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2022-11-01

第一篇: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集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

1 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

2 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 (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1-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板书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 2.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 3.北京时间

讲述 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练习 请同学们读图1-3,完成练习题

1、2。

3 (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第3课时 (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1-1,亚洲地形图,1-5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4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1-1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第4课时 (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板书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雅库茨克和乌兰巴托,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5 (展示“雅库茨克气温曲线图”和“乌兰巴托降水量柱壮图”)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 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 三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 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 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

6

第5课时 (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 判断下列有关气候的描述哪些是有关亚洲的,哪些是有关欧洲的? (1)除温带海洋气候外,大多数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3)季风气候显著。 (4)大陆性特征显著。

(5)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讲授新课)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 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

活动 学生在1-1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 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练习 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7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课堂总结)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板书设计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第6课时 (课堂导入)

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1-14,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板书 1.人口最多的大洲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

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板书 2.人口分布不均匀 3.亚洲的人种和民族

学生自学阅读14页亚洲的民族小材料。 4.亚洲的国家

在13页地图1-15上找到与我国在陆地上相邻的国家。

中国的临国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4个。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亚洲的人口与国家,那么欧洲的情况如何呢?

8 学生阅读12页材料,欧洲的人口与国家。 板书

(二)欧洲

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2.城市文化水平高

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活动 课下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口分布不均匀 3.亚洲的人种和民族 4.亚洲的国家

(二)欧洲

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2.城市文化水平高

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第二节 非洲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初步学会从自然角度分析非洲的人种特征;从历史原因分析非洲的人口分布,以及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一现象。

3.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教学方法 :启发 讨论 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亚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 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ºN以北,最南在30º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ºE以东,最西在20º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 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 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 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 定基础。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地形图,及各种统计图表,掌握读图的方法,锻炼读图能力熟练读图的技巧。

3. 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 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阅读课文,简单介绍、以人文教育、德育为主。

三、小练习:利用书、目标检测当堂练习。

四、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提前看图尝试分析非洲的气候 突出的特点,旨在让学生熟练这种方法。 教学后记 :

非洲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大洲,讲课时适当插入一些关于例如:裂谷、刚果盆地的一些地理讲述,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的课堂中要适当加入一些录像效果会更好。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管自然环境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㈢读图1-22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11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 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东部南部一些地区在 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㈡读图1-23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1-24非洲年降水量

1. 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00㎜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四.读图1-25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10℃~20℃之间,小部分在0℃~10℃之间,没有高于30℃的地区,也没有低于0℃的地区。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撒哈拉沙漠在30℃~40℃之间,东部南部一些地区在10℃~20℃之间,小部分在0℃~10℃之间,没有高于40℃的地区,也没有低于0℃的地区。由此可以总结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赤道附近和几内亚湾沿岸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南北回归线两侧的热带沙漠地区则降水很少。

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1-26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 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 读图1-27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12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1-25,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三、总结:总结整节课的知识体系。

四、布置作业 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学生全部掌握较为困难,图表也很多。

课时安排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从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方面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

2. 通过非洲人口的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各国的主要农产品、矿产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非洲是一个存在着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大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教学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非洲人口的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各国的主要农产品、矿产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非洲是一个存在着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大洲。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 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回忆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和非洲的国家,

二、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欧洲的殖民者为什么要来非洲开辟殖民地?正是受到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吸引。简单介绍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的建设种植园、矿厂等情况。引起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㈤丰饶的资源

读图1-29非洲主要矿产与农产品分布。指导学生读图,尤其是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强调图例的作用。

观察非洲主要的矿产品:石油、金、铁、铜、铀、铝土、磷灰石、金刚石 非洲的主要农产品:可可、咖啡、花生、棉花、香蕉、油棕、剑麻。

通过阅读“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以及对气候、景观的复习,对照地图册列举非洲的野生动物。

13 如有学生熟悉这方面知识,请他为同学介绍,树立目标。 对照图例在图中找出各种矿产品、农产品的名称、分布地区。 讨论。列举。初步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养成科学的资源观。 通过阅读课文总结:

1.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

2、植物资源丰富(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名贵树种、热带经济作物)

3、动物资源丰富(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各洲之首) 简单介绍非洲的粮食作物(玉米)

虽然非洲有这么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非洲并没有因此富裕起来 ㈥亟待发展的经济

通过一些调查结果说明非洲贫穷落后的经济现状 读图1-30思考书上练习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出生率减去人口的死亡率。

2.从全世界来看,非洲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最高的,而欧洲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最低的

3.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迅速,而非洲的人口绝对数也很高,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有限的粮食分散,人均占有粮食量少,很多地区食不果腹

阅读课文、总结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 1.人口问题 2.长期的殖民统治 3.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 4.恶劣的自然环境

学生普遍了解这一现象,最好找学生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题目很简单,学生独立完成以便教师掌握情况对掌握不好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分析。

四、总结、布置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有较多的直观资料,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自己总结较多的地理知识,积极主动的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逐步锻炼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总体掌握情况较好。

第三节 美洲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

14 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事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塔,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 新大陆(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1-31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2.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鼓励学生讲解,锻炼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平日中对地理事物、地理问题的搜集、思考。逐步养成独立自主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

三、总结本节课内容(对于知识的回忆要积极主动。)

四、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对于怎样分析地理位置、地形的方法较熟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独立、主动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总体掌握情况较好。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总结作业情况。

二、 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三、 教授新课:

㈡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图1-

35、1-36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 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阿巴拉契亚山脉。 大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16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 练习:教材27页第

1、

2、3题。

五、 小结: 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六、 作业:列表对比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七、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知识直观性比较强,学生可以通过地图轻松的找到答案,学生的成就感比较高,应适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书28页29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1-

41、图1-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表对比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水文特征。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

通过对书28页29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1-

41、图1-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书28页29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1-

41、图1-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

二、讲述新课: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 ㈢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读书)

