩子,最后被日本人抓获,日本军官想用一个馒头去换他手上属于孩子的玩具,然而他将之视为对孩子的唯一念想,并不愿意交换,于是日本军官烧了玩具,杀了栓柱。也许直到现在,日本人也不明白,你可以一时的去利用饿极了的人,却不能一直像狗一样对待还有意识的中国人,否则等他们吃饱穿暖之后,下一步,便是考虑如何拿回属于人的那份尊严。-------------即使你有驱动他人肉体的实力,也不要妄图驾驭他人心灵的能力。在这个世上,想要得到他人的心,唯有将心比心!

老东家,他的周遭和经历基本涵盖了难民的方方面面。一开始被一群刁民上门劫掠,自己被开瓢,儿子被打死,而后带着一家老小踏上逃荒之路,本来家底殷实,然而一路上又是轰炸,又是被军队劫掠,最终一无所有,儿媳妇生完孩子就死了,老婆也在车上沉沉的睡去,女儿被卖去做妓,可以说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连小孙子,也在躲避子弹时,无意将其闷死在自己怀中。万念俱灰之后,他决定逆流而上,不为求生,只为死的离家近些,途中,遇到一位和他境遇相同的小姑娘时,仅仅几秒钟的时间,便以爷孙相称,相扶逆流而行,向着人们所说的死亡的方向前行,最终他们却活了下来。--------------人流的尽头,往往都是死亡的气息,所以你若没有求死的勇气,便无法获得新的生机。

第二篇:近代史论文 观《1942》有感

观《1942》有感

最近有幸在学校的关爱下欣赏了一部关于灾难的影片,对此有所感触,洋洋洒洒,不知所谓,也许是几句牢骚,也许是几许心情的流露,也许也就是也许!

如果说李安以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关于人类的心灵史,电影《2012》以3D版的包装将人们带到一个末日。那么,冯小刚类似纪实手法的《一九四二》将观众们带回过去,带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灵性的电影。从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们的记忆中并无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就如同冯小刚在开篇赘述的一样,也许存在世人记忆深处的,有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却独独不记得在那一年严冬的河南,饿殍遍野,有300万人饿死。如今的人们,似乎很难因为饥寒交迫而因此与电影产生共鸣。在舒适的电影院,大家吹着空调吃着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赏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惨经历,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几许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影片结束时,感觉自己的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奈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自己心里在流着泪。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能够打动自己,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

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却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买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发生的旱灾,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三百多万人死亡,这到底是怎么导致的?大自然的无情?国民党的腐败?蒋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残忍?灾民们的愚昧?还是其他什么?我们看到在影片中,蒋介石为了集中人财物力抗日而放弃援助重灾之下的河南;大当家为了自保,宁愿看着村民挨饿也不开仓放粮救济乡亲;河南省长亲往重庆为民请命,但面对公务缠身的蒋介石时,确不忍再为领导添堵;大当家女儿难忍饥饿,最终主动求父亲把自己卖到妓院„„故事情节演绎得是如此的真实,而剧中的每一个角色的行为仿佛都能被作为观众的我们所理解。换位思考一下,若是我们自己处在那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选择放弃万贯家财开仓济民吗?我们会选择顶住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放弃跟日军会战,用大量军粮救民于水火吗?我们会冒着失去丢官去爵的风险冒死进谏吗?我们会宁可饿死也要守住贞节吗?当今的国人,乃至全人类,试问有多少人又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呢?我想一定是极少的一部分人吧。这代表了什么?悲剧还会再次上演!这个悲剧甚至是全人类范围内的悲剧!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电影从头到位都在挑战着广电审核的底线,讲述了一个民族在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状态,政府漠视灾情、外省拒收灾民、日本人轰炸灾民、国民军抢杀灾民、灾民抢杀灾民,这种状态让人感到寒冷,感到绝望,人性的阴暗被暴露无余,电影在后期,日本人放粮想要收买灾民来对抗国民政府,虽然河南省委主席说没有人反抗,属于造谣,但我们都懂的,迫于电影审核,无法表达,那个时候的人们,眼里只有生与死、饱与饿,哪有什么对与错、敌与国。

影片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会饿死300万人?是政府官场由来已久的积习,所以放任了灾情的加剧?还是同日本交战为国民政府增加了难度?还是因为军队高层谎报人头,超需军粮,以权谋私造成的?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也许只是也许,也许还会继续,林林总总的众生像,不仅让我想起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难到这就是民族的孽根性?生活还要继续,社会还要前进,难道也许仅仅是难道吧!愿我辈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为自己,为国家,为民族前进!

