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6单元作文指导

2022-08-01

第一篇:五上6单元作文指导

五上5—8单元教案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教学目标

◆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认识汉字的造字规律和方法。 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课前准备

相关的教学挂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 教学时间:2大课时。

第一课时 有趣的汉字

教学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汉字谜语和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3、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教学过程:

◆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第78~83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感受汉字的神奇吧。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b.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汇报。

b.关于《有趣的谐音》: 师: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答:歇后语和笑话。) 师:能说出哪些字是字谐音吗? c.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 d.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的来历。注意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 总结拓展,激发学生探究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开展活动来进行综合性学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好综合性学习呢? ◆提示: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第77页。

◆学生自由读第77页上面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a.指名读“活动建议”。 b.汇报读懂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注意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 ◆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说明:在确保活动中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五课时

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汇报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字谜大擂台。

a.教师引言:首先,我们从汉字的猜字谜开始。同学们,大家在课外一定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要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大家准备好了吗? (活动说明:教师事先将学生收集和编写的字谜和谜底集中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必答题、抢答题若干道,分别用不同的信封装好,以便主持人活动时使用。) b.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大组。将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组人数尽可能相等。 (2)在班级中选出一位活动主持人,五位裁判员,一位记分员。 (3)必答题每题5分。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 (4)抢答题每题8分。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

(说明:教师根据活动的效果和学生人数进行控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c.交流体会,感受乐趣。

活动结束后,可以请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和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介绍自己在收集字谜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谐音俱乐部。

a.教师谈话: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我们的谐音俱乐部,再次享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b.互动游戏。

(1)歇后语: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歇后语前半句,指名其他人说其中的谐音字。 (2)古诗:一学生读自己搜集的古诗,指名其他人说后半句。

(3)对联: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对联上联,指名其他人说对联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 (4)笑话:一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其他人说为什么好笑。 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实践

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无穷乐趣。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学习的主人。课下,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字谜,有趣的谐音现象整理归类,还可以在教室里出一期黑板报。

总结全课

同学们,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制订活动计划,我们还通过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料,感受到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我们的收获真大。大家还想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对汉字和语文的热爱之情。

2、增强规范用字的意识。

3、学会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过程: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本的第85—9◆页的“阅读 材料”。

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师谈话:首先,让我们阅读“阅读材料l一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想一想这7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 b.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 c.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d.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 e.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一读。 f.关于《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g.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主读文章。

(3)检查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掌握的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将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 (6)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 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在学习中有了很多收获。

◆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 活动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同学们,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看一看第84页。 ◆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第84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a.指名读“活动建议”。 b.汇报活动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做适当调整。)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说明:因为要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同时为确保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师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所以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汇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评点。

(说明:若学生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教师可以予以采纳;若没有,则按照如下建议进行。) 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a.教师引导:同学们,汉字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其问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下面请大家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

b.分组交流,共享资料。学生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介绍,介绍完后,大家可以互相传看。

(说明:学生提供的材料最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一般文本的文字、图片的,有在网上搜集到的电子文本,也有口头介绍的„„) C.全班汇报展示。由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

◆小小故事会——“一字之差”的教训

a.教师引导:正确使用汉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字值万金”的教训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搜集到不少这样的事例吧。 b.组内互说,推选代表。

C.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小主人在行动——我为规范用字出点力

a.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计划中,安排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家是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呢?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活动开展的情况。 b.组长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和评价。 C.教师小结,并提出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要求: (1)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打算怎样汇报。 (2)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 (3)在小组内进行预演。 (4)小组合作在全班汇报。

教师提示注意的几点。

◆展示的形式要多样。

实物类:书籍报刊、小型招牌广告、商标„„

照片类:大型招牌广告、大型商品的商标、各种食物菜谱、各种商品信息„„

记录类:电视字幕、各种公文、信函„„

其他。

◆展示的内容要全面。

不规范的字与规范字对比表。

简单的调查报告。

给有关部门的建议书。

有关部门的回信或答复书。

◆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a.同学们,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历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喜欢书法艺术的人数不胜数。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我们将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看,我们的教室被大家布置成了书法艺术的殿堂。大家可以自 由参观。

b.教师提出参观要求。

(1)参观时,注意言行文明,不要拥挤,不要大声喧哗。 (2)参观时,注意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 (3)参观时,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 C.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总结回顾: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受到情节的感染,与文中人物引起共鸣,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思索对父母的爱应该怎样回报。

