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7力学组合实验

2022-09-28

第一篇:实验17力学组合实验

实验力学学习心得

曾经对力学的认识很懵懂,以前在我心中力学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力学更多的是在图纸上的演算与推导,凡是与力相关的事物都属于力学范畴。对于力学应用方面的理解,也只是粗略的知道它会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土木、交通、能源、化工、材料、环境、船舶与海洋等等,但原理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我想也绝不只是我最初理解的只是一些受力分析那么简单。而对实验力学这门课的学习则是让我们知道了目前所学的这些知识与它所应用的工程实际相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简单的来说,实验力学就是用实验的方法求解力学问题。即用实验方法测量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产生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应变(形变)、应力、振动频率等物理量。工程实验力学中对实验力学的定义是用实验方法测量应变、应力和位移。也称为实验应力分析。在我现在学习了这门课之后的理解,实验力学是解决工程问题中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求解其力学问题的中间环节,通过实验力学方法测得所需物理量,最终求出结果。

通过课程认知,我了解了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个: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理论方法就是理论方法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建立方程,然后求解。它主要有解析法和数值法,理论方法的解答是数学模型的解答,只有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相符时才是精确的,这也是它的局限性。而我们这学期学的实验力学的方法就是在实际问题上直接测量。我们这学期做了三个实验力学的实验,分别是测量电桥特性,动态应变测量和光测弹性学方法。这三个实验就用到了实验应力分析的方法——电测,振动测量,光测。实验力学的实验结果更可靠,并且可以发现新问题,开创新领域。不过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测量都有误差,并且实验仪器和材料昂贵,这也导致了费用高。不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是相辅相成。理论的建立需要实验分析的成果,发现新问题,建立新理论。实验设计和实施需要理论分析做指导。复杂问题需要需要理论与实验共同完成。

正如我刚刚说的,误差是实验方法的一个弊端,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测量者水平的提高,可以减少误差,或者减少误差的影响,提高实验准确程度。实验误差按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以分为系统性误差、偶然性误差和过失误差(粗差)三种。实验力学这门课,同样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减少误差。比如对称法、初载荷法、增量法消除系统误差。还有通过分析给出修正公式用来消除系统误差,或者定期用更准确的仪器校准实验仪器以减少实验误差,校准时做好记录供以后修正数据用。偶然性误差难以排除,但可以用改进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减少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配合增量法,可以使偶然性误差相互抵消一部分,得到最佳值。过失误差是指明显与实际不符,没有一定的规律。这在我们实验中也会经常出现,通常这些都是由于疏忽大意、操作不当或设备出了故障引起明显不合理的错值或异常值,一般都可以从测量结果中加以剔除。

我们主要做了三个实验,测量电桥特性,动态应变测量和光测弹性学方法。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个实验。桥路变换接线实验是在等强度实验梁上进行,当时是要在梁的上下表面哥粘贴两个应变片。当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图,可是我当时连最基本的图都看不懂,根本不知道哪个是应变片哪个是电阻的意思。接下来在粘应变片的时候也遇到了各种麻烦,应变片倒是没粘好几个,但是手上已经一团糟。好不容易把应变片粘好后,需要用焊锡把电线连上,在仔细琢磨过到底那根线连哪个之后,又遇到了新的麻烦就是那个怎么焊都焊不上,后来找来老师才知道原来是我们那一组的电烙铁有问题,换了个,才继续把这个艰辛的实验做完。这个实验做了不少时间,也着实费了不少的功夫,不过通过这个实验我认识到了自己身上很多的不足但确实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对应变电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电阻应变的半桥接线法和全桥接线法,拉压、扭转、弯曲以及组合变形的电测原理还有记忆犹新的贴片、应变计的正确使用。

我们第二个实验动态应变测量当时是完全用电脑软件操作的。随时间而变的应变叫做动态应变。它会在处在一定的运动状态以及承受的载荷按一 定的规律变化的情况下产生。 动态应变测量目的主要有1)记录动态波形2)最大动态应变3)频谱(频率及振幅)4)疲劳强度校核。通过实验,也让我认识到了应变波的两种传播形式:(1)应变从构件表面传递到敏感栅。(2)应变波沿栅长方向的传播。第三个实验是光测弹性学方法,它是利用偏振光通过具有双折射效应的透明受力模型,从而获得干涉条纹图,由于干涉条纹与模型内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定关系,因此可以直接观察到模型内应力分布情况。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周期长,成本较高。光弹法是一种模型实验,它的一大特点就是直观性强以及全场显示与分析。它的条纹可直接表示应力分布情况,特别是用于有应力集中的情况。至今想起当时观察到的图像还是会不由的感叹力学模型奇特的美丽。

