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公司风险控制论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金融公司风险控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全球金融混业化的发展,中国金融企业要想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位,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一条可行之路。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增强金融企业总体竞争能力,但是其经营的特殊性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

第一篇:金融公司风险控制论文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运营模式选择与风险控制研究

摘 要:我国发展消费金融公司这一新型金融机构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同时也是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的需要。发展消费金融公司,要选择合理的运营模式。为此,本文从发起机构实力、资金来源、消费方式、客户群与服务范围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并在加强监管、完善征信体系和实施多样化利率等几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

关键词:消费金融公司;运营模式;风险控制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在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台湾等地区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它在个人信贷领域,具有与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三分天下的重要地位。而在我们国家,消费金融公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2010年2月24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业,这标志着在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这一新型金融机构进入正式运营。为什么要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它的具体运营模式应该如何选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控制便成了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的必要性分析

(一)促进经济增长

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宏观经济背景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出口和投资主导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通过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在内部,源于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一方面这与他们的消费习惯有很大关联,另一方面,各种各样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金融机构的存在也为他们提供了现实的方便。而在我国,满足居民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促进个人消费的增长,从而推动制造商和零售商产销量增长,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需求,改变GDP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通过不断引导消费需要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成功过渡。

(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根据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消费信贷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当前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在贷款发放方式上,前者可以通过经销商实现,而后者则直接向借款人发放。耐用消费品贷款主要是指与经销商约定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这类贷款的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实现家用电器的升级换代,享受更优质的生活服务。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是指消费者直接向消费金融公司借来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贷款。这类贷款能够帮助人们在短期资金不够充裕的时候,不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从总体上提升了生活质量。

(三)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专门从事消费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类型非常少,只有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两类。这些机构发放的贷款以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业务为主,贷款比重也不超过15%。从目前来看,商业银行不能满足所有融资需求,因而需要有一个金融机构为那些在银行不能获得贷款的客户办理融资业务。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是对国内金融体系的一次重大完善。消费金融公司相比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消费金融融资服务上更专业、更迅速、更灵活、更具针对性。特别是在融资的便利性、及时性上有突出优势,与消费者的借贷行为紧密相扣。从这一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公司出现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会对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金融创新不足,特别是金融支持消费领域的业务严重不足的现状带来一定的冲击,进一步细化金融市场,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从而丰富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完善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

二、消费金融公司运营模式选择

如何发挥消费金融公司在拉动消费需求中所承载的重要使命,并有效控制风险,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满足其短期、小额、无担保、无抵押的经营条件。消费金融公司运营模式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选择实力雄厚的发起机构

新颁布的《管理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机构做了比较详细地规定,强调其应该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并且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如果是境外金融机构,还应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处2年以上,或已设有分支机构,对中国的市场有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且所在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已经与银监会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合作机制。从这些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地发挥消费金融公司在消费信贷领域里的重要作用,选择实力雄厚的发起机构是最关键的一环。

而从国际经验来看,开展和发起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呈多元化特征。以大型零售商和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为例,由于此类企业直接接触消费者,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特性把握准确,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尤其有优势。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发起机构的选择上面,实现金融机构与实力雄厚的零售商与消费生产企业的紧密结合,从资金保障和销售环节两个方面确保消费金融公司的有序运转。

(二)拓宽资金来源多样化途径

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要求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这个标准的确立是参考了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要求,并考虑到消费金融公司在初期业务经营中实现盈亏平衡的需要而制定的。与之前的汽车金融公司的门槛为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相比有所降低。受资金规模的限制,消费金融公司一开始的业务不会做得太大。要实现消费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

拓宽资金来源多样化的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考虑:一是可以发行债券,尤其是发行为特定产品服务的债券,这些债券由于能够确保还款,因此风险会非常低,发行会比较顺利。二是申请增资扩股。由于发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人资金实力都比较雄厚,因此,在信贷资金不够用的时候,可以申请增资扩股,当然这需要监管部门的批准。三是向金融市场借款或者向银行申请一篮子授信。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凭借其良好的金融信用,以比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场上筹集短期资金满足需要,或者向商业银行申请一篮子授信,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

