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23-03-07

第一篇: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许达哲

2015年7月7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党组书记、局长许达哲在《求是》2015年第13期发表了题为《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把健全国防工业体系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丰富内涵

总书记指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新军事革命交错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主要国家展开的科技和军事竞争,实质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主导权的争夺,背后是发展理念之间的交锋,是国防科技工业实力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能力的博弈。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将获得更大的支撑力,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将拥有更强的牵引力。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质是要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过去提军民结合,现在提军民融合,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反应”,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达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加快军民融合进程,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大局

1 意识,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协调创新,做好战略规划,完善法治保障,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只有市场体制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才能实现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跨越。

二、准确把握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既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经济建设的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国防科技工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本实现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结合的产业结构转变。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寓军于民,植根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之中,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由军民结合推进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阶段。

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先导。要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需求,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抓好法治军工和人才队伍两大支撑,更好地承担起“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着力实现武器装备发展从跟踪研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科研生产体系从传统封闭向全社会优质资源开放融合转变,军工经济发展从增量扩能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转变。在政治上,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着力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国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在经济上,着力实现军民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国防建设的降本增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上,着力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制,为赢得未来竞争优势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在军事上,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并以此为牵引,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要高度重视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的制高点,建设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

必须始终坚持问题牵引。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对国防科技工业而言,主要是顶层统筹不够,法治建设滞后;寓军于民不够,市场开放不足;资源共享不够,效益效率不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我们要着眼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长

2 远和全局利益,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努力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一要以改革为动力,健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完善中央领导、国家主导、军地协同、市场作用的体制机制;二要以法治为保障,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规范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三要以强军为首责,集聚社会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问题;四要以开放增活力,打破军工行业封闭格局,建立完善“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科研生产体系;五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军民融合载体的作用,做好军民两大需求论证与衔接,实现民用高端装备和国防武器装备协调发展,降低国防建设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实现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落实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举措

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抓好落实,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军地协调和需求对接。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略规划、改革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军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军队在武器装备发展规划、需求研究、装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作用,充分发挥涉军企业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国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市场主体作用。国防科技工业要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配合军队加强作战需求论证和装备体系论证,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把装备需求物化为作战装备,通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推进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实战化、自主化发展。坚持依法治理,在法治下完善体制机制,在改革中建设法治军工,健全法律标准规范,加强军品市场监管,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治理水平。

推动军工开放,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加快实施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统筹军工发展,精干军工主体,放宽市场准入,合理界定并逐步减少许可管理范围,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和核心领域外,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规划涉军企业武器装备动员能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推动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军工企业改组改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投资建设。扩大军工企业外部协作,推进军品科研生产有序竞争,推动军工集团不断提高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

促进军民科技相互支撑和转化,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围绕国防工业产业链部署国防科技创新链,把国防科技工业打造成国家创新高地。以实施“强基工程”为抓手,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体系。健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抓紧制定军工技术解密办法,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中心,推进国防科技信息共享,鼓励军工企业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二次开发等方式,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梳理民口优势领域和能力,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民用技术成熟度评价,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制定国防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加强新建实验室和重大试验设施的军民统筹,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平台,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和军地创新合作,把国防特色高等院校、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成军地装备人才的培养基地。

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助力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核能、航天、航空等典型军民融合产业,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种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应急安全、反恐维稳、海警边防、城市安防、卫星应用等装备,推动军工为国家“大安全、大防务”服务。充分发挥国家、地方、社会多方积极性,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统筹谋划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定位。落实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围绕“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建设,优化军工能力布局。鼓励军工与地方加强战略合作,将自身优势与区域优势结合,通过联合开发、新建企业、专业重组、资本融合等方式,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深化对外合作,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优质产能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开发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促成高端装备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好局面,实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重效益。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形势使然、历史必然。我们要以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4 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二篇:宁德市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纪实

   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5-10-19 12:38:58 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茹捷 韩承斌