第三篇:观电影有感

观《雨中的树》有感

今日观看了关于人民公仆的电影——《雨中的树》,整个过程,我不知自己落泪了多少次,是感动,是无私,是亲情,是坚强。雨中寓意坚强,树则是正直无私,屹立不倒。

随着社会经济商业化和各种因素,我们离最初那个美好,纯洁的设想越来越远。现在,为人民服务,还回荡在我们心中的哪一方天空?影片中的书记放弃城市比较好的生活群众,离开家人,踏着泥泞,石头,深入群众,亲力亲为,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干实事,解决困难。不知走过多少泥石路,他粗糙的鞋子换了一双又一双,不知淋了多少雨,他的腿脚越来越不灵便,不知熬了多少夜,他的白发越来越多。我感动于他的坚持和任劳任怨,泪流了。

雨中抗洪,这位书记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曾歇息一秒钟,使整个救援活动没有一个伤亡,洪水中的老人和小孩看到他,泣不成声,因为她们看到了希望。抗物资,是为了不让受灾人民受寒受累,最后,自己却应过度劳累而倒下。在提拔干部时,不徇私,深入了解个人,他说:能力重要,但做什么,都没有做人重要。学会做一个人,才是最基本的,何谓人,对得起天地良心做事。我铭记着这句话,做什么先从做人做起。自知自己得了肝癌,他决心要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地为人民做好一件一件的事情,然而,他无法做好一个作为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当看到他被病痛折磨得痛苦,因颤抖而撒

落一地药丸,我不禁泪流。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震撼回荡在心底。作为一位人民干部,他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位公仆,他无怨无悔,直至彻底倒下。作为一位共产党员,他为人民鞠躬尽瘁。

看完影片,我明白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心中总得又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人民,为社会,为人民群众,作一些事情。不要求我们可以做出多少丰功伟绩,不要求我们有做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个人的力量有限。我们可以从社会一些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以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带来一份方便,为这个社会增添多一点和谐。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负责地肩负起自己肩上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责任。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先进思想,坚持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行动上,要以身作则,对社会事实明辨是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很多时候,杜绝空谈的嘴上功夫,我们要做实事,帮人民群众解决困难。做到敢为人先,积极创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技能,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从思想上,心灵上,人格上,素质上全面提高自己。

第四篇:观雷锋电影有感

雷锋,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啊!

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的无私奉献,学习他的刻苦,学习他的善良,学习他的一切一切.

当今社会,我们十分需要像雷锋的人,为人民服务,宁可牺牲自己也愿帮助别人.如:当雷锋放假时,他也不收分文去帮助工人干活且不留姓名做好事.又如,他在下雨天,帮助大姐背小孩走山路回家.

这舍己为人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雷锋.这将是一个"大同社会".毫无纷争,只有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样子.

雷锋年轻就因功而逝,可他的精神却永远的刻在我们心中,一代一代的流传百世.

在平时的学习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想起雷锋,咬紧牙挺过去,不向困难低头.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习雷锋的勤俭节约,让这些钱发挥最大的作用,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让他们与我们共享人间的快乐,人间的温馨.

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以雷锋为榜样,造福人类,永远为人民服务!"挤"和"钻"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说,他把平时省下来的积蓄寄给困难的家庭,寄给遭受灾荒的不相识的人们。他用业余时间辅导孩子们,帮助他们好好学习,教育他们养成健康的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人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人们还记得他冒雨护送老人,还记得他用自己的钱为丢了车票的旅客买票,还记得他深夜为战友缝补衣服……他的形象深入人心。

。无论在什么岗位,雷锋总是这样说,这样做:“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这朴实的话语充分反映了一个革命战士一切服从党安排,一切从革命利益出发的共产主义崇高品质。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现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个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这就是雷锋的钉子精神,也许现在我们不能感受到它的伟大之处,甚至认为雷锋是一个"傻"的人,但当读了他的日记之后,便能了解到雷锋是一个多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人.

