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2022-06-25

第一篇: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表现与存在读后感

读《语文:表现与存在》有感 ——语文本姓“语”

放在我面前这部潘新和教授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足一部一百数十万言的煌煌大作。当语文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推进,当在课改中出现一些矛盾和困惑的时候,我读到了这部书。潘新和教授以一人之力,穷数年之功,大胆突破了语文教育理论既有观念、方法以及思维模式的拘限,铸就此一追求语文教育学现代品格的扛鼎之作。作者的魄力和才气,想像力和洞察力,那种势如破竹的逻辑力量和冷峻、深刻的批判,不畏权威、唯真理是从的学术良知,固然给人以震撼;而充溢全书的高远的教育理想、宏大的学术抱负,以及热爱语文教育、挚爱下一代、为民族的未来深忧远虑的社会责任心,更令人肃然起敬。统观全书,潘新和教授对语文现象的研究,有一份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前瞻性;注重多学科最新成果的融会贯通,具有多元的理论视野;在新世纪现实需要和理论创新的双重召唤下,致力于语文教育理论范式的重构,以图带动整个语文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

语文教育是人类言语生命的接力。教师的角色是十分多元的,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是学生的长辈,也是学生的伙伴、朋友、忘年交、受惠者„„不了解这种多元性,以为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一定当不好教师,尤其当不好语文教师。将学生视为言语生命互助、互动、互惠的伙伴和朋友,才能拥有平和、雍正的心态,才能感受到作为语文教师的成长与收获的愉悦。 语文教育,是人的归属性、指认性教育。言语属性,是人的物种特性。语文教育,使人对这一生命特性有了切身的体验和认识,产生了言语依赖和崇拜,形成审美、精神创造和文化承传的自觉,即具备了言语生命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当是学生“言语生命意识”的唤醒者、养护者、传递者。

一、文字情缘:言语生命的接力

语文教师最宝贵的品质,或者说,素养的底线,便是对言语之爱。 也许有人会说,教师最可贵的难道不是热爱学生或热爱语文教学这个职业吗?——语文教师不热爱言说,他凭什么来爱学生、爱语文教学呢?凭教科书、教参、标准答案?

现状就是如此的矛盾。大量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不能说他们不热爱学生和这个职业,他们似乎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是他们的的确确不热爱言说,尤其不热爱写作。一个不热爱写作的语文教师,不论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地“尽责”,也不论他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下取得怎样“骄人”的成绩,把多少学生送进了重点中学、大学,他都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因为,一个不热爱写作的语文教师,体会不到言语生命的骄傲,感受不到言语创造的痛苦、快乐和幸福;从未享有言语创造的高峰体验和自虐、自焚般的用生命为言语理想献祭的人,不可能拥有良好的言语生命意识,也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言语生命意识的传递者,他教出来的学生也必然是和他一样的对言语麻木不仁的人,言语生命委琐、困顿的人。什么叫误人子弟,这就是! 语文教师的事业是从热爱言语表现、热爱写作开始的。一个不热爱写作的语文教师,不论他如何小心翼翼地扮演一个称职教师的角色,他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把自己对言语创造的隔膜和冷漠的情绪,把冰冻尘封、萎靡颓败的言语意识传染给他的学生,使他的学生和他一样厌倦、厌恶写作和言语表现。相反,一个热爱言说、倾情写作、有着高尚的言语人格的教师,即便对语文教科书和教参没有多大的热情,从不纠缠于名目繁多的训练和活动、练习和考试,也许他的教学“成绩”不能让学校和家长满意,他给他们读自己的一首小诗,一个故事,送给学生一本自己写的小书,扉页上有他精心撰写的赠言,也会在不经意间,将旺盛蓬勃的言语生命意识注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他的言语虔诚,将像一星火种,点燃他们永生不灭的言语创造的欲望和企盼。 语文教师是用言语人格魅力,用自己健康强盛的言语生命,引领学生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作为教师的你我,每天都应将自己的言语生命之美和对言语之爱,裸呈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学,就是优良的言语生命意识的接种、复制和繁衍。

