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公共艺术传播,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功能传播。它是审美传播,可提升城市人群的审美修养和能力;它是一种文化传播,可传播城市特色文化,塑造城市核心价值;它是一种艺术传播,可以艺术化的方式直观、形象、生动、鲜明地表达城市精神,突出城市丰厚人文底蕴和高品位的人文艺术修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城市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公共艺术论文 篇1:

加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内涵

(1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43;2巨鹿县城乡规划局,河北 邢台 055250)

2004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得出的核心结论是这样表述的:“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一个城市就如同一个人,怎样能让初次到访的客人们对这座城市产生浓厚的兴趣,记忆难忘,城市文化环境是最直观的。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二十多年来,我们众多城市地失去了个性,大江南北,从一线城市到边远小镇,都在“急”、都在“仿”。城市建设速度飞快,质量粗糙,恨不能一夜改变为发达城市的样子;拿来主义盛行,搬用国外的规划格局和建筑形式,不进行深入的论证分析的情况屡见不鲜。

城市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居住的公共环境,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建立城市文化形象,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成为了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品质和内涵的重要手段,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著的载体。城市公共艺术范畴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内所有的景观,包括城市雕塑、壁画、地标、建筑物、路标、报栏、路灯、电话亭、喷水池、公共空间的步道、栏杆、椅凳、公共车站牌站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艺术在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它可以连接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增加城市的记忆;讲述城市的故事;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需求;创造新的城市文化传统;展示城市的友善表情。城市公共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它是一个城市递与世人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存在明显不足。

(1)政策支持不够。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缺乏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没有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2)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资金不足。目前,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主要靠政府投资,难以保证公共艺术建设的持续发展。另有一些城市公共艺术项目资金来自开发商或社会资金,这就造成了谁投资、谁说了算,没有统一的规划、审核,难以达到提升城市文化的效果。

(3)城市公共艺术缺乏系统规划。现在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往往归属于城建项目,缺乏一个系统的规划。往往造成公共艺术题材单一重复,艺术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些成为视觉上的公共污染。

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城市公共艺术百分比制度”。所谓“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即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从工程建设投资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建设。l956年,美国费城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的城市。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成为发达国家和城市普遍认同的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成熟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升城市文化建设品质和内涵,发展城市公共艺术,归根结底要通过人大立法,才能成为城市整体建设的一个部分,纳入了城市建设的法制轨道,才有可持续性、良性发展的可能。城市公共艺术立法和依法建设,仍是一项需要很多人不懈努力的重要工作。

(2)在城市规划中增加公共艺术规划。真正的公共艺术应该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公共艺术规划是城市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公共艺术建设才能规范系统,与城市规划一致,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建议在城市规划中增加反映文化内涵,代表居民审美诉求的公共艺术规划。把城市雕塑、城市壁画的艺术造型、市政设施的艺术装饰以及修建对公众免费的公共文化设施、政府性大型公共文化艺术推广活动等统一规划,共同建设。

(3)建立一个真正体现民主观念的公共艺术运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工作机构如日常管理机构和民主决策机构以及监督机构。各个机构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监督机构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构成。一般来说,公共艺术从规划编制、设计建造开始,就必须对公众公开。公众具有知情权,因为公共艺术最终要面对可以分享公共空间资源的每一个人。将城市公共艺术编制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让公众都了解城市的未来,使公共获得知情权,这也是体现公共艺术内涵的一种积极方式。也是给了规划师一个修正的机会,给了决策者一个尊重公共的机会,更体现了公民社会的价值观。

(4)采取二级评审制,保证公共艺术项目具体操作的公平、公正,鼓励自由创作。政府责成主管部门成立由艺术家、设计师和市民代表等组成公共艺术审议委员会,要求主办单位成立执行小组,由建筑师,艺术批评家、与艺术行政人员组成,举行民意调查、座谈会、听证会和论证会,决定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个公共艺术的论证方案,形成书面的“征集办法”后对外公布;按照经费预算进行公开招标,应征的艺术家则提交提案说明创作理念、观众参与的方式、作品的形式、预算与管理计划,上报政府设立的审议委员会审议,最终公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整个过程由中介公证机构监督每个环节的公开、透明。整个评议过程也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而中标的艺术家或艺术机构在创作建设过程要由艺术监督机构全程参与,确保公众意愿的表达和经费的合理有效运用。

