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设计下平面设计论文

2022-07-03

摘要:色彩作为一种独特、富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是建筑形象展示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结合建筑色彩理论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色彩设计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其设计的创意与特色,以期对我国建筑色彩设计起到启示与借鉴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色彩设计下平面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色彩设计下平面设计论文 篇1: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平面设计的艺术表达深度研究

平面设计既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带来了一场充分彰显欧洲文明的视觉盛宴,又为观众带来了基于高艳美学的艺术表达。《布达佩斯大饭店》一片不仅环境氛围、场景背景、建筑内外装饰、火车、监狱等处进行了平面设计的铺陈与渲染,而且,更将平面设计延展至影片的每一幕中,同时,亦针对影片中的货币、票据、证照等进行了深度的平面设计承托之下的更具深度的艺术刻划。这些艺术表达以复古主义艺术表达开始,在平面设计的审美时空架构等的基础之上,最终成功地建构起了意象传递的更加深度的艺术表达。

一、 平面设计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

(一)色彩设计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

建构于色彩设计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为整部影片描绘了一个深沉的乡愁式的怀旧基调,在此基础之上,平面设计的隐形魔力之手更以出色的形制设计,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精雕细琢出了复古主义艺术表达的触手可及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体验从影片开篇中的那本捧在少女手里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著作就已经开始了。显然,《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原创的影视艺术作品,并无原著,这部粉红色的著作当然是平面设计的杰作。从创作背景我们知道,在深受茨威格作品影响下的主创者是在“欧洲逝去”的怀旧情绪之下创作的这部拟真杰作的。同时,布达佩斯大饭店粉色外墙这一充满着少女式童真的色彩设计,一下子就将观众的思绪,带回了那个对于整个欧洲而言不啻是一种乡愁式的怀旧情感印象之中。从传统的意象而言,粉色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一家大酒店相衬,粉色的纯真其实是一种平面设计的色彩美学所诠释的一种借以触动观众的欧洲感性。

(二)形制设计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

建构于色彩设计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为整部影片描绘了一个深沉的乡愁式的怀旧基调,在此基础之上,平面设计的隐形魔力之手更以出色的形制设计,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精雕细琢出了复古主义艺术表达之下的重新复活了的欧洲——那个复古主义的真正意义上的欧洲。这种视觉体验从影片中的每一幕的形诸于平面计的幕布就可以无比真切地获得。例如,第一幕的红色门形幕布与第一幕中频繁使用着的电梯的背景完全相同,而在第一幕之前多次被使用的电梯却是另外一种形制,开篇之后的电梯则俨然成为了一种戏剧舞台的背景,在平面设计之下的幕布具有高对比的高艳与明丽色彩。其实,无论是开篇中的许多平面设计图景,还是影片中的旗帜、钞票、邮票、标识、器物等都对一个虚拟的欧洲进行了真实且真切的刻划,赋予了全球观众一种及乎触手可及的视觉体验,从而完成了一种虚拟之下的复古主义的艺术表达。

(三)符号元素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

由色彩设计而形制设计将平面设计承托着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推进了一大步,符号元素的有机建构则更将这种艺术表达向形而上的高度进行了更具艺术深度的托举。符号元素并非在所有影片之中都能够较好地隐性建构起来,在某些影片之中,过于显性的建构反而彻底摧毁了整部影片的整体审美,使得这些显性建构的符号元素过于喧宾夺主。而从《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视艺术杰作来看,隐性地建构于其中的以平面设计工作所完成的符号元素,既为整部影片完成了完美拟合复古主义的客观真实,又为整部影片带来了异常自然的融入机制,这就使得符号元素事实上已经以平面设计手段,成为这部影视艺术杰作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影片中的平面设计不仅完成了基于符号元素的复古主义艺术表达,而且更在符号元素之上,建构起了一种类似于立体式的符号元素复古主义艺术表达,进而出色地完成了虚拟下的拟真艺术表达。

