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2022-08-23

第一篇: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堂必须进行改革,必须在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应该有四个特点,应做到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04

一、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是读书室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所有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可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然而,受考试和分数的制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一言堂,忽略了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所以,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再是讲堂,而应是学堂,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同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地读,读出水平,读出教材的特点、意境、灵感、生命的差异。可以通过质疑的读、归纳的读、训练的读,进行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训练。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先是个别读,要求能读得准确、读得通顺,然后分小组进行检查读,接着指名开火车比赛读,最后全班一起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待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引导思考“读了这段话,你们发现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有的说清,有的说绿,有的说静,有的说秀、有的说奇,有的说美,简直就是一幅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各显神通,答案不一,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得到体现。这样,学生不但对学过的知识记忆犹新,课堂还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活力与朝气。

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实验室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让学生自主观察、实践和动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让每节课都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永久体验。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大摇大摆、目瞪口呆”等词时,让学生上台表演,用形象的肢体动作来表现词的意思;而在学习“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时,则让学生上台画简画,再直观再现情景;学习“云雾迷蒙”时就让学生观看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并完全陶醉在那如诗如画的情景中,这不正符合小孩子好动、好奇、好尝试的天性,返璞归真,让语文课精彩起来了吗?

三、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游戏场

学中玩,玩中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又一个特点。把游戏活动带进课堂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如学完一课生字时,为巩固掌握所学生字,在低年级就可创设找朋友游戏:把有些生字的偏旁或部首分开,分发给学生,让其中一学生走上讲台举着生字偏旁卡片高呼“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同学如发现自己拿着的卡片能与他手中的组成生字,则走上去说“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站在一起,组成所学的生字,这样能让学生跃跃欲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又如课堂背诵,一般的方式比较单调且枯燥乏味,学生总是带着被检查的心态惴惴不安地背诵。要么背错,要么背不出,可是如果教师将背诵作为模拟生活中的一件趣事来处理,既充满了情趣,又提高了训练的难度,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落花生这课时,学完课文,需背诵描写花生的好处的段落的时候,笔者便说“孩子,听说你对花生的好处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多哟,能说给我来听听吗?”个个学生马上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会背的高高举起了小手,不会背的也在认真地读,课堂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四、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聊天室,是大平台

新课程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所以课堂教学要注重对话,注重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情与情的相激。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思考:把《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借”换成“骗”,好吗?一男生说:“老师,可以,而且我觉得“骗”更好。”“哦?”我忙问到,“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因为课文中写到:诸葛亮趁大雾漫天出发,去到后又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虚张声势,引诱曹操出来朝江中放箭可看出诸葛亮是骗曹操的,当然用骗箭好了。”另一女生立即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老师,我可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原来的好!”笔者用鼓励的口气问:“为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这个女生回答:“联系课文内容,从‘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里可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用谢。另外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她还联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如《火烧赤壁》来谈,说用借箭好,因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都还给曹操了。她解释得头头是道,其他同学无不流露出佩服的神色。笔者不由得赞许地点了点头。

这个案例说的是学生认为题目不妥,应该改题,这是创新阅读意识的流露,应给予肯定。但到底改还是不改,由此而引发出来的争论,更是自主、创新阅读的表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当有各种不同的感受、意见和争论。

所以,课堂教学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允许他们发表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见解,让课堂成为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如笔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问到:“她敢从成把的火柴堆里抽出一根来点燃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她到底敢不敢抽出一根来点燃。大部分学生说她敢。因为她确实太寒冷了,这一答案与教材相符,可是有位女生却坚持认为不敢,因课文中说她没卖掉一根火柴都会挨打,何况是擦燃火柴,所以她不敢。笔者没有当场否定她的观点,而是在肯定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后,对这位女生说:“老师尊重你的看法,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为一个有歧义的问题在课堂上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样的课堂氛围真的很好。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表达中,对习作的语言进行实践,把自己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见解真确地表达出来,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正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兴汉小学 516083)

第二篇:拥抱生活,让作文返璞归真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王店中学

石坚

作者简介:石坚,男,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5月生,江苏沛县人,上海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和教师教育,县优秀教育工作者。邮箱:xzpxsj@126.com 电话:15895250154 邮编:221623 单位名称: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王店中学 摘要:本文认为学生作文写作的培养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亲近自然 情有所依 :学生能让自己的情感有所寄予,源于对生活的点点滴滴。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最易与大自然的景色交流相应,获得成人所未有的和谐统一。