4、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初步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搜集并阅读其他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生字新词,重点掌握“疾步、昔日”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梳理文章结构,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里有哪些变化。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课文,要求: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全班交流: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讨论: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通过品析父亲和儿子的言行,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教学过程: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新词。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 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了不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交流预习感受:课文主要讲什么?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质疑: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总结: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 ◆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 板书设计:

18 慈母情深 母亲:辛苦 勤劳 贫穷 疼爱

儿子:感激 崇敬 热爱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 教学重难点:

品读童年的故事,品味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词语,揣摩人物心理,初步感受父母对我的爱。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

2、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父母对我的爱。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全班交流:a.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b.学生当场识记生字生词;c.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d.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点拨引导(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a.“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b.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c.“‘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对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听起来好像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d.“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有感情朗读课文。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你是否与小巴迪有过相似的经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2、通过人物动作等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中包含的爱。 教学过程:

披文入情。自我感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看来,文中两种“评价”也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谁对谁非呢?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

◆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

◆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巴迪的诗?(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也就是说,父亲的苛刻评价也有道理,他不想让巴迪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 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是对巴迪的严格要求。) ◆分角色读l~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 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我们清楚了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NT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 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对生活或学习中 遇到的类似事情的新认识。

◆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之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之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

板书设计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表扬 批评

(慈爱)母亲 我 (严肃)父亲

20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2、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练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揭示课题。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20 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口语交际·习作六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创设情境。出示话题: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各自习作。

◆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誊写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

◆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 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

◆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

回顾·拓展六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

3、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5、通过各种突进搜集有关资料,交流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在线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1课,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请你尝试给这篇课文划分段落。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段(第2~4自然段)主要讲当年的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英法侵略军毁灭了圆明园。 了解布局,感受宏伟

◆前面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我们还得从它当年的布局看起。

◆指读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月”是指圆明三园,“星”是指那些小园。) ◆电脑课件演示圆明园的布局。(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在圆明三园的周围。) 看图,结合图片的内容,你能再说说对“众星拱月”一词的理解吗? ◆圆明园不仅有“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还有众多独特的景观。请同学们自己读第3自然段,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结合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说一说。 了解景观,感受宏伟

◆默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有”?(一共有七个“有”。) ◆你能不能一口气把圆明园中这些著名的景观介绍给大家呢?大家再读带“有”的几句话。

◆圆明园中的景观仅仅只有这七个吗?(引导学生留意文中的省略号。使学生明确: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 ◆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具体说。

◆引导学生读出园内景观的奇异。是啊!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非凡的买卖街,幽静的山乡村野。圆明园的景观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

◆怎样读才能读出各自的特点呢?请你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老师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体现景观不同的特点。) ◆你们也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读。) ◆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漫步园内,置身其中,我仿佛看到了„„,又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也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还仿佛看到了„„。

◆想再看看这个园林吗?(看图片。) ◆再一起来读这句话。

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国自读第4自然段,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老师适当补充一些具体内容,让学生深入体会圆明园的文物价值。

从收藏时间看:先秦——清有两千多年。

从收藏时问看:有两千多年前祭奠用的青铜礼器;有历代名人书画,而这些绝大部分是真迹,许多是孤本;还有很多珍宝,及外国进贡的珍稀礼品。所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文明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少都是无价之宝,所以用“最珍贵”来形容。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圆明园所收藏的文物的价值,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2、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憎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背诵相关段落。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勿忘国耻,激发情感

◆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了,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疑问:

a.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 b.当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在哪里呢? ◆请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侵略者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了圆明园?用书上的词语简要地概括。(从“掠”“毁”“烧”“凡是”“统统”“所有”等词语中,看出侵略者的野蛮、贪婪。) ◆面对强盗,皇帝只顾自己逃命,把这偌大的园林留在烈火中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播放录像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

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可能会写出这些内容:

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园林艺术的精华

游圆明园的梦想

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中国人心中的天堂

◆侵略者的罪行令人发指;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实在让人气愤。我们为国家失去这样一座精美的园林而惋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 请大家齐读第一段。 引发共鸣。提升情感

◆投影: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自己读一读,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说明圆明园被毁灭损失巨大,无法弥补。)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如今,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 中华!”

