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文章通过知识探索的视角,对中国企业逆向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企业逆向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寻求战略资产——知识,并以TCL集团的OFDI进程为对象,从知识探索的角度分析了寻求战略资产——知识的中国企业逆向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外直接投资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外直接投资分析论文 篇1: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摘 要:在国际市场中,我国民营企业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和角色,又应该如何有效的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动因,并具体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劣势分析。其中,优势主要表现在,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小规模技术优势和制造产品优势明显;外国投资环境更偏向于接受民营企业。劣势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 民营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多的走向国际,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投资。诸如华为、三一等大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我国民营企业直接参与对外投资一方面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表现,说明我国的企业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在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海外市场上,仍然有一些贸易壁垒,有一些阻碍,影响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民营企业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民营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仍然需要提高,民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仍然需要加强等。这些因素也阻碍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中,我国民营企业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和角色,又应该如何有效的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

1、基本概念界定

1.1、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顾名思义企业的所有者是以个人为主的企业,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像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京东商城”、“当当网”等这样的民企,已然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能单纯的说他们属于个人所有了,另外,像老干妈这样坚决不上市,不融资的民企也是现实存在的,他们对于民企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原本民企的样子。综上所述,民企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

1.2、对外直接投资

所谓对外直接投资是对外投资的一种主要形式,通常情况下,这类投资者都是看中了所投资地区的未来发展前景,或者为了享受在其他地方注册公司没有办法享受到的税收优惠等,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应当首先取得本国的法律法规允许和相关部门审批,同意进行投资以后,要迅速对想要投资的项目进行调研、可行性分析等,同时办理投资手续,在手续办好以后,便可正式着手投资,这种投资可用于转移企业资本。

2、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小规模技术理论

一是充分发挥小规模技术的含金量。小规模理论首先要求大家要有必要的力量,即技术,这些技术不同于发达国家全部信息化,数字化的掌握核心技术,我们的技术是指能够从事某项工作所需的工作技能,因此,我们应当拥有小规模技术,为满足小市场需求做出准备。

二是产品低价营销战略。我们都知道发达国家产业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时候,主要看中的是发展中国家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都比较低廉,以这样一种低成本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再进行转出口,进入本土市场销售,即便售价与本土生产的产品相同,其获得的利润也是本土出产产品的好几倍,所以,民营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一定要采用价格武器,站稳脚跟。

2.2、技術地方化理论

所谓技术地方化理论是指拉奥提出的,用“技术地方化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为了得出这一理论并进行必要的验证,拉奥深将印度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的时候发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做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中国家的私人企业投资者在掌握了大量的信息的基础上,愿意寻找大环境的差异,如经济整体增长水平处于7%,通常,专业知识用于生产生活的部分也不会超越于7%,所以,大环境作用的最终结果是各民营企业对于外伤直接投资受到大环境的制约。

二是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严重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私营企业支付不了大额的研发费用,所以,真正有才能的研究员都不愿意去这种没有研究条件的地方,所以,双向选择的最终结果是我国民营企业对于对外直接投资依然尤其适用的地方。

三是当有一个以上的民营企业想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话,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竞争的,所以,这就要求民营企业有足够的资本将其他企业打败,从而获得对外直接投资的名额,但是,获得这个名额的前提是,民营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对于国计民生有帮助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行业。

2.3、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所谓产业扩张理论是指,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应当获得批准的,获得批准的主要是本国经营状况不好,甚至用边际来衡量,也就是用导数的形式来衡量的话,该产业在本国已经处于劣势地位,或者说马上处于劣势地位的状态,例如,我国曾经有那种大解放牌的自行车,这些自行车随着山地车以及变速车的产生而销声匿迹了,那么,那种大车子没有消失之前,我们就可以应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做出直接投资策略,以便在利己的同时对东道国也有利。

3、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3.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情况是百家争鸣的,也就是,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希望能够拥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机会,而且,自2008年以后,我们都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民营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11年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民营企业占44.4%,是2010年的1.5倍。

3.2、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3.2.1、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动因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动因主要是国际化的大环境所致。在当今社会,国际化,证券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只要拥有国际化的机会,任何企业,包括私企在内都会好好把握,因为国际化将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更能进行技术创新等,这些外部因素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将对外直接投资看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目标去实现。