言语生命的承传是超言语的,是生命本真的言说,是不言之教。一切的言语表现,无论真、伪,善、恶,都是言语生命的标识,是人的生存和存在状态的隐喻和象征。拥有言说之自由与言语生命之爱的教师,学生耳濡目染,对言说之自由与言语生命之爱的承袭,是必然的。反之,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教师感染下,学生言语生命的委琐困顿也是必然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道理小学生都懂。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文字缘同骨肉亲”,可以想见,学生们享受到教师亲情般眷顾的幸运和幸福:看老师写的板书就如同在欣赏书法杰作;听老师的言谈,仿佛漫步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等的曲径长廊;聆听老师写的文章,那么的幽远而亲近,文中隐约摇曳着他们的倩影。当他们交上自己的作品时,总亮着眼睛,满怀激动地期待着老师的批阅。因为,他们知道,老师的评语,是一个成熟而智慧的言语生命的馈赠。他们的作品被老师选进了“作文选”,分发给许多熟悉的、陌生的人读,被传阅、被赞赏,他们从自己欢悦的心跳中,感受到言语的力量,领略到言语生命发育的蓬勃悸动,体会到了言语创造所给予自己的温情熨慰,和作为一个语言人的尊严和幸福。老师,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每一页都是新的,每一行都精彩,每一个字都生动、洒脱。和老师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将深深镌刻进他们记忆的年轮,一生都不会忘却。

二、独特感悟:抵达心灵深处的呼唤

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是不够的,他必须具备良好的的言语感悟力和想象力。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教学,教师对言语的解读都不应该是照本宣科,绝不能人云亦云,他得有自己对言语的独特感受与体验。他当是语言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思想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言说的引领者。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对言语的个人感受,如果不能带领学生走进言语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给学生看自己琳琅满目的发现和发明,从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颖悟力,那还要语文教师做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之门的。

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善读者,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误读”者。一切迂腐的缺乏个性的“讲读”,应从语文课堂扫地出门。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语境中,照本宣科,照考题训练,将成为教师的耻辱。阅读教学,是师生间言语智慧的分享与角逐,教师之言,非教材、教参之言,应是教师个人的发现和洞透,是他人、学生所未见、未闻、未言。教师须以自己的言语感悟力,以独具之法眼,引领学生到文本言语之外的境界。

一个教师尽管学富五车、博学多才,尽管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尽管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尽管也不乏民主之思想和包容之雅量,但是,如果他没有对言语深刻独特的洞察力,缺乏言语智慧,不能洞悉言语之奥妙,怎么精于教学技巧、多么有责任心也是枉然。语文教师的言语感受力和想象力,即言语智能与言语悟性,是“对话”的前提条件。“对话”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技巧,而是教师的言语睿智自然而然传达出的能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感应到的精神信息,在默契的传达与感应中形成的教学心理“场”效应。真正的“对话”,应是使双方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波,不论是否赞成对方的见解,但是置身这个“场”中,便能感受到言语心智的灵光闪耀,相互间被深深地吸引、攫获,在视界交融中心领神会。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上得很热闹、很“精彩”的课,包括一些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其实说的全是废话。因为教师说的没有一句是自己“悟”到的话,充当的是作者和文本的传声筒,教师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把教材这个大桶里的水,小心翼翼地匀进学生的瓶子里,而学生却别指望从他自己那儿得到一滴水。有些课,教师“一言堂”未必就不好,重要的是教师是否能将文本爬梳个透,殚精竭虑,敲骨吸髓,将文本作匠心独运的解读或“误读”。我们不也看到一些优秀教师上课滔滔不绝,出口珠玑,学生如痴如醉,如坐春风?——这也是“对话”,是潜对话。自然,有时教师只是点到为止,言不尽意,引领学生到“场”,便戛然打住,不多说,不讨论,不争论,把结论留给学生自己慢慢去思考、领会,也能达到心有灵犀的颖悟。

如果语文教师都能认真对待每一篇待教的文本,都能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用自己的感悟,呼唤学生心灵的回应,那么,什么样沉睡的言语生命不会被摇撼、唤醒?什么样的学生不会热爱、迷恋上言语的魅惑?什么样的言语人生不充溢着诗意?

