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从事业单位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具体业务这一微观视角,纵观政府会计二十年的改革之路,其每一阶段改革都是由于内外动因同时作用引起。最终形成了目前政府会计的格局:采用財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核算模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论文 篇1: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中引入公允价值和商誉的思考

[摘要] 新会计准则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本文针对新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两个亮点——公允价值和商誉的引入,论述其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核算,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 公允价值 商誉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新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本文围绕新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中的两大亮点——公允价值和商誉的引入,论述其在新旧准则中确认与计量方法的差异。

一、公允价值引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为: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在旧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考虑到当时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健全和完善,公允价值可能有失公允,所以对其使用是很谨慎的,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中没有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也逐步向国际发展趋势靠拢,所以新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中引入的公允价值。

1.成本法下公允价值的核算

新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如下:在对非同一控制下取得的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时,按规定确定初始成本后,投资方对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投资方对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无共同控制、无重大影响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仍沿用原准则;在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的情况下,则引入了公允价值。

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下引入公允价值的要点在于,应区分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方式,包括非企业合并取得和企业合并取得两大类,后者又进一步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也就说只有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才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这种区分的处理方法充分考虑了我国的现实国情,因为在我国目前的企业合并大多是同一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或是同一企业集团内两个或多个子公司的合并。由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合并对价的产生上具有完全不同的状况,后者可以由双方的讨价还价最终在自愿交易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而前者的交易可能并不完全出于自愿,所达成的合并对价也可能不代表公允价值。所以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2.成本法下公允价值核算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中引入公允价值会使资产结构发生变化。首先,在计入商誉的情况下,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会增加商誉这项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金额为被投资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原核算方法相比金额减少,减少部分全额计入商誉。其次,在计入当期损益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金额会超出原准则下核算的金额,其超出额为公允价值与初始投资成本的差额。另一方面还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如果投资方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其差额计入当期收益,会使利润增加。

3.权益法下公允价值的核算

新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如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该部分差额从本质上是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过程中通过购买作价体现出的与所取得股权份额相对应的商誉及不符合确认条件的资产价值。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两者之间的差额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两者之间的差额体现为双方在交易作价过程中转让方的让步,该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应作为收益处理,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4.权益法下公允价值核算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中引入公允价值会使利润额变化,因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且旧准则是将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份额进行比较,将其差额计入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按期进行摊销,将其摊销额调整各期投资收益。而新准则不涉及股权投资差额,以及摊销,因此也将影响企业的利润额。

二、商誉公允价值引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商誉是无形资产,它具有无形资产的一般特征,即不具有实物形态,且要依托企业实体,并且该主体不允许他人随便占有且应严加控制;它是一种生产资料或生产条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使用中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当一个企业购入另一个企业时,其购入成本超过被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部分,就是商誉的价值。

1.长期股权投资中商誉的核算

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初始计量的第二个要点是关于商誉的有关核算。按新准则规定,在对非同一控制下取得的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时,按规定确定初始成本后,投资方对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在复核无误后计入当期损益。即商誉只存在于新成本法中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我国新准则在对商誉后续计量的做法是对商誉不摊销,而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该观点主要认为:(1)摊销期限的确定没有理论依据,商誉的资本化和摊销都是主观的,会存在人为调整利润。(2)摊销会使企业在与外国公司合并时,提供较低的盈利报告从而处于不利地位。(3)摊销会使资产账面价值降低,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价值。

2.商誉核算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商誉要在期末按规定方法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可收回金额,将其减值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投资成本未小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则不作处理。由此可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未必会对损益产生影响。

在企业首次执行新准则时,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原已确认商誉的摊余价值应当全额冲销,并调整留存收益,企业净资产将减少,但由于以后商誉不再摊销,企业以后利润将增加。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应当将商誉在首次执行日的摊余价值作为认定成本,不再进行摊销,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在首次执行新准则时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的,应当以计提减值准备后的金额确认,并调整留存收益,将减少企业的净资产。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在被并购企业经营业绩较好时,商誉可能不会减值,企业当期利润会较原规定提高,而在被并购企业经营不佳时,商誉会大幅减值,企业当期利润将可能大幅降低。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黄桂杰:《公允价值的困境解析及其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第3期

[3]企业会计准则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新旧对照》.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吴亚芳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论文 篇2:

