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2022-06-29

第一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合作联席会议在海口举行

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合作联席会议在海口举行 8月27日至31日,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合作联席会议在海口市举行。会议论坛以“在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确保实现就业的稳定增长”为主题,紧扣当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海南省副省长陈成出席会议并讲话。合作区域“9+2”各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导分别作了主旨发言,介绍了各自确保就业稳定增长的经验和做法。

湖南省代表团团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刘正华在发言中提出,“9+2”各方共同探讨解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证就业总量稳定增长、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深化区域间人力资源合作有着重要意义,并建议要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平台,深化和扩大互利合作,加强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稳定就业、公平就业。

会上,泛珠三角区域9省区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职业培训合作协议》,约定在五大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泛珠三角区域就业失业监测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泛珠三角区域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泛珠三角区域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平台;建立健全泛珠三角区域人才科学评价认证体系;健全完善泛珠三角区域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平台。

第二篇: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文化特色评析

发布时间:2011-8-

2信息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胡幸福

摘 要:泛珠三角旅游文化特色可以大致划分为“绿色”、“红色”、“蓝色”、“金色”四大板块,这些色块之间同时又存在交叉浸润的现象,这都是“调色板”效应的自然现象。但作为一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来说,重点是要找出自己最鲜明、最独特的色彩。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就是为各地的旅游发展找准方向,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和谐的发展局面。

关键词:旅游文化;泛珠三角;和谐发展

文化体验已经在人们的旅游动机中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的调查统计,它已经跃居五大旅游动机之首位。与之相适应,各区域的旅游产品开发也正在从“外在型”向“内涵型”转变。所谓内涵,就是要体现旅游的灵魂——文化。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突出特色。在旅游业中,没有文化的景观是没有吸引力的,而文化没有特色,其旅游发展就会缺失可持续的势能。

分析泛珠三角各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就是为各地的旅游发展找准方向,为区域合作构建和谐发展局面。

从卫星俯视泛珠三角,大致像一块调色板。赤、橙、黄、绿、青、蓝、紫相映成辉,绚丽多彩。如果从色彩角度看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文化也莫不如是。我们可以将泛珠三角旅游文化特色大致以四大类色彩来划分:广西、云南、贵州是以山水文化为主的“绿色”;江西、湖南、四川是以历史人文为主的“红色”;福建、广东、海南岛是以海洋文化为主的“蓝色”;香港、澳门则是以商业文化为主的“金色”。当然,在这大致的色块中,各省区又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各个色块之间同时又存在交叉浸润的现象,这都是“调色板”效应的自然现象。但作为一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来说,重点是要找出自己最鲜明、最独特的文化色彩。

(一)广西旅游文化特色

广西是我国旅游转型最早的省区之一,1986年,桂林市被定为全国7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广西旅游业也就由“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转轨。还在经济火热的时候,广西的旅游又很注意文化内涵的建设了,尤其是特色文化的建设。但面对七百多个景点,怎样凝练出作为广西整体形象的旅游文化特点,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直到2001年,自治区旅游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特色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一个旅游发展的总体框架才比较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就是“一个旅游龙头、两条黄金旅游带、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四大旅游特色、五大旅游品牌、六大特色旅游线路、七大旅游区。”这个框架所包含的全部内涵体现的就是以“北绿南蓝”为骨干的“山水海洋旅游文化”特色。其中山水文化是重中之重。

广西的旅游发展实施计划在文化体现方面是很清晰的。它围绕着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来做足山水海洋文化的特色。在内部,极力构成“一轴两翼、南蓝北绿、一地一品、城乡互动”的格局。突出自然山水、海洋休闲、边关揽胜和民族风情四大区域旅游特色。

向外则始终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2004年7月,率先参与启动了“两广6市无障碍旅游区”活动。2006年4月的两广旅游合作论坛又把无障碍旅游区扩展到20个城市。在新一轮的竞争热潮中,广西不仅力争在泛珠三角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力图借“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之机,利用发展会展经济和商务旅游把广西做成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向进入的前沿地带。

可见,广西除抓住传统的桂林山水文化这个龙头外,又注意培植后起的滨海休闲、边关揽胜和民族风情等特色旅游,这不仅更好地辅助了主题的旅游文化,而且为广西旅游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后劲。

但广西的旅游形象主题词却不凝练,“风情广西”、“魅力广西”、“美在广西”、“激情广西”、“开放广西”,用词多,看似面面俱到,却让人感到空洞。还不如“桂林漓江印象·刘三姐”让人有“人在山水之间”的深刻印象。

(二)云南旅游文化特色

从2004年起,“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更名为“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加了“文化”两个字,缩少了旅游节的外延,但云南方面坚持认为,这是为突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要求。可见,文化特色在云南旅游界被充分看重了。

云南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最具旅游头脑的省份,其精明之处在于文化意识颇强,会借文化精品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例如,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千里走单骑》、小说《香格里拉》等无不被利用来拉动石林、大理、丽江、迪庆等地的旅游人气。一台《云南映像》更把全国人民对“彩云之南”神秘异域风情想入非非的胃口吊得高高的。

配合整个区域旅游文化的特色,云南各地、州、市都纷纷上演“一台戏”,昆明在演《小河淌水》,丽江在演《丽水金沙》,怒江在演《母亲河》,版纳在演《勐巴拉那西》。无不体现着绿色山水中的风情。

从云南石林旅游品牌战略直指“国际三品牌和国内三品牌”就可看出,云南旅游文化的发展战略就是冲刺高层次,从而为云南旅游完成从自然观光型向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的转变奠定文化基石。

(三)贵州旅游文化特色

贵州开始认识到了把旅游资源变资产,再把资产变资本的魔力,而这个“变”的点金术就是文化。贵州开始环视周围,觉得云南的花,西藏的雪,广西的海,四川的山,游客都玩过了,人们该到贵州来了,但来贵州看什么呢?贵州人心中还没有底。

贵州人心里也明白,只有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高度融合,打造出旅游品牌,提升文化品位,才能构建起贵州旅游文化特色。但这个融合点在什么地方?有人搞了个悬赏200万元破解千古之谜“红崖天书”的活动,结果似噱头而不了了之;还有人想起了杨丽萍,想起了《云南映像》一台戏,于是模仿着搞了个《多彩贵州风》,在短时间内还真有点吸引眼球,但看过也就忘了;也有人提出用黄果树瀑布来做“水”的文章,想法很独到,只是水少了点。