力学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科学,其发展横跨理工,与各行业的结合是非常密切的。实验力学是将我们所学的基础知识同实际应用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的桥梁。由于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国名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使得力学在其中多项技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我们以后的方向会有很多,既可以从事力学教育与研究工作,又可以从事与力学相关的机械、土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化工等工程专业的设计与研究工作,还可以从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或生命等基础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工作。不仅如此,随着力学学科的发展,本世纪将产生一些新的学科结合点,如生物医学工程、环境与资源、数字化信息等。经典力学与纳米技术一起孕育了微纳米力学将力学知识应用于生物领域产生量生物力学和仿生力学:这些都是近年来力学学科发展的亮点。可以预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力学学科与环境和人居工程等专业的学科交叉也将进一步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力学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并且不断进步。

很感谢老师这学期为我们传授的知识,受益匪浅。

第二篇:土力学实验总结

土 力 学 地 基 基 础 实 验 总 结

土力学地基基础实验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实验的是05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其中一班34人,二班35人。根据实验室设备情况,将每个班分成四批次,每批学生8~9人,每一批次又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2人协调配合操作共同完成实验。

本学期土力学实验出勤情况总体很好,能够按照实验课程时间的安排和实验大纲的要求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比较高,对动手操作的实验课程比较感兴趣,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甚至平时学习不太努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主动参加实验。

在刚开始的几个实验中,能明显看的出来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经了解很多同学在中学阶段很少参与亲自动手的实验,甚至有些学生在上大学前学习的时候实验课程就是看老师进行实验演示,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动手实验,这也许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太强的一个原因。在前几个实验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操作动作比较生硬,动作过于谨慎,刚开始的实验虽然安排的是密度、含水量这些比较简单的实验,但实验过程还不够连贯,实验数据准确度不够。经过实验指导教师的鼓励、指导和演示,这一现象很快就有了较大变化,后面实验如压缩实验,剪切实验虽然复杂很多,但学生的操作明显比前面的实验要好。这基本达到我们本实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通过实验后的抽问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土力学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土力学基本理论学习的兴趣,反过来发现学生在学理论课时原来只是走马观花或死记硬背的概念和理论,他们能够自觉深入去理解。这也达到我们通过实验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目的。 通过实验还发现实验课程能增进师生交流的作用,由于实验每一批次学生人数比较少,提供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更多机会,老师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学生和老师也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通过表扬和鼓励,在获得学生好感的同时,学生实验不但能更好地遵守纪律,不但实验进行的更加顺利,实验气氛也比较好。教师也更大一步获得学生的信任,师生之间也有了感情交流。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老师见面时打招呼时明显热情多了,在密切了师生关系的同时,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从实验具体内容来看,在密度实验中,学生在预习是普遍不能很好理解凡士林作为润滑剂涂在环刀内壁的作用,应该在实验之前给予解释润滑剂保持切面土体更加完整,保持土体体积更加准确的作用。在含水量实验中学生觉得称量盒盖是多余的,结合实验应该讲解在野外取土时称量盒盖保持水分不流失得以准确称量的作用。在塑限实验中学生对土条粗细把握方面不太准确,在搓土条时用力把握的不是很好,容易形成空心搓,对裂纹具体是怎样一种情况作为判定标准也把握的不是很好,应该在实验过程中找一组做的好的样品给同学展示,让该实验有更具体的参照标准。在液限实验中落锥时锥尖的高度把握不太好,学生对加水的量没有认识,这个实验要经过多次反复调试才能达到实验要求,实验时间拉的比较长,结果准确度有较大偏差,学生在试了多次还不成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急噪心理,实验指导教师应该在实验过程中对加水量进行指导,同时在实验之前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锻炼学生耐心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实验数据能准确度。在压缩实验时,由于该实验时间比较长,在发生错误时要求学生重新做比困难,在实验之前就要求学生注意实验操作步骤;这个实验在百分表的安装,砝码的加装上面都有可能出现错误,在实验开始前要反复强调,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检查,有错误以便在早期加以更正,避免带来较长时间的返工。剪切实验中,应该强调推进手轮旋转的速度,避免剪切速度过快;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容易忘记拔出用于上下盒对齐的销钉,这样带来销钉剪弯甚至破坏剪切实验设备,在实验之前一定要重点强调。

