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Java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开设的两门课程,由于Java程序设计高级开发一般会涉及数据库的管理及使用,两门课程有交叉融合的知识点,因此本文提出了JAVA与数据库的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研究,希望能打破课程界限,让学生将多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 篇1: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分析

[摘要]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2008年开始,连续两年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组织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将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分为实验组(整合班)和对照组(普通班)。2011年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学生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成绩、临床护理课程考试成绩,观察整合课程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整合课程教学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减少各学科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作者简介]杨桂染(1966—),女,河北沧州人,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教育研究室,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李旭(1973—),男,河北沧州人,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教育研究室,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王欣(1970—),女,河北沧州人,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医学临床。(河北沧州061001)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力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08年开始,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着手组织三年制护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将部分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实用护理人体学”课程,并针对护理专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调整,对该课程考核情况进行配套改革。

一、研究对象

我校2008级、2009级护理专业学生各240人;生理、生化、解剖、病理生理等整合课程相关教研室的教师共40余人;基础护理教研室、临床护理及相关实训室教师共30余人。

二、研究方法

在整合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实验对比和问卷调查法。从2008级开始,连续两年在三年制护理专业分别设立实验组(整合班)和对照组(普通班),每组120名学生,由两个60人的标准班组成,学生的学业水平无差异。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的。调查问卷由学生和教师填写,教师根据亲身体会填写包括一般资料和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看法两部分28项。

计量资料数据采用±S描述;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数来描述。所有数据通过SPSS 12.0软件分析系统进行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1.考核题型及内容。为切实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我校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对考核内容进行了配套改革:其一,考试题型与护士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全部设计为选择题,包括A1型、A2型、B型三种题型。其二,考试内容涵盖考核整合班和普通班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一般l生问题;同时注意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融合的综合性问题,以考查两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试成绩比较。我们对2008级和2009级三年制护理专业整合班和普通班学生的5门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成绩和4门临床护理课程的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就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成绩而言,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整合班有4门高于普通班,其中3门有统计学意义(p<0.05);1门低于普通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9级护理专业整合班学生有3门课程的考试成绩高于普通班,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门低于普通班,其中l门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

就临床护理课程的考试成绩而言,2008级护理专业整合班学生有3门课程考试成绩高于普通班,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1门低于普通班,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级护理专业整合班学生有3门成绩高于普通班,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1门低于普通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3和表4。

3.问卷回收情况及统计结果。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教师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有效问卷72份。统计结果显示,与普通班相比,三年制护理专业整合班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很有必要”占40.5%,“有必要”占55.8%,“没有必要”占3.7%;认为学习“很轻松”占14.2%,“较轻松”占78.5%,“不轻松”占7.3%;对于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认为“很好”占55.2%,“较好”占40.8%,“不好”占4%。100%的教师认为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很有必要”,内容系统有条理,知识体系较完整;对实验课及后续的临床护理实训课的开设,100%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

四、讨论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调整是促进我校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旗舰,有力推动了学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等多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近两年来,我校大力倡导教职工教学理念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积极组织各专业立足特色开展教学改革,对各专业课程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证。2008年以来,我校组织各学科教师深入医院、社区卫生院进行调研,与护理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研讨,提炼、归纳出护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将生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5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分解、细化,将分解后的知识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重新组织序化、有机整合,立足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密切结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构建“实用护理人体学”课程,并完成教学设计、方法、手段、考核等一系列改革,极大改善了教学效果。

从调研分析来看,无论是基础医学课程还是临床护理课程,两个年级整合班学生的总体成绩均高于普通班;期末试卷成绩整合班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方面优于普通班,差异与学生学习基础与兴趣、教师教学技巧与课堂组织因素相关。可见,从专业角度出发,合理安排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可以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这种整合形式的课程设置,对教师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学生综合运用和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及职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都有重大影响,符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合目前我国短学年制的高职高专护理教育。

作者:杨桂染 李旭 王欣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 篇2:

JAVA与数据库的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与研究

摘 要:《Java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开设的两门课程,由于Java程序设计高级开发一般会涉及数据库的管理及使用,两门课程有交叉融合的知识点,因此本文提出了JAVA与数据库的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研究,希望能打破课程界限,让学生将多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JAVA;数据库;课程整合

