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针对现阶段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探讨、分析形成学校严格管理、政府严密监督、企业积极配合、毕业实习同毕业设计紧密联系的毕业实习模式,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增加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优势。

第一篇: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上海高校毕业生骨干培养工程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培养和选拔跨世纪优秀年轻干部的战略部署,从2003年起,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科教党委(现教卫党委,下同)、团市委协调配合,每年从高校选拔一批优秀大学生进行锻炼培养,为培养输送高素质的青年党政领导干部与“两新”领域基层党员骨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战略定位,在大学生中培养未来高素质青年党政领导干部

2003年,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做好优秀高素质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优秀高素质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培养的工作要求。上海市科教党委高度重视,要求各高校重视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和优秀年轻学生干部的培养,切实抓住干部成长的源头,把高校建成未来管理人才、党政领导干部的摇篮。为此,经与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共同研究,上海市科教党委下发了《关于做好优秀在校大学生选拔培养工作实施意见》,提出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科教党委、团市委联合实施开展“上海高校毕业生骨干培养工程”,简称“选苗育苗工程”。

从干部的成长经历来看,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素质的青年党政领导干部,都是应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具有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干部,而这样的干部在大学学习期间,往往是品学兼优、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学生骨干,具备了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高觉悟的潜质。因此,优秀的大学生是高素质青年党政领导干部的源头。抓住这个源头,培养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有潜力的有志于向管理方向发展的毕业生,无疑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意义。从干部年轻化的要求来看,特别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就必须紧紧抓住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把干部培养工作的起点前移,前移到高校,前移到在校的青年学生身上,变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按部就班”培养,为在大学学习期间的“超前培育”,整体性推进培养青年党政领导干部的进程,从而实现高素质党政干部队伍的年轻化,这无疑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培养高素质的青年党政领导干部,从优秀的在校大学生抓起,对高校来说,也具有很多有利条件:第一,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是优秀青年学生源源不断的荟萃之地,选贤育能的起点高、余地大、可持续性好。第二,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这个阶段培养教育,容易留下深刻的烙印,最能见效。第三,大学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MPA的培养资格,这些资源可以整合起来,对挑选出来的优秀大学生进行强化培养,特别是加强政治理论、党政管理知识和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第四,大学阶段历时四年,这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循序渐进的育人过程,有利于构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的体系和机制。第五,大学有比较健全的基层党组织,有一支相对稳定和整齐的学生工作队伍,为培养优秀大学生提供了可靠的组织和队伍保证。此外,大学生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公正意识较强,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大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接触频繁,彼此熟悉,可比性强,有利于考察和识别人;大学有团委、团总支、团支部,有学生会、班委会及其他多种社团组织,能为品学兼优的有志于向管理方向发展的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才智的舞台。

二、战术明确,按步骤实施优秀在校大学生选拔培养

“选苗育苗工程”是造就高素质青年党政领导干部的战略措施。细节决定成败,要让工作体现实效,必须从选拔条件、培养途径与方式、培养规模、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规范步骤与程序,保证选人育人的质量。

严格把握选拔条件。上海市科教党委对可列入“选苗育苗工程”培养对象的大学生条件作了如下规定:大学生党员、预备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省市级的“三好学生”或“优秀班团干部”称号获得者;高校综合奖学金或社会工作单项奖获得者;担任学生班团干部或从事某项社会工作表现特别突出者;在校的优秀本科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班团集体中有较高威信的其他品学兼优的学生。

