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音乐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17

中等师范教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到现在已基本上完成了其光荣的使命,将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承担过这项任务的学校又如何再去发展呢?学校里各个专业又如何发展呢?音乐班如何发展呢?还会像过去那样教学吗?回答是肯定的,但改革势在必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师范音乐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范音乐教学改革论文 篇1: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大专院校如何发展,成为了教育界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大部分的大专院校都朝升本的方向发展了,那么大专院校的音乐系该怎样定位如何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大专院校的音乐系设立不同于本科院校,并非培养专门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所以大专院校音乐系的培养方案也要不同于本科院校的音乐系。本文旨在立足自身,立足地方,探讨大专院校音乐系的发展。

关键词:大专院校 音乐系 人才培养 文化

谈到发展,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要提到学校发展定位的问题。但是具体到我们如何发展,怎样定位,要解决发展中的哪些问题,相信这已成为了每一所学校现在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传承与发展——走复合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道路

鉴于大专院校在多年的办学上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专升本升学的要求,并且一些优秀的大专院校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在改革的道路上既要保持原有的优势,不能直接丢掉这些宝贵经验和优秀成绩,同时又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寻求一条复合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道路,具体的说,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应用型”的人才。

以朔州师专音乐系为例,如何实现复合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呢?从这么多年来朔州师专音乐系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基本上是按照本科音乐系前三年的教学课程设置的,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我校专升本音乐专业技能方面的成绩在全省遥遥领先,但是对于那些不准备升本而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就存在问题了。通过对专业设置的反思和毕业生的反馈,我们也深刻地发现了自己专业存在的这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市场需求的不完全匹配。我系毕业的学生是要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来当音乐老师的,问题就在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是不唱美声的,也弹不了奏鸣曲,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不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的内容。如果按照升本模式来培养所有的学生,那就极大的强调了理论性而忽略了实践性,准备就业的那一部分人是很难适应幼儿园和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岗位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笔者所提到的“复合化和多元化”了。那么如何“走复合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道路”呢?专家提到要我们下基层调研,看看幼儿园和小学对音乐老师都有哪些要求。幼儿园的音乐老师不光要会唱儿歌,还要会少儿舞蹈,还要会讲故事,画歌曲和故事情节当中的画,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至少我们要改变原来课程单一的模式,加强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家都知道,音乐系的学生个个都是能弹会唱的,我们可以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一些让他们在工作岗位很快就能上手的课程,比如说开设简单的书法课、简笔画、简单的舞蹈编导、少儿口才等的课程教学,增强这些学生多技能平衡发展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所以,根据现有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复合化和多元化”也成为了幼儿园和小学聘用音乐老师的主导思想,所以,我们的改革只有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那么课程的局部调整就势在必行。

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专业很重要,但是作为一名师范生,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也很重要,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就能够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音乐系的改革不需要大刀阔斧,只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局部调整,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变成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化、多元化的人才了。

二、改革与创新——办特色专业,创自己的品牌

如果把笔者刚刚谈到的第一点看做是对现有专业的问题发现和调整措施,那么第二点,就是音乐系的长远发展规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音乐系想要发展,一个小学音乐教育专业是远远不够的。

