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与黑夜说课稿

2022-09-26

第一篇:57白天与黑夜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白天与黑夜说课稿

白天与黑夜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昼夜与四季的第4课《白天与黑夜》第1课时的内容:昼夜交替时怎样产生的,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 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1知道地球在不停的自传,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2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本节课的内容是《昼夜与四季》单元的第一课,分3个课时。今天所说的第一课时(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是基础的一课,学会本课的知识能为后面学习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及四季的形成打基础,因此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知道地球在不停的自传,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2、

3、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重点)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理出结论。

二、 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对昼夜交替的知识了解较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模糊的、零碎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 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以期达到教学最优化。

说学法:根据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好动爱说这个特点,倡议学生使用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方法,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认知结构学习理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的转变。

实验器材:平面镜若干,温度计若干,可插入温度计的金属座若干、金属铝片若干

四、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师:请大家观看课本19页的图片,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在山坡上看日落。波波说:太阳落山了,天又要黑了。彬彬说:明天太阳还会升起的。贝贝问:这是为什么呢?图片所画的现象是平时我们大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下。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请一些同学回答问题。可能有些同学回答的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是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指出。接着我会说:科学证实,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恒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要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用时30分钟)

师:下面我们大家来做一模拟实验,来研究研究地球的自转。

(1) 请几个个子高的同学将老师带来的黑布将教室的窗户遮住。尽量创造一个较暗的空间。

(2) 在讲台上摆放一个地球仪,请2个同学上来到讲台上。一个同学手扶地球仪,一个同学拿着手电筒(我们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就代表地球)。拿手电筒的同学要将手电筒放在与地球仪同一水平面的位置。

(3) 请同学打开电灯,另一个同学慢慢转动地球仪。

(4) 请其它的同学仔细观察,地球仪转动时,地球仪表面明暗分布的变化,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结论简要的记录下来。

(5)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自己的结论,交流后归纳总结,有逻辑地表达出小组讨论的结果。

(6) 师在学生回答时书写板书,分析和总结:

假设 ①东西半球昼夜相反 模拟实验

昼夜交替 →→→ ②每交替一次的实间约为24小时 →→→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③太阳东升西落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在本课的实验中,我让学生先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在学生实验时,我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最后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 提问巩固,加深理解(用时5分钟) 师提问:1昼夜现象时怎样形成的? 2地球自转周期方向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第二篇:白天与黑夜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莉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会做昼夜形成的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引导学生转变认识事物的思维角度,感受相对运动。

3.经历人类认识宇宙和知识升华过程,体验认识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难点: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则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

教学准备:

小纸人、地球仪、蜡烛、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展示各具特色的白天与夜晚的风景图片,提出白天与黑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讲述: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默认交替出现,那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昼夜的形成

1.提问:昼夜的出现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怎样在课堂上研究它们呢?

2.提问:阳光照到地球上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

(学生猜想,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一半处于白天,一半处于黑夜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

三、提出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

1.怎样让地球上某一地方昼夜交替出现呢?

(把蜡烛和地球仪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试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昼夜交替,提出观点。一般会有两种:1.太阳绕地球转;2.地球自转。)

2.对观点进行分析辩论。

(可把学生分成组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辩论,最终确立最具有科学说服力的观点) 3.小结:否定“地心说”先出最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四、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的原因 1.怎样用实验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时让各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注意事项。特别提示学生的是要确定观察地点。)

2.实验验证

3.提问:地球是以什么为中心转动的?

(学生结合实验中的实验操作回答,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并讲解地轴。)

4.提问:地球按哪个方向转动,才会出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引导 学生弄清地球仪上的方位,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寻求答案。出示相对运动的图片和生活中相对运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播放地球自转课件。)

5.小游戏:比一比,谁找得准。

(在地球仪上找出我国最早和最晚看到日出的地方分别在哪里?)

五、课处拓展

提问:我们每天都经历昼夜交替,那白天和黑夜都一样长吗?(学生回答)

课下,让学生根据农历24节气日,半个月一记录,观察一年四季白天白天黑夜的长短变化,找出变化规律。

第三篇:《14 白天与黑夜》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昼夜变化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三、教学难点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新课讲解: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3、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指导阅读P41。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1、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2、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引起的。

板书设计: 白天与黑夜 昼夜更替:地球自转

四季更替:地球公转

第四篇:白天与黑夜的检测

白天和黑夜检测电路

电路设计要求:

运用单片机设计一电路,通过电路中反应出的不同情况,来检测白天与黑夜。

一. 原理部分及设计部分

本设计使用光敏电阻5516搭接光强采集电路,经过AD转换讲光电模拟信号数字化,接着将数字信号通过单片机89C52进行数据处理,最后通过对单片机端口的控制,控制发光二极管亮暗来检测白天与黑夜。

