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全域旅游的问题

2022-08-09

第一篇:发展全域旅游的问题

发展旅游教育推动全域旅游的思考

全域旅游的强力推进,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旅游业人才培养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要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以国际的视野,加强海南旅游教育,确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旅游教育的供给侧问题

1.办学体量和行业需求的矛盾。

1993年,海南最早建立了第一所专门类旅游学校——海口旅游职业学校,之后陆续建有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省旅游学校等旅游院校,特别是国际旅游岛战略确定后,旅游专业和培训机构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本科院校6所,高职院校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4所,这些院校都开设旅游专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旅游教育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已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的基本旅游教育体系。

但是旅游教育的发展仍跟不上行业的需求。据《海南省旅游人才发展状况调研报告》预测,到2020年,海南旅游人才队伍总量至少47.7万人,人才需求缺口超过20万。其中旅游行政管理人才要达到500人,经营管理人才8.1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7.63万人,服务技能人才31.92万人。随着全域旅游的提出,由点及面的全程全景全员的旅游新格局,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只会增加不会下降。

2.人才单一与需求多元的矛盾。

海南的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后劲不足,归其原因还是人才。旅游业急需人才有六类: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旅游规划人才、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双师型教育人才、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我省目前旅游专业毕业生以中专生为主,大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低,一次就业率低,巩固率更低。海南的旅游人才政策还没有足够吸引力“引凤筑巢”,所以,旅游行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极度匮乏,我们的人才提供在质量和数量上是远远滞后的。

3.行业要求高和吸引力低的矛盾。

旅游行业是国际化和开放性极强的行业之一,与国际接轨紧密,讲求高精细服务标准,讲求高质量体验感受,对从业人员要求高。但是,目前就业准入制度未能真正执行,旅游职业资格证书与劳动就业没能有效衔接,资格证书没有含金量,造成旅游行业就业无门槛,行业薪酬水平低,社会的美誉度和认可度不高。出现旅游行业长时间存在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抱怨找不到人,找到的素质不高;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

4.旅游院校发展和主导产业的矛盾。

近年来,旅游院校的规模发展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学校小而散,多而杂,在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国际化合作、校企合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特色和品牌,在海南的教育主导地位没有体现,这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全域旅游试点省的产业主导地位不匹配。

二、提高旅游教育品质的对策

1.强化人才战略意识。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人才资源第一”的观念,把旅游人才开发放到旅游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工作投入,重点对我省各旅游院校师资、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的投入,建立旅游人才标准化和考核晋升制度。增加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吸引力和稳定性。

2.优化旅游教育结构。实现配置优化,提高整体效益,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或台湾高雄餐旅学院成功经验,本科、大专和中职都成立对应的品牌学校,在海南独立成立一所本科旅游学院,中外合作建立具有独立品牌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打造海南旅游职业人才集约化和规模化培养基地。

3.构建网状培训体系。目前,海南已初步形成省市县主管旅游局培训中心、院校培训部门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的格局。培训中心主要侧重导游员、旅行社经理、旅游饭店高级经理人等各类资格考试,院校培训部门重点在学历教育和深造培训,企业内部主要是在岗培训。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以及企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问题仍然严峻。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管理,凭证上岗,上岗必训,就业准入制度一定要落实到位。另外,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培训机构,提高培训的层次。

4.激活社会办学力量。当前,我们的旅游教育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在机制上政府仍是运作主导。资源在政府的供给与学校的争取之间封闭循环,而社会和企业的地位被边缘化。所以抓住机遇、激活旅游教育的创新机制尤为重要,其核心就是旅游教育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搭建平台,促使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行会等以一个旅游院校为依托,联合成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旅游教育集团,集团成立董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从而为整合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5.提升院校内涵建设。旅游院校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抓住“一带一路”的海南地缘优势和机遇,对外,加强国际合作、校企合作、行会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对内,优化专业结构,围绕“互联网+”“旅游+”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办学品质,打造国内甚至国际品牌专业和品牌学校。坚持以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需求为导向,为国际旅游岛全域旅游的建设提供紧缺专业人才。

第二篇: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这里既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又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既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又是旅游文化资源富集区。在甘孜发展全域旅游,有资源、有市场、有基础、有政策、有支持,对甘孜加快发展、同步小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把握大势,站在全局性、战略性高度重视全域旅游

今年2月6日,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把甘孜州全部纳入创建范围。这是我们推进全域旅游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我们多年来为之奋斗、梦寐以求的喜事,是甘孜发展底部突围、转型升级的希望所在。

第一,全域旅游是我们一路走来的坚定信念。近年来,不管创业如何艰难、情况如何变化,我们都坚定不移地把全域旅游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11年11月22日,在州第十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全域旅游”,把全域旅游定义为“四全”。全域资源:整个甘孜州处处是风景,从一滴水到一条河,从一棵草到一株树,从一块石头到一座山,从一座建筑到一个人,都是全域旅游的资源。全面规划:把全州15.3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整体开展《全域旅游规划》。全境打造:不是抓一个点的旅游、不是抓一个县的旅游,而是一个地区在抓旅游。全民参与:营造全民重旅氛围,人人都是旅游的服务者、经营者、管理者、参与者。

——2012年,我们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意见和方案,按“三圈两轴”布局启动全域旅游。同时明确:全域旅游必须把生态放在前面,坚守规划、人口、土地、建设、生态“五条红线”。管住宅基地、自留地、未建设用地“三块土地”。克服中断传承、割断文脉;破坏生态、牟取暴利;相互杀价、恶性竞争“三种倾向”。