师板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课内积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

◆再读一读,争取背诵下来。 课外拓展

◆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是什么?和同学们交流,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还可以到网上发表。(网址:圆明园遗址公园,www.yuanmingyuanpark.com)

板书设计

21 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 丰富的建筑

举世闻名 珍贵的文物 化为灰烬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3、积累重点描写英雄人物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脉络,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2、准备电视资料及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击敌人和引敌上山的段落。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老师板书:壮士)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牙山,走近五位英勇的壮士。(补充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初读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生词。(读文时可以圈画生字、新词。) ◆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再次读课文,并把语句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活动

幻灯出示交流内容。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新词。(提醒学生在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想想哪些内容是作为重点写的。

接受任务——(引敌上山)——(选择绝路)——(英勇歼敌)——跳下悬崖 (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明确重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跳崖部分。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熟读思考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五名战士无愧于“壮士”这一称号?用括号标出来。

◆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交流感悟

◆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a.“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这一句话描写出人物的动作与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 b.“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为了群众和主力部队,班长带领战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绝路,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啊!) c.“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那一块又一块石头接连不断地向敌人狠狠砸去,表现了五位战士顽强不屈、毫不畏惧的精神。) d.“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感人至深的场面,充分显示了五壮士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情感升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请看录像。(播放影视资料五壮士跳崖的一幕。) ◆司学们,读了课文,看了画面,现在你们对“壮士”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五名战士不仅仅是战斗勇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勇敢与豪迈表现在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请同学们带着此时的理解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1◆自然段。 感情背诵

让我们把狼牙山五壮士英勇壮烈的举动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吧,练习背诵第7~10自然段。 词语积累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下积累一些有关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

板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英勇壮烈 视死如归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练习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2。搜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

◆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

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23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怀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情感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 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歌内容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

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

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

自豪

喜悦 美好祝愿

激动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教学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

第一、二课时 习作

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读悟写作方法

转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越评议修改

◆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交流平台 口语交际

图像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提出要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是的,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自主准备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参加班组比赛。 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第四课时 词语盘点 日积月累 展示台

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

◆出示投影,看拼音写词语。

◆同桌互查。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日积月累

◆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 展示台

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第八单元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有文本走进毛泽东,感受其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与运用资料的能力。

4、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2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

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板书设计:

25 七律 长征

红军 无畏 豪迈 强度不凡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理性文章脉络。 体会场景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重点掌握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典礼前的内容,体会场景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 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为人风采。

2、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练习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篡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 ;为_________而________。 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总结全文

◆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作业

◆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26 开国大典

典礼前:人的海洋

典礼中:宣布新中国成立

升国旗 自豪 喜悦 兴奋

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

典礼后: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偶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 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 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丧子之痛 凡人的情感 超人抉择 伟大的胸怀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

2、有感情读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事例体会毛泽东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感受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搜集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

比如:

a.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b.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c.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d.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 (建议: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理解。) 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练习朗读。解决问题麓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来,他不愿意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8 毛主席在花山

碾米 维护群众利益

送客 体贴爱护群众 推碾 与群众同甘共苦

口语交际·习作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 “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学生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

a.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b.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c.认真听别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拓展交流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提炼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a.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b.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回顾·拓展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2。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

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 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有关毛追的相关资料。 2。准备好本单元的习作练习。 教学过程

交流“我眼中的毛泽东”

◆谈话导人。

a.通过我们在课内外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我们开一次交流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毛泽东”。

b.提出交流要求: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

◆小组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评出本组的代表。

◆全班交流。

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请同学评一评描写得怎样。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感受说说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 ,因为我从中知道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因为我从他的身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 ,因为我还有很多的收获: 朗读背诵毛主席诗词

◆朗读《卜算子·咏梅》,要读得准确、有韵味。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展示读,配乐读。

◆交流毛主席的其他诗词。 阅读成语故事

◆阅读成语故事,说说对祁黄羊的印象。

◆交流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第二篇: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第 七 单 元