以上是在这次土力学地基基础实验过程中的总结,希望能对今后的实验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第三篇:土力学实验助教总结

助教总结

本人于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在土建学院XXX实验室担任助教,在XXX老师和XX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勤奋努力, 顺利完成工作,同时锻炼了自己,受益颇丰。

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担任助教期间,老师们严谨的教学作风,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东西,对我的生活,学习和以后的工作都讲产生深刻的影响,我现在的科研以及以后的学习的工作都将从此受益。同时,同学们积极向上的科研状态,朝气蓬勃的生活状态,不畏困难,创新思维的研究态度,给了我极大的触动,提醒我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保持活力,勇于探究,善于创新。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错误,积极进步。

知识学术上也有很大收获。在助教期间,尽管可能站在不同的高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每节课,每个实验,甚至每一个实验步骤,我也都在不断的思考,领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项目,反复揣摩,加深理解。经过此次助教工作,无论在实验原理,还是实验操作,或者实验创新上,我自己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实验上,自己上升了一个台阶,在专业知识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对自己的课题也有很大的帮助。

沟通表达能力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在助教期间,一方面我要不断的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安排实验,深刻的理解实验,顺利的完成实验,另一方面,我还要带领另外两位助教,协助老师完成实验。我成为了各方交流沟通的枢纽,因此,在工作中,常常要安排时间,准备实验,协调其他助教时间,调整学生上课安排,尤其是要安排留学生实验的诸多事宜,这对我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尽管还不是尽善尽美,但是这种能力的提高还是很明显的。

在收获上述这些知识学术,意志品格的提高之外,经过半年的工作,我还获得一笔小小的物质收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有一定的提高,这样的助教经历,将是我学习生涯甚至整个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XX

土建学院XXXX班

201X年 X月X日

第四篇: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班级 12土木2班

姓名

学号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

实验名称

在求解器中输入平面结构体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如何在求解器中输入结构体系

2、学习并掌握计算模型的交互式输入方法;

3、建立任意体系的计算模型并做几何组成分析;

4、计算平面静定结构的内力。 二 实验仪器

计算机,软件:结构力学求解器

三 实验步骤

图2-4-3 是刚结点的连接示例,其中图2-4-3a 中定义了一个虚拟刚结点和杆端的连接码; 各个杆端与虚拟刚结点连接后成为图2-4-3b 的形式,去除虚拟刚结点后的效果为图2-4-3c 所示的刚结点;求解器中显示的是最后的图2-4-3c。图2-4-4 是组合结点的连接示例,同理,无需重复。铰结点是最常见的结点之一,其连接示例在图2-4-5 中给出。这里,共有四种连接方式,都等效于图2-4-5e 中的铰结点,通常采用图2-4-5a 所示方式即可。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将三个杆件固定住,图2-4-5b~d 中的虚拟刚结点也随之被固定不动,而图2-4-5a 中的虚拟刚结点仍然存在一个转动自由度,可以绕结点自由转动。这是一种结点转动机构,在求解器中会自动将其排除不计①。结点机构实际上也潜存于经典的结构力学之中,如将一个集中力矩加在铰结点上,便可以理解为加在了结点机构上(犹如加在可自由转动的销钉上),是无意义的。

综上所述,求解器中单元对话框中的“连接方式”是指各杆端与虚拟刚结点的连接方式, 而不是杆件之间的连接方式。这样,各杆件通过虚拟刚结点这一中介再和其他杆件间接地连接。这种处理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结点的重复编码(如本书中矩阵位移法中所介绍的),同时可以方便地构造各种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复杂的组合结点。