语文教师应是书虫。可以没有别的什么嗜好,但是一定要有读书的嗜好;可以不了解世故人情,但是一定要有文心书缘;可以平时行事懵懂糊涂,但是不可以没有聪明洞透、天花乱坠的“误读”。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三、将生命之作奉献给新的言语生命

语文教师应有自己的生命之作。应让学生能读到“我们的老师”写的优秀作品或著作。语文教师,应以其著述使学生能引以为自豪。 一个语文教师,要是自己不热爱写,不经常写,不能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指望他的学生能热爱写、经常写,并写出好文章的。教师是否热爱言说,对学生——新的言语生命的召唤和激活,所起的作用是截然相反的。唯有教师的热爱言说,才有学生的热爱言说,才有健康的言语生命的生长、言语生命意识的成长。

语文教师也许不是一个最优秀的作家,但是他必须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言语创造欲的人,一个言语生命使命的自觉实现者。他对言语创造充满着热爱和憧憬,始终不渝地用语言编织着梦幻和信仰。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喜欢言说,不倦地言说,用自己的声音言说。语文教师应该“下水”,但是“下水”不是只为了懂点写作的甘苦,或作为学生写作样板。“下水”不应视为是教师的“作业”,教师的写作,应是教师由衷向往的理想、无利而求的信仰。——作为“作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只是应付,不可能有生命的激情涌动,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足观;作为理想与信仰,生命的图腾,那就是“把平生、涕泪都漂尽”的忘我和痴迷。这样的写作,不论写得怎样,都能读出生命的真实色调和气味,读出言语的体温和脉动。

语文教师为了教学而“下水”的是“匠”,为了言语激情、崇拜和信仰“下水”,才能真正成“家”立“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型教师。不少教师是为教而写,我们从这里看到的只是工作态度可嘉,却无法由衷地赞佩,因为,这教给学生的就是急功近利,顶多就是“敬业”,不能点燃学生的言说欲求。教师的写作,如果只是职业的需要,而不是生命的自觉,怎么可能激发出学生言语生命欲求呢? 在浮躁焦灼的物欲横流的时代,尤应“致虚极,守静笃”,守住心灵的净土,躬耕精神的园圃。这样,在你的三尺讲坛上,便氤氲洋溢着“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言语智慧的传递,是人类高贵精神的传递。没有执著弘毅的精神,言语智慧与悟性就失去了支撑。

学生不但从教师的言语感受力和想象力中获得启迪,更从教师充满激情的言说中,感受到其中传达出的言语精神的召唤,受到言语生命鲜活气息的熏陶,找到言语冲动的感觉,鼓荡汹涌起言语创造的激情。这种隐性的感染和习染,甚至比有形的教育还要重要。

语文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应需”,把学生“塑造”成符合成人社会的教育观念的统一的“人”,将他们“修理”为能根据外部世界的指令行动的机器人,甚至为此不惜专断地干预、窒息他们的言语禀赋,以求得毫无灵性的工具化的言语操作能力,而要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内存于人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语言教育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第二篇:《时间与河流》读后感:永远流浪,又见故土

永远流浪,又见故土

——《时间与河流》读后感

swing

前些年居住在广州,那座城市的母亲河,是水量永远丰沛的珠江,流穿整座城市最繁华的地段,流经最安静的城中小岛。雨季的时候,它经常在一夜之间水位暴涨,弥漫出的水汽足以充盈整座城,湿润半空以下的所有脸孔、所有身躯,被吸入,被呼出。