支晓清

单元教材分析: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之师后事不忘,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才能绵延不息。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百年噩梦。选文具有匠心,针对小学生年段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的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教学本组教材,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2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理解28个重要词语的意思;能背诵有关段落,知道课文叙述顺序;了解圆明园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抗日战争、1945台湾光复、1997香港回归等历史知识。

【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四篇课文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单元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能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

单元教学难点:

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三、四自然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件,《圆明园》电影视频。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 2

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初步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教学准备:收集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这些东西美吗?哪里有?生介绍,教师补充: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及它辉煌的历史。出示课题,揭示课题:21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自学字词:读准生字新词,你还学懂哪些词,介绍给同学,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你从课文中了解到圆明园的哪些美丽?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抽读生字词,可采取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式。)

4.交流体会:圆明园的美丽,不作全面要求,师小结。

三、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

1.你了解到圆明园如此的美,那它具有怎样的价值? 2.学习课文第一段:

你从哪些词了解它的价值呢?用○圈出来。 交流,让学生说说所找的词理由。

A:理解“不可估量”的意思和作用B:关联词的作用:„„是„„也是„„ 3.师小结,生齐读课文。

4.照样子写句:

……是……也是…… 5.知道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预习课文二三段。

五、作业 1.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到的有关资料2.完成生字抄写本,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2.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教学重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1.自由读课文二三段:

找一找课文哪一句话写出了圆明园的美不胜收?用“┈┈┈”划出来,你是如何理解的。 2.相互交流。出示句子理解: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天南地北——圆明园的大┈┈┈ 中外风景名胜 ┈┈┈ 饱览 ┈┈┈ 幻想的境界┈┈┈ 流连┈┈┈

教师随机引导,不作统一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怎样的美?圆明园有哪些景观呢? 填空: __________的__________ 5.交流 教师随机插入一些地地方的照片,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6.朗读指导 优美的描写:看到这些优美的景物,你想到什么?课文又是如何把它写下来的?

7.课文用哪些词把这些美的景物连在一起的?找关联词,理解它的用法和好处。

8.师小结。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0.交流讨论结果 A.圆明园还美在哪儿?

引导学生领会圆明园的布局美。

(看一看圆明园布局的平面图是怎样的,然后想一想,从圆明园布局,你想到什么

B.通过想象,描述圆明园的美景,以体会它的辉煌。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C.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把圆明园梦幻般的美读出来。) 二.圆明园仅仅是景色美吗?学习课文第四段?

1.结合第

二、三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可先引导学生找出书中评价圆明园的这句话,然后在理解“瑰宝”“精华”的意思后,让学生简单概括。)

A.通过了解圆明园的文化,以体会它的辉煌。 结合第四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回答:a.东西多;b.物品珍贵;c.年代久远。

B.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可自由发言,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爱) 三.学习句子,练写: „„不仅„„还有„„ „„有如„„仿佛„„ 四.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完成作业。

2.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教学重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你有什么情感?为什么? 二.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写出了什么情感?

1.痛心,愤怒,惋惜,它是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是侵略者的罪恶

2.哪些词写出侵略者的强盗行为? 3.联系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这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4.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纯粹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大火连烧三天会烧掉什么?

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三自然段的景物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教师: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5.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6.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带着无比痛恨之情来读。 三.再读第一自然段

① 齐读,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理解“不可估量”)

②联系全文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为什么是不可估量的?(学生联系板书说。)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六、布置作业

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

补充资料: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

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在皇帝看来,圆明园被毁是他最大的屈辱。为了这“屈辱”,皇帝以平民的生命为代价,发动“复仇”战争,反而却丧失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惨痛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

英法联军以什么借口烧毁圆明园?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的野蛮行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奉行‘磕头外交’”与“国际外交惯例与国际法准则”这两种不同文明所导致的行为冲突。在清朝皇帝看来外国使臣在他面前不磕头有失天朝“天下一统”尊严;在英法国家看来,拘禁、虐杀外交官违反国际法与人类文明的。本来要烧故宫紫禁城,为了给皇帝点颜色看看,才决定烧毁圆明园。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的其间、其后,中国平民也成群结队闯进去,带走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主谋,因他带的路。

教学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龙王庙、任务、大吼、满腔怒火、崎岖、横七竖

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居高临下、粉身碎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初步体会课文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一)谈话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 8

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板书课题

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出示预习要求,默读课文,联系课前,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1.自学生字新词。

2.说说五壮士的哪些英雄事迹让你感动?