现在贵州所共识的是“三架马车”发展思路。即以黄果树为代表的喀斯特山水风光旅游;以17个少数民族文化为底蕴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旅游;以红军长征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为此,重点开辟了以贵阳为中心,向东、南、西、北辐射的四条旅游新线路。提出“以质取胜,以特取胜”。但在文化特色方面,“三架马车”受着广西、云南、江西的特色压力。

但由于特色提炼不够,导致旅游形象主题词也游移不定,含混不清。目前并存的有:“干瀑之省”、“漂流之省”、“文化之州、风光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等,贵州的区域旅游文化特色还没有在山水文化的绿色中凸现出来,在人们心目中还没有一个可以取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历史负面形象的旅游主题词。人们在期待着贵州。

(一)江西旅游文化特色

江西,一个典型的内陆省份,山水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

的旅游资源不能说不丰富,但怎样突出其文化特色,却是要费一番思量的。1998年,他们自称是率先提出了响亮的红色旅游促销口号——“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直到2000年,才首次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这时他们发现,红色旅游概念是一个很好提升自己知名度的契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它能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于是在2001年正式对外亮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形象主题词,打出了红色旅游的旗帜。

旗帜一展,黄金万两。2004年,江西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一千三百五十余万人次,总收入77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0%。红色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2.3%。可观的效益使江西认定了这面红色旗帜。在推行“2004年中国红色旅游万里行”的东风之中,江西牵头签定了《七省共同发展红色旅游宣言》,2005年,又借“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的热浪,搞了个《红色旅游合作井冈山宣言》。几套组合拳下来,江西稳坐了红色旅游头把交椅。“红色旅游文化”也就自然成了江西旅游文化的特色。

锁定的目标是:用3年时间,把江西建成红色旅游强省,再用3年时间(2008~2010),将江西“红色摇篮”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约相当于全省GDP的4.28%。

江西的实施措施是:在省内方面,着重科学布局,精心策划,营造全省点、线、片一体的红色摇篮,绿水青山,红绿古三色交相辉映的旅游景区网络和文化氛围。在对外方面,则积极联动外省。如江西省海外旅游总公司在推出的5条名为“江西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的红色产品中,就有4条线路分别延伸到了长沙、上海、嘉兴等地。2006年,井冈山就把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作为主攻目标市场,对这三个区域的重要城市实行覆盖式的红色旅游宣传轰炸。即使是围绕2006年“中国乡村游”这一主题,江西提出的口号仍然是“高举红色旗帜,做足绿色文章”。

尽管江西最近又推出口号,标榜江西旅游是“红色之魂、绿色之美、古色之特”,想使江西旅游形象更丰满。但不可否认,红色旅游已成了江西旅游文化的灵魂,是其旅游文化的最大特色。

(二)湖南旅游文化特色

湖南旅游资源颇为丰富,自称居全国前8位,还有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但湖南的旅游文化特色一直难产,前些日子标出的口号是“山水湖南,伟人故里”。可惜没有抓住时机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湖南的旅游始终没摆脱小脚跬步之嫌。旅游思维停留在自恋自赏,陶醉在2003年的长坂坡(这年,在全国旅游业收入下降12%的大环境下,湖南旅游进账297亿多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20%,可谓“逆风飞扬”),在旅游线路的开发上,湖南旅游市场上更多的是小打小闹的“百姓生活游”,也就是省内一日游等,旅游业门票收入成为重头,廉价旅游在湖南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在一个文化传统深厚的区域却久久没形成旅游文化特色。

在“红色旅游”被江西搞得热火朝天时,湖南不但失去了先机,更不可思议的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竟被排斥在七省市的“红色旅游”线路之外。去年还是“美丽江西,绿色家园”为主题词的江西,今年就成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稳坐红色旅游头把交椅了。而早就以“伟人故里”自豪的湖南,如今却成了“红色旅游”的边缘人。这对湖南无异于当头棒喝。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思维定位,确立自己的旅游文化特色。

红色的旗帜已被人捷足取走,只有在历史人文与山水结合中找文章做了。讲起来,湖南的人文历史底子还是满厚的,中国旅游文化中古今往来的“八景”就是在潇湘孵化出来的,“不到潇湘哪有诗”也是对湖南风光景致的褒扬,历史书上活动在潇湘大地的名人名字更是一串一串。真是人杰地灵。但湖南偏偏自己弄出一个“湖湘文化”概念,至于什么是湖湘文化,也许太学究了,一般人谁也说不清。旅游业拿这件文化外衣一披,无异于作茧自缚。

(三)四川旅游文化特色

四川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生态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超级大省。不但有老天爷特别青睐赐予的名山大川,而且有五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耀眼的历史文化遗产等。资源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光世界遗产就多达5处!面对如此多的家珍,四川人一时无所适从,他们在天府之国、大熊猫故乡、雄秀奇幽等多种意境中徘徊。伸开十个手指什么都想抓,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大潮汹涌,泥沙俱下,连“鬼城”都冒出来了,结果自损形象。痛定思痛后的四川人对旅游理解就深刻多了,省里当家人亲自出面抓旅游,书记张学忠发话:“要说四川旅游的最大优势,我认为还在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副省长王怀臣也宣称:四川旅游,一是要实施“两大战略”,二是要抓“两条主线”。两大战略就是政府主导型战略和旅游精品发展战略;两条主线就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中坚持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并重。

这种以政府行为为主导的战略,其最大优势是可以统一思想,凝练出一个可以指导旅游发展统一行动的旅游文化方略。在四川就形成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农家休闲”的旅游文化特色。其推出的旅游形象主题词就是“天下四川,熊猫故乡”。其实,四川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是很丰厚的,而且做得也不错。但他们注意到了同江西与湖南的关系。

四川正是按照这个旅游文化特色来实施他们的精品发展战略,着重突出“品牌三宝”。以此来提升四川旅游的“精、气、神”。所谓三宝方略,就是体现其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取向的主线。即:一是以大熊猫为品牌发展生态旅游;二是以三星堆出土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为品牌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三是以“农家乐”为品牌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其中,以大熊猫作为国际品牌重点宣传。四川这一方略相对突出了重点,符合该省旅游文化实际。只是形象主题词中的“天下四川”显得空洞,尤其让外国人看了不得要领。不如改为“巴蜀古国,熊猫故乡”,就把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特色都突出了。