明确选拔步骤与要求。在选拔培养程序上,上海市科教党委要求各高校既注重培养引导,又加强实践锻炼;既注重动态管理,又适时进行调整补充,确保各阶段培养对象的数量与质量。高校每年同时进行四个阶段优秀大学生选拔推荐,其中包含:第一阶段,在全市各高校选拔2000名左右的优秀大学本科生列入初选培养对象名单;第二阶段,在高校党团组织对初选培养对象引导培养的基础上,确定1000名左右本科生与研究生列入重点培养对象名单;第三阶段,通过考察对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动态调整、充实培养人员,确定500名左右优秀本科、研究生列入优先培养对象名单,安排进行“高校优秀大学生暑期挂职锻炼”。在暑期挂职锻炼后,经过综合考察,挑选出200名左右优秀大学本科、研究生列入强化培养对象名单,并集中进行政治理论强化培训;最后在大学四年级末,再遴选出100名通过公务员公开选拔考试的优秀学生(其中75名本科生,25名研究生),以及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外地非沪籍高校优秀大学本科、研究毕业生中选拔的20名,共12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列入“选苗育苗工程”选调生名单,报市委组织部审核确定。

各高校在上述优秀大学生的选拔、推荐、培养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要”:一要正确处理好培养和选拔的关系,重在培养;二要突出培养工作的重点,着重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三要注意优化队伍结构,注意培养选拔女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四要加强培养对象毕业时的就业指导和衔接工作;五要注意培养工作的跟踪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提高高校“选苗育苗”哥工作的水平。

三、手段多样,分阶段开拓优秀大学生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对高校来说,就是要抓住源头,花大力气在大学生中选好苗育好苗,为全面培养打好基础。经市委组织部、科教党委和团市委共同研究,高校从播种选苗、培养锻炼、选拔推荐三个环节,分考察培养、锻炼培养、深度培养和强化培养四个阶段,做好培养选拔品学兼优的有组织活动能力的、有潜力的、有志于向管理方向发展的大学生工作。

考察培养阶段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本科新生,主要培养方式是对新生中的优秀分子,如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进行考察,挑选出一批优秀苗子作为培养对象。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活动,重点关注其政治思想、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到团支部、班委会、院系团总支、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等担任社会工作。在广泛考察和挑选培养的基础上,在下半学期末确定初选培养对象。

锻炼培养阶段主要对象是大学二年级本科生与一年级研究生新生,主要培养方式是对已被选拔的初选培养对象,依托学校党校、团校、人才学院、百优计划等载体,有计划、分类别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培

养,如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学校党校培训,组织优秀学生参加“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学习实践活动,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放到校院团委、学生会等岗位上进行培养。下半学期末,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培养对象。

深度培养阶段主要对象是大学三年级本科生与二年级研究生,主要培养方式是结合团市委开展的“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计划”、“青年马克思主义训练营”等活动加以培养,对表现突出的有意识地安排青年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导师,促使他们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成熟。下半学期末,再推荐选拔优先培养对象,进行深度培养。并在该学期结束后的暑假期间,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教党委、团市委会同各高校党委、团委,组织他们到各大口委办、区县的机关事业单位或基层企业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上海市高校优秀大学生暑期挂职锻炼”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尽快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群众工作经验。

强化培养阶段主要对象是大学四年级本科生与三年级研究生,主要培养方式是挂职锻炼结束后,根据挂职锻炼表现和锻炼实绩进行综合考察,从中挑选出部分优秀大学生依托市科教党校和市青年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学院,在上半学期进行强化训练,重点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各高校加大培养力度,继续安排他们担任校院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负责人、见习学生政治辅导员、院系党政领导助理等,强化实践锻炼,增强他们对党政领导工作的感性认识。在毕业就业时,学校团委、党委组织部、学工部主动指导培养对象的就业意向,引导他们进入党政机关就业。对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推荐到党政机关,通过双向选择,优先录用;对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通过推荐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对自我推荐、自主招聘进入外资、独资或民营企业的,通过主动联络优先吸纳进入楼宇党组织开展工作。

“选苗育苗工程”梯次培养模式,是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循序渐进式的培养模式,四个阶段的培养形成完整的体系,既加强优秀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又增强了优秀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坚持理论学习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通过这种培养模式,真正能将优秀大学生培养成为未来高素质的党政管理后备人才。