3.2.2、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因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动因是利益驱动。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所以,民营企业在看到国外市场的商机以后,基本会动心去争取投资机会,一旦获得投资机会,将产生两方面的收益,一方面是私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相当于在国外拥有了面对客户的机会,只要有机会面对客户,就有机会销售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相应的主营业务收入;另一方面是私企进行对外投资以后,相当于原有企业拥有了国际背景,拥有了跨国公司的性质了,所以在国内原有客户的心中增加了一层信任度,更容易增强客户的忠诚度。

4、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劣势分析

4.1、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分析

4.1.1、产权明晰,机制灵活

由于民营企业通常是家族式的企业,其最终的利益归属很明确,不会出现大型企业中,为了争夺对公司的掌控权而进行激烈的争斗,甚至不惜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例如,某大企业的领导者A在任期间发展了一项对外投资计划,该计划的预期收益很不错,但是需要前期的投入作为铺垫,领导者A在这个计划没有进入盈利期的时候便被调离,领导者B接任了领导者A的岗位,这时,领导者B拥有了对公司未来投资导向的发言权,他可能会叫停这个未完的投资计划,因为,该计划要想投资成功还需要前期不计回报的投入,极有可能影响其他项目的投资进程,即便最终投资成功了也是领导者A在任期间的业绩,领导者B自然不愿意为他人服务。而一旦民营企业决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那么,这种投资便会尽可能的坚持下去,甚至在需要进行灵活的运用某些机制变通的时候,民营企业更容易做到,这一点是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典型优势。

4.1.2、小规模技术优势和制造产品优势明显

一方面,民营企业往往没有很大的经营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技术更新速度更加迅速的优势,例如,一项新技术在市面上盛行,有利于增加生产效率,这时,小规模的民企由于本身设备数量不是很多,所以可以花费很少的资金将自己的设备更新换代,而大型企业的原有设备过多,更换起来的成本自然比较大,因此,需要进行权衡是否更换新设备,在技术上不如民企灵活。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制造产品上存在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制造产品种类的选择上,因为,订单驱动生产是目前民企的主要特征,所以,当订单变动,例如图纸变动时,哪怕生产数量不是很多,民企也可以迅速调整生产线,按照给定图纸生产新产品,而大型企业要考虑加工产品所要分配的人力、物力、财力,权衡投入产出的比例,再决定是否进行新产品的加工,大大的浪费了时间成本,因此,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讲,民营企业在制造产品方面优势明显。

4.1.3、外国投资环境更偏向于接受民营企业

外国投资环境往往以自由为主旋律,受到政府的约束程度非常低,他们一致认为政府最直接的作用是,为企业投资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便利服务,而不是干涉企业的发展方向,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的最终目标应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像政府一样,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外国投资环境更容易接受自由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而非时而为政府的最终利益服务的央企、国企等。表明这一点的典型代表是,如果将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称为东道国,那么,根據以往的经验,某些东道国与民营企业本身所处的环境具有民族相似性,所以,很容易接受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并愿意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4.2、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分析

4.2.1、从宏观层次看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上。所谓的国家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政府购买,税收政策等,调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从而影响企业最终利润水平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调整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在保证物价稳定等前提下,尽可能的帮助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政策。

例如,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国家作为担保或者作为强大的后盾支撑,所以,一旦发生亏损,则完全由进行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自己承担,被通过某些合作协议分担出去的风险则由与该民营企业签订协议的对方承担,这样,民营企业及与民营企业经营有关的对手方均会产生损失;但是,如果是国企对外直接投资,则要么有国家作为担保,要么有国家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撑,一旦其投资失败,发生的亏损,这些亏损的大多数都会被国家的某些财政补贴政策给弥补了,甚至,与这些企业签订协议的某些国外公司也会得到相应的亏损弥补,因为,这些企业是以国家信用做担保的,由此可见,很多国外企业一方面想要享受国家的担保,一方面想要获取民营企业合作的自由,所以,经常陷入两难,但是最终的取舍多保证安全,因此,宏观层面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一定的劣势。

4.2.2、从微观层次看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

从微观层面看,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一定的劣势,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注定了管理层血液不会及时更新,这样很多新政策等都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应用,但是,面对着信息爆炸的国际市场,谁能最先掌握并且合理利用准确的市场信息,谁便是这个市场的主导者,弄潮儿,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像民营企业这样的信息滞后甚至是闭塞,显然容易受到某些不良影响的波及,从而影响民营企业的盈利,综上所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微观层面的劣势。