(三)选择优质的潜在客户

选择优质的潜在客户是消费金融公司能够维持稳健经营,实现盈利的必要条件。根据功能定位,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群体应该锁定为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个人客户,其中以年轻人群和年轻家庭为主。随着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应以年龄在20岁以上、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居民为重点。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两大类。从需求角度来说,对于婚庆、教育、旅游等消费金融重点业务,年轻人有旺盛的消费意愿。从接受度来说,以青年人群为主的人口结构,对于新型便捷的消费模式有更好的尝试意愿。

(四)形式可以通过设立消费卡

虽然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后设立分支机构,但短期内这种经营情况还不容易实现。因而,消费金融公司经营范围是区域性的。这为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形式提供了方便。

在区域内经营,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根据其与银行、商户等机构的良好关系,发行特定消费卡。客户可凭借消费卡在特约商户进行消费,消费的总价值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以及客户的条件设定不同的标准。这样就能方便客户进行消费选择,这种消费卡不具备透支功能,还可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三、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控制研究

(一)加强监管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因而其经营风险相对较高,为此,中国银监会因而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标准。在试点阶段,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将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高风险产品,且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同业拆入资金比例不高于资本总额的10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此外,为防止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被挪作他用或者套现,防止款项流入资本市场进行炒作,中国银监会还要求,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以往对该借款人发放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而且只有已取得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的信誉良好的老客户才可得到此项贷款。

在产品设计方面,监管部门还应该结合各发起机构的自身优势和特长,成立专业的部门来进行产品开发,让信贷产品更贴近消费需求,同时还能有效防止违约风险。只有依法通过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对消费金融公司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和督促消费金融公司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如果要求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无担保、无抵押,从金融风险控制的技术上,就要求有足够完善的个人客户信用信息体系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企业征信系统使用状态较正常,但个人征信体系还不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仅在部分省市开始实现了联网,征信数据采集并不是很全面,在查询时候存在诸多不便。为此,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为机构提供更加完善的信用信息支持系统。

在信用信息搜集和使用方面,既需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同时,各家消费金融公司自己也需要建立和开发客户评分系统,积极采集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作为是否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消费金融公司之间要共享甚至公开信用记录情况,一旦出现个人违约行为,及时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

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消费金融公司还可以通过灵活调整利率,达到有效防范风险的目的。《管理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水平的5倍,客户在还款时,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分期还款方式还款,但还款期最多不超过3年。在对申办人过往资信及信用记录进行审核后发放指定用途定向消费贷款,贷款利率区间为基准利率可上浮至400%。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根据每个人信用程度的不同以及承担风险能力的差别将客户分成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能够获得的消费贷款金额和收取的利率也各不相同。如果贷款次数越多、信用记录越良好,利率就会越低。一方面,这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大业务来源,增加服务项目,增强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辉,《消费金融公司承载厚望》[J],《瞭望》,2009(20).

[2] 顾列铭,《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空间有多大?》[J],《中国证券期货》,2009.09.

[3] 邵烨,《美国次级债危机给中国消费信贷操作风险管理的启示》[J],《市场周刊》,2008.02.

[4] 卢玮,《推动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01.

[5] 马光远,《消费金融公司怕只是看上去很美》[N],《新闻晨报》,2009.05.14.