城市的公共环境需求带来全新的城市文化需求,让我们共同关注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用艺术营造城市空间,令城市焕发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城市文化品质和内涵,激发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做好这张城市艺术文化这张名片,营造既饱含中国传统意蕴、富于城市地域个性,同时又符合现代实用功能的诗意的城市公共艺术新空间,让我们艺术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出版社,1994.

[2]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

作者:魏卓 谢宁宁 郭赵辉

城市公共艺术论文 篇2:

城市公共艺术传播及视觉城市战略

摘 要:公共艺术传播,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功能传播。它是审美传播,可提升城市人群的审美修养和能力;它是一种文化传播,可传播城市特色文化,塑造城市核心价值;它是一种艺术传播,可以艺术化的方式直观、形象、生动、鲜明地表达城市精神,突出城市丰厚人文底蕴和高品位的人文艺术修养。视觉城市战略是当代城市进行城市建设、城市营销、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景观打造等方面战略思想和策略。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传播,是当前城市视觉城市战略实施中最为关键和引人注目的内容和方面。

关键词:视觉城市 战略 公共艺术 传播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在当代,公共艺术成为与大众接触最为广泛,与大众最为亲近的艺术,公共艺术传播是城市传播美、传播文化、传播核心价值的最为重要载体和手段之一。黑格尔曾说,“艺术的显现有这样一个优点:艺术的显现通过本身而指引到它本身以外,指引到它所表现的某种心灵的东西”[1]。艺术从创造活动之初就有关怀他者的意向,艺术作品存在为他者的审美召唤。艺术的显现就是艺术传播[2]。公共艺术的传播,成为当今城市实施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客观上成为了当今城市实施视觉城市战略的门面和名片。

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员指导下的大众文化活动[3]。它不仅指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成果,也包括艺术创作及展示相关过程。

公共艺术有效地让艺术走出了精英化的小圈子,进入了社会大众,它的意义堪比19世纪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领袖莫里斯提出:“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但你认为并不美的东西”。公共艺术实现了视觉艺术从静态向动态,从被动单向度接受观瞻到主动互动式介入参与,从博物馆、画廊专属领地的小圈子到遍布城市各角落的跨越和扩展。公共艺术是艺术公共空间化,使艺术更为广泛地走向大众,其对公众主体价值的突出,向公共话题讨论渠道和体制的保障。公共艺术是社会民主化、文化大众化、艺术公共化的成果,是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最为集中的体现。

公共艺术与当代城市的亲缘性,在于其内涵了城市的智慧,凝聚了城市的精神,体现了城市的审美,蕴藏着城市人的创造,丰富和串联了城市人的生活。公共艺术传播,在城市形象塑造,视觉城市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其如下特征和功能。

一、公共艺术传播,首先是一种审美传播,提升城市人群的审美修养和能力

公共艺术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妆点城市、改善公共环境、彰显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诸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传播美学、熏陶公民、普及美育诸方面作用。公共艺术装点城市,美化城市,是其最初功能,也是其基本功能。

公共艺术置于公共空间,走出博物馆,强制性地方式进入大众视野,进行艺术传播。许多城市积极推行艺术百分比计划[4],许多建筑因公共艺术而独树一帜而成为城市标志或名片,并使这些城市及其大众体现出高品位的文化和审美修养。比如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自由女神像之于纽约,“壁画三杰”——里维拉、奥罗斯科、西盖罗斯的壁画之于墨西哥,这些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公共建筑和艺术空间,成为这些城市的重要象征。