9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联合在京召开支持“宁德申融”工作协调对接会,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重要领导指示批示精神。25个国家部委和南京军区领导参加了会议,在高度评价“宁德申融”工作的同时,为帮助协调解决我市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面临的有关问题献计献策。这在宁德市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这场鼓舞人心的大会不仅是我市“申融”工作阶段性成效的标志,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挽住云河洗天青。回顾过去两年多,“申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这样一个大胆、意义深远的思路从无到有,从酝酿到展开,再到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有序推进。在国家有关部委、军地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下,我市在积极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立足优势

探索军地融合之路

这是一片发展的热土。

我市地处我国大陆黄金海岸线中段和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是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最前沿,是连接内陆地区的重要出海口,也是海西东北翼正在崛起的一座海湾新城。这里拥有1046公里的海岸线,4.7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发展资源,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多方协调发展,落实支前之责,是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同时,这还是一块具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

闽东有着81年的革命斗争史,63年的军事基地史。这里的山山水水都铭刻着闽东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流传着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和双拥共建的优良传统。作为全省驻军最多、兵种最全、军民关系最好的地区之一,宁德人民和驻军官兵风雨同舟,携手走过了63年艰辛又辉煌的历程,建立了特殊的密切关系和深厚情谊。

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秉承“以情双拥、军地互动”的理念,与驻宁部队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全省“四连冠”,绘就了一幅幅鱼水情深的生动画面,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军民融合之歌,铸就了一座座爱国固防的丰碑。

如何适应新常态,挖掘利用这些宝贵财富,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形成互补互促,实现一种资源两种效益?宁德历届党委、政府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军民共建共同发展”的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这再次证明了只有统筹兼顾,有效融合、利用军地资源,才能取得双重效益。这一理念为我市军民融合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激发了新灵感。

2013年7月,中央党史研究室明确在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时,宁德全境比照享受有关政策。这更为我市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军民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军民融合发展重要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探索;是宁德主动融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路一带"建设,加快福建跨越赶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环三"规划、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的具体行动;是总结历史经验,为实现开发建设三都澳百年梦想的主动作为。”市委书记廖小军说。

市长隋军指出,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需要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支撑,要将三都澳开放开发、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提供政策扶持等五大板块、24个方面内容,转化为具体项目,进行全方位对接,促进一批项目落地实施,形成新的增长点,从而实现以“申融”促发展、促建设。

“军地同携手,共建促发展。”在这一思路下,我市保持着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和转化的优良传统,坚持着一种投入、两种收益,一方资源、双方共赢的理念,展开全方位多领域的军地协作,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行先试

开辟军民融合新途径

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我市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2013年9月,我市启动“申融”以来,该工作得到了军地各方的一致肯定和全力支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4年3月,福建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福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的申报步伐。我市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实验区领导小组,并专门下设“申融”办工作小组,抓好“申融”相关工作。

两年多来,我市先后向福建省、驻闽部队、东海舰队、南京军区和国家层面17个军地部门进行了汇报沟通。经过反复沟通、协调对接,我市“申融”工作得到军地各方的普遍认可、大力支持。去年8月,军委有关领导带队赴我市实地考察,对创建试验区工作予以全面指导,并积极协调军地各方帮助解决“申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国家发改委、海军、解放军战略规划部、南京军区、东海舰队等军地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先后莅临我市调研指导“申融”工作,并予以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也十分关注我市的“申融”工作。省委尤权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两次帮助修改方案;省委、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宁德“申融”工作。去年8月21日,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宁德市加快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的批复》,宁德试验区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今年3月,省委常委会专门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纲要》,把支持宁德试验区建设纳入整体规划。我市也相继出台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意见》、《方案》、《纲要》等5份文件。

更让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感到鼓舞和鞭策的是,去年总书记在福建和南京军区考察时两次对宁德“申融”工作予以肯定。最近,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也对我市“申融”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给予大力支持。为此,上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联合在京召开支持“宁德申融”工作协调对接会,对我市提出的项目需求作出了对接。

