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教学的思考

2022-08-13

第一篇:关于中职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职类《电子线路》的教学思考

松滋市职教中心

欧阳翰文

电子线路是一门研究电子线路的组成原理和运用的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类专业技术班级的基础课。本文是在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的观察、思考基础之上,做了一些浅显的总结。

一、基本情况介绍

我于2016年9月新学期开学,开始负责两个班的《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工作。从学校得知,我校使用的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陈其纯主编的电子线路(第二版)教材,并且在2016年春季学年已学过一学期,学完了教材的

1、

2、

3、4章节。按学校教学的安排,我从第一章开始复习,边复习边作内容补充,以加深印象。在讲到滤波电路时,绝大多数学生对电容、电感这两个元件没有概念,我于是做了个课堂调查,学生虽然在《电工》课中已学过电容,但是都了解得不深,特别是对充放电的特点不能理解。后来在讲到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时,学生对串联、并联比较模糊,对电压、电流的判断就更加吃力了„„总的来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本应该掌握的许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从而使我在教这门课时,就显得非常的不顺。

二、应对策略及效果

鉴于上述情况,我只好暂停《电子线路》的授课,开始补充其它的知识。如电容、电感等电气元件的电学特性;常见的电器元件的串联并联;复杂电路的同电位化简;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变式在电路中的求解运用;斜截式直线方程及其在“伏安坐标系”中的意义„„针对这些相关内容,我讲得并不深,但是要求比较高,总课时量约40课时(含课堂作业时间)。从后期的教学观察来看,效果有所改善,但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偏弱,在听介绍性讲解时没有多大问题,但涉及

到需要推导的内容时,则表现得非常茫然,对一些定律定理的理解和运用有很大的困难,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定性分析。

三、个人教学反思

从近八个月的教学来看,我之所以在教学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不尽人意,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我校使用的教材是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物理基础的,而学生没有。虽然我校在高一时开设过中职物理课程,但由于高考未作出要求,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在开始接触《电子线路》课程时,感觉课程太难、跟不上,从而失去了学习信心。

2、本人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太短(不足一年),教学经验有限,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概念无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讲解,导致课堂比较生硬,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还是好的,更有可能完全无法听懂。

3、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由于过多的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业负担,在作业的不值上,常常是不及时,也不够数量。从而使作业练习,失去了巩固所学知识和加强学生思考的作用。

四、教学建议

我校的电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升学为主,就业次之。而升学途径又有单招和技能高考,从高考的考纲来看。该课程的要求并不高,理论课的成绩在中职专业考试(除语数外三门课以外,含操作实践)中,分数比例约20%。本课程使用的教材的许多章节,在高考考纲中是不做要求的。从时间上来看,整个高中就《电子线路》课来讲仅一本书,课时是绝对可以安排足够的。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以及外出实训的时间安排,《电子线路》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开始起步。

1、模拟电路部分

按照教材顺序,从晶体二极管开始学习。重点在PN结,伏安特性曲

线。习题要以二极管的限幅、钳位等作用为切入点,深刻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晶体三极管的学习,要以三极管内的电流分配电流放大,以及三极管的工作状态为重点。习题以β值的计算,根据三个极的电位判断工作状态为主。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是整个模拟电路的重要章节。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课时量,也应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做一些其他学科的作用。多级放大电路和反馈应注重概念与级间关系,要求不可过高,集成运放以理想特性和常用运算电路为重点。直流稳压电路可以从二极管整流电路入手,结合前面所学,逐步深入,但考纲要求并不高,要把握好尺度。

2、数字电路部分

数字电路在《电子线路》的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由于不同于经典的电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接受现状,注意把握教学进度。入手时,可加入十进制的构成,再由十进制引入二进制,方便学生理解。在二进制数和逻辑门教学中要多增加一些课时,给学生一些时间去适应新内容。逻辑代数及以后的内容,由于难度比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应根据考纲要求酌情安排。

总的来讲: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课时比例可安排为6:4。实验课可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单独安排。

第二篇:关于中职数学如何实行创新教学的思考

阳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陈兆钟

调查许多的中职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是什么?很多人的答案是数学。虽然预测是这结果,但是它还是让身为数学教师的我心生无数的愧疚。学生厌、教师累--这就是对现今中职数学现状最好的概括。造成现状的问题所在

1、学生因素

职校学生由于缺少升学的压力,学习的目标不强,多数学生不想学数学或认为数学学不学无所谓,对其影响也不大。学生不愿学数学的原因主要有:数学无用论,认为数学中除了加减乘除用处较大外,其他数学知识没有发现有什么作用,不学影响也不大,学习它就是为了考试;难学论,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职中生曾经努力过但学不会,逐渐失去信心,造成不愿学或学习积极性不高;从众心理,现有招生体制中,先重点普高,后一般普高,再职高,使的中职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特别是数学成绩。在这一群体中缺少优秀带头人物,缺少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以致形成一马大家骑,彼此是兄弟的不思进取冒尖的从众心理。

