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扩散性环境污染论文

2022-07-03

摘要: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是应对环境污染风险的有效方式。,我国已在部分省市建立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尝试运用保险制度控制企业环境风险,但成效并不明显,阻碍因素主要是立法缺失、缺乏责任认定和风险评估机制、保险公司经营难度较大、政府作用发挥不足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扩散性环境污染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扩散性环境污染论文 篇1:

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产业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扩散性、放大性的特点,在此提出了环境污染治理虚拟价值问题。为探索虚拟经济视角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分析,利用庇古的“税收理论”分析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效应,精选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了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关联函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根据我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实际情况以及政府的相关规定,确定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标准,构建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两级物元可拓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选择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案例,利用相关统计数据、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可拓评价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验证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这对于规范与完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活动,促进人们生存环境改善与提高,促进环境治理效果不断提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综合评价;评价效果;生态环境;虚拟经济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产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增加的“三废”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是当今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区域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是衡量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的区域产业排污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仅考虑实体经济状况,很少考虑虚拟价值损失指标,致使评价效果无法真实反映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实际上,虚拟价值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是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虚拟价值损失是环境污染造成的超过其污染成本以上的价值损失,是由于环境然具有扩散性、放大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带来的价值损失增加值,这种虚拟价值损失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治理的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的多少,是环境治理效果评价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迫切。

国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评价的研究比较早,在区域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Rasnic(1983)研究了美国煤炭工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试图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Dubour(1996)采用剂量反应法获得了英格兰和威尔士汽车尾气排放的铅造成的污染损失,利用环境污染损失的大小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Hamdar B(1999)利用效率方法研究了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土地污染恢复计划,探索污染土地治理效果及其效率的有效方法;Annandale D(2000)对具体生态建设项目的生态补偿金之区域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环境治理效果与环境治理投资之间的关系;Humphreys D(2001)研究了煤矿开采可持续发展所承担的环境治理费用及其环境治理的可行性,主要利用财务分析方法以及环境治理效果评价方法进行研究;Timothy和Mark(2002)利用享乐价格法、损害函数分析和条件价值法等得到了美国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和能见度损失,从环境污染损失角度考核环境治理效果;KosoyN等(2007)利用美国的三个环境治理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付费边界,探索环境治理费用与环境治理效果之间的关系;Johannes Bollen (2009)应用成本效益方法分析空气质量变化,并利用MERGE模型估算了政策情景带来的空气质量提高和降低气候变化风险的福利;Samudra Vijay(2010)考虑了技术、运行和燃料成本,应用CGE污染损失模型估计了发电厂的污染损失和减排成本;Bedru(2011)应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计算并评价了欧盟相关农业环境措施的应用成本和效益分析;Sabine E.Apitz(2012)提出了沉积物生态系统区域评估的概念架卡勾;Garcia-Villanueva和Antonio等(2014)研究了墨西哥城曾发生的苯污染事故造成的环境责任,并对环境责任进行了评估研究,认为环境责任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治理效果。

国内对区域产业排污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评价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谢道同(1978)研究了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研究了污染损失的评价方法;桑淼(1981)分析了全球污染状况,重点研究了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许扬三等(1983)通过上海市宝山吴淞地区无环境污染的调查,利用调查数据研究了区域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李秀鸿(1986)通过对工业排污造成水源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水污染状况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王金生(1991)利用灰色聚类方法研究了土地污染的综合评价方法,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完善对策;耿世刚(1995)分析了城市工业生产废弃物排放状况,并研究了固体废弃物污染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李永敏、郭华明(1999)研究了针对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引入了治理势和治理度来评价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趋势和治理的水平;宋新山(2001)根据我国工业生产排污状况构建了环境污染损失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环境质量的评价过程,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殷福才、单平(2003)研究了巢湖污染物消减量、湖水水质变化及投资收益群体的调查分析,评价了巢湖污染治理投资的环境效益;林左鸣(2005)提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从人本角度重新定义了虚拟经济,为研究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林左鸣(2006)进一步从生活交织论角度解读社会财富的属性,分析虚拟价值的内容及其形成;王寿兵等(2008)分析了我国工业系统各行业的环境污染状况,研究了环境污染度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应用实例分析;黄晓英和李娟(2009)分析了空气环境污染状况,利用环境指数方法研究了空气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杨万平(2010)分析了省际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了环境污染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刘喜梅(2012)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观,提出了多维度的能源价值容介态体系;孙涛和赵天燕(2014)分析了企业排污的环境责任问题,重点研究了企业排污的环境责任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孙涛和陈晓慧(2015)分析了区域产业排污的虚拟价值构成,并研究环境污染虚拟价值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均非常重视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的研究,国外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对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尚无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众多的研究在介绍与借鉴国外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目前,我国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论与实践中均急需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一)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