二、品味生活 感悟人生:作文需要学生与生活的亲密接触,更需要关注中的思考、体验中的发现,最终以感悟提升自身的品味。

三、表现自我 张扬个性 :作文是最具有个性的思维创造活动,因此,它需要足够的自由宽松的环境。学生应把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真善美,用饱含真情的笔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显示出美好的人情美、人性美,让读者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动的泪水。

四、大量阅读 有益写作 :多姿多彩的写作必须以大量的阅读为前提。由于有了大量的阅读基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快。 关键词:

亲近自然 品味生活 表现自我 大量阅读

生活不是写作的唯一源头,但却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泉源。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中捕捉灵感的“火花”, 就能给笔端插上自由灵动的翅膀。

一、亲近自然 情有所依

学生能让自己的情感有所寄予,源于对生活的点点滴滴。十

三、四岁的少年,童心未泯,极具自然形态。如果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最易与大自然的景色交流相应,获得成人所未有的和谐统一。由于处在农村的缘故,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不多,但农村也有农村生活特有的风采,因此我时常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农村特有的风光和风俗,以及这几年来的新变化。为了使学生有一份轻松的心情,我预先给学生说定,不写作文。但有些学生还是写来了内容翔实、文笔优美的作文。可见他们是有话可说、不吐不足以为快了。

例:两年前早春时节,笔者上了一堂作文课,让学生描写大自然。接着我写了描写的要求:(1)色彩(2)层次(3)时令(4)当日气候对其影响。随即带着学生来到一个高坡上,远眺了铺展在脚下的田野、村落、河水、一排排的绿树„„然后我们回到教室,发给学生 人

1 手一张白纸,要求他们在半小时内以“初春的____”为题写一则写景的短文。临下课时,我随即抽查了三篇,意外的发现平时作文平平的学生,这次却写得比作文高手还要好,这是耐人寻味的。可见,同学们的作文水平的高低只是相对的。做教师的不应该把学生看死,而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材料,鼓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走进春天,学生就会发现:小草,摇着尖尖的脑袋东张西望;燕子,用它俏丽的尾巴剪开薄冰„„大自然撩起了学生感情的波澜,勾起了学生的遐思妙想。这样,手跟不上心,心又指挥手快写,写作冲动就出现了,作文就成了一种快意的自我表达,笔端所流动的“色彩”才格外的丰富多彩。

二、品味生活 感悟人生

作文需要学生与生活的亲密接触,更需要关注中的思考、体验中的发现,最终以感悟提升自身的品味。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知写什么,即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二是不知怎么写,即无从下笔,无能为力。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要经常性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活动的确是一件不可能也不科学的事,所以我们必须用变通的方法来寻求出路,新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这一块填补和完善了它。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持续不间断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综合性语文活动开展,开创生动活泼的作文写作新局面,让学生在充满身心的写作活动中不断提高作文水平;让学生跳出被动学习的怪圈,指导他们在活动中去积累素材,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达到作文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一件愉快的事。

为了让学生体会亲情、友情的可贵,设计了以下三组语文活动:第一组活动为童心永驻,爱心长存。第二组活动为架起心灵桥梁,亲情回归。第三组活动为过集体生日,友情体验。

三组活动结束后,我们要求学生写出一份小结,可侧重谈对本序列活动的认识和感受,也可提出设想和建议。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大强化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父母的感激、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

三、表现自我 张扬个性

作文是最具有个性的思维创造活动,因此,它需要足够的自由宽松的环境。在思想积极健康的前提下,写什么,怎样写,表达什么,怎样表达都是自己的事,纯属个人的喜好,教师无须干涉。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身心发展处于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一个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愿意与同伴交流,却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甚至出现叛逆情绪,这时他们特别渴望有一个属于自

2 己的小天地,哪怕是一个加锁的抽屉,一本得到别人承诺而不随意翻阅的日记本,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独立地位的确认,人格受到尊重而产生满意之情,而不希望成人的管教约束,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假如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毫无疑问会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无限乐趣,而不是痛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提倡学生写心理笔记,以此提供让他们“我手写我心”的场所。 就是在自愿保密的前提下,写想写而又不愿示人的东西,师生之间作交流。试想,学生拥有了一份自由的心灵,一方灵动的空间,学生又怎么不会在文中摆脱思想束缚,放飞个性呢?日积月累,“我手写我心”又怎么会可望而不可及?