后来生活在沈阳,这里也有一条类似的穿城河流,叫浑河,河的两岸新楼林立,满怀一座新城该有的样子与气息,崭新、整齐,河水沿着他们平静流淌,不动声色,冬天结冰后就更为静谧沉默了。在城郊,古老辽河的其它支流零星散布,每次坐车经过某段流域,总是恰好与落日相伴——缓缓的河水、白晃晃的黄沙、稀薄通透的植物,除此之外,就只是夕阳的余晖,和旅人的目光,安静就像那逝去已久的年年月月。

生命中最能反应时间意义的河流是在我的出生地,是一条正对着房子的灰色的平静的河,从来没有起过一丝波涛,平静就像一条宽广的水泥公路,它横跨占据我童年时期最左到最右能及的所有视野,占据所有记忆的最原始部分。它有名字,可它又不需要一个名字,在心灵深处,是所有哀愁、焦虑、迷茫、渴望、思念最温柔又最冷静的安抚。

近期读完了托马斯沃尔夫的《时间与河流》,是一本好书无疑,又很难三言两语给予解读。看过两本美国文学史,都没有重点介绍过托马斯沃尔夫,还得感谢去年上映的电影《天才捕手》,好让我没错过这么个极优秀的作家。

土地上的河流、时代的河流、命运的河流、时间的河流,穿越一片大陆、穿越人一生的河流。河流不管流向何处,河流伴随着时间,复述着记忆,生生不息。

"死者的大脑里没有疯狂的容身之地,死者的肉身上没有渴望的容身之地,死者的心脏里没有欲望的容身之地。"

——沃尔夫是最深刻的灵魂拷问者,即使死时才39岁。正值壮年的生命倒在空无一人的沙滩上那一瞬间,分割灰色海水与黄色细沙的海平面也随之颠倒,地平线上夕阳如火般炙热,燃烧出的火光染至天际,像你的大脑,你的灵魂,不灭。

这是一篇可能篇幅不短,但却只能简单粗浅谈一谈书中我注意到的几个点的读后感。

关于一代美国人的表情,与中国人的影子

在沃尔夫描述的那一代美国人的表情,看起来似乎对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也是熟悉的,而且是很精确的熟悉感,不同的政治文化,不同的地域时空,都阻挡不了我们确确实实的感受到,人性确是相通的。

在相似的时代快速转变中,美国人曾经的迷惘,也会出现在后来的中国人的脸庞上。

"整个表情总给人一种憔悴、忧伤、孤独的感觉。这并非梦想家、诗人或者判断失误的预言家特有的孤独,而是普通人、每个人都具有的冷漠和可怕的孤独,是迷失的美国人所特有的冷漠和孤独。他赤裸裸地置身于广阔、孤独的天际下,虽然毫无保护、缺乏信心,但仍然想要’改变命运’,想要在迷惑、极端混乱的生活中摸索出路,想要盲目地浪迹天涯、穿行整个大陆,想永远追寻一个目标、一堵墙、一处温暖踏实的居所、一盏灯、一扇门。"

很多想法、情绪、忧虑,来不及自己想明白,来不及与朋友讨论,时代已经把你推到下一个行程里,拧紧发条的前进步伐和时而明确时而混沌的思维,伴随一生直到死亡。

人的一生如此短暂,时代跳跃的脚步又这般快。我们不敢停歇,可又总需要、总想要好好想想,想发现是否有另一套更能被自己认可的生命哲学。来不及与不放弃总在互相搏斗,只有矛盾是永恒的。

20世纪初期的美国与我们刚刚经历过的中国有诸多的相似:快速发展的经济、狂热的房地产投机行为、股票飞涨又埋下地雷隐患、大财团大公司的涌现、贫富差距和阶层落差……

但是,更让人觉得惊人的相似是,从年轻人到老人都呈现出的迷惘心态。

年轻人,更迷惘,却也相对更清醒——他们迷惘得更早、更多、更彻底,这种强烈的混沌让人心确切意识到,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并且是个难解之题,即使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但它确实存在,或许能看透什么但也不会停止脚步,年轻人会像拽住心中希望一样,也死死拽住这个症结,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而历经一辈子奋斗史的老人,因一生沉重的负担,或许在将死之际,才开始反思,开始后知后觉的陷入迷惘,身体的衰败换来头脑的一段喘息,终究在这临死前一刻迫切的恍然的意识到,原来伴随自己整整一生的那种不安,不是虚幻,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这一生、这一切、这片土地,为何是这样。最终的疑问被亡者本身抛出将死之躯的胸膛,与微弱的灵魂一起,在空中化散。