二.电路元件的确定分析 1.光强采集电路

光强采集,通过光敏电阻进行设计。光敏电阻又称光导管,常用的制作材料为硫化镉,另外还有硒、硫化铝、硫化铅和硫化铋等材料。这些制作材料具有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其阻值迅速减小的特性。这是由于光照产生的载流子都参与导电,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作漂移运动,电子奔向电源的正极,空穴奔向电源的负极,从而使光敏电阻器的阻值迅速下降。光敏电阻器是利用半导体的光电导效应制成的一种电阻值随入射光的强弱而改变的电阻器,又称为光电导探测器;入射光强,电阻减小,入射光弱,电阻增大。还有另一种入射光弱,电阻减小,入射光强,电阻增大。

在实际强光下测光敏电阻的阻值可达到60欧,亮电阻的最大定为20千欧,R3可定为20千欧。采用分压原理,设计电路如图所示:

光敏电阻型号:

2、A/D转换

A/D转换采用ADC0804芯片。ADC0804是属于连续渐进式的A/D转换器,这类型的A/D转换器除了转换速度快(几十至几百us)、分辨率高外,还有价钱便宜的优点,普遍被应用于微电脑的接口设计上。本次设计中AD转换系统与AT89C52单片机外部总线接口P1连接,接收采集到的光强。

ADC0804各个管脚的作用:

D0-D7:数字量输出端,输出结果为八位二进制结果;

CLK:为芯片工作提供工作脉冲,时钟电路如图所示,时钟频率计算方式是:

fCK=1/(1.1×R×C) CS:片选信号;

WR:写信号输入端; RD:读信号输入端;

INTR:转换完毕中断提供端;

ADC0804的引脚图:

ADC0804时序:

3、STC89C52 STC89C52引脚图:

40只引脚按照其功能来分,可分为3类:

(1)电源及时钟引脚:Vss、Vcc;XTAL

1、XTAL2 (2)控制引脚:PSEN、ALE、EA、RESET (3)I/O口引脚:P0、P1 、P

2、P3,为4个8位I/O口的外部引脚

复位电路:

复位电路,就是利用它把电路恢复到起始状态。就像计算器的清零按钮的作用一样,当你进行完了一个题目的计算后肯定是要清零的是吧!或者你输入错误,计算失误时都 要进行清零操作。以便回到原始状态,重新进行计算。和计算器清零按钮有所不同的是,复位电路启动的手段有所不同。一是在给电路通电时马上进行复位操作;二是在必要时可以由手动操作;三是根据程序或者电路运行的需要自动地进行。电路如图所示:

晶振电路:

在AT89C52芯片内部有一个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其输入端为芯片引脚XTAL1,输出端为引脚XTAL2,在芯片的外部通过这两个引脚跨接晶体振荡器和微调电容,形成反馈电路,就构成了一个稳定的自激振荡器。在由多片单片机组成的系统中,为了各单片机之间的时钟信号的同步,应当引入唯一的公用外部脉冲信号作为各单片机的振荡脉冲。时钟电路如图所示:

发光二极管显示电路:

通过程序来判断P1口的数字信息,讲数字信息转化为具体数值,来设置P2^1的高低电平,控制发光二极管的暗亮。

普通发光二极管的正向饱和压降为1.6V~2.1V,正向工作电流为5mA~20mA,从P2^1的实际电压大约为4.77V,当发光二极管的电压为1.6V,电流为5mA时,R5为634欧,电流为20mA时,R5为158.5欧;当发光二极管的电压为2.1V,电流5mA时,R5为534欧,电流为20mA时,R5为133.5欧。所以R5的电压在158.5~534欧均可。R5定为300欧。电路如图所示:

三、实际制作部分

1、实验原理图如下:

2、制版(利用Altium Designer 软件设计布线) 在该软件上布线图为:

3、最后制出的实物为:

检测结果:

当接通电源电路后,在白天时,按下按钮后,灯将亮起来,有白天转为黑夜时,按下按钮后,灯将熄灭。

源程序: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uchar startad(); void delay(uchar z); uint v; uchar v_; sbit led = P2^0; sbit ad0804_cs = P2^1; //片选信号端 sbit ad0804_rd = P3^7; //锁存端口 sbit ad0804_wr = P3^6; //开启信号端 void main() {

led = 0; while(1) {

v_ = startad();

v = 1.0*v_*0.186;//电压扩大十倍

if(v > 27)

led = 1;//灯亮

else

led = 0;

}

} void delay(uchar z) {

uchar i,j; for(i = z; i > 0;i--)

for(j = 110;j > 0;j--);//延时1ms } uchar startad() { uchar v_; ad0804_cs = 0;

//选中该芯片

delay(10); ad0804_wr = 1;

//启动开始

ad0804_wr = 0; ad0804_wr = 1; ad0804_rd = 0; //开始转化

delay(40); // 稍作延时

v_ = P1; ad0804_rd = 1; //转化结束

delay(20); return v_; }

第五篇:白天与黑夜 教学设计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会做昼夜形成的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引导学生转变认识事物的思维角度,感受相对运动。 3.经历人类认识宇宙和知识升华过程,体验认识的发展历程。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则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 教学准备:

小纸人、地球仪、蜡烛、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资料。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我们人类生活在哪儿?(教师画地球的简笔画)

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不发光,一片黑暗,像我们所看到的?(板书黑夜)

那地球上的光明是哪里来的呢?(画太阳)。

有太阳的时候,地球从黑夜有了?(板书白天)

我们在地球上每天都经历着白天和黑夜,那么白天和黑夜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呢?谁知道?(24小时 交替)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教师:关于白天和黑夜,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部分问题随机解决,部分难题留着课后继续探究,主要留下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交替?是什么引起的?你有什么想法?小组内先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教师:做模拟实验的话,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现在有了材料,你怎样进行模拟比较科学?