另外,在定义位移约束时,结点处的支座约束也是首先加在虚拟刚结点上,再通过虚拟刚结点施加给其他相关的杆端。

N,1,0,0 解 输入后的结构如图2-4-6b所示,

N,2,0,1 命令数据文档如下,其中左边和右

N,3,1,1 边分别为中、英文关键词命令数据

N,4,1,0 文档。 结点,1,0,0 结点,2,0,1 结点,3,1,1 结点,4,1,0 结点,5,1,2 结点,6,2.5,0 结点,7,2.5,2.5 单元,1,2,1,1,0,1,1,1

N,5,1,2 N,6,2.5,0 N,7,2.5,2.5 E,1,2,1,1,0,1,1,1 E,2,3,1,1,1,1,1,0 E,4,3,1,1,0,1,1,1 E,3,5,1,1,1,1,1,1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单元,2,3,1,1,1,1,1,0 单元,4,3,1,1,0,1,1,1 单元,3,5,1,1,1,1,1,1 单元,5,7,1,1,1,1,1,0 单元,6,7,1,1,1,1,1,0 结点支承,1,4,0,0,0 结点支承,4,4,0,0,0 结点支承,6,6,0,0,0,0 END

E,5,7,1,1,1,1,1,0 E,6,7,1,1,1,1,1,0 NSUPT,1,4,0,0,0 NSUPT,4,4,0,0,0 NSUPT,6,6,0,0,0,0 END

(1)结点定义 (2)单元定义

(3) 结点支承定义

四、上机体会:通过这么多次上机操作,已经熟练的掌握力学求解器的使用。能够运用求解器去分析结构的构造,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二

实验名称

用求解器求解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如何在求解器中输入结构体系

2、学习并掌握计算模型的交互式输入方法;

3、建立任意体系的计算模型并做几何组成分析;

4、计算平面静定结构的内力。 二 实验仪器

计算机,软件:结构力学求解器 三 实验步骤

例3-11-1 试用求解器求解图3-11-1a、b中静定结构的内力。 解先输入结构体系,其中图3-11-1a和b 中结构的差别仅在于结点5的水平坐标不同。输入的数据文档如下(参见图3-11-1):

TITLE,例3-11-1 结点,1,0,0 结点,4,6,0 结点填充,1,4,2,2,1 C case (a) 结点,5,8,0 C case (b) C 结点,5,10,0 结点生成,1,4,2,4,1,0,-1.5 单元,1,2,1,1,0,1,1,1 单元,2,3,1,1,1,1,1,0 单元,3,4,1,1,0,1,1,1 单元,4,5,1,1,1,1,1,0 单元,2,6,1,1,0,1,1,1 单元,6,7,1,1,1,1,1,0 单元,7,8,1,1,0,1,1,1 单元,8,4,1,1,1,1,1,0 结点支承,1,1,0,0 结点支承,5,1,0,0 结点支承,7,3,0,0,0 单元荷载,1,1,1,1/2,90 单元荷载,4,1,1,1/2,90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输入结构后,继续进行如下操作:

1) 选择菜单“求解”、“内力计算”,求解器打开“内力计算”对话框,在“内力显示”组中选“结 构”,然后可在下面表格中看到杆端内力值。

2) 在“内力类型”组中选“弯矩”,可在观览器中看到弯矩图。 3) 在“内力类型”组中选“剪力”,可在观览器中看到剪力图。 4) 在“内力类型”组中选“轴力”,可在观览器中看到轴力图。

5) 可单击观览器中的“加大幅值”或“减小幅值”按钮调节图形幅值;或者选“设置菜单”中的“显示幅度设置”,然后在对话框中给定具体的显示幅度值。

趣的现象,图 3-11-1a、b 所示结构的最右边一跨梁相当于一个简支梁的受力状态,整个内力图除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以上求得图3-11-1a、b 所示结构的内力图分别如图3-11-2 和3-11-3 所示从内力图可以看出一个有了最右边一跨梁有所区别以外,其余部分的内力图都是一样的。读者可以验证,无论最右边一跨梁的长度如何,只要集中荷载作用在跨中,其余部分的内力就不会改变。

四、上机体会:通过这么多次上机操作,已经熟练的掌握力学求解器的使用。能够运用求解器去分析结构的构造, 用求解器求解一般静定结构 ,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三

实验名称

用求解器计算结构的影响线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如何在求解器中输入结构体系

2、学习并掌握用求解器计算结构的影响线;