受鼓舞而更坚定。为传达贯彻中央领导对《关于支持福建省宁德市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有关情况及意见建议》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国家部委支持“宁德申融”工作协调对接会精神,10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宁德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再次掀起了我市创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高潮。

全面推进

深度广度不断突破

冲在前面,先人一步,做出榜样,当好示范。两年多来,我市“申融”工作在深度、广度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宁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三都澳军民融合国际化深水大港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正在抓紧修改完善。由交通部规划院编制的试验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意见;军民融合产业园规划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正在上报审批;农副产品保障基地和旅游2个专项规划都已经完成初稿。

产业支撑、园区建设方面也初见成效。全市共筛选出30多家企业,作为首批军民融合企业;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已经完成省级评审,并报送工信部。同时,通过开展招商引

资活动,与中关村(000931,股吧)、唐山航岛海洋重工、武船重工、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进行深入洽谈,形成合作意向。

社会事业方面,我市秉承着不等不靠,先行先试的方针,全方位开展融合。目前,我市已确定了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宁德电大等3所高校为部队学历升级、军民两用人才培训教育点;将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作为部队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闽东医院、宁德市医院、442医院等3所医院成为了军地医疗合作试点;推进闽东革命纪念馆、柏柱洋苏区旧址、蔡威纪念馆等3个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策划生成陆上、海上、综合等3条红色旅游线路。当地驻军也召开了驻宁部队支持宁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建设任务部署会,16个团级单位和16个地方单位结对共建。

“落一子而全盘活”。如今,我市军民融合正朝着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通过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强大牵引作用,带动宁德、福射周边,推动宁德经济整体发展;通过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双轮并驱”,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

主动作为

绘就发展宏伟蓝图

把握宝贵政策机遇、立足宁德军民融合良好的政治、思想和物质基础,我市在如何进一步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有着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根据“以打造军民融合国际化大港为龙头,统筹军事和经济双向需求,整体推进三都澳开放开发、立体交通体系、特色支柱产业、国防动员平台、服务保障工程等建设,力争通过8至10年的努力,把宁德打造成为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色、实现深度融合的新型沿海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构想,我市正绘制着一幅全市军民融合,军地共建宏伟蓝图。

宁德创造试验区,突出优势在三都澳。我市紧紧抓住三都澳这个龙头,按照军地一体、平战结合、优先满足军事需求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一港四区”布局,将三都澳国际大港划分为三都、白马、三沙、沙埕4个港区12个作业区。按照军港、临港工业、中转储备、集装箱服务、舰船停泊、旅游休闲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各港区和作业区的任务分工,有序推进水域开放、岸线开放、航港疏浚、口岸建设,努力将三都澳建设成为军民融合的国际化重要港口,湘鄂赣等内陆省份最近的出海口,东南沿海重要的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和国际大型船舶停靠、维修、补给的最大深水港;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使三都澳在遂行军事任务和东海维权斗争中,发挥应有作用;充分发挥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快综合开发,使其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带动宁德、辐射周边、推动整体跨越发展。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交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规划中,我市将打造连接湘赣鄂豫皖等内陆省份的战略通道,形成区域对外开放西进东出、军队战略机动进浙入闽的战略大通道,形成连接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同时,完善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立体交通

网,增容拓宽宁德至长三角、珠三角的公路、铁路干道,将机场辟为军民两用,加快三都澳港口码头建设,开通南下北上航线,形成以三都澳为枢纽的水、陆、空、铁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并配套三都澳域内短程交通网络;统一规划和推进县级高速公路、疏港高速公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和跨海通道、专用铁路线、部队进出道路等建设,确保港口大型设备和货物运输。

