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教学论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校园网络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现阶段,高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模式主要集中于本校重点专业,围绕教学、实践、发展、技术等不同层面来收录精品课程,以此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并且随着近年来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通过支持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教师线下集中辅导的形式,打造了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全新育人模式。

第一篇:校园网络教学论文

论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

[摘要]在教育信息技术化进程中,网络教学环境是和谐校园环境的核心部分,是师生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文章基于和谐理念,对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构成进行分析,认为它包括三要素:人、网络以及人和网络之间的关系总和,并论述了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物化体现及其活动主体,如学生、教师和网管人员三者的精神诉求,探讨了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物化体现;精神诉求

[作者简介]张文安,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广西 南宁530003

[文献标识码]A [

当前,网络已成为信息时代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校园信息生活不可或缺的环境。探讨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备之举。

一、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内涵

“和谐”在《辞海》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均匀;在《说文》中的解释则为“相应、谐调”;就“和”字而盲,在中国古代便是一个哲学概念。中国哲学视“和谐”为自然规律,并以能够认识这一规律为明智,即所谓:“知和日常,知常日明。”(《老子·五十五章》)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哲学还主张“天人合一”。“合”与“和”通。“天人合一”实为“天人和一”。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当效法自然、遵守自然规律。“和谐”的内涵在之后的发展中得到了演进与丰富,并饮誉世界。如英国学者汤因比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和谐”理念的教育渗透。在教育信息技术化进程中,网络教学环境是和谐校园环境的核心部分,是师生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它集中体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和谐主题。校园网作为一种为学校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管理活动服务的校园内局域网络教学环境,它建构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之上并与因特网连接。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不仅是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网络畅通保障机制、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应用四要素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其活动主体——人的精神和谐,达到人与网互动和谐发展的状态。

二、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从环境的构成上分析,和谐的校园网络教学环境包括三要素:人、网络以及人和网络之间的关系总和。从“和谐”的思想精髓及校园网络的建构目的上看,人是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活动主体,网络是人活动载体,人机交流其实表现为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的本质是网络教学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这三要素进行剖析可见,人与网络的信息交流产生三组关系:一是人机关系,二是人与信息的关系,三是网络教学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系。在现实应用中,三组关系并非独立存在的,其间存在着促进网络教学环境下人的活动的张力。这三组关系及其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和谐网络校园环境的关系体系,由信息交流的表层逐步深入到信息交流的核心。见图l。例如:当学生甲通过校园网与学生乙就某学习问题进行讨论时,在空间上表现为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与所操作的计算机的工具交流;在内容上表现为学生甲与学生乙对讨论问题的信息交流;在本质上表现为学生甲乙的精神交流。从工具交流到信息交流,再到精神交流需要甲乙学生共营。因此,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必须处理好其三要素,尤其应该处理好人网间的三组关系。

三、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物化体现

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要求其各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具体而言就是人、网以及人网关系都处于和谐状态。从“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看,校园网络教学环境即是“天”,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与人“合一”即是和谐的一种体现。对于校园网建设而言,应用是其价值体现的方式,网络教学环境是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是核心,而人员培训与网络维护是保障。因此,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和谐首先体现在其物化层面,这是其精神和谐的外在表现。它主要包括网络体系建设、网络畅通保障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在和谐视野下,三者的应然状态是:

(一)合理的校园网络体系。合理的校园网络体系是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之根本,它包括科学的硬件配置、最优化的技术结构和完善的内容体系等三个环节。硬件配置应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技术结构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技术选择,保证投资和性能的最优化,并精心设计布线系统;完善的内容体系可以促进校园网发挥最大功能,除了教学网络外,还应该有学生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视频、课件点播系统,多功能教室互联,教师电子备课室,学校办公网,虚拟图书馆等教育教学正常运转的必备项目。

(二)高效的网管机制。高效的网管机制是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之保障,校园网的畅通是应用校园网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最基本要求。高效的校园网维护与保障包括:统一有序的管理、周密的日常维护、制度化的技术人员培训等三方面。

(三)丰富的校园网资源。丰富的校园网资源是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之核心,校园网价值的真正体现就在于对其丰富资源的充分利用,校园网是师生教一学信息交流的集散地。一方面,它可以建设校本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CAI课件等。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链接沟通学校的www服务器与Internet上大量教育教学资源网站,实现信息全球化;或与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者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等。此外,在丰富的资源建设中还应该创建良好导航系统,避免师生“信息迷航”,使丰富的资源得以高效利用。

四、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精神诉求

从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活动主体一人来看,它包括学生、教师和校园网管理人员,这三者的精神和谐是校园网络教学环境和谐的最高境界。这三者的精神诉求虽是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隐性力量,却是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表现与发展的核心影响力,它具体表现为三个纬度的立体作用。