3、建立任意体系的计算模型并做几何组成分析;

4、讨论静定结构影响线的求解器计算方法。 二 实验仪器

计算机,软件:结构力学求解器 三 实验步骤

例4-7-1 试求解图3-11-1a中结构在竖直荷载作用下杆件(2)和(6)中点弯矩、剪力和轴力的影响线。

解先输入结构体系,输入的数据文档见图3-11-1。在该命令文档中END命令之前,插入一空行,以备插入命令用。下面以杆件(2)中点的弯矩影响线为例,进一步说明做法。 按上一节做法打开“影响线求解参数”对话框。在单位荷载数据栏中,类型选为“力”,方向选“向下”。在截面内力框中,单元码选2,距杆端1选“1/2”L处,内力类型选“弯矩”。单击应用、关闭后,可在命令文档中见到命令行:“影响线参数,-2,2,1/2,3”。其中关键词“影响线参数”后边的-2代表单位荷载沿y轴方向(竖直的),指向y轴的反方向(即向下);再后面的2代表第2个单元;1/2表示截面位置;3代表弯矩。杆件(2)和(6)中点弯矩、剪力和轴力的影响线计算所需的命令行分别为:

杆件(2): 影响线参数,-2,2,1/2,3 影响线参数,-2,2,1/2,2 影响线参数,-2,2,1/2,1

杆件(6)

影响线参数,-2,6,1/2,3 影响线参数,-2,6,1/2,2 影响线参数,-2,6,1/2,1

后一条命令。

为计算影响线,依次选菜单:“求解”、“影响线”。在打开的“影响线”对话框的最上部,可以看到影响线的一些参数。在“影响线显示”数据栏里,选“结构”后,便可在观览器中看到相应的影响线的图形,具体的数值可以从“单元影响线分析”数据框中获得。各影响线图形如图4-7-1和4-7-2所示。 求解器最新版本(v2.0.2以上)对影响线计算增加了一项很实用的新功能,即不必退出“影响线”对话框,即可改变指定杆件上的截面位置和内力类型,只需在“选项”栏中按需选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择即可。下面再讨论如何使用影响线图形。 影响线图形中任一杆件中任一点的纵距,表示单位荷载作用在该点时指定截面处的内力值。影响线的纵距值的量取规则为荷载类型 竖直荷载 水平荷载 单位力矩

整体竖直方向 整体水平方向 杆件垂直方向

正值标在上方 正值标在左方 正值标在局部坐标y的正方向

标距方向 正负号

为了简单,取量纲一的量1=d。这是一个间接荷载下的结构影响线问题。用求解器求解时,可以建立一个等效的计算模型,如图4-7-4a所示。输入的数据命令从略,计算出来的影响线形状如图4-7-3b所示。注意,由于单位荷载作用在上层的水平杆件上,因此应取上层杆件的图形作为影响线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图,而下面的图形是单位荷载作用在下面梁上时的影响线。

四、上机体会:通过这么多次上机操作,已经熟练的掌握力学求解器的使用。能够运用求解器去分析结构的构造,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四

实验名称

用求解器进行位移计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如何用求解器进行位移计算

2、学习并掌握计算模型的交互式输入方法;

3、建立任意体系的计算模型并做几何组成分析;

4、计算平面静定结构的内力。 二 实验仪器

计算机,软件:结构力学求解器

三 实验步骤

1. 输入材料性质

在“编辑器”中依次选择菜单“命令”、“材料性质”便可打开材料性质对话框。选择相同材料性质的单元范围,再选择或输入所需的杆件刚度性质(质量和极限弯矩可以空缺),然后单击“应用”按钮将命令写到命令文档中去。若还有单元刚度未定义,可在对话框中继续输入新的数据,再“应用”,直至定义完毕,单击“关闭”退出。

注意,若前后两个命令行中的定义有重复和冲突时,则以后面的定义为准,亦即前面的定义被后面的定义覆盖和取代。

2. 输入温度改变

在“编辑器”中依次选择菜单“命令”、“温度改变”,可打开温度改变对话框。与上面类似,选择相同温度改变的单元范围,再按照提示选择或输入所需的各项参数,然后单击“应用”按钮将命令写到命令文档中去。若还要继续定义,可在对话框中输入新的数据,再“应用”,直至定义完毕,单击“关闭”退出。