(一)福建旅游文化特色

福建有著名的武夷山,是我国4个拥有世界“双遗”殊荣的景区之一。但福建却以闽台文化作基调,打造涵括闽台港澳两岸四地的“海峡旅游文化”,使之成为区域旅游文化的特色。在福建看来,福建处于海峡西岸,其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经过中原文化的传入、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等,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和兼容性。从海峡东岸看,施琅统一台湾后,福建移民大量人台,台闽文化日趋融合,形成了一个共同文化区域。台闽文化因之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亚文化圈,形成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类型,有着鲜明特色。在这个基础上挖掘出闽台自成一家的区域文化内涵,形成海峡旅游文化是顺理成章的优势。

福建方面还进一步认为,海峡旅游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谐”。因之将“和谐旅游”作为福建旅游形象主题词。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将旅游变成三个过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二是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三是人的心态平复和心理和谐的过程。这个理念最能唤起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心理共鸣。

在海峡旅游文化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下,福建旅游发展的具体方略是:通过“前瞻性地、高起点地、大手笔地完成海峡两岸旅游区域合作规划,突出闽港澳台两岸四地旅游的合作„„形成独具魅力的海峡旅游特色”。

实施的措施是:在省内构建“五区两带”的发展格局,向外则加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旅游区的对接,与台港澳结盟。2005年,福建省旅游协会就与台湾6大旅行同业公会、香港旅游业协会、澳门旅游局签署了《海峡旅游区域协会备忘录》。

从福建至今的举措看,闽台是海峡旅游文化的主体,港澳因其特殊地位被拉人到其体系之内,广东则是被游移于这个旅游文化体系之外的。虽然在海峡两岸经济区有个“221工程”(即建立闽、粤两省,和港澳两特区,同台湾之间的紧密型的合作探索),但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总是同步的,而文化则更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二)广东旅游文化特色

将广东归在蓝色海洋文化板块,从现实看,有点勉强,从历史、从地缘看也说得过去。广东早几年号称中国旅游三分天下有其一,事实也确实如此。到现在为止广东的旅游收入旅游创汇基本是占全国的1/4强。广东毗邻港澳,每年入境人数约占全国的80%。广东的旅游曾经创了许多全国旅游的第一:第一个引进的中外合资的酒店,第一个引进外商投资的酒店,第一个开展了港澳游,第一个开展了出境游,第一个开展了港澳自由行,广东的旅游对全国的旅游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面上看,广东的旅游确实非常精彩,但要问广东的旅游文化特色与旅游辉煌成就的关系,就出现了尴尬局面。

说起来,广东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还算丰富,但旅游发展二十多年来,却一直被人们认为“没文化”。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资源虽然还算丰富,但知名度不高;二是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晕轮效应影响了对文化的认识和建设。所以,当周边省区都把旅游当回事来抓时,广东的旅游可谓在庆功宴中听到了四面楚歌。红色文化旅游,不能与江西、湖南攀比;绿色山水旅游,不能与广西桂林相比;蓝色滨海旅游,有海南岛站着上风;金色商务都市旅游,港澳是当仁不让;人文历史旅游,敌不过湘川文化;民俗风情旅游,难望云贵项背。多少年下来,广东的旅游始终是在漫无目标中漂浮。没有文化定位,就如同没有灵魂附体。虽然年年游人如织,但都是过客匆匆,留不下游客。放眼下一轮旅游的发展与竞争,危机感开始凸显出来,广东开始考虑必须在蓝色板块中,在整个泛珠三角中树立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文化。

当代广东的名气是受惠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到广东看什么?就是看广州、深圳、珠海三个改革开放的窗口,看广东的蓬勃发展,看中国的未来。但要把这些从文化的高度概括出本区域旅游文化的特色,却相当不易。况且广东也不仅仅就是这三个城市所能代表的。2001年费尽心思推出了“活力广东”这个还别致的旅游形象主题词,但仍然没有改变人们视广东“没文化”的偏见。也许“活力广东”太文人化了,太抽象了,一般群众很难理解“活力”所表达的具体指向。正如人们不能号召说:让我们去广东看活力。主题词抽象的根本原因是自己所代表的旅游文化特色还没定准位。为了扭转“没文化”的颓势,2005年,广东省以政府行为推出了一场热闹的“国际旅游文化节”,2006年继续举办。官方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旅游文化节,从旅游这个角度对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土族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海洋文化,这五个方面来深入研究广东旅游的特色,还特别提出要在旅游节打出广府风、客家情、潮汕韵、南海潮、百越神,通过这五大风情来诠释活力广东。也有人提出要将“岭南文化”融入到广东旅游文化的特色中。看来,广东要凝练出自己的旅游文化特色还要花大的力气。因为文化特色需要发掘,而不是“做”出来的。其实,有着开风气之先的广东完全有条件挖掘出一种全新的旅游文化。让游客感觉来广东旅游和去别的地方旅游不一样。不仅是风光的不同,也不仅是当地文化的不同,而是旅游感受上的不同。限于篇幅,对此问题我们另做专题研究。

(三)海南旅游文化特色

海南岛,一个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是最典型的蓝色海洋文化地,但前些年人们对其旅游文化特色定位却费了不少脑细胞,挖掘出了很多“文化”,诸如:黎苗族文化、清官文化、贬官文化、儒官文化、仕文化、海洋文化、特区文化、生态文化、度假文化、海南文化、红色文化、边疆文化、天涯文化、华侨文化等。总之,一山、一石、一人、一事就是一个文化,显示出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浮躁文化心理。

应该说,海南的旅游文化特色是建立在“热带海岛生态文化”基础上的蓝色的“海岛休闲旅游文化”。它的旅游形象主题词“椰树海岸”,在全国具有唯一性,即使在世界滨海旅游胜地名单中也能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品牌。可以与法国的“蓝色海岸”、西班牙的“太阳海岸”、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一逐高低。