关于寻找真正的美国,寻找故土

"那种萦绕在美国人心头,并伤害了他们的强烈愿望——尽管我们很有钱,但我们仍然很贫穷,尽管拥有无数的财富,但我们却不知如何花费,尽管感到自己拥有无穷的力量,但我们却无处施展。……我们在黑夜里一路飞驰……我们是百万个机遇和瞬间无情冲动的牺牲品……"

"他明白只有穿过月光、魔力和人类内心欲望折射出来的形象才能发现美国,而且在别处,在那比河流更黑暗、更陌生的地方躺着他们要找的东西,它就处在那漫无目标、野蛮复杂的命运之中——埋葬在这个野蛮城市肮脏而无边的丛林里——在沙漠中愤怒地徘徊,在荒野里饿得发疯——大型作坊和工厂里的污物使其变得污秽而肮脏,人类所有的错误和盲目的探索使其变的扭曲变形、伤痕累累、震惊而迷惑。然而,它仍然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依然具有强烈的欲望,依然凶猛,依然因其美丽的土地和野蛮的荒野而被破坏、被损毁、被掠夺——天知道怎么回事,他依然属于它的一部分,它依然在他的血液、大脑和生命的每个细胞里跳动,依然不容破坏,依然恒久长存,它,就是美国。"

清醒知道困顿所在,知道真正的美国所在。但却永远无法彻底挣脱这种困顿,无法抵达真正的美国。一直在路上。

尤金走遍美国,走出美国,在欧洲经历迷醉、狂喜、放纵、拮据……最后终于在法国海岸等到一艘可以带他返航美国的巨轮,带着一群疲惫的旅人们返回神圣故土的犹如神祗的巨轮。

"他们的灵魂赤裸而孤独,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外乡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渴望一个地方,一个能让这旅途的劳顿得到休憩的地方,一个能让那些厌倦了寻觅的人不再寻觅的地方,一个能平静祥和、无欲无求地生活的地方。疲惫之人将在何处找到平静?流浪者将在哪个海岸回归故里?"

永远流浪,又见故土。——我想这是尤金最初的状态、最后的归属,也是全文最后沉淀出的主旨。

关于阅读与认识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尤金很多时候就是作者本身。

仿佛预知到自己生命只有短暂的39年,他疯狂的阅读,疯狂地出去,想了解一切未知的知识,想知道世间的一切活动。

"别人在读书,而他却读了一个个图书馆";他不停地奔向街头,穿梭在上百条大街,一遍遍游历欧洲又回到美国。

"他读书不再是为了愉悦——一想到还有那么多他没看过的书在等着他,他的心就会像撕裂一样难受。"

我想这是阅读最极致的饥渴状态。这也直接导致了,沃尔夫,在仅仅39年的岁月里,便积攒了如此多的知识与思考。让人望尘莫及。

他在争分夺秒,和未知但却放佛被预知的死亡争分夺秒。他如此偏爱长篇,执着不肯舍弃长篇,写文章大有一种倾尽所有、不愿保留一分一毫、害怕遗漏一丝一抹的态势。行文之间,有时候会突然从文字间看到他当时的写作状态陷入了一种癫狂,可却又能在接下来的文字重回冷静。

关于创作

很多书会向读者介绍,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真正的作家是怎么样。却很少书能一针见血又借着故事案例生动地写出一个具备艺术家灵魂却永远无法成为真正艺术家的人的存在及其原因,事实上,这才是大部分共性的存在,这才是更普遍的现实与真实的心态。

"他们成了阉割艺术的的人——就是那些虽有强烈的愿望,但却没有创造力的人,他们的生活因憎恨真正的艺术家和真正的人而变得僵化而堕落。"