2、教师因素

中职数学教学肯定与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一味强调知识性结果会适的其反;从事中职数学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早期数学专业毕业的专职数学教师,对专业课程不熟悉,难于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情况和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的教师也不熟悉数学的教学规律,只知应用到哪些数学知识,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3、其他因素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但是学校课程改革的自主性却给教师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中职文化课的地位在领导、学生甚至教师之间心目中的地位在逐渐下降,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的人占不少。

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 倡导以学生为本,促进配合成长

进入中职的学生,数学总体水平较差,而且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凸起默示为学生在进修数学方面没有养成精采的习惯、缺乏自抉择信念、没有成就感、进修能力斗劲低。针对中职学生的非凡情形,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协调成长。

教育要面向全体,其根柢就是要求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分歧的成长。是以,我们在教学中对于分歧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区别看待。这就要求教师要死力去体味学生,研究学生,解决学生自己存在的心理障碍,要耐心地鼓舞激励、指导他们去学。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在常识、手艺、能力、乐趣、拿手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拟定分歧的教学方针,从学生现实情形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分歧的学生都能尽最年夜全力,都有分歧水平的收成,只要他能在原本的基本上有所成长,哪怕只是一点点。最终达到让一些学生能“吃得了”,又能让一些学生能“吃得饱”,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成长的方针,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2 正视数学意识的培育,提高学生进修能力

中职的学生年夜多厌恶数学,害怕数学,首要原因是缺乏数学意识。教师要按照学生、的现实情形,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培育数学意识。教学内容要让每位学生从分歧水平上能听得懂、做得了。课堂上、课余时,教师要不竭地鼓舞激励学生、赞誉学生,辅佐学生战胜自卑心理,充实调动学生进修自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抉择信念和长进心。进一步在学生巴望进修的基本上给学生教授数学常识,介绍进修数学的思维体例,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正确的数学不美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数学、想学数学、要学数学,自觉地做进修的主人翁。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意识就会增强,他们会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体例来措置一些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糊口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只有学生达到这一条理,我们才可欣慰地说,“我们的教学方针完成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浮现“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这个事理。

3 更始教学内容,增强数学趣味性

进入中职的学生,他们年夜多感受数学难,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是听天书,不愿意学,没有乐趣学。若何消弭学生对进修数学的惊骇和抗拒的心理成为中职教学的一浩劫题。解决这种情形,最主要的是若何激发学生进修数学的乐趣,若何让学生乐于学。爱因斯坦说过“乐趣是最好的教员”。所以,首先就要改变他们“数学死板无味”这一不美观念,让他们体味数学的趣味,感悟数学的美。

3.1 体味数学,熟悉数学,激发进修数学的抉择信念和乐趣

数学这一门学科,。它的成长过程中,呈现了良多若干好多有趣的、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的故事和人物。好比一些闻名科学家,如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中国数学家陈景润、钱学森等的生平事迹,做出的精采进献,以及一些定理、公式发现的过程,这些都能真正让学生贯通其中的志趣。若是我们将它们揭示给我们的学生,学生在进修过程看到的将是人文化的、富有趣味性的数学,而不是死板乏味的数字,更不是让人头痛的函数。这样不单有助于学生体味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惟的深遂,更能激发他们进修数学的抉择信念和乐趣。然而,在我们的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若是只是将一些定理公式一味地强加给学生,往往把数学傍边人文的工具,可以励志的工具,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工具省略了。这就让数学披上了一层冷冰冰的外衣,使学生们对数学课默示出冷峭无趣。

当代社会是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远要求,而不断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反思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的事情,只有不断的总结、反思并且实践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第三篇:关于提高中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质量 途径【论文摘要】课堂是学校的主要教学场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广大职教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建设、开展教研活动、精心设计教案、关心后进学生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当前激烈的生源竞争,导致了职校招生人学的“零门槛”现象,职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对此,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抓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仍然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阵地。笔者就如何抓好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思考,认为可以下几方面人手开展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个别教师的教育观念却相对落后,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教学理念陈旧,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将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一定要根据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加强职业学校的开放式教学,让教学更紧密地与社会联系,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教师更新观念,加强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与沟通。仅以职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为例,相互听课就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而坐井观天是不可能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

二、优化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具体操作者,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强化师德教育,提倡铸师魂、修师德、创建最佳的教师形象;提倡为人师表、奋发争先、无私奉献、敬业爱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学校要定期组织师德报告会,让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讲师德、讲奉献、求质量、求效益的风尚。