现在,海南岛按“海岛休闲旅游文化”发展旅游的思路是比较明确的。在岛内建立起一条以海口为起点,三亚为终点,包括琼山、文昌、琼海、万宁、凌水的东海岸旅游经济区域带,其内涵则是一批大型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以及一大批小型度假村、度假群落和文明生态村。在外联方面,则利用独有的海洋管辖权优势,开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旅游业务。同时,积极与广东、香港、澳门的旅游产品连接上,实行整合,形成粤、港、澳、琼大旅游区,以自身的阳光、沙滩、海水、绿韵特色优势把现成的游客吸引过去。为此,海南岛在突出自己旅游文化特色的旗帜下,在精心打造7大旅游品牌。这是很有见地的。

(一)香港旅游文化特色

香港是国际都会,这是不争的事实。“购物天堂,娱乐之城”是其旅游文化的两大基点。然而,这个闻名于世的国际都会是个历史的怪胎,其“购物天堂,娱乐之城”是在殖民历史长河中浸润着殖民文化色彩长成的。故有人说“英国殖民过程已消灭了香港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及文化自信„„香港人的人文积累余下的就只有那个殖民时期的奋斗,由渔港变成现代国际都会的故事。”基于这种背景,香港旅游文化特色就表现出带西方殖民痕迹的“商都旅游文化”。其核心是“好客文化”。香港旅游发展局推出的旅游形象主题词是;“香港,乐在此·爱在此”。为此,香港除了每年举办“香港购物节”、“香港缤纷冬日节”以及春节特别节目外,还花力气于2005年引进了迪斯尼乐园。还在全港推行“优质旅游服务”和“旅业英才实习计划”。这是由港府掏腰包“为参加者提供系统的训练和实习机会,以培养好客文化”。所谓“好客文化”,通俗讲就是要做到笑脸相迎有钱的游客。2006年是香港自定的“精彩香港旅游年”,在个人游中,香港提出重点要为家庭游客和商务游客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因为这两个游客群具备更加可观的消费能力”。

香港作为一个特殊的亚文化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点。做得好,会产生杂交优势,做得不好,则是染缸效应。今年内地香港旅游出现衰相,就在于其旅游文化的核心是“好客文化”,而没有强调诚信为本。好客能够笑脸盯着游客的钱袋,而漠视游客的心情。虽然迄今香港已有超过6000间商铺获得“优质旅游服务”认证,但针对内地游客的蒙骗、欺诈、宰客等丑恶现象仍层出不穷,以致2006年10月黄金周赴港游客较往年少了3成。

港府受1480亿港元和36000个就业机会的商业诱惑,引进迪斯尼,原想盆满钵满地大赚内地游客一把,却因它的傲慢而终究不如人意。香港终究在中国,中国人不一定看到迪斯尼三个字就忙不迭地掏腰包。专栏作家黄瑛琦就曾提问:迪士尼“它除了在香港赚钱外,会否尽社会责任,回馈社区?”我们“可以张开双臂迎接迪士尼,可是,拥抱过后,是否以前属于我们的文化历史都要一概让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香港旅游文化定位的失当之处。

香港看到了自己的弱势,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最近出台的方略是:近联深圳,远交湖南。他们发现,以深圳新兴移民城市文化和香港中西交融文化为内容的旅游产品具有强大的组合优势,尤其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跨越两种社会制度和具有两种不同旅游文化的综合旅游区域,以及极为方便的陆路交通,均具有无比的吸引力。而湖南的人文风景和历史底蕴是对香港旅游资源空白领域的最好补充。为此,香港正在精心打造“一程多站”的旅游新线路。这也是一种文化互补。随着香港旅游新发展,其旅游文化特色将有新的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其旅游形象主题词要做新的表述。

(二)澳门旅游文化特色

澳门从一个荒芜小半岛成为今天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四百多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澳门文化呈现出以中华文化为主,兼容葡萄牙文化的共融色彩。使澳门成为很有特色的旅游城市,光“澳门历史街区”一份世界遗产就充分奠基了其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

然而,事物不总是按常规展现其特色,几十年来,澳门国际旅游都市的知名度不是来自它独特的历史文化,而是博彩娱乐。因之它的旅游业结构十分单一,它以“东方的蒙地卡罗”招徕天下游客。博彩业的风头掩盖了澳门其他旅游资源的锋芒。“博彩旅游文化”成为其耀眼的特色。“文化传承,中西交汇”的形象主题词往往被人们忽视。

博彩旅游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吸引世界豪赌的游客,大把的金钱刺激了澳门的经济;另方面它又阻断了数量可观的观光游客和休闲旅游者的脚步。“除了去参与博彩,澳门其实没什么好玩”,这是目前人们对澳门的普遍评价。

品牌已经做成这样了,澳门也只有因势利导,将特色做透,才能维持长期发展的态势。这就要将博彩与大旅游结合起来,摆脱单一的博彩形象。从澳门近来的动作看,出路有两条:一是外联;二是内变。

外联,2006年初,澳门主动与内地的中山、珠海联姻攀亲,共同打出了一个“中珠澳——大香山旅游”的文化概念。以弘扬共同的香山文化为宗旨,意在以文化为先导,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包装与整合,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内变,就是要把澳门从“东方的蒙地卡罗”变为“东方的拉丝维加斯”。为此,首先由政府出面引导,将赛马、赛狗等活动由传统的赌博项目演变为社会性的运动项目。其次是大打旅游文化牌,推出了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国际烟花节、澳门荷花节、国际龙舟节、动感亚洲自我挑战越野、“2006澳门世界遗产年”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其三是兴建了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文化设施。

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将澳门建成为集博彩旅游、国际会展商都旅游、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际化旅游名城。使“文化传承,中西交汇”的旅游地形象将名副其实。至于新的旅游文化特色的表述则还须斟酌。

从以上分析,可以结论出如下几点:

第一,实践证明,凡是旅游业发展真正兴旺的省区,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尤其是其特色定位要准确。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点睛工程。抓准了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带来巨大效益,如云南、广西以及后起的江西都是成功的范例。

第二,未来旅游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其焦点就是打特色牌。目前最直接、最见效的手段就是“申遗”,从长远看,还得要有强有力的文化建设与创新。如旅游大省广东,已很有领悟,为做成旅游强省,正在紧锣密鼓地“申遗”,正在建设文化大省,希望以特色文化吸引游客。