——2013年,我们在南路以备战“稻城机场顺利通航、亚丁景区精彩亮相”为抓手,引领了甘孜州南部旅游,并从中体会到旅游服务要做到“行有保障、住有档次、游有看点、吃有特色、购有产品、娱有品味”。在北路以成立康巴文化研究院、打造“一园三区”产业带为抓手,开启了北部旅游,并从中总结出:“做旅游是一个过程;做旅游就是做艺术;做旅游就是做文化;做旅游就是做细节;旅游要挣钱,就要有产品;要挣更多的钱,就要有商品。”同年,我们提出在全州设立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设想。

——2014年,我们确立“以全域旅游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着力实施文旅、农旅、城旅、体旅“四个融合”,在“圣洁甘孜走进浙江、走进广东”的基础上,成功推出“圣洁甘孜走进北京”系列推介活动,并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授予甘孜州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试验区称号的建议》。

——2015年,我们启动了海螺沟创“5A”、泸定桥、木格措、甲居藏寨创“4A”等系列创“A”活动,用创“A”标准引领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并分批到阿尔卑斯地区考察,将甘孜旅游精准定位为“全域山地旅游”。同年8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第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域旅游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是甘孜发展转型升级、底部突围的重大决策。

一是从“创新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本身就是发展模式的创新,是甘孜州立足生态优势,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弯路,从农业文明跨越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的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

二是从“协调发展”来说,全域旅游不是一点、一地的旅游,而是兼顾州内东部、北部和南部,兼顾城镇和农牧区,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兼顾全州各区域各领域的旅游,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协调性。

三是从“绿色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是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甘孜州被誉为“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这里天最蓝、水最清、空气最清新。但要把这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爆点就在全域旅游。另一方面,要发展全域旅游,首先要打好生态底色,生态是全域旅游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持续之源。因此,甘孜州的绿色发展,就是要通过全域旅游,制造绿色消费、创造绿色业态、促进绿色发展。

四是从“开放发展”来说,旅游就是交流交往交融。旅游改变思维、旅游改变生活。在甘孜州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破除怕吃亏、怕上当、怕受骗、怕风险、怕担责的山沟意识,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借智、借力、借资、借市,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计民生、繁荣民族文化、巩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安宁。

五是从“共享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拉动的行业有110多个,几乎给所有的人都创造了机会公平。甘孜州深居横断山腹心、远离主体市场。我们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在州内建立起绿色消费的大卖场,引导群众为旅游而种、为旅游而卖,组织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中来,形成游客能满意、群众得实惠、企业有收益、政府有税收的共享发展局面。

第三,全域旅游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着力方向和着力部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旅游主体的变化。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成为大众化、经常性的生活方式。2015年,国内游已经达到40亿人次,相当于全国人口每年旅游3次,蕴藏着惊人的消费力。二是出行方式的变化。国内游客中,自驾游占70%以上,“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常态,团散比从7:3演变成3:7,散客时代全面来临。三是旅游目的地的变化。如果说传统游客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现代游客追求的则是体验参与,旅游的目的地不再局限于传统景区,一个有文化的广场,一个有温泉的酒店,一家有氛围的咖啡厅……这些不是旅游景区景点的地方,正在变成新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消费侧的巨变倒逼旅游供给侧必须改革,从景区供给转向目的地供给;从观光产品供给转向多元产品供给;从导游、服务员等专业供给转向包括整个区域的全员供给。这种改革的结果,就是我们说的全域旅游。

第四,全域旅游是争取国家支持的新领域、新渠道。

甘孜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但现在我们到底向国家争取什么?争取“路”,公路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争取“水”,安全饮水已经解决了;争取“电”,电网已经架得差不多了;争取教育卫生,学校和医院也修得差不多了。投资如何增长,我们要向国家争取什么?方向在产业,在投入有产出、有效益的环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明确提出,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给予“八个优先”的支持:一是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二是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四是优先安排旅游外交、宣传推广重点活动,纳入国家旅游宣传推广重点支持范围;五是优先纳入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领域;六是优先支持A级景区等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七是优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训;八是优先列入国家旅游重点联系区域。这“八个优先”,个个都有真金白银,只要我们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区,我们就能获得国家的特殊支持。

二、理性思考,防止认识误区和实践陷阱

李金早局长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一文中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我们深深感到:这正是对甘孜近年全域旅游的高度概括和最好阐释。同时我们认为要在实践和操作层面正确认识这一概念,还需要准确把握“六个是”和“六个不是”。

“六个是”:

第一,全域旅游是一种理念引领。全域旅游是一种社会氛围,是一种旅游自觉,是一种制度建设,是把旅游意识、制度、规矩植入心灵、养成习惯、形成基因传承,达到“人人重旅游、到处有服务、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的境界。

第二,全域旅游是一种生活追求。对游客来说,是一种旅行体验的追求,是心灵修复的过程和满足状态。对居民来说,是一种生活质量的追求,是在旅游中拓宽收入渠道、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优化生活方式的愿望。对政府来说,是一种区域发展的追求,是关于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空间、整体优美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谋划与考量。

第三,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模式。是把全域旅游确立为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容量宽、综合效益高”的优势,利用丰富资源,突出旅游体验,开发旅游产品和商品,引导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城镇围绕旅游建、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从而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全域旅游是一种综合提升。是发挥旅游的拉动力、融合力和催化、集成作用,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提升,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第五,全域旅游是一种脱贫奔康的途径。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完全能够带动群众脱贫奔康。在甘孜州,去年稻城县由省定贫困县,通过旅游实现财政收入突破1个亿,城乡居民年均收入达到1.7万元。事实说明:全域旅游能脱贫、能致富、能奔康,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甘孜一定能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小康。