1.根据书28页图1-37和图1-38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 (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2.根据书29页图1-40分析美洲的降水量。

(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3.根据书29页图1-41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候的各个主要因

17 素。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 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 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面积最广 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 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利用书29页图1-42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利用书29页的活动练习题,以及图1-42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创设地理情境,提出问题,列出表格。

㈣河流 (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三、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

四、作业: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气候的学习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课堂上要多展示图片、数字,让学生练习自己分析。对于学生的答案要多鼓励。

课时安排: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语言,政治区划等。

⑵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2.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教育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美洲的气候特征。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根据日常经验尝试总结地理特征。

二、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美洲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济大国,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闻名的国家。

(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㈤人口与经济

阅读美洲政区图,分别找出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通过指图辨认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美国——华盛顿、加拿大——渥太华.墨西哥——墨西哥城 巴西——巴西利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1.人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一部分知识。)

通过书上31页阅读材料分析强调北美洲以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为主,黄色人种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被誉为“世界人中大熔炉”.说明美国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 2.语言

美国和加拿大通行英语,加拿大东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语。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通行西班牙语,巴西和一些岛国使用葡萄牙语。 介绍拉丁美洲的范围、名称来源

1. 宗教(主要是基督教)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清晰。

2. 经济

① 美国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② 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之支柱的工业体系。 ③ 墨西哥是与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④ 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⑤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农矿产品为主要的出口产品,能源矿产以石油最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大量出产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四、作业:单元检测的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最后要进行一个总结,让学生把美洲的知识能够穿起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把知识点总结一下,以互相提问的形式展开,班级气氛较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

20 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1 2. 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 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 (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㈠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 读图2-3,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6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利用37页阅读材料分析“花园城市”新加坡国际贸易、加工业、旅游业为三大经济支柱 3.居民

利用书40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22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四、小结与练习:利用目标检测、填充图册的练习当堂巩固。 教学后记:

本节课读图较多,学生的活动较多,内容比较简单

课时安排: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2. 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8页图2-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23

四、小结与练习:总结本节课知识,最后综述东南亚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目标检测和填充图册上的练习题练习。

五、作业: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非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第二节 南亚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 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 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㈢教育目标:了解中国主要邻国的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教师提示从位置、地形、资源、宗教四方面谈)

二、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找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学生为全体学生简单介绍,提高兴趣。

三、教授新课: ㈠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24 2.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3.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㈡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1. 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 : 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 (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㈢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四、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作业:配套练习

六、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练习读图能力,通过地图掌握你所需要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可以多加入一点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图获得地理知识。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一.导入新课:

25 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讲述新课: ㈣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

逐月降水量图 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利用书44页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通过板书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板书总结。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 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简单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经”和“印度的牛”以及蛇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提高兴趣

⑸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在南亚的主要分布国家以学生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1. 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 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3.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二、作业:目标检测上的题目

教学后记:本节课通过对亚洲南亚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己进行总结的能力。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思考、讲。多加练习。

26

第三节 西亚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 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27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2-17西亚的国家图。在图2-17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

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与作业: 目标检测上的题目 教学后记:

美伊战争后,伊拉克及世界各地报复事件不断,社会反响较大,绝大多数学生对此较为关注,这正是培养学生地理兴趣,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的好时机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 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 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28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 分析书51页图2-24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 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三、作业:目标检测上的题目 教学后记:

学生对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熟悉,“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干旱的气候”、基本上学生都能分析或描述出来,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学生不太熟悉,对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的古巴比伦文化有兴趣。有关西亚的石油学生也很熟悉,但对“石油在当地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影响”的认识不够准确。

29

第四节 欧洲西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能力目标: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重点、难点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一.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二.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三.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料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30 五.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六.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七、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八、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教学后记: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 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31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三、讲述新课: ㈠范围、位置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 (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0页《南极洲》和61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 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教材60页,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2、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3、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32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63页,活动题。

四、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回家通过课外阅读,查找关于南北极地区的有关知识。 教学后记:

南北极地区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地区,神秘、遥远、危险,冰天雪地,学生已经通过许多课外的阅读有了很多的了解,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讲出很多的内容。

第三章 走进国家

第一节 日本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与技能

1、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4、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5、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6、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7、运用地图和资料,能分析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其与城市、港口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尽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进步的师生关系。

3、通过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树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读图P3-1“日本地形”,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日本的领土范围并相互交换自己总结的结果。

2、通过看日本火山、地震录像,感受日本多火山、地震,并能分析日本这种情况与板块的关系。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让每组代表上讲台来交流该组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做适当点评。

4、让学生进行日本风光照片、日本习俗、日本饮食资料的收集,作为课前准备工作。

33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让学生猜谜语:日出之国;樱花之国。放映歌曲《芭拉芭拉之浪漫樱花》,这是描述了一种什么景观?(樱花飞扬)樱花是哪个国家的国花?(日本)让学生了解一下日本的国旗、国徽及日本的概况。

二、讲授新课 ㈠东亚岛国

学生看多媒体,思考两个问题:

⑴通过读图,判断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位置。日本东部濒临_______洋,西北部隔_______海与_______、______、_______及韩国相望。首都为 ______ 。

⑵日本的领土构成上有什么特点?其中有几个岛屿面积比较大?

练习: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算一算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并说说你对日本感性认识。 教师总结: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

观看《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㈡多山的地形(板书)

分析: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㈢湿热的气候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

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 练习:东京与北京在气温和降水上有什么不同?