二、 平面设计的审美时空艺术表达

(一)多层嵌套的审美时空艺术表达

《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五幕式的影视艺术杰作,从开篇起就进行了层层嵌套,每一层嵌套都由平面设计开始,第一层嵌套由献祭的少女手中所捧的“原著”开始,“原著”为整部影片确定了审美时空的艺术基调,同时,也为整部影片带来了鲜活色彩承托之下的审美时空的艺术表达。[1]独具匠心的是,不仅每一幕的平面设计都各不相同,而且每一幕的平面设计都揭示了该幕的艺术主题。平面设计在这部影片中被铭刻了深沉的时代文化内涵,同时,平面设计更以其抽象能力完成了复古主义式的艺术表达,为《布达佩斯大饭店》带来了更加拟真于那个时代的既虚拟又真实的复古主义艺术体验。不仅如此,平面设计还为观众带来更具深度的审美时空的艺术表达。在复古主义艺术表达为审美时空的更加深度的艺术表达建构起各类意义空间的同时,这些意义空间亦为审美时空提供了借由平面设计拓展的艺术时空。

(二)欧洲历史内涵的审美时空艺术表达

欧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内涵,正因为拥有这些值得骄傲的历史内涵才使得欧洲能够在二战的废墟之上重新快速崛起为世界最发达的地区,回到平面设计上来,我们看到,欧洲文明底蕴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的平面设计带来了全方位的审美影响,同时,这种审美影响也透过创作者的艺术表达,在影片中建构起了足以承托影片艺术时空的平面设计精品。例如,影片中虚构的祖波罗卡邦国的钱币的平面设计,就深深地浸透了欧洲的文明底蕴。祖波罗卡邦国的钱币以翼龙为图腾,从平面设计技巧来看,创作者刻意将其进行了扁平化,旨在突出俯冲着的翼龙的喙部与两只利爪,与普通钱币的单独对象不同的是,祖波罗卡的钱币图腾在主要图腾翼龙的前方还设计了一只正在逃逸的白色和平鸽。创作者其实是以这种图腾式平面设计钤印了二战时期欧洲黑暗的历史,同时,也是为欧洲因二战而逝去的辉光的一种献祭。

(三)欧洲文化内涵的审美时空艺术表达

欧洲文明虽相较世界四大文明略短,但却同样源远流长。《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在重建欧洲昔日文明方面颇有建树,仅就平面设计而言,可谓相当地出彩。例如,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报纸,不仅日期每一期都要更换,还要根据时势变换不同的文章、甚至不同的天气预报,同时,平面设计还兼顾了新闻的文化性,比如其中的一期,就是在报头的位置处以艺术字体报导了“横贯阿尔卑斯的约德尔唱腔”,而在下面报眼的位置则以鲜目加黑加大字号的字体报道了“战争会爆发吗”。显然,这样的一喜一忧的设计在凸显欧洲文明的同时,也将观众的思绪拉回了那个战前的欧洲,更易令观众沉浸式地重温昔日欧洲文明。不仅如此,主创者还别具匠心地在酒店大堂设计了祖波罗卡邦国式的标语,所设计邮件也与欧洲20世纪40年代文明相符,设计出了祖波罗卡式的与年代相符的邮票邮戳,就连影片中杜撰的门德尔斯蛋糕盒以及晚餐餐单也均别具文化审美时空的艺术表达。[2]

三、 平面设计的意象传递艺术表达

(一)平面设计的意象传递艺术表达的构成主义架构

《布达佩斯大饭店》一片所反映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文明之光正炽的欧洲,纵观其时的欧洲,恰是为平面设计奠基的构成主义理念由诞生而毕露锋芒的时期,在前卫艺术的不断驱策之下,对于精神世界的沉浸体验的强调,使得构成主义横空出世。令人惊喜的是,这部影片中的平面设计在其构思阶段,显然对这一时期的艺术进行了一定深度的回溯,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典型的构成主义式的艺术架构,影片中的这种艺术架构的清晰痕迹从建筑物装饰、场景氛围营造、火车装饰,甚至是监狱等的装饰上都能够俯拾即是,这些典型的构成主义的艺术架构诠释,以平面设计的高超怀旧手法,打造出了一种类似于构成主义精美海报式的艺术化的意象传递,这种旨在艺术化意象传递的平面设计,其实更需要融入情感,以创作者注入情感所建构起来的意象对观众进行更加深度的意象传递。