(责任编辑秦亚丽)

作者:汪 涛 郭 宁

第二篇: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及其风险控制

[摘要] 随着全球金融混业化的发展,中国金融企业要想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位,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一条可行之路。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增强金融企业总体竞争能力,但是其经营的特殊性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本文分析我国目前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我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对策,希望对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所裨益。

[关键词] 金融控股公司 混业经营 风险控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服务业进入全面的结构性整合,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传统藩篱被拆除,金融机构的集团化、全能化和全球化成为金融领域的突出现象。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相互介入,金融业出现一股持续至今的并购浪潮,出现了一批能够提供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和租赁等综合金融服务与产品的金融机构,并以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简称 FHC)为组织形态。

一、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从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存在以下特点:集团混业,经营分业;业务多元化,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利用规模优势和协同效益,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通过多元化金融服务与经营,分散集团风险。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主要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1933年经济大危机后,美国在对金融危机的恐慌中确立了分业经营的制度。然而,内外环境的变化最终迫使美国在实行了长达近七十年的分业经营之后,又走上了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混业经营之路。1999年美国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控股公司升格为金融控股公司或设立新的金融控股公司来进行综合化经营,但在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之间仍采取风险隔离措施,其实是“集团混业经营、子公司分业经营”,通过机构内部建立防火墙,防止风险的传递和相互感染,同时又有利于发挥金融领域的协同效应。

英国在1986年进行“大爆炸”式的全面金融改革,通过并实施了若干对银行管理有重要影响的法案。在英国的6家大银行中,汇丰控股集团扩展经营规模最为出色。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长期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业之间严格的分业经营。从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限制逐渐放松。1997年,日本政府终于废除了对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禁令,通过了《金融控股公司法》,允许金融业成立控股公司金融集团。该法促进了日本金融重组,使金融机构间的联合重组、相互参与及对破产金融机构的救助较易进行。

二、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我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泡沫逐渐产生并伴随混乱的金融秩序而不断膨胀。1993年起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的金融体制进行了强制变迁,由分业经营代替混业经营。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我们将面临国内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国外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局面。无论是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国内金融业的最新动向来看,不同业态之间的金融业务融合已经成为各类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还未对金融控股公司做出相关规定,但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现实的金融组织形式已经存在并且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作用。

中国目前存在的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在中国由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些集团公司经过业务重组,形成了事实上的金融控股集团。这主要是一些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基础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中信、光大、平安是这类机构中的典型。

(2)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内外设立独资或合资投资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变。如,1995年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境外企业,合资成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3)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随着我国企业投融资体制的逐步市场化,以及允许更多的企业投资金融企业,企业投资银行、信托、证券等多个金融行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三、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现实的金融组织形式已经在中国存在,但是由于中国金融控股公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相关立法滞后,外部监管缺位。事实上,目前中国没有相关的法律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地位进行确认。而且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监管,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各司其职,没有相应的机构专门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每个监管主体能够有效控制各自监管对象的风险,但如果各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必然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控制造成缺陷。只要在不同的专业金融监管体系之间存在着差异,金融控股集团就可能会采取规避监管的行动,建立一种经营阻力、成本最小的组织模式。

2.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容易发生风险传递。金融控股公司由多种金融机构组成,在这种组织体制下,若一个子公司出现经营或财务问题,极容易殃及集团内其他子公司。在市场上,投资者和相关利益主体将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金融控股集团看作一个整体,即便在集团内部的子公司之间建立了“资金、法律防火墙”,也无法成为市场的“信心防火墙”。

3.信息披露情况不真实,侵占客户利益。金融控股公司可能根据集团整体发展的需要,通过成员间的内部交易来实现其特定的发展目标。这样操作的结果往往可能导致其提供给公众的信息具有虚假性,不能反映集团真实的经营情况。此外,金融控股公司经营多种金融业务,可能会在某些情形下与客户产生义务冲突或利益冲突。当客户利益与金融控股公司利益不一致时,金融控股公司有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内部操作牺牲客户利益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除了上述几点外,由于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的态度、金融机构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股权与治理结构问题、综合性人才的欠缺等原因,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在发展中潜伏着较高的风险。

四、控制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对策建议

金融控股公司适应世界金融混业发展的趋势,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防火墙控制风险。它不仅有利于银行业或其他金融机构的集团化改造和综合经营,而且有利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但是相对于完全的分业经营而言,金融控股公司是多种金融机构和业务的聚合体,有着自身特有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1.通过法律确定金融控股公司的地位,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部门,给予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以金融企业资格。从国外看,美国、日本等国均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法》,指导和促进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可以独立运行, 也可以与其核心企业并轨运行,即采取“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方式。