第三,打造旅游文化除了竞争还需要和谐,区域旅游文化建设要扬长避短,区域间旅游文化要以己之短融入之长,以四两拨千斤,达到共赢目的。如四川,一样有着丰厚的红色旅游文化,但它并不与江西、湖南争长短,而是借红色旅游的东风完成了《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四川省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打出“红色四川,绿色天府”旗帜,与周边“红色”省份联动,获得双赢。

总之,区域旅游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在更高层面上为旅游者打造更适合其需要的旅游平台。这个平台越大越好,层次越高越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突出每个省区区域内旅游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也要做好泛珠三角区域内旅游文化的和谐建设与共同发展。

收稿日期:2006—12-28

作者简介:胡幸福(1956- ),男,广西兴安人,广州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第三篇: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海关通关改革

作者: 来源: 时间:2007-4-13 17:21:06访问次数: 350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海关通关改革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

倪 治 安

一、海关工作对现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物流,顾名思义就是物的流通。2001年4月国家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对物流下了这样的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需要,将运输、储运、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有了物流的定义,我们就不难理解现代物流的含义。现代物流产业是在传统物流产业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货物存贮、交易、卸运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交通、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综观近年来我国物流发展的趋势和海关管理的实际。我们认为:

首先,海关在物流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关的管理行为与国际物流过程产生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海关通过口岸物流和保税物流两方面,对国际物流产生直接影响。口岸物流是国际物流链中的必经环节,口岸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和投资环境。经过海关多年来的通关作业改革,我国口岸通关环境大为改善,企业的通关成本不断降低,口岸物流速度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伴随着即时生产、零库存、网上订货、小批量、多批次、集装箱门到门运输等新型生产、货物运输、经营方式的涌现,保税物流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引起各方重视。近两年来,随着多元化保税仓储物流监管体系改革方案的出台,全国范围内的保税物流网络正在逐步建立。

其次,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对海关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最近几年,呈加速发展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预计约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有关专家预测,物流业将是未来10年内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球化的21世纪,随着我国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作为现代经济一大支柱产业群的物流产业,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无疑将得到逐步显现。这一发展态势对我国物流业以及海关物流监管机制和管理模式带来冲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点,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相关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2001年广东海关监管进出口商品总值为1881.5亿美元,2003年突破了3000亿美元,2005年达4595亿美元,而在业务量翻了近一番的同时,广东海关的人员数量仅增长约10%。在泛珠三角9省区,近年来进出口商品的持续快速增长,使海关通关管理的压力逐步加大。2005年,经泛珠三角海关进口的货运量为2.22亿吨,增长10.7%,占全国海关27.1%;监管进出境人员2.7亿人次,增长9.8%,占全国海关85.5%;监管进出境快递物品4953万件,增长29.1%,占全国海关57.3%;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3261亿美元,增长19.9%,占全国47.2%。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的矛盾,物流迅猛发展、业务量日益增大与海关管理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使海关面临着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实践证明,海关可以通过整合创新促进物流发展,一个有效执法的海关和一个能够充分提供贸易便利的海关并不矛盾。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是国际物流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贯彻国家外贸政策、保障国家税收和实现海关职能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在国际物流中占有

一定时限是不可避免的。海关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依靠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改革不适应国际物流、资金流、人员流和信息流高速度、大容量流通的监管模式,改革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将海关监管这个必然的时限占用降至必要的最低限度,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海关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面对新形势,把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物流运行的规律和特点,整合创新,努力构筑海关新型的严密、高效、便利的口岸通关和保税监管模式,提高对进出口物流的监管效率,有力地促进了进出境物流的快速通关。

二、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现状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很有规模的经济体系。2004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GDP近1.3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近1/10,人均GDP超过5200美元。但是粗放的发展也带来了后遗症,珠三角面临发展空间狭小、经济资源有限、产业结构升级亟待突破等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整合资源,进一步增强其辐射力。而广东周边及珠江上游各省区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广阔。据统计,泛珠三角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2004年GDP达4.64万亿元,占全国的34%,进、出口商品总额分别占全国的35.06%和39.88%,实际利用外资209.44亿美元,占全国的34.5%,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十分突出。

2003年7月,根据中央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广东省率先提出了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构想,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内地八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积极呼应、主动参与。经国务院批准,2004年6月,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省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2004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给予充分肯定,强调指出:“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对各方都有利,要搭建并利用好这个平台,注意搞好战略规划,务求实实在在的成效。”2005年9月11日,温家宝总理视察广东时讲话指出,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努力探索粤港澳地区同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无论从国内外形势还是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需求看,可以说,泛珠三角是率先发展区域经济的理想选择。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通过9省2区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来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所说,这是“规律使然,趋势使然”。

两年多来,泛珠三角经济合作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2005年,内地9省区海关多数业务指标保持增长,部分业务指标增幅高于全国水平。其中,进出口商品总值5298亿美元,增长19.4%,占全国海关的37.3%;进出口报关单数为1755万份,增长4.7%,占全国44.9%;进出口货运量为121615万吨,占全国57.3%。可以预见,未来三五年内,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效益将在中国乃至亚洲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显现。

三、海关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做法

在贸易便利化和现代物流加速发展的今天,通关效率的高低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近年来海关持续进行通关作业改革,海关作业效率有了大幅提高。根据分署在广东开展的通关效率专题调研分析显示:在海运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中,海关作业时间分别占12%、4%;在陆运进出口货物口岸通关时间中,海关作业时间占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通关过程中海关作业占用时间已大为缩短,不仅进一步压缩的空间已经有限,而且单纯压缩海关作业时间对于提高整体通关效率的意义不大。因此,对于海关来说,要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只能另寻出路。

从理论上说,海关的设置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但目前海关设置基本上以省级行政区为依据,

在具体的业务管理上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特征,使海关本来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近几年我们对如何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促进区域通关合作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01年分署牵头进行的深加工改革,缓解了因关区多所导致的加工贸易手续繁琐、环节多、时间长等因素的影响;2002年推行的“价格联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广东省内海关审价执法尺度,提高整体征税水平的作用;2005年6月,区域内的16个直属海关全部被纳入泛珠三角区域海关价格协调监控机制的范围,为各关在价格、归类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简化手续、提高通关效率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整合、创新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泛珠三角区域海关合作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4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对海关两次提出“建议海关广东分署认真研究海关系统在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和“从具体项目做起”的要求。为此,广东分署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专题调研,在吸收包括泛珠三角区域16个直属海关在内的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海关积极参与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十项措施》(以下简称《10项措施》)。2004年9月27日,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同志在广东分署汇报泛珠三角区域海关合作情况的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泛珠三角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大战略、大决策,海关应全力支持、热情服务。总署授权广东分署负责全权协调、处置围绕泛珠三角的所有海关工作……,重大事项报告总署党组决策。2004年底,海关总署正式批复同意《十项措施》,并于2005年2月25日在广州召开首次“泛珠三角区域海关关长联席例会”向社会正式公布,翻开了泛珠三角区域海关进一步整合、创新和加强把关、服务能力建设的新篇章。