提教师素质还要加强继续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还要做到多才多艺,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知识更新,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要求教师在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要提倡教师除了教好专业课外,还要发挥自身特长,具备开展其它素质教育活动的能力;要培养双师型、多技能的教师;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育,弘扬勤奋、扎实、严谨、创新的学风,使青年教师热爱学校,热爱教育工作。

三、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教改活动,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

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教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研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应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改实验,做到组组有课题,人人有专题。每学年都应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研讨会,每学期都应组织不同类型的公开课,让教师观摩学习,切磋教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要学习和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要注意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研活动中,要特别针对成绩偏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让这些学生能有所学,学有所得,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不断提高。要根据学校实际,把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新教材、研究学生新情况和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应要求教师做到上明教学大纲,下联新学情,制定最佳教学方案,分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大胆进行以发展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实验,使学生想学,爱学,悦学,会学。教师想教,爱教,乐教,善教,重点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

四、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教案

上课必须备好课,备课一定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要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备课。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上课前,教师应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目标存在什么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同时,要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他们心里有数,从而达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课堂教学能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课堂教学要采用“启发式”、“学导式”等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人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以发挥“导”的关键作用。其次,应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找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及时指导,把握关键,因势利导,做到恰倒好处,可望收到最好的效果。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精心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使崩讲与练结合的形式。“讲”则要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能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人浅出。还要避免“抱差生”,包办代替,唱独角戏,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对所学学科的积极性,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开发智力的习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五、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职校教学必然面对的一个客观现实,就是各班都有一些学习成绩差、学习兴趣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甚至还有厌学和逃学的学生。解决好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十分重要的课题。

总之,当前职业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基本上还是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还是应以教室为主阵地去传道、授业、解惑。向45分钟要质量,向45分钟要素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第四篇:中职教学改革论文:关于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关于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王勇

【摘 要】文章简述了汽车维修行业现状,并针对目前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 汽车维修专业 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增长的新热点。社会对高素质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是结合了汽车、机械、电子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理论性强、专业知识深。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专业。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教学有着与普通学校教学不同的特点和现状,迫切需要中职教育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尽快掌握维修技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 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

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基础薄弱、行业技术发展落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适应现代汽车维修需要的人才奇缺。由于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材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等通病。

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安全快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老旧汽车被强制报废,定期拆解维护已不再是科学的维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实现“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技术政策。以诊断、检测为主,更换新件,缩短车辆在厂维修时间,已成为新的维修理念和维修方式。

由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出现和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维修技术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汽车维修正演变成为“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修理”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如何方便快捷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教学模式落后

迄今为止,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形式,而汽车专业教学仅有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完成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教学的全部任务。此外,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落后,不能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传统的“黑板+图片”

课堂教学模式,不但抽象、枯燥乏味,而且难于理解,学生根本不能被吸引,课堂教学达不到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过时,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专业应运而生。但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却远远不适应当前维修市场的需求。汽车上目前普遍装备的、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汽车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决定了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不能适应的。现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材内容陈旧,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窄等问题。教学中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基地,维修工职业技能考核仍停留在东风和解放等车型上等。

3.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汽车维修专业是一个大专业,涉及面广,因此既需要一批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又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并懂得教学规律的实训指导教师。汽车维修本身是一个技术更新很快的行业,无论专业教师还是实训指导教师若长期脱离生产实践,必然面临知识、技能落后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训、引入更新的机制,确保教师自身的技术、技能领先。

三 应对措施

1.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检修人才,因此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时,应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建立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围绕专业方向为前提,而汽车专业课程要进一步充实调整电子控制技术原理、计算机应用原理、汽车电器设备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汽车诊断仪器设备的应用等内容。汽车构造原理应以能代表时代特征的轿车为典型,并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把汽车最新技术结构、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培养,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合理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钳工和电工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是维修人员必备的技能。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应将整个课程内容按不同模块重组,形成发动机工作原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润滑系、化油器式供给系、

汽油喷射式供给系、柴油机供给系、发动机装配调试、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等内容,每章可以分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技能训练和复习思考题四个层次编写。