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三、小结:

34 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四、作业 预习第68到70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三、教授新课

日本从历史上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古代中国水稻、铁器的传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这一切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四、文化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读课文“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又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表现可从古代、近代、文化艺术、饮食等几个方面归纳。)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五、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观看幻灯: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总结: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35 想一想,我国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六、主要城市

七、小结

八、作业 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首先要了解该国所在地理位置、领土和人口等基本特征,之后再进一步了解它们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这是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运用。

第二节 埃及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36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学生读图P72图3-14“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从P75图3-21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埃及教学课件、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课件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

(展示课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问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

(提问):(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简要了解) (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 (课件演示)尼罗河的泛滥

37 (讲解)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在古代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人们利用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巧妙的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承转提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呢?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板书设计】

埃及

一、 地跨两洲的国家

1、

2、

3、

4、 位置 苏伊士

领土、人口、宗教 首都

二、沙漠广布 1. 沙漠之国

2. 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3. 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国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过去:长绒棉

(2)现今: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注重景观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而严谨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 俄罗斯

教学目的

1.了解俄罗斯的疆域、位置和简要历史,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特征。 2.通过对俄罗斯疆域和自然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适当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 3.通过了解俄罗斯国家变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心国际时事,并能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俄罗斯地图》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 教学提纲 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二、自然环境 1.较平坦的地形 2.温带大陆性气候 3.主要河流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矿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学习新教材

第一节

疆域和自然环境(板书)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图]指导学生用红笔描出俄罗斯的陆上疆界,用蓝色笔描出海岸线。并在图上找出它周围的邻国。(共12个陆上邻国与其接壤,与美国隔白令海峡相望。)

[提问]从图上分析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处于北纬50°至北纬70°之间,属中高纬地区。北部、东部面临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线与黑海、波罗的海相邻。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板书)

[提问]上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发展、海洋运输等等方面考虑)

[教师归纳]纬度偏高,热量不足,对发展农业不利。俄罗斯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大部分临北冰洋,气温低,封冻期长,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十分不利。

[读图]从图上找出穿过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纬线,一条重要经线。 [提问]这两条经纬线分别说明什么?

39 [教师归纳]北极圈从俄罗斯北部穿过,北部属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东经160°经线从东部穿过,俄罗斯地跨东西两个半球。从上述俄罗斯所跨经纬度及海陆位置不难看出,国土之广大,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领土东西长达一万千米,坐火车穿越全境要一个星期,全部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板书)

[读图]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指图(《东西半球图》),说出亚欧两洲分界线。 [提问]从亚欧两洲分界线看,俄罗斯属于哪一个大洲?(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从上述分析可知,俄罗斯的国土三分之二在亚洲,应属亚洲国家,但从教科书上看,是做为欧洲的国家介绍给大家的。

[提问]为什么说俄罗斯是欧洲的国家?(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而且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所以我们说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属于欧洲的国家。那么它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呢?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板书)

二、自然环境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各地形区的分界线,总体看俄罗斯地形有

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叶尼塞河以西以平原为主,分别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二者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叶尼塞河以东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以东为东西伯利亚高地。总的看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较平坦的地形(板书)

俄罗斯的这种地形特点及地理位置特点,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提问]俄罗斯气候有什么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0℃以下,气温较低,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以下,降水较少。)

[教师补充]俄罗斯气候总的看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俄罗斯气候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纬50°至70°之间,北极圈从北部穿过,较高的纬度是造成俄罗斯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广大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大陆性气候(板书)

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实际各地气候并非那么整齐划一,东西南北有很大差异。 [读图]读课本“俄罗斯气候图”,指出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俄罗斯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又临北冰洋,为极地气候。东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风影响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中、西部虽然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表现在气温、降水

40 上也有很大差异。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亚欧大陆西部、中部气温、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西部为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受大西洋影响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西部广大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但中部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远离海洋,又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

[阅读课文]请一学生朗读课本第68页“读一读”。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气候是较为复杂的,这一点与其国土广大是分不开的。但分布最广、最突出的气候,仍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这种气候特点对俄罗斯的河流有什么影响? (大部分河流封冻期长。) 3.主要河流(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问题:从图中分析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怎么形成的?

[教师归纳]主要河流分别于流经欧洲的伏尔加河,流经亚洲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这些河流多为世界长河,是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它。受地势影响,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罗斯气温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却很丰富,水和热量的配合有些不尽人意,伏尔加河则因流经东欧平原,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内河航道。

过渡俄罗斯辽阔的国土不仅使各地自然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使之趋于复杂,而且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矿产等资源最为突出。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板书)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

[读图]在《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铁矿产地。(教师边讲边在俄罗斯地图上贴矿产符号)。

复习巩固①做练习题: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出发,沿北纬60°纬线东行至太平洋沿岸,沿途经过了哪几个地形区、穿越了哪些河流,沿途气候有什么变化?②阅读《东西半球图》,看图说出亚洲从南到北,地形、气候有什么变化?欧洲从西到东地形、气候有什么变化?

41

第四节 法国

一、教学目标

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习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读图析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哪个国家?(法国)它是西欧三大旅游国之一,有什么吸引我们的?

[讲授新课]

1、法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P81图3-27,看法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什么地方?(地形、气候) (1)比较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的面积大小。 (2)接法国顶点,看它轮廓特点。(六边形)

(3)法国海陆位置-----西面:大西洋,东南面:地中海 法国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内陆--------------大陆性气候 (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法国地势图”

(学生观察)看法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东南部高、西北部低) (提问)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什么地形为主?

(教师总结)地理位置优越性之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过渡〉法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它的农业怎样? (课件展示)

(1)农业发展的优势: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农业区: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麦、马铃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国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 (1)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

(2)高度发达的经济-----以汽车、飞机为主的工业

42 (3)核电比重占发电量中的70%以上。

法国的文化与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先贤祠、卢浮宫 (教师总结)艺术之都---巴黎。

第五节 美国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法、比较法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 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Ⅱ、学习目标我了解。(2分钟)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小组讨论:外来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给移出国带来哪些影响?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现象?