三、自学课文

1.指名读自学要求。

2.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4.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5.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交流,说说他们的什么让你感动。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 五壮士是怎样阻击敌人的?每位战士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看出来? 3.交流,是板书

4.他们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你要向英雄说些什么?交流 5.齐读课文。

五、作业:朗读课文,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五壮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

二、深入学习课文

他们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1.自读课文,找一找,四人小组交流 2.壮士们怎样英勇地阻击敌人的? 三.读议课文第二自然段:

每位战士在阻击敌人时,表现了他们什么特点?用“▲▲”点出这些词。 3.交流,小结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读议课文第三自然段:

1.面对死死咬住的敌人,五壮士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从中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为什么?

(把敌人引上绝路,表现了五壮士的勇敢和壮烈。)

(1)讨论回答: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

(3)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五壮士在峰顶是如何打击侵略者的? 用石头砸,把最后的弹药也用来消灭敌人,更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

哪些词句写出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 交流,小结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写话:针对五壮士英雄行为,你有什么对他们说的? 六.作业。大课堂部分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五壮士仇视侵略者、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精神。 2.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一组词,且用这组词说说五壮士。 二.朗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五壮士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1)哪些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悲壮?

(2)讨论回答:说说“屹立“的意思。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2.五壮士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准备:收集资料、PPT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3、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2、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4、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 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2.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3.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1.交流收集的资料及有关台湾问题的课外知识 2.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教学反思: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

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示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平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

2、3节(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掌握“词语盘点”中读写词语,认识读记词语。

4、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难点: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 教学准备:

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

教学课时:5课时

一、二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通过习作教学反思:

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准备: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二、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2、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三、读悟写作方法

1、转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2、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四、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五、评议修改

1、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2、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六、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七、誊抄作文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班级演讲比赛,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

2.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在演讲中注重口齿清晰、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整理准备演讲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二、提出要求

1、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2、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三、自主准备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2、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四、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 17

表参加班组比赛。

五、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七

词语盘点、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掌握“词语盘点”中读写词语,认识读记词语。

教学重、难点:积累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教学准备:通过工具书自学“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

出示看拼音写词语,学生拼读 同桌互查

听写“读读写写”,互相批改

二、日积月累

1、认识成语

这些成语都是褒义词,与本组教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密切相关,充满激励性。这些成语,有表示发愤图强的,如: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等;有表示团结一心的,如: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等;有表示勇敢顽强的,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等。

2、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对不理解的成语,可让学生自主查查成语词典。

4、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

5、还可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6、选几个说句子: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7、听写成语

第五课时 交流平台、展示台

教学目标: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明确任务

本次“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二是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重点是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

2、回顾学习

交流搜集、整理、运用“屈辱的历史”资料收获的过程。比如,学生交流在哪些地方用上了搜集到的资料时,可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资料。应注意的是,所交流的资料,不要仅仅局限于“屈辱”这一方面,还应交流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资料。

3、总结方法

整理资料,包括筛选资料和处理资料两个方面的工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料分类方法,如,主题分类法──每学期有8个专题,每个专题的相关资料归一类;项目分类法──“勿忘国耻”可分为“列强欺辱类”“中华儿女抗争类”“爱国名人名言类”等。

B.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不管是资料袋还是资料积累本,建好目录(包括标题与页码),查找时便可信手拈来,十分方便。

C.培养学生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

D.如果有条件,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电脑上建立自己的资料文件夹和各级子目录。有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辨网络资料的真伪和优劣,因为网络资料往往宝藏与垃圾共存,权威网站的资料可信度较高;还要注意防止学生借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之中,要教育学生健康 19

上网。

4、鼓励拓展

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为学习与生活服务。要热情鼓励学生在课堂交流、习作、口语交际、其它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恰当运用所搜集的资料。

二、展示台

1、本次“展示台”紧扣单元主题,展示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交流此次展示的形式:如,请老战士讲故事,参观烈士陵园等;还可以结合清明节、纪念抗战胜利纪念日、“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纪念活动等进行交流展示活动。