四、特点显著,优秀在校大学生选拔培养工作初见成效

“选苗育苗工程”在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领导下,由市科教党委、团市委和各高校党委共同实施,市科教党委协同各高校党委抓好优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选拔培养工作,总体来说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初步形成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实施的工作体制。各高校党委都非常重视“选苗育苗工程”,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门负责牵头,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和校团委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宣传发动、个人自荐、组织推荐、访谈或面试、集体讨论等工作程序,按选拔培养要求和名额分配方案加以组织实施。“选苗育苗工程”工作中体现出“三结合”,即与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相结合,与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相结合。对优秀大学生的选拔培养工作,高校承担着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从培养造就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党的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认清使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使高校不仅成为未来科学家、工程师的摇篮,也成为未来管理人才、党政领导干部的摇篮。与此同时,团市委利用团学组织优势,将工作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市科教党委与团市委相互配合,利用自己系统的教育资源与优势,对优秀在校大学生进行培训;市委组织部利用区县网络,指导优秀大学生在暑期进行挂职锻炼。正是由于市委组织部、市科教党委、团市委三方结合,高校各部门密切配合,利用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确保了这项政治任务落到实处。

2、初步形成规模化运作、网络化岗位培养的工作局面。从2003年至2009年,“选苗育苗工程”实施6年以来,共选拔培养了一万余名各阶段培养对象,开办了2200余人次培训班进行政治思想理论素质培训,共审核选送了近600余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选苗育苗工程”选调生队伍。“选苗育苗工程”实施6年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选苗育苗工程”成为高校培养接班人、实践者的重要指标与选择,为培养优秀党政管理人才队伍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另外,市委组织部每年与区县、大口党委协调,落实高校优秀大学生暑期挂职锻炼岗位,基本涉及全市19个区县与15家大口党委与相关市委委办,6年来共提供了2390个挂职锻炼岗位对优秀大学生进行实践培养锻炼,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网络化的优秀大学生实践锻炼基地,为优秀大学生的选拔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初步形成了“选苗育苗工程”培养对象分类输送、对口跟踪培养的党政人才培育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也越来越市场化,相应地高校“选苗育苗工程”的培养对象也根据个人不同的择业机遇与就业倾向,选择不同的毕业分配方向。上海市委组织部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原来“选苗育苗工程”只为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培养党政管理者队伍的目标方向,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就业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跟踪培养方案与使用意向。一方面,将通过上海市公务员考试,并被党政机关录用的培养对象列入选调生名单。进人选调生名单以后,由市委组织部通过定期的集中教学、交流讨论与团队培训等方式,配合优秀大学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后期跟踪培养。另一方面,将进入外资、独资、民营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的培养对象列入市委组织部“两新组织基层党务工作者”名单,开办“上海市优秀大学毕业生党员骨干培训班”(又称“班长工程”)进行党务技能培训,与市科教党委、社会工作党委合作建立起一支“两新”组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在新的经济、社会领域中发挥党员骨干优势,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选苗育苗工程”工作开展以来,虽然培养选拔了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足。如进入机关党政管理人才队伍接口不畅,造成培养对象中途流失;跟踪培养机制不健全,进人工作岗位后的后期培养缺失等问题。成绩是成功的基石,不足是前进的动力,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扎实有效的措施与奋斗不息的努力,才能将优秀大学生的培养选拔工作推上新台阶。

6年来,“上海高校毕业生骨干培养工程”通过引导、推荐、选拔与培养等手段,吸引高校优秀大学生学生干部与党员骨干进入党政管理者人才队伍,为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高觉悟的青年领导干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8年,“上海高校毕业生骨干培养工程”被市委组织部评为“上海市优秀基层党建创新成果一等奖”。

责任编辑:晏蔚青

作者:周 敬

第二篇: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模式探析

摘要:针对现阶段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探讨、分析形成学校严格管理、政府严密监督、企业积极配合、毕业实习同毕业设计紧密联系的毕业实习模式,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增加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安全工程;毕业实习;实习模式