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区域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集中在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灰色聚类评价等方面,多数的评价效果不够理想。本文借鉴国外环境质量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可拓理论,结合我国区域产业排污环境污染治理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构建基于相似系数的多级可拓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评价中去。根据我国区域产业“三废”排污环境污染及其污染治理的实际情况,选择土地环境质量、水资源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在每一个一级评价指标中考虑环境污染、虚拟价值损失及其污染治理三种情况选择二级评价指标,并对二级评价指标进行精选,构建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综合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的确定

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评价指标,其相对重要性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根据国家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指标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参照国外产业生产“三废”排放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相关固定及其标准,充分考虑我国区域产业生产“三废”排放及其环境污染治理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文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等级标准详见表2。

评价指标的等级级数越高说明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越差,例如污染土地面积X11这一指标相对于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这一评价事项来说是逆向指标,即:污染土地面积越大,污染等级越高,所反映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越差。正向指标则相反,例如植被覆盖率,数值越大,污染等级越低,所反映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越好。其它评价指标的标准也是如此,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均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规定确定。

(三)评价指标相对权值的确定

根据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要求,必须要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相对于评价对象的重要性程度,即相对权值αi,并有:∑αi=1。确定相对权值的方法很多,如专家调查法、关联函数法、层次分析法、评分法等,本文采用关联函数法,具体方法的如下:

(1)确定一级指标Xi的权值。如果评价指标的关联函数为rij,它是关于vi和Vij的函数,根据关联性理论以及评价指标的特性将这一关联函数确定为下式:

(四)可拓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1)构建评价对象经典域矩阵。如果待评价事项为N,N关于特征X的量值记为V,则称有序三元组R=(N,X,V)为关于事物N的物元。当待评价事项具有n个特征和相应的n个量值时,则物元矩阵R可表示为:

式中:R称为关于评价事项N的n维物元,记为R=(N,X,V),Ⅳ为评价事项的等级为相应等级的量值区间,即经典域,(=1,2,…,n)。

(2)构造评价对象的节域。评价对象的节域就是评价指标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的区域及其构成区间的划分,若用Rp表示节域,其表达式为:

将以上计算结果与评价标准比较就可以确定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等级,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在评价对象等级边界中的位置判定评价等级变动方向及其程度。

三、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一)评价指标数据采集

为了说明评价模型的应用,本文选择江苏省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为对象,对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评价的应用研究。这一开发区为工业生产企业开发区,多数企业存在生产的“三废”排放。该开发区面积36.78平方公里,有65家生产企业,企业总投资118.25亿元,职工总人数10.4518万人,2014年创造产值186.5648亿元。企业生产排放污水总量48.4518万吨,废渣16.4662万吨,烟粉尘排放量6.6816万吨,排放SO2总量2.568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8657万吨。根据统计数据以及企业申报数据,在查阅统计资料以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该区域2012~2014年的相关数据资料详见表3。

(二)环境污染效果评价方法的应用

为了检验可拓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效果,本文选择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在应用可拓模型评价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时.应根据以上的综合评价系统设计和评价事项的基础数据进行系统的评价准备。在做好评价准备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评价指标采集的数据资料,就可以进行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综合评价,其具体的评价应用过程如下:

(1)构造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评价的经典域物元矩阵R0。根据本文上面分析的可拓综合评价原理以及构建的可拓综合评价模型,可以确定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评价的经典域物元矩阵,这一经典域物元矩阵是关于区域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矩阵,为了便于计算,本文对评价标准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进行了处理,具体结果见下式:

(2)对经典域物元矩阵作标准化处理。根据可拓理论,对经典域物元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需要依据正向与逆向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如果经典域物元矩阵元素为xji,最小值元素为xmin,最大值元素为xmax,则经典域物元矩阵标准化处理的结果可以表示如下:

上述关于经典域物元矩阵的标准化处理,实际上就是归一化处理,将物元可拓综合评价指标的值域限定在[0,1]之间,由于物元可拓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对权值也在[0,1]之间,这就必然使得评价结果也在[0,1]之间,也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对评价结果进行评价等级的划分,如果将标准化处理以后的结果矩阵用R0*表示,那么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评价指标的标准化结果矩阵如下:

(3)构造煤矿开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节域物元矩阵Rp。根据以上分析的原理及构建的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如下矩阵:

(4)确定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评价的物元矩阵Rq。同样,根据以上分析的原理及构建的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如下结果:

(5)确定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标权系数。要确定一级指标Xi的相对权值,需要利用上述的关联函数方法,首先计算2012年评价指标数据的关联函数值,利用关联函数计算的关联函数矩阵如下:

然后利用公式(3)和(4)分别按照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公式进行计算,并计算权值。再依据权重计算公式(5),即可得到2012年三个一级子指标因子的权重,即土地环境质量、水资源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等指标的权重。利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再分别将2013年和2014年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关联性计算,并利用上述的权值计算模型就可以得到2012~2014年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的权值计算结果,详见表4。

(6)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评价的综合评判。首先进行一级综合评判。以2012年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评价的一级综合评判为例,根据上面构建的关联度函数公式,算得关联函数矩阵K〔vij﹞如下:

对于每一个因素Xi进行一级评判,计算出待评对象N对于因素Xi关于等级,的关联度Kij(N),其计算结果如下:

从Kij(N)的计算结果,结合等级评价公式可以得出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土地环境质量等级为3级、水资源环境质量等级为2级、空气环境质量等级为3级。利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该矿区2013年和2014年的关联函数矩阵,并计算关联度,2013年的评价结果为:土地环境质量等级为3级、水资源环境质量等级为2级、空气环境质量等级为3级;2014年评价结果为:土地环境质量等级为3级、水资源环境质量等级为2级、空气环境质量等级为2级。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的土地环境质量、水资源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延续呈现出明显的好转趋势,该区域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良好。

四、结论与建议

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指标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随着本文研究成果的逐步应用,必将会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风险。本文根据我国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的特点及实际情况,通过选择指标体系及构建可拓综合评价模型,选择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作为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对象进行了应用研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评价效果。

根据对南京市XH经济开发区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的研究结果,为促进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逐步提高,应加强对区域排污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应重点研究营造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生态环境,完善区域产业排污的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及标准,进一步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综合评价模型,并深入进行环境污染效果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以逐步提高区域产业排污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作者:张笛 孙涛

城市扩散性环境污染论文 篇2: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国际借鉴

摘要: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是应对环境污染风险的有效方式。,我国已在部分省市建立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尝试运用保险制度控制企业环境风险,但成效并不明显,阻碍因素主要是立法缺失、缺乏责任认定和风险评估机制、保险公司经营难度较大、政府作用发挥不足等。结合我国已探索的经验及国际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经验,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落实应选择“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的模式,并从法律保障、技术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保障,进而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阻碍因素;国际借鉴;制度构建;保障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粗放式的工业化推进模式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付出资源和环境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环境污染不仅会损害自然、破坏人类生存环境,还会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大多污染企业往往难以及时合理理赔,也难以完成环境的治理修复。在环境风险管理中,建立保险制度是解决环境损害问题的有效选择,不仅能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为受害者提供及时的经济赔偿,还能通过市场机制的监督作用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控制环境损害风险。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较快,但仍存在探讨完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对策空问。

一、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1991年开始,我国先后确定大连、沈阳、长春、吉林等地为试点执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该阶段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呈现市场规模小、保险费率高、承保范围过窄、赔付率极低的特点,加之采取企业自愿保险的方式,至90年代中期试点工作已基本停滞。

2008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试点继续在江苏、湖北、湖南、河南、重庆、沈阳等省市推行。承保对象初步确认为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垃圾填埋场、涉及危险化学品企业、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和各类工业园区等。2013年,环保部与保监会又发布文件指导各地在高环境风险行业实行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试点。至2014年6月,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已达28个,投保企业累计达2.4万家次,提供风险保障累计达568亿元。虽然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实际环境污染相比可谓杯水车薪,并且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试点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江苏省首批4个试点城市为例,南京、苏州、南通三市的试点工作进展不畅,目前只有无锡市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4年7月,无锡市投保企业累计约为1400家,累计保费收入和责任风险收入分别达4700万元和23亿元。无锡市在实践中将风险评估委托给独立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并在企业投保前对投保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数据显示,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已出具2000多份风险评估报告,按风险隐患建议进行整改的投保企业占比达38%,帮助企业排查1318个较大隐患,大大降低了污染事件的发生。截至2014年底,无锡市保险公司共受理案件16起,累计赔付197万元。在环境污染的事前预防和环境污染的事后理赔中,无锡市的先进做法充分发挥了保险功能,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