(一)校园网络文化选择的价值认同。有研究表明:在校园媒体文化中网络文化最受学生欢迎。参与调查的1200名大学生在回答“在校园媒体文化中您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什么?”问题时,43.3%的大学生选择“网络”,20.0%选择“报刊”。可见,校园网络是学生对内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来自“虚拟世界”的网络文化选择与现实的文化选择一样,存在着多元化价值取

向的状况,在“虚”与“实”之间亦存在着一些冲突。如网络交流与面对面交流之间就存在着是否真实性、情感表达方式、五官感受等诸多差异。因此,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下需要营造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宽松氛围,允许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学生、教师和网管人员在有利于和谐的前提下获得个性化发展,获取文化选择的价值认同。

(二)校园网络生活的心灵归依。有研究表明,在问及“您上网时做得最多的是什么?”问题时,参与调查的1200名大学生中有55.0%选择“QQ聊天交友”,有17.5%选择“网络游戏”,16.7%选择“查资料收集信息”。这一调查数据说明,基于网络的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学生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主要活动,而其背后潜藏的不仅是学生对网络人际交往的认可,更多的是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种心灵归依。其中,一些对现实社会交往的冷淡、迷恋网络游戏或浏览不健康网站的心理倾向及行为正是行为主体校园网络生活心灵归依缺失或迷乱的表现。这些不良行为使教师与网管人员颇为忧心,亦是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构建过程中的顽疾,以至于不得不以切断校园网与Internet为代价,强制性隔离学生与网络。众所周知,此举并非上策。因此,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应发挥健康的、正确的导向功能,健康、正确是和谐的前提,使校园网络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三)高尚信息道德的塑造与体现。从人权学的角度讲,“和”是人和,而人和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道德价值观之上,因此,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下的精神和谐首先表现为学生、教师和校园网管理人员三者高尚的信息道德。它是学校精神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部分如大学的理念、宗旨、传统、学风、教风、校风等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学校发展、师生发展。信息道德投射到学生、教师和校园网管理人员这三者上有不同的体现。对于学生,即是使用信息工具的积极态度,并以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对于教师,即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和能力的信息建构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信息获取能力;对于校园网管理人员,即是尊重和关注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需求,并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发展等作出正确的导向和支撑。

综上所述,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精神诉求集中体现出以下思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智力和文化支持,努力抑制消极因素,营造和谐、宽松、积极的网络学习氛围,在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教师与网管人员亦得到专业化发展,充分体现并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

五、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应然选择

(一)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信息选择。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的能量来源,网络使教育信息量空前膨胀,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信息时代公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新场域。这些丰富的信息不乏对教育教学有深刻意蕴的成分。因此,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首先应该全方位考虑师生发展所需的各种信息,如教一学信息、学术信息、生活娱乐信息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丰富而便捷的信息来源。同时,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还应努力实现各类信息管理的公正和公平,并通过信息传播人文关怀,体现人际支持,使广大师生在和谐有序、互动共赢的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中成为具备高级信息素养的现代公民。

(二)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教育选择。网络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体现和谐的指标之一。由于学科专业的特殊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师生教一学风格的差异性等因素的存在,并非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在校园网络教学环境下开展才行之有效,和谐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统一”,而是切实关注教育教学现实需求,关注师生的需求。因此,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是教育发展的过程目标,是辅助人发展的工具手段,并非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文化选择。文化选择理论认为,当文化环境发生了变更,就需要在多种文化模式中进行选择并建立新的文化环境。文化选择的首要意义是对变更着的新环境的适应,带有强烈的内在主观性特征。文化选择还是通过文化自然机制或借助人类改造手段使具有某种传承成分的文化个体得到优先存在或提前被淘汰的一种现象。在学术界,文化选择目前较受推崇的是存在主义的态度,即强调进行选择的必要,同时也强调文化选择的自由。当前,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文化选择呈现一个多元的态势,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文化应该既体现主流文化,也关注非主流文化,使二者共同服务于师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和谐校园网络的舆论导向、服务教育和娱乐休闲等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责任编辑:胡彩芬]

作者:张文安

第二篇:基于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现阶段,高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模式主要集中于本校重点专业,围绕教学、实践、发展、技术等不同层面来收录精品课程,以此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并且随着近年来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通过支持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教师线下集中辅导的形式,打造了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全新育人模式。基于此,该文对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校园网络;教育平臺;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背景

在“互联网+”时代下,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育人模式已经开始悄然发生转变,一种基于“线上自学”与“线下强化”的混合教育机制正不断改变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办学模式。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于2017年引入“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中以精品课程资源的整合为主,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案以及活动设计,同时为学生提供高度自主化的线上学习平台,使得该校网络课程不仅能够紧密贴合实践,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需求。