作者简介:李祥春(1979-),男,内蒙古阿荣旗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学院,讲师;毛燕军(1987-),男,河南焦作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毕业实习作为理工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继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之后,又一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1]然而,由于受到学科自身的专业设定、教学方法、学生个人观念、学校管理、企业参与程度以及政府监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暴露出来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也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改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实习现状,提高实习质量,完善毕业实习模式,对促进安全工程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毕业实习存在的各方面问题

1.学生消极对待、敷衍了事、准备不足

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实习意识淡薄,思想上忽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将毕业实习当做负担而应付教师、学校,甚至通过弄虚作假等蒙蔽教师、学校。[2]另外,当学生从校园进入实习单位后,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该单位的企业文化以及生产、组织概况等,而学生又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这将造成其在实习初期的盲从,不能系统地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践中迅速得到运用和升华。

2.学校管理流于形式、资金短缺、亟待规范

(1)随着安全工程专业就业面日趋广泛,学校很难根据学生多元化的就业去向安排实习单位。部分高校索性就不考虑有特殊工作去向的学生的实习情况,让学生自行解决;加之实习带队教师的责任心不够,导致学生慢慢淡化了实习意识。

(2)毕业实习往往临近毕业,正值毕业生面临考研、考公务员、求职等多种抉择之际,[3]对未来道路的不同选择也增加了统一安排毕业实习时间的难度;甚至部分学生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干脆放弃参加毕业实习的机会。

(3)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向企业所缴纳的实习费用也无疑加重了学校的财政负担。[4]为了平衡上述矛盾,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会有所偏向,并非将实习质量放在第一位,最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另外,目前高校对毕业实习的管理规范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实习中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不够灵活有效,不能有效地约束学生完成毕业实习,不利于形成长效的实习考评机制。

3.实习单位推三阻四、顾虑重重

以矿类安全工程专业为例,煤矿上的很多地质资料和生产、开拓布局设计都被视作内部机密资料保管,不愿向学生公开,使学生很难真正了解一个完整的矿井的生产布局和运行概况。再加上实习生纪律涣散,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增加了难度,顾虑到实习生的安全问题,大多数企业往往会拒绝安排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实习。

4.实习的广度狭小、深度不足

目前高校的实习方式大多为集中实习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或者面临就业时可供选择的空间狭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层次、差异化的就业需求。尤其对于高危行业而言,实习生的中途介入,迫使企事业高层对企业的生产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却又不能长时间承受这种非常态的生产状况,企业就会提出相应措施,比如压缩学生的实习时间、限制活动范围等,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实习的自由度和主观能动性,削弱了毕业实习的效果。

二、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改革毕业实习的教学方案

(1)积极动员,树立正确的实习观。目前高校通常通过召开动员大会来组织毕业实习,而这种传统的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能引起学生的警惕性,而且安排过于笼统,不能满足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的需要。为了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校可以将实习的详细流程和注意事项,根据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目的、实习任务等,合理打印成册,分发到学生手中,便于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自身的实习时间,以免盲目跟从。与此同时,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互动,讨论实习的方式、方法,实习的管理过程,并可建立反馈机制等。这样既可以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激发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以积极主动、高度重视的心态认真来对待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

(2)由集中安排的方式转变为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5]传统的集中统一方式可以省去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等,但其弊端也不容小觑: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多,实习效果差。现阶段集中、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日益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根据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实习方式,这样既可以减小企业的管理难度,又便于学生深入了解部门内的工作流程,进而对整个企业的生产概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合理安排实习时间。由于实习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往往会打乱学生的学习计划,例如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的复习准备,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三心二意、不能高质、高效的完成实习。鉴于这种情况,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安排实习进程,在暑假和寒假期间提前有序地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6]在时间上保证实习的长效性,在过程上保证实习的分步性和合理性。

2.规范和完善毕业实习管理制度

(1)建立校、院、系、带队教师四级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应重视大学生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健全相关的实习管理制度,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实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学院相关领导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明确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安排有责任心、理论知识扎实且富有现场经验的教师带领学生实习,譬如可以是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带队,这样既有利于为学生解答各种现场疑问,又有利于锻炼学校的青年教师,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此外,青年教师更容易融入到学生中,能及时获取实习中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保障实习的进度和高效性。

