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种植业生产由于受时令、地域等限制,中职作物栽培技术课程不能完全仿效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近年来,笔者学校尝试了“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说明了作物栽培技术课程“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内涵,具体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及应用效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层次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层次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 篇1:

应用层次教学法优化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生物教学越来越成为当前高中教学的重中之重。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中基础的学科,也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学科,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本文将对如何利用层次法优化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层次教学法;高中生物学;优化研究

所谓的层次教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创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的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的整体“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弊端,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一、传统生物课教学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生物课教师只注重教材的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整体“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1.课堂气氛沉闷。传统高中生物课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首先,在生物课上涉及过多的概念,理论性较强;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就会导致学生思想散漫,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气氛沉闷,整个教学过程基本都是教师自己完成的,在课堂上缺少必要的互动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无法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教师教学模式落后。当前高中生物课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模式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与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采用的是整体“灌输式”教学方式,将教材知识整体传授给学生,针对理论性的知识,只是长篇大论地告诉学生,让学生自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很多细节的强调,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漏洞。

二、如何进项层次教学法

层次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个别辅导,层次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所以保证层次教学模式顺利进行,对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至关重要。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层次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中学到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和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分子间通过肽键连接。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这是对蛋白质最基本的介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但是针对蛋白质的延伸知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特点,结构蛋白、信息传递、免疫功能、细胞识别等深入性探讨的知识,可以让接受能力高的学生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完成任务,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层次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层次教学模式充分的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层次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在留课后作业时涉及到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留两道作业题,让学生自行选择完成其中任何一个,这样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一节中学到病毒的相关知识,所谓的病毒就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主要特征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发现身边存在的病毒,并且积极探讨病毒存在的危险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的计划。创造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盲目性,实现发展空间最大化的教学方式。

三、层次教学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作用

随着教育有体制的改革,层次教学法越来越适应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层次教学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层次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备课过程中预想了很多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且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接受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保证高效率地完成任务,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强化生物知识,最重要的是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统一安排任务,难易程度很难分辨,就会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备受挫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下降。采用层次教学法,学生结合自身学习能力的高低,择适合自己的任务,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都会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层次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老师会产生感激之情,会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高中生物教学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式教学,并且将层次教学充分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层次教学的教学模式要求高中生物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性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达到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秉申.“层次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0(05).

[2]陈德智.浅说“分层教学、分步到位”的教学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2010,(10).

[3]梁庆凤.采用分层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四川教育,2011,(24-26,57-59).

作者:朱玲玲

层次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 篇2:

作物栽培技术课程“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实践和探索

摘 要:种植业生产由于受时令、地域等限制,中职作物栽培技术课程不能完全仿效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近年来,笔者学校尝试了“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说明了作物栽培技术课程“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内涵,具体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作物栽培 教学模式 实践 探索

中职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功能定位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设计作物提质、提产栽培方案,开展新技术示范,具备指导作物生产能力。由于种植业生产受时令、地域等限制,该课程不能完全仿效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近年来,在作物生产技术课教学中,笔者学校在原“田园式”教学模式基础上,尝试了“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

当前,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很多中职学校仍采用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学生分析解决种植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课程教学和涉农工作岗位对接上相互脱节,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二是现行教材中涉及栽培作物种类繁多,内容繁杂,且作物生长可控性差、周期长,理论教学进度和生产实际难以同步,很难让学生经历农作物栽培管理完整生长期。三是作物栽培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地域不同,种植制度、主栽作物种类及品种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区域农业实际,充分体现其应用性。而现行的中职作物栽培技术教材(南方本、北方本),覆盖面虽广,但和区域种植业生产结合度不够紧密,应用性较差。四是受环境条件和农作物本身生长发育期等影响,理论教学进度和生产实际难以同步,实践教学大多数采取单项、间断性实验和实训的形式,难以让学生把控农作物各个生长期之间的关联性,也难以充分了解如何因时、因地、因作物采取相应的农艺技术管理措施。

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思学、乐学、有效学呢?各中职学校都在进行改革创新。我们基于农业生产过程,提出了作物栽培技术课程“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边理论、边实践。