《Java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承德某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两门课程,传统课程教学以书本讲授为主,虽然有实际上机课程,但是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要求不高。由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的高级开发一般会涉及数据库的管理及使用,在这个阶段与其将两门课程分开教学,让学生掌握单独的知识点,不如将两门课的共通知识融合,引入案例教学法,推进实践教学。通过案例,帮助学生在掌握Java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很好的应用数据库的相关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本文是对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也是对实践教学的一个探索。

一、课程整合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随后的五十多年间,世界上很多學校都实施了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像哈佛大学的“新途径”课程计划,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日本形成的“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等。英国医学教育中心的Ronald MHarde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课程整合阶梯。这阶梯有11个逐渐递增的阶段,越往上的阶段课程的整合效果越好。

国内关于整合式实践教学研究也很多,如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实践教学课程的整合与优化,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整合的教学探索等等。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在大三第一学期需要学习《Java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两门课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的学习,能增强实践能力,解决具体问题,但是目前计算机课程整合基本都围绕计算机基础进行,针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的实践教学研究较少。

二、JAVA与数据库的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方案及创新点

(一)教学改革方案

依据生物信息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Java程序设计》课程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入案例教学法,增加课程设计考核,并修订两门课程的考核方案,将课程设计作品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成绩。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两门课程的整合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Java程序设计》课程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两门课程单独教授,教师讲授的大部分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两门课程的内容没有明显联系。

第二阶段:两门课程仍然是分开讲授,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会有意识的把自己课程领域和其他的课程领域进行联系,寻找不同课程的共同主题。本阶段引入课程小案例,授课教师首先介绍案例所涉及知识及其基本设计思路,然后鼓励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二次开发,设计出优化版本的产品。

第三阶段:两门课程之间的界限消失,教学内容变为整合性课程。授课教师根据两门课程共同的部分,设计出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案例,即课程设计作品,要求学生根据两门课的所学知识,组建团队,完成课程设计。

考核方式:在传统纸质试卷基础上,增加了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成绩等形成性评价结果。期末成绩由三部分成绩加权组成。

(二)创新点

本次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两方面都有创新点,教学内容并非完全以课程为单位,而是以案例连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而在考核方式方面,传统考核以期末试卷为主,本门课程增加课程设计作品,注重形成性评价。课程的终结性评价成绩满分为100分,各项任务的考核比例为: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出勤、学习态度、上机操作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理论课)占50%。课程设计成绩(实验操作)占20%。

三、JAVA与数据库的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实施情况

本次教学改革针对承德市某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开展,目前已开始实施。在生物信息学专业第五学期18周的课时中,前12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两门课程由两位授课教师单独授课,分别讲授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如基础知识,面向对象,异常处理,输入输出等。从13周开始,两门课程仍是单独授课,不过授课教师引入课程小案例,如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将两门课程的知识做交叉融合。从17周开始,两门课程合并上课,两位授课教师经过讨论研究,提出整合课程设计的要求与评分标准,学生组建团队,开始课程设计,两位授课教师同时辅导,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让网络资源查询及团队合作,完成难度更大复杂度更高的课程设计作品。

四、结语

本此教学改革中提出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分阶段整合研究,打破课程界限,以案例连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但是该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仍面临很多挑战,如具体案例的设计、考核方式的修订等,这些都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岳,张东华,郭劲松,等.医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1):68-70.

[2]傅波,彭春富,赵芸.基于构建Java课程体系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电子世界,2014(18):337-338.

基金:承德医学院2017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70026,分阶段的整合式实践教学课程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赵佳(1988-),女,河北邢台人,汉族,硕士,讲师,承德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作者:赵佳 昝程 李立 张勇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 篇3:

浅谈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目前已经成了很多医学院校医学教学改革的趋势,我院也在2016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选取了一个30人的实验班来进行课程整合尝试,重点在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的改革。教学内容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转变;教学方法从单纯的陈述性的“教师演讲”向问题导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手段从以往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改革对学生知识积累、创新能力、临床技能及思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显现出了积极的意义,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仅针对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问题