温度改变须提供截面高度,输入时要注意同结构其他的尺寸采用统一单位。

例5-7-1 试用求解器求解例5-4。

解 本例力和尺寸单位统一采用kN和单元,6,7,1,1,0,1,1,0 cm。输入的数据文档如下(图5-7-1a): 单元,7,4,1,1,0,1,1,0 TITLE, 例5-7-1 变量定义,L=1200,P=39 变量定义,Ah1=18*24,Ah2=18*18,Ag=3.8 变量定义,Eh=3000,Eg=20000,EAg=Eg*Ag 变量定义,EAh1=Eh*Ah1,EAh2=Eh*Ah2 结点,1,0,0 结点,2,0.278*L,0 结点,3,0.722*L,0 结点,4,L,0 结点,6,L/2,L/6 结点填充,1,6,1,5,1 结点填充,6,4,1,7,1 单元,1,2,1,1,0,1,1,0

单元,2,5,1,1,0,1,1,0 单元,3,7,1,1,0,1,1,0 单元,2,6,1,1,0,1,1,0 单元,3,6,1,1,0,1,1,0 结点支承,1,1,0,0 结点支承,4,2,0,0,0 结点荷载,5,1,39,-90 结点荷载,6,1,39,-90 结点荷载,7,1,39,-90

单元材料性质,1,2,3*EAg,1,0,0,-1 单元材料性质,3,3,2*EAg,1,0,0,-1 单元材料性质,10,11,EAg,1,0,0,-1 单元材料性质,4,7,EAh1,1,0,0,-1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单元,3,4,1,1,0,1,1,0 单元,2,3,1,1,0,1,1,0 单元,1,5,1,1,0,1,1,0 单元,5,6,1,1,0,1,1,0

单元材料性质,8,9,EAh2,1,0,0,-1 END 由于本例与抗弯刚度无关,因此输入了单位值。输入结构体系后,继续如下操作:

1) 选择菜单“求解”、“位移计算”,打开“位移计算”对话框;

2) “位移显示”栏中选“结构”,在观览器中便可以看到变形图,如图5-7-2b所示; 3) 在下面的“杆端位移值”的表格里,找到单元5的第2个端点的竖向位移; 4) 再在“乘以系数”下拉框中选0.01,则可以看出结点6的竖向位移为:

例5-7-2 试用求解器求解例5-13。

解本例尺寸单位统一采用cm。输入的数据文档如下(图5-7-2): TITLE,例5-7-2 变量定义,A=600,H=60 结点,1,0,0 结点,2,0,A 结点,3,A,A 单元,1,2,1,1,1,1,1,1

图5-7-2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单元,2,3,1,1,1,1,1,1 结点支承,1,6,0,0,0,0 单元材料性质,1,2,1,1,0,0,-1 单元温度改变,1,2,5,-10,0.00001,H END

4上机体会:通过这么多次上机操作,已经熟练的掌握力学求解器的使用。能够运用求解器进行位移计算,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五

实验名称

用求解器进行力法计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如何用求解器进行力法计算

2、学习并掌握计算模型的交互式输入方法;

3、建立任意体系的计算模型并做几何组成分析;

4、计算平面静定结构的内力。 二 实验仪器

计算机,软件:结构力学求解器

三 实验步骤

求解器可以求解一般的平面超静定结构的位移和内力。超静定结构的计算通常与结构各杆件的刚度有关。由于前面已经介绍了如何输入各杆件的材料性质,因此超静定结构的求解无需引入新的输入命令;在位移计算的基础上,直接选择“求解”菜单中的“内力计算”、“位移计算”或“位移内力”等菜单即可。对此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加深和加强力法的概念,本节讨论如何用求解器进行力法的辅助计算。 传统上,将力法的基本体系取为静定结构,主要是因为静定结构容易摆弄和计算,手算时尤其如此。其实,只要计算上无困难(譬如用求解器求解),超静定结构同样可以被用作基本体系。

例6-11-1 试用求解器求解图6-11-1中的二次超静定刚架。取结点3水平支杆反力为基本未知力,各杆长相等,刚度参数如下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解力单位为kN,尺寸单位为m。依题意,取基本体系如图6-11-2a所示,此基本体系是超静定的。图6-11-2b和图6-11-2c分别给出了仅荷载作用和仅单位未知力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图6-11-2a~6-11-2c的命令文档列在了计算简图的下面,其中后两个文档只在个别给出的命令处有区别。