二、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的阻碍因素

(一)相关立法缺失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缺乏相关法律支持,尽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有所提及,部分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等也对其做出规定,但这些文件的立法强制性不足,难以保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真正有效实施。同时,法律中也缺乏对环境侵权行为的具体界定,使环境污染发生时难以归责。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污染损害的认定标准、归责原则、损害赔偿标准等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大多只有原则框架层面的解释条款,使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和补偿机制。另外,现行环境损害处罚标准和赔偿标准过低,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不够。

(二)缺乏责任认定和风险评估机制

不同于一般的风险事故,环境污染具有扩散性、潜伏性和复杂性特征。首先,环境污染的扩散性加大了寻找污染源的难度。其次,环境污染的潜伏性使污染无法在短期内被准确评估。最后,环境污染还具有复杂性。自然界中有很多化学物质均可触发环境污染,污染发生后,污染源的寻找就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繁琐的过程。因此,完善的环境污染责任认定机制不可或缺。另外,风险评估及保险产品设计都需要借助多领域的专业意见,只依靠保险公司现有的资源还无法独立完成。目前,我国缺少相关的专业人员及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或机构,尚未形成规范、统一和完善的风险评估标准。

(三)相关保险品种经营难度较大

相较于一般的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设计、业务营销、核保理赔、风险控制等时,将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环境风险的明显差异性要求保险公司在保险方案、保险条款和保费水平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而保险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另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管理成本和展业成本较高,环境风险评估也会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环境污染扩散性、潜伏性和复杂性的特性也使承保人在事后赔偿过程中面临索赔时效差的问题。

(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落实不到位

地方政府是治污责任主体,但部分地方政府对排污企业监管不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落实不到位。从我国试点城市的实践情况看,一些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并没有积极参与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另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推行过程中立法支持薄弱、实践经验不足、经营模式有待探索,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试点工作的决心。

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的国际经验

(一)部分国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制度设计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部分国家早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缺陷,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增强、立法完善、保险公司承保水平提高,其发展模式也逐步完善,已成为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工具。从国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经验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制度实施的基础,强制责任保险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的必然趋势。

1.美国、德国、瑞典和巴西经验。美国、德国、瑞典和巴西等国家通过环境保护法立法强制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美国的《清洁水法》要求进入美国水域的船只投保责任保险,为水体污染风险提供资金;《综合性坏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规定,运载危险物质时,经营人必须承担如保险等相关财产责任。美国法律还规定在处理废弃物质或有毒物质时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德国自1990年实施《环境责任法》后,保险制度从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强制责任保险。瑞典的《环境保护法》要求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方式对环境损害进行赔付。巴西的《环境犯罪法》规定对违反环境标准行为罚款的最高限额。同时,巴西将企业的环境损害风险控制与贷款政策相联系,出具控制环境污染的保证条款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单是贷款的条件之一,以此控制企业环境风险。

2.芬兰和印度经验。芬兰和印度通过颁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实行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芬兰的《环境损害保险法》规定,所有具有环境损害风险的企业必须投保环境保险,保险金额根据企业规模和危害程度而定。印度的《公共责任保险法》规定,政府和国有公司实行环境保险基金制度,其余公司实行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另外,印度环境部还公布了《适用公共责任保险法的化学物质名录和数量限值》,列举出必须投保的危险物质种类及相应的保险起征数量。

3.法国和英国经验。法国和英国均采用以自愿保险为主、强制保险为辅的保险方式。法律对强制投保的对象做出规定,其余情况企业可根据自身意愿投保。如,法国《环境法》对油污损害赔偿进行强制责任保险;英国法律对油污损害责任和核反应堆事故责任要求强制保险。

(二)我国可借鉴的经验

1.立法先行。上述八个较具代表性的国家经验表明,立法强制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趋势,完善法律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的重要基石。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环境法律体系较为健全,环境损害责任认定、赔付标准在法律中均有明确规定。另外,完善的法律也使这些国家公众参与制度较为完善,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可促进法律的严格执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我国应充分借鉴这些经验,加强我国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制建设,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2.构建环境风险评估体系。目前,国际上已创建了一些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会制定的四步骤风险评估程序、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推荐的环境风险评估程序、荷兰的污染物允许排放分析方法及全危险性风险评估体系和故障树法。这些方法较为典型且已取得一定的发展。可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已有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相结合,逐步完善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的规范、方法、指标,进而创建适用于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另外,保险公司可引入第三方损失评估和责任认定机构进行企业环境风险评估、责任鉴定,这样既可体现环境风险评估的专业化,又可提高环境风险评估的公信力。