(2)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管理模式。[7]工作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意外状况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比如采煤工作中所遇的各类突发状况,往往需要矿上的技术人员来解答,针对这种现象,校方可以事先与企业沟通好,或者制定相关协议,请求给予帮助。学生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向企业的技术人员或相关领导请教。通过这种有效的引导,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地理解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尽早地融入相应的社会工作环境之中。

(3)健全实习反馈机制、量化实习考核制度。基于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轻视以及毕业实习在本科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对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过程实行量化式管理。量化式考核制度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由学校制定实习过程中的“量化考核表”;二是合理分配实习成绩在毕业设计中的权重。[8]“量化考核表”的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品德态度、遵纪情况、团队合作、勤学好问、安全意识、合理化意见、实习记录等多方面,相关专业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添加具体的指标作为补充。认真做好实习生实习成绩的反馈,建立企业、带队教师双向反馈机制。[9]带队教师应该记录每个学生每天的实习情况,在实习结束后结合学生所做的实习报告和企业相关领导、负责人对学生所做出的详细评价,给学生一个相对客观的成绩,来反映个人毕业实习的完成情况。

在实习结束后,实习报告成绩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反映到实习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中。可以根据学校或者专业的情况适当加大其在毕业设计成绩中的权重,这样不仅可以变相的督促学生认真的完成毕业实习,保证了实习的质量,也可以在实习成绩和毕业设计成绩之间得到一个很好的权重比例,以达到双赢模式。另外,带队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及时做出总结,并且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学校和学院,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保障实习的顺利进行。

3.扩大毕业实习的广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安全学科是一个涉及科学技术范畴、工程应用领域的新兴、综合、交叉学科,涵盖了社会文化、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土木、矿业、交通、机电、食品、医药、航空等各个学科领域。但是,最初的安全工程却是以矿业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毕业生实习大多以煤矿为基地,少数人选择其他行业作为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被统一安排到煤矿进行毕业实习,这样就遏制了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安全学科的综合性发展。因此,高校应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拓展实习生的实习选择渠道,同多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实习面的广度,以满足不同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自主选择,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拓宽毕业实习的广度和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无法满足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使学生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必须合理规划和建设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基地。[10]

首先,必须建立满足多方位需求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涵盖安全工程的不同领域,如安全管理、交通安全、消防、建筑安全、机械制造以及钢铁冶金等。其次,建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长效机制。目前大多数实习基地都是靠个人的关系建立起来的,无法保证其长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必须通过学校和政府的相关辅助积极拓展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且签订相关的协议来保障学校与基地的长期稳定的合作。这样在为学生提供实习保障的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为企业培训骨干领导和精英人才,力争达到双赢的互利模式。最后,要保障实习基地充足的经费来源,学校在自己提供部分经费的基础上,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这样既可以减少学校的财政压力,又保障了毕业实习的高质高效进行。

三、结语

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具有独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实习在此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科阶段安全工程教育的培养计划,高校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完善,力争形成学校严格管理、政府严密监督、企业积极配合、实习与毕业紧密联系的最佳毕业实习模式,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率,为毕业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或者再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克权,陈英俊,钱灿荣.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19-122.

[2]邓崎凡.大学生毕业实习造假的背后[N].工人日报,2011-12-04.

[3]徐德明.大学生毕业实习缘何成“鸡肋”[N].天津教育报,2010-03-02.

[4]龚建龙.结合专业进行毕业实习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11):104-105.

[5]李国峰,李云龙,张志刚.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3(21):91-92.

[6]付建民,陈国明.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探讨与实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7(6):38.

[7]袁玲,邓晓燕.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讨实室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8):375-376.

[8]戴广龙,张国玖,王伯顺.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2,12(4):110.

[9]赵晓姣,张乃禄.西安石油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学术论坛,2009,8(20):211.