5、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5.1、对外直接投资制度建设及政府的推动作用

5.1.1、完善法制建设

在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完善法制建设是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简化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审批手续,适度放松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关限制条件,如,对境外投资用汇限制条款做适当的调整,使得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更加的方便快捷,不至于因为审批流程麻烦,用汇限额不足而错过投资机会,增加投资成功的概率。

5.1.2、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除了自有资金以及向兄弟公司的借款以外,几乎仅剩下向银行贷款这一渠道了,因为,民营企业很少又能够达到我国各板块市场上市条件限制的,这些从京东、当当等纷纷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申请上市便可以略知一二,所以,我们应当尽可能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至少开拓如美国纳斯达克那样的融资场所,使得证券市场真正成为创业家实现梦想的摇篮。

5.2、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对策建议

5.2.1、注重技术创新

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更新较为容易,但是,多数技术更新来自于市场上的先进技术水平,真正来自于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很少,这样就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后续发展的推动力不够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注重技术创新的企业才能走的更远,例如,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总曾经在年度总结报告上说过,我们公司是支持创新的公司,曾经有研发人员研究一款产品,我们投入生产以后,发现市场并不需要这款产品,为此我们损失2000多万,但是我们不但没有对改研发人员做出什么处分,反而给予了创新奖励,而后我们的研发人员研究出了很多适销的产品,这就是创新的力量,我们没有理由只求创新的成功而不准许经历创新的失败,那样只能将可能的创新扼杀在襁褓里。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技术创新。

5.2.2、树立“唯才是用”的企业文化

树立“唯才是用”的企業文化是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的关键,因为,人才都有一种傲骨,不愿意因为某些世俗的力量而受到制约,当一家企业任人唯亲的时候,很多拥有真正的才学的人才已经在寻找能够发挥自身才能的另外一家公司了,所以,曾经有成功私企的老总说过,我们的企业最有价值的是人才,这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人才,当我们的企业发生火灾、地震的时候,请不要去考虑公司有没有有价值的东西没有拿出来,请直接跑出去,因为人才是我们公司最最有价值的,这样的企业文化自然会使得员工具有足够的凝聚力,促进实现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殷越男.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2,07:69-76.

[2]余官胜,林俐.民营企业因何动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二值选择模型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4,02:74-84.

[3]郝凯.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4:82-83.

[4]乔红学.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2:77-79.

作者:焦素洁 刘超

对外直接投资分析论文 篇2:

基于知识探索视角的中国企业逆向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知识探索的视角,对中国企业逆向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企业逆向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寻求战略资产——知识,并以TCL集团的OFDI进程为对象,从知识探索的角度分析了寻求战略资产——知识的中国企业逆向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关键词:中国企业;逆向对外直接投资;知识探索视角;知识寻求

一、中国企业的逆向OFDI行为

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共同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OFDI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中国OFDI净额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2002-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65.7%。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家境内投资者设立OFDI企业12000家,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OFDI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OFDI步伐迅速加快,许多行业领先企业甚至直接将目光瞄准发达国家市场,采取海外投资建厂、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开展跨国经营,其战略意图却显露无遗。这些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华为、TCL、中兴、格兰仕、长虹等。本文以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逆向OFDI进程为例,对其逆向投资进程展开分析,以为后续的理论分析提供基础。

二、文献综述

海默(1960)开创性地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垄断理论应用于分析跨国公司OFDI问题,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认为跨国公司的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一个企业OFDI是因为它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拥有垄断优势,而且这一优势足以抵消在海外运营时所必须承担的附加成本。弗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从上市起要经历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随着新产品依次经历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对应的投资区位也依次从最发达国家向较发达国家,再到欠发达国家转移。巴克利和卡森(1976)提出市场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内部化理论把市场的不完善归结为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企業需要创造一个内部市场来转移知识,以克服通过市场来交易知识的交易成本。邓宁(1977)吸收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企业要进行国际投资要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基本要素。这标志着国际直接投资主流理论的形成。从国际投资的实践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发展的轨迹基本符合这样的趋势。因此,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至今在国际投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现有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以威尔斯(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拉尔(Lall)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为代表。他们都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的竞争优势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加适合当地市场条件的生产技术,因而在同类型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相对于欠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具备了竞争优势。