(二)平面设计的意象传递艺术表达

这部影片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个已经无法在现实中回归且重拾的昨日欧洲,在影片最后的部分,揭示真相的第二份遗憾,就其精美的平面设计而言,可谓中规中矩。同时在这份设计精美的遗憾中,已经用谋杀一词暗喻了欧洲文明的被蹂躏,这就像是仅存的文明微光被置诸野蛮的屠宰场上一样,这显然是悲情终曲下的对于文明的一种极端亵渎行为。影片中男主角古斯塔夫特别旅行许可的被撕碎,亦呼应式地象征了纳粹对文明与和平承诺的肆意践踏,并且这种践踏也一并摧毁了整个欧洲文明。[3]《布达佩斯大饭店》既试图以艺术视角重新建构那个昨日欧洲,又试图以平面设计的手段作为一种时空联系,由平面设计实现整部影片中的文明意象。当然,从这部影片所传递给我们的艺术表达审视,任何观众都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种最初形诸于视觉,最终油然升华为意象的那种由二战中畸变人性对比下,更显的崇高的欧洲文明统御之下的文明精神。

(三)平面设计的意象传递艺术表达质感建构完形

平面设计在《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中不仅承载了不断嵌套的剧情与不断出现的众多人物烘托渲染的繁重任务,而且更承载起了整个欧洲的文明意象的传递,影片中的平面设计的审美时空为意象传递等更具深度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无极拓展的时空范畴。这部影片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且平面设计更为这部影片平添了真实、庄严、厚重的质感。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产生较为沉浸的视觉享受,关键在于主创者更多地采用了对称构图,同时,更以固定式的平面镜头降低景深感,并以封闭式画框式构图强化视觉审美表达,而所有这些将这部影片审美加以强化的手段,显然每一步都需要平面设计进行意象传递的艺术表达。例如,影片开篇中由平面设计所打造的粉色山峦与粉色峰巅,以及嫩粉色的在浅粉色从林背景下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在淡淡的飞雪的掩映之下,仿佛令人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这样的意象传递足以令观众油然致敬那曾经的欧洲文明。[4]

结语

平面设计自其甫一诞生之日起,即具有了较强的跨界生命力、延展力、渗透力,并在各类艺术的意义空间之中获得了越来越鲜活的审美生命。尤其是在影视艺术作品的光影传奇之中,平面设计更像是一粒粒晶莹着的珍珠一样地点缀于其间、闪烁于其间,为影视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艺术光彩。《布达佩斯大饭店》显然是一场平面设计的所承托起来的视觉盛宴,平面设计的魔力之手从色彩设计、形制设计、符号元素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进阶式艺术表达,同时,更以对多层嵌套的时空艺术的质感增强,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的平面设计传递建构起了意象传递艺术表达的升华,进而最终实现了平面设计所承托着的影视意象的升华式深度表达。

作者:秦高峰

色彩设计下平面设计论文 篇2:

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与表现

摘要:色彩作为一种独特、富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是建筑形象展示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结合建筑色彩理论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色彩设计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其设计的创意与特色,以期对我国建筑色彩设计起到启示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色彩设计 建筑空间 上海自然博物馆

引言

在各种视觉要素中,色彩是具有冲击力且最富有感情的。著名的“七秒钟色彩”理论指出,人们对于一个人或一件商品的认识,可以在七秒钟之内以色彩的形态驻留脑海。在现代设计领域,色彩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语汇在建筑空间中如何合理运用与表达也十分具有探讨的价值。

博物馆是现代社会公众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历史文化的陈列展示中心,因而受到国家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城市建筑中具有典范性价值,本文选取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尝试对其建筑空间的色彩设计进行剖析,探讨它所呈现的创意与特色。

一、色彩设计在建筑空间中的作用

色彩,在《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颜色”,而“颜色”的意思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色彩的英文名称是“color”,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色彩被解释为“由于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使物体具有的可视特征”。可见,色彩的内涵是很宽泛的,它既是我们生活中常特指的某种“彩色”,也是我们看周围事物而产生的所有视觉印象,这两种解释可以看作是色彩狭义与广义定义的区别,也可以视之为色彩内涵的两个层面,而本文所讨论的色彩,在两个层面上都将有所涉及,既有对建筑空间中具体颜色运用的分析,也有对空间色彩视觉感知所产生的联想与象征性及情感性的探讨,既包括物质的、实的部分,也包括精神的、虚的部分,只有虚实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色彩设计的核心与價值。