2.阅读第81页资料,说说华人华侨对美国有哪些贡献? 3.小组活动:

读第84页,完成以下问题。

1.(1)~(5)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

43 两个外来洲 、 。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 、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

、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 巩固练习:填充图美国部分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美国原有居民是 。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 。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法、综合法、联系法相结合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分钟)

1.读图9.12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

,工业产品种类

,产量 ,技术 ,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 ,因生产 而出名。 Ⅱ、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阅读了解目标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自学内容交流反馈

2.阅读材料第86页说出美国有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二位?从中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 的国家。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活动:读第87页,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4则资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2)看图9.

11、9.12,总结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5.学生讨论: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美国工业的发展的经验?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信念?

巩固练习:完成填充图美国工业部分

自绘美国本土示意图,要求填注临海、邻国、五大湖、主要工业城市等。 知识拓展: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工业、电脑软件、机器人、通讯设备、计算机辅助设备、光纤技术、超导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

44 美国在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工程、化学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术部门居世界首位,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国的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发展?

第六节 巴西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

2、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说明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3、通过分析巴西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设布局的变化,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利用资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2)以热带雨林为例,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说明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观点的方法,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推荐相关网址或参考资料。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巴西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即将要进行一次“巴西之旅”,为了能够充分享受这次旅行,我建议同学们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况。

教师:多媒体出示9.17和9.18图

学生读图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位置特点—纬度位置、海陆信置 地形特点—亚马列孙平原、巴西高原 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总结:巴西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为出行的物品准备提供借鉴)

45 教师:巴西不仅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和面积居前6位的国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的几个大国家之一。既然大家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那么就开始我们的快乐旅行吧!

“巴西之旅”第一站——圣保罗

教师:我们乘坐飞机来到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一下飞机,就受到了热情好客的巴西人民的热烈欢迎。作为考察小组的成员之一,我们跟随巴西中学生卞卡来到了她的家,一进门,同学们就被墙上悬挂的一张大“全家福”吸引住了。

教师:多媒体出示卞卡一家人的“全家福”。 学生:听卞卡介绍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学生提问:怎么卞卡的一家中就有多个不同的人种?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巴西的人种组成状况。

1、巴西的发展历史; 巴西的人文特色。

学生探究:小组自选主题,充分利用资料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巡回指导) 结果汇报:推荐组长代表汇报,展示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组内同学或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强调要注意倾听,共同分享)

发展历史组:玛雅文明—殖民统治—奴隶贸易—以混血种人为主。 人文特色组:桑巴舞、狂欢节、足球—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料)

总结: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教师:圣保罗不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还是巴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出示课本图9.22。 学生分组探究:巴西的资源状况和工农业的发展变化。 工业组:矿产(铁矿石)—工业分布(东南沿海)

农业组:农作物(咖啡、甘蔗、柑橘)—农产品(咖啡、蔗糖、橘汁) 历史组:单一经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战前:单一经济(农产品、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二战后: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现代工业跃居前列。 总结:巴西已经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读图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矿产不多,那么巴西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来解决能源矿产短缺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1: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

学生2:巴西利用本国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 学生3:巴西还加强了海底石油的开采。 „„

教师:同学们知道的很多。既然我们不定期到了巴西,体会到了巴西人民的热情,那么我们就应该为巴西的发展做一些贡献,留下一些好的建议。假如你是巴西的能源部长,那么

46 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开发巴西的能源呢?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学生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条件来考虑) „„ 第二课时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亚

教师:我们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亚。 教师:多媒体出示巴西利亚城市风光片(无条件可用图片代替)

学生:伴随幕后解说,仿佛置身于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漫步于繁花似锦的城市街头,体验着巴西的腾飞。

教师:通过欣赏巴西利亚风光,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 学生1:为什么巴西利亚位于热带,却四季如春?

学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为什么巴西的首都却从沿海迁到内陆? „„

教师:巴西将首都从沿海迁到内陆,不仅体现了对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内陆的开发和管理请同学们课后讨论一下,这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在意义上有什么异同?

教师:我们愉快的“巴西之旅”即将结束,现在是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富有神秘感的一站,希望同学们拿起你的相机,记录下你在不同寻常的经历,留下美好的回忆。

“巴西之旅”第三站——亚马孙热带雨林

教师:在巴西的北部,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河流冲积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这里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9.25亚马孙热带雨林(或看课本插图)。 学生:据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教师:你知道吗?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更大于其经济效益,有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地球之肺”。但是目前热带雨林毁林速度惊人,如不阻止这种趋势,80年内热带雨林将不复存在。

教师:多媒体动画出示“热带雨林地氏的迁移农业”(或看图9.26)

学生:观看动画片,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巴西在对热带雨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角色扮演:如何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

当地垦荒农民自由解答 巴西政府官员自由解答 地球环保专家自由解答

师生达成共识:保护热带雨林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遵守环保公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教师:至此,我们的“巴西之旅”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同学们将自己旅行的所见所闻整理出来,出一期“巴西游记”手抄报,让大家共同分享。

八、教学总结与反思

巴西的人口和面积都居世界第五位,足球王国,桑巴舞的故乡,灿烂的玛雅文明已成昨日的黄花,民族大熔炉里各色人种辛勤耕耘。赤道南回归线穿过,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王国。平原面积广大,亚马孙河波涠壮阔,滥伐林木,刀耕火种,热带雨林危机深重,为解决城市化问题,—新首都—巴西利亚在茺凉的土地上崛起。这样就把巴西的地形、人口、城

47 市、传统的文化,民族城市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方便记忆,又能提高知识,提炼及总结知识能力。

九、学生活动探究

1、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环境保护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什么?