[10]徐晓虎,许开立,郑欣.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实践探讨[A].第24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236-238.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李祥春?毛燕军?陈金伟?赵鹏飞

第三篇:基于工程认证的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基于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以OBE教育理念为基础,着重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模式,借此提高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质量,提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工程认证;环境工程;毕业设计

2016年6月,我國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通过认证协会认证的工程专业,能够对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控制,保证了工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极大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1-4]。作为工程认证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毕业前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训练的检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要求: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切实把握“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毕业生能够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本文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对近几年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毕业设计的相关改革措施进行了介绍,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模式。

一、现状

(一)工程认证对毕业设计的要求

根据毕业设计要求的特点,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毕业设计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相对旧版的培养方案,2017版培养方案将毕业设计对应指标点进行了重新划分,并重新赋予了对应权重。新版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设计所对应的指标点更加详细,对应的权重更加合理,避免了毕业设计权重值相对集中的问题,合理规划了毕业设计的比重,突出了毕业设计着重考察学生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选题现状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近五年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每年约为50人左右,2015-2019年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5年-2017年设计类题目较少,说明了指导教师侧重于实验科研类课题的研究,忽略了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从2018年开始,指导教师加大了对设计类毕业设计的指导,降低了实验类毕业设计的比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图2为2018年-2019年设计类毕业设计种类分布。设计类毕业设计主要包括工艺设计类、规划政策类、仿真模拟类和设备设计类四种。设计类题目的覆盖面比较广,基本包括了环境工程类需要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种类。此外,工艺设计类占设计类一半,仿真模拟类次之,规划政策类和设备设计类最少,说明了指导教师偏重于工艺设计类题目,对于其他种类的题目涉及较少,也从侧面说明了指导教师工程背景相对较少且种类单一。

图3为2016-2018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分配情况。从图3中可以看出,三年来毕业生分配以就业为主,2016年和2017年考研人数仅为就业的二分之一以下,而2018年考研与就业的人数几乎持平。此外,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面临的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在设计阶段还面临着研究生复试,面对毕业设计的精力明显不足。

(三)成绩状况

图4 为2018年毕业设计成绩分布。从图4中可以看出,2018年新增大量的设计类毕业设计之后,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好,55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全部合格。工艺设计类毕业设计获得良以上的比例最高,这与工艺设计类毕业设计的基数较高相对应。仿真模拟类的优秀比例较低与其基数不成正比,唯一及格的学生也是出现在仿真模拟类,说明学生的编程和利用模拟优化软件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今后教学和毕业设计阶段对软件类的运用加强指导。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现状和近些年毕业设计阶段中选题、设计过程、评阅与答辩、设计成果四方面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选题

毕业设计最关键的是选题,指导教师能够提供吸引学生的设计题目是选题的关键[5]。选题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双向选择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与以学生为主的工程认证原则不符;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题目相对较少,设计成果无法运用到实际中;部分指导教师自身企业背景较弱,导致课题工程背景薄弱,从选题开始就已经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课题工作量较大,面对一人一题的选题模式,学生压力较大;毕业设计的题目下发的时间相对较晚,学生熟悉题目、阅读文献、学习相关软件的时间较短;工艺设计类的毕业设计往往是相关课程设计的扩展,无法体现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过程

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查阅参考资料、撰写综述和进行文献翻译的能力较差;毕业设计格式不严格、缺少图纸、代码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毕业设计工作量较大,16周的时间相对较少;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次数不足,一周两次的沟通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报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宽松的考评制度导致学生认为只要参加了毕业设计,无论设计好坏都能够通过。

(三)评阅和答辩

评阅过程中企业或者行业专家参与度较低。没有企业或者行业专家的认定是不能够达到设计目的的,同时也不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评价角度不同,导致学生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答辩过程中,企业导师参与度不够。

(四)毕业设计成果

毕业设计指导书在学生毕业之后需要进行留档封存,无法形成特定的成果,无法形成专利或论文,优秀毕业设计成果没有展示的渠道;毕业设计是面对特定问题进行的,没有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效果进行跟踪调查。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所提到的毕业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如图5所示。