3.市场细分,提升差异化服务水平。环境污染风险千差万别、种类繁多,这要求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服务具体体现在适用范围、保险费率和赔付限额上,保险合同需要根据企业的风险类型、涉及物质、使用设施等状况设计承保范围。从国际经验看,随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其适用范围也将逐步扩大。如,美国起初不承保因持续或渐进性的污染所引起的环境责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才将其纳入承保范围;德国也从不对“渐进性污染引起的损失”责任承保过渡到对水体逐渐性污染、大气污染承保;法国也逐渐将反复性、继续性事故引发的环境损害逐渐纳入承保范围。同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应有差异化的保险费率和赔付限额。保险人需要根据对投保企业风险隐患及防御措施准备情况的调查,评估企业的环境损害风险,确定具体的保险费率和赔付限额,以此控制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提升差异化服务水平。

四、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模式选择与政策保障

(一)建立“自愿为主、强制为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在全面推广和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时,针对风险隐患较低的行业和企业采取自愿保险,针对风险隐患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实施强制保险,且随着保险制度的逐渐完善,强制保险的适用范围可逐渐扩大。在风险隐患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实施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可最大限度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可使受害人迅速获得理赔。

(二)加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政策保障

1.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已有的实施经验和教训表明,若不采取强制性立法推动,仅依靠地方推动将难以为继。国外经验也表明,对尚不具备完全市场化条件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必须通过立法才能提高该险种的保险功效,达到有效治理和改善环境的目的。立法强化保险的强制性能坚定地方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意愿和责任感,也能加强企业的投保意识。因此,要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使其真正控制环境污染风险,实现环保效应和经济效应双赢,立法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实行对象、范围及违反投保规定的具体惩罚措施等都应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从而使有关部门的监管和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有法可依。另外,在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固守“齐步走”的思想,而应鼓励部分有立法权的地区率先探索相关法律法规的构建,先试先行,积极实践,为在全国层面立法和实践积累经验。另外,与法制建设相呼应,我国应加强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和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

2.健全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体系和责任认定机制。完善的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体系和责任认定机制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的有效技术保障。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环境风险评估流程、评估准则和环境损害赔偿标准等。科学的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流程可充分发挥保险对环境污染风险的预防和分散功能。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具有公信力的风险评估报告有助于企业通过整改消除风险隐患,从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当投保企业通过整改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后,在第二年续保时保险公司可酌情调整其风险等级和降低保险费率,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同时,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的公示及信息披露,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对投保企业激励与约束的重要参考依据。环境风险评估准则至关重要,应包括各行业涉及物质的风险类别、等级及实施强制保险的行业等。污染损害赔偿标准需要对赔付范围和金额做出明确规定,以规范赔付行为。环境风险评估队伍可由保险公司成立专门部门构成,也可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另外,我国应结合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的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在借鉴国外责任认定经验的基础上,由简入繁、逐步推进,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责任认定机制,以明确环境责任,确定索赔方案。

3.鼓励保险公司提供差异化服务,并给予政策支持。存在环境污染风险隐患的行业众多,环境污染风险类别复杂多样,这要求保险公司应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保险公司在提高差异化服务水平的过程中,可借鉴国际经验,遵循“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原则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运营成本较高,国家应在鼓励保险公司强化管理、降低成本的同时,积极向保险公司提供政策支持,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制定奖惩制度,激励排污企业提升投保意识。在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过程中,国家需加大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在实行自愿保险的领域,国家可通过制定针对投保企业的奖惩制度加大企业投保积极性。如,国家可将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企业获取信贷的加分项;对积极投保和完成整改的企业,优先给予污染防治资金,在信用评价和评先创优时酌情给予加分;对参保积极性不高并列为高、中型污染风险的企业,在等级评定时给予扣分,并将结果与“绿色信贷”挂钩。只有排污企业提升投保意识,才能切实降低环境污染风险隐患,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事前预防”功能发挥实效,真正有效地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作者:孙武军 顾久映

城市扩散性环境污染论文 篇3:

关注中国核电发展:仍需科普科普再科普

“核电发展对公众而言,第一是科普,第二是科普,第三还是科普。”日前中国工程院在天津举办的第13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将主题定为“我国核能的科学发展”。包括15位院士在内的业界人士谈起核电,在“核电亟待科普”这一老话题上,再次达成共识。

在核电审批从福岛事故之后的“停摆”中新近开闸的关口,把这一旧话重提,会在多大程度上刺激公众尚显脆弱的神经,业界仍存担忧。这从会上会下都感觉得到。

福岛之后“反核”的声音更易引发共鸣

在会下跟记者谈话中,国内核电四大业主之一的一位高层人士表示,福岛事故之后,“反核”的声音更易引发社会共鸣,甚至影响到相当高层;而“挺核”的主张往往被指向利益圈驱使,以至许多正当表达都底气不足。这对核电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会上也有院士演讲中指出:“尽管因核电事故死亡的人数远少于煤炭的矿难和交通事故,但由于核事故具有一定的后效性和扩散性,每一次事故都增加了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甚至使人谈核色变,这给核电发展带来负面冲击。”

中国核电发展首先要过公众心理关口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反核”、“恐核”跟“挺核”的对立由来已久;只不过,前者在舆论层面所占的上风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明显。业内普遍认识到,“科普科普再科普”的现实困境实际上反映出,中国核电健康发展,首先要过公众心理关口。

多位专家表示,在美国三哩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都出现过“反核”声音高涨的现象,并一度带来范围不等的“弃核”行动。这跟股市崩盘时的恐慌性抛售有些类似,是核灾难过后心灵尚未平复的正常反应,虽可理解,但谈不上很理性。治愈这样的心灵创伤,一靠时间,二靠持续不懈的科学引导。

核电科普为何必要?

记者就“核事故损失远小于其他事故,为何却导致‘恐核’”采访多位专家,他们的分析中比较共性的几点包括:

核能“原罪”。人类首次利用核能,很不幸地是在战争场合。二战结束前广岛、长崎上空的那两朵蘑菇云所带来世界末日般的巨大伤亡,是所有“核恐惧”的根源。这使核能理所当然地背负上了“原罪”,“你可以令人信服地纵谈和平利用核能、人类控制核能的美好前景,但却很难抹平那样惨痛的原始印记。”

核事故的滞后和扩散效应。如前所述,尽管核事故死亡人数远少于矿难、车祸,但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核事故直接导致了一座中型城市“空城”的灾难,其后果至今尚未处置干净,“这对人们心理的连锁冲击是难以用具体数字形容的”。

核能的神秘感。核电站区别于常规电站的最大不同,是在“常规岛”前端被称为“核岛”的反应堆,常规岛跟普通电厂一样,所有人一看便知;而核岛因核能的特殊性,反应堆被全部置于严密的安全壳内,外人不得其详。这就使核电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而“神秘的东西容易引发恐惧是人之常情”。正因此,更凸显核电科普的必要性。

福岛事故改变不了核能安全、清洁的基本结论

“福岛事故改变不了‘核能是安全、环境友好能源’的基本结论”,无论议题涉及核电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吸取福岛事故教训,还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铀资源支撑能力、高放废物安全处置,抑或我国内陆核电的发展等,这一“基本结论”是论坛专家们的一致看法。

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从我国“能源结构三阶段”分析入手,论证了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过渡到清洁能源占比逐渐增加的多元结构阶段,最终进入非化石能源为主阶段;而这一目标,“须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二者的合力,才能较早到来并稳定发展”。所以,“人类不可能弃核”。

辐射防护专家、中核集团潘自强院士,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何建坤教授,中广核苏州热工院周如明研究员等,在对福岛事故作全方位深度解析之后指出,福岛事故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我国沿海不具备发生灾难性地震海啸的条件。福岛事故产生的辐射照射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不大,对工作人员产生的剂量基本上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尚未发现可察觉的生态环境影响;但产生了较大范围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不可接受的”。

分析指出,在环境影响方面,不同能源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比较,褐煤、煤、石油、太阳能、水力、生物质、风能、核能中,核能依次排在最低;对人员健康的影响方面,核能的辐射照射也远远低于煤。

分析由此得出“福岛事故改变不了‘核能是安全、环境友好能源’的基本结论”,但同时强调,核能界要充分认识到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迫切性,尤其要提高核能的公众“可接受性”。这一点,核电科普任重道远。

《科技日报》

上一篇:剖宫产术下医学检验论文下一篇: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