2.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设施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工作时的内部运动关系及结构原理,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汽车专业英语课程中的汽车构造课部分教学,在用英语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可借助挂图、模型和实物等教具,采用幻灯、投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各种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汽车检测与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在教学设施方面,专业教室、实习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完整、齐备、典型的汽车及零部件和总成;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同学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实践培养课时应达到50%左右),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3.加强校企联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产学结合”是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共赢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它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和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无缝转接的有效途径。“走出去,请进来”是学校在实践中成功的法宝。在实践中,学校教师深入到行业与企业中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规格。例如,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中,依据学生的选择,针对某个岗位(发动机、电器与空调等)进行集中训练,尽快提高学生在某个领域中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这样,学生既接受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又在专业方向的某个方面具有较专而深的岗位职业能力。同时,可根据所开设的相关专业选择一些有一定规模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利用企业专有的技术和资源,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的客座教授,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计划,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企业派相关专业人员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给“定向培养班学生授课。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每周专门安排一天时间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企业也能确保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产学结合”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平台,明确了学生就业方向,尤其是供求双方零距离对接,一方面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另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用人风险,降低了用人成本,为高效率地实施人、岗匹配战略创造了条件。

四 结束语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中职汽车专业学校应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为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苏宇锋.关于当前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

第五篇:关于中职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的思考

摘要: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也不断发生变化,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虽然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莘莘学子,但中职教育变得越来越被接受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中职教育的主阵地——中职学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发现了诸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创新;影响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教育。这在中职教育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对教育主体的影响。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育,本文就当今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德育教育的创新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中职教育中德育的重要作用

德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开展已经有了不短的时间了,理解其基本概念并不难,德为道德,品德,育取教书育人之意,教育的意思。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是拥有优良传统的民族,对于今天21世纪的新人来说,优良传统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变得迫在眉睫。所以德育在今天又有了将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并推动发展的使命。因此,一直以来德育课都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必修课之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遵循以下原则: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规定: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个方面的德育内容。并且遵循“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原则 。简而言之,德育教育就是对人性深层的一种教育,其所影响虽然不直接体现在专业水平上,但其地位和影响却是根本性的。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水平,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将来是要在生产生活第一线的。所以德育教育成功与否更加显得格外重要。

二、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中职教育中,中职学校一直是“主力军”和“主阵地”。在整个职业教

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有区别的,而当今社会教育重心在普通教育上,这就出现了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发展有依赖乃至照搬照抄普通教育的倾向。因此“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自然屡见不鲜:教育思想呆板老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队伍不思进取。并且教育理念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系统性差、连贯性弱、目标定位太高、内容脱离实际、滞后、忽视实际情况、时代特征、甚至出现违反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的问题。这在德育课堂教育的问题上更加明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德育课作为必修课,结课考试理所应当成为整个课业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但是长时间来,中职学校教德育课的结课考试一直沿用专业课、文化课的考试方法,即试卷评分的方式,这只能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德育的认知与掌握几乎起不到考察的作用。德育课俨然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空架子”。

三、从创新的角度思考

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青少年思维方式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教育理念,特别是德育教育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理念的创新

职业教育已经不是新鲜的字眼,德育教育也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同样是中职生,同样是未来的可塑之才,但因时代的变化,如果继续沿用几十年前的教育理念,势必无法与当下实际相适应,也就无法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那一切的努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要切实的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新思想,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做到这些,仅仅是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是无法达到的,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对于青少年为主的中职生来说,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课堂教育最好的辅助和推动。因此家长和社会也应该支持、帮助学校的德育教育。学校也要摒弃就业率第一位的理念,保证德育课的课时和质量。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

理念与时俱进还是远远不够的,好的理论需要更加实用的方法,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其课程本身就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树立实践第一的目标。还有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中职生本身,中职生属于青少年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都是中考失利的学子,普遍存在

着失落甚至自卑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一些偏见,更是加重了这种情绪。德育教育是对人性本质的指引,如果教育主体始终被负面情绪所左右则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还应注意到,广大中职生正值青少年,因此自我调节能力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更存在着一定的叛逆心理。这些都需要教育着的引导解决。因此,学校德育教育需要在新理论的指导下,更新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广大中职生进行贴近生活,重视实践,实实在在的德育教育。

(三)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考试模式的创新

善始善终方能成事,我们已经知道正值青少年叛逆期的广大中职生们存在着自律能力弱的缺点,作为教育的平台——学校和课堂,以及教育的引导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运用合理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善考试制度。这已经在国外一些领域得到了证实。人都是有惰性的,但人也都是有兴趣和梦想的。特别是青少年,加以引导和推动,乃至适当的压力,会激发他们的潜能。德育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再完美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都无法达到效果,所以必须告别传统的试卷成绩决定一切的考试模式,将考核方式与生活实际和工作实践联系起来,例如在考核中加入职业道德的考核。考核方式也要多样化,例如除了基本知识考察之外,还对操作、领导、组织能力进行有效的考察。对整个德育教育实现完整的验收。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是百年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作为特别人群的特别教育,更是无形中给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始终不忘创新二字,从创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2]邓泽民,刘文卿,陈庆合.职教中的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下的职教[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石秀敏.创新教育下的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