公共艺术于大众目之所及处,通过造型、色彩语言提供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实现审美传播。公共艺术与所处环境融为一体,与毗邻而居的社区公民朝夕相处,不知不觉加强大众对艺术的接纳、理解、兴趣,并且通过公民艺术经验的积累,而对公民审美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大众在对其阅读和理解过程,引发共鸣及互动,完成二度创作。

公共艺术的审美传播,客观上可以给公众带来审美愉悦、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审美境界。波普艺术在公共艺术的泛化,体现公共艺术对大众审美、文化的尊重和适应。比如奥登伯格,对衣夹、棒球棒、勺子等日常物象的选择和超常规加工,其平常事物所赋予的通俗、亲切。其陌生化的艺术处理,真切地让人近距离感受美、艺术、城市的独特追求。

二、公共艺术传播,其次是一种文化传播,传播城市特色文化,塑造城市核心价值

公共艺术除了传播审美外,也有其非审美价值。比如,公共艺术传播可以促进公众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传播和塑造特定区域、族群的文化。公共艺术可以因其对包括历史、民俗、心理、宗教、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承载,传播丰厚的城市历史和文化。公共艺术以极富感染力的审美意象、形式,将城市相关知识、观念、诉求、文化充分传递,使公众在与公共艺术品的互动与欣赏的自由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知识和观念。比如由130多块花岗岩雕刻组砌而成高11米,体积53立方米,广州的“五羊石像”,之所以能成为广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盖其取材于广州得名“羊城”、“穗城” 世代相传的周夷王时期五羊的历史传说。城市的美好愿景和厚重历史在无声无息中进行传达。

城市公共艺术于感性的形式中融入了政治理想、道德意识、行为礼仪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公共艺术可以对市民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功能,使公众在审美境界中去感悟作品中的思想道德价值。比如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由著名艺术家潘鹤雕刻而成的拓荒牛雕像,既体现特区的历史和背景,体现城市独特的理念、文脉外,形象地表达了深圳人敢为天下先,敢想敢试的开拓精神,传播了深圳城市的积极创造改革创新的形象,鼓舞城市人群的工作与生活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气概。

公共艺术可以彰显和传播城市精神。熊是柏林市的象征,柏林熊作为形象标志,在柏林的市徽和各种纪念建筑物上广泛出现。以熊为对象进行艺术创作的城市雕塑在街头巷尾也随处可见。柏林邀请全世界不同国家艺术家根据本国特点诠释和创作柏林熊的公共艺术活动,既彰显了柏林熊的文化,又传播了柏林熊及开放的胸怀。

公共艺术可以提升觉悟,激发公众的公民意志,公共精神。公共艺术通过营造公共空间艺术氛围使公众获得一种精神、意志的激励与鼓舞,催人奋发进取,从而由精神转变为一种实际行动。巴黎凯旋门如今成为巴黎乃至法国凝聚公民爱国热情和意志的最重要的公共艺术。凯旋门(Triumphal Arch)是欧洲纪念战争胜利的一种建筑。始建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1836年建成的法国巴黎凯旋门,作为纪念性建筑,高50米,宽45米,四面巨幅浮雕有《马赛曲》描绘了1792年义勇军出征场景,成为现今法国爱国主义的标志,每年7月14日法国国庆,都会在凯旋门举行盛大隆重的国庆献礼。

三、公共艺术传播是一种艺术传播,以艺术化的方式直观、形象、生动、鲜明地表达城市精神,突出城市丰厚人文底蕴和高品位的人文艺术修养

公共艺术是艺术,是一种艺术化的独创性表达,集中体现在视觉、精神、环境等几个维度的张力形成及其动态平衡的艺术性处理。

从视觉上,公共艺术具有物性,要通过特定的物质媒材来实现。公共艺术作品要采用纤维、皮革、金属、木材等多种软硬质材料,运用美学原理、通过质感对比、材料对比、结构对比等造型语言,充分显示不同材料的质感美、色泽美和造型美,媒材属性的顺向彰显和逆向隐匿,其陌生化的视觉效应,构成媒材形式的视觉张力。而媒材的选择和组合及其加工,在作品的形式构成,平面的、立体的,在色彩、块面的、结构的等方面,由其体量、容积、线条、质感等方面形成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大师琼·米罗的雕塑《女人与飞鸟》是用水泥、玻璃马赛克共同构筑的色彩造型形象,在特定媒材基础上的技法处理,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视觉魅力,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时成为人们识别这一地区的重要标志。