这种具备一颗渴望成为伟大作家的心,却不受才华之神眷顾的人,有的永远处于不自知或不承认中,而也有极难能可贵看清这一切的——

"拥有艺术家的精神、灵魂、理解力和洞察力,但却不具艺术家的魄力、创作的手指、雄辩的舌头。"

"能理解艺术、感受艺术,但是创作出来的一切在精神中腐烂、夭折,成为大海中央一个永远不停拍击的浪花,一个没有依靠的肩膀。"

尤金与好友斯塔维克的对话一针见血道出这一种许多"文人作家"不愿面对却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对一个处于被艺术包围、渴求创作艺术的人,承认自己并不具备真正的创造能力,是一种残酷又伟大的自我审视,是一种通过自我否定从而来实现最后的自我确立的理性行径。

关于青春

"人的青春是神奇的:它充满了痛苦和魔力,其本质却永远不得而知,及至永远逝去后才明白它的意义。"

"所有的青春注定会被’虚度’,这是青春的本质使然,也是所有人会后悔的原因。当我们意识到虚度青春是多么不应当时,当我们在痛苦的自嘲中发现青春是一种年轻人拥有、老年人才会明白如何利用的东西时,这种后悔感会变得愈加强烈。"

人总是要在岁月的后延,才能渐渐领悟已逝去的那段不被正确对待的时光的本质与真实意义。

读到这里不由想起,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一个女演员的生活中的危机》一文中写到:"十七岁的青春太过腼腆、太过自负、太过幸福而无法在最深刻,或者同一回事,在最高的意义上去侍奉、服务。"

把青春和创作结合起来,文章也有这样一个阐述:人在什么年纪才能写出"青春所具有的抒情诗意",是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吗?根本不是,最佳抒情诗恰恰要在他年龄更大的时候才被写出——在时间拿走了他青春幸运的偶然性的时候,这时,他纯理想地、更深刻意义上供奉地,使自己去和自己的理念发生关系。

写作如此,演员也是如此,许多关于创作的行为都是如此。

《时间与河流》写作特点

此书是托马斯沃尔夫最长篇的小说,也是最具他写作特点的一本。

好的作家无数,我们永远无法读尽,并将之做比较。托马斯沃尔夫有美国普鲁斯特之称,或许这也是我会同时喜欢他们的原因:极致的细节、入微的思绪;喜欢和擅长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巧妙地融合,阅读时总有超强的时空感。最相似的,便是漫长的篇幅,构架一个完整的、多面的美国社会,并且通过一个个事件描写后的议论和抒情,从最深处解剖了人性。

将过去、现在与未来巧妙融合一起构建心灵的时空感,是他的常用手法——"这一切都已经结束了——而且这一切,我们痛苦、短暂日子里所知的一切都参杂着港口海水的气息、清新的晚风、轮船的鸣笛,而且谁也不清楚,它究竟以何种方式与未知旅程带来的那份强烈的刺激与希望参杂在一起的。"

是否会让你联想起的,经典的《百年孤独》的开篇:"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看一本书时,往往在除了接收书里内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断的发现作者们那些厉害的写作方式,发现每一处他们与我们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的巨大差距,感叹他们之所以能轻易击中你的心灵——不止是占据思想的高度,还具备表达的超高技艺。

最后,我十分认同有人对托马斯沃尔夫的评价,如果他的生命不仅仅是39岁,他一定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第三篇: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完成时间