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强力支撑。为此,我市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做大做强船舶研发修造、电机电器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食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为试验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市规划建设500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产业园,为军民融合产业提供发展平台,并按照大型化、专业化、集团化的思路,培育华东地区福建船舶修造保障动员中心、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军品中小电机研发制造和战略储备基地、新医药产业基地、东南沿海部队农副产品的保障基地等。同时,积极推进“民参军”,重点在船舶修造、电机电器、新型合金材料、不锈钢下游高端产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进行全面梳理对接,尽快形成一批“民参军”项目。此外,我市还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落户宁德;引进先进技术力量,促进本地企业转型升级;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协调对接央企和十大军工企业落户我市,形成千亿元军工产业集群。

为完善服务保障平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我市从本地实际和试验区建设需要出发,通过构建应急维稳、支援作战、国防教育三大动员平台,实施人才培养、社会化保障、民生共享、双拥共建四项工程,在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融合上实现新突破;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各种现有资源,积极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应急应战指挥控制中心、支前保障系统建设,推进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军民共建共享;进一步完善退伍军人安置、军人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制度,探索构建有利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在推进三都澳开放开发、形成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形态、军民兼用基础设施框架的同时,全面构建军民融合综合支撑体系,为实现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走必由之路,怀坚定之心,筑发展之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我市将继续弘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全力以赴,奋勇争先,有效作为,确保申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区之路走得更快、更稳、更好。(记者 茹捷 韩承斌)

第三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完善政策法规,落实改革举措,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实现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和相互支撑、有效转化,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国家主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政策引导、制度创新,健全完善政策,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问题导向,务求实效。针对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障碍,围绕“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军民资源互通共享等重点领域,突出解决深层次和重点、难点问题,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协同推进,成熟先行。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作用,调动军工集团公司、军队科研单位和中科院、高等学校以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其他民口单位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各方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注重政策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成熟一项、落实一项。

二、进一步扩大军工开放

(三)推动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打破军工和民口界限,不分所有制性质,制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方案,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核心能力由国家主导;重要能力发挥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竞争,择优扶强;一般能力完全放开,充分竞争。

(四)扩大军工单位外部协作。将军工集团公司军品外部配套率、民口配套率纳入国防科技工业统计。进一步完善军工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在保障国家战略、国防安全和完成重大专项任务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民品开发和军工科技成果转化。规范军工集团公司对民口军品配套单位的收购行为,避免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良性竞争秩序。

(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修订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分类指导目录,科学划分军工企业国有独资、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国有参股等控制类别,除战略武器等特殊领域外,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支持符合要求的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积极稳妥推动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上市或将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建立军工独立董事制度,探索建立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推广相关经验。

(六)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机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进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准入退出制度建设。健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动态调整机制,精简优化许可管理范围,减少许可项目数量,规范退出标准和流程。实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与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两证联合审查,推进多证融合。规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定密和招投标工作,凡不属于国家秘密事项的,不再纳入保密资格认定等行政许可范围;凡不需要承制单位具有保密资格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项目,不得将保密资格作为招投标条件。

(七)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适应竞争性装备采购要求,推动系统集成商、专业承包商、市场供应商体系建设,推进分系统及配套产品竞争,明确细化总体单位开展分系统和配套产品采购的规则要求。改进完善军品价格和税收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更多有优势、有意愿的民口单位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

三、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八)推动科技创新基地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共享。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需求,进一步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优化布局与建设,并分类推进开放共享。加强民口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统筹,促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发布开放目录清单,制定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将国防科研设备设施纳入统一的国家科研仪器设施网络管理平台,提升开放共享水平。

(九)加强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统筹使用。编制发布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共享目录,推动具备条件的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向民口开放,建立常态化开放共享和技术服务机制。对新建重大试验设施,加强军工内部、军工与民口统筹。

(十)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军工和民口科技规划、计划、项目安排、政策等会商机制。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吸纳民口力量参与国防科技创新,扩大国防科技创新主体范围。发挥好现有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统筹研究在部分新技术领域择优建设创新中心。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围绕国家安全和国防科技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全局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