三、从知识探索(knowledge-exploration)的角度研究中国企业的逆向OFDI

一般来说,研究跨国投资领域主要有两种不同但互补的视角:知识利用视角(knowledge-exploitation)和知识探索视角(knowledge-exploration)。从知识利用的视角来看,OFDI可以看成是一个公司所有资产的转移。从知识探索的视角来看,OFDI则可视为获得东道国战略资产(如技术、市场、管理经验)的一种手段。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OFDI不仅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拥有企业特定优势(firmspecificadvantage),而且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想要寻求发达国家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而这些知识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特定市场是不具备的。

一个企业的OFDI的区位选择主要由两方面的要素所影响:企业的OFDI动机和企业的OFDI能力。跨国公司进行OFDI,不仅在于利用现有资源,而且在于发展企业特定优势,获得东道国的战略资产。一个企业的特定优势不仅来源于现有资产的拥有,更来源于获取东道国拥有而母国所不具备的互补性资产。基于这一视角,企业逆向OFDI更多是由获取特定知识所决定的。对于中国那些想要通过OFDI建立特定优势的企业,自然会有逆向投资获取发达国家具备而中国不具备的知识的动机。

四、TCL逆向OFDI进程。

(一)初期对新兴市场国家的OFDI

越南是TCL集团以在海外设立自营机构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站。投资不大、运营成本低、风险小、与中国接壤、市场规模接近TCL国际化的主流目标市场,决定了TCL于1999年在越南进行投资。TCL产品比较高的性价比赢得了越南市场,企业历经一年半就开始盈利。

TCL集团于2003年成立俄罗斯分公司,其后两年在莫斯科、加里宁格勒和远东地区以及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等地建起了6个生产基地。目前集团在俄拥有200多家合作伙伴和1000多个营销网点。

截至2004年底,TCL彩电已经基本进入新兴市场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成立正式的海外运营机构14个。目前TCL已经在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多个国家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彩电品牌。

(二)积累一定经验后对发达国家的逆向OFDI

2002年,TCL集团以820万欧元收购德国“百年老店”施耐德公司,成立了新的德国施耐德电子有限公司。根据双方协议,收购施耐德的生产设施、存货及多个品牌,其中包括施耐德(SCHNEIDER)及DUAL等著名品牌的商标权益;同时协议租用位于Tuerkheim的生产设施建立其位于欧洲的生产基地。

2003年,TCL与法国汤姆逊公司签订协议草案,重组双方的彩电业务,组建全球最大的彩电供应企业TCL汤姆逊电子公司(TTE)。这是中国家电企业首次重组世界500强公司的主流业务。

2005年8月,TCL多媒体科技日前发布公告称,已与美国GoVideo公司签署协议,以1000万美元收购后者20个商标和24个专利。

五、TCL逆向OFDI的进程分析

(一)TCL逆向OFDI的区位分析

在TCL的国际化过程中,与华为、联想等国内其他进行逆向投资的企业一样,TCL采用的是先易后难式,属农村包围城市战略。TCL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相同或相近的东南亚国家入手,从自己产品占有相对优势的越南,菲律宾等国市场开始,占领市场,树立品牌,积累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储备足够的国际化人才,熟悉国际化规则,然后再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发达国家市场扩张,规避企业风险。

TCL的OFDI是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才实施逆向投资的,这也符合阶段化模型所谓的“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思路。在逆向投资阶段表现出明显的“由近及远”选择目标市场的特征,即首先将与母国临近的国家作为目标市场,等适应了当地市场之后,在选择距离母国不管是地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比较远的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值得注意的是,TCL为了规避贸易壁垒,降低风险,在对欧美等国进行多选用兼并的方式逆向投资。

(二)TCL逆向OFDI的动机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着像TCL这样一批中国企业,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顺向投资之后,选择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直接投资呢?根据邓宁对企业国际化动机的分类,企业的国际化行为有以下四种动机:资源寻求、市场寻求、效率寻求和战略资产寻求。

发展战略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区位选择和决策。区位优势往往与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动因紧密相关(邓宁,1993、1998),而且区位影响因素随着时间发生了改变。UNCTAD(1998)也分析了不同动因下的OFDI区位因素。虽然获取利润是企业进行OFDI的最根本动机,但在具体进行区位选择时,企业却有许多直接动机:获取廉价劳动力、绕过壁垒和占领市场、强化核心能力等。