主要安全隐患

1、学生教师安全观念淡薄,缺乏安全积极防范意识。

2、无应急照明灯具。

3、无一键报警装置。

4、学校监控不能全面覆盖。

5、灭火器部分过期, 整改措施及完成时间

1、加强对学生教师的安全教育。

2、向上级汇报,提出申请,所购买的物品

6月全面完成。

第四篇: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基准制度

第七章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基准制度 一工作时间制度二休息时间制度三限制延长工作时间制度第一节 工作时间制度 一工作时间概述 工作时间是指依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完成其本职工作的时间一般以小时为计算单位包括工作日和工作周 工作时间既包括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也包括劳动者某些非实际工作时间如生产前的必要准备时间女职工哺乳的往返途中时间连续性工作的间歇时间等 劳动法上工作时间最显著的特点是基准性即具有最低标准只确立法定最低标准的工作时间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1886年5月1日美国1万多企业的35万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举行全国性大罢工迫使资本家承认了8小时工作制1889年7月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把争取以8小时工作日为中心的国际劳工保护立法列为议程并作出相应《决议》在一个作为永久规定的日子里组织大规模

过40小时 第二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我国标准工时的演进48小时44小时40小时 一年工作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休假日 250天 二特殊工时 是指特定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适用的工时根据《劳动法》及相关规定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的报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的工作和休息办法包括四类 1缩短工时 2不定时工作时间 3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4计件工作时间 5其他工作时间 1缩短工时 是指法律直接规定对特殊岗位上的劳动者实行的短于标准工时的工作时间包括下列几种情形 1从事矿山井下高山高温低温有毒有害特别繁重或过度紧张的劳动的职工每日工作时间应少于8小时如矿山每日6小时化工有毒作业的三工一休每日67小时并定期轮流脱离接触一个半月至两个月 2从事夜班工作的劳动者一般比日班工作少一个小时从22点到次日6点 3在哺乳期工作的女职工针对正在哺乳不满不如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每日工作时间内有两次哺乳时间每次30分钟哺乳时间和往返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4未成年工和怀孕女工未成年工应少于8小时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工应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5其他依法可以缩短日工作制的职工单位在依法履行审批手续后可以缩短工作时间 2不定时工作时间 是指由于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决定其工作时间无法按照标准工作时间横流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有时长于标准工作日有时短于标准工作日一般适用于以下工作人员 1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 2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

人员和其他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 3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如技术工作人员等 3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是指针对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企业部分职工不以日为基本单位计算劳动时间而以周月季或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劳动时间应与实行标准工时的劳动者在同一周期内的总工作时间相当一般适用于下列工作人员 1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因工作性质特殊的行业需连续作业的职工 2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 3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如亦工亦农或由于受能源原材料供应等条件限制难以均衡生产的乡镇企业职工等 4对于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外界因素影响生产任务不均衡的部分职工也可参照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办法实施 实行不定时工作时间和综合计算时间工时制的单位应按程序办理审批手续报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或备案未办理审批手续的其行为不合法不能发生不定时工作时间的效力对于实行不定时工作时间的劳动者不受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不多发报酬也不扣减报酬在制定不定时工作时间制度时用人单位仍应以标准工作时间作为确定依据应采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4计件工作时间 是指以劳动者完成一定劳动定额为标准的工作时间用人单位也应参照标准工时制来制定定额 5其他工作时间 1非全日制工作时间 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用

工形式非全日制工的工作时间少于全日制工且可能存在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 2弹性工作时间 也称弹性工作制要求员工每周工作一定时间但在限定范围内可自由变更工作时间的一种时间安排方案 需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节 休息时间制度 休息时间是劳动者按法律规定不必从事生产和工作而由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包括狭义的休息时间和休假两种 劳动法上的休息时间具有基准性即规定的是最低休息时间 一狭义休息时间 1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 2工作日间的休息时间 3工作周间的休息时间 二休假 1法定节假日 包括三类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和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 2年休假 《劳动法》第45条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国务院一直没有规定具体的实施办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颁布《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为5天病假2个月以上者不休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为10天病假3个月以上者不休已满20年的年休假为15天病假4个月以上者不休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假期 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但应按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3探亲假 与父母或配偶分居两地的职工在一定期限内享受的带薪休假我国现在执行的仍然是1981年国务院制定的《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规定的范围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 第一职工探望配偶每年一