因此,从虚实两方面来讨论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作用,则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色彩具有塑造、识别、装饰空间的物质性意义,其二,色彩具有向观者传达美感,激发情感、表述文化内涵等精神性意义。

二、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设计法则

色彩的语汇是敏感的、难以捉摸的,它给观者带来的更多是一种视觉印象而非具体的视觉符号,但人类对色彩与色彩设计的研究却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色彩学与光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从牛顿1665年发现“光谱理论”至今已三百余年,在这段时期里,人们不仅对颜色形成的本质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发展了色彩应用方面相关的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色彩在设计学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其中建筑色彩设计的研究国内外也均有相关的理论成果问世,本文在归纳综合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尝试从基本设计原则、形式美原理、色彩的心理效应三个方面来对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基本设计法则进行分析,为下一部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具体案例剖析提供理论基础。

(一)基本设计原则

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基本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色彩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环境。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而言,色彩的使用应与周围环境取得和谐,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做不同的考虑,充分注意环境对建筑的要求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其二,色彩要依据建筑本身的结构或造型特点进行设计。无论是建筑外部空间还是内部展示空间都有其特殊的结构造型与自身规律,因此色彩的选取应围绕建筑内容进行,例如对建筑外部空间来说,色彩的处理便应与建筑的形体相结合,在表现色彩效果的同时,强化形态的表现效果也同样重要。其三,色彩设计要表达审美理想。色彩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语言,除了满足物质层面上的设计要求,精神层面上的意义也同样重要,合适的色彩就像一种美的语言,能够给观众带来精神的愉悦感与满足感。

(二)形式美原理

要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首先就应把建筑当成一件艺术品去设计,而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呈现多以色块的形式,因此还应根据形式美的规律来研究色彩的构图。人们对于形式美规律的探寻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虽然尚未找到绝对准确的衡量标准,但普遍认同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包括: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这些形式美法则同样适用于色彩设计,其中统一与变化这一法则对于整体把握色彩在空间中的运用最为重要。首先,建筑色彩的设计需要有高度的统一性。统一性,也称同一性,即共性,指色块形式因素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是将建筑的部分结成使之在视觉上具有整体感的重要法则。在建筑设计中,既要注意内部展示空间内的色彩统一,也不能忽略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联系,避免割裂建筑的整体性。除了色彩的统一性,色彩的变化性也同样重要,所谓色彩的变化性,其实就是指建筑中色块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一个杰出的建筑作品总是能够向观者展示丰富的内容,携带大量的信息,并以独有的艺术形式为其带来新鲜感,而如果建筑的色彩过于单一缺乏变化则只会让观者觉得空洞无味,因此对于色彩设计而言,变化性与统一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也是设计师在色彩设计时常常使用到的手法,例如,在内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师常常会选取一组或若干组对比色色块进行搭配展示,以期通过醒目的视觉效果达到吸引观者眼球的目的,但同时也会采取一些方式将这些色块在背景中统一起来,避免过于突兀引起观者不适或破坏建筑的和谐感。

(三)色彩的心理效应

不同的色彩对观者能够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这是因为色彩通过人的视觉感应到大脑能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应,从而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当人的眼睛受到不同色彩的刺激后,人的肌肉机能和血脉发生了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相应变化,因而造成了不同的情绪反应和体验。不同形态的色彩,对人的感觉神经作用是不同的,暖色调能扩大人的瞳孔,甚至加速脉搏的跳动,而冷色调则使人安静,能减轻眼睛的疲劳。

除此之外,色彩还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效果与联想。当观者面对某一建筑或者置身于某种建筑环境中,它们的色彩,会引起观者的联想并产生一定的心理感受,如看到红色,人们便想到火、鲜血、热情、温暖,而看到绿色,便联想到树木、森林、生命力、凉爽,而蓝色则象征着海洋、天空、神秘、宁静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效果是并非一致的,它既可能在人类长期进化中发展为共通的感受,也可能因个人经历或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而呈现不一致性,例如在红色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的色彩,而在西方则是危险、暴力的象征。因此在选择建筑的色彩时,既要利用色彩所带来的心理效应去设计,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免造成误用。