另外的典型作品,有奥登伯格的《勺子桥与樱桃》[5]。勺子桥横跨池塘两面,长近16米。光滑的边缘表面,鲜艳的色彩,因樱桃柄部做喷泉的设计,更使樱桃水润饱满。冬天,樱桃顶部积雪,成了美味的樱桃冰激凌圣代。另外,该作品,以真实的造型构造,构成完美的空间平衡。尤其是樱桃置于勺子顶端,一种向下的动势,充满了一种紧张,然而樱桃的鲜艳和亲切,又减缓了这一压力,同时也平衡了长长的勺子桥所带来的枯燥感。

公共艺术的视觉张力是基础,但其精神张力则是本质的更高追求。公共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渗透到自然环境中,与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相作用,产生环境张力。比如由卢森堡(Carl Fredrik Reutersw?rd)创作的一把放大的手枪,枪管被卷成“8”字形,打成一个结,名曰“Non Violence”,即终止暴力的黑色青铜雕塑。创作灵感来源于纪念John Lennon的悲剧。以其通俗而简洁有力的表达,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的影响。根据Wiki记载世界各地至少有16座它的复制品,其中3座原作位于卢森堡、瑞典马尔默以及联合国大厦外。但其中最有力量的却是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的此一雕塑。盖因为联合国花园这一重要的人文环境,产生了强烈的环境张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6]。当今城市既要谋求更好城市,绿色、生态、人文、宜居的发展,又要在传播人类文化成果和文明肩负主要使命。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城市科学发展及远大目标实现的关键。而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时代,视觉城市战略,是城市发展战略中最迫切的部分。它是基于当代图像时代、后工业时代,身处视觉文化、消费文化,注意力经济、符号经济现实,从感知觉层面,尤其是视觉层面,所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它是当代城市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塑造城市形象和营销城市的直接推动下的实施和推进;它是城市的文化战略、经济战略等城市战略,从城市视觉层面,立足城市特有的人文、自然、生态等资源,展开对城市视觉元素的科学规划和有序组织。

总结起来,视觉城市战略需要塑造城市美的、艺术的高品位形象,需要通过特定的视觉载体来体现城市积极健康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反映和集中体现公民观念和诉求,需要体现和传播城市的特色文化。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城市品牌建设,是当前城市推动视觉城市战略的主要方面。而公共艺术及其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被认识和重视。

公共艺术既是城市具体环境的美化和设计,又承载了城市观念和精神,作为在公共场所、公共空间,开放性地面向公众的艺术形式,作为独特的传播媒介,其建立起来的大众美学、对话空间、知识场域,其直接的、综合的、全方位的立体传播,在构建和实现视觉城市战略,彰显城市理念、丰富城市生活、美化城市、提升人文境界,加强城市人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树良好城市形象,加强城市竞争力,有效适应当代城市发展和竞争的现实,在当代视觉城市战略有其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其艺术的表达,人文的内核、民主的精神,理应成为当代城市战略中的最为核心的部分和重要组成。

本文系作者所主持“当代视觉艺术传播策划的理论研究与实做分析”(项目编号:08sk088)的项目研究成果。

注释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

[2]陈鸣.艺术传播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8.

[3]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4.