(十一)推动技术基础资源军民共享。建立完善军民标准化协调机制,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开展军工行业标准清查,提出立改废清单,鼓励军工单位参与国家相关专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军民计量资源互通共享,发挥国防计量技术机构专业优势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积极吸收其他计量技术机构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支持军工鉴定性试验能力向社会开放服务。鼓励依托国家产品质检中心、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第三方测试评估机构。

(十二)积极利用民口产能。鼓励支持军工单位采取入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将民口产能用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加强军工单位之间科研生产能力统筹利用和协作,积极推动军工资产合理流动。择优利用军工、军队和民口单位科研生产能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

(十三)支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为大安全、大防务提供装备和服务。在搞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同时,做好军事训练器材研制开发,鼓励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积极参与边海防装备建设,大力发展反恐维稳、安保警戒、应急救援、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和产业。

(十四)健全完善信息发布和共享制度。依托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收集本地区民口前沿技术、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等资源信息,集中向军工单位公开发布;按行业收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需求,经保密审查后,向社会公开发布。

(十五)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发展规划,利用全社会优势教育资源,围绕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国防特色高校共建和国防特色学科建设,依托高等学校设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持高等学校与军工单位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和人才培养。鼓励设立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基金,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工程型号领军人才,做好国防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开展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依托军工单位及相关院校开展军队装备技术保障人才教育培训。

四、促进军民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 (十六)推动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统筹建设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定期发布《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推动降密解密工作,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等政策,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十七)加大军用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突出高技术方向,着力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高端产业。项目审批方式逐步由事前审批向事后审批转变,经费支持方式可由注入资本金等向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转变。

(十八)发挥技术转化评价作用。在军工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和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中,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的权重。探索开展相关技术成熟度评价,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技术发展动态,鼓励军工单位优先利用民口成熟技术和产品。

五、支撑重点领域建设

(十九)加强太空领域统筹。面向军民需求,加快空间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加快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空间核动力装置、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等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以遥感卫星为突破口,制定国家卫星遥感数据政策,促进军民卫星资源和卫星数据共享。探索研究开放共享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系统建设。

(二十)推进网络空间领域建设。促进通信卫星等通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大力发展网络安全、电磁频谱资源管理等技术、产品和装备。推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实施。优化军工电子信息类试验场布局和建设,在服务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二十一)支撑海洋领域建设。推进海洋领域军民试验需求和试验设施统筹,加快深远海试验场建设。大力发展水下探测、信息传输与安全等技术,提高海洋综合感知能力。推动深海空间站、核动力海上浮动平台和深海大洋监测装备建设,积极研发高等级专业破冰船、极地自破冰科学考察船、极地救助船、极地半潜运输船、极地资源勘探船及极地专用核心配套设备、材料等,支撑海洋领域重大工程。

六、推动军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二十二)发展典型军民融合产业。加强现有投资渠道统筹,优化投资方向。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反应堆和先进核电技术,加快实施先进核能示范工程,提升核燃料循环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推进核技术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积极引导支持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加强民用飞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产业化进程。调整优化民用船舶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发展军民两用的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技术产业。

(二十三)培育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增长点。充分发挥军工单位在人才、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优势,支持军工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动态保军能力。优选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和项目,编制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对列入目录且应用效果好、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二十四)以军工能力自主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政策统筹,做好与相关科技计划的衔接,制定并组织实施军工高端制造装备创新工程专项行动计划,组织国内优势单位开展专项攻关,提高军工能力建设所需的高端加工制造设备、测试仪器、科研生产软件等国产化率和自主可控水平。在军工生产能力建设中,进一步扩大支持采购国产首台(套)装备政策适用范围。