2.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制度,避免出现监管的空白地带。政府对金融控股公司加以监管,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就是由谁来履行监管职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是实行分业监管的体制,但是要加强各监管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建立跨行业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能有效地监测集团内资本金重复计算和抑制集团内的不良关联交易。

3.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金融控股公司一般规模较大,机构较多,业务复杂且创新速度快,有的甚至跨国经营,而中国目前各监管机构的人员、时间、经费等都有限,不可能承担起维护金融业安全稳定的全部职责。因此,必须把政府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与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结合起来。

4.严防风险过度集中和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由于组织结构的内在原因,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容易集中于某一交易对手、地理区域、产业部门或金融市场等。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向监管当局报告集团对风险集中进行确认、监控和管理的制度与政策,满足监管机构制定的对风险集中的限制标准。对重要的风险集中的监督应该建立在实时的基础上。另外,监管当局必须制定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强制性退出机制, 防止因金融控股公司出现危机而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

5.加强金融行业自律和其他中介的监督管理,制定行业的规章制度,对行业进行自律性监管。从世界各国金融行业自律制度建设的实践看,行业自律组织几乎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大大减少政府监管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不足。因此,在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此外,还可以依靠其他中介机构的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等来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夏斌等:金融控股公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安志达: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刘志平: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几个问题,金融研究,2001(4);

[4]杨素兰:发展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实意义与制度安排.金融论坛,2001

[5]张志柏:金融控股公司一中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J].上海投资,2001(7)

作者:稽惠娟

第三篇:金融类公司“非面对面业务”的风险控制

摘 要:非面对面业务作为各国金融单位业务中飞速发展的项目之一,在领衔金融机构便利交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各寿险公司也受益其中,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质,也增加了被犯罪分子利用而造成洗钱的风险。在互联网+保险业务大环境下,客户的账户业务都将是通过远程系统进行,客户的识别已非现场面对面进行;客户交易也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完全突破了常规模式。本文通过正视我国非面对面业务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上的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泰康人寿有限责任公司内部运营的实际情况提出论述内容。

关键词:寿险公司 反洗钱 非面对面 身份识别和风险控制

1 非面对面身份识别的定义及寿险公司的实际现状

文章伊始,我們要了解什么是客户身份识别和非面对面客户身份。首先客户身份识别是指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规定金额以上的一次性金融服务时,要求客户出示真实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且不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等制度。该项制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金融机构各类洗钱风险,降低了公司的经营风险,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如此在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中进行了互通有无的联络对国家的金融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行业中出现了非面对面金融业务。

非面对面金融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与其客户在业务关系确立之后,通过网络等非面对面途径向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目前保险机构与客户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可以完成绝大多数的金融业务的办理。保险行业中非面对面业务的出现,给各大寿险公司的业务办理带来了便利,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与此同时,有部分犯罪分子在保险金融行业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洗钱犯罪活动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为了有效遏制洗钱犯罪,必须加强对客户身份的识别和信息的掌握。

截至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已制定的《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而银保监会(原保监会)也制定了《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对保险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这些规章制度无不为金融保险业在经营过程中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作为公司合规经营的重要武器。

