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征园林景观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必然趋势。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城市特征园林景观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市特征园林景观论文 篇1:

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应用方法分析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我国的社会经济也随着蓬勃发展,城市当中园林景观的规划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即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设计也变得尤为重要,从而提高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的园林景观数量可观,但是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往往受到局限,其发展无法长久下去。因此如能够研究或者借助一些生态系统,探索出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方法,将会为我国园林景观的设计带来更快的发展。所以本文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设计原则以及园林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引言

园林规划,其意义上就是为公众服务的,它的特征是属于城市或城市发展对外的窗口,展示着城市的文明面貌。因而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当中具有重要地位。

1.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作用

(1)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有助于突出城市特色。由于每个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气候变化的不同,所以每个地方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自然风光不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每一个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都会担负着记载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历史事迹的重要任务。

(2)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现代的人们生活在城市当中,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所以对于这个城市的人来说,园林景观设计质量的提高可以让市民更加感到自豪感和幸福感,增强凝聚力更好的提高城市品味。园林景观往往是一座城市的代表,可以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如果能够根据生态理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环境,生长特性,进行合理的栽植培养,使植物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样不仅可以使园林景观发挥绿化的功能,更能够呈现出一副具有艺术性的景象,创造出美丽的生态景观效果,从而达到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2.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综合性原则。景观作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是自然和文化的载体,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景观设计的各种要求,确保最大限度满足人与自然的需求。

(2)个性化原则。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以及水文地质的影响,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也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其特性考虑不同因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而达到要求。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满足生态环境需求,才能够让园林设计更好地服务与城市规划工作。

(3)多样化的原则。随着城市规划的建设腳步逐渐加快,人们对于生活有了更多更美好的需求,所以园林景观设计也要与时代同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尽可能的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敢于创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城市由于生态结构不同,园林景观也是多姿多彩,园林植被更是呈现出不同形态,所以这样成就了园林景观的优美以及多样化。

3.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缺乏政策的保障。在中国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国家比较重视工业发展,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城市都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这些往往对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大伤害。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许多城市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并积极进行环境治理,有效的提高了生活环境的质量。

但是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的实际建设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城市对园林景观设计不够重视,没有相应的规范性和设计原则,这些往往对城市发展不利,所以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应完善园林景观设计的规范和建设制度,推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创造更美好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地位。

(2)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当前的城市规划不吻合。由于现代城市强调的风格不同,所以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建筑不协调,存在的差异较大,园林景观的欣赏性有待提高,从而园林景观缺乏城市文化内涵,有时候对城市人民造成了影响。现代的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在建设时缺乏合理的规划也会造成园林景观在城市中的应用作用,使得建设过程土地利用率太低,从而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相互协调,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建筑风格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规划和设计,就能够很大提高园林景观的特色性,优化景观效果。

(3)园林景观设计的技术含量较低。我国目前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尚短,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技术上尚不完善,在过往的探索中,大部分城市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没有特色,严重影响景观的观赏性。因此为解决园林景观存在的问题,避免影响城市面貌以及未来发展,所以园林景观设计的人员应当努力创造新的形式和特色,借助现代化高科技设计更多的景观特色形式,提高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方法

(1)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科技水平。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首先是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关系着城市人民的生活能否正常进行。所以将园林景观设计与排水设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进行城市的规划工作。在绿化地带可适当引入渗透滴灌技术,节约园林景观区域内的用水量。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积极利用新技术,可以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建设。

(2)加大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个性化特征。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就是具有个性化特征。随着园林景观在城市规划中越来越重要,个性化的设计可以凸显城市文化面貌,所以在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实地考察当地的自然资源,掌握城市的人文特征以及经济条件等,在最大程度上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园林景观,避免出现景观特点单一,千城一面的现象。

(3)将建设地的经济建设充分地考虑进去。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代表着城市文化水平,也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需要采取相关有效措施把园林景观设计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相结合,提高文明建设的同时,并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4)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互动性。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景观的设计,增加园林景观的互动性,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功能性,是的园林景观变得多样化。比如在园林景观区域内增设娱乐设施,或者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园区内的一切事物,运用雕像,假山等,提升园林景观的丰富性,可以更好的给园区内观赏的人们提供优雅的环境和舒适的氛围。

5.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的绿化面积逐年减少,代替的却是一栋栋高楼大厦,一条条水泥路,从而整个城市缺少绿色生机而没有活力。所以通过城市规划进行园林景观的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城市人民的身心健康也有着重要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并且也能帮助城市的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进而提高城市的园林建设与发展。

6.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做到以生态理念与基础,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要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向着多样化多功能化发展,力求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设计师们大量思考和努力付出,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一部分,园林景观也代表了一座城市的面貌,体现着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更是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标志,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赵雪莹. 风景园林绿地主题主景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20.

[2]陈垠宏.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

[3]李环宇. 园林景观设计中竹元素的造景方法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徐鹏. 城市发展中绿化景观建设与运营机制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7.