2、巴西是一个人种复杂的国家,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第七节 澳大利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加强对学生的人地观教育。

教学重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录像片段等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世界第一“羊”业大国 2.发达的农牧业生产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丰富的矿产资源 2.迅速发展的服务业 3.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教学设计

48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录像:袋鼠。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是哪个国家特有的吗? 生: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澳大利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 (3)纬度位置 生:(略)。

师: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大陆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播放“澳大利亚动物园”视频资料)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驼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等等。看到它们,仿佛进入到遥远的地球演化年代。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特有的动物, 你知道它们是哪两种吗?(出示澳大利亚国徽) 生:袋鼠和鸸鹋。 师总结介绍

下面请同学们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澳大利亚长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会有什么影响? (2)南极大陆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1: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长期独自占领着南半球的一块大陆,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种类;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有关澳大利亚动植物资源种类的阅读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澳大利亚这个“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可以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谈自己的具体体会和感受。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生:回答、举例等。

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发“羊”财。

师: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羊呢?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P76的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然后对照P75“澳大利亚的地形”图,讨论:假如你是牧场主,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生:讨论回答。

49 师:总结。

师:其实,澳大利亚不仅羊养得好,其他的农牧业部门也十分发达。下面,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人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的。

师:请同学们看图8.37“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并从图中找出澳大利亚的四大农牧业区:“粗放牧羊区”“粗放牧牛区”“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师:(过渡语)现在,我们明白了人们为何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了,但有人又将澳大利亚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来读“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看看澳大利亚都有哪些矿产资源?

生:回答。

师: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是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还要从澳大利亚进口,为什么呢?

生:因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比较好,含铁量很高。

师: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石油等等,尤其是矿石产量高,矿产品出口创汇额占总出口额的很大部分。(请一个同学阅读教材P78页的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就称澳大利亚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师: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是你先发现澳大利亚,你准备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生:学生畅所欲言。

师: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人口稠密,这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大城市相继出现,如首都堪培拉,全国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位于这里。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

生:读图,查找城市。 师:(小结)

南太平洋上有个国家,它的环境很美,那里的人“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被特有动物簇拥着,正扬着悉尼的白帆驶向世界。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澳大利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教材三个非常形象的标题,用解疑的方式,从动物的独特性,先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 ,引出地形,使地形和养羊业结合起来,从气候入手,引出城市的分布,环环相扣,使学生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本节课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50

第二篇:最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

(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6-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板书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 2.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 3.北京时间

讲述 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第3课时

(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 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 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 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 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 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第4课时

(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板书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 三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5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 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 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

第5课时

(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 判断下列有关气候的描述哪些是有关亚洲的,哪些是有关欧洲的? (1)除温带海洋气候外,大多数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3)季风气候显著。 (4)大陆性特征显著。

(5)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讲授新课)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 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

活动 学生在6-3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 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练习 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7 (课堂总结)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板书设计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第6课时

(课堂导入)

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6-15,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板书 1.人口最多的大洲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

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板书 2.人口分布不均匀

活动 课下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口分布不均匀

第二节 非洲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 讨论 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 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ºN以北,最南在30º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ºE以东,最西在20º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 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 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 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

定基础。

10 3. 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 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㈢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 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东部南部一些地区在 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㈡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11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 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00㎜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四.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6-25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 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 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第三节 美洲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课

㈠ 新大陆(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

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 2.读图6-28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w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13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补缺,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2.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总结作业情况。

二、 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三、 教授新课:

㈡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图6-32 6-38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 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阿巴拉契亚山脉、大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 练习:教材27页第

1、

2、3题。

五、 小结: 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书25页26页的气候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气候的特点。 通过对图6-

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通过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提出问题,美洲的气候与我们亚洲有没有相似之处?

二、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读书)

1.根据书25页图6-41和图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气温。 (分别从等温线的读数、等温线的分布、等温线的走向来分析。) 2.根据书26页图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

(分别从等降水量线的读数、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降水量线的走向来分析。) 3.根据书26页图6-44分析美洲的气候类型。通过读图分析复习影响气候的各个主要因素。鼓励学生总结。

北美洲: 1.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较齐全 2.以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 3.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对气候影响大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 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三、河流 (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书上统计图表的判读,列表比较南北美洲最大的两条河流的特点。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图和统计图表。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语言,政治区划等。 ⑵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2.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教育目标: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⑴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美洲的气候特征。

二、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美洲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济大国,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闻名的国家。

(以趣味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授新课: 人口与经济

阅读美洲政区图,分别找出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通过指图辨认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美国——华盛顿、加拿大——渥太华.墨西哥——墨西哥城 巴西——巴西利亚、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1.人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这一部分知识。)

通过书上29页阅读材料分析强调北美洲以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为主,黄色人种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被誉为“世界人中大熔炉”.说明美国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 2.语言

美国和加拿大通行英语,加拿大东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语。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通行西班牙语,巴西和一些岛国使用葡萄牙语。 介绍拉丁美洲的范围、名称来源 经济

① 美国是当代实力最为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其

16 余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② 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之支柱的工业体系。 ③ 墨西哥是与米的原产地,玉米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④ 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⑤阿根廷为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羊毛等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农矿产品为主要的出口产品,能源矿产以石油最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大量出产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数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8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 能力目标: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亚洲地理位置的过程,掌握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运用地图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 导入新课:

以谜语引入:大江之中——河内;长鼻盛会——万象;举头望明月——仰光 (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

三、讲授新课

㈠国家、首都、居民

1、国家: 利用挂图指图。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 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其中与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书上37页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读图,积极主动思考地理问题。

3.居民

利用书38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㈢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20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2. 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东南亚各国经济的特点,从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形式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难点: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泰国的香米吗?他与我们我家产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国就在东南亚,那么东南亚还有哪些物产呢?