大家都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把这个理论用在办学上,就是培养我们特有的地方民俗音乐的传承人,这个是我们音乐系发展具有自己特色专业的关键,更是我们走出去的关键,这个涉及到一个新专业的建立——民俗音乐教育专业。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极为有名,不知大家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请问,宋代的人不写诗吗?为什么出名的只有宋词呢?宋诗怎么没有和唐诗并列闻名呢?其实,宋代也有人写诗,只是唐人的诗已经登峰造极,宋代文人很难超越,于是他们就另辟蹊径,开始写词,所以宋代出名的就是宋词了。同样,到了元代,“诗”和“词”都无法超越了,就又开辟了“曲”,所以这就是闻名于世界的“唐诗、宋词、元曲”了。如果我们的办学也能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办一个我们自己的特色专业,创我们自己的品牌,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别人的办学路子,这才是我们音乐系的特色发展之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荀渊教授说,我们的办学要服务地方,办地方具有特色的专业,那么朔州的民俗就是特色,朔州的民俗音乐就很适合。我系本科和研究生所学的专业都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我们专业每年都要去各地采风,收集地方的民歌,小戏、小曲寻找灵感,用于创作。笔者上学的时候就去过山西的左权和河曲,因为山西被称为民歌的海洋,而产民歌最多的地方就是左权和河曲。当笔者来朔州工作以后,发现朔州民俗音乐的种类也很多,比如说大秧歌、耍孩儿、二人台、踢鼓拉花等,种类之多真的不亚于左权河曲。但是在上学的时候真的没有听说过朔州的民俗音乐。可见朔州地方对民俗音乐的发展不够重视,缺少宣传。那么我们能不能肩负起这个重任呢?如果我们学校能够开设这个民俗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能让朔州的民俗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更能让我们学校的办学具有地方特色,这个专业包含很多可研究的方向,比如地方文化研究,民俗传承、小戏种表演等,将来朔州的民俗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学校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依托的文化基地。同时,在这种地方特色文化的带动下,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三、引领与回归——发展地方文化,引领地方旅游,增加地方收入

如果说前两个设想可以在短期内就能实现发展并且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提出,应该是作为一个系甚至是一个学校以后的长远发展而考虑的。随着朔州经济的逐步转型,旅游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我们在景区观看了景点,购买了特产,还缺少什么呢?缺少一個可供休息的地方,休息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能考虑对游客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造成一个立体的冲击,同时加深他们对景点的印象,还要借此机会对我们地方文化特色进行一次很好的宣传,来满足游客精神上的需求。这就需要一个立体的音诗画来满足游客的观赏和休闲。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有很多都设置了这样的宣传自己地方特色的大型演出,来满足游客,比如杭州宋城的《宋城千古情》、云南的《云南印象》,山西也有一个地方借鉴了这样的旅游模式,就是平遥古城的《又见平遥》等。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来景点,多半的门票都支持了这个演出。我们朔州也有很多这样的景点,应县的木塔、右玉的生态等,如果地方政府也可以组建这样一个宣传地方文化的演出团队,不仅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大有益处,而且还能通过演出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前段时间张继刚导演为右玉打造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隆重登场,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收到了很好的反响。面对这个情况,我们能做什么呢?如果我们也能打造一个这样的演出团队,是不是可以宣传和发展我们地方的文化,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来我们这里旅游,在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的同时,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声乐专业和舞蹈专业的,都能因这个演出团队很好的就业,一些在校生,也能因为这个机会得到很好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以上三点,就是笔者通过学习和深思对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的发展提出的思考。同时希望大专院校能在改革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为地方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作者:常晓英

师范音乐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师范学校音乐班的教学改革

中等师范教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到现在已基本上完成了其光荣的使命,将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承担过这项任务的学校又如何再去发展呢?学校里各个专业又如何发展呢?音乐班如何发展呢?还会像过去那样教学吗?回答是肯定的,但改革势在必行。

一特殊的历史状况

湖南武冈师范学校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湘西南的武冈市,是全国重点师范学校之一,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学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1998年,中等师范教育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历史性的转折,随着招生并轨和师范生毕业不包分配,中等师范学校生源质量开始下降,甚至招生困难,以后愈加严重。从2002年开始,是我国师范教育的大变革时期,全国除了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绝大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停止招生,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改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来完成,招收五年制小学教师大专班。而实际上湖南省的中等师范教育改革是从2000年开始的,全省只保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可继续招生,其余所有中等师范学校停止招生,能与其他学校合并的就合并,不能合并的学校就自谋出路办中学、培训基地、技校等等。而武冈师范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不能与其他学校合并,只能自谋出路,重新改组,因此,学校教育目前就分成三大块,一块办普通中学,一块搞省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另一块就是中专教育。本文所要论述的音乐班也就是中专教育这一块。