[4]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上世纪50年代,美国费城、西雅图、洛杉矶,法国巴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等城市先后制定并执行。即在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公共艺术的手段对城市空间进行了改造,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亦为艺术百分比计划。

[5]《勺子桥和樱桃》由奥登伯格1988年创作完成,材料为玻璃钢着色和不锈钢,位于美国明泥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雕塑公园中。

[6]“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本次主题是上海本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既对当今全球城市发展所遭遇共同问题的探讨,也在为破解当今中国城市化难题进行一次全球碰撞。

作者:郑川

城市公共艺术论文 篇3:

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最终表达,其对城市的对外展现与对内的精神人文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中小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却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文章通过介绍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发展建设的作用,对当前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所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策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城镇发展速度的提升,中小城市的建设开展如火如荼。然而中小城市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先进城市的成功案例,却逐渐丧失了对自身地域特色的表达,不僅容易在开展对外交流时难以给人留下独特、深刻的印象,更会给本城市居民带来尴尬与困扰。若要转变中小城市“名片”同质化、模糊化的问题,促进城市的文化发展建设,则需要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师多加探索,提升城市公共艺术的独特性、人文性、艺术性等[1]。

一、城市公共艺术概述

(一)城市公共艺术价值

城市公共艺术在大多数人的理解当中是美化城市的一种设施建设,并不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规划不仅能对城市的建设起到美化的作用,更是作为城市形象与内涵的表达,对城市的对外沟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它的设计与开展还能起到城市精神建设、宣传与推广的作用,对于城市居民解读城市精神和进一步发扬城市精神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而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规划并非简单的艺术作品的罗列,它的设计开展应当以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出发点,紧密贴合城市发展精神倡导与追求,以真正连接城市居民思想,对城市居民精神面貌切实起到引导带动作用。只有如此,城市的建设才能更具特色,其发展也能在鲜明城市特点下进行,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才能被凸显[2]。

(二)城市公共艺术分类

城市公共艺术并不仅是雕塑与雕像的堆砌,其表现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且多样。公共艺术从形式范围上包含摄影艺术作品的张贴、园林修剪艺术的呈现、雕塑雕像的布置及壁画、涂鸦、广告的设置等,当然它还涵盖音乐、影像等多种表达。从功能上看来,城市公共艺术还可分为艺术欣赏类设计、实用休闲类设计、庆祝纪念类设计,这些公共艺术设计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里,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布置提升了层次感,并强调了功能性的区分,使得城市的建设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个性化,是城市建设发展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二、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跟风,缺乏地方特色

由于中小城市建设发展起步较晚,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开展缺乏经验,而城市建设过程中,借鉴发展迅速的大城市的经验较多,故而其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也生硬照搬大城市设计,殊不知,如此“省事”的操作将会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造成无形的阻碍。城市的公共艺术规划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特色的“名片”,是城市面向外界展开沟通与贸易往来的重要门面,有特点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较易让外地游客或考察人员印象深刻,但无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则对城市的发展起不到推动作用。现今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多雷同,且套用的大城市的设计特点与中小城市的地域发展特点多有出入,很多设计理念被搬到中小城市后显得不伦不类,而中小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却被这样的“外来和尚”所遮蔽、掩盖。城市印象太过模糊,不仅对城市旅游发展造成阻碍,更使城市的对外交流陷入被动,因而地方特色必须成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

(二)审美较落后,缺少代表性作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审美也得到提高,然而中小城市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还是以巨石刻字或雕塑堆砌为主,这是当今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一大弊病。巨石刻字本身是原生、自然意象的表现,但随处可见的巨石公共艺术作品则未免显得敷衍。除此之外,不锈钢材质雕塑的滥用也已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即便其初始寓意是为了烘托城市发展的科技感、现代感,但其作品主体空泛,于文化宣传无益,久观更易使人产生浅薄、庸俗之感,实在不是城市公共艺术中“艺术”二字的良好体现[3]。纵观中小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以雕塑堆砌居多,既缺乏精巧设计,又没有独特寓意,更谈不上为城市代言,更多的像是为装饰而装饰,而于装点作用而言,又可谓微乎其微。如此设计不仅对城市对外宣传、交流无益,还可能令本城市居住的市民心生厌烦。