四、《十项措施》的主要内容及目前成效

《十项措施》的出台,体现了海关两个核心理念:一是协调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二是整合创新通关模式,营造守法便利的通关环境。

《十项措施》归纳起来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加速泛珠三角区域大物流的形成和发展,打造海、陆、空便捷通关通道,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货畅其流;二是深化改革,强化监管,提高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效能,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三是认真落实“CEPA”协议,促进9省区与港澳之间的经贸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推进贸易便利化;四是保持打击走私的高压态势,形成综合治理大格局,维护泛珠三角区域公平公正的进出口秩序。《十项措施》主要项目及成效:

一是“多点报关、机场验放”模式在区域内各关顺利启动,促进进出口货物的跨省区快速流转。2005年4月,“多点报关、机场验放”项目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区域内各关代表结合本关区的实际情况,围绕该模式的运用和推广进行了研讨和交流;6月15日,“多点报关、机场验放”模式在广州、黄埔海关跨关区成功启动,使企业进出口贸易更方便、更快捷、节约了成本。为此,张德江同志批示:海关广东分署创造的“多点报关,机场验放”的通关监管新模式很好。希望总结经验,不断完善。7月13日,分署组织广州、深圳和成都海关在成都召开泛珠三角项目联合推介会,该模式于7月14日在广州、成都海关跨省区试点运行成功。目前,这种新型通关模式已在泛珠三角区域内的其他8省(区)省会城市以及厦门顺利启动,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和物流成本,促进进出口货物的快速流转。

二是积极建立推行粤港澳海关快速通关模式,以快速通关系统为核心推进9省(区)与港澳间的贸易便利化。2005年1月1日,粤港海关正式在两地间启用统一的《内地海关及香港海关陆路进/出境载货清单》,同时,积极探索整合三地监管设备,借助电子关锁等高科技手段加快三地物流运转速度并取得明显成效:5月18日,应澳门业界要求,粤澳“过境货物”监管业务正式启动;8月16日,深圳海关启动了香港机场至深圳机场的“空港物流快线”项目;9月22日,粤澳“空陆联运”(卡车航班)通关新模式境内段在广州、拱北之间试点运

行成功。在整合电子关锁和GPS系统基础上,我们提出的粤港快速通关模式受到总署重视并加以补充完善,形成粤港澳跨境快速通关模式,并被列为区域通关改革的“3+1”模式之一。 三是积极推广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模式,促进区内水系航运的提速与发展。2005年6月底,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快速通关模式在广东省内正式全面启用。在此基础上,区域内相关海关单位加强合作,将改革后的新模式逐步推广。目前共有约1359艘小型船舶安装了船载GPS收发信装置,占港澳航线船舶总数的70%以上,占实际运营船舶总数的90%以上,试点单位覆盖了广东60余个码头。南宁、海口海关分别于9月15日、12月15日试点运作,实现了小船快通模式的跨省区运行,在加速粤港、粤澳物流,减轻陆路口岸压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积极促进区域内铁路转关提速,为内陆省区打造便捷的出海通道。在泛珠三角经济区域海关合作框架下,分署积极协调区域内相关海关,努力促进铁路运输货物在泛珠三角区域海关之间的快速转关:2005年上半年,以长沙海关为代表的内陆海关分别与广州、深圳、黄埔、湛江等口岸海关签订了“转关货物监管联系配合办法”,并促成多家重点进出口企业以转关形式就近报关,有效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7月,成都海关与深圳海关正式运行“海铁联运”监管新模式,之后又开通了南昌至深圳、长沙至深圳等3条路线;深圳、广州(黄埔)、湛江、防城、北海、福州、厦门“疏运通道”的建设工作正在大力推进,内陆省区的外贸出口货物便捷出海通道已初步建立,其铁路运输与港澳水运物流通道顺畅衔接。 此外,分署还积极协调泛珠三角区域内海关,通过加强统计分析和实现区域数据共享、扩大实施价格协调监控机制、大力推进保税物流园监管和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公共管理平台联网监管、全力支持珠澳跨境工业区建设、实施企业异地备案手续简化方案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区域内各海关的平等协作和联系沟通,在促进区域通关便利化,构建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地方政府各级领导的多次肯定。 在去年8月的全国海关监管工作会议上,龚正副署长在讲话中指出:“区域通关改革就是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打破目前行政区划和海关关区设置所造成的限制,以企业守法管理为导向,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虚拟大关区,简化海关手续,降低企业通关成本,确保进出境物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求,实现快速柔性的流动。”改革是创新,整合也是创新。要提高海关管理的整体效能,就应对业务改革项目、相关业务数据及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海关工作的整体合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她正在向世人展示着日益广阔的前景。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大胆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对区域内进出口物流的监管效率,更好的促进区域内物流发展,是海关的职责所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历史的重任,也是海关建设朝着科学、文明、高效、廉洁的方向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海关和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的通知

(川府发[2005]22号 2005年9月2日)

由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物流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的《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已于2005年7月26日在我省举办的“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论坛”上签署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同时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4]1617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5]15号)精神一并执行。《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协调。

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

为深入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经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协商,共同拟定《泛珠三角现

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

第一条 合作原则

一、自愿参与。协议各方本着加快发展的共同愿望,自愿参加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并在合作协议中享有平等地位和权利;

二、互利共赢。充分运用市场原则,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全方位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三、统筹兼顾。兼顾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近期成效与中长期发展目标,首先从可能突破的环节入手,确保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增强区域内现代物流发展合作的活力与动力。

四、突出特色。协议各方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五、注重实效。合作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保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第二条 合作目标

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的总体目标是: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统