二音乐班的教学现状

以前的音乐班是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而设立的,而改革后的音乐班,并不是培养小学音乐教师,而是一种非师范性的中等技能教育,但是其教材、教学方法、开设课程、管理模式,仍然和以前一样。其教材仍然还是用过去的中师教材,课程设置是声乐、钢琴、舞蹈、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音乐教学法等等。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目的不明确

教师不清楚所要培养的学生将来是从事什么职业,很盲目;学生也不清楚毕业后找什么工作,教书肯定是不可能,因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专业课分配不恰当

专业课的分配跟以前一样,每个学生必须学好声乐、钢琴、舞蹈。这在大学里也是不可能学好,一个中专生三年时间怎能学习好呢?这是过去高等师范学院的要求,现在也正在改革。

3招生困难和生源流失

每年招生工作如同作战,其实用做生意来形容更贴近,竞争相当激烈。各学校每到招生期间就下指标给学校每个教职员工,要求必须完成任务,多完成就奖,少完成就罚。招到的学生文化素质和各方面素质都差,也就是所谓的“差生”,考不上高中没地方去的学生。因此这样的学生招进来在管理上就非常困难,学生学习也非常自由,一般读一年或者一年半,就走人了,外出打工或者干其他什么去,因此学生流失非常大,流失程度在60%以上。

4教学形式陈旧

教学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填鸭式教学。教师机械地照本宣科,只要课本上有的就照教不误,而且教法陈旧,缺少新意;理论式教学。音乐理论内容太多,实用技能技巧太少,音乐定义、概念一大堆,形式又呆板,学生觉得枯躁无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习;保守式教学。教师思想保守,不敢创新,不思进取,教学手段陈旧,没有活力和激情,没有新鲜感,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难以使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1教师不能及时适应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计划经济时代的师范生包分配,学生各方面素质好,好管理,教材上有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完后成绩合格就可以顺利毕业参加工作。从过去的按部就班的教学到改革后的选择性教学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培养对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等等,都给教师带来无所适从的感觉,找不到正确的定位,也就只能按照原来的教学大纲教。学生认为学了这些知识又不能去教书,没有用,学不学无所谓,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同外界交流少

自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后,在学校面临生存问题的同时,教师也都觉得自身前途渺茫,都想往外面跑,无法安心本职工作,也无法安心与外界的交流,这样导致教师的知识陈旧,教法简单,没有创意。

3学生自身的原因

因为不包分配导致招生困难,生源素质差,学生认为在这样的学校读三年找不到工作,学了也没有用处,学不学无所谓,教师也没有什么更新颖的东西来吸引学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生源也就慢慢流失了。

四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

1教学方法的改革

专业化教学。音乐教学必须按中等技能教育的程度培养学生,音乐教材要符合中等技能教育的特点;实用化教学。音乐教学必须面向社会,教师所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在社会上用得上的内容,以便使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学以致用;技能化教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选择器乐、声乐、舞蹈作为自己一项特长,以适应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多样化教学。音乐教学应该丰富多彩,“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并重,包括民乐、戏剧、话剧、电影、卡拉OK等等,用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面横向拓展;审美化教学。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把德育、美育融于音乐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挥想象、联想,启迪创造精神,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和音乐鉴赏能力。

