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十单元

2022-08-08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第十单元

二年级数学第十讲

例题1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要比( )小。

2、用18根小棒摆单独的正方形,可以摆( )个,还剩( )根小棒。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 )顺序进行计算;算式里有括号,要( )。

练一练

1、79+42÷7要先算( )法。86-4×8要先算( )法。

2、26加10的和是( ),再减去19得( )。

3、一个数除以9,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最小是()。

例题2 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比除数大,说明还可以分。()

2、在8÷4×6这个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除法。()

练一练

1、32-12÷4和(32-12)÷4的结果相等。()

2、6的5倍是多少算式是:6×5=30。()

例题3圈一圈,填一填。

1.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个。

列式是:

把这些梨平均分给2个人,没人分到()个,还剩()个。列式是:

2、□÷7=6„„

练一练

1、□÷4=4„„□,余数最大是()。

□,被除数数最大是()。

例题4解决问题。

1、 把37颗珠子穿成下面这样的手链,最多能穿几串?

2、29人划船,每艘船限乘6人,前面的船按要求坐满后,最后一艘船要做多少人?

奥数部分:

1、 4个同学报数,27号是谁报的?38号是谁报的?

2、53位老师乘车外出,至少要租多少辆车?

3. 一个班有30人,其中有26人参加美术兴趣组,17人参加书法组,问两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4、三个小朋友轮换进行羽毛球单打练习,他们打了30分钟,平均每个小朋友打了多少分钟?

5、、四个小朋友轮换到一张乒乓球桌子打乒乓球,他们打了80分钟,平均每个小朋友打多少分钟?

作业、8名队员轮换进行网球双打练习,他们打了1小时,平均每名队员打了多少分钟?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时数:1课时 教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本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书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

学生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 (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4页的表格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 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

2、

3、4题。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题,实践活动。

教学后记:学生刚开始学习,这个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混淆。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展开与折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教学时数

: 1课时 教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 “做一做”第

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 “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 “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和学生的动手操做,学习内容,学生都接受了。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

一、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8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 (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探讨:教科书第18页“试一试”。 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 “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书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说商标纸的面积纸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再计算。

3、教科书 “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罩要做几个面,哪个面是不需要做的,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4、教科书 “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5、教科书 “练一练”第5题。

如果学生列综合算式有困难,允许分步计算。

6、教科书 “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准备 每桌准备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后记:学生都觉得比较难掌握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时数:1课时

一、综合运用

1、观察右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图,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2、观察左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左图,用书本当墙角,拿出带来的盒子搭一搭,看看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是怎样找出来的?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

一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计算全部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其中,里面的纸箱没有一个面露在外面;二是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每个角度能看到几个面,在计算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3、4人小组合作,将4个盒子换一种方法放在墙角处,露出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 搭好后进行交流。

二、找规律: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

1、

教科书第(1)(2)(3)题。

师引导学生发现堆放的正方体个数与露出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再小结:

第(1)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面。 第(2)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4个面。 第(3)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5个面。

2、练习:如果按上述三种方法摆放16个小正方体,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教学后记:本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掌握比较好。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练习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和3个正方体的盒子;

2、每个学生准备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和橡皮泥。

教学时数:2课时

1、教科书第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盒子,按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最后计算出他的表面积。

2、教科书第

2、3题。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3、教科书第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堆法?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4、教科书第5题。

让学生理解2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与原来的2个正方体相比减少了2个,所以是不相等的。

5、教科书第6题。

6、教科书第7题。

指导学生运用长方体棱长的特点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教科书第8题。

让学生借助操作等手段帮助思考。

8、教科书 “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与自己所想象的形状进行比较。

教学后记:通过巩固练习,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十单元 总复习

教学内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四边形。

5、时分秒。

6、千米和吨。

7、分数的初步认识。

8、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的复习,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重点难点:

1、连续进位的加减法和连续退位的加减法。

2、培养并使学生会解决问题。 教 具:口算卡片,投影 前置小研究:

1、万以内的加减法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说结果。

二、检查前置,整理复习

三、基本复习 1.120页第一题。 1)学生先估计再计算。 2)出示黑板上的题,错在哪里。

出示错题:175+62=795 310-207=113 259+148= 3)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4)如何进行计算? 2.课本第112页第5题。 3.课本第111页第4题。

4.学校回收废电池,三年级四个班共回收废电池38节,平均每个班回收几节?还剩几节?(区分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5. 课本第109页第1题。要求:先与同桌讨论,然后独立完成。 师组织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大家要注意在做加减法列竖式时,数位要对齐。

五、作业设计

1. 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10-52= 545+98= △387+143= △900-389= 48÷8= 67÷9= 2 . 估一估,连一连

289+90 682-79 420-308 624+128

603 802 379 112 3. 三(2)班一共有50本课外书,把这些书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本?还剩几本?如果要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最少需要增加几本?