医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和遵循的原则是必须符合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利于人才质量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健康的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灌输性”的教学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医学生越来越不适应新医学模式下的的社会的需要,所以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就是变化,变化中一定包含着许多未知的成分和不确定,实践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改革中不怕出现问题,关键在于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笔者就本学院这一年中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改革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进度安排难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是由同一学部或教研室的老师共同配合完成,同一教研室的所有老师只负责同一门学科的教学,极少数有选修课的老师的上课时间也只是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所以在安排教学进度时基本上不会出现时间冲突。再就是同一学部的老师对自己专业学科的所有章节都可以胜任,即使极个别老师因为某种原因在某个时间段不方便上课,每位老师的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可以任意调换。但对于“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需要多个学部的老师一起完成,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学进度安排的难度。第一,由于对老师的选取有限制条件,所以在选取老师时,我们只能考虑老师的条件,不能考虑老师的时间。第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符合认知规律、逻辑结构和知识的连贯性。如在《心血管系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依照“形态结构-功能-疾病-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将心血管系统涉及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也就是说每位老师上课的内容和时间都不能随意调换,而每个老师同时还有大量的专业学科的教学任务,所以在安排教学进度时,要使5-6各学部的每位老师的教学实践都不发生冲突确实很难。有时好不容易安排好了,只要其中一位老师因为某种原因提出新的时间变换要求,那么整个进度表都要全部重新更改。

二、任课教师调换过于频繁

由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涉及基础学科较多,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老师,习惯于学科的概念,在没有经过一定时间培训的情况下,很难顺利承担跨学科的教学,整合课程的教学暂时只能有多个教研室的老师共同配合完成,这样就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换频繁,有时由于教学内容或时间的冲突,在安排课时,可能会出现两位或多为老师穿插上课。有时候可能会组胚老师上完一次课后,再生理学老师上两次,等到下次组胚老师上课时可能是1-2周以后了,学生对前面上的组胚内容可能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老师不得不花时间来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再说每位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特点和方法,搞得学生无所适从,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老师之间缺乏默契的配合

课程改革之初,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还没有专门的教学人员,尽管我们组织了多次的集体备课与教学交流,但是,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由于长时间局限于某个专业范围教学,知识面较局限,并且各学科之间基本各 自为阵,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点缺乏有机的融合。如药理学老师在教授某个药学内容时,需要生理学中某个未曾介绍电学知识为基础,药理学老师以为在生理学中讲授了,就直接跳过讲授药理学的内容,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听课效果。有些综合设计性实验需要从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病理组织学检测以及药物治疗前后生理指标的观测等多方位开展教 学,这就需要多学科老师和实验员的配合,还要多个实验室的配合,但由于授课教师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时间安排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以前都“各自为政”实验室及实验员的配合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多。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今后更多的加强各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加强每个系统知识点的串连。

四、实验教学的不足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可见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1]。一般五年制临床医学的实验学时占50%,而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因教学学时明显减少,导致实验教学学时的明显缩减,学生自我动手机会也明显减少,这将将影响学生后续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此外,对于整合课程实验班,还缺乏较好的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再者综合性实验需要多个科室配合,对于课程改革刚起步的我们,科室之间的配合还不十分默契,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但我相信随着改革的进行,我们一定会做的越来来越好。

五、学生的负担过重

通过课程整合,将各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剔除了一些重复的内容,大大削减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是减少了,但实验班学生普遍反映课外任务太多,有的学生甚至是不堪重负。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实验班的最终评价中,形成性评价比重大大增加,老师们在每上完一个章节的内容之后,都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自测题、讨论题及实验设计等等,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但与非改革班比较,学生课外自由支配的时间确实是减少了很多,对这些极少部分实验班的学生(周围大多数非改革班的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感觉不适应是可想而知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强沟通和协调,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时要做到少而精。同时也要多做学生工作,给他们讲清楚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要让他们知道现在多辛苦一些是为了今后少些辛苦,让他们从心理上“放松”了,他们就不会觉得任务中了。

六、师资能力不足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科或系部为单位,教师只擅长于讲授本学科的课程,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不十分熟悉,整体意识不强,平常教学中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很少或完全缺乏,知识的渗透和整合不够。而课程整合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评价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宽阔的知识面,更要把握好多学科间的交叉衔接与过渡,还要有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2]。故此在改革过程中除了要加强集体备课、教学讨论外,有必要为实施革新的教师们提供改革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培训,以期他们成长为教学改革的中坚,为课程整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3]。

参考文献

[1] 庞 刚, 尹艳艳,等. 以案例为中心的心血管系统基础课程整合初探胡向阳[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16,Vol 24 (2):60-61.

[2] 高 岳,张东华,等.医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60.

[3] 王子妤,黄玉芳,等.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中病理学课程教学的总结与思考.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 (23): 150,172.

作者:邹飞 郑卫红 汤桂成 鲁华 魏霞 夏旋

上一篇: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提升论文下一篇:激励手段教学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