二、“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内涵

结合当前中职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提出了“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即分为三个教学阶段(第一、二学期,第三、四、五学期,第六学期)、三个层次认知和训练(专业体验、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和运用)、学生完成主栽作物两个生产循环栽培任务。

该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提前介入、进行分段培养,全程完成当地主栽作物两个栽培循环的管理任务,螺旋式、渐近式地让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达到课堂教学和作物生长季节同步,和栽培植物生育进程同步,课堂和田间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

三、“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专业认知和基本专业技能训练阶段

在学生入学第一学年,利用第二课堂,结合农事、农时、农田,由专业教师安排学生在校内种植科技园做一些简单的农事操作。这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前置,改变了传统的先讲授理论再安排实操训练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对当地主要农作物栽培管理的全过程有比较完整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2.必要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核心技能训练阶段

第三、四、五学期,结合必要作物栽培基本理论学习,进行相关核心技能训练,该阶段是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和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1)围绕“农时、农事、农田”,序化、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做、用”有机融合。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出发,围绕“农时、农事、农田”,以作物栽培管理进程为导向,在调查分析基础上,选择典型工作项目、任务,整合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统一,且时序化。如水稻栽培中,品种选择,肥床旱育,大田期间水、肥等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测产等,既是典型工作任务,又是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做到教学内容和栽培管理任务、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田作物栽培管理进度高度融合,让学生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2)以农作物生产季节为主线索,动态管理教学时数。传统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是分作物进行的,这样必然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脱节。为此,我们以农事季节为主线,将作物栽培分为春季作物栽培管理、夏季作物栽培管理、秋季作物栽培管理及冬季作物栽培管理。在学期课时分配上进行动态管理,按照农事生产进程安排教学时数,在栽培管理关键时期,其他课程要给作物栽培课程让路。总之,按农事季节需要组织教学,宜前则前、宜后则后、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交叉进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程序。这样就能达到课堂教学和田间农事活动、大田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实现理实一体化。

(3)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序化、整合教学内容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常规教学方法基础上,我们特别加强了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

①田园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凡是能够在田间进行现场教学的内容,都必须进行田园化教学。如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有害生物防治、田间水肥管理等。教师提出具体工作任务,实施现场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现场分组操作,学生遇到不懂问题,可现场解决。这样,以真实的场景进行教学,学生边学边练,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学中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联系作物栽培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合作学习。

②生产实践教学法。该环节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在关键季节停课进行生产实习。以班级为单位分配1~2亩生产试验用地,完成一年两季(春播作物、秋播作物)生产任务。各班以小组(10人左右)为生产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作物栽培方案设计。品种选择、整地、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適期收获各个栽培环节,主要由各组独立完成,指导教师负责督促、检查,发现学生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答疑解惑。

③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走出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如进行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小麦一喷三防治活动、秸秆全量还田宣传,参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全面了解“三农”现状、农业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聘请农业生产一线专家围绕当前种植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举办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建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做到考核目标综合化。根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并重的原则,重点考核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以水稻旱育稀植教学模块中旱育考核为例,其考核包括学习态度、技术方案设计、苗床管理、效益分析等方面,分值分别定为30%、10%、45%、15%。

二是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如小麦栽培技术考核,学校成立由校内专业课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考核小组。采用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师评、专评、综合评价等相结合方式进行。学生自我评价主要围绕自己在小麦栽培管理任务中所起作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组间互评主要是各组介绍栽培管理方案设计、关键技术应用等,比较组间小麦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找出解决对策,分享成功经验。组内互评主要根据分工以及在组内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师评、专评是从学生学习态度、操作熟练程度、沟通合作能力等角度进行;最后由项目考核小组根据自评、互评、师评、专评等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综合评定学生学科成绩。

三是以形成性评价为理念,改革过去以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注重过程性考核,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树立诚实学习风气。

3.综合能力培养和运用的顶岗实习阶段

从第六学期开始,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为强化实习管理,避免出现“放散马”的现象,学校成立了顶岗实习领导小组,结合合作企业实际,科学制订实习计划,实习期间,由校内专职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全程指导,即“双指导制”,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进行顶岗实习鉴定及成绩评定。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就当前种植业生产中较为复杂的问题,能够科学设计解决方案,实现了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零距离衔接,促进了学生学农、爱农、乐农意识的形成,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