2专业课的改革

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声乐课主要是传授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但它们的技巧又是很难掌握的,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中专生在校只有三年时间,都用来学习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也不可行,因此还不如学习一种近乎通俗唱法的歌唱方法,即以美声唱法中的气息控制及共鸣的运用,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和通俗唱法中的轻声、弱声以及个人感情表露等技巧为功底,不片面追求高音和音量,多运用人的自然声区,更注重自身内在情感流露,以情为主,情带声,声情并茂,简单明了。声乐课要改掉过去的大课形式,采用一对一的形式上课,教学内容不要只教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要根据现在学生的具体情况多考虑用通俗唱法教,把民族和美声唱法的技巧,如气息、咬字等过渡到通俗唱法里面来。舞蹈课要改变过去只教民族舞或古典舞的局面,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教给他们一些容易学会又能让他们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又对他们在社会上有用的舞蹈组合和现代舞,要让他们能自己创造、编排实用而又有一定艺术价值充满青春气息的舞蹈。钢琴课要改掉过去死板的基本功训练,因为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出有好成绩的学生来,我们何不教他们实用的即兴伴奏或通俗而又简单的歌曲改编的钢琴曲呢?最好用电子琴教学,电子琴方便学生练琴并且经济实惠。

3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舞台

检验音乐班学生学习的好坏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因此学生的课外活动要很好地利用起来,定期的汇报表演,定期的各项比赛都要实行。组织文艺演出队定期下乡演出,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能为以后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而努力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走得进来走得出去。

4学校要成立务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小组

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项岗实习,参加竞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对已毕业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与服务,这样既为需要服务的毕业生提供信息指导服务,又可以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从而不断改进就业与教学的指导工作,提高办学水平,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以此来贯通出口拉动入口,以便更好地拓宽生源渠道。

事物只能在矛盾和解决矛盾中生存和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一样。只有不断地去发现缺点和不足,更新教育观念;只有立足于现实,锲而不舍地努力,不断开拓创新,增强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综合素养,才能不断促进中专音乐教学的改革,才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才能走出困境,走向辉煌。师范学校音乐班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张淑珍.音乐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冯光钰.20世纪中国音乐思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叶林.音乐审美欣赏[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4]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

[6][苏]康斯坦丁诺夫,[保]安盖诺夫.音乐美学原理[M].杨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作者:漆红旗

师范音乐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改革“舞台教育化”研究

摘 要:本科器乐教学是我国高校本科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的“舞台教育化”改革,是适应师范类音乐教学,培养定位明确、专业扎实的师范类人才的需要,要从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入手,不断推动本科器乐教学改革“舞台教育化”,从而切实提高师范类音乐人才的教育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教学;音乐专业;教学改革;舞台教育化

注:本文系2020年度嘉应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改革‘舞台教育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一些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也有所显现,我国师范类音乐本科的声乐教学未体现出与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明显区别,未突出教育的“师范性”[1]。坚持本科器乐教学改革“舞台教育化”,就是强调本科器乐教学的“师范性”,将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与传统音乐器乐教学区分开来,从而突出师范类音乐教学的特色,培养定位明确、专业扎实的师范类人才。

一、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改革

“舞台教育化”的意义

“舞台教育化”改革是针对目前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做出的有效整改,旨在突出器乐教学的“师范性”,在“师范性”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引入“舞台教育化”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内化为器乐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于师范类器乐人才的培养需求。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改革“舞台教育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器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综合型人才。

一方面,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改革“舞台教育化”是满足社会对于器乐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因此,在高师器乐演奏教学方面,除了要求学生会“奏”外,更要求会“教”。而会“教”正是如今多数高师器乐演奏教学中的短板[2]。社会需求对应着教育短板,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改革,通过“舞台教育化”调整人才培養方向,使师范类器乐人才兼具器乐演奏与器乐教学的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于器乐人才培养的需求。

另一方面,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改革“舞台教育化”是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实现综合性人才培养的保证。明确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器乐演奏技能的同时,兼顾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针对性,从而不断增强综合能力。

此外,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改革“舞台教育化”也是器乐教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强调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的“师范性”,也是器乐教育延续与发展的有效保障,通过培养一代代合格的器乐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激发器乐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满足我国器乐教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舞台教育化”改革,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能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在一定意义上促进器乐教学自身的发展,因此,师范类器乐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都需要进行改革,来推进“舞台教育化”。

二、改革教育理念推进“舞台教育化”

教育理念的改革是推进“舞台教育化”的前提和基础,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指导实践,只有全方位推进教育理念的革新,才能够真正使师范类器乐教学向着“师范性”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改革教育理念对推进“舞台教育化”至关重要。