板书设计

总复习(1)

万以内的、加减法:

1、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4、验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乘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能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具:口算卡片,投影片 前置小研究: 多位数乘一位数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前置复习:口算、估算、笔算(包括中间或末尾有0的)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得数。

二、基本练习

1、课本112页第7题。 学生估算后连线。 计算后验证。

我的提醒:可能会这样提醒: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

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2、课本第112页6题。

3、一个书包45元,买两个书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

4、三年二班组织羽毛球比赛,每副羽毛球30元,买6副,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作业:教材112页练习二十四第

8、9题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时大家要养成估算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A.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B.乘法的估算 2.笔算乘法

A.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B.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C.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D.连续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E.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会判断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3、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前置小研究:四边形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平面图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二、检查前置:回顾、整理:

1、我们学习过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四条边、四个角)

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异同点(板书) 根据边和角的特点,小结三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可让学生举例说明)

3、画一画:教材1页第7题

根据上面说的特点,在点子图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说一说

出示点子图中画的平行四边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像这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在我们教室里很多,平形四边形较少,但他在生活利用它的特性,用处很大,在哪里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能知道它们的什么?

5、什么是周长,(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6、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点子图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样吗? (2)要算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标出各边的长) (3)学生口答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公式

7、根据这个方法求出刚才画在点子图上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8、完成113页第11题。

三、巩固实践

1、求老师长方形手机的周长:

(1)出示老师的手机,估计长方形的周长,怎么估计的,(引导先估计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要准确求应怎么办,师量出长和宽的厘米数,学生计算

2、出示一长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生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3、剩下长方形的周长

4、求剩下的长方形中还可能剪几个最大的正方形,(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解答)

四、作业:教材110页练习二十四第2题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四边形

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算。

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长度、质量单位及进率,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重点难点:加强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钟表

前置小研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 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 )。 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 )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前置: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②怎样整理?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 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③单位换算

3千米=( )米 2分米=( )厘米 8000米=( )千米 40毫米=( )厘米 5000千克=( )吨 2小时=( )分 4吨=( )千克 7分=( )秒

4、运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 ),体重是15( ) 茶杯的高是10( ),书本的厚约( )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

大象的体重约( )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

②计算:3千米-200米=( )米 7000千克+5000千克=( )吨 2分-20秒=( )秒 ③教材111页第1题 ④教材111页第2题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之间的进率。

五、作业:

1、列式计算

(1)5吨比3000千克多多少吨? (2)2千米比3000米少多少千米? (3)1时与90分相差多少分?

2、 早晨8点到中午11点30分,经过( )时( )分。

3、一辆小货车的载重量是500千克,10辆这样的小货车共能装货多少吨?

4、教材125页练习二十六第8题

六、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

出来呢? 板书设计:

时—60→分—60→秒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吨—1000→千克—1000→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含义,并能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用分数与他人交流,并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分数发表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能应用分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彩笔 前置小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前置:复习梳理

1、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读、写分数 比较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基本练习

1、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

2、抽取其中一个分数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3、比较大小

问:你能比较题1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 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练习:从小到大排一排286

1010①101 1 1

5 10 7 ②131③8 8 16

1、加减法281144+4= 10-10= 5+5= 81328251-10= 8+8+8= 9-9-9= 说一说:计算这些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练一练:数学书126页第9题、第10题。

5、解决问题

①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做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倒了一杯水,第一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二,第二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五,还剩这杯水的几分之几没喝?

三、拓展练习

1、完成110页第3题

1)指导第3题: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数?

练习并校对:可能有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八分之四,教师可问: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

2、第13题: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①(见课件) ②完成113页填空

3、爬山坡比赛

丁丁用了八分之一小时,东东用了八分之二小时,明明用了二分之一小时,谁跑

得最快?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四篇:北师大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案

课题:瑞雪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丰年的道理,体会作者表达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雪中、雪后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丰年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会在描写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 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 10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

一、下雪前;

二、下雪时;

三、下雪后;

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瑞雪图 雪前: 雪中: 雪后:

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2 / 10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

3 / 10

“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

(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图画”。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瑞雪图

雪前:阴--风--雪 雪中:又急又大

雪后:壮丽

联想:瑞雪丰年 作业布置: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4 / 10

课题:下雪的早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4、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

二、读诗。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正字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流畅。

3、指名分小节读。师生评议。

4、全班齐读。

三、品诗,再读诗。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诗人在第一小节写了什么?