第六,全域旅游是一种奉献、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责任,是功成不必在我。旅游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过程,全域旅游不是一天、两天抓旅游,而是持之以恒,用一代人、几代人的心血去抓旅游。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必须要有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为一届打基础的责任担当;必须要有热爱这片土地、建设美好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家国情怀。

“六个不是”:

第一,全域旅游不是发眼前财、断子孙路。全域旅游不是“掠夺式”旅游,必须考虑未来的发展。随着“城市病”的蔓延,甘孜州的每一座森林、每一片草原,对于生活在雾霾中的人来说,都是奢侈品。但是这些资源又非常脆弱。在甘孜州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首先要对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说“不”,要让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第二,全域旅游不是家家生火、户户冒烟。全域旅游不是“一哄而上”、全部都直奔着游客去,而是要区分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合理分工、有序进入。种地的仍然要种地,不同的是在种地的过程中,要考虑观光农业,要考虑如何种游客喜爱的农产品;放牛的仍然要放牛,不同的是在放牛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让草原更美,如何把牛奶、牛肉卖给旅游,间接地挣游客的钱。

第三,全域旅游不是到处修宾馆、到处建饭店。“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宾馆饭店的数量等同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当然,宾馆饭店的建设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层次,决不能搞低水平的“农家乐”、“牧家乐”,而是要发展乡村精品酒店,发展民族、民俗文化主题酒店。我们追求的是“亮灯率”,而不是“空房率”。

第四,全域旅游不是粗制滥造、零门槛进入。全域旅游是有规矩的市场经济,必须立法、必须组织引领。旅游的信用危机来自于随便摆个炉子就卖烧烤;来自于随便找个房子、摆两张床就开宾馆;来自于随便买个QQ车、长安车就拉游客;来自于随便搭个帐篷、摆个地摊、打个招牌就开始挣钱。这种粗制滥造的做法不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而是对全域旅游的抹黑。

第五,全域旅游不是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旅游的根本动因在寻异,差异性是旅游的生命。我们有15.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从石渠海拔5334米的高原到泸定海拔1100米的河谷,分布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形地貌,集中了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所有自然之美。此外,我们还有别具一格的康巴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我们完全有条件差异化发展,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第六,全域旅游绝不仅仅是个概念,不是没有抓手,不是梦中的“香巴拉”。全域旅游不是一个虚幻的“理想国”,而是用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全域旅游也不是望洋兴叹,消极被动地坐等游客上门,而是要主动作为,抓“宣传”提高知晓率,抓“搬运”提高可进入度,抓“服务”提高吸引力。当然,全域旅游也不能吹糠见米、急功近利,需要久久为功,厚植优势。

三、挂图作战,用三年时间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月30日,国家旅游局首次公开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四个基本标准”和“八大验收标准”。甘孜州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必须拿出任务书、列出时间表、画出作战图。

(一)拿出任务书:到2018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营销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实现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环境显著提升,全民旅游意识基本养成,到州游客大幅增长,接待游客达到160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旅游税收达到地方财政税收的40%左右;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16万人(其中带动贫困农牧民参与达到1.2万人);当地农牧民年纯收入45%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二)列出时间表:采取定性定量的办法,确定每年的进度,并全部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管理。

——2016年,全面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创建方案,以“A”级景区建设为龙头,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确保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明显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取得突破,旅游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全年接待游客1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亿元,完成旅游投资25亿元。

——2017年,以备战四川省旅发委检查验收为龙头,开展创建工作集中攻坚,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要素配套体系,初步具备游客集散、服务接待、旅游购物、文化体验四大功能。全民旅游素质明显提高。全年接待游客14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2亿元,完成旅游投资30亿元。

——2018年,以备战国家旅游局检查验收为龙头,查漏补缺、全面提升,形成以骨干景区为核心、次级景区为支撑的多点多极发展格局。全民旅游自觉基本养成。全年接待游客16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亿元,完成旅游投资40亿元,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画出作战图:明确方法路径,战略上着眼全局、战术上突出重点,连点成线带面协调推进。

第一,用顶层设计规范。实现一批立法,出台一批政策,开展一批改革。实现一批立法,即把《旅游发展条例》《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旅游沿线经营秩序及环境美化管理办法》等一批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出台一批政策,即出台《旅游产业促进政策》《乡村旅游发展意见》等一批指导性政策。开展一批改革:一是改革旅游要素配置体制,破除旅游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搭建旅游统领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操作平台。二是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把全域旅游列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考核内容,督促各县(市)配强配齐旅游工作力量,强化旅游部门职能职责。三是改革旅游统计办法,用两年时间建成旅游数据中心,探索设置客观、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四是改革旅游扶贫机制,设计多种进入门槛和进入通道,建立旅游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宏观调控办法。

第二,用城乡提升引领。围绕“处处有服务、处处可旅游”目标,着力抓好城乡环境和群众观念两个方面的提升。城乡环境方面,一是打好绿色生态底色,完成植树、种草、栽花30万亩,规划建设雪山公园3个、森林公园16个、湿地公园15个。把森工养护区变成国家森林公园,把高山湿地变成国家湿地公园,让森工工人成为国家森林公园的管护者。二是向“九子一线”宣战,按照“弄干净、搞整齐、有文化、出品位”要求,治理“车子、渣子、棚子、电线”等乱象,全面开展城乡整理,整理出美丽,整理出规矩,整理出秩序,整理出文明,整理出高尚、典雅、进步的生活情趣,使甘孜大地干净整洁,爽心悦目。三是提升旅游城镇,按照“景城一体、景镇一体、景村一体”的要求,完成全州18个县城的改造,提升公路沿线旅游集镇20个,打造40个特色旅游村寨。群众观念方面,编印学生读本、群众读本、干部读本三种读本,开展宣传教育进景区、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寺院“八进”活动,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成为群众旅游习惯养成的过程。