三、色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空间中的运用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分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510号,于2015年4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达四万五千平方米,展馆共五层,其中地上二层,地下三层,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万一千余件标本,具有十个常设主题性展区,展馆坐落在静安雕塑公园内,是由美国帕金斯威尔(Perkins+Will)设计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参与设计的一座现代化有机绿色建筑,其本身也是一件可供观众欣赏的艺术品,博物馆的基本设计理念是“自然.人.和谐”,因此设计师尝试为公众在城市中建造一个真实舒适的“山水花园”,帕金斯威尔设计事务所的全球设计总监Ralph Johnson在介绍博物馆时表示,“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借鉴是设计的关键,将其与项目场地相结合,能使建筑彰显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感,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基本要素的一种抽象表达”。在这座建筑中,我们到处可见设计师的匠心,例如建筑外部的“鹦鹉螺”形态,仿造中国传统窗格元素的“细胞墙”,展馆内部引入的“原始森林”,中心景观绿地处的“椭圆形水池”等。除此之外,色彩这一视觉元素也是上海自然博物建筑的设计重点,本文尝试从建筑外部空间与内部展示空间两部分对上海博物馆的色彩设计进行分析,并尝试归纳出其色彩设计的一些创意特色。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色彩营构

总体来看,上海自然博物馆外部空间的主体色为绿色与灰色,二者既是自然界中植物与岩石的颜色也是传统园林中的基础配色,展现出如大自然般的盎然生命力。不仅如此,科学证明,色彩对人的心理机制可以产生影响,人在青、绿色建筑环境中,可消除疲劳和精神紧张,而如今都市生活节奏很快,在物质条件提高了的同时,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总是充满着此起彼伏的汽车迷笛声和行人匆匆的脚步声,而博物馆作为为公眾提供精神之旅的场所,绿色能使人放松、具有镇定安神的效果,因此将其设计为展馆的主体色。

展馆的外部造型灵感取自自然界最纯粹的几何体一鹦鹉螺,设计者Johnson曾表示,在设计上海自然博物馆初始,他就被鹦鹉螺这个形体所启发,因它不仅有螺旋上升感,又有一个核心可以组织内部的交通流线。在确定了鹦鹉螺的形态之后,设计师又将主意打到了建筑的螺旋屋顶上,这个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造型被用来种植大片绿色植被,因此这座建筑也被公众称之为“绿螺”。在建筑设计中,屋顶是建筑上部的边界,也是人们观看视线最集中的位置之一,因此屋顶的色彩在建筑中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师在展馆屋顶处运用了大面积的绿色,使绿色成为整座建筑的主体色。除屋顶外,墙面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墙面在建筑立面中一般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墙面色一般也很自然地成为建筑的主色调,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墙面设计很有特色,不同的立面象征着自然界中不同的元素,因此四面颜色也不尽相同。建筑东立面的绿化墙与屋顶颜色呼应象征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北立面以灰色基调的石墙暗示地壳板块的移动以及表现被河流侵蚀的峡谷,而其中最引入注目也是这座建筑的点睛之处是南面的“细胞墙”,“细胞墙”共有三层结构,最内层是玻璃,将阳光直接引入中庭,中层是一层较粗的钢结构起到承重作用,外层是用细密的钢材塑造我们称之为的“细胞”墙,是仿照细胞的形态,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窗格元素的抽象表达,这面墙呈现钢结构本身质地的灰色。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建筑是立体的,白天在太阳光源的照射下,建筑内部呈现通透明亮的视觉效果,“细胞墙”的镂空设计使得内外空间连接在一起,内外空间呈现过渡的层次效果,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思维从传统的“黑盒子”向“白盒子”的重要转变。由此可见,上海自然博物馆外部空间的色彩设计,不仅考虑到具体色彩的选用,而是将色彩、建筑形态、材料、光学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设计。