作为中国排名十大寿险公司之一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泰康人寿)也制定了客户身份识别制度,该制度为保险主体监测分析交易情况,发现和报告可疑交易、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可疑交易活动和恐怖融资活动、司法机关打击洗钱及相关犯罪提供基础数据信息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随着保险行业的做大做强和监管机构的制度以及系统的完善,现在的寿险公司已经做到了比较完善的业务生产系统。泰康人寿已经在业内率先实行了零现金管理,分公司客服大厅不再收取任何现金形式的保费缴纳。客户承保理赔保全续期缴费等业务均实行了银行转账及微信转账电子投保功能。通过公司内部反洗钱系统的识别可以迅速筛选出保费金额20万元以上的交易记录并及时上报人行分行的反洗钱系统。泰康人寿依据银保监会的要求也实行人工即时识别,客户通过上传身份证正反面以及银行卡信息(必须是投保人本人的储蓄卡,信用卡不允许投保)以及相关投保系统如微信投保平台系统的本人身份识别,可以说泰康人寿在当前互联网+反洗钱系统升级配套以及风险监管上已经做到了比较完善的准备,但是由于在各寿险公司非面对面保险业务突破了传统业务的时空状态,缺乏更加严格的人工即时识别交易内容的环节,加之问题交易可能淹没在大量的业务数据当中,难以及时发现客户的实际控制人和交易实际受益人,在实际运营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点。

2 保险机构在履行客户非面对面身份识别义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投保人及被保险人的身份识别的认知度不足,缺乏重视

近几年各保险公司对反洗钱工作高度重视,成绩斐然,但部分新成立的中小保险机构或者偿付能力不足的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由于公司片面追求利益导致牺牲反洗钱的社会职责,而给公司本身以及社会带来了洗钱风险。其内在的矛盾使得保险机构难以真正深入了解自己的客户。因此,对反洗钱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也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应付思想。

2.2 寿险公司识别交易主体的关系和目的性质调查难度较大

按照人行的规定满足以下条件的金额交易必须上报人行反洗钱系统,各大寿险公司包括泰康人寿公司基本上严格按照人行的要求实时上传涉及上述范围内的交易明细至反洗钱系统。并且对投保人的身份证,财力证明等进行了备份,以供人行和监管部门备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各大公司均实现了严格执行。但寿险公司承保前台定制的身份证件审核仪器仅可核实身份证件的真伪且缺乏其他专业的识别模块,因为客户身份证件审核更多的信息会涉及安监、工商、税务等部门,例如,对法人实际控制人及股东身份信息的核实,在这些部门一般采取了保密措施,保险公司无法获取这些信息,这无疑加大了保险机构识别法人单位身份信息的困难。但截至2019年10月各保险机构的现状是没有资格和没有权利获取以上政府监控的信息。而且洗钱行为实际上是一个相当专业和隐蔽的经济行为,单靠寿险公司上报数据相当于大海捞针,人行后台只是获取了大额的交易数据和身份信息,而且客户投保的理由也相当充分,并且当今的洗钱手段越来越高深复杂,除了非常明显的洗钱行为外,寿险公司实际上无法真正地确定且没有足够的人力来专门分析洗钱行为,寿险公司反洗钱更像是一个筛选数据的搬运工。

2.3 寿险公司的承保及保全环节存在一定的瑕疵

保险公司的所有二级机构均属于业务单位,任何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业务活动展开,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行为会为业务开道的情况,保费的入账必须要以该保险合同能够顺利地通过而生效,而作为风口浪尖的承保环节或多或少要做出一定的牺牲。虽然人寿公司在投保环节可以通过微信或者电子投保单投保的非面对面形式进行操作,但我们发现在后台核保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投保环节。最普遍问题是9要素存在一定的缺失,国籍未录入,投保人通信地址等信息不完整,电子邮箱不准确或者存在使用他人电子邮箱的情况。微信投保过程中上传身份证环节错误地进行了投保人拍照,系统也能通过上传至总公司且成功投保,总公司在复核中发现问题再次下发分公司处理该问题,容易产生投保风险。此外还有个别问题尤其是涉及电子投保单或者纸质投保单的可能存在着急承保而后续提供身份信息的滞后情况。(2)缴费环节。保险公司原则上按照人行的现金管理要求执行但由于业务需要保险公司也允许客户本人缴纳大额的现金保费。投保人将现金交付给中介公司或者第三方代为缴纳保费,资金的真实来源难以追查。