2、揭示昼夜

教师:你能让我们的祖国处在白天的状态吗? (学生自主模拟做实验)

汇报交流

教师:那地球的另一面又处在什么状态呢?

教师: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画示意图)

3、探究昼夜交替的形成

教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吗?

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呢?

教师:谁来把你们组的模拟实验展示给大家?

(教师边指导操作,边指导叙述实验) (1)动手实验,初步的得出多种可能

(学生展示模拟实验,教师用课件或简笔画展示学生的不同模拟实验) 【会出现多种可能:

第一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围着手电筒转,自己不转。

第二种: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三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四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作出种种假设,教师同时把猜测和假设用画图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画图的方法,将学生设计出的各种实验方法,非常直观地展示在黑板上,方便了学生交流、质疑、完善。】 (2)分析实验

(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分析找到模拟实验中出现的几种可能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实验:

第一种:你们提的很好,如果太阳不动,地球自己不转,只围着太阳转,那我们就会光是白天。

第二种:对这名学生分析的非常有道理。不光这组同学有这种想法,其实古人在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时曾把这种想法一度认为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介绍:古人在昼夜交替这个问题上曾经也这样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形成白天和黑夜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展示:

出示课件

(一)“地心说”,介绍。

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一千多年。但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随着天文观测不断进步„„

出示课件

(二)介绍“日心说”。

哥白尼认为,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昼夜的变化就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

教师:去掉第

一、二种方法,那么现在只剩下这两种方法了,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 (3)去伪存真,找到真相

教师: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太阳每天是从哪个方向出现的,那地球怎么样的转动才能让祖国的东方最先看到太阳?

教师:我们以祖国为例,用红色分别代表居住在我国东方的小朋友,蓝色的纸人住在我国西方的小朋友,确定好祖国的东方和西方。

教师:请你们分别用两种转法来实验,看如何让东方的小朋友最先看到太阳。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颜色的小纸人标在地球仪上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地球仪上正确的分辨方向,找到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生独立操作实验)

学生汇报展示实验。

教师:老师很高兴大家都解开昼夜交替的奥秘了,下面你们可以多转几圈,仔细观察一下昼夜交替的过程。

教师:我们的祖国从黎明到黑夜再到黎明,地球仪旋转了几周?一昼夜是多少小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昼到夜,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中,得出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是一昼夜,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

(三)模拟实验发现时差

教师:我们在动手实验中找到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那地球上的各个国家进入的昼夜时间是相同的吗?

(学生转动地球仪,自己去发现) 教师:当中国处在白天的状态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处于夜晚呢?

教师:正对着光线的是什么时候?斜写对着太阳的东边是什么时候?西边呢?同一时刻他们所看到的太阳是一样的吗?

教师总结:所以同一时刻,由于地球的自传,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差产生的原因。

(四)科学发展的不断探索

教师: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模拟实验知道了昼夜交替的成因以及时差是怎样形成的,这得益于我们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实际上,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是时代的产物,它也受到时代的限制,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课件介绍日心说的一些局限性)

教师: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总结:有时候一些大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全对,也要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来证明,不能迷信一种说法,敢于挑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需要科学的验证,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未知领域正在逐步的探索。】 (五)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该怎么运用它们呢?

教师:对,学科学还要用科学啊,用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大自然你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

板书设计: 14.白天与黑夜

昼 夜

照射

地球自转

昼夜更替

24小时

教学反思:《白天与黑夜》是青岛版小学科学课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六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他们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课的导入环节,通过白天和晚上在学校门口拍的照片,让学生说一说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促进思考昼夜交替可能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

白天和黑夜的形成,是非常抽象的天文现象,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学生讨论猜想的环节,并且利用大量的视频资料,文本资料和图片资料,形象直观的阐述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为了加深对于知识的巩固,我设计了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中,学生很好的验证了昼夜交替现象。我设计了思想教育环节,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究对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的兴趣,去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首先是板书的问题。我教了十几年英语,现在尝试用汉语板书,书写还需要进一步锻炼。其次,对于科学课的探究问题,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另外,我抽到的这节课,没有分组实验。所以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对于我还是很大的挑战。下一步,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课实验教学能力

上一篇:工商干部演讲稿下一篇:3d打印在教学中应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