一、规范、开放、高效、创新、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中国南部物流大通道,促进物流市场和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体目标是:

一、共同构建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在区域内形成流畅的物流圈。

二、共同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体系,扩大物流需求,改善物流供给,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区域贸易的繁荣。

三、共同建立现代物流信息体系,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障碍和损失,加强协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条 合作内容

一、物流运输体系建设的合作

(一)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泛珠三角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区域内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与交通主干线规划的衔接,进一步优化泛珠三角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二)积极推动适应多式联运发展的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区域内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道路等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快九省区之间的通道建设,构筑以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

(三)协议各方承诺打破区域或交通系统内部的部门分割,协调建立公路、铁路、民航、航运的货运信息共享平台,开辟和完善区域内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之间的民航直达航班、铁路和公路直达班车,提高物流速度。

(四)加强协调与合作,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速度。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加快口岸快速通关改革,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货到验放”的通关新模式,提高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边防、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作业程序,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通关速度。鼓励建立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机制。

(五)进一步优化城市配送车辆交通管理。各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交通状况和现代城市物流业务发展情况,加强道路交通流的科学组织,适当放宽对物流配送车辆的限制,研究制定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提供在市区通行、停靠的便利。

二、规范物流市场的合作

(一)内地九省区政府共同清理、废止涉及贸易封锁和地方保护的制度和规定,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物流服务规范和价格机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统一的物流市场;积极培育物流市场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物流市场环境。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以任何方式阻挠、干预外地产品或服务进入当地物流市场以及纵容包庇的行为,共同加大打击力度。

(二)协议各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包括被授权或者委托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要带头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消除地区贸易中的障碍和封锁。

(三)共同建立解决地区贸易障碍的协调机制。各方应当将发生在当地的地区封锁行为,或者外地单位、个人认为因当地实行地区封锁而引发的贸易争端(争议)事件及有关情况,及时向当事单位或个人所在地省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通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查,提出解决意见并向对方通报。按照各方确认的解决贸易障碍协调机制的制度框架和工作程序,双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认真协商,妥善解决,共同打破贸易壁垒,实现商品自由流动。

(四)共同开展泛珠三角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制定并推广国际和国家通用标准、信息技术标准、强制性安全环保标准,形成协同统一的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提高区域内现代物流标准化作业水平,增强与国际接轨能力,促进统一物流市场的形成。

(五)加强沟通与交流,互通商贸信息,保证各类工商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共享政策资源,促进物畅其流;共同推进工业品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的互认,相互认同法定单位出具的鉴定结果,避免重复检验检测。

(六)共同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促进各方蔬菜、水果、肉类等鲜活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三、物流信息体系建设的合作

(一)推动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物流管理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条形码等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

(三)促进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大中城市智能运输管理系统建设,加快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构建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开发、应用和整合面向社会的基础性、公益性物流信息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面向用户的专业化物流信息系统,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四)共同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内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在内的物流信息快速反馈制度和检验检疫风险预警信息机制,通过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建立共享、高效的物流信息资源协调体系,实现区域内物流信息资源共享。

四、培育物流市场需求的合作

(一)内地九省区要加强优化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转变管理观念,按照现代物流理念,采用先进信息和物流装备,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剥离低效的运输仓储功能和业务,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拓展配送市场空间。

(二)内地九省区要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努力推动运输、仓储、邮政、货运代理等企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重视引导社会资源进入现代物流服务领域。

五、物流规划的合作

(一)共同研究和制定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总体规划。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和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明确区域内物流分工与建设,促进物流枢纽合理布局。

(二)各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本地区和本行业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时,要与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周边地区物流规划进行衔接。

(三)各方在城市扩容、交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市道路建设等规划的修订和修编时,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区及相关道路等设施。

(四)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规划一经通过,各方在本地区进行现代物流设施项目的布局和定位上,要符合规划要求,充分论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六、物流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合作

(一)各方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提高全社会现代物流意识和知识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在职培训。

(二)各方支持区域内物流人才的合理流动。营造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环境,实现区域内物流人才自由流动。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范现代物流人才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互相认同各方法定机构出具的职业资格证书,方便现代物流人才在区域内更好从业。

(三)各方加强物流技术的开发。加强物流应用技术的开发,充分调动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积极支持物流科研工作,加强物流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鼓励企业与院校、物流咨询机构、科研单位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本与技术融合,加快科研成果和企业实际应用过程的交流和反馈,加快物流系统产学研的联合发展步伐。

第四条 合作机制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泛珠三角各方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并根据区域内合作的新情况,调整本协议相关内容。

二、建立协调制度。协调推进合作事项的进展,组织有关单位联合编制专项合作计划,并向联席会议提交主要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报告和建议。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合作的日常工作,内地九省区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各省区物流牵头部门。

三、建立部门衔接落实制度。各方责成有关主管部门加强相互间的协商与衔接,对合作事项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制订详细的合作协议、计划和工作方案,落实本协议提出的合作事项。对已达成合作意向和已签约的合作项目由有关管理部门跟踪服务和协调落实。

四、设立“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论坛”,实行“联合主办、轮流承办”的原则。论坛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同期举行,并由其承办方承办。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泛珠三角各方物流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其在物流行业标准制订和修订、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物流技术交流与推广、物流信息搜集与服务、物流统计体系建立、物流规则咨询服务、物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协议2005年7月26日于成都签署。一式十一份,泛珠三角区域各方各执一份。协议从签字之日起生效。任何关于本协议的解释、实施和适用方面问题,通过磋商以友好的方式加以解决。

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下,参与合作。

第五篇:XX贯彻落实“泛珠三角”发展战略情况汇报

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六大的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泛珠三角”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携手加快发展。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紧紧围绕“二年大成效”的奋斗目标,精心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1~9月,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2亿元,增长12.4%;县级财政收入7449万元,增长13.5%。

一、XX的态度和认识

省委提出了实施“泛珠三角”发展战略,九省二区携手合作,共同加快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抓住了当前的发展形势,既及时也很有意义,无论是对广东还是对XX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XX地处粤西山区,321国道贯通东西,西江水道流经全境,虽然不属于珠三角地区,但是紧扼沿海地区进入大西南的咽喉要道。近几年,XX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原来的底子薄,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经济的总量还很小,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实施“泛珠三角”发展战略,XX的地理位置越发显得重要,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出来,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发展的条件更加充分。为了加快XX的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全力以赴引进发展项目,不断壮大现有企业,推动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狠抓招商引资。