(二)内部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

展示设计是博物馆是一门空间规划艺术,是人与物之间协调出的一种具有美学属性的空间结构,目的是通过空间规划、结构设计、平面设计、色彩搭配、灯光控制等合理组织,方便观众接受信息。展示设计本身是一种系统设计,包括诸多子系统,因此展示色彩设计的研究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基于对上海自然博物馆十个常设展区的实地调研,在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将其色彩设计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展馆运用主题性色彩的设计方法,换言之,每个展馆都有其不同的色彩基调。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将展区划分为十余个主题性展区,它们分别为: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每个展区通过其不同的主题向观者缓缓道来自然的故事,展现生命的奇妙。为了与主题性设计相呼应,色彩的运用也呈现主题性特征,各具特色,以二楼场馆入口处,也是博物馆的开篇“起源之谜”为例,“起源之谜”展区主要概述了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过程。整个展区的主体色为蓝色,无论是背景墙、灯光还是展台展板都使用蓝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也是能够使观者产生安静、放松的心理效应的颜色,展区背景采用的深蓝色让观者步入其中时仿佛置身于浩瀚星空下,感悟宇宙的浩瀚与神秘,而人类是那么渺小,并继而对宇宙产生了解与探索的兴趣。由此可见,设计师将展示内容与色彩的心理效应联系起来对展区色彩进行规划,运用色彩的叙事性表达,烘托着主题氛围,激发观者的想象力。

其二,在展区内部色彩的搭配使用上充分考虑形式美法则。在上一部分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色彩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原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区中,也随处可以看到设计师按照形式美法则对色彩进行使用与搭配,(如图1)与(如图2)分别是“演化之道”展区与“生存智慧”展区的一角,可见两者在色彩的搭配上都使用了撞色的手法,但又因统一在展区的整体的色彩基调里,所以醒目但不突兀。

其三,运用创意色彩为展示增添趣味性。在上海博物馆的色彩设计中,除了采用不同的主题性色彩基调,按照形式美法则合理规划空间的色彩,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特点是运用创意色彩达到色彩的丰富性与装饰性。在“缤纷生命”与“生态万象”展区可以看到许多创意色彩的使用,例如由1200只蝴蝶翅膀拼贴而成绚丽的叠翅画(如图3)、由百余件小型装饰画构成的创意色彩墙(如图4)都为展览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它们既装饰了空间,又为观者带来了独特视觉体验,一扫长时间游览的疲惫感。

结语

色彩赋予建筑生命力,并可以使观者产生联想,带来心理上的新鲜感与愉悦感,甚至从更深层角度来看,建筑色彩作为城市色彩的组成部分,亦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希望上述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空间色彩设计的分析尝试,为我国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了一些参考。

作者:邓雷

色彩设计下平面设计论文 篇3:

试论色彩构成与色彩设计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及教学方法

摘要文章分析了色彩构成和色彩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对传统色彩教学的弊端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了对两门课程的思考和建议。希望以色彩构成为辅,色彩设计为轴,为各专业艺术设计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够开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色彩构成 色彩设计 创造力

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都要经过色彩写生课程的训练,然后才会开始色彩构成课的学习。色彩构成课是在完成静物或风景写生等架上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色彩理论知识以及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

色彩设计课程则是在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了纯粹的绘画技法和色彩的科学理论知识后,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对事物色彩的分析和归纳,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摆脱一味真实再现客观世界的传统写实性绘画的表现方法,而是追求不同的表现形式,倡导绘画者的个性化,使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出现的虚幻色彩通过主观设计转化为可视的,视觉心理上的合理存在的色彩形态。

色彩构成与色彩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说前者是基础训练,后者则是强化进阶。

1 关于色彩构成

1.1 色彩构成课的学习内容

色彩构成课在于让学生接受色彩的物理知识后,了解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最基本的要素,然后根据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特征组合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

在此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学生放下传统写实绘画的惯性意识,让他们学会运用色彩三要素对比(色相、明度、纯度)和视知觉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知识,按照数理结构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色彩重新进行理论分析。色彩同样是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的。