板书:㈣富饶的物产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必须先看图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简单介绍。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总结南亚的物产,完成书上练习题锻炼学生读图解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读图解题的习惯

21

第二节 南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 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三、教授新课: ㈠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2.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3.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㈡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1. 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 : 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 (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㈢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2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一.导入新课:

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讲述新课: ㈣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

逐月降水量图 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利用书43页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通过板书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板书总结。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 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简单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23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经”和“印度的牛”以及蛇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提高兴趣

⑸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在南亚的主要分布国家以学生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1. 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 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3.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24

第三节 西亚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 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25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7-21西亚的国家图。在图7-21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

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 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 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26 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 分析书52页图7-29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 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27

第四节 欧洲西部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了解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工业发展情况和农业特色;

2、能力目标: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一.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二.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三.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料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六.气候特征

28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七、雄厚的经济实力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6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八、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29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 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三、讲述新课: ㈠范围、位置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

30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页《南极洲》和64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 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教材62页,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2、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3、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5页“两极地区的动物”。65页,活动题。

四、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6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31

第三章 走进国家

第一节 日本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与技能

1、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4、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5、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6、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7、运用地图和资料,能分析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其与城市、港口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尽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进步的师生关系。

3、通过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树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读图P69页图8-1“日本地形”,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日本的领土范围并相互交换自己总结的结果。

2、通过看日本火山、地震录像,感受日本多火山、地震,并能分析日本这种情况与板块的关系。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让每组代表上讲台来交流该组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做适当点评。

4、让学生进行日本风光照片、日本习俗、日本饮食资料的收集,作为课前准备工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让学生猜谜语:日出之国;樱花之国。放映歌曲《芭拉芭拉之浪漫樱花》,这是描述了一种什么景观?(樱花飞扬)樱花是哪个国家的国花?(日本)让学生了解一下日本的国旗、国徽及日本的概况。

二、讲授新课 ㈠东亚岛国

学生看多媒体,思考两个问题:

32 ⑴通过读图,判断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位置。日本东部濒临_______洋,西北部隔_______海与_______、______、_______及韩国相望。首都为 ______ 。

⑵日本的领土构成上有什么特点?其中有几个岛屿面积比较大? 教师总结: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

观看《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㈡多山的地形(板书)

分析: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㈢湿热的气候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

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 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三、小结:

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33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三、教授新课

日本从历史上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古代中国水稻、铁器的传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这一切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四、文化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读课文“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又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表现可从古代、近代、文化艺术、饮食等几个方面归纳。)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五、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观看幻灯: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总结: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想一想,我国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六、主要城市

34

第二节 埃及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过程及方法

1、学生读图P76图8-13 “埃及地形”,观察埃及领土范围、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特点。

2、学生在黑板上的地图中指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

3、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介绍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从P79图3-18能总结埃及的工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埃及教学课件、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课件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讲授研讨新课)

(展示课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35 (提问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

(提问):(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简要了解) (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 (课件演示)尼罗河的泛滥

(讲解)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在古代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人们利用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巧妙的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承转提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呢?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板书设计】

埃及

一、 地跨两洲的国家

1、

2、

3、

4、

位置 苏伊士

领土、人口、宗教 首都

36

二、沙漠广布 1. 沙漠之国

2. 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3. 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国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过去:长绒棉

(2)现今: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37

第三节 俄罗斯

教学目的

1.了解俄罗斯的疆域、位置和简要历史,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特征。 2.通过对俄罗斯疆域和自然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适当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俄罗斯国家变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心国际时事,并能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俄罗斯地图》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 教学提纲 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二、自然环境 1.较平坦的地形 2.温带大陆性气候 3.主要河流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矿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学习新教材

第一节

疆域和自然环境(板书)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图]指导学生用红笔描出俄罗斯的陆上疆界,用蓝色笔描出海岸线。并在图上找出它周围的邻国。(共12个陆上邻国与其接壤,与美国隔白令海峡相望。)

[提问]从图上分析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处于北纬50°至北纬70°之间,属中高纬地区。北部、东部面临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线与黑海、波罗的海相邻。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板书)

38 [提问]上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发展、海洋运输等等方面考虑)

[教师归纳]纬度偏高,热量不足,对发展农业不利。俄罗斯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大部分临北冰洋,气温低,封冻期长,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十分不利。

[读图]从图上找出穿过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纬线,一条重要经线。 [提问]这两条经纬线分别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北极圈从俄罗斯北部穿过,北部属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东经160°经线从东部穿过,俄罗斯地跨东西两个半球。从上述俄罗斯所跨经纬度及海陆位置不难看出,国土之广大,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领土东西长达一万千米,坐火车穿越全境要一个星期,全部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板书)

[读图]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指图(《东西半球图》),说出亚欧两洲分界线。 [提问]从亚欧两洲分界线看,俄罗斯属于哪一个大洲?(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从上述分析可知,俄罗斯的国土三分之二在亚洲,应属亚洲国家,但从教科书上看,是做为欧洲的国家介绍给大家的。

[提问]为什么说俄罗斯是欧洲的国家?(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而且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所以我们说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属于欧洲的国家。那么它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呢?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板书)

二、自然环境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各地形区的分界线,总体看俄罗斯地形有

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叶尼塞河以西以平原为主,分别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二者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叶尼塞河以东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以东为东西伯利亚高地。总的看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较平坦的地形(板书)

俄罗斯的这种地形特点及地理位置特点,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提问]俄罗斯气候有什么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0℃以下,气温较低,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以下,降水较少。)

[教师补充]俄罗斯气候总的看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俄罗斯气候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纬50°至70°之间,北极圈从北部穿过,较高的纬度是造成俄罗斯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广大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39 2.温带大陆性气候(板书)

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实际各地气候并非那么整齐划一,东西南北有很大差异。 [读图]读课本“俄罗斯气候图”,指出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俄罗斯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又临北冰洋,为极地气候。东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风影响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中、西部虽然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表现在气温、降水上也有很大差异。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亚欧大陆西部、中部气温、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西部为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受大西洋影响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西部广大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但中部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远离海洋,又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气候是较为复杂的,这一点与其国土广大是分不开的。但分布最广、最突出的气候,仍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这种气候特点对俄罗斯的河流有什么影响? (大部分河流封冻期长。) 3.主要河流(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问题:从图中分析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怎么形成的?