[5]林枝劲. 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作者:张国泰 郭琼琼 王钰横 潘彪

城市特征园林景观论文 篇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必然趋势。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工业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城市园林景观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居住需求,城市园林景观是衡量该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之一。优秀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将大自然的魅力完美展现,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展现当地文化内涵,同时融入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给予人们艺术美的同时,倡导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繁荣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工业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多个城市雾霾长期存在,城市园林景观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忙碌的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息、亲近自然的空间,植物能够有效净化污染空气、降低噪音、调节温度,从而全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布局合理、景色优美、高效管理的城市园林景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居民的精神压力,从而提升居民的心情愉悦程度,刺激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发展。

1.2 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一向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园林景观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受到文化、政治、经济的多重影响,同时,城市园林景观的存在能够改善城市的整体面貌,从而吸引更多外来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和文化健康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2.1 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原则。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资源,我国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原则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建立多层次的立体化城市园林景观,采用灌木和乔木等多品种植被建立共同生长的立体种植布局。

2.2 能源使用高效性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能源消耗不断加大,能源供不应求的现象越发严重。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在公共区域、景观灯照明力度加大,电能消耗巨大,但我国电力仍大多由燃煤获得,释放有害、污染气体较多,因此,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节能环保,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性。

2.3 生态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城市园林景观能够有效调节小区域内的温度、湿度,对于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遵循生态性原则,为植物提供和谐稳定、足够的生存空间,首先要选择养分需求、根系深浅等方面差异较大的植物,避免生长竞争过于激烈,其次要选择与当地气候、土壤等相适应的植被,通过多样化的复合型群落结构构建良性生态系统。

2.4 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原则。水是城市园林景观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多城市园林景观用水仍然采用的是简单的人工地面灌水,这样的灌水方式忽视了地表水、地下水的设计利用,导致部分水流失,造成极大的水资源浪费,随着城市园林景观区域的不断扩大,养护用水必然会急剧增加,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选择合适的灌水方式,构建节水系统。

2.5 自然群落保护原则。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用地上经常会存在已有的群落结构,这些自然生长的群落和大树是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才能形成的,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对原有自然群落结构的保护和协调,从功能性、美学角度设计出符合现代居民居住需求的城市园林景观。

2.6 总体统一原则。首先,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根据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环境,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其次,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根据园林景观的主题、立意进行设计,园林景观布局要层次分明、互荣共生,要经得起推敲。

三、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计设计不够充足。完善的整体规划是城市园林景观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受经济和历史的多因素影响,一直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并没有过多的重视,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规划设计,导致设计成果略显呆板和单调。

3.2 园林设计不够合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几点不足,第一,部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于关注表面“亮点”,使得本可以简约的地方过于繁杂;第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忽视了园林景观休闲、交际的功能;第三,部分城市园林景观大量使用大理石、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多了一种不必要的奢华之感。

3.4 养护管理不够合理。城市园林景观大多是人为组建,对该区域内的土壤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一些破坏,施工单位对于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料的清理工作进行的也不够彻底,建设完成后,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不够及时,如浇水、病虫防御等。

3.5 当前城市园林景观绿植设计配合存在忽视生态性的现象。部分城市园林景观在植物配植时过于强调园艺和工程技术,忽视了植物之间的协调,导致自然群落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受到抑制,从而使得虫害加剧,养护成本增加。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4.1 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严格遵循尊重自然原则,在符合自然环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植物的种类、搭配,通过最佳配比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城市园林景观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功能的效率。

4.2 重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协调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根据该城市的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进行设计,多角度、多方位的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整体性和局部性设计,突出园林景观主题和地域特色,实现城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3 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园林景观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目标,坚持以人文本原则,合理规划提供给居民休闲娱乐的场地,同时充分考虑遮阳等基础设施工作。

4.4 充分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城市园林景观也是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设计人员要根据当地的人文特色展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从而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

4.5 进行实地考察,为合理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在正式开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之前,设计人员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植物结构等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为设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保证原有自然风光的同时,提升园艺设计性。

4.6 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技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节能、环保方式方法,如使用太阳能、环保材料,对雨水等进行重复利用等,这样可以在降低管理、养护成本的同时,实现城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设计到多个领域,对城市经济文化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需要积极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拓宽知识深度和广度,提高城市园林景观文化、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性,推动城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红存.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及渗入方法[J].北京农业.2015(14)

[2] 何晓静.论述城市園林景观设计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科技视界.2015(5):348

[3] 吴兵.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现代园艺.2015(24):123-124

(作者身份证号码:320902199408097529)

作者:王珊

城市特征园林景观论文 篇3:

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如何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标志智慧的结晶,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直接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记录见证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种可保持城市特色园林景观建设特色的资源要素。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合理有效地提取与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城市地域文化的延续,还可提升城市园林景观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园林景观;建设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正在破坏和抹失葬送地方的文化遗产,这可能会使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失去了见证和传承失去传承。城市园林景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标志智慧的结晶,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直接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见证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城市特色园林景观建设的资源要素。也是一种可显现、创造城市园林景观特色的资源要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通过城市景观来表达和记载非物质文化活动形式,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园林景观,更还可以让人们在欣赏、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感受和铭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提取应用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对兼顾现代城市开发建设与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艺术和文化场所。2005年3月26日,我国作为一种对《公约》的回应和补充,我国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并在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重新做出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

自2001年、2005年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2006年、2008年我国相继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175项(包括147项扩展项目)代表作入选,其中民间文学89项(包括古歌、传说、民间故事等项目),民间音乐156项(包括民歌、山歌、号子、鼓乐、吹乐等项目),民间舞蹈109项(包括秧歌、高跷、芦笙舞、狮舞、龙舞等项目),传统戏剧171项(包括昆曲、梨园戏、川剧、豫剧、京剧等项目),曲艺111项(包括说书、二人转、大鼓、评话等项目),传统杂技、竞技59项(包括杂技、武术、蹴鞠等项目),民间美术112项(包括年画、剪纸、苗绣、雕刻等项目),传统手工技艺210项(包括造纸技艺、营造技艺、制造技艺等项目),传统医药22项(包括针灸、藏医药等项目),民俗136项(包括春节、清明节、火把节、灯会、水书习俗等项目)。

2.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

城市园林景观释义:城市园林景观是指在城市中一定的场地和环境条件下,运用园林要素营造的人工、自然景观,它具有改善环境、美化环境、游玩休憩、科普教育等功能。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彰显提升城市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

景观创作离不开历史和传统,离不开人们对过去的印象,。只有尊重场地地方文化,尊重人们的记忆,创作才有可能被认可[2]。在不同时期、不同需求下,由于人们受诸多因素影响,以致创建了这样或那样的城市景观。诸如例如2007年,足球起源地淄博市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在临淄区人民广场设立了蹴鞠(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竞技项目)铸铜雕塑(图1),寓意为“临淄的蹴鞠,世界的足球”;2011年,贵阳为充分展示“多彩贵州、爽爽贵阳、魅力金阳”的良好城市形象,在金阳观山湖公园的铜鼓广场修建了芦笙舞(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项目)等标志性景观(图2)等等。这些遗产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城市也因此有了它相应的也凸显了自身的文化。但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载体,它也有着无数的记忆和空间特色,具有其丰富而又细腻的文化肌理。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直观、形象的表现载体(园林景观元素)科学地表现在城市的园林景观里,就可以使我们的城市不仅显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而又也显得更具文化底蕴。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维护维持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文化生态

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人类学之父”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他认为“文化是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的其它能力和形成的习惯”[3]。而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的是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而言之,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可见,文化生态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然的、原生态的、世代相传的文化生活。城市园林景观是一个有生命的景观,它不仅改善着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集建筑、植物、山水、艺术等众多文化于一体。由于一些建造者对城市文化的认识不清,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不能很好地协调运用,以致出现了没有地方文化的城市园林景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果能将其合理地运用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可维护保存并且延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

3.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继承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3.1 城市园林景观元素可作为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载体

众所周知,城市园林景观是由将一个个不同的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传递着设计者的思想和愿望。城市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建设不仅应担负着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担,而且还应体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在塑造城市的形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构成城市核心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有形的实体,人们往往会通过这些有形元素的表达状况来评价一个城市的形象品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它的界定范围和遗产名录中可看出,大多是民间流传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是一种无形的状态,必须借助有形的载体才能将它们表现出来。于是,运用城市园林景观元素便是相当理想的作有形载体可有效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载体。如2009年,在第二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展示的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项目)脸谱花架(图3),运用的正是利用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元素将其展示出来的。

3.2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场所

近年来,国家在加大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城市的景观建设力度。城市文化景观是反映一个城市历史传统和精神世界的窗口[4],什么样的城市景观能与城市文化两两相印,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一座城市的特征景观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质素和表现形式是能否能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发展重视和发扬。因此,从文化根源上创建有特色的城市

园林景观成为当今世人的新趋向。,于是,国内这些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可成为人们创建有特色城市的景观素材,设计者们可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将它们应用在城市的特定景观设计中去,让它们时时刻刻述说城市文化之美。人们也不用再跑到边远的山区去感受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可在身边随时见证这些历史的沉淀。可见,大量兴起兴建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场所空间。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是一种环境艺术的展现,它受城市特定的文化背景是其内涵的所决定,从而表现的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世代相传、无形、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5]。而城市园林景观是一种环境艺术的展现,当地的文化背景是其提升内蕴的珍贵源泉并非是一堆僵化过时的摆设品,而是应根植、生存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应合理地提取与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温习地域特有的文化资源,会让以使人们对城市的历史积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袁晓宏,程道君,刘桂林.邯郸市绿地景观的文脉解读与传承[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5):197-200.

[3]冯秀珍.中华传统文化纲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4]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

作者:赵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