(二十五)促进军工经济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围绕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布局以及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鼓励军工集团公司与地方政府加强战略合作和规划政策对接,在军工单位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参与所在地发展规划、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实施等方面,创新合作方式,落实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开展军工经济属地化分级统计,建立属地化军民融合产业统计体系。设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支持重点省(区、市)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十六)拓展军贸和国际合作。在确保国防安全和装备技术安全的前提下,着力优化军贸产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装备出口比例,推进军贸转型升级。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推动核电站和核技术装备、宇航装备、航空装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其他高技术成套装备出口,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和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鼓励参与海外石油矿产资源开发和国际工程承包。充分发挥国家原子能机构和国家航天局的对外合作平台作用,深化核和航天领域国际合作。

七、推进武器装备动员和核应急安全建设 (二十七)强化武器装备动员工作。充分利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和资源,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和服务,推进完善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体系。着眼战时部队高技术装备维修力量缺口,推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加强针对性实战化训练演练,形成支前保障能力。

(二十八)提升核应急和安全能力。按照国家核应急体系建设整体布局,加强国家核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推进核安全技术研究,军地联合加快国家核安全体系重大工程建设。加强核安全监管,增强核安保能力。加快军工核设施退役治理,提升军工核设施实物保护能力。

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二十九)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法规建设,加快推动原子能法出台,积极推进航天立法。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制度,不断健全军民融合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引导、规范、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三十)完善社会投资审核制度。修订《国防科技工业社会投资核准和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和《国防科技工业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减少和下放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社会投资的审核,除战略能力外,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

(三十一)健全配套支持政策。对承担军品重点任务、符合政府投资政策的民营企业,在企业自愿和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采取投资入股、补助、贷款贴息、租赁、借用等多种方式给予支持。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投融资渠道,设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支持地方政府、符合条件的机构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立相关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推动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企事业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风险补偿和扶持机制。探索建立军工资产管理新模式,加强对民营企业军工能力的监管。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意义,做好统筹衔接,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分工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实效。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1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四篇:2013年海淀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来源:海淀区人民政府网站日期:2013-01-18

2013年,海淀区将充分发挥军地各自优势,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

发展,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1月16日,海淀区召开双拥办主任工作会,听取了2012年退役士兵接收安置情况汇报,书面审议通过了2012年双拥工作总结及2013年双拥工作要点。海淀副区长徐永全参加会议。

2012年,海淀区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实现了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的殊荣。军地融合机制不断建立完善,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大厦奠基,总政、海军、空军、二炮与北大、清华、航空航天大学签署装备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协议;在“7.21”特大暴雨期间,驻区部队先后出动兵力3万余人,救治患病群众3000余人,赠送药品价值10万余元;总参、总后、海军、空军、二炮、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警等驻区单位,向海淀北部农村地区的各联系点村镇贫困生代表赠送助学金和学习用品。(李京燕)

第五篇:西村镇“创新求进 跨越发展”加快推进巩义军民融合智能产

业示范园建设

巩义市军民融合智能设备产业示范园简介

巩义市智能装备产业园区位于市区正南西村镇,园区占地5.6平方公里,规划园区核心区2平方公里(一期征地红线区域为1000亩),发展区3.6平方公里,为了发扬巩义市军工历史传统,发挥西村镇永通特钢新材料、制造业优势,巩义市和中船重工第七一三研究所合作共建军民融合产业园,以智能装备产业园区为核心,以永通公司新型特钢材料为基础,以中船重工第七一三研究所装备测试中心为支撑,加强产研成果双向转化政策支持,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业资源聚集,形成特种机器人、智能物流及仓储、通航智能装备、军用新型材料等为主导产业,建设以西村镇智能设备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

一、规模布局

以713所牵引入园为导向,吸引巩义域内企业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实现工业转型重塑产业结构新布局。用地规模:526.26公顷,其中启动区为66.66公顷,发展备用地55.93公顷,物流区用地80公顷。北部为仓储物流区,西部和中东部为工业片区,东南部为科研生活综合片区。

二、产业布局

军民融合智能设备产业示范园用地主要由工业用地、物流用地和科研用地构成。工业用地224.68公顷,分布在713公路西侧,以通航智能装备、军用新型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物流用地80公顷,布局在产业园北侧主要分布智能物流及仓储等功能;科研用地10公顷,分布在现状永通特钢家属院两侧,主要用于科技研发。