(一)针对选题的改进措施

(1)将选题时间提前,让学生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对课题难易程度进行选择;学生提供与自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或者考研、工作相关的题目,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与指导教师共同定题,适当增加实验类题目可以满足考研学生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毕业设计理念;(2)邀请企业导师加入选题行列,提供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设立相应的题目;(3)将大型题目进行若干划分,每人完成大课题的一部分;(4)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喜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

(二)针对设计过程的改进措施

毕业设计过程要求全过程审查,主要措施包括:(1)认真拟定毕业设计任务书;(2)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设计方法、方案论证以及课题方向等设计程序做必要的启发式指导,但不能包办代替,应对学生毕业设计格式撰写进行培训,形成格式规范化的设计报告;(3)指导教师应在拟定设计提纲、收集选择和运用资料、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经常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定期检查和答疑,全面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4)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图纸、设计等要进行认真审查;(5)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系统的理论知识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等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写出评语。

(三)针对评阅和答辩的改进措施

专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认可,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工程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大学本科教育持续发展的必要环境,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6-7]。华北电力大学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电力企业进行了深入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了校企合作“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新机制,联合培养专业急需人才,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8]。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的评阅工作,企业或行业导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必须经过企业或行业内部其他专家的评阅认可才允许参加答辩。让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中期答辩和最终答辩小组成员必须要求有企业或者行业专家。直入主题,答辩环节可直接检查学生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对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以及达到的预期效果进行提问。

(四)针对毕业设计成果的改进措施

(1)将毕业成果进行转化,使其形成论文、专利或软著。工艺设计或者设备设计要有完成的图纸,能够指导工艺或设备的实施;模拟仿真类毕业设计要将完善的软件进行软件著作申请,尽快保护知识产权;实验类设计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形成高质量的论文,学生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进行署名;规划政策类毕业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某具体的规划或政策方向形成报告,提供给相关单位进行参考并追踪报告的实际效果。(2)优秀的成果可以作为参考范例展示给下一届学生,学生可根据自身课题的性质进行查阅,提高同种类型毕业设计的质量。

(五)改革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 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高要求才能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因此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但无形中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为解决此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补助,对优秀的毕业设计进行奖励;第二,引入企业导师制可以分担校内指导教师所带的毕业设计人数,能够适当减少校内指导教师的压力;第三,为了增加指导教师的工程背景,需要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工程类培训、实地培训等。

2. 企业或行业导师毕业设计版权的问题

毕业设计改革之后,增加了大量的企业或行业导师,企业或者行业导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形成的成果如何划分涉及到版权的相关问题。鉴于此,企业或行业导师应通过与院系签订协议,将学生毕业设计形成的专利或者论文版权进行共享,包括署名和今后带来的实际收益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划分。

3. 毕业设计课题的延续性

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只是大课题的一部分,如何保证大毕业设计所涉及课题的延续性是保障毕业设计成果转化的关键。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课题的延续性,制定指导教师负责制,即指导教师在申报设计题目时,提前规划好课题的时效性,按照既定方案分时段分步骤进行,将大课题划分为若干小课题,在学生选题前,提前告知小课题的关联性。

四、结束语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环境工程毕业设计的要求为标准,着重分析了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总结了当前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问题相对应的改进措施,探讨了改革将会造成的影响,借此促进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下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从而提升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2]姚韬,王红,佘元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问题的探究——基于《华盛顿协议》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4(4):28-32.

[3]杨毅刚,宋庆,唐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CDIO模式異同分析与相互借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45-51.

[4]申天恩,申丽然.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中的学习成果界定、测量与评估——美国的探索和实践[J].高教探索,2018(12):49-54.

[5]穆为磊,田晓洁,刘贵杰,等.面向专业认证的工科毕业设计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5):82-84.

[6]卢晶,尹贻林.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09(2):54-58.

[7]杨雪芹.强化地方院校毕业论文的教学培养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45-147.

[8]杨勇平.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内涵发展——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96-100.

作者:张盼 齐立强 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