3 解决保险机构非面对面客户身份识别问题的控制方法

从当前寿险行业非面对面客户识别的执行上观察,各寿险公司实际相当重视客户真实性工作,尤其是2018年底,银保监局合并之后,监管的力度空前加大,监管机构的检查工作相当一部分重点就是放在承保的客户真实性上,而非面对面涉及的客户真实性更是重中之重。为了保证行业的合规氛围以及维护广大保险客户的切实权益,各寿险公司必须优化各类措施,提高非面对面身份识别的水平,降低监管风险,推动保险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1 在完善保险公司客户风险等级的基础上梳理强化制度建设及技能培训

第一,各寿险公司在人民银行及银保监会出台的非面对面客户真实性制度的基础上依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出公司内部执行的规章条例,而在已经制定出台的制度上也要根据当前的监管形势和公司状况进行适时的修改和优化。例如,泰康人寿在反洗钱的基础上制定了《泰康人寿客户反洗钱风险等级标准》《泰康人寿反洗钱稽核管理办法》《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反洗钱基本管理规定》,不但一级机构制定了规章制度,二级机构也会根据各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制度,如四川分公司就在总公司下发的制度上制定了《泰康人寿四川分公司反洗钱管理规定》《泰康人寿四川分公司重大洗钱案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泰康人寿四川分公司反洗钱内部审计工作方案》等。而在执行非面对面客户真实性的制度上出台了《泰康人寿个人寿险新契约生存调查管理规定》《业务品质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反洗钱工作进一步落实新契约环节客户身份识别的通知》,这些措施均是泰康人寿在监管下提升管控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二,各寿险公司应强化对各分支机构运营前台及保险从业人员的反洗钱知识和技能培训,总公司运营中心定期对分公司运营部的核保人员进行专业的客户真实性识别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制订业务培训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寿险公司代理制外勤人员进行反洗钱培训,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对客户的情况进行持续识别,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性。

3.2 创造寿险公司与金融机构总分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寿险公司受制于经营股东的限制,在与政府信息共享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障碍,各寿险公司应主动出击联合监管部门制定统一的行业客户风险划分标准并落实保密信息的前提下实行行业内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以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个人征信信息系统、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中心,协调公安个人身份联网核查系统、工商登记管理系统、税收征管系统等部门系统数据,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中心。在确保安全、不泄密的前提下实现客户信息资源共享,以此来增强保险机构身份识别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3 寿险公司应全面优化非面对面投保系统建设及严格规定执行

(1)投保环节。各寿险公司推出的微信投保和电子投保是非面对面客户识别的重要投保工具,那么管控重点就是对这个系统内设置的各个要素进行全方位的限制,这个限制要素就是按照人行及银保监会规定的客户真实性。投保系统中重点涉及客户的9要素信息为必填项,且公司有专人进行后台审核。影像拍照功能进一步优化,身份证扫描件与投保人头像拍照后台数据中心可以清晰分辨识别,并通过ORC技术获取身份证号及有效期,与客户本人填写的信息进行再一次数据核对,提升了客户信息的准确性。(2)缴费环节。各寿险公司必须以人民银行颁布的《关于加强人身保险收付费相关环节风险管理的通知》为依据,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大力实行零现金管理,实现客户手续期保费的全部银行转账,杜絕一切形式的现金缴费,从源头上切断缴费风险,这一方面需要广大寿险公司的大力宣导,更重要的是也需要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对寿险公司运营前台的工作人员劝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极特殊的需要缴纳现金保费或者20万元以上以转账形式交纳的投保件,保险公司人员需获取客户本人签字信息,保证客户信息真实性:确认并在投保文件中填写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留存投保人、被保险人、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影印件或复印件;在投保文件中完整填写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身份基本信息。

参考文献

宋洪江,隋作勇.非面对面金融业务客户身份识别的难点及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2009(09).

恽杰,王松梅.河南省实现绿色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32).

中国人民银行安徽分行反洗钱工作调研小组《工作研究》.

作者: 王维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