[教师归纳]主要河流分别于流经欧洲的伏尔加河,流经亚洲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这些河流多为世界长河,是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它。受地势影响,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罗斯气温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却很丰富,水和热量的配合有些不尽人意,伏尔加河则因流经东欧平原,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内河航道。

过渡俄罗斯辽阔的国土不仅使各地自然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使之趋于复杂,而且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矿产等资源最为突出。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板书)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

[读图]在《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铁矿产地。(教师边讲边在俄罗斯地图上贴矿产符号)。

40

第四节 法国

一、教学目标

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习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读图析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哪个国家?(法国)它是西欧三大旅游国之一,有什么吸引我们的?

[讲授新课]

1、法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P86图8-30,看法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什么地方?(地形、气候) (1)比较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的面积大小。 (2)接法国顶点,看它轮廓特点。(六边形)

(3)法国海陆位置-----西面:大西洋,东南面:地中海 法国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内陆--------------大陆性气候 (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法国地势图”

(学生观察)看法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东南部高、西北部低) (提问)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什么地形为主?

(教师总结)地理位置优越性之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过渡〉法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它的农业怎样? (课件展示)

(1)农业发展的优势: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农业区: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麦、马铃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国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 (1)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

41 (2)高度发达的经济-----以汽车、飞机为主的工业 (3)核电比重占发电量中的70%以上。

法国的文化与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先贤祠、卢浮宫 艺术之都---巴黎。

42

第五节 美国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法、比较法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 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读第90页,完成以下问题。

1.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美国原有居民是 。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 。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

43 两个外来洲 、 。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 、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

、 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法、综合法、联系法相结合 自学知识我展示:(5~6分钟)

1.读图8-48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 ,工业产品种类 ,产量 ,技术 ,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 ,因生产 而出名。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4

第六节 巴西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

2、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说明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3、通过分析巴西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设布局的变化,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利用资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2)以热带雨林为例,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即将要进行一次“巴西之旅”,为了能够充分享受这次旅行,我建议同学们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况。

教师:多媒体出示8-51图

学生读图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位置特点—纬度位置、海陆信置 地形特点—亚马列孙平原、巴西高原 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总结:巴西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

教师:巴西不仅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和面积居前6位的国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的几个大国家之一

教师:圣保罗不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还是巴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出示课本图8-56。 学生分组探究:巴西的资源状况和工农业的发展变化。 工业组:矿产(铁矿石)—工业分布(东南沿海)

农业组:农作物(咖啡、甘蔗、柑橘)—农产品(咖啡、蔗糖、橘汁) 历史组:单一经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战前:单一经济(农产品、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二战后: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现代工业跃居前列。 总结:巴西已经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读图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矿产不多,那么巴西政府是如何采

45 取措施来解决能源矿产短缺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1: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

学生2:巴西利用本国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 学生3:巴西还加强了海底石油的开采。 „„

„„ 第二课时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亚

教师:我们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亚。 教师:多媒体出示巴西利亚城市风光片(无条件可用图片代替)

学生:伴随幕后解说,仿佛置身于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漫步于繁花似锦的城市街头,体验着巴西的腾飞。

教师:通过欣赏巴西利亚风光,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 学生1:为什么巴西利亚位于热带,却四季如春?

学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为什么巴西的首都却从沿海迁到内陆? „„

教师:巴西将首都从沿海迁到内陆,不仅体现了对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内陆的开发和管理请同学们课后讨论一下,这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在意义上有什么异同?

教师:我们愉快的“巴西之旅”即将结束,现在是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富有神秘感的一站,希望同学们拿起你的相机,记录下你在不同寻常的经历,留下美好的回忆。

“巴西之旅”第三站——亚马孙热带雨林

教师:在巴西的北部,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河流冲积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这里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学生:据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教师:你知道吗?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更大于其经济效益,有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地球之肺”。但是目前热带雨林毁林速度惊人,如不阻止这种趋势,80年内热带雨林将不复存在。

角色扮演:如何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

当地垦荒农民自由解答 巴西政府官员自由解答 地球环保专家自由解答

师生达成共识:保护热带雨林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遵守环保公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教师:至此,我们的“巴西之旅”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同学们将自己旅行的所见所闻整理出来,出一期“巴西游记”手抄报,让大家共同分享。

八、学生活动探究

1、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环境保护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什么?

2、巴西是一个人种复杂的国家,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46

第七节 澳大利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加强对学生的人地观教育。

教学重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录像片段等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世界第一“羊”业大国 2.发达的农牧业生产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丰富的矿产资源 2.迅速发展的服务业 3.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录像:袋鼠。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是哪个国家特有的吗? 生: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澳大利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47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 (3)纬度位置 生:(略)。

师: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大陆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播放“澳大利亚动物园”视频资料)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驼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等等。看到它们,仿佛进入到遥远的地球演化年代。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特有的动物, 你知道它们是哪两种吗?(出示澳大利亚国徽) 生:袋鼠和鸸鹋。 师总结介绍

下面请同学们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澳大利亚长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会有什么影响? (2)南极大陆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1: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长期独自占领着南半球的一块大陆,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种类;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有关澳大利亚动植物资源种类的阅读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澳大利亚这个“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可以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谈自己的具体体会和感受。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生:回答、举例等。

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发“羊”财。

师:(过渡语)现在,我们明白了人们为何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了,但有人又将澳大利亚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来读“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看看澳大利亚都有哪些矿产资源?

生:回答。

师: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是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还要从澳大利亚进口,为什么呢?

生:因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比较好,含铁量很高。

师: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石油等等,尤其是矿石产量高,矿产品出口创汇额占总出口额的很大部分。(请一个同学阅读教材P78页的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就称澳大利亚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48 师: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是你先发现澳大利亚,你准备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生:学生畅所欲言。

师: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人口稠密,这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大城市相继出现,如首都堪培拉,全国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位于这里。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

生:读图,查找城市。

师:南太平洋上有个国家,它的环境很美,那里的人“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被特有动物簇拥着,正扬着悉尼的白帆驶向世界。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澳大利亚。

49

第三篇:2018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

复习学案

第七节澳大利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加强对学生的人地观教育。

教学重点

.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录像片段等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世界第一“羊”业大国

2.发达的农牧业生产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丰富的矿产资源

2.迅速发展的服务业

3.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录像:袋鼠。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是哪个国家特有的吗?