2、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教学反思:

第三篇:五上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11、飞 夺 泸 定 桥

一、 把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一个成语造句。

水流( )( ) 高山( )( ) 翻( )越( ) 心( )胆( ) 震耳( )( ) ( )钧一( ) 奋不( )( ) 浩浩( )( ) 摇摇(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振( ) 撤( ) 飘( ) 妄( ) 震( ) 辙( ) 瓢( ) 忘(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上合适的动词。

二十二位英雄( )冲锋枪、短枪,( )马刀,( )手榴弹,( )敌人密集的枪弹,( )铁链向对岸冲去。

四、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例:小明急得火冒三丈

商场挤得( ) 小猫馋得( ) 喊声震得( ) 人们饿得( )

七、阅读:

泸定桥离水面有数十米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溅起3米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心惊胆寒: 震耳欲聋:

2、用横线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它是把 比作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

3、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从敌人这句话中可以读出

4、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红军夺桥的困难?你想用哪几个词概括?

13、采蒲台的苇

1.给下列字加部首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既( )( ) 畏( )( ) 卢( )( ) 秋( )(

) 2.写出近义词:永远(

)刚强(

)平复(

)依靠(

) 3.缩句:

(1)苇子的根埋在冰冷的泥里。( ) (2)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

4、拓展练习

一碗水

我们村后是密密的树林。

阳光透过树阴,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叫“一碗水”。

这眼从石缝里浸出的泉水虽然小到只有一碗,可是一年到头都不会干涸。有趣的是,它总是满满的一碗,既不浅下去,也不浸出来。你可以一口气把它喝干,它呢,又会不紧不慢的浸得满满的。

小小的泉水虽然只有一碗,可是我们很喜欢它。我们上山割草或者采蘑菇,一定到这里歇息、喝水。我们来到树阴下,坐在石墩上,吃着各自带的午饭:粑粑、团饭,或者架起刺柴烧洋芋„„你吃一点我的,我吃一点他的。树叶卷成的“杯子”里盛满清清的泉水,像大人一样举杯高呼:“干杯”

有时候,我们会看见小松鼠来喝水,看见喜鹊来喝水,看见一群竹鸡来喝水„„你信不信,就连蝴蝶、蜜蜂也会来喝水!我们躲的远远的,不惊动这些树林里的小主人。

你看,小松鼠竖着尾巴,小眼睛那么亮!它喝一口水,很快地用脚爪擦擦嘴,“吱吱,吱吱!”好像说:“好甜,好甜!”

山喜鹊飞来的时候,爱在那棵青松上停一停。有一只先飞下来,“鹊,鹊鹊鹊!”它在招呼同伴:“快,快来呀!”大家都给下来,在泉水边跳着,潮湿的沙地上,留下了它们的爪印。

哟,潮湿的沙地上,有很多的爪印,有的像竹叶,有的像梅花„„ 这一碗水,老人们说它是一眼灵泉。难怪鸟儿们喝了它的水,唱得那么动听;小松鼠喝了它的水,显得那么机灵;村里的娃娃喝了它的水,一个个是那样聪明。

啊,它是大山的乳汁,它的水真甜!

⒈选择下面各字的正确读音,用“√”标出。树阴(yìnyīn)爪(zhǎozhuǎ)印苔藓(xiǎnxuǎn)

⒉这篇短文围绕着什么来写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一碗水”的样子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 ⒋文中写道:“潮湿的沙地上,有很多的爪印,有的像竹叶,有的像梅花„„”想象一下,这些爪印是哪些动物的?

⒌体会体会,你觉得这篇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⒍你喜欢这“一碗水”吗?为什么?