第三,用完善设施支撑。突出州县联动,三年内建成自驾车营地18个、加油站130个、旅游综合服务站30个、旅游厕所260个,评定星级酒店9家、星级乡村酒店120家、民俗旅游达标户300户。这其中特别是要突出“交通先行”,把

317、

318、227等国道打造成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力争进出州通道达到10个以上,州内98.1%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8.3%的建制村通公路。建成甘孜格萨尔机场,把康定机场、亚丁机场提升为口岸机场,开通至少15条航线。同时要加快完善应急救援体系,今年要启动9个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并把景区所在地各县医院和沿

318、317线中心医院完善成旅游应急救援站,赋予各县中队、公安特警应急救援职能。

第四,用产品商品挣钱。旅游要脱贫、要致富、要奔康、要挣钱,靠的就是旅游产品和商品。一是要加快A级景区创建,三年内建成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10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个,形成核心吸引力。二是加快开发旅游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和各地资源条件,加快推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研学科考、户外运动、红色旅游等多元产品体系。今年要重点推出索道、热气球、户外穿越、冰雪冬旅四大产品。三是加快推出精品线路。围绕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四季主题,推出环贡嘎山生态文化之旅、香格里拉之魂生态游、川藏线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等精品线路。四是要加快丰富旅游商品,围绕“基地、企业、产品、市场、品牌”链条,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到2018年,龙头企业要达到10个以上,专合组织要达到100家以上。深度开发“酒、肉、果、蔬、茶、菌、药、水、粮、油”十大产品,力争各类商品达到2000种以上。

第五,用文旅融合铸魂。旅游就是认识不同文化的冲动和由此而产生的需求,必须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注入全域旅游的方方面面。一是要提炼主题。要从本地文化中提炼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标志性的文化品牌。康定就是情歌文化,情山、情海、情树、情石……一切都要围绕“情”来做文章;巴塘就是弦子文化,“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奇、情”都要围绕弦子来打造。除此之外,甘孜的踢踏、新龙的锅庄、德格的印经院……总之,每个县都要突出自己的文化主题。二是要明确目标。文旅融合不是随意而为、可高可低、可多可少,而是要明确目标和方向,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路子,瞄准市场、突出特色、讲求品位,后发也要高起点。康定要打造国际情歌小镇,巴塘要打造弦子音乐小镇……要把全州18个县城打造成18个国际性的文化主题小镇。三是要加快文创产品开发,文旅融合不是给游客说我们有这样文化、有那样文化,而是要充分挖掘康巴文化的各种元素,充分发挥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把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做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让游客去体验和购买,使游客吃文化、喝文化、看文化、住文化、玩文化、品文化、买文化。只有这样,文化才能赚钱,甘孜旅游才有魅力。

第六,用营销推介拓展。一是要走出去,继续开展“圣洁甘孜,走进上海”等系列推介,进一步打响“圣洁甘孜”品牌。二是要搞活动,今年要以“四川甘孜山地旅游节”为龙头,整合推出康巴艺术节、康定情歌节、环贡嘎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亚丁天空跑、海螺沟踩扁带、318骑行等系列活动,形成声势和影响。三是要发展智慧旅游,确保重点景区、旅游城镇、宾馆饭店实现网络和WIFI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培育发展一批甘孜州的“携程”、甘孜州的“途牛”、甘孜州的“驴妈妈”,架通游客与目的地的信息桥梁。

第七,用补齐短板完善。对照创建验收标准,重点补齐资金、人才、管理三大短板。管理方面,今年要启动9个县的旅游综合执法试点,并建立一批旅游警察分局、工商旅游分局和旅游巡回法庭。资金方面,一是要加大旅游投入。州、县两级要按照不低于本级财政预算收入1.5%的标准设立政府专项资金。二是要鼓励民间投资,支持众筹、众创等融资方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三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融资支持,三年内旅游贴息贷款至少要达到50亿元。四是要广泛运用PPP模式,推动与华侨城、港中旅、四川旅游发展集团、四川航空集团、四川发展集团、四川能投集团等大型投资企业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人才方面,在国外,要力争在法国办一个班,重点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在国内,要在中山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四川旅游学院办16个班,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人才;在州内,要在四川民院、省藏校和职业学校办18个班,重点培养从业人才。力争到2018年,旅游管理人才达到3000名、经营人才达到6000名、从业人才达到30000名,为全域旅游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篇:关于我县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一、 全域旅游的政策背景及乡村旅游历史发展渊源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它超脱过去完全依托景点景区建设和观光为唯一平台的旅游发展思维,把旅游发展从单一的重点景点景区拓展为以景点景区为龙头,是以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面的旅游体系。是对旅游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的全面提升和拓展。而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也给“乡村旅游”赋予了新的理念和内涵,现行的“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如:游居、野行、诗意栖居、第二居所等,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它是全域旅游构架的重要内容和平台,其所倡导的全新的资源观、时空观、产业观,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顺畅发展,也可以使得乡村的产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是乡村的环境得到改善,还能够全方位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而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它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旅游产业蓬勃驱动,以巨大的市场需求,呼唤丰富优质的旅游供给及新时期、新常态下的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新思维。

2016年7月,总书记在考察宁夏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这既是对宁夏的肯定,更是对全国全域旅游工作的肯定。全域旅游是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系统总结中国旅游3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分析未来中国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所作出的战略选择。其后,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和发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公布了首批和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名单,为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 我县发展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的基础分析 1.旅游业综合贡献。2015年,我县接待游客数量达到50万人,旅游产业收入1.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5%左右,实现旅游总收入10亿元,旅游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7%上下,旅游新增就业人数2000人,旅游脱贫人数达到3000人。由此可知,旅游产业对我县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