(2)我们应该怎样来读第一小节?(轻、美)

(3)试着背诵第一小节。

2、学习第

二、三小节。

(1)老师读第

二、三小节。同学们思考:这两小节写了什么?它发生在什么季节?

5 / 10

(2)人们经常在冬天想着夏天,在夏天想着冬天,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你觉得他会是谁?

(4)指名读第

二、三小节。说说作者在诗中透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两小节。

(5)自己再读这两小节。 (6)同桌互读,互评。 (7)全班齐读。

四、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 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 (小孩:天真、快乐)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6 / 10

第二课时

一、出示挂图或课件,指导学生观察。

1、留心观察雪花的形状、大小、颜色,体会雪花的外形特点。

2、确定观察的顺序,注意屋顶上、树上、马路上、旷野中下雪后的不同情景。

二、议。小组内议论,体会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景。

1、在组内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大家说一说。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并进行补充或合理的想象。

三、说。全班汇报。

1、一组派代表汇报,大家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1)说的顺序。

(2)是否运用了适当的修辞手法。 (3)是否生动,具体。

(4)有没有感情的表达

2、师生介绍其他描写雪的段落。

四、整理自己的思路,自拟题目,写成一段话话或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 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 (小孩:天真、快乐) 作业布置:

仿照诗歌写一篇描写雪的文章。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7 / 10

课题:语文天地(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我的摘录笔记里的内容。

2、学习古诗《江雪》。 教学重点:

学会我的摘录笔记里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江雪》。 教学准备: 字词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总结近一段摘录笔记的情况。表扬坚持做摘录笔记的同学。表扬动脑筋作摘录笔记的同学。

2、交流摘录笔记。

(1)读一读别人的摘录笔记,学习别人的优点。 (2)帮助同学查找笔记中的问题。主要是错别字的问题。 (3)把检查的结果告诉同学。

二、读一读。

1、读诗句。

2、介绍《江雪》全诗。

3、领会两句诗的意思。说说诗人是怎样来写雪的。

4、抄写诗句。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我的摘录笔记 《江雪》

8 / 10

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9 / 10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交代学习目的。

今天,我们学习《深山风雪路》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的自学。

二、默看课文,弄懂生字词。

1、学生默看课文,划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找同学老师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三、理清脉络,理解课文。

1、出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谁,一件什么事?

(2)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你要推荐哪些词语或句段。

2、带着思考题,再看课文。解决这些问题。

3、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教老师或同学。

四、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好词好句。

五、总结学法,举一反三。

刚才我们自学时经历了哪些步骤。你在哪个步骤花的时间最长?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深山风雪路》

作业布置:

摘录并默写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10 / 10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质量分析

吴素艳

本次测试主要考查的是第二单元利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及应用,总计十个大题。从总体上看,这次测试大多数学生成绩较好,但也有一些不应该的错误出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答题情况分析

1、口算:主要考查表内乘除法的问题。本题共11分。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的计算,也有个别学生算错,如6×7=有的学生得48,口诀掌握不熟练。主要有刘青利、谭佳杰。

2、填一填:本题共8个小题,考查的内容有除法算式的读法、平均分、根据口诀写算式,正确率比较高。本题中,错误率最高的是第5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题目意思。

3、选一选:本题一共4个小题,主要问题有学生不能准确读题理解题意。

4、摘葫芦:这道题目主要是要使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接起来,学生能准确算数但却不能正确连接,丢分较多。

5、跳伞:主要是填加减乘除符号,

7、8小题有错误 。

6、比较大小:本题学生答题准确。

7、净化环境:考查的是口诀的利用,本题学生答题准确。

8、接力赛:大多数学生能准确计算,个别学生计算有误。

9、看图列式:除个别学生错误外,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列示并计算。

10、解决问题:

1、2小题答得较好,

3、

4、5小题错误较多,主要是不理解题意、不加小括号。

二、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全班的卷面答题情况和以上逐题的分析,现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1、基础知识较扎实,但做题少,所见题目类型单一,运用知识不灵活。

2、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序性和条理性。其中包括阅读、阅卷、解决问题中都需要有这样的习惯。同时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培养这样的习惯。

3、学会读题和分析题目要求,其中特别要练习的是较长的填空题和综合性应用题。

4、学会检查,养成检查的习惯。

5、卷面的书写规范,综合应用题的答题书写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抓实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所掌握的知识,才能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2、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

3、注重数学知识的构建。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梳理、提升,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二年级数学第十单元】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上册二单元04-14

二年级数学6单元测试09-30

二年级数学三单元测试11-12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计划04-10

上一篇:党组织星级评定标准下一篇: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