14、开国大典

一.填上合适的词:

(

)的炮

(

)的速度

(

)的隆隆声 (

)的距离

(

)的宣告

(

)的国旗 (

)的声音

(

)的掌声

(

)的语调

二、读一读,在正确的读音下打上“√”。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ân)会场。

2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ɡēnɡ ɡânɡ)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

3 、他用强(qiánɡ qiǎnɡ)有力的语调(tiáo diào)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4、群众差(chā chà)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作业

温暖

一天,同排战友小韩的棉裤被汽车电瓶里的硫酸烧了一片小洞。他出车回来很晚,又累(lãi lâi)又困,钻进被窝就睡了。

雷锋夜间回来,看到了有的同志蹬开了被子,露出了腿脚,便轻手轻脚地过去给盖好。这时,他发现小韩棉裤上被烧破的一片小洞。心想:天气这么冷,明天早上可不能让小韩穿这样的棉裤去出操、出车。雷锋拿起小韩的棉裤想给他补一补,可一时又找不到适合的布。他琢(zhú zhuó )磨了半天,发现自己棉帽里的衬布很合适,便拆下来,一针一线地把小韩的裤子缝补好又轻轻盖在小韩身上。

第二天出完操回来,大家围着火炉烤火时,小韩才发现裤子已经补好了,便惊奇地叫起来。

奇怪呀

这是谁给我补的裤子 大家你看看我 我瞅瞅你 都摇头说不知道

雷锋在一旁也不吭声,不住地用火钩子捅炉子,把炉子捅得旺旺的。 过了一会儿,班里的一个同志终于告诉小韩: “雷锋为了给你补裤子,半宿都没睡觉啊!”

“又是雷锋!”小韩感动得一下子抓住雷锋的手„„

“这点小事,瞧你大惊小怪的。”雷锋放下小韩的手,又拿起煤块往炉子里添。

小韩望着越烧越旺的火苗,心里感到暖烘烘的。

是啊,雷锋对待同志就像春天般的温暖,时刻关心每一个同志。

1、在短文中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小韩望着越烧越旺的火苗,心里感到暖烘烘的。”这句话的含义是( ) A、小韩望着越烧越旺的火苗,感到暖和。

B、小韩望着越烧越旺的火苗,心里也感到暖和。

C、小韩望着越烧越旺的火苗,想到雷锋这样关心自己,非常感动,心里热乎乎的。

4、写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

5、在文中用“~~”画出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7、短文记叙了 的事,赞扬了 的精神。

15、林海

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 chuan )柱 珊(shan shai )瑚

2、根据意思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

) (2)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 (3)形容很多,无法计算数目。(

) (4)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

3、阅读,完成练习

秋色赋

多么可爱的秋色啊!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呈现出一片黄澄澄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果子。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我喜欢这绚丽多彩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

(1)声名传播很远,遍传国内外。 ( ) (2)差劲。 ( )

2、引文通过对( )、( )、( )和( )四种景物的描写表现了秋色迷人。

3、我喜欢这绚丽多彩的秋色,因为 (1)“绚丽多彩”的意思是

摘录文中描写色彩的词语: (2)“绚丽多彩的秋色”在作者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

4、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果子。”这是一个( )句。把山楂树上的( )比作了( )。

5、文章结尾:“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这句话是全文的( )句。

第四篇:五上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李静

《窃读记》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一方面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读书是享受,这在文中成了妙趣横生的享受。在动作神态与语言的生动描写中,跃然纸上。另一方面,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仔细品味这样写的好处感悟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放先以批注解决问题,手让学生交流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几个问题,然后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抓住看闲书以及还要看哪些书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研读交流。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通过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脑海中俘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试着自我解决;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教学中,以学生问题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长生果”为话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第五篇:五上第1-8单元课文填空[模版]

期末复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8单元姓名() 得分()

一、《窃读记》的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是《》。课文的中心句是:我很(),也很()——这种窃读的滋味。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体是(),“大树”是指()老爷爷。

《走遍天下书为侣》的作者是()国作家()。课文中作者把一本书比作()、()和()。

二、《泊船瓜洲》作者是()代的()。诗中传颂千古的名句是(),()。《秋思》的作者是()朝的()。最能表达诗人矛盾心情的诗句是(),()。诗人抒情方法是()。《长相思》是一首(),()是词牌名。作者是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

《梅花魂》的作者是()。课文写了外祖父眷念祖国的五件事:

1、教“我”读唐诗宋词。

2、()

3、无法回国而哭泣

4、()

5、临别赠“我”手绢。《桂花雨》的作者是()。

《小桥流水人家》作者是(),课题出自元代著名剧作家()的散曲《》。“推敲”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和(),相关诗句是(),()。