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看政府会计的改革之路

摘要:本文从事业单位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具体业务这一微观视角,纵观政府会计二十年的改革之路,其每一阶段改革都是由于内外动因同时作用引起。最终形成了目前政府会计的格局:采用財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核算模式。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政府会计;事业会计

我国目前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主要涵盖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该种核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建立于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等核算对象不健全;预算会计的信息披露不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重大改革举措。要求准确、完整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家底”,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情况,满足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改变由于多项制度并存,口径不统一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不高的情况。

以事业单位会计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业务为例,从1997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到2017年《政府会计制度》,期间经历了三次改革,2012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对1997版的完善,2017年《政府会计制度》采用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方式,是对以往《事业会计制度》的突破和创新。本文针对每一阶段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业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凸显各个阶段的特点。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初具模型阶段

通过“对外投资”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包括以银行存款、材料、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具体资产形式换入的投资。

例1:某事业单位经批准用一台账面价值为100万的设备对A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经评估该设备价值80万元。

账务处理为:

借:对外投资800000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20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

借:固定基金1000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1000000

从以上处理可以看出,1997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同一时期《企业会计制度》相比的特点:1.是“按照资产对应资产,基金对应基金”的模式进行账务处理。除了有资产转化的处理,还需要体现基金的转化。最终体现为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减少100万,对外投资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加80万。2.当使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采取了和企业较为一致的做法,即使用评估价值。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事业单位并不计提折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往往有较大差异,使用评估价值作为对外投资的入账价值更为客观公允,利于达成该项交易。另一方面对国有资产是一种保护制度。3.对外投资只有购入的处理,不涉及后续计量,账务处理较为简单,但同时也会对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没有体现。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发展完善阶段

通过长期投资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超过 1 年(不含 1 年)的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按照其实际成本作为投资成本。包括以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具体资产形式换入的投资。同时对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收到利润,转让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破产清算等原因导致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损失等具体情形做出规定。

例2:某事业单位经批准用一台账面价值为100万的设备对A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经评估该设备价值80万元。该设备已提累计折旧20万。持有后1月,收到投资收益5万元。持有后一年经批准以82万出售该长期股权投资。

用设备换入长期股权投资时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800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800000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800000

借:累计折旧20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

收到投资收益时:

借:银行存款50000

贷:其他收入——投资收益50000

出售长期股权时: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8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800000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股权 800000

贷: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 800000

借:银行存款 820000

贷: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净收入820000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净收入 820000

贷:应缴国库款 820000

2012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同一时期《企业会计制度》及1997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的特点:1.事业基金用于核算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在2012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将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调整为“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是更为合理的处理。2.固定资产此时开始考虑折旧,但只是虚提折旧,即在按期计提折旧时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或者费用。3.开始涉及后续计量,在持有期间收到利润等投资收益,采取的是不改变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直接计入其他收入的收付实现制方法。

三、2017年《政府会计制度》——突破创新阶段

长期股权投资用于核算事业单位按规定取得的,持有时间超过 1 年(不 含 1 年)的股权性质的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现金和其他资产置换、接受捐赠和无偿调入等具体形式取得。后续计量根据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采用成本或权益法核算,在持股状况变化时可能存在两种核算方法的转换。对出售(转让、置换换出)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破产清算等原因导致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损失等具体情形做出规定。

例3:某事业单位经批准用一台账面价值为100万的设备对A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经评估该设备价值80万元。该设备已提累计折旧10万。该部分股权占被投资企业40%份额,按权益法核算,年底A企业实现净利润20万。第二年A企业宣告并实际发放股利10万。第二年底该事业单位经批准出售持有的被投资A企业所有份额给B企业,收到B企业银行汇款90万。

使用设备换入A企业股权时,财务会计:

借: 长期股权投资800000

借:资产处置费用100000

借:累计折旧10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

预算会计:由于不涉及现金收支,不做账。

确认A企业实现利润,财务会计: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80000

贷:投资收益80000

预算会计:由于不涉及现金收支,不做账。

A企业宣告和发放股利时,财务会计:

借:应收股利4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40000

借:银行存款 40000

贷:应收股利40000

预算会计: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40000

贷:投资预算收益40000

经批准转让A企业股份给B企业时,财务会计:

借:资产处置费用84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8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40000

借:银行存款900000

贷:投资收益60000

贷:应缴财政款840000

预算会计:

借:结存资金——货币资金 60000

贷:投资预算收益60000

2017年《政府會计制度》与同一时期《企业会计制度》及2012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的特点:1.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趋同,采用权责发生制,体现在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核算可以采用权益法,更为客观反映持有资产的实际价值。2.增加收入、费用两个过程性会计要素,因此具备实提折旧的核算基础。不需要再采取“按照资产对应资产,基金对应基金”的模式对资产的增减进行处理。3.根据政府及公众等信息需求方的特点,采取双分录制,以财务会计记录为主,当涉及资金变动时再同时进行预算会计账务处理的方式。4.同时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等国有资产的处置,所取得价款扣除投资收益以及税金、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后的金额要上缴国库,而非留归事业单位,提现国有资产性质,这与企业有显著不同。

四、结语

本文从事业单位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具体业务这一微观视角,纵观政府会计二十年的改革之路,其每一阶段改革都是由于内外动因同时作用引起。政府与公众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政府接受公众的委托,对公共资源进行调配和控制。然而,政府和公众之间在财务信息的获取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量的扩大,与现行预算会计较少的信息供给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在动因。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提高各个国家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政府财务状况和绩效信息等方面提供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政府会计信息。国际上不同政府或组织的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这是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外在动因。这些内外因素的交织作用形成了目前政府会计的格局:采用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核算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S].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6,(02).

[4] 张曾莲.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制定的动因、路径、内容与效果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10).

作者简介:

刘瑞丹,上海海关学院。

作者:刘瑞丹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论文 篇3: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二)

【摘 要】本文拟对2013年新准则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进行解析。通过举例的方式,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转换核算,同时对于合并报表当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相应的进行解析,给广大会计读者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转换

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了120万元的投资收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如下调整:

①对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

(说明:甲公司个别报表中剩余股权的账面价值为270万元,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为32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 32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70

投资收益 50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 45

贷:盈余公积 (50×60%×10%)3

未分配利润 (50×60%×90%)27

资本公积 (25×60%)15

【说明】上述调整分录也可以理解为:甲公司处置60%股权在20×9年个别财务报表中确认投资收益120万元,而20×9年合并财务报表应确认投资收益=处置价款480万元-合并财务报表角度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600+75×100%)×60%=75(万元)。所以甲公司20×9年合并财务报表的投资收益冲减45万元。

同时,在合并报表角度应通过“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科目追加确认20×7年~20×8年的投资收益30万元(“合并报表角度应确认的投资收益50万元”-“个别财务报表中在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已追溯确认的投资收益20万元”)和资本公积15万元(“合并报表角度应确认的资本公积25万元”-“个别财务报表中在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已追溯确认的资本公积10万元”)。

【提示】设“投资收益”项目调整数为X,则:

20×9年个别财务报表投资收益120+合并报表调整(50+X+25)=合并财务报表投资收益150,计算出X=-45

③从资本公积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其他综合收益25万元,重分类转入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 25

贷:投资收益 25

从以上①②③的会计处理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确认的投资收益120万元+①50-②45+③25=150(万元)。

(2)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

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700+300)-(600+50+20)×100%-(800-600)]+20×100%=150(万元)。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了140万元的投资收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如下调整:

①对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61

投资收益 39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 49

贷:盈余公积 3.5(50×70%×10%)

未分配利润 31.5(50×70%×90%)

资本公积 14(20×70%)

③从资本公积转出其他综合收益20万元,重分类转入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 20

贷:投资收益 20

所以: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确认的投资收益140+①39-②49+③20=150(万元)。

二、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因追加投资使得原来持有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变成了对子公司的投资,此时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应当分下列几种情况进行处理。

1.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

企业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取得股权最终形成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在个别财务报表中,

⑴初始投资成本=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合并日应享有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份额作为该项投资的。

⑵计算原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合并日为取得新的股份所支付对价的账面价值

⑶比较⑴和⑵,按其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如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则继续冲减留存收益。

2.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

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取得股权最终形成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在个别财务报表中,

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所持被购买方的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购买日新增的投资成本

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一)见2015年1月下

作者:张丽娜

上一篇:关注信贷稳定汇率论文下一篇: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