2.旅游资源和要素。从旅游资源数量的等级来看,攸县旅游资源类型比较齐全,涵盖了八大类,旅游资源与张家界、韶山、南岳和崀山存在差距,但是在中部地区来看,旅游资源属于优良级。目前,我县旅游产品体系较为完整,包含酒仙水韵、道教文化、宝宁禅意、神奇禹王、民俗风情、洣水神韵、多姿田园、历史文化等体系。民俗文化要素:如传统活动-贾山皮影戏、探灯,传统习俗-豆腐宴,传统技艺-打铁水等;乡土工艺要素:如藤编、织布、泥塑、绣花鞋垫、豆画、贴饰、木雕等;水系要素:如古井、滴灌、水车、沟渠、排水系统等等富有乡村特色的景观;植物要素:如野生植物资源、水生植物、绿篱、农作物、路边野花(草),地方特色瓜果等;动物要素:如家禽、家畜、水产、昆虫、野生动物、微生物、鸟类等;地貌要素:如山地景观、农田景观、低山、丘陵、梯田,湖泊景观、岩溶景观等旅游要素。旅行社已达到15家,并在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星级宾馆达到3家,住宿类型不断多元化,乡村度假酒店蓬勃发展;攸县餐饮做为湘菜的一大菜系,其风味独特。

3、旅游规划与理念。近年来,我县根据本县旅游资源要素,以自然山水和文化遗存为依托,以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溶洞探险、康体养生、商务旅游、乡村旅游为主打,先后编制了《*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酒埠江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并准备启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阳升观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致力于把我县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战略方向和路径明确。

4.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我县交通较为便捷,平汝高速的开通,使我县纳入了“长株潭两小时生活圈”。S315的提质改造,构建了“攸县一小时交通圈”。公路交通在其交通中占据主要地位,目前我县的公里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前列,已经形成了“四纵七横”的公路网络。但铁路交通尚不完善,现有的醴茶铁路主要作为支线铁路参与运营,目前没有高铁。我县水资源丰富,湘江支流洣水和攸水在境内汇集穿城而过。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我县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有力地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完善了景区(点)交通、环卫、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标识等基础服务设施。但是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要着重提高公共游憩空间、完善旅游集散咨询体系、生态停车场数量等。让游客方便的来,快乐的玩,带走自己喜欢的东西。

6.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旅游信息化建设普遍成为新时期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智慧资源体系正在尝试打通,通过重点项目、平台、系统的搭建构设智慧旅游发展框架。目前正在积极开发全域旅游电子商务智慧平台。但是,在推进过程中,智慧旅游在基础设施层面要不断加强硬软件配套,普及旅游实用信息wifi、自助触摸屏,加快旅游二维码配设,并不断完善智慧旅游基础数据库。全域要着力开发在线平台,陆续推出智慧旅游系列网站、网络旗舰店、各类包含四导(导游、导航、导览、导购)功能APP软件、呼叫中心等,并与主流旅游网络平台合作营销,实现旅游资讯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融合。此外,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各地智慧旅游的得力推手。多地区正尝试推行智慧旅游卡,进一步打通旅游产业链。完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的搭建主要包含智慧电子政务、办公系统、游客及景点监测、旅游团队服务监管、安全运管中心、移动执法、交通定位、旅游大数据分析的内容。

7.旅游发展环境质量。持续打好城市提质战,不断深化城乡同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公共安全感测评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10位。全面启动洣水、攸河两江四岸生态保护和区域开发,强力推进了以“治污、治水、治采、治餐、治违”为重点的“五治”行动,全部取缔了水上餐饮,基本实行了城区禁养,着力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着力将两江区域打造成为“城市绿心”。 坚持以开展“洁净攸县”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稳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8.旅游开发与推介。近年来,我县的旅游开发建设力度加大,旅游产品推介工作进一步加热。民间资本正在不断渗透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攸县与株洲市政公司正式签订的《攸县酒埠江生态新镇建设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湖南省首个旅游业PPP项目正式地实施。民间资本的融入极大的改变了我县旅游开发投资结构和投资现状,进一步加快了我县旅游开发发展的步伐。在旅游从宣传推介方面,几年来,我县利用电视、电台、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和参加博览会、招商会、节庆活动、外联活动的机会,积极宣传景区,极大地提升了攸县旅游的知名度。旅游宣传推广资金保障措施完备,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途径在宣传推广中的运用正在不断扩大。

三、我县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和不足

1、本土文化的挖掘和旅游景点文化的塑造比较滞后,旅游产品缺乏“灵魂”。 我县是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县域,自汉高祖五年建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有一千五百年的道教文化的浸透,有十分丰厚的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有历史长远的彭祖文化印迹,有网岭汉墓群等为主的文物古迹等等。但是,在景区建设的背后,我县旅游产品还比较缺乏系统的本地文化烙印。文化旅游资源发掘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塑造还相当滞后,旅游的基本要素和产品缺乏“灵魂”,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县旅游业品质、品位的提升和旅游长远发展。怎么以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本地的宗教文化、酒文化、仙文化、攸女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民俗文化、餐饮文化、工业文化和经商文化,有待进一步探索。