三、第三组课文我们了解的四种说明方法是()、()、()、()。鲸类中体型最大的是(),目前仅存不到()头。鲸的生活习性包括鲸的进食、()、()、鲸的生长。鲸是哺乳动物的原因是:鲸用()呼吸,鲸是()生,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松鼠》的作者是()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他用40年的时间写出了36册的巨著《自然史》。《新型玻璃》为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吃音”玻璃。“时时勤拂拭,()。”《森林报》不是(),而是()。它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的代表作。

四、《钓鱼的启示》给“我”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与()的问题,()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和()。

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类似的名言是()。

《落花生》的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笔名()。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可以概括为种花生、()、()、()。其中()是重点描写。课文的中心句是:“那么,人要做()的人,不要做()的人。《珍珠鸟》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课文的中心句是()。

五、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它分两个板块,一是(),二是()。活动计划一般包括活动()、活动()、()、()等。“一个字,两张口,下面还有一条狗”打一字:(),猜谜语的方法是()。”“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打一字:(),猜谜语的方法是()。谐音是音()或相近的字。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括号内是()意,括号外是引申义。“仓颉造字”只是一个(),古代()创造了汉字。文字产生以前,古人曾经采用()和()表达和交流。东汉的()改进了造纸术,人们才开始在纸上写字。在此之前,人们在()片和()片上写字。“册”就像竹简的形状,因此它是()字,此外还有几种造字方法,如()()、、形声。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隶书——()——草书——()。最早发现甲骨文的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高学府()的主管官员()。甲骨文已经是比较完善的文字,盛行于()时期。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行书(),正楷(),狂草(),凤舞龙翔。我知道著名的古代书法家有(),他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还有唐朝的()和颜真卿。

六、《地震中的父与子》作者是()国作家(),故事发生在()(地名)。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是(),这是父亲对儿子的

(),也是儿子在恐惧和黑暗中信心和力量的源泉。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作者是()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我()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的()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在()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学会看病》作者是()。

世界著名漫画集《父与子》的作者是()国的()。

七、《圆明园的毁灭》中,课文用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如()的精美,()的宏伟,()的珍贵。这样写能激发读者对圆明园的无比(),更能激发对()、()、贪婪的()无比的()。学完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狼牙山五壮士》用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受任务——()——()——跳下悬崖。

《难忘的一课》中,三次出现的一句话是()。

《最后一分钟》作者()倾述了()年()月()日()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时刻的思绪。

八、第八组《七律·长征》中总起句是()。“万水千山”中写“山”的两句是(),()。写“水”的两句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是()年()月,行程()里,于()年()月到达陕北。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举行典礼。开国大典程序如下: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布典礼开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毛主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青山处处埋忠骨,()。

成语故事《大公无私》的主人公是(),我还能写两个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二、我会填格言

1、莎士比亚说:“_______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确实,书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师长、朋友的重要角色。古人也劝诫我们要多看书,看好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一日______,_____________。”西汉经学家刘向说:“书_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__________,下笔__________。”唐朝说法家颜真卿说:“______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迟。”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滴石穿”也可以写成“_____________”,现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

(),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现在常用来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________,坚持________,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我们还知道这些格言警句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如,“_______________,只怕有心人。”“_______看_______,处处__________。”“________万事能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把石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成。”“宝剑________________,梅花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父母的疼爱中成长,懂得感恩是我们的责任,就如古人桓宽所说:____在于______,不在于_______。《孝经》中说:________,不敢_________;________,不敢_________。另外陈子昂说:兄弟_________,朋友__________。诸葛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___________。

日积月累

一日无书,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寿)

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犹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刘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

悠悠天宇旷,_____________________。(张九龄)

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_____________________。(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_____________________。(刘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怕有心人。

欲要看究竟,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满十事九空。

滴水能把石穿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梅花香自苦寒来。

兄弟敦和睦,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在于饰貌。(宽)

爱亲者,_____________________;敬亲者,_____________________。(《孝经》)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

同仇()临危()()直前前仆()

力挽()中流()大义() ()壮志

不屈()披荆()奋发() ()图治

众志()舍生()任重()再接()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是悬崖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___。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