学生应把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真善美,用饱含真情的笔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显示出美好的人情美、人性美,让读者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动的泪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文也有了情感的载体。

四、大量阅读 有益写作

多姿多彩的写作必须以大量的阅读为前提。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之谈,联系实际来看,中学生中的写作尖子从阅读开始走上写作道路,以至成名成家可谓不少,像韩寒、金今、张天天等。许多作家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开始只是对阅读感兴趣,读多了,积累了语感,自然就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开始写了。由于有了大量的阅读基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快,因为在他们那里,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使,不再是搜索枯肠的挤牙膏,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抒写心灵的园地,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学校订购了大量的报纸、期刊等,开设了含金量极高的阅览课,还打算建电子阅览室,给学生提供较为完美的“读书屋”, 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读书屋中尽情地读书,在写作园地全方位地展现自己的精彩!

综合所述,要让作文闪烁自由灵动的生活色彩,让笔尖插上丰满有力的翅膀,而不再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需要我们教师冲破传统的枷锁,因为生活是写作之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自我,走向书本„„这样才能使作文教学的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晨读》教学案例

乔海燕

《晨读》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学习生活的一段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读的感受,引发学生与读者产生共鸣,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那个时代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先是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接着又出示了葛翠琳的图片,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作者。又在音乐的伴随中叙述了葛翠琳的童年生活,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文章的距离,让孩子们体会到文中的学生对读书有着强烈渴望的原因就是因为又一位爱好文学的老师。接着抓住“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中心问题,让孩子们读中感悟,认识到读书的乐趣,激发读书的渴望。

片段一:

师: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位老师很美丽。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这位老师长着一副瘦小的身材,清秀的脸有些苍白,一双温柔而又善良的眼睛时时闪出甜美的微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

师:还有谁想说?

生:这位老师很幸福。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有这么多学生陪伴她,所以她幸福。

师:如果这位老师就站在你面前,你想认识她吗?打个招呼吧! 生:老师您好!

生:老师我是xxx,我很喜欢你。

师:带着你的喜欢读读这句话。

„„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学生的模糊映像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朗读体验,逐步深入进去,充分地与文本亲近,感受读书的魅力,体会读书带给孩子们也就是读者的乐趣。

片段二:

师:文中的老师给孩子们读了一本又一本有趣的书,都过哪些书?

生:冰心的《寄小读者》,《万卡》、朱自清的《背影》、《爱的教育》。

师:你读过这些文章吗?

生: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冰心的小诗《雨后》(出示内容)很熟悉是吧?一起来和老师读读。(师生共读)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兴。

生:我也想玩水。

师:不同的文章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下面这封信是万卡写给

爷爷的,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师读节选部分)听完后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

生:我为万卡着急。

师:文中的孩子们和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回到文中我们一起去感受。

„„

书中描写的场景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与孩子们一起感同身受,不仅可以很好的把握文章人物感情,同时也为读书铺下了基石,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悟着不同的思想感情,与文中人物同悲共喜,激发了读书的欲望,让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代替教师繁琐的说教,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下滋生。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从

让语文课堂从“开始”美到“结束”

响石中心学校教师

余万知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也正是如此,审美教育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魅力优势和独特效应。它常常在寓教于乐中感染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语文课也要处处体现美。

一堂优美的语文课,要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创设一个“美”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它取决于教学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更有赖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优雅的教学姿态,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都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只有当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浸透着各种不同风格的“美”时,才能让学生进入到“美”的氛围中,带着一种享受快乐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根据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文课堂应该从“开始”美到“结束”

一、 从“开始”激发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从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让学生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是语文老师特有的优美外在气质。当然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个,更重要的是语文课的导入部分。

以真情实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绝不能把他们仅仅看做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条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的。以情激情,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优美的情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激发兴趣的方式,让学生从这堂课的导入就产生“美”,甚至能根据老师的导入情不自禁地说“真美”。

导入产生美的方法很多,有视觉的,有听觉的等等。下面我就举几个我教学中导入激发美的例子。

1教师优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老师或者说是语文语言的美。我在上口语交际课《感动》时,我是这样深情导入的:感动是人间最好的情感,我们的心潮会不断地为一些人和事而荡起阵阵涟漪;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潸然泪下;草地上的老班长为小战士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感人至深;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形象让人久久挥之不去„这深情地解说,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且不时脑子里会闪现出一些感动的场面,通过老师这样入情入境的导入,这堂口语交际课学生能不开口吗?