2、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规划和整体布局理念比较滞后,旅游开发缺乏整体性。自从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我县正式步入旅游开发发展开始,虽然做了一些旅游发展规划,并为我县旅游开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规划的全局性、整体性和长远指导性不强,特别是国家提出全域旅游新理念后,我县对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规划已经滞后,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发展缺乏方向,已经对我县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项目包装申报、整体发展布局形成了“瓶颈“的制约,可能还会造成资源破坏式的开发。特别是在全国全域旅游大背景下,如果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乡村旅游项目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很可能重规模、轻质量、盲目开发、各自为政,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导致各类农业资源破坏和无序经营,农村旅馆高楼化、城市化倾向可能会比较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3、旅游景点景区及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相对滞后,旅游宣传缺乏系统性。在传统观念中,旅游宣传营销由旅游部门来承担和执行,既合情合理,又便于明确责任主体。但是在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从“小众”享受转变到“大众”消费的大趋势下,再秉承和坚持这样的观念,则显得不合时宜。因此,要把旅游宣传营销纳入到一个地区对外的整体形象的高度来考虑和推动,树立和强化“一个好的旅游形象体现的不仅是旅游业的形象,还关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形象”的理念,统筹考虑和整体谋划旅游宣传营销工作。从目前我县旅游宣传营销的现状看,一是没有整体的旅游宣传营销规划,在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工作中没有行动指南和整体布局;二是旅游宣传营销投入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制约性瓶颈。旅游宣传营销引领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大量有效的经费投入。目前国家对旅游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旅游业也被赋予了新的责任和使命,财政对旅游业发展包括宣传营销在内的投入势必需要加大力度,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旅游宣传营销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宣传营销机制体制不健全,宣传营销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4、专业队伍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及从业培训比较滞后,旅游人才比较缺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旅游从业人员仅占总人口比重不到2%,与全国平均水平6.1%比较,低了4.1个百分点。旅游专业人才更是小之甚小,大大制约了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一方面,反映在旅游管理队伍人才匮乏。从服务管理、景点景区运营管理到旅游策划、旅游综合管理,都显得人才缺乏,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中的旅游人才队伍还处于较低层次,这与迅速发展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相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县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在导游和讲解员队伍人才奇缺。作为旅游先导宣传者和旅游前沿媒介主体,它是旅游发展最为重要基本要素之一。目前,我县的导游队伍基本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这已经与全面发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大势不匹配,影响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再一方面,旅游教育培训工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需求,使各类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不多,知识、信息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我县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弱化。与此同时,旅游信息平台建设还比较滞后。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和全域旅游强势推进中,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旅游管理必然的选择。目前我县旅游智慧平台建设正在着手启动,但开发建设的工作量十分巨大,经费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网络建设难度大等问题不少,还需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四、对我县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展开一幅醉美的攸县全域旅游图章,重在解决业态格局的规划。我县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业态格局应在高品位打造酒埠江风景区、阳升观风景区的基础上,精品化发展城市旅游和夜间旅游,纵深发展乡村旅游,开拓发展自驾旅游,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做好县域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数据库综合设计。综上所述,我们建议:

1、突出规划引领,科学策划,全力构筑我县全域旅游全新格局。

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的蓝图,是旅游业发展布局的基本构架和指南。一是,建议尽快落启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阳升观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围绕《*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及《酒埠江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阳升观旅游发展规划》,以构建我县大旅游格局、选择基础条件最佳、区位优势最好的酒埠江和阳升观景区为龙头,集中资源实施景点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辐射全县,循序渐进,逐步带动以网岭汉墓群开发为中心的汉文化、中药种植和养生体验旅游区、以洣水河风光带中心的城市风景旅游区,以皇图岭为中心的传统农耕文化和农业观光旅游区,以红旺园林、云田花卉为中心的南部花果观赏区的全面繁荣。二是搞好旅游整体形象策划。要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我县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策划和设计我县全域旅游及重点景区和乡村旅游总体形象,使我县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扶持,培植我县旅游业发展后劲。四是严格规划布局的落实。在开发拓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旅游要素和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全县经济发展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精心规划和策划,做到宜做旅游的做旅游,不宜做旅游的做旅游发展的配套产业,切忌形成村村冒烟、户户点灯的现象,尽量避免旅游的乱开发、乱建设、乱投资的现象出现,避免重复建设、资源破坏、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发生。

2、突出资源整合,以点带面,努力提升我县全域旅游整体效应。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培育,形成了许多较成熟的、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然而,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仍存在着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分散等问题,导致我县旅游难以形成核心吸引、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格局。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是有效解决资源分散、缺乏拳头产品的重要措施。要加快推进酒埠江风景区建设和阳升观风景区的规划及开发步伐,将酒埠江景区和阳升观景区联为一体。同时,加快推进和完善景区旅游环线建设,通过旅游环线的连接,实现景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和景区自身体量的扩大。要加快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规划布局和设计策划工作,做到科学定位。建议在酒埠江和阳升观主体景区的基础上,形成“一心三区”的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格局,即“一心”是以县城为核心、以洣水风光带为主线的城市旅游观光休闲区;“三区”是以网岭汉墓群开发为中心的汉文化、中药种植和养生体验旅游区、以皇图岭为中心的传统农耕文化和农业观光旅游区,以红旺园林、云田花卉为中心的南部花果观赏区。在此框架下精心策划设计精品旅游景点,做到一区一品、一村一景。在重点的两个景区建设上,我们建议:

酒埠江风景区建设。按照已编制的《酒埠江风景区总体规划》要求,加快推进酒仙湖景区的设施建设,深度开发白龙洞、仙人桥及周边的柏市温泉、禹王洞项目,着力推进欧公山、泉塘幽谷、八福垅、桃源谷、红军兵工厂等景区规划设计,加大风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全力打造成湘东南最大的,以彰显历史文化和张扬生态景观为主的,融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5A级景区。在酒埠江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上,要采取政府主导、规划定位、统一经营管理、多层面融资的模式。避免开发建设单一独统,久而无果、开发无序的现象,避免景点分割、经营分散,不能形成统一的景区经营体系的局面存在。

