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2022-10-14

第一篇:鲍照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 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写一篇杂谈。

板书

第二篇: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鲍照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对比鉴赏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3.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

二、作者简介:

1、鲍照(约414—466)南朝宋人,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2、鲍照的人生道路。

三、学生朗读诗文

四、感知诗文(学生自主讨论回答)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么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2、背诵这篇作品,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说说此诗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何异同。

五、作文链接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夏高,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 德美才秀 ” 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六、作业: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

第三篇:拟行路难 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乐府解题》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每因酒酣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三、读懂大意 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整体感知

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结合诗句,赏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现“愁”的。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

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

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 1 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

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五、合作研讨

1. 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起兴”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1)社会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之一。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 2 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

4.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5.第

七、八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6. 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7.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六、延伸拓展:

1. 从思想内容、情感 语言风格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明确】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3 2.积累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备用)3.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都言愁,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所言之愁又有何不同?请举例说一说。

(1)思家思乡之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相思之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忧国亡国之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拟行路难》。

2.《导与练》相关部分的练习作业。

【教学反思】这首诗是一首比较短小的诗,在阅读上并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但对于鲍照这首诗的深层思想内涵和所涉及到的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问题,学生还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将这首诗的教学侧重在挖掘诗人难以言说的思想情感上。并配合课文后面给出的李白的《行路难》做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深刻的理解鲍照的思想情感。

知人论世听起来是简单的时代和个人的背景知识,但要将各种知识综合使用,并有利于自己的教学需要取舍和提炼。需要将其自然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教学语言和教学环节需要更加流畅和自然才能将各种知识熔为一炉!

第四篇:拟行路难教学案

第3 拟行路难

一、整体把握

.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

泻 水 置 平 地

各 自 东 西 南 北 流

举 杯 断 绝 歌 路 难

心 非 木 石 岂 无 感

吞 声 踯 躅 不 敢 言

答案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默写。

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 各自东西南北流 心非木石岂无感

二、细部探微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 泻水置于平地之上,就会依着地势的高低而流。命运也是一样的,这如同封建的士族门阀制度一样,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从诗歌本身看,似乎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这是反讽的笔法。“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士族门阀的压迫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2.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一、中心主旨

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比较偏于哀怨。

二、写作特色

诗歌跌宕起伏,心理历程曲折婉转,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得曲折婉转。

三、文白对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

东西 南 北流 。人生亦有命,平地流水,水流方向不一而恰如人生贵贱不齐;人生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酌 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 歌路难。愁闷须自己宽解,举杯酌酒,暂时使我不得悲唱。但人心非木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石,宽解实在是太难,更何况,有时所愁所感是难言或不敢言。

一、基础知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

歧路

冰塞川

B.鲍照

踯躅

应届

.珍馐

迂讷

膝盖

D.投箸

尽管

比拟

答案 D

解析 A.歧qí,塞sè;B应īnɡ;馐xiū。

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A.倾泻 劲健 寄寓

B.斟酌 悲愤 徘徊

.自宽 精练 华丽

D.慷概 歌谣 风骨

答案 D

解析 概—慨。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B.陈冠希制造的“艳照门”事,暴露出演艺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娱乐圈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更是可圈可点。

.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

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答案

解析 A.用于夫妻之间;B指有可以赞赏、欣赏的地方,形容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D望文生义,“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XX年春运开始的第一天,安徽芜湖火车站就发生了因拥挤致使一名大学生死亡事,给春运管理层敲响了警钟。

B.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XX年3月日开幕,康厚明、胡小燕、朱学芹三位农民工荣幸地担任了人大代表。

.在XX世乒赛中,中国女团以3∶1战胜了新加坡队,荣获八连冠。

D.贾庆林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政协要力促“五个和谐”。

答案

解析 A.主语不明,应在“给”前面加“这”;B把“担任”改为“当选”;D缺少宾语中心词,句末加“建议”。

二、文本阅读

阅读《拟行路难》全诗,回答~7题。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答案

6.对《拟行路难》解说不正确的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属五言体乐府诗。

答案 D

7.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着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尾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三、堂延伸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四、语言运用

9.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XX年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举国为死者设立“哀悼日”,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评。

答案 为无名死难者降半旗和举国哀悼这还是首次。而今面对惨重的四川震灾,五星红旗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降下,警报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响起,全国人民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共同哀悼。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对此次震灾的哀痛之心和感伤之意,也充分表明人性的光辉正在升起。

这是对生命的敬畏,这是对死者的追悼,对生者的慰藉,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普世理念。

0.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时,年龄大都超过了18周岁,已经是成年人了,在生活上应该独立、自立。有人倡导“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等孩子工作以后挣了钱再还给父母。XX年9月12日山东齐鲁电视台就“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进行了新闻调查,参加投票的1048人,其中赞成的有706人,反对的有342人。

谈谈你对“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有什么看法,并阐明理由。

答案 赞成这个倡议。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缺失自立、自强的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身、处事,成就自己的事业,独立、自立是必备的法宝。同时签订协议,能够增加大学生生活中的节约意识;工作以后挣了钱再还给父母,也利于养成孩子回报父母、感恩父母的美德。

第五篇:《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拟行路难》,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比兴”的手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探究诗旨

2、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不称意处十之八九,李白选择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不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如梦,早在南朝时的鲍照又是怎样的面对呢?出示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多媒体展示)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整体感知,知人论世

1.理解标题:“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难行。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2.作者信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3.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四.朗诵诗歌,理解大意 1.齐读全诗

2.指名说出诗歌大意 明确: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五.课堂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1、 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的?这种欣赏诗歌的方法是什么?

2、前两句作者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人生亦有命中的“命”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1、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2、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比兴手法的作用: 作用分解:

(1)、开头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 (2)、景或物 (3)、比喻 烘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单。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5.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6.归纳主旨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六.拓展延伸

李白的《行路难》与《拟行路难》进行比较鉴赏 两首诗有哪些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今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所以现在只要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布置作业

回想我们学过的诗文,体会怀才不遇的文人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谈一谈你的感受。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下一篇:班主任新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