次假期为30天 第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每年一次假期为20天或两年一次假期为45天 第三已婚职工探望父母每4年一次假期为20天 以上假期还要根据实际需要给与路程假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包括在探亲假内 另外对内地进藏职工华侨侨眷台胞职工出境探望配偶的也有规定 探亲假期间应按本人的标准工资发给工资并按标准报销探亲路费 4其他休假 主要包括婚丧假产假等 职工本人结婚或直系亲属或配偶死亡时经本单位领导批准可享受13天的婚丧假按法定结婚年龄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符合晚婚年龄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亲属在外地的根据路程远近给与路程假在批准的假期间职工工资照发 女职工产假为90天产前假15天产后假75天难产的增加15天不满4个月流产的给与15天到30天产假满4个月以上流产的给与42天产假对于晚育的各省一般采取鼓励措施包括给与男方一定时间的护理假 第三节 限制延长工作时间制度 一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 是指超过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工作时间实践中称为加班加点 只有标准工作日缩短工作日存在延长工作时间不定时工作日则不存在延长工作时间在综合计算工时制下若计算的结果超过标准工作时间的超出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 一般情况下不得延长工作时间只有在特殊情形下可以延长国家对此进行了严格限制 二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措施 一延长工作时间适用人员的限制 禁止安排未成年工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工哺乳未满周岁的女工加班加点 二延长工作时间条件程序的限制 《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三延长工作时间长度上的限制 《劳动

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四延长工作时间报酬上的限制 第一在日法定标准时间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不低于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工资 第二在休息日工作又不能补休的按不低于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工资 第三在法定休假日工作按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工资 计件的则分别按照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工资 三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例外规定 是指在法定特殊情况下用人单位无需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就可以安排延长工作时间并且加班加点的时间也不受每日不超过1小时或3小时每月合计不超过36小时的限制 主要是自然灾害公共设施抢修国防任务等

第五篇:《时间简史》读后感:时间从哪来,到哪去?

原创: 刘群阳

霍金先生在今年3月14日离开人世,但是他的思想成果永留人间。《时间简史》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科普书,迄今已经发行了2500万册。早就知道《时间简史》,但是自以为这是一部比较难懂的作品,所以一直都没看。最近,喜欢上了物理科普作品,翻开了《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并非是一部很难看懂的作品,霍金先生将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写的生动易懂,读完此书像做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新奇震撼。我的视野一下变得开阔,开拓到宇宙的视野。我们对于宇宙充满好奇,宇宙究竟是怎样的?探索宇宙本身就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而《时间简史》正是带我们进行一次宇宙探索之旅。

当然,我们会因此书而重新认识时间。我们可能认为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无限的。往回追溯,我们所知古代、蛮荒时期、恐龙时代……似乎可以无限追溯无法穷尽,而往后时间也不知有无尽头。 ,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探索,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时间有一个开端--宇宙大爆炸,而时间也相应的会有一个终结。人类是看不到终结的时候,但是,终结的状态却可以预言,终结点应该和宇宙大爆炸时点类似。所以,我们只要探索出时间的开端,也就能预言时间的终结;两大哲学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就能回答了。

读这本书的收获不仅仅是知道了物理知识,还开拓了眼界,以及了解科学家们探索世界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站在宇宙的视野审视自身时,渺小不足以形容,无限小也许更合适;因此,我们会懂得谦卑,相比于宇宙,也许我们身边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真的不足为道。有些时候有些问题我们无法理解,也许是我们所站的高度不够。

人类探索世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虽然,牛顿,爱因斯坦个体的伟大,但是他们也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思考发现。科学的探索,是在寻求某一理论能够准确的描述我们现实大量的观测,也能对未来的观测结果做出明确的预言。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就是因为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某些观测了,而去寻求新的更合适的理论以解释观测。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当现有理论和实际观测有所不符时,我们要有质疑理论的勇气,不要因为某一理论是大神,而不敢质疑。

看《时间简史》收获的绝对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物理科普知识,而是一次有趣、奇妙的思维旅行。虽然,我看的是中文版,但是其文字充满阅读愉悦感,我想英文原版的文字应该更有魅力!

上一篇:初中优秀生家长会下一篇:担当纪律党课讲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