实施“泛珠三角”和“东引西连”战略后,XX就变得有了区位优势,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加快XX发展。我们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一把手”工程。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招商引资工作小组,抓领导、领导抓。二是“园区经济”工程。抓好打火机基地、工业创业园的建设,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载体。三是“全民招商”工程。对各部门、各镇都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做到个个单位有招商引资任务,人人有招商引资责任。四是“金牌保姆”工程。对引进的所有项目,都指派专人跟踪负责,实行“一条龙”服务。五是“重奖重罚”工程。对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工作实行实地考核,奖罚分明。1~9月,全县落实招商签约项目48个,合同总投资7.39亿元,其中其中工业项目有31个,已投产11个,在建15个。

2、大力发展特色工业。

我们紧密配合“泛珠三角”和“东引西连”发展战略,主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一是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充分利用全县110万亩松脂基地和超2亿吨石灰石总储量的优势,发展资源型加工产业,形成了林产化工、木雕工艺、水泥建材三大支柱产业。二是发展打火机制造业。紧紧依托打火机基地,主攻珠三角及周边地区转移的打火机厂,引进了环球、顺隆、富友、康华、卓业、双鸿、奇伦、东牌奇业等8家打火机厂,进一步壮大了我县的民营经济总量。三是引进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我们按照“一厂一策”的思路,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引进投资者分别把林化改制成嘉海林化集团,康蓝改制成顺龙木业,康禺淀粉改制成花皇淀粉,缫丝厂改制成新源制丝,大大盘活了国有资产,壮大了民营经济的阵容。四是加快企业技改扩产。1~9月,全县累计投入6190万元对15个项目实施技改扩产,其中投资1600万元的新源制丝项目、环球建材公司年产20万吨立磨生线等7个项目已投产,企业技改扩产增产值8000万元,税收420万元。

3、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贯彻落实“泛珠三角”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城乡联动,推动农村城镇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一是大力培育“三种一养”农业主导产业。今年全县插播优质稻面积13.76万亩,形成了7万亩贡柑、5万亩沙糖桔、蚕桑1万亩的种植规模,全年可产500万只山地鸡。二是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以我县皇妃贡柑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品牌。现在,我县目前正在申报 “中国优质无公害十强县”、将“三奇牌”山地鸡申报为“绿色食品”。三是狠抓农产品深加工。引进新源制丝公司开展蚕桑深加工,带动农民种桑养蚕,预计可为农民增收2000万元;加大力度扶持花皇淀粉厂发展,发动农民种木薯6万亩,可为农民增收1500万元;进一步加快大一公司、无比酒业的技改扩产,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以带动了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紧抓省市加快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掀起新一轮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热潮,县道禄任线、官沙线二期、九凤线、悦大线、长建线等公路建设已动工。全县343公里村道硬底化改造,目前已完成236.5公里,余下的将在年底前全面完成。五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深入开展“卫生进村居,健康在家园”活动,今年内创建100个生态文明村和8个省级卫生村。

4、全力发展大旅游。

XX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发展成效明显。实施“泛珠三角”发展战略,XX的旅游如鱼得水,为发展大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紧紧依托“泛珠三角”,全力加快旅游发展。一是完善各景区的配套设施, 围绕创国家A级景区,不断完善盘龙峡、龙母祖庙、孔庙、金村水乡等各大景区的配套建设;同时加快龙江大酒店、新丽都二期工程等星级酒店的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二是加快新景点的开发建设。重点建设盘龙峡二期工程、花世界生态旅游区、孔庙二期修复工程、四季果走廊的建设,打造官沙线生态旅游走廊。三是加强旅游宣传。一方面利用电视、报纸、标语等强化宣传;另一方面,到港、澳、桂等“泛珠三角”地区召开旅游推介会,努力把“龙母故乡XX游”打造成广东著名的旅游品牌。四是积极办好“两会一节”。全面修复孔庙,完成了仰圣园、崇圣阁、尊经阁等工程建设,落实专责工作小组,认真做好“两会一节”的筹备工作,确保第九届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年会、孔子文化学术研讨会暨XX旅游文化节如期举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月份,全县接待游客152.2万人次,增长22.4%;旅游总收入3.35亿元,增长25.8%。

5、全力加快城镇化。

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主,在加快县城旧城区改造、开发建设龙眼湖的基础上,重点加快XX东部窗口的建设。悦城镇是我县的东部窗口,我们结合省级中心镇的建设,大力推进悦城镇的发展,打造东部窗口。一是建设陶瓷城。以我县丰富的瓷土资源为依托,在悦城镇规划建设一个陶瓷城,并成功引进了投资1.6亿元的德顺陶瓷项目。二是加快水泥业发展。水泥业是悦城的传统产业,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成功引进了台湾环球水泥和香港文辉泰水泥2家企业,目前正在洽谈的亨达利水泥投资达16亿元。三是加快龙母祖庙的配套建设。龙母祖庙是我县旅游业的龙头,也是悦城镇的一张名牌,我们把握此优势,加快龙母祖庙的建设,完成了龙母停车场的改造,规划了龙母文化广场,建设了悦城饮食街,进一步完善了龙母祖庙的配套设施。

三、今后设想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泛珠三角”发展战略,加快XX的跨越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推进XX经济社会的发展。

1、加强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白+黑”工程,加快321国道改造,改造路面状况,提高通行能力;建设高速公路接线工程,加快经XX西江大桥到郁南宋桂连接广梧高速公路的接线建设,进一步改善XX的交通状况,改善区位劣势。

2、抓好招商引资。

坚持有效做法,大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进一步降低投资成本,紧紧把握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时机,全力引进投资项目,促进XX的发展。

3、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当好主导角色,落实有关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规定,全力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加强企业的技改扩产,不断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确保5年内打造10家税收超1000万元的民营企业。

4、大力发展旅游业。

加快开发,抓好配套,完善设施,强化宣传,融入“泛珠三角”和两广六地“龙之旅”,进一步提高“龙母故乡XX游”的影响力,把XX打造成旅游强县。

5、维护好社会稳定。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创建平安XX,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环境。

上一篇:翻转课堂教学系统下一篇:翻转课堂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