2 混合式教学模式定义

混合式教学可以理解为学生线上自学与教师线下导学的融合教育机制,这种教学模式开展的重心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但是不能够忽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当面交流所形成的情感互动与思想交流。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性来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呈现形式来加深学生理解。并且在此过程中强调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以此有效深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加灵活的掌握知识内容[1]。

3 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目标

3.1有选择的继承传统教学优势

“混合式”教学的主旨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将教学内容以动态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这一教学环境之下,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项学习技能开始向着数字化发展,并能够结合学生吸收信息的特点来为其打造全新的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是这种教学开展模式强调的是教与学之间的“平衡关系”,也就是强调在发挥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的优势之余,集中精力弥补学生在“学”方面存在的劣势,切不可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或是教师全程把控教学节奏,如此才能够有效地发挥“混合式”教学的实际价值。

3.2加强精品课程资源的采集

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开展期间,常常会产生大量教学数据以及课程实例,这些内容包括师生课堂交流、课后实践、想法验证等不同内容,都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学校今后的办学过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这些内容的采集与记录仅仅只能够停留在文字说明层面,无法直观的为教师呈现课堂各种细节,因此其指导作用发挥的极为有限。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以校园网络平台作为主导,一方面加强对校内各教育资源的集中整合;另一方面与校外实体企业、同类院校之间展开对话交流,收集更多的工作记录以及教学案例,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载体[2]。

3.3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进行教学设计还是整合课程资源,都需要自身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作为支撑,如此才能够有效将“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结合学生的真实诉求来调整课堂上的知识呈现形式。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教学开办宗旨,教师还应当积极将目光从专业理论层面转移到企业生产一线方面,结合真实工作岗位的实际技术需求,来适时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从而最大限度上将“信息化教学”优势发挥出来。

4 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本文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特点,将教学活动打造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化的教学,通过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形成初步认知,进而发展为教师线下指导集中突破教学重点,最后支撑师生课后交流,开展实践操作的演练环节,从而有效将课堂打造为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整体,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教学机制[3]。

4.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课前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既要学生在学习内容中融入足够的思想,同时也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启示与引导,如此才能够保证学生对即将要系统接触的知识形成初步印象,从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

为此,教师在为学生制作微课课件的过程中,需要将学习任务、教学大纲、思维导图、教学目标等内容完整的体现在教学材料当中,并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的采用不同形式将这些内容呈现出来,如文字说明、操作演示、音频指导、图片提示等等。完成了课件内容的制作之后,教师可以将其上传到“学习通”“云墨课”“清华优慕课”等各个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来逐层深入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借用平台内收录的丰富学习材料以及实际案例来帮助自身突破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障碍,从而保证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4]。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课前测试或是知识拓展环节,以此检验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为线下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灵活的调整课程设置。

4.2课中——集中突破难点

课中教学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平台记录的学生课前学习成果,来系统的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需求,从而围绕学生主体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首先,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并展开师生当堂交流,以此更加精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根据学生在交流环节展示出来的学习层次,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源,或者是开展项目化教学,结合企业真实工作案例为学生安排随堂任务,让学生以小组模式结合当堂解决问题。此过程中教师除了必要的为学生进行一定指导以外,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操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最后,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完成度展开评价环节,并引导学生利用“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的形式,来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从而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以便于更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后活动作业以及完善教学方案[5]。

4.3课后——能力应用拓展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也就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状态来分析其此刻需要进行巩固基础还是实践练习,从而以此为依据设置相应的课后学习任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发展原则。

因此在这阶段,教师首先可以对网络平台中设置的微课课件进行再一次的补充完善,除了增加相应的理论说明内容之外,还应当补充一定的实验步骤演示、实践操作要点演示等视频内容,以便于学生在课后完成任务阶段能够获得充分的指导参考;其次教师应当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背景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实践任务,并且完成过程中一切操作标准都应当围绕企业真实的岗位制度来进行设立,如此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帮助学生能够紧密贴合企业用人需求来调整自身的能力发展方向。最后,教师在学生完成课后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全程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除了为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以外,还应当记录学生有价值的想法与问题,从而作为今后的教学开展依据。

5 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应用实例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年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升级,并全面引入“清华教育在线”(共享资源与在线教学)平台,通过不断推进资源共享与线上教学相融合的网络课程建设,来完善了本校各专业的网络校本课程设置,并大力开发全新的教学模板以及功能体系,从而满足了在校师生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际需求[6]。在此基础上,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设置外来用户访问端口的形式,积极与校外实体企业或同类型院校之间展开学术交流,通过整合真实的教学案例与工作任务,来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领域涵盖范围,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提升更好地适应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例如该校大三学生实习期间,由专业任课教师为主导,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了实习辅导群组,根据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平台上为学生开展在线强化教学。并将相关的技术理论、实操经验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其快速适应岗位工作环境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时空间冲突,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可以不通过面授也能完成内容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些新型技术与工作障碍进行了整合收集,作为真实的教学案例来为在校学生开展教学,从而有效弥补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使学生获得了更好地能力发展。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了分析,并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教学实施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工作案例,验证了这一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希望能够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足够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园.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7):162-163.