时至今天,四十多年过去了,雷锋精神曾激励过多少青少年,胸怀远大志向,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无私无畏,赤诚忠心地像雷锋那样奉献壮丽的青春,雷锋已经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开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标兵,这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

不仅我们受到雷锋精神的影响,连不少外国人都受到了这股"风"的影响.一个美国商人如此说道:"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

西方人和我们一样,给予雷锋最高的表彰,雷锋精神与上帝共存.

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无论日月星辰如何变幻,那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

要素是没有变的.所以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篇:观雷锋电影有感

这个时代需要雷锋精神

2014年4月19日晚,我利用空闲时间再次收看1964年拍摄的《雷锋》电影,感慨颇深。“对待同志象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一般火热„„”雷锋的事迹是平凡的,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叱咤风云,但就是这点点滴滴中让我们感受到无私奉献精神的光辉。

1950年代末,雷锋从鞍钢入伍,成为沈阳军区某部一名汽车兵。入伍后的雷锋保持一贯革命本色,扶危济贫,乐于助人,而自己则一直以艰苦朴素为荣。一次和战友王大力在河边洗衣服,发现雷锋一双破的不能再补的袜子舍不得扔,王不解的问雷锋:你就一个人,怎么还舍不得花钱换一双新袜子,钱存着干嘛!雷锋笑而不语。不久王大力家乡闹灾,他以王大力的名义寄去了钱。出差去沈阳,得知当地发生了洪灾,他以一个解放军战士的名义捐了200元,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200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雷锋同志还担任驻地校外辅导员,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的孩子们。雷锋同志经常参加义务劳动,带病坚持工作,冒雨护送老大娘,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所有人,雷锋同志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战友,大家都自觉向他看齐,所以就有了以后的雷锋班、雷锋连队。

40多年前,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提词,让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同志的生日是3月5日,从此每年的3月5日就成为了“雷锋日”。因为雷锋这个名字的出现使3月5日这个原本平凡的日子,变的不再平凡;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使雷锋精神在

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高速发达,物欲流飞。雷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雷锋和他的精神仿佛也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言论,人们的心中也出现了一种困惑, “现在还有雷锋吗?”“雷锋精神还有必要与我们同行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之震撼,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何其担忧。因为这不但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漠视,更是对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冷漠。雷锋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升华,它代表着先进的人生观:“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高尚的道德观:“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正确的价值观:“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它是一股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早已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超越了自身所原有的历史局限,成为了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一代,有什么理由能让这种伟大崇高、流传世界的精神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什么理由不去成为传播和学习雷锋精神的生力军;有什么理由不高举着雷锋精神的火炬与时代共同迈步。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时代如何进步,我们都需要雷锋,都需要雷锋精神,在时代车轮高速运转、人类压力与日聚增的今天,留一些时间给我们需要静化的心灵,细细品味和感受雷锋精神的实质。当别人困难时请伸出援助的双手,传播雷锋扶老携幼、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

传播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面对人生之路的坎坷,勇敢的披荆斩棘走向成功,传播雷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传播雷锋克己奉公、顾全大局的精神。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世纪,在对美好道德风尚的追求中,更需要倡导雷锋精神,更需要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学雷锋,树新风”其实就融于我们生活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不刻意去马路搀扶跌倒的老人,也不必刻意去拾金不昧或做好事不留名,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也是学雷锋的最好体现!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坚守自己的岗位?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以苦为乐,这也是雷锋精神给我们的温暖和启示。当我们努力的将医疗器械擦拭的一尘不染,当我们把病人当成家人,不管阴雨还是雪天,我们数年如一日一丝不苟的打针、量血压、记录病历„„当病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能无微不至的给予照顾,我们也会感受到雷锋精神的火花和温暖。雷锋精神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作为神圣的白衣天使,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以满腔热忱服务患者,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好务、站好岗,更加有义务和责任让雷锋精神在我们身边发光发热。

2014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