(三)理念单一,人文推动性不足

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不仅在对外连接上具有突出的作用,在对内促进城市居民家乡文化认同,发扬家乡精神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所传递出的精神面貌应该是鲜明且具有特色的,如此,各地人们的风貌才算是百花齐放,国家的城市建设也能够实现层次丰富,内涵多样。但如今中小城市在公共艺术作品上不仅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体现得过于单一,不但缺少浓烈的地方发展特色,其堆砌的所谓艺术作品更是缺少与城市居民精神意识的对接。城市原有居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也是城市成长建设中的一份子,然而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却并不注重居民归属感的实现,使得有着城市美化功能的公共艺术作品脱离了城市发展精神本身,而公共艺术作品缺乏与城市居民的精神交流最终导致本城市人对于这类作品、设施的无感,不可不谓是双输。

三、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提升对策

(一)加强地区历史文化的挖掘

城市发展不同于工厂的生产线,千篇一律的建设于内不能为居民带来幸福感,于外也不能促进城市走向更大舞台,因而在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设计者必须以发扬城市特色为核心开展设计工作,以让城市在鲜明的特色建设中走得更远。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几乎每个城市都拥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与独特的文化底蕴,即便在当今强调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表达中也不该抛弃这些传统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气息。尤其是中小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可能不如大城市突出亮眼,在城市建设中就更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别具一格的历史文化特色来凸显自身的不同[4]。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者也要在设计创作中多找寻城市的形象特点,多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江西吉安就以庐陵文化为城市建设规划的文化核心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公共艺术设计,这让吉安这座城市个性更加突出,发展更加亮眼,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者们需多以这样的案例为借鉴。

(二)提高地区建设文化艺术性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设计的艺术性,而当前中小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布置敷衍,艺术性极度缺乏,极容易给人们留下浅薄无特色的印象,而且这样的印象极其不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更不用说使城市在众多高度雷同的城市中脱颖而出了。对此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者要多反思,例如将粗糙巨石刻字的设计转为镂空的雕塑,比起大同小异的石头摆放而言,镂空雕塑更能传达出丰富的内容和具体的意象。当今时代是现代化与文化发展齐头并进的时代,比起对工业发展的强调,人们更加希望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中看到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因而柔和的、富有艺术气息的艺术作品更能让人们感到舒心。此外,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不仅仅是公园、广场上的雕塑堆砌,它还可以以更多的表现形式为生活在该城市的人们带来感染与触动,例如墙壁涂鸦、个性園林绿化、地铁站等公共交通布置,它们都可为城市的发展增添颜色,从而展示城市面貌与精神。

(三)促进地区人文精神的发展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仅具有美化城市、展示城市形象的功能,更肩负着促进城市居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然而很多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者在设计创作伊始却忽略了这一设计核心与初衷,过于强调设计者艺术设计的动机反而导致了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气息、人文特征的分离。而城市公共设计一旦与城市居民失去精神交流,其建设与开展对城市主体——人而言,也就失去了本该具有的意义。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对于中小城市建设的持续破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者应在设计开展前多花时间体验城市人文。每个城市的气质不同是因为构建这个城市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思想与所追求的精神,这与城市的历史有关,与城市的发展脚步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因而设计者要多加感受所设计城市的独有气息,并参照城市的发展理念,根据人们对于城市精神的解读进行公共艺术设计,使其实现与城市居民的精神互动,并对城市精神的引导与激发起到相应的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风貌的展示媒介,其开展效果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外界对于城市建设的印象,进而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导向,更可对城市内居民的生活、工作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城市精神的推广与发扬。因此,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开展必须综合考虑公共艺术建设的地方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以保证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尤其是中小城市建设、发展起步较晚,更需要城市规划建设人员对此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晓玮.青岛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包装工程,2019(16):87-91.

[2]程狄.基于新媒体公众平台的交互性数字公共艺术设计与实践:以中国画为例[J].电视技术,2018(9):130-133.

[3]金世强.公共艺术设计如何因地制宜[J].神州(上旬刊),2019(24):50-51.

[4]尚媛,荆福全.沈阳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现状与工业遗产文化特点分析研究[J].芒种,2018(5):123-124.

作者单位:

泰州学院

作者:纪师

上一篇:村级财务审计论文下一篇:平面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