就TCL的OFDI来看,在其初期顺向投资阶段,依然是以寻求市场为主要动机的OFDI。在动机方面,获得广阔的东南亚、俄罗斯等市场,利用越南、缅甸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等原因成为TCLOFDI的直接动因;在能力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TCL对发展中国家的顺向投资往往带有明显的嵌入性和情境依赖性,相对于东道国,TCL在技术上则又占有了一定的优势,拥有此种企业特定优势的TCL很快在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成功。

当TCL进入了逆向对外投资阶段,根据知识探索的视角,TCL所寻求的已经不仅仅是市场了;此时的TCL则是从公司长期经营发展战略出发,为了寻求战略性资产——知识,而进行的对发达国家的OFDI。这种逆向投资主要关注的可能不是短期绩效,而是长期的战略利益,如获取技术、信息、销售渠道和经营管理技能等。如果说,中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資主要是为了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的话,那么,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则是为了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从知识探索的角度来看,像TCL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并非一定要具有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一样的垄断优势才能进行跨越国界的逆向投资行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OFDI不仅是利用优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探索、寻求知识、竞争优势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型竞争条件下,OFDI不再以垄断优势为先决条件,如TCL这样拥有局部竞争优势的后发企业可以通过OFDI的方式获得知识,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的局部竞争优势是在与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中形成的。这些优势使TCL等一批中国企业在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逐步取得相对有利的竞争地位。这为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或整合西方跨国公司的弱势业务提供了可能。中国企业在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以质量控制、低成本制造和针对中国市场的以本土营销为核心的局部竞争优势。

但是如果中国企业一味顺向投资,那么一个重大隐患是中国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全球产业分工的低附加值环节,并长期处于产业核心活动的外围。在与西方跨国公司的正面竞争中,中国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核心竞争能力的极端重要性。

战略性资产——知识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特定行业的知识的生产嵌入到当地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的情景之中,具有很强的情境依赖性(ContentEmbeddedness)和集聚性。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人才集中,支持性基础设施完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很高的生产效率,这为研究开发活动和新技术的产生及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新技术和新发明都集中在发达国家。而知识的传播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尤其是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OFDI嵌入到发达国家的特定区域才能吸收和消化当地的知识与技术。

通过当地建厂、设立技术监听站和跨国并购,利用战略性资产具有外部性的特点获得一部分战略性资产,在发达国家建立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与当地供应商和销售渠道建立联系,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OFDI的重要动机。

参考文献:

1、L.T.Wells.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M].Cambridge,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83.

2、S.Lall.The new Multinational[M].Chichester:John Wiley and Sons,1983.

3、Shige Makino, Chung-Ming Lau, Rhy-Song Yeh.Asset-exploitation versus asset-seeking[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2(33).

4、张娟.中国企业OFDI的区位选择研究——基于价值链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7.

5、连玮佳.海尔、TCL、格兰仕国际化模式比较[J].经济导刊,2006(1-2).

6、吴先明,糜军.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与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管理,2009(4).

7、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外汇管理局.2008年度中国OFDI统计公报[R].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作者:韦 瑞

对外直接投资分析论文 篇3:

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分析

摘  要:对于国家来说,实施具有效果和舒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还能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此来减少成本增加产量,落实社会福利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且,国家在对知识产权提供具有效率的保护前提下,让跨国公司能够根据最大利润的准则来选取股权的份额,这样也能满足国家需求的利益。如果国家不能够实施具有实际效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时,可以通过对跨国公司投资进行相应的制约来作为政策选择,该文就知识产权保护和跨国FDI的策略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知识产权  跨国公司  投资策略

跨国公司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FDI之间的关联。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影响因素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按照国际综合投资理论来看,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拥有下面3种有利的成分:一是具有技术、管理、销售者三方面的优势;二是选择的投资国家应该在要素天性、市场范畴和政府策略等多个方面拥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三是经过FDI让要素供应和技术转让等具有行为的内部优势。如果国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加强了地域优势,使得跨国企业能够更加巩固所有权,以此来有效推动跨国企业由出口贸易转变为对外直接投资。然而,太过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减少跨国企业内部化的需求,加深国家对技术的肯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减少。