四、应用效果

一是学生通过完成当地主栽作物两个生产循环栽培管理,熟练掌握了当地主栽作物及主推品种栽培技术。通过真实环境的情境教学,学生知道了区域性农业生产实际,会运用大田作物精量播种、壮苗培育、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管理、有害生物防治、适期收获等关键技术,能够结合区域农业资源,设计并实施提质、提产栽培方案等。

二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培养路径,递进式地提高了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实践证明,“三阶段、三层次、两循环”教学模式将学生在校三年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两个农作物生产周期的栽培管理,学生从最初专业体验、认知到熟悉作物生产过程,掌握大田栽培关键技术,再到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种植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这种分阶段、多环节、分层次递进式教学,让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有效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盼.园艺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1(24).

[2]王晔,赵波,康恩宽.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作者單位:安徽省寿县科技学校)

作者:郝俊邦

层次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 篇3:

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摘要】对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原则和实施模式的构建做了主要研究,任务型教学法注重的是对学法的指导和对知识的运用,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有利于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 生物化学任务型教学的任务与任务设计

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学习任务,因此要求老师在实际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应该以任务教学为重心,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因此,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任务设计的目标

任务型教学法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设计的任务目标要明确,而且在设计的学习任务中,还要蕴含某一教学阶段中所教授的知识,具体是教师可将总目标细分为小目标蕴藏在总目标的框架内,还要细化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转化为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之后,更便于学生学习掌握,通过任务目标明确的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不断地加强。

2.难易适中的任务设计

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对于生物化学教材中特点与难点分布,教师应做到深入了解与分析,选取的知识点应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还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学内容,并且使设置的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难易适中的学习任务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大多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符,并且符合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有利于任务型教学法的不断巩固与推进。

二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构建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模式

本文探究的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模式的构建,使用的教学模式为“创设情境,任务在线——教师指导,任务准备——分工互动,任务完成——成果展示,任务反省与评价”。在下文具体的研究中,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和途径”为案例,进行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具体实施构建。

1.创设情境,任务在线

任务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设置的情境中融入任务,而后在任务学习过程中将设置的任务自然地呈现出来。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光合作用,这种化学过程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基于此,通过介绍光合作用的相关过程及意义,自然地提出“寻求提高农作物产量方法”的学习任务,而且将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作用作为此任务的知识目标。

2.教师指导,任务准备

这是任务型教学法的第二阶段,强调教师指导的意义在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树立任务型学习的新型学习观,并且让学生知道此任务的设计,其设计的知识点包括光合作用的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多个方面,从而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和有组织性的进行任务准备,对完成此任务有关的知识信息和学习材料,能够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

3.分工互动,任务完成

在学习任务的互动过程中,应坚持“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思想,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人数不超过7人,组内设置一名组长,协调组内成员执行不同的任务,并且通过组内成员的讨论、分析与研究,对组内不同的观点予以整合,最后可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任务总结和任务理解。在本案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此任务时,应将总任务具体细化为几个小任务,这不仅开拓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途径,还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4.展示成果,任务反省与评价

在本案例中,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探究给予表扬,特别是客观评价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展现出的积极思维,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自信的学习观,还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兴趣。具体评价是,学生完成的任务成果是学生是否结合实际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与途径”做出总结,学生是否正确地描述出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以及二者关系,学生是否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多种因素进行收集与整理。此外,评价中还应注意各小组通过讨论,补充和整合,总结出影响光合作用因素是否包括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水质和光合速率等多种因素,各小组总结出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有没有考虑土壤、作物品种、种植方式和植物激素等多种外在条件。基于此,可采用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和组间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客观评价。

三 结束语

生物化学是各个学校中最基础的课程,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从社会发展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日益显露出来。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因为生物化学本身具有比较抽象的概念,涉及的各种规律和结构错综复杂,造成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和不易理解,这使得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与预期效果面临挑战。基于此,本文探究的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模式的构建,为任务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守义、刘佳君、徐丕青等.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4)

[2]王文玉.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1)

〔责任编辑:项万和〕

作者:杨静 石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