TITLE,例6-11-1 结点,1,0,0 结点,2,0,4 结点,3,4,4 单元,1,2,1,1,1,1,1,1 单元,2,3,1,1,1,1,1,1 结点支承,1,6,0,0,0,0 结点支承,3,2,0,0 结点荷载,2,1,20,0 单元荷载,2,3,24,0,1,90 单元材料性质,1,1,5.2E6,1.25E5,0,0,-1 单元材料性质,2,2,4.5E6,1.2E5,0,0,-1 END

... ... ...

结点支承,3,1,0,0 ... ...

... ... ...

结点荷载,3,-1,1,180 C... ...

载,2,3,24,0,1,90

首先计算荷载作用下结点 3 水平位移PΔ 。输入图 6-11-2b 下面的命令文档后,在“求解” 菜单下选“位移计算”打开位移计算对话框。在“位移显示”栏中选“结构”,可看到对话框下端表格中给出了杆端位移。找到单元2 的第2 个杆端的位移的值。为了获得较多的有效数字,在“乘以系数”下拉框中选0.000 001,由此得到。u m 26 924 22 0.0= PΔ

类似地计算单位未知力作用下结点3 的水平位移,得。由以上结果有11 δ m 651076 000 .011= δ kN285 29.907 11 − − δ Δ P X 。最后将荷载和求出的基本未知力共同作用在基本结构 上,用求解器求解,得变形图、弯矩图如图6-11-3 所示。可以看出

结构力学实验报告

,结点3 确实没有水平位移,说明位移协调条件已得到满足。

四、上机体会:通过这么多次上机操作,已经熟练的掌握力学求解器的使用。能够运用用求解器进行力法计算,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

第五篇:水力学实验总结论文

经过了七周的水力学实验,我学到了很多,实验需要耐心地去测量一组一组的数据,还需要在实验后认真处理核对每一组数据。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实验仪器,还学习到了坚定的科研精神,下面就来谈谈我在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取得一些成果。

在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中,我们通过解析法及压力图法,测出了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我发现,压强分布存在三角形分布,及梯形分布两种情况,并通过计算验证了压强分布。

在做完能量方程实验后,我发现,水头在第五测点时达到最小,总水头先除2,8点外基本处于测压管水头线之上,可以发现,实验在2,8处出现了较大的误差,可能是还未等管内液面达到稳定就开始读书,或者是管内产生的气泡没有排出。

动量方程实验实验目的为:

1、测定管嘴喷射水流对平板或曲面板所施加的冲击力。

2、将测出的冲击力与动量方程计算出的冲击力进行比较,加深对动量方程的理解。由实验的结果我发现,135度平板的实验误差较小,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流量流速较其他两组大。

我们经过比托管试验,可以看出,水流流速在水流中层最大,两边逐渐减少,在水流底部几乎为0,毕托管管头正对水流方向,才能测出流速压强,可以知道流速实验中流速有点不稳定。

在文德里及板孔实验中我们求出的文德里流量计和孔板流量计系数小于1,这一点基本符合要求,流量较小时,测出的系数较小,且与平均值相差较大,而流量较大时,系数基本处于很小的波动范围之内。

在电拟实验中,在经过长时间的测量后,以电压绘出的流网符合实验要求。 以上几个实验可以说取得了成功,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

在雷诺实验中,基本没有出现层流雷诺数,实验中,可能是由于测量时出现了误差,导致雷诺数偏大。

而在局部阻力系数实验中,测出的最大流量下突然扩大压管水头线,也不尽如人意。

后来的沿程阻力系数实验中绘制的沿程水头损失系数与雷诺数的对数关系曲线也有一些误差。

在水力学实验中,不管用何种测量方式所测得的数据都会含有误差,误差无论大小都会影响实验成果的精确度。但只要通过严谨的实验步骤,与仔细的处理过程,就可以大幅度减小误差。

经过了这么多次的实验,我认为要成功完成实验,就必须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并尽可能通过多次实验来消除误差,并且尽量避免其他因素影响。

上一篇: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下一篇:人一生要读的60本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