1  基本模型设定

1.1 基本假设

假如有两个国家分别为发明的国家(F)和东道国(H),并且F是跨国公司,拥有技术革新的技能并准备通过FDI的投资方法将新技术转化到H的市场当中。并且在H国拥有大量的能够充当合作伙伴的集团,拥有一定的学习和模仿力,经过和F的合作生产,在一段时间以后能够进行独立的仿制。所以,H有被侵权的隐性危机。为了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F具有两种选择方式:(1)向H寻求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2)分润模式。这样的分润模式主要是跨国企业经过加强本地企业合作的股份份额,提升合作企业侵权的机会成本,规避侵权的情况出现。

假设F的技术研究产品具有两个生命周期,在这两个时期中都没有出现侵权的现象,那么就能垄断市场,如果在两个阶段出现这种情况为了稳定发展,其反函数则是P=a-q。

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展成本是r=,这表示技术的水平越好,成本费用越高。其中C是难度。在股权份额中,F的投资比例是(1-B),但是本地的侵权比例是B。假如成本是C,使用新的科技以后,其成本为(c-x)。

通过上面的假设我们能够看出,F在进行技术转移开始前,就会按照H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来进行投资模式的选择,而H的政府机关也想经过相关的制度来督促F选择能够为本国带来效益的模式。而东道国进入投资的本地公司,就会按照本身的利益最大化选择是否侵权。

1.2 不同模式选择的基本均衡公式

按照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理念,使用逆向归纳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也就是说,从博弈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开始,在不侵犯先进技术的前提下,解决跨国公司的最优选择问题。

1.2.1 对外直接投资知识产权受保护模式

因为创新成本全部由跨国公司预先投入,因此跨国公司应该占有更大的收益份额,才能在研發成本上投入更多,获得更先进的技术。而且,技术越先进,边际成本越低,当市场条件保持不变时,产量就会得到增加。

2  跨国公司的投资模式选择

2.1 FP模式约束条件

2.1.1 参与约束条件

如果警醒FP模式的决策,就应该满足∧PFP\∧PFS,按照上述能够得到:P[n(P*FP-P*FS-d)]。

上述参与要求为跨国公司供应了能够选择保护水平的上限。在现有利润条件下,FP模式的保护成本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于东道国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性,效率越大,越能够落实保护水准。

2.1.2 无侵权动机约束条件

2.2 FS模式约束条件

2.2.1 参与条件

在这种时候,强调FS模式能够获取最大收益为:∧FS:∧FP,或者是:n:。换句话说,当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效率过低时,从东道国政府寻求保护的成本将会增加,这将导致跨国公司放弃保护机会,转而将大量的利润分配给合作伙伴。

2.2.2 无侵权动机约束条件

如上述,公式左侧为当地公司侵权行为可获得的收益;右侧为本土公司侵权的机会成本。因为跨国公司已经彻底放弃向东道国政府寻求知识产权的保护机会,本地企业没有相应的法律成本,跨国公司别无选择,只能通过对其机会成本进行掌控。根据上速公式可以得出:BFS\。假设东道国政府对于外国投资的百分百不进行控制,在均衡状态下,为了收益最佳,其会选择∧BFS=。

如果东道国政府对知识产权能够供应有效的保护下,跨国公司将寻求知识产权保护的投资模式,从而获得更大的股权份额。

经过模型推导结论,证明了相关跨国公司的分润方式的定义。并且通过上述命题可以看出,如果东道国政府能够供应适当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将鼓励跨国企业拥有更多的股权,以此使得进口技术更加先进。

3  结语

在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伴随国家市场容量的不断提升和知识产权保护效率的增长,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都渴望能够与当地的合资集团能够拥有大量的股权。而且,为了使社会福利能够得到最大发挥,国家政府选择的当地企业的最优股权份额通常都会小于跨国公司为了自身收益最大而渴望具有本地企业的股权份额。并且,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不能够供应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时,跨国公司会利用加大国家政府合资企业的股权份额对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相应的防护,在这时,国家政府才应该按照吸收的现金技术的创新难度对外国商户的投资进行限制。

参考文献

[1] 杨小辉.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和对外投资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7.

[2] 赵晨.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 杨全发,韩樱.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策略[J].经济研究,2006(4):28-34,89.

[4] 肖炼.重要的引资保障——跨国公司知识产权保护与对外直接投资[J].国际贸易,2003(4):49-53.

作者:殷从云

上一篇:我国社会审计权利论文下一篇:金融危机形成机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