[2]刘立新,程艳,高莉莉.基于网络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助产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3):253.

[3] 姜璐.基于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以我院计算机基础课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7):114-115.

[4] 吕凤娇,谢晓兰,高平章.基于SPOC的《药剂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37(3):102-105.

[5] 李俊,刘建波.基于THEOL平台的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學报(综合版),2018,18(7):42-46.

[6] 刘艳艳,韦岩,张海燕,等.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8,30(4):81-83,87.

【通联编辑:谢媛媛】

作者:李莉 吕正娟

第三篇:基于《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的初中校园足球教学实施策略

【摘要】在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背景下,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为足球教学提供指引,本文通过分析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的现状,以《指南》为引领对初中校园足球教学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指南》的引领,促进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初中校园足球的教学质量。

【关键字】指南 初中 校园足球 教学策略

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构建足球教学体系,设置足球教学课程以及教学训练大纲,从而更好地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在初中开展校园足球教学对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初中生对于校园足球活动充满热情和兴趣,但是一方面学生自身的足球技能掌握程度存在着差异;另一方面校园足球教学缺乏科学设计,导致目前校园足球教学无法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因此本文以《指南》为引领对初中校园足球教学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指南》的引领,初中校园足球教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初中校园足球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足球教学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的开展一方面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束縛,学校没有完善足球教学工作机制,校园足球教学缺乏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因为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而出现在足球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前后缺乏连贯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等现象。其次,校园足球教学的内容在小学和中学的衔接上出现跨越性或重复性学习的现象。最后,校园足球教学缺乏相对应的教学教材或大纲书籍的支撑。

二、《指南》为校园足球教学提供依据

《指南》遵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足球运动发展规律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为足球课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基础。《指南》以“健康第一”为核心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普及校园足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课程教学最根本的目标任务。包含了足球教学目标、足球教学内容等核心内容。其中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情况规划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参与感、足球技能的掌握、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初中阶段主要是掌握足球比赛的基本要素和竞赛规则,提高控球能力,能够在对抗条件下展现足球基本技战术能力。教师立足于学情,根据《指南》设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将促进校园足球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基于《指南》的初中校园足球教学实施策略

(一)细化课程阶段目标,逐个年级推进

立足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依据《指南》中提到的学生参与目标、足球技战术目标、身体素质目标、塑造品质与社会适应目标,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课程阶段目标不断进行细化。下面以七年级为例讲解。

(1)学生参与目标

学生了解足球运动,逐渐从足球兴趣培养过渡到爱好参与足球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初始要了解学生掌握足球的基本情况,通过设计简单的游戏、观察、模仿和小型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引导示范、互动交流等方法,帮助学生适应学习足球学习。

(2)足球技战术目标

学生初步掌握基础足球有关动作要领及基础技战术要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介绍足球的有关知识,通过设计游戏、趣味比赛、原地、无对抗的等练习让学生熟悉动作要领。

(3)身体素质目标

学生了解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心肺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球练习、身体游戏及适量的有氧和无氧训练来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柔韧度、灵巧性和心肺功能。

(4)塑造品质与社会适应目标

学生在足球活动中感受团队合作的精神,体验足球带来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足球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

(二)围绕教学目标设定,精选教学内容

立足于不同年级、不同足球基础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求,依据《指南》中足球知识、足球技术、足球战术等包含的具体内容,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精选教学内容,并把内容按照基础类、提高类和拓展类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丰富足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田家楠《探讨初中“金字塔”校园足球特色课程新模式的开发研究》中提出,“金字塔”足球特色课程体系的建立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文化学习和足球训练之间的矛盾[2]。因此,面对全体学生开设足球普修课,面对部分学生开设足球选修课,面对少数学生成立足球社团、足球队。通过多元化的足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足球学习的积极性。

(四)挖掘足球内涵,开发足球校本课程

依据《指南》,足球作为一项集合作和锻炼为特点的运动,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通过挖掘足球内涵带给学生的文化价值,提倡素质教育理念,开发学校校园足球校本课程,形成有校本特色的足球教材,有助于校园足球教学的实施。

四、结语

初中足球教学属于初中体育教学的一部分,离不开《体育与健康标准》的指导,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依照《指南》中的内容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足球课程体系,对足球课教学进行有组织、有规划的的学习安排,以期通过《指南》的引领,促进校园足球教学的有效实施,进而提高校园足球的普及程度。

[参考文献]

[1]刘默《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实施研冤[D].河南大学,2019

[2]田家楠探讨初中“金字塔”校园足球特色课程新模式的开发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6):149-150

作者:熊强

上一篇:市场营销教学论文下一篇:社区治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