阳升观景区建设。以道教文化为依托和切入点,沿张司空采药、洗药、制药和修道的路径,修筑绿道,建立慢行系统,以问道、寻道和修道为主线,深入挖掘司空文化,开展祈福、养性、养生和净心活动。开发温泉养生、竹海养生、道学养生、运动休闲养生等项目,实施休闲度假计划,达到养生康体目的,把司空文化与阳升观独特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打造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根据阳升观景区的自然特征,在开发建设上,一是重点挖掘道教文化,全面对道教司观进行复原性的重塑和有规划的扩建;二是把景区居民点分为搬迁、扩建和保留三个类型,调整阳升观和司空观周边居民点密度;把保留的居民点改扩建为特色民居、传统民居和风情客栈三个类型,调整阳升观和司空观周边居民点的建筑风貌;三是深度开发阳升观自然景点,如:千洞峡漂流项目、幽居竹海项目、紫云峰攀爬登山观景项目、石山书院遗址复原建设项目、瀑布群建设项目、深山仿古别墅养生居所项目等,做好一批吸引游客眼球、留住游客心身的精品景点。四是采取政府主导,规划定位、统一经营管理、多方融资(PPP)项目的形式进行开发建设。

3、突出文化塑造,挖掘内涵,潜心打造我县全域旅游精品形象

现代旅游是人们主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种大众性综合活动。在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旅游业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价值的基础,业是旅游业的立足点和灵魂。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才能和提升旅游景点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吸引力,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从而使旅游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旅游和文有着天然的联系,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涵,旅游和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通过文化的塑造,可以使旅游更具趣味性和品味性文化的深刻内涵,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作为置县已有两千多年,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县,有着一千五百年的道教文化的浸透,有十分丰厚的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有历史长远的彭祖文化印迹,有网岭汉墓群等为主的文物古迹等等,如何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将文化与旅游融合,这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需要解决问题。我们建议:一是以文广新局牵头,组织专业队伍对我县历史文化、本土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名人古典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加工和整理,形成我县文化体系。二是以商务旅游和粮食局牵头,组织专业人士,依据规划的要求,对我县所有的景点、美食以及乡村旅游要素进行全面的普查,按照旅游要素的基本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全面摸清我县旅游资源。三是组织专家团队将我县本土文化适得其所的对应相关的景点、景区、美食等旅游载体进行塑造,给所有的景区赋予一个美丽的文化装束,给所有的景点、美食以及旅游资源赋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充分结合地方民俗文化和当地民间工艺等,积极打造富有地方乡村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寻找有利于改变我县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的方法。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4、突出宣传营销,创新开拓,着力提升我县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随着我县“旅游强县”战略的提出,旅游业势必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以提高我县旅游知名度为目的的各种旅游宣传推介活动,要克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树立起大宣传、大推介的意识,不断创新旅游推介机制,提高旅游业宣传推介的整体水平,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宣传推介来提升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离不开资源的推介和地域文化的打造和包装。如何发挥宣传部门职能作用,提升对外宣传水平,从而科学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过去我们业努力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从中得到一些理性化的思考。旅游经济既是品牌经济、知名度经济、又是注意力经济。我们要围绕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一手抓旅游发展,一手抓旅游宣传,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力,虚实相应,动静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做大做强客源市场。一是利用媒体促宣传。通过在中央、省、市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大型媒体宣传我县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景区知名度。二是通过网络促宣传。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尽快建设完善功能完备、内容丰富的旅游智慧平台,全面推介县内旅游资源,让消费者不出家门就对攸县的旅游资源有所了解。三是创新方式促宣传。把我县的古文化编成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广泛进行宣传,在提高群众的理解力和知晓率的基础上,提炼出古攸州的文化内涵。四是抓住节会促宣传。以举办大型活动为契机,抢抓机遇,积极跟进,组织参加规格高、影响大的旅游交易会,展示自身的品牌形象,通过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使国内外更多的人关注攸县、走进攸县、了解攸县。在旅游宣传营销工作上,要凝聚力量和共识,把旅游宣传营销和全县大的经贸活动、重要纪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全县的日常宣传、重大营销活动、节会宣传等,力争旅游宣传营销做到“月月有影响、季季有高潮、年年都精彩”。做好旅游项目包装策划工作,把具有攸县特色的旅游景点融入湖南和全国的旅游产品体系中去,实现我县旅游产品的有效销售。推出诸如“缤纷四季,快乐攸县”的踏青赏花季、避暑漂流季、休闲采摘季、冬补养生季等季节主题,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旅游目的地、自驾游特色旅游目的地、醉美攸州村镇、露营地、自驾车宿营地等旅游项目,促进特色化、多元化市场开拓。加大旅游宣传保障力度。旅游宣传营销需要复查巨大的人、财、物力的投入、财政必须要确保旅游项目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的经费,确保旅游宣传推介工作的开展。

5、突出队伍建设,理顺机制,聚力推进我县全域旅游迈上新台阶。

当前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时期,人才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决定性因素。如何提高人才工作服务旅游业发展的能力,依靠人才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我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和课题。目前我县旅游与风景区管理体制还存在诸多不顺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建议:一是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对旅游业进行指导、管理, 协调各方力量,促进各单位密切合作,把单体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把个体积极性转化为群体积极性,发挥聚集效益,形成整体合力。二是以旅游开发总公司为平台,对景区资产重组开发,对景点项目包装上市,走大市场、大融资、大开发的道路。三是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树立良好的旅游产业和人才队伍形象。保护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的利益,稳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吸纳优秀的人才进入旅游行业,确保旅游行业人才队伍稳定和素质不断提升,积极推进旅游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走出行政化壁垒,探索市场化、职业化的人才培育和成长模式。