2、用优美的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我就在上课开始播放了一曲《高山流水》,学生边听边欣赏,感受音乐的美,从而 以美好的心情来学习《月光曲》这篇文章。

3、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老师导入的美。在上《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形图,然后老师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江河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有那茫茫的长满参天大树的森林。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边说边在图上指出相应的位置)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东北地区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录像)这样的导入,学生既欣赏到了老师优美语言的解说,又欣赏到了小兴安岭的美景,听着听着,看着看着,他们就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同样的声音——真美!

这样的导入能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吗?

二、从“结束”回味美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当然要重视结束语。它不仅能精彩地归纳全堂课的重点,也能帮学生把本节课知识梳理清晰,同时也能为下节课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索,它是一堂课的精华。这就要求老师设计好美的结束语。结束语的类型有很多,有启迪人生,升华情感的;有真情实感,富有诗意的;有语言生动,富有张力的等等,这就要看你学习课文的类型了。我讲两个我在教学中我认为感动学生的结束语:

1学习完《草原》一课后,我就播放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学们不禁轻声唱了起来,优美的旋律中流淌出的快乐洒在了同学们充满幸福的笑脸上,这节课的主题得到了完美的深化和升华。

2在学习完《匆匆》一课后,为了激励学生惜时奋进,我用白板出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诗句,配一点轻音乐进行总结“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老师和学生共同朗诵了两遍,学生激情高涨。美在其中。完美地结束了这一课。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表达与创造,更是对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创造,它能开发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这就要求老师在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特别是每堂课的开始和结束。不仅要用“美”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要用“美”来结束这堂课,让整堂课“美”下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好语文!

四川省隆昌县响石中心学校 电话0832——3580012 邮编642152

工作单位:响石中心学校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梧州市藤县朝阳小学

梁杰兰

[内容摘要]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老师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

激活

气氛

[正文]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带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 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依托文本,拓展教学空间,激活课堂。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教材想点子、做文章。每课的教学目标 应不求全而求精,集中一点打攻坚战。对不同的文体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对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可运用长文短教、短文长教的方法。一句话,要始终抓住文本,灵活运用教材。

(一)以文本为中心,学会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实现其审美功能的。阅读教学也同样应当从语言切入,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对作品语言的揣摩,应当是语文教学首先关注的问题。

如《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极具抒情色彩、内涵丰富的文章,但对于文中“悲”之所在,不能只停留在贴标签似的分析上,而应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找出作品中人物一一离去时最悲痛的描述,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人物语言的特色,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

(二)以文本为基础,寻找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拓展想像空间。

教学中,教师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应努力寻找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像空间,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点,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主旨,从而赋予读者参与作品再创作的权利。引发思考,激起联想,是文学欣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而对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的发现,正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文学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小到人物对话的神情、细节产生的缘由等。

如欣赏小说,要善于抓住情节的多元发展态势,通过猜测、构想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是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人物命运的未来发展有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以读为本,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应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求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读书上。

例如《丰碑》这篇课文,语言描述十分生动逼真,情感丰富,读了催人泪下。教学时,可以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初读知大意,理思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理清文章的思路,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2、细读品词句,动情感。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升华,军需处长舍身为革命的高大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3、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经历一个“自由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自然进入作者和课文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中体会到军需处长为他人,为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着力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任意驰骋。

四、激发欲望,提供讨论机会 。

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形象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满足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因此,将“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语文课中,我们应提倡“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特别是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更应让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各抒己见,标新立异。

例如《草原》这篇课文,描写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及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客人的情景。在教学时,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时候,大家把自己的见解说一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阅读的收获就更大了。让学生在议论品评活动中自己去尝试语言,鉴别语言,理解语言和学会运用语言。对于学生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

五、精心设计,优化课堂练习。

我们要改变以往上课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练习常常被搁至课尾、拖至课外,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如在教完《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设计练习:

1、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最后”回答)

2、用书中人物身份讲故事,看谁是故事大王?”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走出课堂,拓宽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也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其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就能使其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期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确实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合作、探索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获得真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版转

2、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10年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5、《小学教学参考》2011第四期

上一篇:人事文员的工作职责下一篇:人生哲理的书有哪些