三、配套布局

军民融合产业园配套布局有居住区、行政管理区、中小学区、文化娱乐区、金融商务区及绿化广场区等构成。

四、道路布局

军民融合产业园采用网格式道路网。中心形成十字型的道路网络,作为产业园区的主要道路;外围形成一条环状道路,为产业园区的次要道路。主要道路规划为由东向西的南环道路设计为36米宽,园区南北主要干道设计为26米宽,外环及次要道路设计为 20米宽,所有道路按照市政道路设计规划。

目前,西村镇已经形成了中心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和管道产业园的“一区两园”的格局,在镇区北部,部分基础设施已经开始建设,主要道路已经开始修建,在充分考虑现状的建设情况下,为了保持城镇规划的延续性,结合西村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实施与规划保持高度一致,优先考虑军民产业示范园的发展。同时产业示范园的建成会彻底改变西村镇的产业结构,会给西村镇的各项事业带来质的飞跃,同时也为巩义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2017年11月6日市委常委、市工业领导小组组长、巩义市产业集聚区主任梁险峰带领指挥部成员到西村镇“巩义市军民融合智能设备产业示范园”项目基地督导工作,人大财经委主任王向党、科工信委付凯主任、西村镇党委书记张朝阳等陪同。梁主任强调:坚定不移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着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而确定的重大战略之一。加快推动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是我市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着力点。目前,我市军民融合智能装备产业园已纳入《河南省“十三五”经济建设和国防融合发展规划》及《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基本思路》。西村镇要全力配合项目的推进,客服困难,创新发展,确保园区企业的早日进驻。梁主任亲自带队登上6米高的测试台! 713所装备实验测试中心项目简介

窑岭装备实验测试中心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规划建设的装备综合实验验证基地,主要用于装备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攻关试验与综合性能测试与考核,中心首批规划用地800亩,由装备实验测试区、核心设备存储区、试验技术准备区、综合测试与控制区以及生活区组成。 梁主任指出:1915年设立巩县兵工厂,是上世纪初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主要生产制造手榴弹、信号弹、枪榴弹和掷弹筒,并整修枪炮和战车。以军事工业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与积累,巩义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门类齐全、配套完善、具有显著特色的工业体系。 目前把巩义军民融合发展融入全省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布局,统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与原有产业优势融合,统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与原有产业园区建设融合,规划“一基地、四园区”的总体布局。以西村镇智能装备产业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正按照规划逐步开展。梁主任在看设计图纸张朝阳书记边走边汇报近期的工作计划刘金刚镇长在听取713所项目负责人的汇报下午四时许梁主任又来到西村镇堤东村“巩义市军民融合智能设备产业示范园”现场园区主干道的放线工作已经完成为了测试中心的大型设备进驻顺利,西村镇协调交通局把通往测试中心的西张线道路进行了修建,全长2.5公里,目前已经完工恢复正常通车。为了园区项目尽快推进,通往园区的道路也铺设完成。

在园区建设中,我市重点围绕发展规划、道路布局、土地征用等领域,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成立项目推进组,实施项目分包责任制,主要领导挂帅指挥,分管领导全程跟进,第一时间沟通对接园区进度和各方诉求,第一时间排查化解项目推进中的用地、道路、资金等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建设成果、谋划下步举措,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夯实责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巩义速度,展示了西村担当,确保了园区各项重点工作稳步顺利推进。

截至目前,位于西村镇窑岭村的装备测试中心已完成内部的道路交通、用水供电、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已初步具备装备测试实验条件;位于西村镇堤东村的产业园核心区域,启动区1000亩的规划已经拿出,内部主干道也正在施工全力推进。通过今天梁主任的亲临指导,我镇以此为动力全力以赴加快项目推进,力争年终给市委市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上一篇: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发展下一篇:铁路安全个人反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