第四篇:“全域旅游”是激发乡村发展造血功能的重要工具峰观全域(八)

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已占据国内旅游半壁江山。从延庆柳沟豆腐宴到袁家村关中民俗旅游,近几年乡村旅游可谓是如火如荼,从百度指数中“乡村旅游”关键词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旅游发展报告》指出,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这背后有两组数字值得进一步的关注:

第一,2015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1万亿的乡村旅游消费与6万亿的农业产值相比较,可以认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在这20亿人次和1万亿的背后,是中国现有的10万个特色村镇,200万家乡村农家乐,和1000万的乡村直接就业,旅游业也已经成为众多乡村家庭的主要就业渠道。

“全域旅游”联动城乡,应在扶贫助农中发挥更大作用。与国家在水利、畜牧、机械化等方面的投入不同,旅游业是在经济产业上“城乡联动”最直接的体现。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乡村餐饮住宿等旅游接待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于果蔬、绿色食品、手工艺品等种养殖产业和手工艺等乡村经济有非常好的带动作用,是“以城带乡”的主要渠道。

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乡村旅游也不能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初级阶段,应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引,统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停车场建设、标识标牌、信息服务、旅游厕所以及特色农产品、农村电商、农村通讯等各项建设投入。

旅游业发展作为“以城带乡”的重要手段,“ 全域旅游”思想应成为指导“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也应成为“涉农资金”整合的重要参考。

第一,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结合旅游发展和旅游服务。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当前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乡村文化站、全民健身设施等,对于与乡村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服务、旅游公共交通等投入不足,或是与旅游发展结合不足。 例如,北京怀柔不夜谷乡村旅游发展火热,但到目前也没有从北京城区直达的公共交通;大量的乡村都建设有图书室、文化站,利用率低下,却很少能够跟相关机构合作建设成为类似篱苑书屋、碧山书局这样的乡村图书馆、乡村书店,既提供文化服务功能,又成为旅游发展的卖点。

在城市人不断涌入乡村的今天,乡村公共服务已经不仅仅是服务于本地村民,更应成为“居客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务和重要的旅游吸引点。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乡村公共服务配套,能够更好的支持乡村整体发展。

第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障的同时,应避免过度城市化。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乡村建设资金投入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包括安全饮水工程、污水和垃圾处理、清洁能源、村庄道路等多个方面。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乡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方面,但当前的项目建设存在参照城市标准建设雨污管网、道路硬化、道路照明等问题,使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被“过度满足”,反而失去了乡村本应有的特色。

另一方面,对于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又存在“污水管没有接入室内”、“采暖设施和手段落后”、“自来水供水水压和时段限制”、“停车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客观上限制了乡村旅游接待的发展。

游客向往的乡村,是美丽的乡村,优雅的乡村,是田园诗里的乡村,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让游客在享受乡村魅力的同时,免受基本生活和卫生条件的困扰。

第三,农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需要与旅游发展互相促进。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民数量不断减少,我国农业发展逐渐向两个方向分化: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精细化高附加值农业,其中后者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高的匹配度。

当前我国处处都在发展农业旅游,却鲜有经典项目出现,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一,仍然以传统的模式做农业,没有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有价值的农产品;其二,农业与旅游只是简单相加,缺少融合与创新,没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更好的旅游产品。

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拓展“旅游+农业”,让农业、农民与都市文化创意、都市消费群体更好的融合,是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要让“城里人”参与到乡村农业的整个过程中来,让乡村旅游1万亿消费向农业发展延伸,带动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就业。旅游+农业的产业创新也应成为乡村发展财政支持的重要方向。

第四,乡村旅游、优质农产品宣传营销应纳入政府宣传工作计划。

当前众多乡村发展旅游业的一大困境,是拥有优质的资源,却苦于不知道如何营销宣传自己,“酒香也怕巷子深”。

好的营销推广,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优质的乡村旅游产品、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绝大多数农民缺乏面向市场,利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进行营销推广的能力,也缺乏花钱去做宣传的支付意愿。同时,旅游营销推广通常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影响,有人花钱办事,有人跟着沾光,客观上也限制了农民营销宣传的积极性。政府的支农助农行动,应将乡村旅游产品、优质农产品的营销宣传工作纳入计划,当做一件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具体行动去执行。

第五,旅游应成为乡村产业扶持和金融支持的重要方向。 当前我国乡村的老龄化、空心化问题十分严重,“386199”部队的比喻已经广为人知。然而,由于农业收入较低,乡村缺少能够提供劳动就业和经济收入的产业基础,空心化问题难以扭转。

虽然不是所有乡村都适合发展旅游业,但旅游业已经成为大量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解决乡村就业、乡村活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化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当前国家对三农的投入,由财政、发改、农业、国土、水务、交通等10多个涉农部门共同行动,“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项目和资金“碎片化”安排使用的问题突出。虽然已经开始试点“涉农资金整合”,但“保障性投入”为主的格局仍未改变,对类似乡村旅游产业等乡村发展造血功能的投入仍然较弱,亟待改变。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融合多年实践经验,整合旅游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运营管理和金融投资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成立了“全域旅游中心”。中心作为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成立的新机构,将突破传统旅游规划设计的服务模式,整合多专业人才,以“四位一体”模式嫁接规划、运营、投融资、营销等多方面资源,切实推动旅游发展。

(本文源自巅峰智业,作者李春波,转载请注明)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规划经验,从乡村旅游的含义、发展趋势,到乡村旅游规划策划、全国布局以及乡村旅游扶贫政策都有深刻见解,拥有多项乡村旅游规划案例,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

第五篇: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巅峰专题研究:全域旅游。http:///topic/comprehen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