改革教育理念,首先要告别一味承袭传统、因循守旧的错误理念。高师院校的器乐教育培养模式一直沿袭着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演奏技法和作品的难易度,忽视多元文化的培养,忽略人文精神和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对应。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高师器乐教学改革实践中,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人才是长期而又长远的教育目标[3]。只有不断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告别一味承袭传统、因循守旧的理念,才能够推动教学改革。

改革教育理念,需要兼顾教育学理论与器乐教学理论的积累,前文提到,师范类器乐教学需要突出“师范性”,因此对于教育学理论的积累,是科学合理开展师范类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要重视相关知识和理论的积累,改变往日重器乐技能教学、轻教育理论教学的教育理念。只有充分提高对教育理论的重视,不断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才能够使师范类器乐教学改革卓有成效。同理,器乐理论的积累也是同样重要的,只有重视先进的器乐教育理念,才能使专业技能教育教学不断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器乐表演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器乐教育水平。

改革教育理念,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指导实践。要将创新精神融入到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大胆运用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手段、考核方法等,推动师范类器乐教育“舞台教育化”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兼顾教育学理论与器乐教学理论的积累,能够为教育实践打下良好的理念基础,提供合理有效的借鉴,不断促进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改革“舞台教育化”。

三、改革教育模式推进“舞台教育化”

除更新教育理念外,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继而推进“舞台教育化”。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方面不能够满足“师范类”教育的相关需求,更加偏重于器乐技能本身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呈现出陈旧、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也需要从以上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进一步强调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育的“师范性”,另一方面要进行革新,并将两者统一于推进“舞台教育化”的大方向中,从而使改革起到应有的效果。

通过改革教育模式进一步突出器乐教学的“师范性”。器乐教学目前大多采用小班制,这对于器乐技能的培养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不利于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师范类学生而言,应当更多地采用大班与小班相结合的模式,兼顾教学能力与器乐表演能力的培养。教育内容上,当前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内容中有关于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比重都相对较小,这就导致学生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此外,教育过程会更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器乐表演能力,但就如何通过教学传授器乐演奏方法与技巧,却缺少应有的重视。此外,还需要添加师范类实践课程,在其他专业的师范类专业教学中,教育实践都是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讲授与练习的机会,通过不断打磨,获取相关专业的教育技能与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同样作为师范专业的器乐教学,也需要增加此类课程的比重,从而使学生掌握全方位的师范类技能的培养,促进其知识体系的合理构建,增强器乐教学的“师范性”,真正做到“舞台教育化”。

通过改革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器乐教学的质量。器乐教学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和技巧层面的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从业经验也非常重要。而传统的高师院校器乐课程,评价方法单一、课程结构孤立,其教学方法存在较大缺陷[4]。无论是评价方法还是课程结构、教学方法,都是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评价方式而言,高师器乐教学,应当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表演与教学的结合,这四点在考评体系当中应当做到并重;对于课程结构而言,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应当相互融合,不要对课时进行硬性规定,而应当以教学内容的传授作为最终目的;对于教学方法而言,除传统的讲授、示范教学外,还应当引进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发挥新媒体等平台对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实效性、针对性与创新性。

四、结语

针对师范类音乐本科器乐教学的“舞台教育化”改革,是适应师范类音乐教学,培养定位明确、专业扎实师范类人才的需要,要从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入手,不断推动本科器乐教学改革“舞台教育化”,从而切实提高师范类音乐人才教育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沁柯.师范类音乐本科声乐教育改革“舞台教育化”研究[J].艺术评鉴,2017(19):135-136.

[2]杨立.高师器乐演奏教学中引入“新‘导生制’”模式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167-168.

[3]初征,刘海婴.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高师器乐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艺术评鉴,2018(12):81-83.

[4]何巍.高师器乐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7(19):196-197.

作者单位:

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作者:窦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