1.2 传统色彩构成教学课堂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多采用模式化教学与训练,如使用传统水粉颜料在固定规格的白卡纸上精细作画。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明确把握和积累颜料的色彩经验,但往往会使作业显得呆板、程式化,缺乏新意,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参照教科书上的规范示例模仿出大同小异的色彩构成作业,但如果教师设定一个主题,让他们去重新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图形并赋予色彩,大部分会显得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笔。这种以纯粹的技法为主的色彩训练并不会对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有任何提高,对接下来的色彩设计课也毫无帮助。

1.3 对传统色彩构成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颜料并不是表达色彩的唯一介质。架上绘画的介质多为颜料,而色彩构成的介质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材料。静物写生重色彩的再现,而色彩构成强调对色彩的组合和运用。静物写生重色彩的再现,而色彩构成强调对色彩的组合和运用。如若使用颜料进行色彩构成训练,其优点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颜料(如水粉、水彩)的熟练掌控,但手工制作作业工作量大且费时,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做上,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色彩的研究与探讨,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其结果是手动脑没动。我们应该明确的是:表达色彩的颜料性能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运用介质再现人肉眼所见的光的色彩世界。色彩构成的训练应该回归对色彩的审美规律的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而不是对某种介质的掌握。因此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种类不同质感的材料作为色彩的载体,能够扩大色彩构成课的视野范围,为教学提供全新的设计表现形式和巨大的艺术潜能空间。

2 关于色彩设计

2.1 色彩设计课的学习内容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语言也是最具表现力的要素之一。色彩设计是主观意识的思维活动,同时注重感性形象和理性概念的融合,不全受自然规律的限制,可以完全脱离客观现象重新创造一种新的色彩秩序。严格说来色彩设计是根据色彩的属性做必要的调整,创作过程并非完全理智,但它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人对色彩的感受为前提,其最终效果仍然反映的是绘画者对色彩的把握和实际运用的经验,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色彩设计并非完全是一种毫无目的和意识的凭空想象,仍然需要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从而发展升华。

色彩设计与写实色彩的要求完全不同。写实色彩以再现自然、体现自然客观规律为目的;色彩设计则是根据自然再创造,通过自然感悟色彩本质,倡导个性特色,追求独特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教师需要学生摆脱习以为常的写实色彩的共性标准和思维方式,而是要求大家深入到感情世界中,提倡更加多元化的色彩观念。而这些都需要色彩构成课的良好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作为铺垫。

2.2 对色彩设计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艺术设计各专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在色彩的应用中存在着许多原则和方法上的差异,但教材所反映的色彩设计理论却几乎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色彩设计这门课程,而是直接从色彩构成跳跃到专业设计上,造成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出现断层,最终发现大量学生在其专业设计作品中没有经过成熟的色彩分析,只有对色彩浅层次意义上的了解,缺乏对色彩综合意义上的详细阐释。

中国的学生并不缺乏良好的绘画功底和高超的技法,论绘画实力我们与国外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但在长期严谨的绘画技法训练过程中我们丧失的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目前的教科书多从色彩产生的物理原理入手展开色彩训练,注重对色彩原始本质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和开发。加之教学学时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但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解决手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我们需要学习系统的色彩理论知识,但我们更要让学生能够自主体验和感悟色彩现象。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研究的范围,培养广泛的兴趣和摄取专门知识的能力,是当前我们急需重视的教学问题。

3结语

在色彩构成的学习中,我们仅通过平面的表现来描述色彩美的感觉,而这些感觉的训练,并不能全面反映色彩设计所涉及的各种领域。只依靠色彩构成的训练就可以完成色彩设计,显然是不够的。而仅通过色彩设计的训练来完成专业课题的设计,更是不足。在当前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社会发展会引导设计教育随之改进,色彩构成与色彩设计的教学必然要与诸多新兴技术和知识发生关系,我们应该围绕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始终以此为中心。

参考文献

[1]班石.构成谈[J].装饰,2002(8):12.

[2]钱志扬.设计色彩[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

[3]姚建平.设计色彩[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0.

[4]陈嘉全.设计·色彩基础[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

[5]宋建明.浅论法国色彩学研究领域中的学风及其方法[J].装饰,1997(1):50.

作者:陈媛媛

上一篇:硬化剂地面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深基坑支护施工工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