生: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澳大利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3)纬度位置

生:(略)。

师: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大陆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播放“澳大利亚动物园”视频资料)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驼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等等。看到它们,仿佛进入到遥远的地球演化年代。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特有的动物,

你知道它们是哪两种吗?(出示澳大利亚国徽)

生:袋鼠和鸸鹋。

师总结介绍

下面请同学们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澳大利亚长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会有什么影响?

(2)南极大陆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有关澳大利亚动植物资源种类的阅读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澳大利亚这个“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

生:谈自己的具体体会和感受。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生:回答、举例等。

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发“羊”财。

师: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羊呢?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P76的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然后对照P75“澳大利亚的地形”图,讨论:假如你是牧场主,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

师:其实,澳大利亚不仅羊养得好,其他的农牧业部门也十分发达。下面,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人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的。

师:请同学们看图8.37“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并从图中找出澳大利亚的四大农牧业区:“粗放牧羊区”“粗放牧牛区”“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人们为何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了,但有人又将澳大利亚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来读“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看看澳大利亚都有哪些矿产资源?

生:回答。

师: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是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还要从澳大利亚进口,为什么呢?

生:因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比较好,含铁量很高。

师: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石油等等,尤其是矿石产量高,矿产品出口创汇额占总出口额的很大部分。,所以,人们就称澳大利亚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师: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是你先发现澳大利亚,你准备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生:学生畅所欲言。

师: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人口稠密,这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大城市相继出现,如首都堪培拉,全国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位于这里。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

生:读图,查找城市。

师:(小结)

南太平洋上有个国家,它的环境很美,那里的人“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被特有动物簇拥着,正扬着悉尼的白帆驶向世界。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澳大利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教材三个非常形象的标题,用解疑的方式,从动物的独特性,先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使地形和养羊业结合起来,从气候入手,引出城市的分布,环环相扣,使学生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本节课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册第六章第二节 非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初步学会从自然角度分析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一现象。

3、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认识大洲的第二节认识非洲,学生前面已经初步学习了亚洲和欧洲,初步了解了认识一个大洲的方法,本节课在前节的基础上在来体会学习认识大洲的方法,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学习地理的工具——地图还不够掌握,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识图忆图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教学难点: 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二节非洲

多媒体展示非洲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联想到那个大洲? 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活动2【讲授】非洲的概况

课件展示自主学习导航,完成学案任务一 任务一:非洲的地理位置

读图识图:读6-16图,在图中描绘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西经20°,说说非洲的纬度位置和半球位置。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穿过非洲中部,____、__分别穿过非洲的北部和南部。(填写纬线名称) (2)半球位置:非洲在_______(东或西)半球的西部,地跨______南北。

(3)海陆位置:非洲东临____洋,西临 ____洋,北隔 ____海及____海峡与____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____海 ,并以____运河为陆上分界。

2、政区演变:二战结束前,非洲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个独立国家。

目前,非洲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和地区_________的大洲。

自学检测: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在地图上说出主要的地理位置 活动3【讲授】非洲的地形

课件展示自主学习导航,完成学案任务二

任务二:非洲的地形特征

读图识图:读非洲地形分布图,找出下列地理事物: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阿特拉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刚果盆地、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裂谷,非洲最大的岛屿,半岛,海湾。

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读世界大洲(南极洲除外)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课本P5页,图6-4) 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______米,居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的第____位;陆地海拔最高点为_____________山,海拔_________米,最低点为阿萨勒湖,两者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_米。

(2)主要的地形类型:非洲大陆____面积广大,被称为“____ ”,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占全洲面积____以上。东南部从北向南有____ 高原、____高原、____高原。 (3)地势特征、地形分布格局:非洲地势____ 高,____ 低。非洲东南部从北向南分布着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陆边缘的____山脉外,大多是海拔较低的高原和盆地。

(4) 极具特色的地形:北部的 ____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中部的____盆地(世界面积最大的盆地),纵贯东部的____ (世界陆地最大的断裂带)。

自学检测: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在地图上说出主要的地形区以及根据地形图说出非洲的地形特征。 课件展示空白地图,以小组为单位,一问一答,然后交换问答顺序 任务三:炎热的气候: 1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总结气温的分布特点。

2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3.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00㎜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4.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 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5.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探究讨论: 1)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6.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1、说说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整理本节非洲之最,世界之最,看哪个组总结得最多最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5【活动】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结合学习目标,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活动6【练习】巩固练习

1.根据非洲的地形,非洲被称为(

) A.热带大陆

B.高原大陆

C.平原大陆

D.饥饿大陆 2.非洲大部分地处(

) A.温带

B.寒带

C.热带

D.亚热带 3.世界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南美洲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非洲三个独立的国家是(

) A.利比亚、埃及、埃塞俄比亚

B.利比亚、埃及、坦桑尼亚

C. 利比里亚、埃及、埃塞俄比亚

D.利比亚、尼日利亚、埃及

5.有“非洲屋脊”之称的高原是( ) A.南非高原

B.青藏高原 C.埃塞俄比亚 D.东非高原 6.读图填空,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配套联系第二节非洲第一课时

第五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大昌汗学校2012-2013学第一学期

七年级①②班地理教学计划

——栗新林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

二、教材分析

(一)学期教学目标

完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本期地理课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的地理常识,全面认识地球,掌握经纬网知识,学会辨别方向等。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2 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和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四、根据教材内容所需的教具、实验器材以及电教媒体的运用

地球仪、地理挂图、电子白板、电视机、DVD、光盘等。

五、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

上一篇:道路硬化施工组织计划下一篇:多媒体语文教学中运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